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论文

合集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校园文化在提高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作用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4-01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总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某种思想、规范、价值标准,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对教育的希望,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品德教育的有利平台,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对校园文化认识的偏差近几年来,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艺术教育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

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教育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定位的高度上。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灵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组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教育过程,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品格,使受教育者达到业务素质、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有机统一。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院系班级:姓名:学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我国文化的深度与精度,无论如何,都是无可替代,不可比拟的。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文化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正在被他国文化所影响,甚至替代。

当然,文化的发展必定要有文化的多元性,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吸收他国文化是一定的。

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吸收,而是被同化。

久而久之,我国的本土文化将十不存一,外国文化成为我国文化的主宰,这将是十分可拍的局面。

不要说成为文化强国,不成为文化奴隶已经很不错。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应该怎么做呢?未来的中国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作为国家未来主人,就应该从大学生开始,为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首先,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应该知道什么才是文化强国,什么才是文化。

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引领国家前进的灵魂。

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和价值,文化特征又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若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保存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首要的前提”,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它将文化的定义建立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文化既可以体现为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也体现为知识、精神、修养,既反映在不同区域民族人们的气质、性格中,也凝注体现在各种器物设施之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学 生 以多 种 形 式 进 行社 会 实践 活 动 及社 会 文 化 交 流 , 了解 社 会 。 融
入社 会
的副高 以上职称的教师提出 , 社科 类课题 由社科类有较 深学术造诣的专 家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在 培 育 学 生 创 业 能 力 方 面 有 着 极 为 重 要 的 作 用 。 社 会 提 出。 指 导 教 师要 求 由 具 有 副 高 以 上 技 术职 称 或 博 士 学 位 的 教 师 担 任 。 2 精心选择参赛学生。在大学三年级 的在校生 中, . 理科 类课题选择 学
艺术活动 、 园人文景点建设、 校 制度文化 建设等方面 , 探讨促进 大学生全面 务实地 开展大学生课外学科技活动并组织参赛 , 面提升学生的创 新思 全
发 展 的校 园文 化 建 设 模 式 。

维 和创新能力 , 具体组织工作可包括如下方面: 1 合理选题及选择指导教 师。理 工类课题 由本学 科有较 深学术造 诣 .
【 关键 词 】大 学生 校 园 文化 建设模式 社 会 实践
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生的教育 目标 、 园环境 、 园思潮 、 校 校 校风 校 师从立题、 课题方 案设计到实验方法选择等环 节 , 都放手 由学生 自己进行 ,
纪及以学校教育 为特色的文 化生活 、 施、 团组织 的传统 习惯等。校 园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 问题 、 设 社 解决问题的能 力。在课 外科技活动 中鼓励 学生 以 文化是校园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从 多方面 以潜移默 化的形式影响 着大 第 一作 者 名义 发 表 学 术 论 文 。 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并规范着学生的操行。具体来说 , 园文化对大学 生的 校
3 有 计 划 组 织 实旌 .

当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当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当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各国文化的交流,大学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文章分析大学文化建设面临从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挑战。

揭示了应对这三方面的对策:加强大学文化环境的硬件建设、坚持正确的思想为引导、加强主流文化的引导功能,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时俱进,提升大学文化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文化挑战经济对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0前言《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而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特殊形式,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

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在当今社会,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还必须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来进一步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可见,大学文化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学文化的建设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1 当代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1.1市场经济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挑战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商业因素对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了巨大影响,在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压力下,大学为了补充经费不足创办的校办产业已经成为大学经费的兴奋点和重要工作之一,大学文化已被打上了市场经济的印记。

而且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中的商品趋向于商品化,这种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已多个方式对大学文化产生着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导致了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在大学内比较普遍,大学文化不可避免地烙上市场经济的印记,将会面临着顺应新潮流、抢占制高点以及弘扬主旋律的挑战。

1.2西方思想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各国经济的交流,也带来了各国文化的交流。

改革开放后,伴随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展,西方思想对我国主流思想的冲击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互动论文

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互动论文

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互动研究【摘要】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道德责任教育是高校从不同的角度与途径来引导与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符合大学思想教育基本目标。

大学生文化建设与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可以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要重视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使二者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道德责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高等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都属于大学思想教育的方面。

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以及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实践能力,大学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优良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以此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二者在教育形式与教育策略上各有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目标有着本质的共性,都是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大学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与校园生活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既是指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构成形式,又是指承载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宣传设施、各种奖励物品等硬件设施,这些看得见的空间构成和物质文化载体本身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承载着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态度、作风、观念、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目标等精神层面的教学文化内涵,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个性特色,统领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方向;制度文化是指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大学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习惯或风气,它以制度的形式强制调控着大学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论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论文

论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论文

论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对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优秀校园文化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如何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以得出,校园文化是由广大师生共同营造的品牌文化,它作为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地营造了一个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和感召力。

一、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为主要空间,以大学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具体来说,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为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精神等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通过开展学术、科教、美育和社团等活动,积极构建以现代社会主义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其活动的开展必然离不开高校文化为其提供的良好的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精选3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精选3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精选3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校园文化建设论文高校后勤校园管理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摘要: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设置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营造学习氛围;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后勤工作不仅是高校运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还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

后勤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联。

以往关于高校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大多只是在总体上探讨二者的关系,或者是关注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于具体的校园管理工作却甚少涉及,即使有也都是集中在服务保障、职工素质这些方面。

校园管理是常规性的工作,与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校园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保障,还应该融入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莘莘学子沉浸学海、寓美于学,令人赏心悦目、怡然自得、心灵和谐。

景观是校园的灵魂,也是突出校园文化品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校园造景常见的方法有建筑造景、山水造景、雕塑造景和绿化造景等。

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院系班级: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工程1101班*名:***学号: ************ 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2013.5.1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呢?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呢?以下为我对这方面问题看法: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如何肩负历史使命的: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

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

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看看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前人的经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下,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归结如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形势与政策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形势与政策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院系班级:姓名:学号: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体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承担着一些职责与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作贡献。

1、青年大学生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认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

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

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1.1、为何要建设文化强国从国内发展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

当代大学生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作文

当代大学生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作文

当代大学生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作文1. 引言1.1 概述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方面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大学生应当积极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引领社会风气,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的文化挑战下如何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培养能力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文化挑战,包括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问题、媒体对文化塑造的影响以及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冲突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论述大学生担当新文化使命的重要性,包括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以及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等内容。

然后,我们将提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文化使命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推动学校教育改革、鼓励多元参与和跨界交流合作,以及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期待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贡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能力培养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传承与创新、社会风气塑造以及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读者对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并期待他们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做出积极贡献。

2.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文化挑战2.1 社会多元化下文化认同问题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让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认同问题。

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相互碰撞,使得大学生很难确定自己的文化认同。

他们来自于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这样的多元性使得他们需要在广泛接触各种文化影响的同时,寻找到适合自己并能与其他人共享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陷入困惑和迷茫,因为他们被暴露在各种不同文化观念之间,并受到社交媒体和大众媒体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形势与政策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院系班级:姓名:学号: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体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承担着一些职责与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作贡献。

1、青年大学生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认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

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

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1.1、为何要建设文化强国从国内发展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论文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论文

浅析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活的载体,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约束学校整体行为以及师生员工个体行为的功能。

在院校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隐性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另一种是显性的校园舆论、校园环境、校园风貌。

作为一个由师生员工、校园景观等众多独立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校园文化在与学校师生员工及外界社会进行信息、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常常强烈地表现出调节约束、集体意识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意识而非个人意识。

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首先它能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校园文化还能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暂且不说,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当代大学生都受过正规的基础教育,是经过国家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他们希望自己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实现个人价值。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论文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论文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摘要:后现代文化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大学生青年文化深受其影响,但它却为研究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视角。

因此,积极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青年文化;后现代文化;影响;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88-02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是指由青年创造、认同和传播的与社会主流文化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

就其实质而言,青年文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为核心所构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

而后现代文化指的是当代西方的基本文化精神或文化主导因素,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

一、后现代文化对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当前的中国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后现代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地带,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但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故中国文化的后现代因素在当代青年文化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时尚文化的“无厘头”现象后现代文化反正统,主张标新立异。

青年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影视作品以及当代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对时尚文化的追求中充满了后现代的无所谓的特征。

网络语言的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是网络语言异化的主要特征,“脑子进水”、“不活了”、“伤不起”等司空见惯,符号文化方面充满着流行神秘与狂放不羁的氛围,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是当前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缩影。

将牛仔裤戳几个洞,配饰上他们把骷髅头、狰狞的怪兽当做美、个性与时髦,各有特色本无可厚非,但不分时间场合,缺少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个性、学术成绩、道德素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一、学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学生是社会的未来。

因此,通过创新教育,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第二、学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注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学校应该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学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学校应该通过课堂教育、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学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各不相同。

学校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培养个性特长。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注重个性发展。

只有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浅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的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的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的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论文关键词:青年大学生大学文化建设历史使命论文摘要:青年大学生和大学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希望或生力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宏大背景,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学生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0引言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知识层次高、社会感受力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是推动大学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

他们和其他大学人一起,担负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让其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一般来说,“硬实力”是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而“软实力”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革命力量”,[2]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当代科学认识论者认为,“力”不仅表现为经典意义上的“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精神对物质的作用。

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践论文

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践论文

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摘要: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意蕴十分深刻,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

高校是青年学子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阵地之一,弘扬雷锋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雷锋精神实践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于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雷锋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2年3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在青少年中开展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学习教育,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这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践行雷锋精神指明了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审美、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建设目标,与践行雷锋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这就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实质及其时代内涵,推动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1.雷锋精神实质及其时代内涵从本质上讲,雷锋精神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无论是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抑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在各自的岗位上,服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创造出可歌可泣的成绩。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刻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

毛概关于文化的课程论文3000字

毛概关于文化的课程论文3000字

毛概关于文化的课程论文3000字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同时还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文化的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文化的3000字论文篇一:《文化自觉和大学生思想教育》摘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 积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空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

遵循建构校园文化自觉大学生个体的文化认同和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转变来促进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

关键字:大学生 ;文化自觉;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觉在当今社会里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我们必须增强自己的文化自觉否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你将随波逐流,迷失了自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就我们学生而言,是指学习生活在一定文化中对所学知识有自知之明,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觉解,体现出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关系、生存命运、生命追求的理性审视和自主选择。

就国家而言,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其中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011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确立和强化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及对学生思想稳定性作用论文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及对学生思想稳定性作用论文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及对学生思想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稳定状况既是社会稳定性的反射与风向标,也能反作用社会稳定,对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五四”青年学生运动就是青年学生推动社会变革的典范。

大学班级是大学对学生管理的基本教学单位,也是大学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

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各种指令的下达及各项服务的落实都要通过班级,学生各种思想动态,意见建议的收集也是通过班级来完成的,因此班级管理是大学对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环节。

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思想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及对学生的思想稳定性谈几点看法: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高校班级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由辅导员进行指导的学生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基本学习单位。

是青年学生相互接触、共同学习、生活、交流、娱乐、思想融合的基本群体。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由于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而加大。

由于大学生群所赋予的特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有一下内涵和特点。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高校班级因其所学专业不同,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地域,学生年龄层次不同,使班级文化建设而呈现出多元性、独立性和差异性。

高校班级管理一般以专业来成班管理的。

不同的班级因所学专业不同,知识结构有差异。

未来从事社会工作及活动的观念不同而使不同专业班级的班级文化呈现差异性,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管理者使不同的高校之间的班级文化的差异性更大,更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学生组成及不同的管理者使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各自的独立性。

差异性和多元性、独立性,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主要由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组成。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室、寝室的布置、环境的美化。

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及文化生活的设施、设备等。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适合班级行为规范的制度规定、大学大师、教授、任课老师、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和示范,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全体成员对班集体的认可,成员间能和谐相处,交流融合。

探析青年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探析青年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几年 这一 目标仍 未 实 现 。2 0 1 1年 6月 2 9 日, 国务 院又 下发 了《国务 院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大财 政 教 育投
分 布不 同的在 线青 年答 题 ; 并 结 合 网下 走 访 调 研 、 文 献分 析 等方 法 , 尝 试 考察 与分 析青 年大 学生 与校 园 文化 的关 系 , 揭示 近年 来我 国校园文 化建 设 中遇
生 对 校 园文化 建设 的认 知 、 态 度 和期 望 , 对 推 动高 校 校 园文 化 的建设 和 发展有 着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本 文 是 基 于 青 年大 学 生 在 校 园文 化 建 设 中 的
作 用调 查 , 即利 用 “ 问卷 星 ” 调 查 网站 , 以网上 1 8— 3 0岁 在 校青 年 大 学 生 为 研 究 对 象 , 随 机 选 取 地 域
陈 剑 , 杨 晓 苏
( 遵义 医 学 院 , 贵 州 遵义 摘 5 6 3 0 0 0 )
要: 当代 青年 大 学生 比较 关注校 园精神 文 化 , 他 们认 为 必要 的活 动场 所和设 施 的缺 少是 当前
高校校 园文化 建设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校 园文化 建设 应 着 重 于校 园文化 基 础 设施 建设 、 校 风 建设
和 道德教 育 。
关键词 : 高校 ; 青年学生 ; 校 园文化建设
论 文编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2 9 . 2 0 1 3 . O 1 . 3 2
高校校 园文化 是一 所大 学 自建立 之 日起存 在 , 随学 校 的建 设 发展 不断 丰 富发展 , 由全校 师生 共 同
的扩招 , 带来学生数量 的增多 , 势必带来教师 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摘要:青年大学生和大学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希望或生力军。

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学生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大学文化建设生力军历史使命0引言唯物史观认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探究,应该在它所由以萌生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追根溯源,“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1]。

回顾20世纪我国青年大学生和大学文化的生长历程,可以雄辩地证明这一观点。

早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大学文化的孕育阶段,青年大学生就和大学及大学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促成了中国近现代大学文化的产生。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用“新陈代谢”的观点,热情洋溢地讴歌了青年在社会历史进步中的作用:“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并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2],来一场文化与价值观的革命,自觉接受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否定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在蔡元培的积极支持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思想进步的新派人物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等为阵地,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和批判。

他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八股,有力地促进了当时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大学文化的生成。

近一个世纪,沿着五四运动开创的这条“青年之路”,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华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新时代的青年,成为了整个社会主体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新中国大学和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历程,就会发现:20世纪50—60年代的大学生是“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拓荒者”,新中国的诞生给了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他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奉献和牺牲成为那一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20世纪70—80年代的大学生是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理想中包含着更多现实因素”创业者,艰苦的社会环境和切近现实的生活、劳动,磨练了他们吃苦耐劳、奋发创业的品格,而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并赋予他们相当的理想主义成分,奋斗、创业和竞争是这一代青年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真实写照。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大学生是全球化浪潮和社会剧烈转型背景下,面临种种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心灵放逐者”,面对“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他们更多地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早熟、无奈和幽默的整体性格,“他们中不少人不再崇拜神圣和英雄,而愿意在对影星、歌星的的模仿中享受平凡的快乐;他们不再追求圆满和完美,而愿意在残缺中体会生活的真实;他们不再梦想未来的惊人之举,而愿意在当下的平淡中化解心灵的冲突”[3]。

这种放逐者的“流浪”文化人格,使得他们真正成了需要社会理解、关爱、信任和引导的一代青年大学生。

然而,无论大学发生如何的演变,也无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人格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发生多么大的裂变、造成多么大的代沟,青年大学生和大学文化及大学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是不可分割的,从最终意义上讲,青年大学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这是因为:1青年大学生是大学文化重要的主体无论是从大学人的结构成分、数量比重还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取向来看,青年大学生都是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最重要的主体。

大学文化中的绝大部分文化事象,如校训、校风、校歌、校园文化社团等等,都是对青年大学生而言的,都离不开青年大学生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都必须靠青年大学生来发扬光大。

从根本上看,大学文化就是一种青年大学生文化,兼具青年的特征和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大学文化是“青年”的文化,总是为青年大学生所创造、传播、共享和发展,其中主要包括的理想、信念、知识,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政治态度和精神追求等等,无不充满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气质,打上了青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年大学生的烙印;另一方面,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亚文化,又时时处处渗透着对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熏陶、思想感染、精神鼓舞、知识教育和价值引导等作用,它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保持着精妙的互动关系,体现为大学文化或青年大学生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既反叛又依附的双重特性。

2青年大学生是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的新生力量青年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创新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源泉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力量,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给德国一家报社记者的信中指出,德国“将发生光荣的革命”,而“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4]。

列宁认为,“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当我们“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时候,“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5]。

正是由于青年所具有的这种革新精神和忘我品格,毛泽东也指出,一切“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6]。

大学固然离不开大师级的人物,但一所大学除了有形资产外,更重要的是其人力资源和文化内涵,而人力资源不仅仅是大师和大学管理人员,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学生;文化内涵也不仅仅是大师们的文化底蕴和治学品格,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学习风气。

一所大学若没有优秀的大学生,不能使其加入到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变革中来,就不会真正有大学文化的发展创新。

事实上,历史上不同民族国家的每一次大学文化创新,都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我国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大学文化的嬗变,青年大学生始终是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的新生力量。

3青年大学生是大学文化建设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毛泽东曾满怀深情地告诉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6]。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7]。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充满了历史底蕴、民族风格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要建设和发展好大学文化,就必须从培养教育青年大学生接受先进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入手,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觉,不断塑造其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学文化人格。

值得欣慰的是,经受了改革开放和新中国几次大学文化剧变洗礼的青年大学生,展现和正在展现着充满鲜明时代特点的文化品格:一是“富有理想,拥护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二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勇于面对压力,勇于参与竞争,努力追求事业成功”;四是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五是“面对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意识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六是能“顺应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8]。

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广大青年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焕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自觉而坚定地维护国家、人民利益,捍卫民族尊严,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种新时代的青春形象和所谱写的青春篇章,更是让我们有理由坚信,青年大学生永远是大学文化建设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4大学文化中的校园文化要靠青年大学生来传承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最直接的担当者。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引导和辐射作用,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

正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整个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一项关系到大学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工程。

而这项工程正是通过对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来完成的。

21世纪,关于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将成为教育思想和大学文化理论的一个聚焦点。

在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与人共处以及帮助青年大学生成才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而言,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人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做到以文“化”人。

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计划和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发展规划时,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权益和个性,充分考虑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提供多样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服务。

必须有利于推动大学校园的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变目前一些青年大学生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而造成的“有教无化”、“有教难化”、“有教不化”的文化弊端,使其自觉地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传承的一员。

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应充分认识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做到潜移默化。

大学校园文化既是前人智慧的沉淀,又是当代人的不断创新,包括了与精神财富相关的各种物质标志、文化载体、体育设施、学术社团、文化活动等等。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使大学校园文化伴随着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和潜移默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78.[3]左晓光.当代大学生热点问题哲学思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29.[5]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1.[6]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5,7,8.[7]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9.[8]共青团十六大报告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6.论文网在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