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

根据会宁县志整理/白丁

一、会宁城概况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巩昌卫千户傅履,偕同知县郭斌修筑现址城郭。城踞祖河、厉河汇流处,傍山依水,地处要冲。洪武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由西宁城移治于此。成化四年(1468年),同知罗谕加固加高,拓展扩建。城墙高10米,厚7米。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周长2500米。建南、北二门。挖壕池,深、宽各7米。嘉靖年间,总制刘天和建西门,增筑外郭。唯祖厉河沿一带,因陡崖如削,借助天险,再未筑郭。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戴光启又建东门,添筑角楼,在东关安住居民。万厉三年(1575年),知县史天佑增筑砖垛堞1117个。万厉七年(1579年),知县高拱辰再维修增补。至此,城郭、城门、门楼基本建成。城有4门4楼:东曰“东胜”,西曰“西津”,南曰“通宁”,北曰“安静”。南北有瓮城,亦有城门、城楼。四角有角楼。外郭连接,包裹四关。开四稍门,建四敌楼。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地震,城门、城楼、垛碟倒塌严重。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管孙翼补建南北二门楼。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金兆琦补修城门、城楼。

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761一1765年),知县黄显祖、折遇兰进行大规模补建,四载竣工,恢复旧观。并在四城门书刻门额:东曰“旭景东临”,南曰“南尽图山”,西曰“雄城西峙”,北曰“北门锁钥”。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徐敬对年久失修圮毁之建筑筹资兴修,并为四门亲题门额:东曰“九宵紫气”,南曰“西陲锁钥”,西曰“万里雄图”,北曰“屈吴保障”。同治八年(1869年),四敌楼、四角楼毁于兵燹。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萧汝霖报请陕甘总督左宗棠批准,补修敌楼、角楼和垛堞。

民国9年(1920年)大震,城郭毁坏。民国10年(1921年),在兰会宁籍人士联名报请省政府批准拨款,并派席位中、周宇忠偕同乡绅王策勤、汪奋鳌、关海沧等督修。历经一年,大部分补修完整,惟四角楼及四稍门因缺款未加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郭于50年代后期先后被拆除,仅存武装部院东北外郭墙100米,石油公司院(花园小区,后拆除)东北外郭墙200米,并留“西津”门楼,改名“会师楼”,南北两侧各存內郭墙50米。

由县城出发,东至平头川村接西吉县界59公里,东南至罐子峡口接静宁县界57公里,南至孙家梁接通渭县界33公里,西至西岩村接定西县界5.1公里,西北至甘泉村接榆

中县界110公里,北至井沟接靖远县界85公里,东北至野狐泉村接平川区界107公里,至甜水井接海原县界125公里。

县城至兰州市218公里,至白银市187公里,至天水市212公里,至平凉市200公里,至固原县城196公里,至定西县城82公里,至榆中县城160公里,至靖远县城118公里,至平川区149公里,至海原县城238公里,至襾吉县城136公里,至静宁县城90公里,至通渭县城80公里。

二、原有建筑

1、官署公所

县署:有头门、二门、五间厅、大堂、二堂、东西稿房、班房等30多间。明代居县城西北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迁建于东大街。今中共会宁县委址。

千总署:有正室、大堂、东西稿房、土地祠等16间。在今601站后院。

把总署:有正室、大堂、稿房等14间。在今会师门北侧城墙下。

守备署:有正室、大堂、稿房等14间。在今北大街张家巷。

武营:有上房、厦房等13间。在今北大街会师商场对面。

捕厅署:有房10间。在县署西侧。

儒学署:有房六七间。在文庙大成殿东侧。

公馆:有房10多间。在今会师门外北侧城墙下。

养济院:有房18间。在北关。

洧防院:有房七八间。在南家亭,原桃花山乡政府南端。

武营昭忠祠:有祠房5间。在北关观音阁左侧。清光绪二年(1876年),迁建于今枝阳巷防疫站址。

马号草场:占地3亩。在县署后偏西。

大校场:占地20亩。原毛纺厂前。

2、街肆民房

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城内外居民有2000多人,街头铺面稀疏。清代道光中期,县城人口增至近万人,街头铺面,南北相连,商贸云集,百货畅流。林则徐曾在日记中赞誉:“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以来,皆无其比。”同治年间战乱,居民死亡甚多,建筑物及民房多被毁坏。清末及民国初年,县城又趋繁华。民国17年(1928年)后,兵燹匪患频仍,加之兰(州)平(凉)公路改道,城內日渐萧条,街头仅有铺面200多间,民居2500多间。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国6年(1917年),县城街道先后两次各设臵巡警路灯12盏。

3、牌坊

明、清两代,县城牌坊颇多。民国时期尚存14座:东关4座,南北正街6座,西街1座,民生巷1座,焦家坑畔(今卫生巷)1座,昭忠祠1座。多为旌表贤孝节烈建立。

牌坊造型奇特,工艺精巧,斗拱叠起,玲珑雅致。1949年后逐渐拆除。

4、庙宇

万寿寺:在县城内东北隅,今防疫站址。系宋元古刹。明代洪武、永乐、正统、崇祯年间屡次重建。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邑人冯艮弼募修。同治兵燹,殿阁多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蒋康重修。院落有三:前院有药师殿(曾有“先有药师殿,后有会宁县”之说)、十王殿、伽蓝殿、头门两角门。后院有三皇殿、三宵殿,上有鱼蓝菩萨楼、药王殿、精忠阁。偏院有观音堂、禅房、钟鼓楼。民国20年(1931年),陕军攻城,县长陈万选将大部殿阁拆除。民国29年(1940年),在此建立女子小学。

关帝庙:县城原有关帝庙二处:一处在南河坡,清同治兵燹,全毁圮。一处原在城南瓮城內,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移建于南街,今法院址。有后殿、前殿、两庑、过殿、钟豉楼、乐楼、看楼、马殿、牌坊、山门等。另有三官殿、两庑、财神殿、三宵殿、山门等。民囩25年(1936年),大部被毁。后改建为南街小学。

城隍庙:在县城西北隅,今幼儿园址。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郭斌始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多次重修。民国9年(1920年)地震,抱厦、鼓门、照壁均倒塌,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