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招生目录、导师简介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招生目录、导师简介100704药物分析学黄建梅马长华张玉杰孙毅坤乔延江卢建秋高晓燕马群段天璇金城9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3药学综合1④--无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王春梅白根本孙震晓王耘史新元王如峰华茜赵琰张前史社坡王灵芝刘颖张贵锋连增林张阳德陈士林岳秉飞唐劲天郭银汉黄林芳黄璐琦盛军戴均贵19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4药学综合2④--无1008Z1中药资源学刘勇孙志蓉李卫东侯俊玲魏胜利张子龙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2中药综合2④--无1008Z2中药炮制学李飞李向日杜红胡慧华谭鹏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2中药综合2④--无1008Z3中药鉴定学刘春生王学勇石晋丽王晶娟闫永红张贵君张媛杨瑶珺聂波王文全李先恩陈士林钟国跃魏锋1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2中药综合2④--无1008Z4中药化学石任兵雷海民林瑞超刘勇张兰珍高增平张宏桂李强刘斌张小华徐暾海刘洋折改梅屈会化屠鹏飞张燕玲刘永刚刘元艳姜艳艳柴兴云李军张园园续洁4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2中药综合2④--无琨石钺叶敏张永文郭洪祝1008Z5中药分析学王耘乔延江张玉杰黄建梅马群马长华卢建秋孙毅坤张燕玲段天璇高晓燕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2中药综合2④--无1008Z6中药药理学孙建宁潘思源唐民科王晶张硕峰方芳孙文燕畅洪昇刘振全赵保胜王志斌刘屏陈孟莉胡园1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3药学综合1④--无1008Z7中药药剂学倪健杜守颖王宝华吴清蔡程科王英姿董玲戴俊东王秀丽陆洋邬瑞光徐风华2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2中药综合2④--无1008Z8临床中药学张冰郑虎占王璞翟华强吴嘉瑞曹俊岭张相林蔡芸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④--无1008Z9民族药学刘春生王学勇石晋丽王晶娟闫永红张媛林瑞超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中药综合1或702中药综合2④--无院系所专业代码及名称指导教师拟招生人数考试科目105600中药学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④--无中医综合考研信息、参考书、内容简介《中医综合》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学综合科目的简称,每年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
校外导师简介 - 网站首页-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校外导师简介郭增喜副主任中药师,男,中共党员(浙江省药品检验所)研究方向:中药鉴定、分析科研情况:1.中药材及中成药检验2.重要质量标准的制定研究个人简介:1986.8 南京药学院中药专业,本科1989.8 浙江医科大学生药学毕业,研究生1989.9~1995.10 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质量检验产品开发1995.10~只将省药检所,中药研究陈碧莲副主任中药师,女,(浙江省药品检验所)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标准制订和新药开发科研情况:主持国家课题“康莱特注射液指纹图谱研究与质量标准的提高”的研究工作;参加国家课题“香丹注射液指纹图谱研究与质量标准提高工作”的研究工作,负责其中降香指纹图谱研究工作;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中药指纹图谱关键技术与对照谱库建立的方法学研究”中丹参指纹图谱关键技术与对照谱库建立的方法学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莪术油品质提高和质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参加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中药中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研究平台”工作。
个人简介: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制剂专业,同年8月到今日在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工作,在中药分析和新药开发方面有自己的专长,数次获省级优秀科技咨询奖,如:注射用薏苡仁油工艺改变前后药学方向补充资料的研究工作,获省优秀科技咨询二等奖;浙八味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获省优秀科技咨询三等奖。
郑高利男,研究员,中共党员(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科研方向:1、新药药理研究和安全性评价2、骨代谢相关药理研究3、寡肽生物功能研究科研情况:省科技厅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重大项目、活性多肽OGP鼻腔给药系统研制及抗骨质疏松作用评价、省科技厅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重大项目、深海鱼皮寡肽的制备及生物功能研究个人简介:1987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专业本科毕业,1997年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生化硕士,2002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董正华,男,1955年8月12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
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省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委员。
197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留校任教。
1981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1月毕业。
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学》《中医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近30年,具备坚实而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仲景学术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肾脏泌尿系及肝胆、脾胃消化系疾病。
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共7部,参与及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5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4项。
先后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辨治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李小会,女,1972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同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国内知名伤寒大家、肾病专家杜雨茂教授,1998年7月毕业留校在伤寒金匮教研室任教,并在附属医院肾病科从事临床工作。
201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长期坚持中医药基础、临床研究工作。
现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经方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科研及临床工作。
在临床方面,先后师从当代名医杜雨茂、谢桂权教授,以诊治肾脏疾病疾患见长,擅用经方,组方简练平稳,重视中西医诊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疗效确切。
公开发现学术论文30篇,参与著书2部,现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赵天才,男,1955年3月4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党总支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生导师名单
488 100702 生药学马琳女1963.03 教授中药生物工程、中药质量与资源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489 100702 生药学张丽娟女1963.01 教授"中药质量与资源的研究、生药的品种鉴定及质量评价"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490 100702 生药学韩英梅女1970.8 副研究员天然药物研究及新药研发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491 100702 生药学刘岱琳男1973.5 副教授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及生物转化结构装饰研究武警医学院2009新增492 100702 生药学於洪建男1967.12 高级工程师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天津尖峰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2009新增493 100704 药物分析学崔元璐男1972.08 副教授研究员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494 100704 药物分析学邓雁如女1963.05 教授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评价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495 100704 药物分析学何新女1967.12 教授1.中药代谢动力学2.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496 100704 药物分析学何永志男1965.04 副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497 100704 药物分析学金华女1968.01 副教授中药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498 100704 药物分析学李川男1996.01 教授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国科学院499 100704 药物分析学李锦女1955.11 教授药物分析、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00 100704 药物分析学潘勤男1970.06 高级工程师中药化学、中药新药研究天津市中新药业集团501 100704 药物分析学戚爱棣女1951.11 教授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物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02 100704 药物分析学王阳女1968.04 副教授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03 100704 药物分析学魏峰男1960.02 副教授中草药成分化学天士力集团504 100704 药物分析学叶正良男1967.09 副主任药师现代中药研发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505 100704 药物分析学张玉萍女1963.01 副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物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06 100704 药物分析学马百平男1966.05 研究员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新药研究开发军事医学科学院507 100704 药物分析学蒋庆峰男1964.11 研究员药物分析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08 100704 药物分析学靳朝东男1962.2 研究员药物分析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09 100704 药物分析学刘斌男1961.03 教授药物分析及药物化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10 100704 药物分析学任晓文女1966.8 副研究员药物制剂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11 100704 药物分析司端运男1964.2 研究员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12 100704 药物分析学王春龙男1960 01 研究员药物制剂天津药物研究院513 100704 药物分析学王倩女1957 正高级工程师新剂型研究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514 100704 药物分析学王杏林研究员药物制剂天津药物研究院515 100704 药物分析张祎女1974.09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分析及活性评价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2009新增516 100706 药理学崔广智男1966.03 副教授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17 100706 药理学郭志昕男1952.02 主任药师医学药理学、有关国家植物药法规天士力集团518 100706 药理学胡利民男1966.01 研究员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519 100706 药理学刘屏女1956.12 研究员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药理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520 100706 药理学马红梅女1968.06 研究员中药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21 100706 药理学王威男1956.08 副教授调节糖脂代谢中药药理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22 100706 药理学张德芹女1963.07 教授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523 100706 药理学张艳军男1967.08 教授中药及其复方药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24 100706 药理学孙蓉女1964.11 副研究员1.中药毒理与方剂配伍减毒分子机制和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 2.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525 100706 药理学高秀梅女1966.08 研究员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526 100706 药理学何新女1967.12 教授1.中药代谢动力学2.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27 100706 药理学张伯礼男1948.02 教授院士中药药理学天津中药大学528 100706 药理学连增林女1964.7 研究员抗肿瘤中药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9新增529 100706 药理学申秀萍女1964.5 研究员化学药、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30 100706 药理学汤立达男1963 11 研究员药理学、生物化学天津药物研究院531 100706 药理学田义红男1963.2 副研究员化学药、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32 100706 药理学徐为人研究员药理天津药物研究院533 100706 药理学阎姝女1968.5 副主任医师临床药理、药物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2009新增534 100706 药理学张宗鹏男1957 08 研究员化学药、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天津药物研究院535 100706 药理学赵专友男1964 04 研究员心血管药理天津药物研究院536 100800 中药学崔广智男1966.03 副教授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37 100800 中药学崔元璐男1972.08 副教授研究员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538 100800 中药学邓雁如女1963.05 教授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评价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39 100800 中药学郭志昕男1952.02 主任药师医学药理学、有关国家植物药法规天士力集团540 100800 中药学何永志男1965.04 副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41 100800 中药学胡利民男1966.01 研究员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542 100800 中药学金华女1968.01 副教授中药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43 100800 中药学李川男1996.01 教授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国科学院544 100800 中药学李锦女1955.11 教授药物分析、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45 100800 中药学刘屏女1956.12 研究员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药理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546 100800 中药学马红梅女1968.06 研究员中药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47 100800 中药学马琳女1963.03 教授中药生物工程、中药质量与资源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48 100800 中药学潘勤男1970.06 高级工程师中药化学、中药新药研究天津市中新药业集团549 100800 中药学戚爱棣女1951.11 教授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物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50 100800 中药学王威男1956.08 副教授调节糖脂代谢中药药理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51 100800 中药学王阳女1968.04 副教授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52 100800 中药学魏峰男1960.02 副教授中草药成分化学天士力集团553 100800 中药学叶正良男1967.09 副主任药师现代中药研发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554 100800 中药学张德芹女1963.07 教授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555 100800 中药学张丽娟女1963.01 教授"中药质量与资源的研究、生药的品种鉴定及质量评价"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56 100800 中药学张艳军男1967.08 教授中药及其复方药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57 100800 中药学张玉萍女1963.01 副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物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58 100800 中药学马百平男1966.05 研究员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新药研究开发军事医学科学院559 100800 中药学孙蓉女1964.11 副研究员1.中药毒理与方剂配伍减毒分子机制和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 2.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560 100800 中药学高秀梅女1966.08 研究员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561 100800 中药学何新女1967.12 教授1.中药代谢动力学2.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62 100800 中药学张伯礼男1948.02 教授院士中药药理学天津中药大学563 100800 中药学曹彩女1954.1 主任药师药品研究、生产、流通环节的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564 100800 中药学陈常青女1963.5 研究员中药化学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65 100800 中药学陈乃宏男1961 研究员药理学、分子药理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566 100800 中药学崔维利男1968.09 副主任药师中药制剂,中药炮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67 100800 中药学窦志英女1967.11 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炮制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68 100800 中药学方玲女1962.5 副教授中药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69 100800 中药学郝存江男1963.03 教授纳米中药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部570 100800 中药学侯文彬男1969.9 副研究员中药新药研究、质量控制天津药物研究院2009新增571 100800 中药学胡国强男1949.07 主任医师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2 100800 中药学黄怀鹏男1971.05 研究员中药药理与新药开发河北平安健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73 100800 中药学李海生男1955.02 主任药师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天津市药品检验所574 100800 中药学李进男1958.05 主任药师中药制剂、质量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5 100800 中药学刘虹女1967.2 副研究员中药新药研发天津中医药大学576 100800 中药学刘萍女1953.08 主任药师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577 100800 中药学柳占彪男1960.9 副主任技师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578 100800 中药学屈彩琴女1952.01 副研究员中药药理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中心579 100800 中药学宋新波男1964.11 高级工程师中药制剂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药厂580 100800 中药学陶遵威男1957.9 研究员"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天然产物单体的结构改造新药及制剂的研发" 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581 100800 中药学王虹女1974.6 副研究员心血管细胞药理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582 100800 中药学王升启男1962.1 教授中药现代化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583 100800 中药学王涛男1973.11 副研究员抗糖尿病类天然产物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584 100800 中药学吴廼峰男1952.11 主任药师药物研发、营销天士力集团585 100800 中药学肖学凤女1966.06 副教授中药新药开发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86 100800 中药学徐志尧男1947.01 副主任药师中药制剂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87 100800 中药学阎希军男1953.09 主任药师药物研发、生产、管理天士力集团588 100800 中药学于虹女1956.04 教授中药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589 100800 中药学詹丽梅女1952.06 副主任药师中药制剂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药厂590 100800 中药学张金英女1961.08 副教授中药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91 100800 中药学张师愚男1962.06 副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92 100800 中药学张铁军男1962.02 研究员中药新药、中药资源、质量控制天津药物研究院593 100800 中药学赵骏女1962.08 教授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94 100800 中药学朱晓薇女1955.03 教授中药制剂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595 100800 中药学邹爱英女1961.12 副主任药师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及饮片鉴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96 100801 中药学韩志强男1964.2 高级工程师中药制剂太阳石(唐山)药业公司2009新增597 100802 中药学刘志东男1978.2 副研究员透皮给药系统、缓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天津中医药大学2009新增598 100803 中药学刘洋女1972.7 副研究员中药及复方药理和毒理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2009新增599 100803 中药学刘振丽女196501 研究员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新增600 100804 中药学仝燕女196305 研究员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及新剂型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新增。
校内导师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李范珠教授,男,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评价。
科研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大研究计划(90409012);面上项目(30371781;30772793)、参与5项;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1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编号96-906-10-01)1项、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课题1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8部;申报专利5项;获新药证书3项。
个人简介:李范珠,男,1964年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三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首批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资助对象。
浙江省精品课程——《中药药剂学》负责人,《药剂学》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药物制粒技术》主编,《中药药剂学》副主编(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6种核心期刊编委,《Int J Pharm》、《Pharm Res》、《Acta Pharmacol Sin》、《Urolog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评审专家。
兼任国家SFDA 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二届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获浙江省优秀归国人员荣誉称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梁泽华副教授,女,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中药炮制工艺改良及质量标准研究科研情况:主持省中管局、省教育厅、省中药现代化等多项课题,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医药导报》、《中医药管理》等杂志发表论文。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药理专业及临床药理、药代动力学鉴于版里朋友询问药理导师情况的较多,我现在集中介绍一下,有些我也不太了解,希望大家积极补充,说的不对的予以更正。
王广基老师和刘晓东老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这边的了,已经不和药理统一招生,王友群老师是临床药学的,也不和药理统一招生了.戴老师明年招的最后一年,钱老师明年招不招了不清楚.戴老师去年是全校sci发文章最多的老师,7篇,王老师第二,4篇,刘老师第三,3篇.戴老师研究方向是心血管药理,高风亮节,很少做横向,有点穷,不过科研思路是一等一的棒,因为很少做横向,所以做的东西水平比较高,所以发sci发的多.王广基老师和刘老师都是药代动力学的,王老师主要做吸收,caco-2细胞小有成就,刘老师做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药代这边这两年火的要命,前一阵王广基老师发狠,说药代这边硕士要发一篇sci,博士两篇,否则不让毕业,我还不知道怎么毕业呢.钱老师和王友群老师那边就是药理,没什么特点好说。
王秋娟老师是博导,主要方向是心血管药理,大老板,是我们学校生理教研室的带头人,生理教研室还有丁启龙和李运曼老师还有傅继华老师和吴玉林老师。
张陆勇老师是新药筛选中心的负责人,很有钱,而且风头也很盛。
季晖老师是抗衰老药理,不过现在主要在做女性避孕药等计划生育药品。
郭青龙老师是抗肿瘤药理,但现在主要做些小横向,比如帮哪个厂家做做什么急毒常毒一类的药理毒理实验。
陈真老师是钱之玉老师的博士,明年钱老师恐怕要占陈老师一个名额,因为明年钱老师好象不能招了。
于锋老师在我们学校做的是标准的临床药理,主要是临床实验的设计,编盲,统计之类的,至于王友群老师和陈丁丁老师是挂着临床药理的名字,实际做的还是药理的东西,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于锋老师有些实验是到医院上人的,而王友群老师和陈丁丁老师好象就没有做过上人的实验。
至于各个老师谁有前途,我实在是不好说,我先问问你,什么叫有前途?恐怕连你自己也说不清,其实前不前途关键在个人的能力和发展,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占重要作用但也不是绝对作用,个人努力还是不可少的,好了,先说到这里吧,哪位还有具体问题请跟帖。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理学导师简介、招生人数
士
医学学 张保春 男
士
教授 中医理论与临床
医学硕 李晓君 女
士
教授 五脏病机及治疗规律研究
更多资料下载: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医学博
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痹症基础理论研
7
张银柱 男
副教授
士
究
医学硕 副研究
8
骆斌 男
教授 伤寒论病证规律研究
士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六经辨
医学博 副教
2
郭华 女
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伤寒论》文献研
士
授
究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经方配伍
医学博 副教
3
赵琰 女
规律的研究;证候、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
士
授
的研究
医学博 副教
4
陈萌 男
仲景的病机与治法思想研究
士
授
医学博 副教
5
李成卫 男
3
曾凤 女
4
朱明 男
5
曲黎敏 女
学位
医学硕士 医学硕士 医学硕士 医学博士 医学硕士
6
张家玮 男
医学博士
7
马燕冬 男
医学博士
8
吴青 女
硕士
9
都立澜 女
教育学硕士
中医医史
10
段晓华 女
文献学博士
职称
研究方向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针灸文献 中医古籍文献语言 中医文献 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 中医文化 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 床经验研究 中医学术史研究 英语教学研究 英语教学研究
校内导师导师简介总表doc-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校内导师简介张如松,教授,男,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中药、天然药物的药效物质与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科研情况:目前主持教育部、卫生部、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977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1992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中药和天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现任药学系副主任、“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员、《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常务编委、浙江省药学会理事。
主要科研成果有:1、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重点开发项目等十几项科研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从中药、天然药物中分离了20种新的化学成分,并确定了这些成分的化学结构。
3、在《Tetrahedron》、《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化学学报》《药学学报》等国外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7篇文章被SCI收录。
4、负责2种中药新药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试验等研究,其中1种已获新药证书,1种已完成临床试验。
目前主持的主要纵向课题有: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白首乌新C21甾体类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2、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及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抗纤维化中药二类新药“解毒抗纤胶囊”的研究开发。
3、浙江省中医药科技重点开发项目:抗肿瘤中药二类新药CGB的研究开发。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浙江产牛奶菜属植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李范珠,教授,男,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中药复方现代化基础研究和中药新型输送系统与中药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科研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0409012)及面上项目(30371781)各1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编号96-906-10-01)1项,以及教育部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导师简介
中医内科学专业导师简介100506 中医内科学沈舒文,男,1950年10月8日生,中医内科教授,中医内科消化专业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
现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教育专家库高级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现代化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宁夏医学院特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卫生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等职务。
主持完成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5项目,主编专著及参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文章1篇,中心期刊12篇,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胃黏膜疾病的临床研究刘力,男,1961年7月5日生,教授,内科主任医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产业分会副主任委员。
198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学》、《内科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25年,具备坚实而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实践教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脾胃系疾病。
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共2部,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3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5项。
先后获得陕西中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脾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汶明琦,男,1957年10月2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陕西省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学院中医消化病研究室主任。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有很多同学希望了解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现有导师情况,为方便查阅,现开一专帖,介绍一下中药学院研究生导师的情况,在谈到导师之前少不了先罗唆地说一下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学科情况,药大的中药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生药学科主要由生药学教研室、生药研究室、中药分析研究室、中药复方研究室、中药资源学研究室等组成,学科负责人是李萍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的质量控制研究,学生有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有做LC-MS分析的(该学科有LC-MS两台,其中一台是带TOF的即飞行时间质谱,可以测分子量达到小数点后四位)其他的仪器设备经过211工程建设仪器总额在千万元以上,可以说是中药学院的一个亮点,李教授对新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的发展比较敏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比如近期开展的细胞膜色谱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特色,其早期进行中药贝母的研究,是这方面国内的专家,现在每年仍有学生进行研究,近几年对中药金银花、地黄、丹参、玄参,以及一些小复方也有研究,其助手主要有毕志明副教授、李会军副教授、陈君博士等,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近几年每年发表SCI论文在15篇以上,其研究经费充足,招生每年报考的人数较多。
生药研究室室主任张勉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其特长除了进行一部分化学研究外,在进行中药显微鉴定方面继承了生药学老前辈徐国钧院士的传统,是这一方面国内目前年青一代为数不多的专家。
生药学研究室王峥涛教授人虽然大部分时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但在药大仍然每年招生,其人思路敏捷,曾多次冲击工程院院士;生药研究室的张朝凤副教授主要进行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其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日语专业,药大博士后出站留校,有参加校庆的同学,校庆上给日本岐阜药科大学校长讲话做翻译的就是张老师。
中药分析教研室主任王强教授,我校徐国钧院士的大弟子,其专长是中药和中成药的分析,为人谦和,与事无争,遗憾的是再过5年就要退休了,因此研究生招的不多了,招生的分数较高;同研究室的刘丽芳副教授是中药分析领域后起之秀,徐国钧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南大博士后,曾到香港和美国进修,主要进行动物药和种子类中药等方面研究。
中药学专业介绍
中药学专业介绍中药学专业是对中药的起源、发展、研究、应用以及相关知识的学科体系,它研究中药的性质、药理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包括专业的学科设置、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
一、中药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中药学专业属于药学类专业,一般在医药类高等院校中设立。
该专业主要包括中药起源与发展、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药效学、中药加工工艺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质量控制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生在学习期间将接触到中药学的各个方面,全面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具备较高中药学科素质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中药学研究、教学和药物研发工作;2. 培养具备扎实的中药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进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质量控制和中药制剂研发等工作;3. 培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能够适应现代中药学科的发展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中药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广泛而深入,包含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起源与发展: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主要代表性药材的特点等;2. 中药资源与鉴定: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药材的来源、分类、质量鉴定和药材标准等相关知识;3. 中药药效学: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4. 中药加工工艺学: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药材的采集、加工、制备和贮存等工艺技术;5. 中药制剂学: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药制剂的制备原理、研究方法、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等;6. 中药质量控制学: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药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原则和方法。
四、中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就业方向:1. 科研机构:从事中药学科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索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2. 医药企业:从事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3. 药检部门:从事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测工作,确保中药的安全和质量;4. 医疗机构:从事中药的临床应用、药学咨询和药物治疗等工作;5. 教育机构:从事中药学科的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中药学专业简介
中药学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620302
专业名称中药学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中药栽培、生产、经营、鉴定、调剂、管理所必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从事中药栽培、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经营、管理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中药行业,生产、流通、检验、使用领域,从事中药栽培、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经营、管理及临床合理用药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药学服务能力,以及药品陈列、保管与养护能力;
2.具备中药购销、经济核算能力;
3.具备中药调剂能力;
4.具备中药前处理、中药炮制、中药提取和制剂生产能力;
5.具备中药材种植、采收和初加工能力;
6.具备对中药及其制剂进行质量检验的能力;
7.具备中药生产、检验、质量控制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能力;
8.掌握中药生产所需安全管理的知识,具备处理突发一般安全、设备事故和维护岗位生产环境洁净的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中药栽培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剂学、医药市场营销、中药储存与养护、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中药栽培、中药调剂、中药前处理综合技能、中药制剂生产技能、中药制剂检测技能、文献检索、药用植物野外采集等实训。
在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证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液体制剂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检验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中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中药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
XX中医药大学附属XX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XX附属XX中医院概况XX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XX 甲等中医医院,为XX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XX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先后获得XX“国际紧急XX中心网络医院” 、“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国际培训XX"、“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XX省首批“中医名院”、“XX省文明医院"、“XX市创伤急救中心”等称号。
骨伤科为XX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XX、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XX省“创伤科研中心--中医骨伤XX"。
医院占地面积47亩(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门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总院固定资产超14亿园,医疗设备资产总值3亿多园,XX病床1600多张,年门诊量17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
总院现有职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4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1人,XX省名中医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2人,XX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XX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3人.医院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急诊科、ICU、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皮肤科、男科、XX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15个,有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及XX类专科专病门诊一百多个.其中,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为XX中医重点专科,肿瘤科为XX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风湿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有XX重点专科3个、特色专科1个、在建特色专科2个。
骨伤科、内科、外科均设二级科室。
陕西中医学院方剂学专业导师简介
方剂学专业导师简介100504 方剂学周永学,男,1956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现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历任陕西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陕西中医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
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
长期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方剂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重视高等中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已完成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三项,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三项。
主编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和创新教材《方剂学》各一部;参编规划教材三部;出版《温病发微》、《中医临证指要》等专著8部;发表中医药学术论文及教育科学研究论文46篇。
现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厅局级课题四项。
主要研究方向:1.方剂配伍规律与辩证论治技巧研究2.温病方药临床应用研究许爱英,女,1956年5月25日生,本科学历,方剂学教授,内科主治医师。
现任陕西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委员。
197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要从事《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及内科临床工作30年,具备扎实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紧密联系临床案例及现代研究成果,将方剂讲活、讲透。
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脾胃病、肺病、心病等,顽固性便秘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显著。
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共6部,作为副主编及编委编写并出版教材2部。
主持并完成厅局级科研项目2项,现在研的课题1项。
获优秀论文二等奖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方剂病证对应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曹兰秀,女,1972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导老师简介
卞慧敏
性别
女
学历/职称
研究员,博导
教研室
临床药理
研究方向
中药心脑血管药理的研究
联系方式
86798398
13851495212
个人简介
近年来共主持和参加各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16项;已鉴定的10余项课题,均获鉴定专家的好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获得种类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编写了《临床方剂丛书-养生实用方》等著作8本。参加科研的新药已有多项获得了临床批件。指导本科生论文获江苏省高校优秀论文二等奖,获科创杯省级二等奖,校银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天然药物》、《药物生物技术》、《世界中医药》等10多家杂志编委。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部、省级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14项,包括“十五”重大攻关项目“50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标准修订用样品的统一加工炮制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财政部重大科技专项“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百合知母汤与绝经综合征肾虚证方证相应关系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茱萸炮制前后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炮制机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中药饮片煅制共性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研究”等3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作为负责人,负责《中国药典》30多个中药炮制品种的修订研究任务。主编并出版了“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和《常用中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制剂前处理新技术与新设备》、《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等8部教材和著作,现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专论》“十一五” 卫生部研究生规划教材。近年来在国内外相关药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SCI收载论文18篇。1995年“中药马钱子炮制机理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中药草乌、半夏的炮制研究”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中药马钱子药代动力学及其代谢物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山药等十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均为第一完成人。开发研究新药9项,6项新药获临床研究批件,1项将获新药生产证书,获发明及实用型专利4项,专利公开12项。培养硕士生34名、博士28名、博士后9名。1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博士论文。1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奖。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有很多同学希望了解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现有导师情况,为方便查阅,现开一专帖,介绍一下中药学院研究生导师的情况,在谈到导师之前少不了先罗唆地说一下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学科情况,药大的中药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生药学科主要由生药学教研室、生药研究室、中药分析研究室、中药复方研究室、中药资源学研究室等组成,学科负责人是李萍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的质量控制研究,学生有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有做LC-MS分析的(该学科有LC-MS两台,其中一台是带TOF的即飞行时间质谱,可以测分子量达到小数点后四位)其他的仪器设备经过211工程建设仪器总额在千万元以上,可以说是中药学院的一个亮点,李教授对新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的发展比较敏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比如近期开展的细胞膜色谱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特色,其早期进行中药贝母的研究,是这方面国内的专家,现在每年仍有学生进行研究,近几年对中药金银花、地黄、丹参、玄参,以及一些小复方也有研究,其助手主要有毕志明副教授、李会军副教授、陈君博士等,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近几年每年发表SCI论文在15篇以上,其研究经费充足,招生每年报考的人数较多。生药研究室室主任张勉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其特长除了进行一部分化学研究外,在进行中药显微鉴定方面继承了生药学老前辈徐国钧院士的传统,是这一方面国内目前年青一代为数不多的专家。生药学研究室王峥涛教授人虽然大部分时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但在药大仍然每年招生,其人思路敏捷,曾多次冲击工程院院士;生药研究室的张朝凤副教授主要进行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其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日语专业,药大博士后出站留校,有参加校庆的同学,校庆上给日本岐阜药科大学校长讲话做翻译的就是张老师。中药分析教研室主任王强教授,我校徐国钧院士的大弟子,其专长是中药和中成药的分析,为人谦和,与事无争,遗憾的是再过5年就要退休了,因此研究生招的不多了,招生的分数较高;同研究室的刘丽芳副教授是中药分析领域后起之秀,徐国钧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南大博士后,曾到香港和美国进修,主要进行动物药和种子类中药等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研究室的主任是余伯阳教授,研究生部副部长(正处级待遇)、中药学院副院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江苏省常委,江苏省政协委员,主要研究天然药物资源化学和中药生物技术,中药复方研究,其研究活跃,经常有些新的思路,该室已经形成很好的研究梯队,但大部分老师都在其他的学科,如朱丹妮教授在中药化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其特长是中药复方化学,这个室像一个小的中药研究所,新药研发搞的不错,这得益于原药大的常务副校长严永清教授,他是我国中药复方机理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国内中药复方研究领域的权威,只可惜现已退休,但科研工作仍然进行,每年是中药学院的横向创收大户,其学生寇俊萍副教授,是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研究方向主要是中药复方药理,该室仪器设备较先进,每年SCI论文发表不少。中药资源研究室主任秦民坚教授,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负责人,主要特长是进行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和中药种质资源研究,其待人谦和,在中药射干和鸢尾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除基础研究外,也在转向进行中药资源的开发研究。生药学科还有一个科研平台就是教育部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2008年已通过教育部专家正式验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
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
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
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
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此外,本学科导师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
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
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
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
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3.岭南特色方剂的继承发扬整理研究:如“岭南中医民间单方、验方的收集整理方法研究”、“历代岭南中医医案及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方法研究”,为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资助项目。
本学科导师组成员有:李政木教授、何国樑教授、施旭光教授、全世建教授、何奇宽教授,高洁副教授、黎同明副教授。
本学科曾于1973、1978年先后两次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即三版、四版,第三版后来改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之用),1975年主编全国海外函授教材《方剂学》。
1979年又主编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方剂学》。
2001年又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方剂学》(本科),近年来又参加了全国教材21世纪、新世纪七年制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等等。
同时该学科教师论著颇丰,1979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有《中医方药学》、《临床方剂学》、《中药方剂多选题集》、《中药毒性防治》、《临床方剂手册》、《临床疗效新方》、《汉英常用中医处方手册》、《中医内科处方手册》、《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疾病饮食疗法》、《方剂学应试指南》、《中西医汇通常用方剂》、《伤寒、金匮方歌诀新编》、《实用妇科方剂》等等,这些不但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而且对今后方剂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和要求,也反映了本学科的老师对方剂学专业有深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宽广而独特的用方经验,并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其中《中医方药学》曾于1978年获卫生部科学大会二等奖。
在学科建设上,本学科既制定了适合各专业、不同层次班种应用的教学大纲,也修订了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明确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同时学科也配备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方剂学药理实验室以及开展基础实验的仪器设备、大量图书、文献资料,而且目前正加紧学科的内涵建设,包括相应的人员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补充,以满足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进一步需要,使学科向高一层次发展。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求必修的政治、英语、医学统计学的课程外,还要选修中药实验设计、药物动力学、DME、电子计算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伤寒论、温病学等课程。
为以后开展方剂(中药复方)的药理或临床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1987年以来,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50名以上。
据反馈,本专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素质较高,基础理论扎实,实验动手能力强,现均在医、药研究工作岗位上发挥主干作用,有的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施旭光教授施旭光,男,广东省饶平县人,1965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方剂学导师;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方剂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学术造旨较深。
教学上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备课认真,教学效果较好,2006年获得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先后主持与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6项,发表学术论文45篇,主编专著5本。
2007年被评为学院科技先进工作者。
已招收研究生7人;2006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评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6年被聘为《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
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全世建教授全世建,男,籍贯,湖北南漳县,1966年8月出生。
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专业教授,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兼任广东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会委员、西藏藏医学院藏药系副主任。
为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方剂的配伍研究、方剂的临床运用研究。
在交泰丸、猪苓汤、关木通的配伍研究及糖尿病、风湿病、失眠等疾病的临床方药治疗方面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教学效果好,能开展方剂学双语(中英)教学,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讲课比赛中获奖。
主持及参与国家、省、厅局级各类课题7项,发表学论文三十多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七部。
已招生硕士生7名,包括港澳研究生。
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高洁副教授高洁,女,1971年4月出生。
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副教授,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务委员。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在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3年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任职,主要从事方剂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对方剂的配伍规律,以及中药复方的药理、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擅长中医药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在教学方面,承担各层次、各专业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良。
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省级重点课题等各级课题十多项。
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SCI收录4篇。
主编及参编方剂学教材、学术论著5部。
获中药学院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表彰。
黎同明副教授黎同明,男,河南省光山县人,1971年6月出生,副教授,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协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对古方名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高学术造诣。
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的科研工作;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1部。
并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内科专家门诊工作,医疗水平较高,深受患者的好评。
药剂学(100702)本学科是药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于2004年获硕士授权点,有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药学(20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制药学(2001年)建设的支撑,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国内一流的实验仪器设备,研究方向突出中药特色,注重中西药物制剂共同发展。
拥有周莉玲、程怡等知名教授,以及十多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共同组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自身优势的三个研究方向。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及药动学研究方向利用微透析、脂质体等技术,从事中、西药物及其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经皮吸收局部及全身药物动力学研究。
该方向现在承担包括“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微透析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省自然基金2项,还有多项厅局级和横向开发研究课题,共获得研究经费达150多万元。
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方向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囊化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和膜控释技术等现代制药新技术,将中药活性成分或化学药物制成各种新制剂,以缓释、控释剂型、靶向给药剂型和自调式给药剂型研究为重点。
已开展了“银杏提取物、苦参碱、麝香酮、水蛭素”等的缓控释、靶向制剂的研究。
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开展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新制剂的开发研究,承担了包括“麝香骨架缓释片”、“生脉成骨胶囊”、“九分散喷雾剂”、“香朴正气软胶囊”多个中药新药及名优中成药品种“跌打万花油、感冒软胶囊、华佗再造丸”等的二次产业化开发研究。
已实现多项技术和新药成果的成功转让,取得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专业科研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拥有德国Glatt流床喷雾包衣机、HP-3DCE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气相色谱仪、Water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300多万元,具备国内一流的实验备件。
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3项,横向开发研究课题多项,研究总经费达200多万元。
还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项课题。
现有发明专利4项。
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载3篇。
硕士生导师:程怡、高幼衡、王利胜、王振华、赵瑞芝、凌家俊。
主要研究方面: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临床药学研究新药研究与开发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课程:《现代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体内药物分析》、《物理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经皮给药制剂》、《临床药学》、《方药实验设计》、《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技术药物学》、《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光谱综合解析》、《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
王振华副教授王振华, 副教授, 男, 河南开封人, 1966年7月出生,药剂学硕士生导师。
学术特长:中药剂型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教学,科研成果:主持参与省部级近20余项发表论文, 编写教材二部,发表论文近30篇王利胜副教授王利胜,男,湖北利川人,1968年7月生,副教授,博士,药剂学硕士生导师,现任药剂教研室、制剂工艺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药药剂学》、《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物动力学,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