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人类学(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

合集下载

维克多特纳与《表演人类学》

维克多特纳与《表演人类学》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4、仪式具有情感性: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从 而进一步强化了仪式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 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舞动,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场域中传递着强烈的情感和寓 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舞动的场域、社会与舞蹈过程的相互关系、表演的 社会人类学等方面,探讨舞动如何与社会的动态过程紧密相连,以及舞动在社会 人类学视角下的独特作用。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2、仪式具有象征性:仪式中的各种元素和行为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 仪式中的物品、姿态和言辞都代表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3、仪式与阈限相关:维克多特纳借鉴了阈限概念,强调了仪式在文化生活中 的过渡性。他认为,仪式常常涉及到跨越界限的过程,帮助个体或群体从一个状 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比如从世俗到神圣。
一、理论核心
一、理论核心
维克多特纳的表演人类学理论核心主要包括“表演空间”和“表演时间”两 个概念。与传统人类学观点不同,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不是静态 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一、理论核心
“表演空间”指的是文化现象得以展现的具体场所,如仪式、庆典、舞蹈等。 维克多特纳认为,这些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 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他强调对文化现象的表演性研究,应该其背后的社会结 构和文化意义。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社会与舞蹈过程的相互关系舞蹈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 社会因素,如文化、政治、经济等,对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 时,舞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积极参与社会过程。在许多社会活动中,舞蹈成 为人们交流情感、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庆典仪式中,舞蹈常常被用来 强化社会团结和共同信仰。

24本人类学经典推荐

24本人类学经典推荐

24本人类学经典推荐人类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类历史的“还原”、文化原理和社会运行规律的发现、对人类行为的理解、种族偏见的消灭、文化宽容观的养成……人类学的目的不止这五种,不过只此五种也可证明人类学使命的重大了。

1.《金枝》深刻而有趣地溯源巫术和原始习俗现代人类学奠基之作英国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权威论著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金枝》是人类学领域的鸿篇巨著,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作者以十分丰富的资料,对古代习俗和信仰作了翔实的集录,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论证他本人的观点和思想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普遍赞赏和称誉,至今仍有着很高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2.《人文类型》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的导论性著作探讨民族与文化的成长之路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本书阐述了人类社会学的主要原则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论述决定种族群体发展的地理的和历史的因素;表明文化是如何成为自然环境的派生物;描述了各种社会是怎样解决它们所面临的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以及性的种种问题的。

3.《原始分类》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联手探索揭示人类分类观念的集体起源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分类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涂尔干和莫斯从澳洲和中国等地出现的图腾等原始的分类模式入手,并从分类的几种原初形式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之起源、社会之起源。

4.《萨摩亚人的成年》风靡美国的原始人类青年心理研究引发人类学界论争的“萨摩亚人成长纪实”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本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学术奠基之作。

根据她的研究,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和同质的文化里,萨摩亚的青春期少女在个人选择和社会期待两者之间不存在紧张与冲突。

在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她们往往得到来自社会的许多关注。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29-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29-06●罗钢芹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符号隐喻是客家文化里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客家人常常通过不同符号的传递与表达来承载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含义。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命名,载灯、送灯等表演形式是客家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认知观念、身份认同意识和社会结构关系。

在七盏灯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其背后蕴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隐喻了一种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民身份。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客家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密不可分。

关键词客家文化;“七盏灯”;文化符号;隐喻;文化认同“七盏灯”是指唢呐艺人在头顶、双肩、双肘、双腕各放一盏油灯(或烛灯),并吹奏唢呐、边舞边行的一种客家民俗仪式,它广泛流行于粤东的五华、兴宁、紫金、梅县等地。

七盏灯仪式将中原汉调曲牌、载灯表演与岭南本土音调、民间风俗相结合,常常成为粤东客家人婚庆、寿庆和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相关论述,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来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1](P5)从此以后,“隐喻”一直在语言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已经从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转变为一种文化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隐喻的认知理论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研究,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象征之林

象征之林

维克多· 特纳是20世纪60和70年代相当活跃的多产的人类 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那些年它在人类学中兴 起——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角 色。 特纳的第一本著作并不关注宗教,而是从特权化的社会组 织入手进行研究。在了罗德斯-利文斯敦学院(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的帮助下,他在赞比亚西北部(随后 是在北罗德西亚)对恩丹布人(Ndembu)的研究才得以进行。 他不久就发现:母系继嗣的原则和从夫居之间的冲突使各个村 庄极不稳定。一个男人既想和他的妻子儿女们保持关系,又想 把他的姐妹及姐妹的孩子接回家,她们是他的财产继承人;离 婚是经常现象;男人们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扩张他们自己的 村庄,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扩张不能通过固定的社会群体来实现。 特纳在他的第一本民族志著作《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 (1957)一书中提出,不应在社会结构,而应在权力斗争自身 及被称为“社会戏剧”的内部冲突的反复表演中寻找秩序。 围绕社会规范的破坏导致社会危机这个简单主题,他提供 许多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他认为,危机也会产生补救效 果,并最终使社会实现重新整合。特纳采用“社会自动平衡模 式”来分析问题表明它受到功能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


除了在非洲从事民族志工作外,特纳还从事其它方面的 研究。这些研究对范?盖内普的“阈限”(liminal)的含义 进行了更深层的发掘。他认为,“阈限”就是从预设好的社 会角色中逃离出来。共同的“阈限性”可能导致进入其所谓 的“大同社会”。最具说服力的论证是他对天主教朝圣的研 究。在《仪式过程》(The ritual process,1969年)中特纳 指出:在所有的社会及宗教现象、时间的反结构、艺术中都 可以发现“阈限”。特纳还认为:在当今社会,边缘人处于 持续“阈限”或“类阈限”的状态之中。尽管这样,特纳还 是心甘情愿地跨越民族志狭小的研究范围并走在了时代的前 头。在随后的几年里,虽然他一直对戏剧充满兴趣,但他还 是倾向研究“表演”理论。对他来说,戏剧和仪式也许是一 回事。

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和仪式理论批评

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和仪式理论批评

濮 波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和仪式理论批评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学科基本上达成的共识是:语言空间、戏剧舞台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具有异质同构,其本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符号转换,牵涉到表象、意向和结构的对应。

这些空间差异性在于:表演空间的符号系统和被表演空间的社会事件、社会存在等的符号转换。

而共性在于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之于现实的区别均是符号之于对象实体的区别。

这种不约而同,说明了人类在行动的本质上具有一种不同空间、关系上的“形构和逻辑”的摹仿和重复能量,我们也称之为结构性能量,或者“结构-功能主义”模式,或者“社会VS剧场的结构性维度”。

美国象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的仪式符号理论属于此列。

今天,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抵牾张弛有度地进行,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三元空间等理论并行发展,且悬而未决之时,重新审视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概念之建构性的同时,也发现这些“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的理论也问题颇多,需要我们明辨。

一、社会戏剧的生成前提社会戏剧生成前提是隐喻和根范式与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的视界不同,维克多·特纳则从人类具有隐喻和象征性行为的原初特征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戏剧”(socialdrama)概念。

象征人类学家所研究的重点是人类行为中的象征性或者隐喻性的“根隐喻”特征。

与诸如生长、发展之类的概念形容社会一样,维克多·特纳在其著作《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中,首先论证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科学和社会哲学都属于一个完整的隐喻性的大家族之事实。

隐喻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无机和有机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点。

它的产生出自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

隐喻事实上是一种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转变。

隐喻是我们将两种互不相干的经验瞬间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阐释性的、图像般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意象的方法。

简单地说,隐喻是一种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途径。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_还盘王愿_仪式为例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_还盘王愿_仪式为例

神鬼。

祭祀仪式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请诸外姓鬼神(非瑶族祖先)列位。

通过师公作法,模仿盘王赐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此间尚有各类示愿形式,杀猪祭神、谢圣送神,时间持续两天一夜。

第二部分主要是瑶族请祖先神前来“流乐”(瑶语为玩弄的意思),各种请神、娱乐歌舞活动持续一天。

∽‘还盘王愿”祭仪伴有大量的歌唱、舞蹈和表演,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为传颂盘王护(瓠)国和瑶族始祖的神迹;二是祈求盘王庇佑瑶族子民。

2.仪式中的主导者“师公”在重大的仪式场合,仪式的主持、主事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论他们是否必须出现在仪式现场,但这一个或几个仪式性主角都是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仪式与神灵交流和交通的关键角色,因此他们被赋予特殊的权力。

祭司的权力多数属于制度性传承,或来自于身体的某些“奇异功能”,或被特定群体认同的标准化仪式知识的执行者。

那些师公、祭司、主持、巫师、酋长、族老、寨领等之所以成为结构性的“权力化”角色,首先,他们大都属于世俗社会的领袖和头人。

“在一些社会里,祭司有官方的宗教领袖和民间的代表,比如巫师、萨满或先知等之分,他们的权力和超能个人性的超自然经验,或被认为直接来自于灵异和神灵的凭附。

”@其次,他们的能力、经验和社会赋予的权力在仪式活动中经常被当做与祖先或神灵进行交流和交通的“使者”,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与超自然的神灵进行交流。

再次,这些人的存在使得仪式变得“非凡”和“神秘”,使原本来自于日常生活内容的活动由于特殊的演唱程序、道具、服装、表演等变得庄重、神圣而富有神秘感。

瑶族还盘王愿的仪式活动由四名师公主持各项目事务。

之所以要四位共同参与主持,一是由于仪式进行的时间长,仪式不能间断,一两个师公(师公大都由在地方德高望众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I3,的、经过专门传承力难以承受;二是颂词、各类喃词、4有些需要几位师公还要有助手、歌娘a师(又名正堂师)、兵师和五谷师。

每语称“着累”,意:人),共八人。

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内容提要:过渡礼仪在理论谱系上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其一,作为仪式理论,它以一种借自空间的直观为经验基础,强调仪式过程和次序的普遍重要性,并力图在非连续性差异中建构一种秩序感。

其二,作为社会理论,过渡和阈限被视为社会结构和分层体系的一种功能状态,它们不仅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原初动力。

在晚近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遭遇表述危机的背景下,过渡礼仪则进一步被置入非仪式性过渡、地方性生产以及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解剖术中加以反思,边界论、实践论、现象学、符号学以及谱系学已逐渐成为全面检视过渡礼仪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过渡礼仪/空间/阈限/非连续性作为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中一个经典的仪式理论,过渡礼仪模式如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分析各类象征性的观念、行为和情境。

然而,针对过渡礼仪的概念谱系、理论脉络及其当代评价的研究还很薄弱(仅见彭兆荣,2003①;张举文,2006②;韦冬妮,2010③;梁宏信,2014④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过渡礼仪的实证性、经验性把握往往缺乏批判意识。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力图呈现出过渡礼仪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笔者也希望在晚近人类学理论普遍遭遇表述危机的背景下,对过渡礼仪模式作一番检讨。

一、经验、空间与结构:作为仪式理论的过渡礼仪与更为偏爱社会和文化本体论——亦即根植于社会文化差异之非连续性假设中的英美人类学传统相比,法国的人类学或民族学从一开始便具有更为显著的普遍主义色彩。

这不仅体现在诸如马歇尔·莫斯和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人类文明的一般性考察之中,同时,也充分反映在范·盖内普特别针对边缘、过渡与阈限情境的深入研究里。

范氏的《过渡礼仪》,堪称人类学对非连续性差异或变异本身进行理论化、概念化尝试的一个里程碑。

尽管他的学说在其有生之年未曾博得应有的声誉,但也毕竟在之后的数十年间被迅速地发扬光大,成为了人类学乃至更为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盛名远播的原创性视角与综合性理论框架。

仪式与象征——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象征人类学阐释

仪式与象征——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象征人类学阐释

仪式与象征——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象征人类学阐释林明彦【摘要】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人民一年一度举行的传统而盛大的民族文化仪式,通过对象征符号体系的细致分类,从而对仪式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结构理论对其仪式展开进一步的讨论.%Munaozongge is a famous traditional ritual for Jingpo peop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taxonomy so that we can find more details. Meanwhile, the author uses 'ictor Turner's ritual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process of Munaozongge.【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6【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目瑙纵歌;象征类别;仪式;维克多·特纳;结构【作者】林明彦【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1对于景颇族盛大的民族节日“目瑙纵歌”的探讨,陆云[1]74-75重点分析它在景颇文化现代传承中的功能。

江东[2]30在考察的基础上,从教育和娱乐方面展开简要的探讨。

秦莹[3]42-44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景颇族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探索。

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利用我国学者瞿明安的象征符号类型理论以及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结构理论对“目瑙纵歌”的文化仪式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一象征符号体系的分类为了达成良好的象征效果,一般来说,流传广泛并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仪式,大多都需要通过不同结构类型的象征体系来组成完整的象征系统。

为了加深对目瑙纵歌仪式的认识,结合瞿明安学者对象征符号的类型研究(根据瞿明安的研究,象征符号的文化体系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等六种主要的类型),[4]40-41进一步对目瑙纵歌仪式的象征体系进行分类,以便对该仪式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

文化人类学第15讲

文化人类学第15讲

文化人类学第十五讲象征与阐释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象征人类学学派基本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人类学发展过程中对文化描述的方式。

教学难点:文化阐释的方式教学资料:教材、参考书计划授课日期:2011年实际授课日期:2011年导入:一、象征人类学概说: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有时或称象征与诠释人类学(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玛丽·道格拉斯与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

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视异文化为文本,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

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与结构人类学相似,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

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对象。

如同其他人类学派,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其文化理论的讨论之上。

虽然象征人类学强调象征在文化里的角色,以及个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由于对文化与个人的角色解释不同,其文化理论可大略分成“格尔茨”与“特纳”两种理论取向。

人类行动的主要动机在于合理地满族物质欲望的人生观是传统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近三十年来,现代人类学逐渐转向意义研究。

意义和象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人类学逐渐从重视社会和功能的视角转到文化和意义为研究对象。

对象征的兴趣及在广泛意义上的象征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文化人类学对象征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4, 象征主义戏剧

4, 象征主义戏剧

象征主义戏剧一、特征:用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

直觉、幻想、诗意、哲理、神秘的意境。

布景:布景设计符号化,追求潜在意义;简单集中。

灯光:用灯光来表现象征的意义渲染神秘气氛音乐:用舞蹈、音乐弥补语言不足三、意义①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象征、暗示、隐喻)②开拓了新的疆界(纯粹个人的、内在的、隐秘的人类精神世界)③宣告了新的艺术时代到来(成为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的分界线,对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均产生重大影响)④不足:不可理解、曲高和寡四、梅特林克1862-1949 比利时法语作家代表作家象征派戏剧进入成熟阶段(一)哲学观:①看得见的世界和看得见的人只有同看不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人合为一体,才具有实在性。

②“象征—预示”的迷宫。

*四大经验主体是:①看得见的世界②看不见的世界③看得见的人④看不见的人,即心灵。

(二)静默剧:“我们的生活多半已远离流血、叫喊和刀光剑影,今天人们的眼泪是静悄悄地流出的,不被人看见,近乎是精神的。

”——梅特林克①内涵:世界是非理性的、神秘的,真正生活潜藏在内心深处,人只有在静默的思想中才能感受到它,才能找到通往神明的道路,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②表现:少动作、少语言、淡化情节,突出象征意蕴③人物:只是为了代表人类而存在,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角色。

④代表作:《闯入者》、《盲人》《内室》⑤《闯入者》:“象征主义戏剧的一颗明珠”;主题:死亡以沉寂凄凉的气氛、人们对悬念的焦急等待、死神的冷漠无情感染观众⑥《盲人》:“忧伤的象征主义”;神秘色彩;悲剧氛围(三)主题:①世界的荒谬不可知、命运注定而不可抗拒②世纪末情绪③无可捉摸的恶势力、看不见的死神一直暗中伴随④冷漠神秘死亡忧伤氛围(四)《马莱娜公主》(1889):梅特林克的第一部象征剧。

人物:马莱娜公主安娜王后夏勒马尔王子主题:爱与死(五)《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1892)人物:梅丽桑德高洛亲王佩列阿斯宿命论:“出生得莫名其妙..死得也莫名其妙”(六)《青鸟》*梦幻剧*幸福在哪里?*回忆之乡——过去;月光下的森林——梦;未来王国——未来*乐观的人道主义:仁爱、童心、理想五、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19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沉钟》:钟匠亨利希——艺术家山妖罗登德兰——理想、自由、幸福、灵感、青春牧师、学校校长——庸俗的生活结发妻子马格达——生活之累。

特纳

特纳

符号人类学
符号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 符号人类学萌生于19世纪末, 发达于20世纪,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 学的重要影响,代表人物有D.施奈德(D.Schneider),特纳(Tumer),D. 斯波伯、萨林斯(Sahlins)和C.基尔茨(C.Geertz)等。 人类学家在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中观察和解释符号(Symbol)及其意 义,并通过对符号的研究来认知人类文化。他们将符号行为的心理动机、 意义、现实各种指号关系中的认知和解释过程等作为研究方向。符号人 类学家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意义和传通(communication)上。并且受到现 代控制论的重要影响。 现代符号研究的新重点在于符号现象及仪式中的游戏和创造力,它 们被看做是人类扩展和重新组织其意识的活动。近二十余年以来、国际 文比人类学界又有许多新的理论产生。如解释人类学、人类学中的后现 代主义思潮等。
《仪式过程》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 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在《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 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 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 交融”的概念, 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 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 马克斯?韦伯 杰内普、 韦伯、 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 杰内普、马克斯 韦伯、涂尔干等 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 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 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 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 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 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 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 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 的结果。 的结果。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内容梗概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教会出葬仪式。

死亡是这一章的主题。

诗歌在含混的意识中开场。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以记忆和欲望折磨着人们。

在玛丽的回忆中浮现出往昔的静好岁月,而如今面目全非:树已枯死,偶像已破碎,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大地一片荒凉。

女相士也为此感到困惑,她用纸牌给人算命,得到了死亡的预言,因为她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耶稣,于是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死亡已经毁坏了他们。

我想知道,复活是否为时不远?第2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淫乱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

此章分两个场景。

在富丽堂皇的卧室里,一位上流社会的无聊贵妇正在胡思乱想,她渴望所谓的传奇爱情,以为传说中的翡绿眉拉就是一个典型,而这却是一个因淫乱而复仇的悲剧。

下一场景,在低等酒馆里,丽儿和女伴谈着私情、堕胎,如何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两个地位不同的女性代表了社会普遍的堕落风气。

第3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

火有双重含义:是情欲之火,也是使人再生的净化之火。

这章以神话中具有穿透人内心力量的双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观察,发现可爱的泰晤士河畔已经不见了仙女的踪影,只看见公寓里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爱的交合。

不可救药的精神颓败。

再生似乎已无希望。

第4章《水里的死亡》,水亦指泛滥的情欲。

女相士预言的腓尼基人之死在此章获得应验。

他是在欲望和金钱的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

第5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大地荒废,布满岩石,找不到一滴水。

水在这里被赋予再生的含义。

荒原通过三个意象展现:耶稣复活后去埃摩司的途中,而门徒看不见他的身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空无一人的教堂;鱼王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干旱的荒原。

荒原是否能恢复生机?人能否获得拯救?一切都未知。

在雷霆同情,克制,平安的告诫中,诗歌结束。

当代美术现象的象征人类学解读——以任小林的艺术观念为例

当代美术现象的象征人类学解读——以任小林的艺术观念为例

当代美术现象的象征人类学解读——以任小林的艺术观念为例作者:范昭平陈伟丽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9期TEXT /范昭平陈伟丽随着象征人类学的诞生,运用人类学的象征理论对艺术体系的研究工作也逐渐在扩大与行进当中。

随着时间的流变,对当代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讨论也开始变得激烈,本文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运用象征理论对任小林为代表的当代美术现象进行解读。

一、当代美术现象与象征人类学所谓当代美术现象,并不是美术作品。

崔自默在其《当代美术现象刍言》中提到:“说是‘当代’,尤指目前;而美术现象,又非孤立发生,乃紧密联系并间接反映着社会生活之众多方面,客观的与主观的诸端因素错综其间,难以尽言。

”全国许多地区,效仿北京的“798”艺术区,纷纷利用旧厂房办起了现代艺术创作基地;北京的宋庄出现了一尊以李宇春和周笔畅为原型而雕塑的“超女纪念碑”;北京和上海的街头,出现了真人雕塑艺术——他们扮成石膏像站立街头,引来无数好奇的眼光,有的人甚至用手去试探真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为有太多的人去参观“大卫”雕像,使市中心的承受能力“无法承受”,有人建议把它迁走,但也有人表示反对等。

当代美术现象不仅引起了众多媒体和大众甚至学生的关注,还遭遇到了许多批评与质疑,甚至在是否“适宜”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段练在其《中国当代美术堕落的模式——从基夫尔的展览反观中国观念艺术》的文章中指出艺文两亏导致了当代美术中最令人痛惜的思潮和现象——以丑为美,甚至还把当代美术称为“被下半身谋杀的当代美术”。

面临诸如此类的现象,不得不使我们深思,也许这些现象真的反映了当代美术开始堕落的模式,正如20 世纪下半叶几场人类学内部的争论,引发了大规模持久的反思(从而产生了反思人类学)一样。

如今,对于我们眼下的众多美术现象,也正是如此:“一个反思的时代到来了。

”[1]我们甚至可以从这些现象中透视到行为者的思想观念及其创作的过程,然而行动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许只有他(她)自己的心里最清楚,又或者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摸不着头脑。

阐释人类学

阐释人类学

相关衔接:人类学家在使用“文化”一词时,所谈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 义。一是常用来指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即作为现实存在的事物和事件。一是 用来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这种系统被用来构建人们的经验和知觉, 规定其行为,决定其选择。
• 作为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类型或知识体系,而 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只是观念或对知识的认识方式。地方性知识表达 了这样一种意义—-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情境中产生并 得到辨护的,那么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其普遍的准则,不如着 眼分析和重视形成知识的具体情境,即如格尔茨所言“把对所发生的 事件的本地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联想联系在一起。”格尔 兹认为比较研究并不是把具体的差异性减化成抽象的共通性,也不是 把同一现象用不同的名字包装起来,而是要去处理那些差异性,从中 解读出多元的意义来。 • 地方性知识批判了两个观点:一是试图解释一切的“大概念”;二是, 整体性地系统地解释社会以及文化现象的说明方式。 • 相关衔接:经过阐释的意义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千变万化的,由此
生平介绍
格尔茨(1926年8月23日-2006年 10月30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修辞家、符号学和解释人类学的提 出者。1926年8月,生于美国加州。 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安逖澳 克学院,获得哲学学位。受当时美 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学术思想的 影响,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关系学 系学习。1956年,他以《爪哇宗 教》这部著作获得了人类学博士称 号。格尔茨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 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凯学院人类学系 副教授、芝加哥大学新兴国家比较 研究会任人类学副教授、普林斯顿 高等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教授。
• 格尔茨认为民族志性质有四个特点:首先,它是进行解释 的记叙;其次是所解释的对象社会性对话是过程;第三, 解释是那种对话尚未消失之前试图将所说的内容保留下来, 使其成为可阅读的文本;第四,它是微观的研究。

象征人类学_PPT

象征人类学_PPT

为基础的一种武断联想。如皇冠是代表王权的符号,这是一种局
部代表整体,表现一种转喻的关系,它所代表的事物属于同一文 化背景。利奇强调语境的因素,例如只有在政治的情境中,皇冠
才代表王权;而在用作啤酒商标的场合下,皇冠就不是符号而是
象征了。

作为一名象征论者,利奇将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作为具
有同等法则的符号系统来讨论象征问题。他认为所有众多的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被人们期待着按照与社会位置想符合和某种既定 的文化规范和道德水平来行事。由于仪式具有跨越个人 或社会群体生活与空间并使之联为一体的象征功能,当 特纳 将仪式运用与整体社会结构分析时,边认为恩丹 布人尽管村落的或局部的群体存在着冲突和分裂,但仪 式通过独立与世系群联系所进行的崇拜建立了在不同村 落群体之间的联系,所以构成恩丹布人整个社会(不是 村落社会)组织的结构还是完整稳定的。
口头的文化形式,如衣着、食物、建筑等都以模式系统的形式 组织,而它们用来体现代码信息的方式跟自然语言中的音、词 和句子的组织方式是一样的,即讨论规范衣着的法则与谈论规 范语言表达的法则,具有同样的意义 。因此,利奇被称为“语 言论象征主义者” 。

在《文化与交流》中,利奇讨论了象征存在的两个条件:
1、混合两种文化场合 例如 ,狮子属于“大自然 ”的、非人类的场合,国王属于 “社会”的人类的场合, “狮子是兽中之王”则是象征符号的 陈述,因为它具有“在头脑中”(既在艺术想象中)混合上述 两种场合的意义。
研究的对立,方法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埃德蒙.罗纳德.利奇(Edmund
Rronald Leach ,1910---1983 )
193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到台湾、上海、伊朗、缅甸等地经商并从事人 类学研究。 1947年完成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获博士学位。 1953年转剑桥大学任教。 1966年被提升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长 1975年被封爵士爵位。 1979年退休。曾任皇家人类学学会会长,

13亿中国人眼中的欧洲:中国电视剧中欧洲人的形象

13亿中国人眼中的欧洲:中国电视剧中欧洲人的形象

13亿中国人眼中的欧洲中国电视剧中欧洲人的形象引言早在中世纪,意大利教堂中的壁画就描绘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形象。

自那之后,人们不一定要亲自走出去才能看到世界的样子,因为世界已经向他们走来。

在20世纪,即电视时代,每个人都能仿若身临其境一般“看”到发生在遥远国家的事情。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公民在能够出国旅游之前,就已经在电视上看到了世界的样子。

但是,直到第一批图像从国外传回中国,并在电视上播放之前,世界在中国观众心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

1974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此后,中国家庭首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外国人的形象。

最初,这些外国人仅仅是为了证明新闻的客观性而作为新闻背景出现的。

后来,通过电视剧中描绘的外国人的日常生活,关于外部世界的其他形象逐渐进入中国家庭的视野。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社会承担的角色越来越接近于那些电视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同样,像这些国家一样,电视剧在中国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隐喻的表现方式。

这种表现方式的出现取代了工业社会以前存在的礼仪。

正如菲斯克和哈特利所强调的,电视的功能似乎像“一种社会仪式,凌驾于个人特征之上,我们的文化在其中发挥作用,目的是与集体的自我进行沟通”(Fiske and Hartley,1978:85)。

他们认为,电视在文化中发挥的是一种类似于“吟游诗人般的功能”,因此,电视节目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领域,电视观众可以据此编撰一些故事,以解答现代社会中那些令人焦虑不安和含混不清的问题(Turner,2001)。

由一个群体向他们自己讲述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即各种形式的社会元评论(social meta-commentary),开创了对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空间。

此外,电视节目提供的元评论并不仅限于来自某些特定地点和时间的个体。

正如鲁晓鹏(Sheldon Lu)所说:我们不必将这些文本视为国家的象征,而应将其视为在充满悖论的跨国的、后现代的超现实(transnational postmodern hyper reality)背景下,被想象出来的国家身份的象征。

文化人类学书目

文化人类学书目

文化人类学阅读书目选1. 【法】马赛尔·莫斯著,卢汇译《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 【美】路易斯·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版。

4.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著,俞宣孟等译《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5.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月版。

6.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张宏明、黄向春、刘永华译《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7.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8. 彭兆荣著《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

9. 【英】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0. 【英】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11.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宁7月版。

12. 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 周有光著《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版。

14. 王铭铭著《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5. 林耀华著《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书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书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书目一、非物质文化研究参考书目: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向云驹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3.《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中华书局1993年8月4.《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5.《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6.《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山东画报出版社7.《中华民俗文化研究》罗基,学苑出版社8.《文化遗产经济学》顾江,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09月9.《文化创意产业译丛:经济学与文化》外文名:Economics and Culture,作者:(澳大利亚)戴维·思罗斯比 (David Throsby) 译者:王志标张峥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二、文化研究及田野调查基本书目:1.《社会人类学》王铭铭,2000。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布朗著,黄剑波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人类的视野》李亦园1996。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4.《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1999 。

山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5.《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恩伯和M·恩伯(杜杉杉译)1988。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1986 。

戴可景译(英文原著于1939年出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人类学名著。

)7.《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庄孔韶1996。

8.《人类学通论》庄孔韶2002 。

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9.《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王海龙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1.《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介性质的贫困
• 中介性质的贫困:自愿选择清贫,为了达到共同体状态 • 生来具有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文化属性如何成 为中介角色属性,并在共同体之下获得重要地位。强调弱势及 贫困地位所具有的象征含义绝不仅仅是反正统文化的专利。 • 文学作品:
(一)共同体与结构
1.共同体(communitas ):《仪式过程》
– 通过仪式、千禧年运动、修道院、反正统文化等各种非正式场合。
2.结构(structure): “人类并未意识到的一些实体”
–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知识对通一深层结构的一系列表述,它 们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通过多个版本描述深层结构,却永远无法穷尽 它的真实状态。——列维.斯特劳斯 – 结构是“自由与惰性的复杂的辩证统一体”——萨特 – 社会所默认的社会秩序框架,绝不属于无意识领域——特纳 – 由角色丛、地位丛以及地位次序所组成的架构——罗伯特.默顿
2.共同体转变为结构
• 社会“社会结构”:人是一种“结构动物”“等级人” (homo hierarchicus) • 结构关系的解体为共同体的出现提供机会。 • “敦刻尔克奇迹”( the miracle of dunkirk):非正 规军从得到解放的共同体精神中崛起。 • 文化构造了结构差异,通过中介活动消除差异:借用自 然界的事实来替代自身所建立的虚幻世界——尽管自然界 的事实也仅仅存在于各种文化观念所构建的框架中。 • 结构土崩瓦解,人类本质暴露无遗
4.三者关系
• 中介性:象征着两个前后相继的社会地位的过渡点; • 局外感:象征着由不被接受的社会地位所引发的所有行 为和社会关系; • 结构上的弱势群体: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最底层,在这个 体系中个体所得到的不平等的社会回报是与功能的等级划 分相对应的。(例:马太效应)
5.仪式:中介作用
• 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由神话和仪式的不同组成部分相互 交错所形成的结构
3. “摇滚共同体”的社会特征
• “摇滚”有时指音乐形式,有时则代表共同体的某种存 在形式(新地质学注解,rock双关) • 摇滚追求:完全的自由、透彻的体验、全身心的爱、和 平、相互间的关爱。
– 摇滚为打破不同事物之间绝对武断的分界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共同体也具有消除结构分化的作用) – 群体参与、透彻的体验、忘我的投入——这些都是摇滚最基本的 需求,同样也是这个被人口数量压得踹不过气来的世界所拥有的 最基本的需求 – 摇滚正在创造将来的社会意识 – 摇滚是发展中的斯特金式的“人类格式塔”
(二)三种文化现象
• 中介性(liminality) • 局外感(outsiderhood) • 结构上的弱势地位(structural inferiority)
1.中介性(liminality)
• 仪式三个阶段:隔离、进入临界点和重新聚合
– 隔离阶段(separation):个体或群体从先前的社会结构中的某 一固定位置或某些已经确定的文化体系中分离出来的象征性行为。 – 中介阶段(margin):仪式主体的地位变得模糊不清,变得非此 非彼,介于分类体系有明晰地位的各个点之间 – 聚合阶段(reaggregation):仪式主体“新人”重新回到社会 结构中。(地位上升或下降)
2.艺术作为一种中介活动
• 定义:将文化中不同因素以崭新的甚至前所未有的方式 组合在一起——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 • 艺术对制度化结构模仿和表现:①促使其合法化②对其 进行批判 • 作用:对“铁定”的规则重新考量,毕竟每个社会希望 成员不仅能够遵守该社会的规则和程序,更重要的是他们 也要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 象征体系的变革:乱伦、食人、谋害近亲等反文化、反 结构的形象频频在神话中出现。
• 共同体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它属于全世界;而结构则不 然,他很具体而且有边界。 • “摇滚”在“旧石器时代”已经诞生,人类学家部落仪 式中亲身经历过与摇滚颇为类似的“感官”体验。
3. “摇滚共同体”的社会特征
《Stairway to Heaven》---齐柏林 飞船( Led Zeppelin) 堪称世界摇滚史上的神作。 “如果一个时代所有的经典摇 滚作品要被浓缩成一首歌,那这首 歌很可能就是《Stairway To Heaven》 ——《滚石》
• 《象征的森林:恩丹布人仪式诸面向》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1967) • 《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1974)
象征人类学专题——
“过渡、边缘与贫困:共同体的宗教符号”
Passages, Margins, and Poverty Religious Symbols of Communitas
一、Victor Turner理论简介
•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1969)
二、《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
• 特纳的仪式研究作品,是二十世纪人类学最具影响力的 理论之一。 • “在我(的研究兴趣)从社会生活的经验,转移到概念化 与思想史的这个过程中,我几乎依循了各地人类学家的路 径。虽然我们将理论带到田野研究中,但这些理论只有在 足以呈显社会现实,才会变得有所关联。……它们甚至呈 现分散的资料如何被有系统地连结!透过某些庞大的逻辑 系统而被随机分派,这些概念类似在一个尚无法食用的面 团之中,具有营养的葡萄干。这些直觉洞察,并不是连结 它们彼此的逻辑细胞,而是在田野经验中,往往会存续下 来的东西。”
1.共同体、中介状态和底层社会地位三者关系
• 共同体: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诱惑。
– “政治领导人也概莫能外,毕竟谁不愿意彻底甩掉那套久穿 在身上的盔甲呢?”“中介活动借由贫困来象征各种现象和 关系,尤其是社会关系。”宗教中宣扬舍弃身外之物,财产 上的差异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不同。
• 例:“婚姻制度”摩尔根用“原始杂交”“群婚”代替一夫一妻制。 1.禁欲:异性关系演变为兄妹间亲情;嬉皮士:打破异性间的界限。 2.性变态:加强共同体包容性个体间相互理解。——抹去结构内部界 限,实现群体的同质性。 • 性——作为生物本能,已经受到文化的限制,通过不同形式对共同体 或结构进行表述。
2.共同体转变为结构
• “热情派”“千禧年运动”:警示性断裂(prophetic break) • 宗教和仪式结构往往扮演者支撑社会和政治结构合法性 的角色,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合法性也通过宗教符号来表达。 • “先知们的超凡魅力很快变得程式化”:先知们的历史 事迹充满神秘色彩,中介经验的典型;先知的事迹和预言 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以及不断重复的仪式过程中得到具 体化。 • 通过“强迫性重复行为”:产生于共同体的拥有“天启 神感”的各种形式,在象征体系中被一遍又一遍的模拟、 重复,最终被程式化并成为结构。“预言”成为社会行为 的典范和模式。
5.仪式:中介作用
• 仪式主持人,信息的“储存器”:本民族的宇宙观、价 值观和文化观,关于该社会的深层知识由此代代相传。 • 中介性的仪式包含结构:由指导性质的、由符号和观念 组成的结构。帮助“新人”掌握言语和文化中的各种符号。 (例:《右手的优越》罗伯特·赫尔兹)
(三)从结构角度看共同体
• 将共同体融入结构之中,它是一个即具有潜在危险性但 同时有又能给个体带来生机的时刻、领域或者说“飞地”。 • 存在主义:共同体是自发产生的。 • 本质上,共同体与机构相互对立,接触共同体是人类社 会的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确实需要时常丢掉平日里 所带的面具和粉饰,摆脱他们的社会地位,哪怕只是中介 情境下装装样子。
• 共同体出现在中介阶段,仪式主体摆脱了社会结构的束缚。
2.局外感(outsiderhood)
• 局外感:被永久的或者按照某种归属法则被置于某一社 会体系结构之外、或根据情况暂时被隔离、或是自愿将自 身从该系统中分离出来,以摆脱先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的状态。(例:萨满、先知、灵媒、教士、嬉皮士、流浪 汉和吉普赛人) • 与“边缘群体”(marginals)不同:信奉的社会规范 和文化机制常常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对。(例:外国移民、 二代移民、暴发户[向上流动的边缘人]、落魄户[向下流动 的边缘人]、承担新的非传统角色的妇女 ) • 相同处:地位模棱两可;不同处:后者不能保证自己最 终在文化上找到稳妥的解决途径;前者暂时被剥夺的社会 地位知识一种仪式,由文化决定的“假装”。
• 中介活动的目的:并非建立起一套隐形的条理清楚的规则制 度,亦非要在不同因素之间建立起相互对立或相互调和的逻辑 关系并进而发展处一个内在的结构框架,而是要将文化划分成 多种不同的因素,并使其以各种可能甚至极为古怪的范式重新 组合。 • 萨特:社会现实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结构和规则,而且个体必 须服从,但是,特纳认为这是被制造的物质对于生产它的制造 者所作出的回应。结构产生于本生没有任何结构,但是却要受 制于自身所生产的结构的行为中。 • 中介活动:“本身没有任何结构的行为”“自身所生产的结 构”至今发生对立并由此促使人类生产高度自觉的社会阶段。 • 古老文化体系:象征性、意向性的条理和逻辑 • 新近文化体系:创新的勇气
– 智力:神话和原哲学思辨; – 体力:模仿动物的动作。
• (例:半人半马;天使)
(四)中介作用的文化机制:仪式、符号和神话
• 中介过称“ 抚平和消除”个体在结构中的地位。 • 结构和共同体取得暂时的平衡状态,被赋予了宗教地位, 但它却是与机构中的地位截然相反。(非洲部落首领和头 人进行就职)
1.宗教作为一种中介活动
1.共同体、中介状态和底层社会地位三者关系
• 社会最底层的阶级成员:行为最具有“直观性”,最接近 无意识状态; • 中间阶层:不得不按照规矩行事,尽管嘴上对不太守规矩、 没有节制的下等人或上等人进行谴责,但暗地里却十分嫉妒; • 深入接触共同体,减少或者彻底摆脱社会地位对他的影响, 表现“自然”特征而非“文化”特征。如,托尔斯泰和甘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