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3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选读 》复习
1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习与教育 • 十一 诲人不倦 • 十二 高山仰止 • 十三 沂水春风
修身 • 五 仁者爱人 • 六 君子之风 • 八 周而不比
哲学 • 十四 中庸之道
2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3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 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 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 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 知识分子的楷模。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选读 》复习
1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习与教育 • 十一 诲人不倦 • 十二 高山仰止 • 十三 沂水春风
修身 • 五 仁者爱人 • 六 君子之风 • 八 周而不比
哲学 • 十四 中庸之道
2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3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 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 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 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 知识分子的楷模。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复习公开课课件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庄子·外篇·知北游》)
解读分析:根据此处的变换及试卷结构分析,原 先的《<论语>选读》题将转换成传统文化经典
的阅读,注意不是不考《论语》,而是考 查范围扩大了。
考纲解读:
2014年《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中的第10点: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 价” 。
2015年《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分析和评价”
2016年《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分析和评价”
启示:增加“分析”,更注重对文本 的结合,能力要求更全面。
应对策略:
1.了解先秦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 2.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能够联系实际指出其对我们的启发思考; 4.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技巧。
诸子思想简介:
学派 代表
主张
儒
孔子
礼、仁,中庸,以德治国,积极入世, 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当今社会,光靠人们自觉遵法,是不可能 的。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两者 应是相辅相成,互补治国更合理些。(联系实际, 得出结论)
对比分析型解题思路:
三步走:论
评价分析型
提问方式:
①结合选段,谈谈你对选段中某句话的看 法。
②结合上面选段,阅读下面选段,我们该 如何评价材料中所讲的观点?
夯实文言基础(特别关注文中
关键性语句)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中,经常涉及孔 子思想和其他诸子思想的比较。
P10: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 “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P25: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 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 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 兼爱,是无夫也”?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
.
11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 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
有责任感,孤独前行)
.
12
重要问题
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
.
21
君子之风
——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君子修养基本内容:
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
君子修养目标:
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
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义”与“利”的关系。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质”与“文”的关系。
.
22
(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 表现。
.
9
重点问题
孝悌与仁的关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 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 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 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 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
29
重要问题
1、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 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 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 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 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 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 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19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论语》复习——课文梳理20193(共19张PPT)
财,取之有道;
不义之财,君子 不取。
➢仁、智、勇、弘、毅
(动静相宜、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小人:求生害仁、见利忘义、耻恶衣恶食、患得患失
周而不比
以义合
周 交友问题
而
不 比
目 的
以利合
辅仁
庄重自持
合群团结
爱憎分明
对象:君子(周、矜、群);仁者(好人、恶人);
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
争强好胜
直、谅、多闻者。【不能交往者:小人:比、争、党;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的最高标准: 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 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君子之风
文:温和、严肃、庄重、安详(外在的礼)
君
子
➢道、德、仁、艺 总纲:德才兼备
之
➢义、礼、孙、信
风
➢杀身成仁
义利观:君子爱
质:内在修养 ➢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安贫乐道、乐天知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 有粟,吾得而食诸?”
2.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 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参考答案:齐景公问政,孔子的回答强调 君的责任,可以说是暗示景公有“不君” 的行为。但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 “吾”能否“食之”,并没有真正理解他 的话。
常人罕见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大道,对人民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
样作用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正面评价:1、这是一种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精神;2、是强烈的社会、 历史、政治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精神;3、是奉献精神、献身精神、牺牲精 神;4、深重的忧患意识;5、从政的高度自信;6、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 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 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 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 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 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第一课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
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 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B.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C.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论语复习-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共36张PPT)
体要求(色与守丧三年) (个人层面)
• 归礼于仁 • 17.11与3.3 •
课文解读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请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 1、仁是礼的内在核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 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 2、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12.1章)。
• 3.材料一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材料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 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 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 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
• “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包括官员和 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 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 道理论。
• 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推广到天地万 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课文解读二】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 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 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回归于礼,其基础是“仁”。而“明天理,灭人欲”是 无视人的存在,极端化了,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不但对臣下提出要 求,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而宋儒的说法把君臣关系片面化,只讲臣下的义 务,不讲君主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 制度推向了极致。
• 归礼于仁 • 17.11与3.3 •
课文解读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请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 1、仁是礼的内在核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 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 2、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12.1章)。
• 3.材料一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材料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 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 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 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
• “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包括官员和 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 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 道理论。
• 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推广到天地万 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课文解读二】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 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 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回归于礼,其基础是“仁”。而“明天理,灭人欲”是 无视人的存在,极端化了,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不但对臣下提出要 求,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而宋儒的说法把君臣关系片面化,只讲臣下的义 务,不讲君主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 制度推向了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师:过;商:不及。我同意孔子的评价。原 因:中庸之道。(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 3.师过于拘泥,商不能为贤者。赞同。因为当 时的行势,这两人都不能称之为贤人,只有孔子。 (前面把问题复杂化;后面把问题简单化,等于 没回答) 4.孔子认为做事应适当,太过和太不足都不好, 所以认为师和商一样。我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人 处事应适当得体,否则其结果都一样,无论是过 火了,还是懒得做,都得不到应有效果。(回答 不到位,理解不准确)
2009年浙江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 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 析。(3分)
复习策略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 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 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 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 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 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二、《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 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 之方也已。(《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践 “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 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测试卷题)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杭州市“一模”卷《论语》题情况分 析 25.名句默写:子曰:“ ,齐之以 礼, 。”(《为政以德》) 错误回答:道之以德,有耻且恪。 道之以德,有礼且格; 道之以道,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有耻且格焉;
道之以行,有耻且格; 导之以刑,有耻且格。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德; 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民免且格; 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则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5.①因为事情做过了头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 烦,而没有做够,则是不好,所以两者一样。 ②因为凡事达到一定极限,即使是好事也 会变不好,而不够好本就应该继续努力,进取 之心不能失。 ③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出过头和不及 都是不好的,恰到好处才是好。 (以文解文,没有答题思路) 6.我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漏答第 一问)
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 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 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 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 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 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 懂透弄熟。
《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 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 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 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 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 ④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 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 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 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 《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 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 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 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 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 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 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 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 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 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有问题的答案: 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 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 过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张冠李戴;生拉 硬扯;文字表达能力差)
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 不及。” …… ……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 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复习策略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 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 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 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 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