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枣儿》,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分享,懂得珍惜。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生词:japanese,candy,sour,juicy,banana,apple,grape,orange,mango,pear2.短语:looklike,tastelike,smelllike,feellike3.句型:Ilikebecause4.课文:《枣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2)如何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学习(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
(3)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
3.口语练习(10分钟)(1)学生两人一组,用英语描述自己喜欢的水果。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3)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任务活动(10分钟)(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水果及原因。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教师总结,强调口语表达的注意事项。
5.课后作业(5分钟)(1)抄写生词、短语和句型。
(2)用英语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水果的短文。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2024版年度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教案背景与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案•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设置目•资源整合与利用策略•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录教案背景与目的01介绍《枣儿》的作者、创作年代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作者与创作背景剧情梗概艺术特点简述话剧《枣儿》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该剧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演形式等。
030201话剧《枣儿》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话剧《枣儿》的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话剧、分析剧本、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体会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在分析剧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表演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话剧的艺术魅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话剧《枣儿》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性的美好和复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情感熏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编排校园话剧、参加文艺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拓展与延伸教案设计思路及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02讲解《枣儿》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内涵。
剧本背景介绍分析剧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及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世界。
角色性格剖析针对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进行解读,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台词解读剧本解读与角色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要素,准确传达角色的思想感情。
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和戏剧冲突。
肢体动作讲解面部表情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面部表情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
面部表情表演技巧指导情感传递讲解情感传递的途径和技巧,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营造共鸣。
2024年《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话剧《枣儿》优秀教案(精选6篇)《枣儿》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
概括剧情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
“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
“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枣儿》教案《枣儿》教案(精选12篇)《枣儿》教案篇1【教学目标】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枣儿》公开课教案
《枣儿》公开课教案教案:《枣儿》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枣儿》。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父亲的一次误会,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情感。
课文通过讲述“枣儿”这个线索,将父亲与“我”、父亲与邻居形成的三重误会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误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深入解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理解父母,珍惜亲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陆续”、“亲热”等词语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学会理解父母,珍惜亲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父母关爱子女的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结束后,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关爱子女的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如:“你有没有误解过父母?你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如填空、连线等,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误会父母关爱子女的方式理解父母,珍惜亲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陆续”、“亲热”等词语造句。
2. 写一篇关于“我误会了父母”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枣儿》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了理解父母,珍惜亲情。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悟亲情与时代变迁。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关注社会现象,提高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情的尊重与珍视。
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亲情与时代变迁。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品味文学美。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细节,感受人物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亲情类课文,如《背影》等,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枣儿》,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与时代变迁,讨论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品味文学美。
4.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亲情?课文反映了哪些时代变迁?你认为课文中的“枣儿”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不少于500字。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亲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3.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辅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增加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情感。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等,给予及时反馈。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主题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四段,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
3. 教育学生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响设备。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挂图。
4.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入,让学生认识枣儿,了解枣儿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记录疑问,准备课堂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枣儿”的短文。
思考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2. 答案:生字词抄写略。
短文示例:我心中的枣儿,红彤彤的,甜滋滋的,它象征着家乡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
课后习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枣儿》教案(精选)
《枣儿》教案(精选)教案:《枣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枣树下的快乐时光,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思念。
文章通过描述枣树的生长过程,枣儿的变化,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课文朗读录音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遇到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分析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枣树的叶子像小手,轻轻拂过我的脸颊。
”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加深对家乡的感情。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如“枣树的果实是什么?”、“作者小时候在枣树下做了什么?”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包括抄写生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等。
六、板书设计枣儿家乡热爱生长回忆变化感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枣儿》一文主要内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生动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生动描写,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文章基本情节,同时注意文章中细节描写。
3. 分析课文:a.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奶奶和小团圆形象特点,探讨他们之间感情。
b. 语言特点分析:挑选文章中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c.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一段描写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一段描写进行仿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枣儿》——家乡情,祖孙情。
2. 人物形象:奶奶——慈爱、勤劳;小团圆——天真、善良。
3. 语言特点:生动描写、情感真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家乡回忆”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附加作业:收集关于萧红作品,解她创作风格,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例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但在语言特点分析方面,部分学生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萧红《兰河传》,深入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物形象分析1. 提供文中具体描述,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奶奶慈爱和勤劳语句,以及展现小团圆天真和善良细节。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枣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枣儿》。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爷爷之间的亲情故事,通过回忆童年时与爷爷一起种枣、摘枣、卖枣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怀念。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分析课文,体会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关于红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对红枣有什么了解?接着,教师简要介绍红枣的特点和营养价值,激发学生对红枣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概括作者与爷爷之间的亲情故事。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口语表达:学生以“我和爷爷”为主题,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教师点评并指导表达方法。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亲情体验,写一篇题为《我和爷爷》的短文。
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枣儿》板书内容:1. 亲情故事:种枣、摘枣、卖枣2. 亲情感悟:珍惜亲情,怀念故乡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故事,体会亲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枣儿》,让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和故乡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在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课文分析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迁。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主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文分析表格,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示课文结构。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课文结构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结构的认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本教案中,教学重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而教学难点则集中在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枣儿》教案
本课程共计8个课时,每周2个课时,持续4周。具体上课时间根据学校课程表进 行安排。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概述
情节梗概
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与枣 树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
面。
角色介绍
主人公是一个热爱自然、 善良淳朴的乡村少年,而 枣树则是他童年记忆中的
重要元素。
描写手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其阅读
、分析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农村文化的热爱 和尊重,增强其人文关怀和社会 责任感;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变革 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枣儿》背景及作者简介、戏剧基础知识与技巧、 作品解读与欣赏、课堂讨论与角色扮演。每个部分均安排相应的课时和教学内容 。
老人与枣儿树
老人对枣儿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枣儿树当作自己的精神 寄托和生活希望。枣儿树也给予了老人无尽的关爱和陪伴, 是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角色塑造在文章中的作用
突出主题
通过老人和男孩的塑造,文章表 达了家庭亲情、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等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
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推动情节发展
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指导
1 2 3
创作以“亲情”为主题的小故事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篇以亲情 为主题的小故事,要求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 心世界的展现。
仿写练习
选取《枣儿》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仿写练 习,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和表现情感的 方法。
改编成课本剧
指导学生将《枣儿》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角色扮 演和表演,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懂得珍惜亲情,提高学生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枣儿的特点。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主题。
枣儿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枣儿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本教案以幼儿园中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为目标,旨在通过引发兴趣、激发想象力以及提供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案以绘本《枣儿》为核心内容,内容设计适合3-4岁幼儿。
第一部分: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说话的勇气和能力- 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图画和文字的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2. 教学资源- 绘本《枣儿》- 幻灯片展示- 彩色卡片- 盒饭包装- 讲台、黑板等教学工具3.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课时:2节课,每节课50分钟第二部分:教学准备- 精心阅读并熟悉绘本《枣儿》的内容- 准备幻灯片展示,展示绘本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准备彩色卡片,用于幼儿的活动参与- 准备盒饭包装,用于模拟幼儿参与制作饭盒的过程第三部分: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知识储备首先,引导幼儿回忆之前学过的食物和饮食礼仪的知识点,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回顾相关内容。
导入活动引导幼儿欣赏绘本《枣儿》的封面,并询问幼儿对书名和封面上的小女孩的印象,并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主体活动1. 想象绘本中的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幻灯片上的书籍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中发生的情节和事件。
- 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猜测故事的结局,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
2. 绘本阅读- 教师朗读绘本《枣儿》,强调其中的重要情节,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理解的故事内容。
- 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细节,并启发他们对绘本角色的情感理解和推理能力。
3. 对话交流- 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让幼儿展示自己对绘本中角色的认识、所喜欢的角色以及自己喜欢的食物,并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
- 鼓励幼儿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角色扮演,模拟绘本中的情节对话,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节课主体活动1. 制作饭盒- 教师提前准备了盒饭包装,引导幼儿参与饭盒的制作过程。
教师使用简单的语言指导幼儿进行操作,同时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儿》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2)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和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生字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枣儿》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分组讨论,合作探讨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思想。
6. 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枣儿》,写一篇读后感。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家乡的文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教案教学依据戏剧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
剧本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剧本丰富的想像。
《枣儿》是一篇呼唤亲情、渴望温馨的作品,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本的社会意义与主旨。
人物对话平实、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将老人饱经沧桑的孤独与孩子天真无邪而又无可奈何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该剧本能让学生体会剧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与能力:a.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b.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a.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
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像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
c.指导学生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
d.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b.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
c.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教学方式1.剧本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品析及剧本冲突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得当。
2.剧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从主题理解、人物对白、矛盾冲突、舞台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励学生参与,并充分发挥其想像力。
3.剧本教学中,老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巧搭“舞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
4.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
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构思1.学生准备,老师引导。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剧本有关的常识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2.学生初读,老师指导。
通读全文,注意概括剧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特点、基本情节。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组织。
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学生边读边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4.学生品味,老师点拨。
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物对话、舞台提示,欣赏人物的特点及其蕴藏的社会意义。
5.学生表演,教师指导。
学生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6.学生讨论,教师组织。
学生讨论剧本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即“为什么?”)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指引学生掌握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7.学生反思,教师归纳。
通过本剧本及前面几课的学习,你认为欣赏剧本是在欣赏哪些内容?如何欣赏?教师组织同学围绕问题展开辨析与反思,归纳出剧本欣赏的重点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戏剧欣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实录师:大家好。
说到儿歌,我们都会充满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请大家唱几句儿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的童年。
生1: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通过儿歌导入,既与剧本内容接近,又与学生实际相通,此谓一举两得。
□专家点评生2:还有《丢手绢》:“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生3:还有《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生4:还有《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师:看来大家会唱的关于童年的歌还真不少呀。
不过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与大家有不一样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着不一样经历的老爷爷。
请大家翻开第十五课《枣儿》。
初读一遍,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初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及人物。
□专家点评生5:主要讲了一位老爷爷、一位男孩与枣儿间发生的事儿。
师:能否说说是什么事吗?生6:是两个人都通过吃枣、说枣来企盼自己的亲人归来。
师:说得很对,能再说说老人与男孩分别有什么企盼吗?生7: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枣儿的孩子回来,而男孩则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亲回来。
师:说得不错,那老人与男孩有什么样的心情呢?生8:孤独再分角色读剧本,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专家点评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生9:寂寞。
生10:对亲情的渴望。
生1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看来,大家读得都很仔细,也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全文,请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语气。
(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2读老人,生13读男孩,生14读舞台提示)师:大家说说三人读得怎么样?生15:不错,有一点电影对白的味道。
生16:读男孩台词的同学读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种天真但又无奈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17:读舞台提示的同学读得也不错,将人物动作、神态都读出来了。
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生15:有,我觉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
(众生大笑)生16:读男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的。
下面我们就结合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与舞台提示,仔细分析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生18:老人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人,如剧中他讲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义的事,而且还是亲身经历的。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蔼的人,如剧中老人见男孩想吃枣儿,就把自己的枣儿拿出来给男孩子吃。
师:那男孩有什么特点呢?生20:他很天真、可爱。
特别是开始捡枣儿吃的那一段。
生21:他也很孤独,因为缺少父亲的爱。
从剧本欣赏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师:对,分析得很有道理。
大家主要是从哪些地方来分析的?□专家点评生22:从人物的对话。
师:除这以外,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人物形象特点?生23:可以从舞台提示中看出来。
比如写老人神态,剧本先写“威严”“自豪”再写“大笑”“心事重重”“激动不已”,将老人孤单无助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生24:写男孩也有许多舞台提示:吃枣的时候“喜出望外”“津津有味”,想念父亲时“垂头丧气”。
这些都可以看出男孩天真可爱又可怜的形象特点来。
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之上理解社会意义。
□专家点评师:分析得好。
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
我们在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想想,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生25:现代社会中老人与孩子更需要关爱。
生26:现实生活中老人与孩子常缺少亲人的关心,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
生27:这部作品实际上在呼吁我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希望与温馨,不再孤独与寂寞。
师: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生28:有利于剧本情节的发展。
生29: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
生30: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师:嗯,说得很好。
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
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从表演的角度去读剧本,可以将剧本中许多对白及提示形象化、直观化。
生31: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
师:嗯,你的理由呢?生31: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生32:我认为是最后结尾部分,因为在这个地方老人与男孩的共同期望表现得最为明显。
师:好,分析得不错。
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
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众生举手跃跃欲试)表演剧本部分内容,这是学生剧本学习最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剧本学习就应该体现这种特色,这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剧本人物形象、情节与主题。
师:在表演之前,我有个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非常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大胆表演,我想正是你们的真诚与勇敢给了我们亲身感受的机会。
下面我们就请我们的观众同学来谈感受。
生33:表演很自然,动作也不错。
生34:演得很投入,我真为他们而感动。
生35:“男孩”演得比“老人”要好些。
可能是“男孩”与我们差不多吧。
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剧本的理解,这种形式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剧本。
生36:如果有背景就更好了。
这样表演起来就更能身临其境。
生37:老人的语气太快了,不能把他的沧桑感表现出来。
生38:老人的动作也不要太拘束,应该夸张一些。
引入剧本冲突的理解,这样便于学生从宏观戏剧的角度去理解本剧本的特色,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师: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我想我有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人们都说矛盾冲突是剧本的核心,你们发现本剧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生39:应该是老人与男孩吧,因为男孩想偷枣儿,老人是看枣儿的,他们间的矛盾是剧本的矛盾。
生40: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老人与男孩的矛盾并不在剧本中占主要地位,而且最后老人与男孩相处得非常好呀。
生41:对,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剧本的冲突是不是应该理解为老人与男孩在现实中的状况与他们所期盼的情形之间的矛盾?师:很好,同学都很善于从剧本实际出发来分析剧本的矛盾,而说得很有道理。
我很同意现实与期望间的矛盾是剧本的主要矛盾的说法,因为无论是剧本主要故事情节还是剧本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来看,都是围绕这种矛盾展开的。
师:分析完剧本的矛盾冲突后,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还有什么问题?反思剧本学习,可以让学生直接质疑,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生42:剧本从头至尾都有儿歌,这有什么作用吗?师:问题提得很好。
请大家帮他想想,儿歌有什么作用?生43: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
生44: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生45:用唱歌的形式更能表现人物的期盼与希望的心情。
……师:回答得很好。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
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剧本到生活,建立生活的哲学观。
□专家点评生46: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
生47: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
生48: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
生49: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师:我很高兴我们班有如此多善良、有爱心的同学,我也深信剧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温馨世界一定会实现的。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
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