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 参考答案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二是由己及 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三是注重“仁爱” 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 动社会进步。这些特点表明孔子“仁爱”思想 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僵化的教条,而是与为人处 世、建功立业等紧密关联,体现了“仁爱”思 想的进步意义和社会价值。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 理解和评价
考纲阐释
2011年、2012年《考试说明》都将《论语》考查定位为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 继承”。而2013年颁发的《考试说明》,将《论语》考查 改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 价”,即由原先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进一步明 确为“理解”和“评价”,其实考查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 “理解”就是“正确解读”,而“评价”便是“批判继 承”。从命题设置看,《论语》考查并不只是涉及“理解” 和“评价”两种能力,而是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 价三种能力,即B、C、D三个能力层级。
《论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试题呈现 的是同一引文的两种不同“句读”,即题干所说的“两种不同标点”,但并 非考查“句读”,而是考查内容和含意的理解。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一样 的意思,这是一种语用常识,但所表达的意思究竟有何不同,则是需要根据 具体“句读”而定的。以上两种“句读”不同之处着重表现在“不问马”, 第一种“句读”出自现行《论语》教材,结合语境,“只关心人,而不关心 马”这些意思,考生是熟悉的,不会有什么理解障碍;而《经典释文》中的 句读“‘不。’问马。”则是陌生的,但理解起来应该也不困难,其中的 “不”独立成句后,显然是对“伤人乎”的回答,而“问马”是在“伤人乎” 这个问题得到答案(人没有受伤)之后的另一个问题,说明在孔子心目中不 只是有“人”,还应该有“马”。可见,尽管两种“句读”的差异并不大, 但由“句读”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即“对人、马的态度”)的差距却不小: 一个是“有人无马”,一个是“人、马兼顾”。只要能够理解到了这个程度, 概括出“贵人贱马”“人、马并重”等答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

文化经典阅读Ⅰ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考点要求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简释:“传统文化经典”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作用并在现在仍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典籍,上至《论语》,下至《曾国藩家书》,涉及经史子集,浩繁庞大,但主要指“子”部分,即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书籍,尤以《论语》为首为要。

加个括号特别说明了这一点。

“理解”“评价”点明了考查的重点:一是理解经典,二是评价经典。

无论是理解还是评价,都重在经典的思想文化内涵。

年份经典经典内涵题型及分值考点2013《论语·学而》《论语·宪问》君子之风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常识、经典思想理解2014《论语·季氏》《论语·公冶长》交友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思想概括和评价2015 《孟子集注》(朱熹)君子人格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名句背诵、重要概念理解2016 《墨子·节用》节用和为政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重要概念理解和思想概括2017《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教育填空题+简答题(6分)经典常识理解和句子内涵分析2018《论语·述而》《论语·泰伯》君子之风简答题+简答题(6分)重要词语理解、思想主旨概括1.考查范围:除2015、2016两年考其他经典外,全都考查《论语》。

2.考查材料:可以是单则,也可以是两则;可以是同一经典内不同章节的两则,也可以是不同经典的两则。

意在引导学习经典要善于内引外联,学会比较、迁移。

3.考查题型:总体来看,基本上一为填空题,1~2分;一为简答题,3~4分,前易后难。

4.考查能力:以理解、概括为主,兼及识记、分析、评价。

5.主要考点:经典文化常识、名句的识记;经典思想内涵的提取和理解。

1.(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省高考论语知识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浙江省高考中常常涉及的重要考点之一。

论语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的经典著作,被视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浙江省高考对论语知识的考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

首先,浙江省高考常考寻求真理的精神。

论语中有许多涉及到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内容。

例如,孔子的学生曾子问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回答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通过这个问题和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真理的向往和执着,以及他对品德修养的追求。

在浙江省高考中,常常会出现这类与真理和道德有关的问题,考生应该理解并运用真理的精神来回答这类题目。

其次,浙江省高考着重考察三纲五常的观念。

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核心内容。

三纲包括君臣之纲、父子之纲、夫妇之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些原则通过论语传承下来,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

在读论语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孔子讲述有关三纲五常的故事和观点。

例如,孔子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子曰:‘鲁公敬而无威,约而不怍。

”这句话强调了作为臣子应当尽职尽责,同时也提出了君主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考生需要对三纲五常的概念和原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和引用相关观点。

此外,浙江省高考还注重考察孔子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教育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的观点。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些观点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恪守道德准则,并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善自身。

考生应该理解这些孔子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最后,浙江省高考还关注孔子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先驱者和教育家,他提倡“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审核版】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含答案).doc

【审核版】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含答案).doc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专题十八《论语》评析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

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

至于“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

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解析:“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答案:(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原因: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审核版】浙江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9)《论语》选读(含答案).doc

【审核版】浙江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9)《论语》选读(含答案).doc

《论语》选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80分)(90分)1.(2015·浙江自选)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荀子·子道篇》)材料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 (1)解释《荀子》这段话中“仁者使人爱己”和“知者知人”的意思。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荀子》这段话中孔子对颜渊回答的评价高于子路和子贡?恰当运用《论语》中的材料分析说明。

(字数不超过150字)(8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练习题《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3)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4)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1.材料(3)中“暴虎冯河”是针对弟子____________而言的,“临事而惧”中的“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或季路、仲由)警惕,谨慎2.结合材料,具体谈谈你对孔子“勇”的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孔子主张的勇,不只是勇气、勇武,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②孔子主张仁勇兼备,真正的勇者,因内心有仁德而无所畏惧。

③勇与智结合,要讲谋略,有所畏惧,反对匹夫之勇。

④勇与义统一,认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否则,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3.第(1)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

【2020】历年浙江高考论语题研究

【2020】历年浙江高考论语题研究
⑷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 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 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尧曰》)
⑸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 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 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2018】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019】“夫子自道”在句中意思是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 的说
法。(2分)
题型:基本是填空题 特点:送分题。简明,基本都是课文观点识记,课文内容理解。 要点:看准题目、读懂材料,熟悉文本。
第二题
【2009】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2011】引《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一句话,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3分) 【2011】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201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2013】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201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2015】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2016】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2017】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2018】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2019】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 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doc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doc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列年考题及评析(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析:考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有的不是孔子和子贡对话中的内容,考生要分析区别。

《<论语>选读》是考查2009年高考的新点,遗憾的是新点没能成为亮点。

选修A重新开读《论语》,重视经典传承,新课程的“新”也可以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然而考题要求探究孔子教学原则,例句却选孔子谈“予欲无言”,含义有些迷蒙玄远。

令人比较关注的是新高考对《论语》是如何考查的。

从题型来看,并没有将《论语》的考点放在文言基础上,而是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一些观点的理解。

以开放型的样式出现。

比如在模拟卷中出现的是谈谈对“隐”和“仕”的看法(十全注:第1题属送分题,第2题,这题出得相当偏,很多老师和教辅对这段文章有何教育原则,是视而不见的,这更让我们明白,高考是考“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热的不考,考了必热,对于论语的每一段的寓意最好能挖掘一下,跟现实联一下.例卷当把人引入歧路后,出题考出了一个相当是非分明的一个真题。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概述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概述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概述考纲点击命题特点备考建议最新《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指出: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1.本题考查形式,一般第一题为填空概括题,第二题为分析探究题,多含比较成分。

2.本题选材范围,以《<论语>选读》为核心,兼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本题考查热点,集中于儒道法墨各家思想观点及其比较,如孔孟、老庄、韩非子、荀子、墨子等,有时也有相关学者的论述。

1.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梳理主要思想家的核心观点。

2.借助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章,加强对诸子百家观点的对比性认识。

知识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涵盖极广,但从浙江高考要求和实践看,主要考查儒、道、法、墨四家的基本思想,并以儒家为主。

据最新《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版《<论语>选读》再次成为考查重点,因此梳理孔子的相关思想便成为重中之重。

★《<论语>选读》知识要点一、思想纲要1.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2.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3.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4.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

二、要点梳理●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在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高考语文(江浙版)一轮讲义: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江浙版)一轮讲义: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考纲解读分析解读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这意味着《论语》重新成为必考内容。

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考查泛泛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以一则《论语》、一则后代学人对其考证理解的材料,亦可一则《论语》、一则诸子百家的材料……总之,主要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及其他,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一般设两道主观题,第一题难度稍低,往往采用填空题的形式。

复习时,应在掌握《<论语>选读》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对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多多涉猎,还需加强自己的文言理解能力,这样方能有效解题。

五年高考1.(2017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2分)(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1.答案(1)德行言语(2)①平等待人。

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

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

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强一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颜回听说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的《论语》一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教育的发展,浙江语文高考中的论语知识点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一部分。

通过对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一、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浙江语文高考中,对《论语》的理解和背景都是重要的考查点。

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到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间,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道德修养与教育《论语》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理念,成为浙江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

这些智慧的言论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个人品行的要求,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浙江语文高考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的解读和理解也是我们备考的关键点。

三、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浙江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他主张以德行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

在浙江语文高考中,我们需要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能够分析他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四、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虽然本文不强调涉及政治话题,但是在谈论《论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

这些观点和理念虽然与具体的政治体制和现代社会不同,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五、《论语》与浙江语文高考浙江语文高考对于《论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论语》原文,理解其背景和内容,分析其思想和道德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论述。

同时,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我们还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灵活运用于文章写作中。

总之,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引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分类汇编:文化经典阅读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分类汇编:文化经典阅读及参考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1周周测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2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分)答:22.孔子认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世人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21.用舍行藏,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无人赏识就独善其身。

22.不矛盾。

(1)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推行理想政治,但世人不理解孔子,评价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他固执迂腐,有讥讽之意。

(2)孔子终身追求仁道,推行理想,执着不放弃,但在具体实施上,孔子懂得通权达变,“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随时而动,不拘泥。

这正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

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孔子说:“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

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居留。

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昏乱就隐居。

”子路在石门过夜。

(早上进城,)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周周测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培优二轮讲义+习题: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 打印带解析版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培优二轮讲义+习题: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7 打印带解析版

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考情预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选文类型理解评价2018 《论语·述而》《论语·泰伯》儒家经典√√2017 《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儒家经典√√2016 《墨子·节用》墨家经典√201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儒家注疏√2014 《论语·季氏》《论语·公冶长》儒家经典√√命题规律1.选材以近五年高考为主,结合2009年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以来的选文,可看出呈现出以下特点:以儒家经典著作及注疏、后人相关文章为主,兼及墨家、法家著作。

提醒:道家思想与儒家可比性大,也要注意训练。

2.命题两道题目,题型稳定。

第一道多为填空题,有时也会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第二道为简答题。

考点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有时根据文本难度,只考查理解能力,如2015、2016两年。

技法提分点27把握思想明内容,逐句理解析观点四突破理解传统文化经典读文支招四意识理解观点一要具备学派意识儒家有仁义礼智信,道家有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法家的锐意改革等,都是各自学派的核心观点,这一点要明确。

二要具备主次意识对于阅读有难度的文本,要以自己能读懂的句子为核心,逐步理解难懂句子的大概含意,然后印证、推测。

三要具备联系意识1.联系所学。

2.联系题目。

做题之前可先看第二题,它往往会提示选文的话题核心。

四要具备概括意识选文中的事件或观点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尽量选用经典中的成语、短语等概括性强的词语。

典题文本(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3)为政须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 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
栏目索引
然就会政通人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 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 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 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善于运用知识和 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治国才能的人。 自主探究 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栏目索引
高考语文(浙江专用)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栏目索引
考点清单
清单一 《<论语>选读》重点章节梳理 第一课:为政以德 整体感知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 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 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1)。当然,对
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教 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栏目索引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 会。 4.如何理解“均无贫”? 答:“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 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 级矛盾的主张。 5.讨论:对于孔子的“德政”,你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如何看待? 观点一: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语》 92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语》 92

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 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 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 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 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 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 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 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4分) • 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
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 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规范答题小结: 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 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 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
况而答)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 《论语》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高考考点集训、方法集训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高考考点集训、方法集训

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考情探究】五年考情出处常考题型考点年份理解分析评价20202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

2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论语》填空题简答题2019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论语》《孟子》2018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论语》2017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论语》2016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墨子·节用》预测热度★★★★★★★★★★★【分析解读】1.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泛泛考查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引《论语》中的一则或一段后人对其进行研究、讨论的材料,亦可将《论语》中的内容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总之,这类题往往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要求学生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2.此类题一般设两道主观题,近三年分值为6分。

第一小题难度稍低,往往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设2分;第二小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设4分。

3.复习时,应在掌握《<论语>选读》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对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多有涉猎,还要加强自己的文言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解题。

2020年浙江高三语文练习: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

2020年浙江高三语文练习: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

对点聚焦练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1. (2018 •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6分)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 。

(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2分)解析:从“身”即亲身示范中概括。

答案: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4分)解析:理解句子的意义,即可概括答案: 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 )(1 分), 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1 分)。

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 (或“轻徭薄赋” )(1 分), “以民为本” (或“仁爱百姓” )(1 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 “在位者自身端正了,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②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老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 一定顺风倒伏。

”③鲁哀公向有若问道: “年景饥荒, 国家用度不足, 怎么办?”有若回答说: “为什么不实行十分之一的彻法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回答说:“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又会一个人富足呢?”2. (2018 •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1.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泛泛考查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引《论语》中的一则和一段后人对其研究、讨论的材料,亦可将《论语》中的内容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总之,这类题往往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要求学生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2.本题一般设两道主观题,分值为6分。

第一小题难度稍低,往往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设2分;第二小题采用简答题形式,设4分。

3.复习时,应在掌握《<论语>选读》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对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多有涉猎,还要加强自己的文言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解题。

【真题典例】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解析“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

年老知道不行,遂无此梦。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核心考点: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阅读理解。

审题关键:①根据《<论语>选读》教材了解周公这一人物;②读懂第一则材料“梦见周公”的意思。

解题方法:①读懂材料,“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②了解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③结合周公的相关事迹,落实“梦见周公”的真实用意。

易错警示:①材料本身易懂,但要联系说话者所处的情境;②语言表达要规范。

命题规律:①从浙江卷近几年的出题情况看,第一小题均包含对材料的理解和课内所学内容;②命题的形式一般为填空或简答,难度不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 本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德和才的态度,孔子认为一个人“使骄且吝”,品德不好,“其余”的才华都不足称道,强调了品德比才华重要。

高;③从分值设定来看,都是2分。

能力要求:①能读懂阅读材料;②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

核心考点: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分析概括。

审题关键:①读懂材料二“如”“使”表达的上下句内容间的关系;②题目中有“分析”二字,不能只概括不分析。

解题方法:首先能解释清楚材料的意思,读出对“骄且吝”的突出;其次,注意作者对才与德的比较,强调了品德比才华更重要。

易错警示:①容易弄错材料中关键词的意思,导致理解错误;②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

命题规律:①浙江卷分析类题目与课内所学关系紧密,重点在对相关语句的理解上;②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是考查热点;③分值一般为4分。

能力要求:①能读懂阅读材料;②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论语·述而》)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炼技法 【方法集训】1.(2019届嘉兴一中期中,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1)第一则材料中“适”“莫”分别解释为,。

(2)有人解释第三则材料“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

你同意吗?结合第一则和第二则材料说说理由。

答:答案(1)①亲厚②淡漠(2)(示例1)不同意。

①第一则材料孔子强调与人交往要和义在一起,第二则材料提出与正直、诚信的人做朋友有益。

(或提出不要与谄媚、虚伪、夸夸其谈的人做朋友)②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交友注重的是朋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而非“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示例2)同意。

①“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强调不去结交忠信(德行)还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是对君子德行上洁身自好的要求。

②与材料一材料二孔子交友看重朋友重义正直诚信等德行相符。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论语·里仁》)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

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论语·学而》)2.(2019届浙江9月联考,18—19,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①于鸡豚,伐冰之家②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注]①察:料理。

②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的用冰者。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君子的一个重要特质。

答:(2)如何理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试做简要分析。

答:答案(1)以义为根本,安贫乐道,不敛不义之财。

(2)①盗臣,只会损害自己的钱财,不会伤及他人;而聚敛之臣,却可能伤害百姓性命,最终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治理国家不以财富为利,应以仁义为利。

以财富为利,则失了人心,败了国家,本是求利,却反有害。

以义为利,则有人、有土地、有财用,虽不求利,而利在其中。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

这才是君子啊!”(《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论语·述而》)孟献子说:“具备马匹车辆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该去计较喂鸡喂猪的小利;有资格伐冰备用的大夫之家,就不该饲养牛羊去牟利;拥有百辆兵车的有领地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该养活那聚敛民财的家臣。

与其有这种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偷盗自家财产的小臣。

”这就是说,国君治理国家不能以私利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

(《大学》)3.(2018镇海中学高三期中,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和“恕”分别指什么?答:(2)“圣”与“仁”的区别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说“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答:答案(1)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

(2)①“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②孔子借此说明要达到“圣”的境界很困难。

“圣”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

因此,要达到“圣”的境界,除了自己的主观意愿之外,还需要拥有客观的资源等去成就,而客观的这些东西不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并轻易获得。

所以尧舜对此也觉得很为难。

[参考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弟子们便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论语·里仁》)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论语·雍也》)4.(2018浙江名校交流卷镇海中学命题,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二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论语》有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材料一中,子路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其中哪两方面的教育?答:(2)丈人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评价孔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却被孔子批评为“小人哉”。

由此,是否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为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答案(1)行,忠。

(2)(示例)并不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

①孔子强调“上”好礼、好义、好信,可见在孔子看来,自己培养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而不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的“民”。

②“士”只要学会如何“劳心”,用“礼、义、信”来引导民众即可,“士”要重视农业生产,但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所以,孔子并非不重视农业生产,而是不重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参考译文]一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