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2)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c7bf5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9.png)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点,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展现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这些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设计思路在进入《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包括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以及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学生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欲望。
然而,由于制取氧气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课题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faa26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9.png)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梳理知识体系。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情感教育:强调氧气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增强环保意识。
3.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5.情境创设: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氧气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氧气的价值和重要性。
6.持续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情感态度,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氧气?”“氧气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存在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高山探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氧气在极端环境下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制取氧气。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4.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氧气相关的科学文章或观看科普视频,了解氧气在自然界、生物体、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拓展知识面。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要求每组整理讨论成果,并在下节课分享。
6.家庭实践任务:布置一个与氧气相关的家庭实践任务,如观察家用氧气的使用方法、了解家庭氧疗的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实践体验。
制取氧气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6a7f9a27284b73f342502f.png)
课题 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的两套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学生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难点】熟练规范地制取气体并验证性质【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现在老师桌面上有一瓶无色气体,请大家猜猜可能是什么气体呢?很多同学都说可能是氧气,那怎么去检验它呢?好,现在老师就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哦,木条复燃了,证明它就是氧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哪些药品可以来制取它呢?对了,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今天我们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提问】同学们桌面上都有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
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
除了氧气,还有什么物质生成呢?前面我们学习了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原理,(点击投影出示两个反应原理)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着投影读一遍。
(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提问】制取氧气,有了药品,还需要什么?对了,还要有装置,装置又包括什么装置呢?(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投影上的这几套属于什么装置?高锰酸钾制氧气选择那一套呢?(第一套)为什么选择第一套?很好,发生装置的选择就是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的条件,高锰酸钾是固体,且需要加热,所以就选择了固体加热型的这一套。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第二课时
![制取氧气_教学设计_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905f06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e.png)
提出问题
实验室中还有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查阅资料
过氧化氢溶液用途
明确反应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
可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为什么?
分析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归纳总结
确定实验装置
演示实验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总结实验步骤
查→装→收
总结注意事项
对比分析
比较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不同之处
归纳总结一般思路
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实验装置→确定实验步骤
2
学以致用 1
分析装置→寻找错误→观看实验→明确步骤
学以致用2
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
学以致用2
根据药品确定原理→根据装置选择的依据确定改进装置
→观看实验明确步骤
作业见附件练习题。
制取氧气2-公开课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2-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83c6d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9.png)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1课时教学设计
4. 什么叫做分解反应?
2. 自学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1)碳酸二氧化碳+水
(2)铁 + 氧气四氧化三铁
(3)氧化汞汞 + 氧气
(4)石蜡 + 氧气水 +二氧化碳
三、【合作探究】
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
2.催化剂的特点是什么?
四、【检测提升】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若实验中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度慢
C.产生氧气的总量少
D.没有影响
2.关于催化剂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B.不使用催化剂物质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C.使用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的量
D.使
用催化剂能
改变化学反
应速率
3.(1)
写出仪器a的名称;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的装置;(填字母)
(3)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应选的发生装置;(填字母)
氧气收集装置为。
(4)用E收集氧气如何验满?不会的做好标
注。
小组合作探
究,讨论形成
共识,然后在
班里进行成果
展示,不足之
处,其他小组
补充,再有教
师归纳订正。
当堂训练,
提升学生全员参
与学习参与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f45bab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a.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掌握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等制氧原理。
2.学会使用实验室制氧设备,掌握收集、检验和储存氧气的方法。
3.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氧气的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原理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实验室制氧这一章节内容充满好奇,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和解决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实验室制氧原理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分解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等反应原理的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氧气的性质及收集方法。
2.难点:
-分解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等制氧原理的理解;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规范和注意事项;
-氧气性质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助燃性和氧化性的应用;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
(二)教学设想
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了解氧气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7362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6.png)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 掌握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分解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 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难点:-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从而引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 制备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分解法:2H₂O₂ → 2H₂O + O₂↑-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2KClO₃ → 2KCl + 3O₂↑3. 实验操作1. 实验装置:- 过氧化氢分解法: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 实验步骤:- 过氧化氢分解法:-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 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固体。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3.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安全。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收集,避免氧气泄漏。
-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制取氧气》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制取氧气》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df77ec55270722182ef7d3.png)
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认识分解反应。
3.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都用到了二氧化锰,如:请同学思考下二氧化锰在这两个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呢?【讲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39页,根据教材“探究”中的实验内容,完成问题。
实验一: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三: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变化【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二氧化锰好象永远也用不完,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板书】一、催化剂【讲解】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特点:一变二不变)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总结】二氧化锰的作用3. 催化剂的特点一变: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改变: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两不变: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并作出【提问】用等质量等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图像正确的是( B )【交流分析】分析下列三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总结】●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或两种以上【讲解】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82c3e0eff9aef8951e069e.png)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
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解,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1、学生基础较差,对化学实验还不太熟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2、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理解。
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分解反应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和阅读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工业是怎样制取氧气的?2催化剂 3催化作用二、探究新知活动1: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共同点: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的物质,即“一变多”。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1962e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d.png)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用具:药品:高锰酸钾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水槽、导管、烧杯用品:火柴、棉花、玻璃片教学过程:【预习案】: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____ 体,密度比空气略,溶于水。
2、实验室中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常采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或氯酸钾的方法制得氧气。
3、KMnO4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H2O2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KMnO4是一种色的体,H 2O2是一种色的体,MnO2是一种色的体。
【教学案】: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
用KMn O4制O2,第一过程应考虑实验原理,即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请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我们上节课学过的KMnO4制O2的表达式)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我们知道任何一套制气体的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下面让我们探究KMnO4制O2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什么样收集装置?①多媒体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的二种类型呈现:KMnO4的外观问:KMnO4是什么状态?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是什么?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一套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②多媒体投影:三种收集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气体?问:O2应该怎样收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
1、实验室制取O2,第一步操作应该做什么?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操作。
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
![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eea837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c.png)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分解反应课题3 制取氧气课时2授课年级初三课标要求1.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 了解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5.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形成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知道围绕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实施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另一部分是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介绍催化剂的概念。
催化理论是本课的难点,教材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不加二氧化锰时木条不复燃,加二氧化锰后木条复燃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的归纳思维方法,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通过讨论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引出分解反应的概念,注意与化合反应的要点作对照,找出二者的区别。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学习了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本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学生从药品选择到实验操作都形成规范的思路,为今后学习更多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3.认识分解反应,并会判断分解反应。
4.通过化学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中的作用,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f778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f.png)
5.多元评价,全面反馈: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理论知识掌握、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提供个性化反馈。
6.课后拓展,深化理解: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拓宽知识视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中氧气的应用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关于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的判断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3.填空题:填写实验报告,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4.问答题: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练习巩固等环节,使学生对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难点突破设想: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并掌握检验方法。
2.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a066f8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8.png)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不同制氧方法的优缺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7.课后作业:布置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制取氧气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室制氧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模拟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熟悉实验流程,降低实验风险。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在讲解氧气制取原理时,部分学生对反应方程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的操作不规范;在课堂管理方面,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例如,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将加强对学生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将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50527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f.png)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包括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等。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和收集方法。
(3)能够正确书写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2)氧气的检验和收集方法。
2、教学难点(1)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改进。
(2)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木条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需要氧气的场景,如医疗急救、工业生产、潜水等,引发学生对氧气制取的兴趣,提问:“氧气在生活中如此重要,那在实验室中我们如何制取氧气呢?”(二)新课讲授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①原理: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₄加热 K₂MnO₄+ MnO₂+ O₂↑②实验装置: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装置中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如大试管用于盛装药品,酒精灯用于加热,铁架台用于固定装置等。
③实验步骤:a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c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 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e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开始收集。
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方案
![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bb4a4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讲授新课1.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
2. 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4.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氯酸钾或过氧化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三)实验操作1.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3)用导管将产生的氧气引入集气瓶中。
(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四)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氧气在实验中的表现。
2.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2.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fccfe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c.png)
《课题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制取氧气第2课时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制取氧气》是课程标准五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上对氧气的进一步探究,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重点学习制取的两种气体,所以这一节课为以后第六单元学习二氧化碳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一节课包括基本原理探究和装置的选择。
操作步骤两部分内容,而在第二课时对原理的探究又是整个探究总结和提升。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实际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自己也是创作的天才。
重点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难点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方法?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还能用什么药品制取氧气?讨论思考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讲授新课一、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1.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液体;化学性质: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可以分解放出氧气;用途:在医疗上可用于消毒防腐。
讨论思考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2.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固液常温型):长颈漏斗末端为什么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实验步骤:查:组装并检查气密性装:装药品(先装固体MnO2再装液体H2O2)收:收集氧气二、催化剂得出催化剂的概念: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八年级《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7df51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5.png)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难点:正确、安全地操作实验仪器,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理解氧气性质与制取方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பைடு நூலகம்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主动探索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撰写实验报告:针对本节课所进行的制取氧气实验,每位同学撰写一份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及心得体会。
3.拓展阅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氧气在自然界、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氧气应用的小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3)实验演示与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解释原因,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5)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掌握制取氧气的关键技能,了解氧气的应用领域。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性、安全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
(2)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实验规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氧气制取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授:详细介绍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安全、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八年级《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a709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5.png)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水平,指导他们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享、交流、互助。
4.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态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在装置选择、实验操作细节等方面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氧气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3)巩固与拓展:
-学生完成实验Leabharlann 告,撰写实验现象和结论。-针对不同装置,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其优缺点,拓展思维。
-讨论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重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4.课后作业: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制取氧气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阿荣旗第四中学李妙英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粤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本第71——77 页。
本课题内容包括工业制氧和实验室制氧方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常用仪器的使用、实验的简单操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制取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对制取气体的原理和思路并不十分清楚,需要教师的引导。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一方面要增强实验探究能力和对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要为以后学习其他气体(或物质)的制备打好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从钢瓶和集气瓶里氧气制取方法的不同,引出制取氧气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通过不同反应原理的装置设计,既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更要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原理。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解工业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分解反应,演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第二课时,介绍催化剂、催化作用,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分析比较两套装置的区别及使用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
⑵、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⑶、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⑵、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培养分析比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⑶、学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适合的仪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激发兴趣,在设计中体验成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实验室制取的探究
难点:两套装置图的使用原理,催化剂的概念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观祭二个文子表达式,
点?
有何出共同特
三、分解反应:A A+B
练习: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 硫+ 氧
气
二氧化硫
B . 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水
C . 氧化汞
学生观察、
思考、回
答。
阅读76页
长话短说。
完成练习。
氧气+汞
六、课后记
为了以后教学的方便,为了学生能更好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特把本课题分开两课时,而且让学生自己设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设计,让学生体验、探究、尝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知识的起点是问题,设计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愿望。
通过观察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把简单的教师演示变成师生互动, 边演示边总结,把知识变成启发智慧的手段,将过程变成结果动态的延伸。
利用设计装置和两种装置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将反应原理和反应装置联系起来
制取氧气说课稿
阿荣旗第四中学李妙英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制取氧气》。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粤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上承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能力,为今后系统学习气体制取奠定基础。
2、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本课题的结构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二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
教材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但过程和细节交代不多,同时对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和过程没有介绍,为了以后教学的方便,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掌握两套装置的使用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我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包括方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检验方法、收集方法等,难点是两套制取气体装置的使用原理。
二、说三维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认识分解反应,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认识催化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设计,提高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设计装置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在实验中
激发兴趣,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题的教法以演示为主,结合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理解和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系统知识。
2、学法本课题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会从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严密的实验步骤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策略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主,让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系统化;第二课时以展示学生设计装置和动手实验为主,分析两套装置的
原理和使用。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具体教学过程
导课:从生活中熟悉的氧气用途导入新课,结合钢瓶里和集气瓶里氧气制取方法的不同,说明制取氧气分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新授课:从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到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说明两种制取方法不同。
实验演示:以教材中没有介绍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例进行演示。
通过边演示、边讲解、边提问、变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系统知识。
引导: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比较,认识另外两种物质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分解反应。
小结:先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课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再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为了突破本课题的难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装置和反应原理的联系,把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并强调下节课重点展示设计方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比较,以发现两种制氧气方法所用药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
3、板书设计利用板书简洁、明了、清晰的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程序。
五、说反思本课题内容较多,尤其是细节较多,一节课完成太匆忙,因此我分两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结合学生情况,分两课时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理解装置的使用原理,并学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