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认识溶液_》教案-最新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蔗糖(固体)
溶剂 水
碘酒(碘的酒 精溶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碘(固体)
酒精
1、溶质的状态可以为
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 水、酒精或汽油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石灰水
氢氧化钙(固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75度酒精
酒精(液体)
水
提问:你能小结判断
“溶质和溶剂”的方 法吗?
新知学习
一、溶液
新知学习
一、溶液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结论: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新知学习
一、溶液
【实验9-3】
红墨水是为了显色,便于观察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将试管倾 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慢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 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序号
溶液
① 医疗消毒用高锰酸钾溶液 ② 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
③
硫酸铜溶液
④
硫酸溶液
⑤
澄清石灰水
⑥ 锌加入到稀硫酸中
溶质化学式
KMnO 4 NaCl CuSO 4H2SO C4a(OH) 2 ZnSO
4
新知学习
一、溶液 【实验9-2】
溶质 碘 碘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水 汽油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新知学习
一、溶液
1、定义: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 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
【核心素养】课题1第2课时《溶液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本节课,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既是对分子性质、物质分类知识的巩固,也能够为今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学科思维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氧气、碳及其氧化物、金属等知识的学习之后,也初步学会了理性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的方法。
在知识储备层面,学生在家庭中已经接触过食盐溶液、蔗糖溶液、牛奶、泥沙水等,在课堂学习实也学习过稀盐酸,稀硫酸等溶液,他们对溶液的形成并不陌生,但是对溶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与理论联系也没有将知识形成体系。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但是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
【教学目标】1.知道溶质溶解时为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
2.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认识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体会科学的利用溶液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高锰酸钾、碘、汽油、乙醇、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试管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答问题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质量分数时,可以举例:“为什么我们在购买饮料时,要关注其含糖量?”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强化实验教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性,提醒他们注意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的习惯。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
(1)介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概念。
3.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4.情感态度培养: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及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第9章第2节中的计算题和实验操作题,特别是涉及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计算的题目,要求准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验观察和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实验和作业,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制备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有哪些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和特点。
2.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溶液重要性的认识。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实验,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作业.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024《溶液》说课稿范文
2024《溶液》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溶液》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属于新课程标准。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和溶解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掌握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②能力目标: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学习溶液的性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溶液在生活中的认识和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因此,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学法则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来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以及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和PPT,以便更好地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科知识在合作探究和实际操作中得到发展”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引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咖啡的冲泡过程。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他们思考咖啡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溶液。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为检验学生课前自学的效果,我将设计一组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什么是溶液?有哪些类型的溶液?请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的讨论,我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溶液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环节三、探究新知,突破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特点和性质。
比如,我可以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以及溶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等变化。
九年级化学下册《认识溶液》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溶液的知识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案例中强调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仅提高了课堂氛围,还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出溶液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溶液的定义、分类、性质和溶解度等关键知识点。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五)作业小结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实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开展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我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例如,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汽水、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探究欲望。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溶液制备和性质展示的动画或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京改版九年级下册九9.1认识溶液优秀教学案例
2.案例分析:给出几个实际案例,如配制消毒液、饮料生产等,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溶液知识,并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溶液的定义、基本组成和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异同;掌握溶液浓度的概念,学会计算溶液浓度,并了解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包括溶液的配制、观察和分析溶液的性质等;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测试。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
本案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评价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关注实验技能、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五)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本案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溶液的性质和规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他们积极发言、讨论。通过组内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外,组织小组间的成果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溶液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反思内容包括: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2课时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课时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课时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师准备】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学生准备】蔗糖及别的用品.导入一:【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导入二:【故事引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导入三:【讲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一、溶液的形成[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思路一【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问】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讲解】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 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糖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追问】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归纳】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书写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 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 学生回答:均一、稳定.【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设疑】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问】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用水和洗衣粉洗.【探究实验9—2】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9-3.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交流】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学生发言】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引导】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演示】实验9-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实验9-3】.【演示】 实验9—3.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水 乙醇【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教师指出】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展示板书】 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讲解并板书】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设问】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回答】 汽水.【引导提问】 我们了解了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交流】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知识拓展]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溶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2.液体是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主题:溶液
目标:学生理解溶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描述溶液。
一、引入:通过展示一杯水中加入盐搅拌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水能否溶解盐。
二、概念讲解:
1. 溶解:物质在溶剂中完全溶解的过程。
2.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3.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4. 浓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
5. 稀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性。
材料:盐、烧杯、温水、冷水。
步骤:分别在温水和冷水中加入相同量的盐,观察盐的溶解情况。
2. 实验二:制备饱和溶液。
材料:饱和食盐溶液。
步骤:加入适量盐在水中,持续搅拌直至无法再溶解盐,制备饱和溶液。
四、讨论和总结:
1. 为什么在冷水中盐的溶解性会比在温水中差?
2. 如何判断一个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3. 什么是晶体水?
4. 什么是溶液的浓度?
五、拓展练习:
1. 有一杯水中加入一些结晶的糖,糖会不会溶解?
2. 如何制备一定体积的稀盐水溶液?
六、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溶解、溶液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初中化学九下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九下溶液教案
课题:溶液
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分类及浓度的计算
教学目标:知道溶解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掌握浓度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讲解溶液的概念及分类。
2.提出问题:什么是溶液?溶液包含哪几种?
二、讲解(15分钟)
1. 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介绍浓度的计算方法,包括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
2. 让学生亲自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浓度的计算方法及不同浓度溶液的特点。
2. 总结浓度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练习与作业(5分钟)
1. 布置练习题,巩固浓度的计算方法。
2. 出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分类及浓度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
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练习和巩固。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31
第七节溶液的形成典型例题:对溶液的基本特征叙述准确的是()A.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B.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与最后一口一样甜D.溶液长时间放置,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有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 m3,下部密度为b g/c m3,则a与b的关系是a________(填“>”“<”或“=”)b。
(2019•重庆中考)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A.无色透明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分离以下做法不能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是()A.搅拌B.加入食盐C.用细盐代替粗盐D.升高温度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D)A.用食醋除水垢B.用稀盐酸除铁锈C.用汽油清洗油渍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下列物质中既存有离子又存有分子的是(C)A.氯化钠晶体B.金刚石C.氯化钠溶液D.液氧在①碘酒②糖水③70%的酒精④稀硫酸等几种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形态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在盛有等体积水的A、B、C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物质,充分振荡后,看到A试管的液体里分散着小液滴,B试管中分散着固体小颗粒,只有C试管中看不到加入的丙物质,但试管内透明液体呈黄色.则A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__液,B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__液,C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___液.如果外界条件不变,三支试管静置片刻后能够看到:A 试管中_________,B试管中_________,C试管中_________.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_,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_________.巩固练习: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溶质碘高锰酸钾碘高锰酸钾溶剂水汽油汽油水溶解性不溶不溶易溶易溶A.衣服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C.水、汽油、酒精都能够作溶剂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①溶解时持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减少水的用量④溶解时给溶液加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准确的是()A.任何溶液中都只可能含有一种溶质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澄清、透明的D.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溶剂的量的变化而变化调味品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品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下列叙述中,准确的是()A.溶质和溶剂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叫溶液B.溶液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D.油脂溶解在汽油中,油脂是溶质,汽油是溶剂衣服、餐具上的油污能够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A.能够软化水B.具有乳化的功能C.能够沉降杂质D.溶于水时放热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生理盐水B.“雪碧”汽水C.碘酒D.冰水混合物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生理盐水的溶质是氯化钠B.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C.各部分一样咸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D.水分子是保持NaCl性质的最小微粒有一杯食盐溶液,通过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下部密度为b,则a与b的关系是()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制得溶液的是()A.B.C.D.现有一杯蔗糖溶液,分别取上部、中部和底部溶液适量依次实行品尝,结果是()A.三份溶液一样甜B.上部溶液最甜C.中部溶液最甜D.底部溶液最甜厨房中有①白醋,②葡萄酒,③牛奶,④食盐水四种物质,其中属于溶液的是()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课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一样;
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实验9-3
水中滴入红 墨水,振荡
加入乙醇, 不要振荡
振荡,静置
结论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
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方法:
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水就是溶剂。 气+液
溶液中没有水存在时 固+液 液体为溶剂 液+液 量多的为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课堂教学展示 新课导入
海水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知识点1 溶液 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是一种混合物,我
们可以更准确地称呼它为“溶液”。
提问 溶液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定义又是什么?
实验9-1 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现象。
实验9-1 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现象。
思考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9-2
在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 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 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 荡,观察现象。
现象
难溶解 溶解 溶解 难溶解
现象
难溶解 溶解 溶解 难溶解
溶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质
溶剂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水
碳酸钠溶液
碳酸钠
水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钙
水
医用酒精
乙醇
水
生理盐水
氯化钠
水
3. 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 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 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为 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认识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及相关器材
【教学设计】
[引入课题]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认识溶液
[板书]第一节认识溶液
[讲解]下面请大家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将蔗糖溶解在水中
[提问]现在能看见蔗糖吗?
[学生回答]不能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
[讲解]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
[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学生回答]不会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一样
[讨论]请大家相互应怎样来定义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思考]
[投影]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
[投影]思考: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液体吗?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学生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溶解了。
[讲解]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板书]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投影]2、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提问]蔗糖溶于水,溶质是蔗糖,水是溶剂,则该溶液可叫做什么?又可叫做什么?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投影]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投影]练习: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溶质只能是固体吗?下面请大家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思考。
[学生]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
[学生]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
[学生]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例如,汽油、酒精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同样气体也可作为溶质,例如将氯化氢氧化通入水中可得氯化氢氧化的水溶液,也叫盐酸;同一溶剂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是多种。
[提问]如何把油污除去?
[学生讨论回答]用汽油或洗涤剂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实验,探究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实验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回答]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
[讲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投影]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板书]乳浊液
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提问]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回答。
比较区别并思考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质溶解时常伴随着温度的改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温度发生了改变?请大家相互讨论。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课本探究,探究溶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
[板书]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硝酸铵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学生回答
[提问]溶质溶解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巩固练习】
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用油B.酒精C.食盐D.酒精()
2、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3、某同学喝一杯糖开水,第一口与第二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A.混合物B.澄精的C.均一的D.稳定的
4、某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A.大于a克/厘米3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3D.无法判断
5、溶液一定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
B.溶质一定是固体
C.溶质一定被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
D.溶质被分散成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或小液滴
E.溶液均一、稳定
F.溶液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