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人类学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
第二章 戏剧的特性
第二章戏剧的特性平时在剧场看戏,如果戏枯燥乏味,我们便会抱怨,说它“没戏”;如果这出戏引人入胜,看后让我们回味无穷,我们便会说它“有戏”说一出戏“有戏”或者“没戏”,实际上在说它是否具备戏剧的基本特性用一种更为通俗的说法,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戏剧性”。
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有什么样的特性?戏剧性究竞为何物?对此,很多戏剧理论都有所论述,我们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第一种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是在对史诗和悲剧的区分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的他认为,史诗和悲剧都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只不过摹仿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靠“叙述”来摹仿,后者是靠“动作”来摹仿这里,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了悲剧的摹仿方式,也即其表现手段是“动作”,意指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摹仿人的行动这是西方对戏剧特性的最旱界定,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种是“情境说”,认为戏剧的特性集中于“情境”最旱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狄德罗他说:“到目前为止,在喜剧里,性格是主要对象,处境只是次要的今天,处境却应该成为主要对象,性格只能是次要的过去,人们从性格引出情节线索,一般是找些能烘托出性格的场合,然后把这些情景串起来现在作为作品基础的应该是人物的社会地位、其义务、其顺境与逆境等依我看,这个源泉比人物性格更丰富、更广阔,用处更大”①狄德罗在这里讲的“处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他把戏剧的特性归结为“情境”,这与他对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哲学探讨分不开狄德罗认为,凡是能让我们感到美的事物,都是因为它们能让人觉察到其自身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大多是指家庭关系、职业关系和友敌关系等等可以说,狄德罗的“情境说”是他的美学理论在戏剧艺术上的具体化。
第三种是“冲突说”,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的布伦退尔他以自觉意志—意志冲突为主轴,阐述了自己的戏剧冲突观他认为,戏剧的对象和目的是表现人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当人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冲突,这就是意志冲突后来,美国戏剧理论家劳逊又用“社会性冲突”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说”,认为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一次戏剧性冲突必然是一次社会性冲突戏剧“冲突”说不但在西方具有很大市场,而且在中国,也成为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
维克多特纳与《表演人类学》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4、仪式具有情感性: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从 而进一步强化了仪式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 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舞动,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场域中传递着强烈的情感和寓 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舞动的场域、社会与舞蹈过程的相互关系、表演的 社会人类学等方面,探讨舞动如何与社会的动态过程紧密相连,以及舞动在社会 人类学视角下的独特作用。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2、仪式具有象征性:仪式中的各种元素和行为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 仪式中的物品、姿态和言辞都代表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3、仪式与阈限相关:维克多特纳借鉴了阈限概念,强调了仪式在文化生活中 的过渡性。他认为,仪式常常涉及到跨越界限的过程,帮助个体或群体从一个状 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比如从世俗到神圣。
一、理论核心
一、理论核心
维克多特纳的表演人类学理论核心主要包括“表演空间”和“表演时间”两 个概念。与传统人类学观点不同,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不是静态 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一、理论核心
“表演空间”指的是文化现象得以展现的具体场所,如仪式、庆典、舞蹈等。 维克多特纳认为,这些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 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他强调对文化现象的表演性研究,应该其背后的社会结 构和文化意义。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社会与舞蹈过程的相互关系舞蹈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 社会因素,如文化、政治、经济等,对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 时,舞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积极参与社会过程。在许多社会活动中,舞蹈成 为人们交流情感、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庆典仪式中,舞蹈常常被用来 强化社会团结和共同信仰。
象征人类学_PPT
因此,象征是人类表达社会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 重要的符号方式。对于象征人类学者来说,象征是意义的“浓缩 形式”或多种意义的联想。 象征的特点:
第一,两极性。象征必须具备用于象征的事物和象征所表
达的意义这两极。用于象征的事物往往具有自然性的特点,与属 于感情方面的人类体验有关,象征所表达的意义不往往是社会组 织的原则、社会固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某些其他思想 观念。
或多种意义的联想。虽然象征渗入社会生活的各层面,但简单的功 能解释,无法揭开象征的奥秘。象征文化研究要确定象征与象征之
间意义的关联,象征符号的超出社会结构的独立结构。象征文化研
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象征如何结合成体系,以及象征如何影响社会行 为者的世界观、精神与感知。
象征人类学又被称为“后结构人类学”的一种,它克服了结构人 类学的“人类象征结构一元论”的限制,更加强调研究中的主体方法, 也就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解释象征,是对一种“有意识模式”的研究。
释: “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从植物学的角度 出发,准确无误 断定那是蔷薇花,但是,假定这朵蔷薇花是用于象征意义,那么, ‘这是蔷薇’这种纯然事实性的信息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能 说它传递了象征性事实的信息。送给爱人的蔷薇表示火热的爱情; 置于棺木的蔷薇表示沉痛的哀思„„”
中国文化中的梅、兰、竹则具有象征“君子”高洁品格 的意义。
他被人们期待着按照与社会位置想符合和某种既定 的文化规范和道德水平来行事。由于仪式具有跨越个人 或社会群体生活与空间并使之联为一体的象征功能,当 特纳 将仪式运用与整体社会结构分析时,边认为恩丹 布人尽管村落的或局部的群体存在着冲突和分裂,但仪 式通过独立与世系群联系所进行的崇拜建立了在不同村 落群体之间的联系,所以构成恩丹布人整个社会(不是 村落社会)组织的结构还是完整稳定的。
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和仪式理论批评
濮 波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和仪式理论批评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学科基本上达成的共识是:语言空间、戏剧舞台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具有异质同构,其本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符号转换,牵涉到表象、意向和结构的对应。
这些空间差异性在于:表演空间的符号系统和被表演空间的社会事件、社会存在等的符号转换。
而共性在于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之于现实的区别均是符号之于对象实体的区别。
这种不约而同,说明了人类在行动的本质上具有一种不同空间、关系上的“形构和逻辑”的摹仿和重复能量,我们也称之为结构性能量,或者“结构-功能主义”模式,或者“社会VS剧场的结构性维度”。
美国象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的仪式符号理论属于此列。
今天,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抵牾张弛有度地进行,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三元空间等理论并行发展,且悬而未决之时,重新审视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概念之建构性的同时,也发现这些“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的理论也问题颇多,需要我们明辨。
一、社会戏剧的生成前提社会戏剧生成前提是隐喻和根范式与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的视界不同,维克多·特纳则从人类具有隐喻和象征性行为的原初特征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戏剧”(socialdrama)概念。
象征人类学家所研究的重点是人类行为中的象征性或者隐喻性的“根隐喻”特征。
与诸如生长、发展之类的概念形容社会一样,维克多·特纳在其著作《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中,首先论证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科学和社会哲学都属于一个完整的隐喻性的大家族之事实。
隐喻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无机和有机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点。
它的产生出自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
隐喻事实上是一种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转变。
隐喻是我们将两种互不相干的经验瞬间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阐释性的、图像般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意象的方法。
简单地说,隐喻是一种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途径。
象征人类学(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
(五)中介性质的贫困
• 中介性质的贫困:自愿选择清贫,为了达到共同体状态 • 生来具有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文化属性如何成 为中介角色属性,并在共同体之下获得重要地位。强调弱势及 贫困地位所具有的象征含义绝不仅仅是反正统文化的专利。 • 文学作品:
(一)共同体与结构
1.共同体(communitas ):《仪式过程》
– 通过仪式、千禧年运动、修道院、反正统文化等各种非正式场合。
2.结构(structure): “人类并未意识到的一些实体”
–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知识对通一深层结构的一系列表述,它 们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通过多个版本描述深层结构,却永远无法穷尽 它的真实状态。——列维.斯特劳斯 – 结构是“自由与惰性的复杂的辩证统一体”——萨特 – 社会所默认的社会秩序框架,绝不属于无意识领域——特纳 – 由角色丛、地位丛以及地位次序所组成的架构——罗伯特.默顿
2.共同体转变为结构
• 社会“社会结构”:人是一种“结构动物”“等级人” (homo hierarchicus) • 结构关系的解体为共同体的出现提供机会。 • “敦刻尔克奇迹”( the miracle of dunkirk):非正 规军从得到解放的共同体精神中崛起。 • 文化构造了结构差异,通过中介活动消除差异:借用自 然界的事实来替代自身所建立的虚幻世界——尽管自然界 的事实也仅仅存在于各种文化观念所构建的框架中。 • 结构土崩瓦解,人类本质暴露无遗
4.三者关系
• 中介性:象征着两个前后相继的社会地位的过渡点; • 局外感:象征着由不被接受的社会地位所引发的所有行 为和社会关系; • 结构上的弱势群体: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最底层,在这个 体系中个体所得到的不平等的社会回报是与功能的等级划 分相对应的。(例:马太效应)
文化人类学第15讲
文化人类学第十五讲象征与阐释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象征人类学学派基本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人类学发展过程中对文化描述的方式。
教学难点:文化阐释的方式教学资料:教材、参考书计划授课日期:2011年实际授课日期:2011年导入:一、象征人类学概说: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有时或称象征与诠释人类学(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玛丽·道格拉斯与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
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视异文化为文本,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
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与结构人类学相似,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
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对象。
如同其他人类学派,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其文化理论的讨论之上。
虽然象征人类学强调象征在文化里的角色,以及个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由于对文化与个人的角色解释不同,其文化理论可大略分成“格尔茨”与“特纳”两种理论取向。
人类行动的主要动机在于合理地满族物质欲望的人生观是传统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近三十年来,现代人类学逐渐转向意义研究。
意义和象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人类学逐渐从重视社会和功能的视角转到文化和意义为研究对象。
对象征的兴趣及在广泛意义上的象征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文化人类学对象征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品特戏剧《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
品特戏剧《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1. 引言1.1 介绍品特戏剧《房间》品特戏剧《房间》是一部由艾玛·唐纳霍编剧的戏剧作品,该剧首次于2010年在伦敦首映,随后在百老汇上演,并获得了广泛赞誉和多个奖项。
该剧讲述了一个母子在一个被囚禁在一间小房间内的故事,他们无法逃脱这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异托邦世界。
在这个独特的故事背景下,观众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探寻。
剧中的房间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着限制和束缚,而母子二人则在这个异托邦中进行着心灵的冒险与挑战。
他们对外界的憧憬和对自由的渴望,触动着观众内心深处对生活与人性的思考。
通过《房间》这部戏剧,观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异托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触摸。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场戏剧表演,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启示。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观众可以找到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对生命的一种思考。
品特戏剧《房间》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困境,人们的内心依然可以拥有自由和希望。
1.2 异托邦的定义异托邦,英文为dystopia,是对于一种虚构的负面乌托邦的描述。
通常指的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或政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人们生活在极端的不幸或艰难的情况下。
异托邦的概念源自于乌托邦,乌托邦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完美的社会或政治体制。
而异托邦则是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反面描述,强调其中的矛盾、不合理和不幸。
异托邦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极权主义统治、严格的等级制度、极端的惩罚制度、信息控制、人权侵犯等。
在异托邦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常常被剥夺,人们生活在恐惧和压迫之下。
异托邦的概念在文学、电影和艺术作品中经常被使用,用来反映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品特戏剧《房间》中的异托邦呈现,正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隐喻和反思,通过虚构的世界展现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迷茫。
2. 正文2.1 房间的设定与异托邦特征《房间》是一部由爱玛·多诺霍编剧的戏剧,被认为是一部典型的异托邦作品。
戏剧中的“房间”被设定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内有一对母子二人被囚禁其中。
解析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
解析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经常运用隐喻和象征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展示深层意义。
隐喻通过暗示和暗示性的方式传达意义,而象征则通过具体形象、符号或动作来代表特定的含义。
本文将解析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并探讨其在创作中的作用。
首先,隐喻是电影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隐喻的运用,电影可以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监狱被描绘成阴暗、封闭的地方,隐喻着主人公内心的困境和囚禁之感。
而通过他挖掘地下通道来实现自由的努力,则寓意着他对真正自由的渴望。
隐喻还可以用来传达一些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思想。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潜意识被描绘成一个深不可测的梦境世界。
这种隐喻将梦境与现实混为一体,呈现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欲望,探讨了人与梦境之间的微妙联系。
另一方面,象征在电影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特定的符号、形象或动作,电影可以将某种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加直观地展示给观众。
例如,在电影《黑天鹅》中,主人公的戏剧演绎被描绘成一个白天鹅与黑天鹅角力的比赛。
白天鹅象征着优雅和纯洁,而黑天鹅则象征着欲望和痛苦。
通过这一象征性的形象,电影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斗争和转变。
象征还可以用来传递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在电影《触不可及》中,主人公与他的看护在外出时经过一座桥。
这座桥象征着社会的障碍和界限,主人公克服这个困难,向观众传达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总之,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是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元素。
它们能够将深层的思想和情感以一种直观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通过隐喻和象征的运用,电影作品更加丰满有力地传达了导演和编剧的意图,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无论是在表达个体内心世界还是传递对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探讨,隐喻与象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化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字数:504字)。
论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
论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易卜生(Henrik Ibsen)是19世纪挪威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易卜生逐渐摒弃了浪漫主义戏剧的传统形式,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风格。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了他在戏剧中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
本文将讨论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分析他是如何通过象征手法来呈现他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易卜生的晚期戏剧作品充满了象征主义的元素,他通过具体的物品、场景、动作等来代表更加深刻的含义,从而呈现出作品的深刻主题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野鸭子》(The Wild Duck)、《太阳之歌》(The Master Builder)等作品中,易卜生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更加抽象的方式来揭示作品中的精神追求、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社会问题。
易卜生在他的晚期戏剧中经常使用具体的物品来代表更深层的意义。
在《玩偶之家》中,易卜生通过女主人公诺拉的风景和装饰品来呈现出她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规范的挣扎。
诺拉的家中充满了华丽的装饰品和昂贵的家具,代表着她对表面的追求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而在她决定离开家人和社会的时候,她留下了她的儿女和丈夫,这个象征着她重新找回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自我的决定,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她对社会规范和束缚的反抗。
在《野鸭子》中,易卜生通过鸭子这一象征物品来呈现出真相和谎言的对立。
在剧中,鸭子象征着真实的自我和真相,而伊维尔的谎言和扭曲的道德观念则代表着社会的虚假和谎言。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意,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
易卜生的戏剧中还常常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动作。
在《太阳之歌》中,易卜生通过主人公索尔内斯的登高行为来象征着人类对于精神追求的渴望和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在戏剧的结尾,索尔内斯登上了楼顶并且高唱起太阳之歌,这个场景象征着他对高尚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同时也呈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论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
论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1. 引言1.1 易卜生晚期戏剧概述易卜生(Henrik Ibsen)是十九世纪挪威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他以其对现实主义及象征主义的独特结合而闻名于世。
在晚期戏剧作品中,易卜生的象征手法愈发复杂而深刻,成为了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易卜生的晚期戏剧在内容上更加深入人心,揭示了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
他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通过象征手法展现了人物和事件的多重意义。
在这些作品中,易卜生巧妙地运用各种象征手法,使观众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得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易卜生晚期戏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易卜生晚期戏剧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这些象征手法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2. 正文2.1 象征手法在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运用在易卜生晚期戏剧中,象征手法被广泛运用,以丰富剧情和深化主题。
易卜生通常通过人物、场景、道具以及音乐和音效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象征意义。
在易卜生的戏剧中,人物象征手法被大量使用。
人物的性格、言行举止、衣着等方面往往暗示着某种象征意义。
在《玩偶之家》中,妻子娜拉的“鸟笼”形象象征着她被丈夫囚禁在家庭中的局面。
场景象征手法也是易卜生戏剧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手法,易卜生创造出象征性的场景,进一步表达剧情和主题。
在《人民敌人》中,舞台上的荒凉废墟和破坏景象暗示着社会和人性的腐朽。
易卜生还善于利用道具象征手法来加深剧情的象征意义。
通过一件物品的出现、使用或改变,暗示着人物内心的变化和发展。
在《公敌》中,人物手持的匕首象征着权力与暴力的冲突。
音乐和音效象征手法在易卜生戏剧中也得到充分运用。
通过音乐的旋律、音效的节奏等手法,营造出氛围和情绪,进一步加深剧情的象征意义。
在《玩偶之家》中,娜拉关闭门锁的“咔嚓”声暗示着婚姻关系的困局。
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象征手法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式,通过人物、场景、道具以及音乐和音效等多种方式的运用,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象征意义丰富的画面,引发观众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意象在戏剧中的运用示例及技法总结
意象在戏剧中的运用示例及技法总结简介意象是戏剧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符号来传达深层的主题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意象在戏剧中的经典运用示例以及相关的技法总结。
希望通过这些例子和技法,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戏剧中的意象表达方式。
示例一:国王的王冠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中,国王的王冠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王冠代表了权力和统治,在剧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通过国王的王冠这个意象,观众可以感受到权力的威严和负担,以及权力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示例二:黑暗的迷宫在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长日的旅程向夜晚》中,黑暗的迷宫是一个常用的意象。
迷宫象征人类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茫,人们感觉无法找到出口和解脱。
通过迷宫这个意象的运用,戏剧将观众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与角色共同感受到困惑和迷茫的情绪。
技法总结1. 具体化:使用具体的形象和符号,使意象更加真实和有力。
2. 象征化:赋予意象深刻的象征意义,让观众能够通过意象感受到更深层的主题和意义。
3. 符号重复:通过在剧中多次出现相同的意象,加强意象的效果和影响力。
4. 与主题关联:选择与戏剧主题相关的意象,使意象与故事融为一体,增强表达效果。
总之,意象在戏剧中的运用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法,它通过具体形象和象征意义来传达深层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使用适当的技法,戏剧可以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与故事产生共鸣。
希望本文的示例和技法总结能对读者理解戏剧中的意象表达方式有所帮助。
文化人类学书目
文化人类学阅读书目选1. 【法】马赛尔·莫斯著,卢汇译《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 【美】路易斯·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
4.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著,俞宣孟等译《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5.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月版。
6.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张宏明、黄向春、刘永华译《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7.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8. 彭兆荣著《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
9. 【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0. 【英】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11.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宁7月版。
12. 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 周有光著《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版。
14. 王铭铭著《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5. 林耀华著《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第二节萨特戏剧艺术特色
第二节萨特戏剧艺术特点一、标题的寓意性这里所说的标题是指戏剧的名称。
萨特给其戏剧命名,不是随随便便的。
据他自己透露,他在为《脏手》命名时,曾考虑过以“激情的罪过”为名,写《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时也打算以“赢者输”为名,总之,是经过再三地考虑才选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名字。
萨特将他的第一个剧本命名为《苍蝇》,这有些让人费解。
剧中的苍蝇是复仇女神的化身。
自阿加门农被他的妻子伙同其弟谋杀后,苍蝇就像厚重的乌云一样,黑压压地覆盖在阿尔戈斯城上空。
在此,苍蝇似乎是作为罪恶的见证和正义的代表出现在阿尔戈斯,向世人昭示着新国王夫妇篡权夺位的罪恶,然而在俄瑞斯忒斯为父复仇、为民除害之后,苍蝇又张牙舞爪地围攻俄瑞斯忒斯。
乍看来,人们会对苍蝇的无确定性感到不可理喻,但仔细思量才体察出作者细密的用心。
在其中,萨特有两种用意,第一种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借苍蝇的寓意,唤起人们的自由意识,肯定法国人向德国人复仇的权利并揭露贝当投降政府的阴谋,号召人们从悔恨中解脱出来,坚定不移地向前看。
第二种意图来得不如第一种直接,但它是第一种用意立论的基础。
要理解第一种意图并不难,观众只要看懂了剧情,知道苍蝇的寓意,就能心领神会,但是,要理解第二种意图就要对萨特的思想有所了解,因为它与萨特一贯的哲学思考有密切的联系。
借俄瑞斯忒斯的故事,萨特要表现的是人的自由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围绕这一中心,萨特安排了俄瑞斯忒斯孤军奋战、力排干扰的局面。
与他构成对立面的,先有作为保傅的哲学教师和作为神权化身出现的朱庇特,后有作为策划者和同谋的姐姐厄勒克特拉。
哲学教师从息事宁人、明哲保身的角度劝导他,朱庇特以造物主和统治者的身份威慑他,但都没有挡住他复仇的脚步。
实施复仇后,他的姐姐也因悔恨而易被人忽视的苍蝇形象更引人注目,从而肯定法国人向德国人复仇的正义性,强调俄瑞斯忒斯作为“超人“的孤独感。
《死无葬身之地》的标题似乎仅仅指向法西斯分子,谴责他们惨无人道的暴行,其实在这个层面之下还有更深的寓意,剧本的主旨还是通过人的选择的必然性来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性。
象征人类学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特征
民族学与人类学
象征人类学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特征
储英华1 , 何建平2
( 1 2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简单梳理。
要 ] 象征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理论中一种经久不衰的 重要流派越来越 受到学术界的 重视 , 但由于种 种原因 , 人 们
常对象征学派的许多概念、 思想认识模糊甚至存在种种误解 ; 我 们试图从思想渊 源、 基本特征入 手, 对象征人类 学派作一 个 [ 关 键 词 ] 象征人类学 ; 思想渊源 ; 理论特征 [ 中图分类号 ] C912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 4922( 2007) 01- 0136- 04
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来观察某个社会的文化现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倘若要阐释社会文化的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内涵并可以进一步揭示有关文化的深层结构乃至于寻找出文化现象及其内部关系的结构与规律那么作为人们内心文化观念与外界联结的各种象征自然而然就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黑龙江民族丛刊 (96 期 )
[ 3]
层次的转换。这一分析方法认为, 客观世界的基 础是内在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二元心智结构, 一切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两项对立的关系, 每 个关系中的每个元素 , 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对立关 系中的位置而被赋予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可见, 列维的结构人类学的主张∀ 是一种象征体系决定 论# , 它认为通过对人类象征符号的分析 , 可以 认识决定人类行为的文化的深层结构。 象征人类学派代表人物大多受到上述结构主 义思想的影响 , 例如 , 埃德蒙 罗纳德 利奇便被称 为列维 - 斯特劳斯学 说在英国的提 倡者和应用 者, 他在 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一书中所讨论的 贡萨和贡劳制度间的对比 , 两者显然是一种理想 秩序上的差别而不是经验的事实。此外 , 利奇对 象征体系的研究方式之一 , 便是结构主义的分析 方式, 认为由于人类思维结构的本质是二元对立 的, 那些不能被划分为二元对立中某一级的事物 就成为禁忌。在这一关于禁忌的认定上 , 玛丽 道 格拉斯也与其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二、 基本特征 首先 , 人类学象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象征#。 象征是众多学科的宠儿, 人类学界借用这个概念, 却对它一直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 , 但英国人 类学家罗德尼 尼达姆以蔷薇花为例, 所作出的对 象征的诠释得到普遍认可。他说: ∀ 当我们看到一 朵花时, 当然可以从植物学的定义出发 , 准确无误 地断定那是一朵蔷薇花。但是, 假定这朵蔷薇花 是用于象征意义的, 那么 , %这是蔷薇& 这种纯事实 性的表述就是毫无意义的 , 甚至不能说它象征性 事实的信息。送给爱人的蔷薇表示火热的爱情; 置于棺木上的蔷薇表示沉痛的哀思; 徽章上的蔷 薇具有特定意义; 广告中的蔷薇则另有含义。%这 是蔷薇& 这种表述也许说明了一个不言而喻的事 实,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它却与最初对简单事实的 确认截然 相反。 # [ 5] 这段 话形象地向我 们展示了 象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象征人类学重要代表人物维克多 特纳对象 征的界说同样引人注目 , 他同意大多数学者关于 象征的一般定义, 即象征是自然地代表具有类似 性质的或在思想上或在实质上有关联的事物。特 纳进而指出, 象征是活生生的而且是充满变化的, 并不仅有单一的、 独断的以及绝对的意义, 他认为 象征有下述属性: ∀ 浓缩性 ( condensat ion) 、 不同所 137
《2024年论象征和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范文
《论象征和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篇一论象征与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各种情感、文化和哲学思考。
在电影的创作中,象征和隐喻是两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们能够有效地传达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深层含义。
本文将探讨象征与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二、象征与隐喻的定义及特点1. 象征象征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在电影中,象征常常通过画面、音乐、台词等元素来表现,具有深远的寓意和内涵。
2. 隐喻隐喻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隐晦的联系,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
隐喻常常通过台词、画面等元素来表现,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
三、象征与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1. 画面与台词的组合在电影中,画面和台词是传达象征与隐喻的主要手段。
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和台词的文本语言相互呼应,可以形成一种深层次的象征或隐喻。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一个孤独的背影站在雨中,配合着悲伤的台词,可以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2. 音乐与画面的组合音乐在电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与画面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象征或隐喻。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当画面展现出一片静谧的湖面时,配以悠扬的音乐,可以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3. 符号与情节的组合在电影中,各种符号如物品、场景等都可以成为象征或隐喻的载体。
这些符号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出现,形成一种隐含的象征或隐喻。
例如,在某部电影中,一把钥匙作为符号多次出现,它不仅关乎着剧情的发展,同时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困惑和追求。
四、象征与隐喻的作用和意义1. 传达深层含义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可以使电影的表意更加丰富和深远。
通过具体的形象、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可以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2. 增强艺术效果象征与隐喻的运用可以增强电影的艺术效果。
它们通过画面、音乐、台词等元素的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氛围,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2024年论象征和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范文
《论象征和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形式,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还通过声音、文字和影像等元素传达了深层次的含义。
在这些元素中,象征和隐喻是电影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为电影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本文将探讨象征和隐喻在电影中的组合形式,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二、象征与隐喻的概述1. 象征象征是一种通过特定事物或符号来传达抽象概念或情感的手法。
在电影中,象征常常通过影像、声音、色彩等元素来表现,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2. 隐喻隐喻是一种隐含的比较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传达特定的含义或情感。
在电影中,隐喻常常通过画面、台词、音乐等元素来表现,使观众在解读过程中感受到其深意。
三、象征与隐喻的组合形式1. 并列式组合并列式组合是指电影中同时运用象征和隐喻两种手法,通过不同的元素来传达相似的含义或情感。
这种组合形式可以使电影的内涵更加丰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同时感受到象征和隐喻所带来的深意。
2. 递进式组合递进式组合是指电影中象征和隐喻的元素逐渐深化,通过逐步揭示其背后的含义,使观众对电影的理解逐渐深入。
这种组合形式常常需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推理,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
3. 互文式组合互文式组合是指电影中象征和隐喻的元素相互呼应、相互解释,共同构建电影的内涵。
这种组合形式可以使电影的元素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的表达效果。
四、象征与隐喻在电影中的应用实例以某部电影为例,分析其中象征与隐喻的组合形式及其作用。
该电影通过并列式组合,将多个象征元素与隐喻元素融合在一起,如通过特定的场景、道具、台词等来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电影的内涵。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元素的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五、象征与隐喻的作用及意义1. 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象征和隐喻的组合形式可以增强电影的表现力,使电影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导演的意图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共同体与结构
1.共同体(communitas ):《仪式过程》
– 通过仪式、千禧年运动、修道院、反正统文化等各种非正式场合。
2.结构(structure): “人类并未意识到的一些实体”
–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知识对通一深层结构的一系列表述,它 们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通过多个版本描述深层结构,却永远无法穷尽 它的真实状态。——列维.斯特劳斯 – 结构是“自由与惰性的复杂的辩证统一体”——萨特 – 社会所默认的社会秩序框架,绝不属于无意识领域——特纳 – 由角色丛、地位丛以及地位次序所组成的架构——罗伯特.默顿
5.仪式:中介作用
• 仪式主持人,信息的“储存器”:本民族的宇宙观、价 值观和文化观,关于该社会的深层知识由此代代相传。 • 中介性的仪式包含结构:由指导性质的、由符号和观念 组成的结构。帮助“新人”掌握言语和文化中的各种符号。 (例:《右手的优越》罗伯特·赫尔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从结构角度看共同体
• 将共同体融入结构之中,它是一个即具有潜在危险性但 同时有又能给个体带来生机的时刻、领域或者说“飞地”。 • 存在主义:共同体是自发产生的。 • 本质上,共同体与机构相互对立,接触共同体是人类社 会的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确实需要时常丢掉平日里 所带的面具和粉饰,摆脱他们的社会地位,哪怕只是中介 情境下装装样子。
象征人类学特纳戏剧场景及隐 喻
一、Victor Turner理论简介
•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1969)
– 以恩丹布人为对象,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并 发展了范•根纳普提出的通过仪式理论。特纳拓展了“阈限”与 “交融”的概念,用一个专门的拉丁文术语“communitas” (拉丁语,意为“交融”、“共同体”)来描述他所认为的通过 仪式的阈限(中介)阶段的特点,即非结构性、平等和人的相关 性。
3.结构上的弱势地位(structural inferiority)
• 结构上的弱势群体:它可能是相对的也可能是绝对的, 可能是暂时的也能使永久性的。(例:地位最低下的群体 流浪汉、非熟练工人) • 弱者的力量:社会结构中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成为二 元对立中的对立双方后,那么后者的弱势地位往往代表了 该社会的价值规范体系。
(二)三种文化现象
• 中介性(liminality) • 局外感(outsiderhood) • 结构上的弱势地位(structural inferiority)
1.中介性(liminality)
• 仪式三个阶段:隔离、进入临界点和重新聚合
– 隔离阶段(separation):个体或群体从先前的社会结构中的某 一固定位置或某些已经确定的文化体系中分离出来的象征性行为。
• 局外感:被永久的或者按照某种归属法则被置于某一社 会体系结构之外、或根据情况暂时被隔离、或是自愿将自 身从该系统中分离出来,以摆脱先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的状态。(例:萨满、先知、灵媒、教士、嬉皮士、流浪 汉和吉普赛人) • 与“边缘群体”(marginals)不同:信奉的社会规范 和文化机制常常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对。(例:外国移民、 二代移民、暴发户[向上流动的边缘人]、落魄户[向下流动 的边缘人]、承担新的非传统角色的妇女 ) • 相同处:地位模棱两可;不同处:后者不能保证自己最 终在文化上找到稳妥的解决途径;前者暂时被剥夺的社会 地位知识一种仪式,由文化决定的“假装”。
– 中介阶段(margin):仪式主体的地位变得模糊不清,变得非此 非彼,介于分类体系有明晰地位的各个点之间
– 聚合阶段(reaggregation):仪式主体“新人”重新回到社会 结构中。(地位上升或下降)
• 共同体出现在中介阶段,仪式主体摆脱了社会结构的束缚。
2.局外感(outsiderhood)
4.三者关系
• 中介性:象征着两个前后相继的社会地位的过渡点; • 局外感:象征着由不被接受的社会地位所引发的所有行 为和社会关系; • 结构上的弱势群体: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最底层,在这个 体系中个体所得到的不平等的社会回报是与功能的等级划 分相对应的。(例:马太效应)
5.仪式:中介作用
• 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由神话和仪式的不同组成部分相互 交错所形成的结构
• 《象征的森林:恩丹布人仪式诸面向》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1967)
• 《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1974)
1.共同体、中介状态和底层社会地位三者关系
• 社会最底层的阶级成员:行为最具有“直观性”,最接近 无意识状态; • 中间阶层:不得不按照规矩行事,尽管嘴上对不太守规矩、 没有节制的下等人或上等人进行谴责,但暗地里却十分嫉妒; • 深入接触共同体,减少或者彻底摆脱社会地位对他的影响, 表现“自然”特征而非“文化”特征。如,托尔斯泰和甘地。
二、《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
• 特纳的仪式研究作品,是二十世纪人类学最具影响力的 理论之一。 • “在我(的研究兴趣)从社会生活的经验,转移到概念化 与思想史的这个过程中,我几乎依循了各地人类学家的路 径。虽然我们将理论带到田野研究中,但这些理论只有在 足以呈显社会现实,才会变得有所关联。……它们甚至呈 现分散的资料如何被有系统地连结!透过某些庞大的逻辑 系统而被随机分派,这些概念类似在一个尚无法食用的面 团之中,具有营养的葡萄干。这些直觉洞察,并不是连结 它们彼此的逻辑细胞,而是在田野经验中,往往会存续下 来的东西。”
– 割裂性社会:包括不同社会地位的、分层的——不存在个体,基 本单位是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角色面具”(persona)
– 整体性社会:不存在阶层划分、具有高度统一性的——个体享有 自由,伊甸园式的、天堂般的、乌托邦式的。
• 仪式的特点:平等、协作,世俗生活中的等级、官衔和 社会地位都暂时搁置一边。 • “暂时性的结构”,它既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又不受 时间的限制。仪式的“修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