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操作【新课导入】:提出问题:医疗、潜水、炼钢需要的大量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呢?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学生活动】自学讨论:在液态空气分离过程中,氮气、氧气两种气体哪种气体先出来?该过程的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属于什么变化?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条件加热。
收集装置: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思考:1.实验装置中,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的收集装置?2.连接仪器的顺序,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利用谐音法,“茶庄定点收利息”让学生记忆起来更加牢固。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1.实验步骤?如何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2.装药品试管为什么塞一团棉花?3.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4.如何收集气体?5.实验完毕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撤酒精灯?【思考讨论】1.导管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为什么有长有短?2.收集到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教师强调:1.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2.实验完毕,先撤离导管,不能颠倒,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后熄灭酒精灯。
【课后小结】1.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证方法、验满方法【课堂练习】: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B.大试管、集气瓶2.某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B.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取出,再用玻璃片粗糙面盖上C.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在水下用玻璃片光滑面盖上,取出D.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或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在设计上体现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
制取氧气 第1课时优秀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温馨寄语: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相信你能行。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
4.知道分解反响。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响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一、温故探新】1、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如何判断集气瓶内收集满了气体?3.如右图,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如何检验集气瓶里的气体是氧气?【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P37-39,答复以下问题:1.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____________、分解___________ 或加热___________的方法制取氧气。
2.三种方法制取氧气的反响原理〔文字表达式表示〕3.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响,他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其他物质的反响,叫做分解反响。
4.学生阅读P38,完成以下问题:过氧化氢在__________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通常还要放入少量_________。
5.学生阅读P38探究实验。
分析3个问题。
①写出反响的文字表达式:②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响里能__________其他物质的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反响前后都________ 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_________〕。
催化剂在化学反响中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
③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常用的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可以作为这个反响的催化剂。
催化剂的特点:一变:__________________二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有关氧气的应用实例,如医疗、环保、生活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其他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集气瓶等实验器材,并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5.掌握氧气的验满方法,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将通过以下活动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掌握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提问,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其反应原理。
(2)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安全、准确的实验操作。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理解制取氧气实验中各种试剂的作用及反应原理。
(2)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特别是酒精灯、试管等易损坏、易发生危险的器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满的氧气,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它是如何制取的呢?”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演示
追问:带火星的木条的没有复燃,是不 是用过氧化氢不能制取氧气呢?
学生观察,考讨论得 出:常温下过氧化 氢分解生成氧气 的速度慢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实验现象
引发学生认知矛盾, 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引领
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过氧化氢的分解加 思考讨论 快呢?
检查学生课前的预 习情况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2012 年 6 月 24 号“蛟龙号” 学生观看思考
创设情境,从社会热
载入深潜试海首次突破 7000 米的视频
点场景入手,营造轻
松的学习氛围。
问题情景 提问:那我们潜航员呼吸的氧气是怎么得 学生思考
从社会热点问题入
到的呢?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得到氧气呢?
同时给学生明确,催化加不是反应物,
书写表达式时,应把催化剂写在箭头上
方
提问:那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了二 学生思考、讨论
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不变,但是我们怎
么知道它的质量是前后不变,我们是如
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
是不变的呢?
资料:除了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 学生阅读
实验现象
试管中,往试管中加
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
液,观察实验现象,
在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实验现象
4、取出半透膜,往剩
余的液体中加入二氧
化锰,同时深入带火
星的木条,观察实验
现象
5、把取出的半透膜放
入另一只大试管中,
在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同时伸入带火星的木
条,观察实验现象
启发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 学生讨论思考 引导探究 论,回归猜想:只有过氧化氢发生反应, 小组讨论 二氧化锰没有参加反应。(即二氧化锰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以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实验演示: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制取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氧气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结束后,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方法。
2.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连接与组装、药品的取用、实验数据的收集等。
3.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分液漏斗、试管、酒精灯等。
4.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5.能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3.合作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日期:20xx年9月21日课题名称:制取氧气科目:化学教学时间:第二单元课题3,课时1班级:九年级七班教学目标:1.初步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气体的收集与检验方法等,能动手实验。
2.知道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认识所用仪器和药品的名称;了解并掌握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有关注意事项。
3.掌握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方法,培养研究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利用高锰酸钾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难点:学生成功地按照步骤动手实验。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学案、视频、多媒体等。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本单元课题二要求我们认识氧气,要研究氧气,我们必然要先得到氧气,怎么才能得到氧气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制取氧气”。
学生能找到得到氧气的方法,导入效果不错。
二、研究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看P37第一段,了解实验室常用来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加热氯酸钾分解;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学生思考并上台写出文字表达式。
例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三、研究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实验。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总结和拓展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并拓展相关知识。
例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等。
教学环境分析: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条件参差不齐。
而且学生整体研究水平相对滞后,基础不够扎实。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录播室进行,环境不错。
学生本身对实验的好奇心强、兴趣浓厚,为得到氧气做实验必然努力,效果会好一点。
教学资源充足,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色、氧气的性质等。
2、关注实验操作过程;正确连接装置、装药品、固定装置、加热、收集氧气等。
3、关注实验安全;注意仪器和药品的名称、加热时要小心、收集完毕后要熄灭火源等。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三、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胶塞、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火柴高锰酸钾药匙棉花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9月20日天舟三号载物飞船发射升空,你知道发船发射用的助燃剂一般用的是什么吗?空气行不行?而纯净的氧气又是如何制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取氧气。
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黑板上的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探究(1)发生装置A固固加热型 B固液常温型(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a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b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排水法(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4)实验现象:a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的水逐渐减少,产生无色气体。
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实验注意事项:A检查装置气密性b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c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稍微露出橡皮塞d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收集气体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f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六、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七、课堂小测八、拓展板书设计:制取氧气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富氧膜法二、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制取氧气》公开课教案

《制取氧气》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制取氧气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原理。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存在和用途。
2. 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氧气的应用场景。
2.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第二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步骤。
教学内容:1. 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
2. 讲解实验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不同制氧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2. 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展示实验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2.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第三章:实验操作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仪器。
教学内容:1.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教学活动:1.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2. 安全指南: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第四章:实验结果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2. 学生能够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1.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2.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 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展示实验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2. 实验器材: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第五章: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公开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原理。
2.能够根据不同的制取方法选择正确的实验仪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推测制取氧气的原料,初步形成元素守恒的概念。
2.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形成系统的实验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优化思维过程。
【视频】向上排空气法。
倾听,观看。
【问题6】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根据反应原理,请你想一想发生装置应如何选择呢?
思考,讨论。
得出:固液常温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原理
2.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
聆听,思考。
新课教学
(35分钟)
【问题3】什么样的药品能制得氧气?
思考,讨论。
含有氧元素的药品才可以成为制取氧气的原料。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质量守恒的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书写】
记录,观察是否含氧元素。(本环节只要求学生掌握文字表达式,化学式仅作为辅助学生理解的提示存在,并为后面元素和化学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问题2】这种方法适合在实验室完成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方法适合实验室完成呢?
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1)不好,原料不易得,汞蒸气毒性较大,操作较为复杂,在实验室无法实现。
(2)原料易得,操作简单的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完成。
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科思路。
【引入新课】本课我们将学习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排水法收集氧气;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通用5篇)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通用5篇)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
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为主题,旨在通过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与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过氧化氢、氯酸钾和高锰酸钾三种氧气的制取原理、实验步骤、操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设计简单的氧气制取实验,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生在相互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实验心得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4.情景创设,强化安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景创设,如讨论实验室安全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实验方法的同时,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等。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4.学生根据教师批改意见,修改作业,提高实验报告质量。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氧气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3)认识分解反应;(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多媒体出示多媒体出示图片,提问都体现了氧气的哪些用途。
2、提出问题:生产、医疗、科技领域需要用到更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呢?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探究一:氧气的工业制法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氧气的工业制法。
(1)工业制氧气的原料是什么?(2)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什么?(3)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是什么?2.学生代表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工业上利用液氮、液氧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液态空气而得到氧气,是物理变化。
探究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向学生直接出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反应原理,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生观察分析反应特点并结合化合反应进行总结归纳。
1.分解反应(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2)特点:一分多探究三:催化剂⑴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实验现象: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3.待实验(2)的试管内的液体不再放出气泡时,重新加入3 mL过氧化氢溶液,又有气泡冒出,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又有氧气产生。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思考1】在第2个实验中,是不是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了氧气呢?【思考2】二氧化锰好像永远也用不完,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教师讲解】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
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科学家们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Ⅰ.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理解分解反应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4.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Ⅱ.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Ⅲ.教学难点: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获得呢? [投影]图片l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不断消耗氧气,氧气又由光合作用不断产生。
二氧化碳+水叶绿素光照葡萄糖+氧气 [投影]图片2:医院抢救病人,大学化学实验室中、工业上焊接金属时使用的氧气钢瓶。
[引入]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我们应如何在化学实验室中获得少量的纯净的氧气呢? 二、实验导学,探究新知[提问]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阅读]课本第41页资料“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归纳]工业制氧的方法:1.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讲解]利用空气中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是物理变化。
2.膜分离法制氧气(学生根据课本自主学习) [板书]一、工业制氧[讲解]实验室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
[提问]请猜测能否利用这些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KMnO 4)、氯酸钾(KClO 3)、二氧化锰(MnO 2)、双氧水(H 2O 2) [板书]二、实验室制氧 [演示]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实验现象原因 加热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没有氧气放出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加热较长时间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氧气放出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196℃液态氧升温-183℃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加热片刻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很快放出大量氧气反应原理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氯酸钾可以用来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不能。
制取氧气1公开课教案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制取氧气是学生练习了试验根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试验,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氧气的制取,因此在学生试验操作之前,要将试验规章和试验留意事项表达清楚。
另外,由于学生初学气体的制取,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在试验室选择适宜的反响制取氧气,因此本课从初一生物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进展引课,争论植物光合作用是否能用来试验室制取氧气。
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繁杂,学生记忆困难,教学时应讲清其缘由,然后利用“谐音”进展归纳,增加学生记忆力。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试验活动探究,因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收集、检验、验满是本节课的重点学问。
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头,是学生对化学试验根本操作的综合应用,是化学“物质制备”中的开篇之作。
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氧气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生疏,对氧气产生了深厚的探究欲望,加之学问和试验技能的贮存,学生早已对制取一瓶纯洁的氧气跃跃欲试。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教师教学时应适当加强方法引导,为以后二氧化碳、氢气、氯气等气体制备打下坚实的根底。
三、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2.初步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3.练习连接仪器的根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学习,体验探究乐趣。
2.在小组争论中,通过沟通培育学生口头表达力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动手试验过程中,通过争论沟通,培育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时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熬炼自己的动手力气。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学习,培育学生试验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1.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2.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
五、教学难点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试验步骤。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好奇心,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好奇心源于对新知识、新实验的探索欲望,担忧则来自于对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复杂性。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面临以下问题:对氧气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不够熟练,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操作失误。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b.结合实验操作过程,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优缺点,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实践作业:
a.学生在家中利用简易材料制取氧气,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心得体会,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b.拍摄实验操作短视频,分享至班级群,与同学们交流心得,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3.拓展作业:
a.查阅资料,了解氧气的其他性质和应用领域,如氧化性、助燃性等,拓展知识视野。
3.分步骤教学,突破难点:
a.制取氧气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b.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步骤,演示关键操作,如加热、收集气体等,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c.氧气性质: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氧气的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
4.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思考题要结合实验过程和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1)不好,原料不易得,汞蒸气毒性较大,操作较为复杂,在实验室无法实现。
(2)原料易得,操作简单的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完成。
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科思路。
【引入新课】本课我们将学习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记录和观察的学习习惯。
【问题4】应该选用怎样的实验装置实现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思考,讨论得出:
固固加热型。
帮助学生把化学实验的操作思路和氧气制法联系在一起。
【问题5】1.制出的氧气又如何收集到集气瓶中呢?
2.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收集空气的?可以这样收集氧气吗?为什么?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原理。
2.能够根据不同的制取方法选择正确的实验仪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推测制取氧气的原料,初步形成元素守恒的概念。
2.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形成系统的实验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优化思维过程。
聆听,思考。
新课教学
(35分钟)
【问题3】什么样的药品能制得氧气?
思考,讨论。
含有氧元素的药品才可以成为制取氧气的原料。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质量守恒的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书写】
记录,观察是否含氧元素。(本环节只要求学生掌握文字表达式,化学式仅作为辅助学生理解的提示存在,并为后面元素和化学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导入
(8分钟)
【回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氧气的性质有哪些?根据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氧气有哪些用途?
【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
回忆、总结。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问题1】集气瓶中纯净的氧气如何得到呢?我们已知的能得到氧气方法有哪些?
讨论,得出:
氧化汞强热分解能得到氧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
三、教学难点
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设备:计算机。
2.实验准备:试管、导气管、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药匙、棉花、火柴,高锰酸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向上排空气法。
倾听,观看。
【问题6】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根据反应原理,请你想一想发生装置应如何选择呢?
思考,讨论。
得出:固液常温型。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原理
2.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排水法收集氧气;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步骤讲解操作要点。带领学生回忆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及试管口放置棉花的原因。
倾听,观察,记录。
在复习已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讲解】氧气除了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空气的密度大于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