1草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草原》【慕课堂版教案】
1 草原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状元成才路慕课堂,我是叶子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从今天起我们便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
首先请大家读读单元导语: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师:在第一单元的学习里,我们要关注这两个方面:第一,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第二,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2.导入课题(课件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
请看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是辽阔的大草原。
师:你说得很对。
六十多年前,作家老舍第一次走进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所打动,于是写下了一篇散文《草原》。
今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辽阔的大草原,去深入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首先请大家欣赏有关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
(播放视频)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课《草原》,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块二走近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课的作者老舍,相信同学们课前预习过。
有没有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先生?(生说,师出示课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作家,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板块三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欣赏课文朗诵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朗读)2.自读课文师:课文听完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草原描写了哪些画面?3.读准字音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要扫清字词障碍。
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师生互动练习读字词)绿毯tǎn陈chén巴尔虎旗 衣裳sh ɑnɡ彩虹hónɡ马蹄tí奶豆腐fǔ稍shāo微 微wēi笑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蒙古包 鄂温克族 4.学习多音字师:这一课中还有三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 草原》课件(2课时)
想象情境
主客联欢图
主人们敬酒时说了什么?他们的 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
探究细节
草原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 人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古族 同胞的风俗习惯?
用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款待。
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表演唱歌。
饭后表演套马、摔跤,表演舞蹈。
畅所欲言
如果你也在场,面对这热情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一、词语搭配连线。
无边的 白色的 奇丽的 迂回的
小诗 带子 大花 地毯
各色的 静寂的 尖尖的 会心的
帽子 微笑 衣裳 草原
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那么……那么…… 既……又…… 不管……总……
1. 这种境界,( 既 )使人惊叹,( 又 )叫人 舒服,( 既 )愿久立四望,( 又 )想坐下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迎客
从哪里体会到“蒙汉情深”?
联欢 话别
探讨手法
喜迎远客图
主人: 身着各色艳丽衣裳、心情急切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
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
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
热情迎接
们飞过来。
色彩绚丽 姿态优美
语言特色
对比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 刻?说说你的理由。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
的愉快。
(第一自然段开头)
由景生情, 引吭高歌。
初入草原
极目远望
天地相连
融情于景
心旷神怡
引人入胜
总体印象
为什么草原“并不茫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本段中心句
一碧千里: 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
1《草原》课件(共56张PPT)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草原美景。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喜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友好相见。 第四部分(第 4 自然段):盛情款待。 第五部分(第 5 自然段):依依惜别。
课文讲解
美丽的自然风光
草原的自然风光 给作者留下了怎 样的感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返回目录
二、 看拼音,写词语。 1. 只要shāo wēi( 稍微 )留心一些,你就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 2. 远方朋友的到来,使得静寂的草原顿时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mǎ tí( 马蹄 )声,响成一片。 3. 草原上的姑娘穿着美丽的yī shanɡ( 衣裳 ),为我们倒好奶茶, 摆上了奶dòu fu( 豆腐 ),唱起了热情的歌曲,跳起了sǎ tuō ( 洒脱 )的舞蹈。
巧记生字
易错提示
shang
裳
不要少写 “点、 横”
裳:古指裙子。
巧记生字
一碧千里
指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宽广。
翠色欲流 奇丽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 形容绿到了极致。
奇特美丽,多形容自然风光。
课文讲解
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内蒙古草原美丽的 自然风光和蒙古人民的 热情好客。
课文讲解
怎样的画面?
课文讲解
“茫茫”什么意思?同 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 说“天苍苍,野茫茫” 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 里,而并不茫茫”呢?
没有边 际,看不 清楚。
站在草原上,放眼 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 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 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 切都尽收眼底。
课文讲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1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1 草原 教案- 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题 1 草原课时 2内容分析《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草原风情,欣赏草原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特色。
思维能力: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抓住作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表达方法,运用联想与想象,让形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
审美创造: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思政元素通过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活动】1. 准备并展示一系列草原图片,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营造宁静而辽阔的氛围。
2.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课《草原》课件(共37张PPT)
总结课文:
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 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主题思想: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 及受到蒙古族社员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厚情谊。
研读第一部分: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想一想,“更可爱”的原因是什么? ②“那么……那么……”能换成“非常、很”等词语吗?
研读第一部分: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体会草原的碧绿 和辽阔。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 象画面。
当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羊群、小丘、天空之美后,再读这句话, 我们读出了什么?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老舍先生是第一次到草原,更写出老舍先生的 欣喜、愉悦之情。
研读第一部分:
句子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种境界,既
,又
。
研读第一部分:
句子2: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 草原的无限乐趣。
学习词语:
勾勒 境界 洒脱 鞭子 疾驰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襟飘带舞
理解词义: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描画出轮廓。 回味:在回忆中细细体会。 疾驰:飞快地奔跑。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1 草原 课件(共37张PPT)
拓展延伸三:中国四大草原
中国四大草原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草原总面积近4亿公顷。中国最著名的四大草原 分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 草原、新疆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 诵第1自然段。
朗读指导:本文朗读基调是热情奔放的,语气是喜悦欢畅的,语调是 活泼上扬的,语速稍快。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部分时,语气清新而陶 醉,语调舒缓流畅。朗读蒙古族同胞欢迎远客和款待客人的部分时, 语气欢快奔放,语调热情上扬,语速轻快,充分体现蒙古族同胞的热 情好客。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 “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 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 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 版。
词语解释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 光。离开这美丽的草原时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找 到原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歌曲欣赏《赛马》
读一读第2—5自然段,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从这些加色的字词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马上的男女老少(表示人很多)穿着各色的衣裳(节日盛装),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道彩虹向我们飞(说明蒙古同胞们迎客 的心情非常急切)。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 是一样。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 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都是让民族团结互助
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1草原
1.草原【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1草原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草原【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6个字,会写38个词语。
语言积累◎能积累并抄写优美的词句,背诵相关段落。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四首古诗词。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阅读理解◎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
◎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书面表达◎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
◎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1 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1 草原》部编版 (共77张PPT)
汽车引擎的发动声打破了草原的寂静,我们 就要分别了,我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今天的热 情款待。欢迎你们到我们那儿做客,再见了,朋 友们!”一位老翁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说:“我 们一定会去的。再见,亲爱的朋友,美丽的大草 原永远欢迎你们!”大家上了车,他们骑着马与 我们同行。走了许久,他们才停下。我们回过头, 只见他们挥着手,直到我们远去……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下列词语。
měng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蒙古包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奶豆腐
礼貌 拘束 微笑 稍有 陈巴尔虎旗
学认字
měng
蒙古包
měng
蒙古族
mēng
欺骗。 蒙骗
méng
启蒙
méng
覆盖。 蒙上一层纸
没有知识, 愚昧。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辽阔 清朗
指一片碧绿的颜
色,十分宽广。
“一碧千里”在 你脑海中是一幅 怎样的画面?
大草原一眼 望去全部都 是绿色的。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草原 羊群
比喻
绿毯 大花
色彩 迷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 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
···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
··· ···
一·片·。静车寂跟的着草马原·飞热··过闹··小起·丘来,:看欢见呼了声几,座车蒙声古,包马。蹄声,响·成·
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具体表现 “蒙汉情深”的地方。(课后第三题)
第1课《草原》(课件)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2024)
热情 款待
联欢 话别
3.在下面词语前加上用“情”字组成的词语, 更深切地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迎接 款待 话别
相见 联欢
老舍先 生访问 草原的 顺序
4.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 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 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热情好客 早有准备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联欢话别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
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
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套马
摔跤
舞蹈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远道 迎客
亲切 相见
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借助字典,用这
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měnɡ
hào
蒙古包 好客
·
·
ménɡ
hǎo
蒙蒙细雨 美好
mēnɡ
蒙骗
xínɡ
同行
·
hánɡ
银行
sì
似乎
·
shì
似的
一碧千里:指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宽广。 渲 染: 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水墨或淡彩涂 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
词语Y 勾 勒:用线条慢慢描画出轮廓。
4.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
• 1段 • 一碧千里的草
原风光
第二部分
• 2-3段 • 主人们迎接远
方来客的情形
第三部分
• 4-5段 • 主人热情接待
客人、主客联 欢和话别的情 形
5.这是一个怎样的草原?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解读一、五个画面五种美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一批作家、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向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内蒙古草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亲身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开朗和多才多艺,在无限感慨中,写下《内蒙风光》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草原》一文就节选自其中。
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见闻,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各民族间的团结,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自然。
概括起来,这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个优美的画面,分别是: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远道迎客图:第二自然段,“群马疾驰、襟飘带舞”亲切相见图:第三自然段,“握了再握、笑了再笑”盛情款待图:第四自然段,“举杯敬酒、纵情歌唱”联欢话别图:第五自然段,“套马摔跤、跳舞骑马”总的来说,如果说草原风光图是静态描写的话,那么后几幅图就是动态描写。
这样动静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在这些画面中,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美:一是风光之美。
文章开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
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相应变化。
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描述有三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优美的情景让作者惊叹、欣喜、流连忘返,怎一个“美”字了得。
二是精笔细描,草原上的每个景物都给作者带来欣喜,因此,作者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绘眼前的草原,特别是对草原上绿色小丘的刻画,让人如身临其境。
三是实景清新、质朴,不露凿痕。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种记实的描写,真切感人,充分展示了草原草原秀美朴实的民风。
二是人情之美。
草原景美人更美。
老舍先生在精心刻画草原优美风景的同时,还细心描摹草原人物的风采。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 草原 》
向我们飞过来。 比喻
句
热 情迎客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 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 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热闹
从初入草原到深入草 原,草原上的氛围有什么 变化?
初入草原:静寂
深入草原:热闹
我会写
tǎn
chén shɑnɡ hónɡ
毯陈裳 虹
tí
fǔ
shāo
wēi
蹄腐 稍微
多音字
měng (蒙古族)
蒙 mēng(蒙骗)
méng(启蒙)
例:我的启蒙( méng)老师是蒙( měng) 古族人,他教导我做人要正直,不能蒙 ( mēng)骗别人。
词语表
绿毯 乐趣 马蹄 感人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会心 微笑
亲 切相见
蒙古族同胞淳朴热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 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 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 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 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不同的语言,相同的心理。“总是”让人体 会到主客双方见面后激动的心情,进而感受到他 们之间热烈、深厚的感情。
两个“那么”突 出了作者初入草 原的感受:天朗 气清。
“高歌一曲”则 直接表达了作者 的愉快心情。
天底下
羊群
段落中心句:写出了草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 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
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 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 上了白色的大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课件(共30张PPT)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 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 演了民族舞蹈。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 么舍得立刻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 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新我 课会导 写入
tǎn
毯
chén
陈
shang hóng
裳虹
tí fǔ shāo wēi
蹄腐稍微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理清课文自然段,为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描写草原秀美的风景。 第二部分(2-3):写主人喜迎远客的场景。 第三部分(4):写蒙古包内主客联欢的场景。 第四部分(5):写主客话别的情景。
这句话写出草原 碧绿 、 广阔 的特点。
课文结构
空气新鲜 天空明朗 风景美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翠色欲流 回味无穷
草
原
群马疾驰 欢迎远客
人情美 载歌载舞 盛情款待 夕阳西下 依依惜别
草原风景美 蒙汉情谊深
草原盛会——那达慕
拓展延伸
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爱好的一种传统的 群众性集会。那达慕上的主要活动有赛马、摔 跤、射箭等。这些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 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 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养。那 达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反应了蒙古 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拟人
在这境域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1草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广阔,碧绿,牛,羊,马,牧民,蒙古包,空气清新,天空蔚蓝……)3、同学们想象很丰富,也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
50年前,著名作家老舍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
老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投影),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理解新词,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划出来。
2、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文中有好多多音字,不知道大家都读对了没有,我来考考大家。
3、看来,拦路虎一点也难不住同学们,那么,谁来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相机朗读有关句子)(相机渗透分段,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两方面?板书:风光美、人情美)4、请同学们把课文分成两段。
三、学习第一段1、导入:老舍,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段,这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
2、范读。
3、这段文字非常优美,听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你觉得哪些句子美,划出来,谈谈你的体会。
4、交流(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用愉快的心情朗读)过渡: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 草原》课件
课堂演练
一、补充词语。 ( 一 )碧千里 久立( 四 )望 高歌( 一 )曲 翠色( 欲 )流 襟( 飘 )带舞 群马( 疾 )驰
二、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心的 清鲜的
小诗 微笑
洒脱:形容潇洒自然, 不拘束。本课指草原平 坦辽阔,在开车时可以 随心所欲,而不是担心 有什么危险。
※ 威尼斯小艇划起来就像蟒蛇一样洒脱自在。
渲染
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 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 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
奇丽
奇特美丽,多形容 自然风光。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草
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互动课堂
美丽的自然风光
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 慨? 默读第1自然段举手回答。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 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用“既……又……既……又……”写一句话。
这个物品既美观,又实 用,既省钱,又环保,真是 一个不错的发明。
同桌交流:是怎样的景象让作 者有了如此的感慨?找出相应的句子 读一读。
前一句是 近镜头描写; 后一句是远镜 头描写。
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 示“绿”的意思?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碧、翠、绿
避免了总是 用一个词,有变 化,读起来好听。
词语积累(表示绿颜色的词语)
郁郁葱葱 一碧千里
青翠欲滴 万古长青
美
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风光美
人情美
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五年级语文下册《1 草原》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1 草原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 似(sì)乎2、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3、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4、词语积累。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课文分析: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品味语句: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草原》的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草原》的相关资料和课文和拼音5最佳答案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
谁也不肯走。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上的人们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草原美景的描写十分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抓住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感受是学习难点。
)相关资料: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
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
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
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片段:品读优美语句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