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的基本规律
大国兴衰的基本规律
判断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凡是协调好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保障之间关系的国家,便 会走向繁荣,反之则衰败。—— 曼瑟·奥尔森:《权力 与繁荣》
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 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使霸权国家有 了生命周期性,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查尔 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2.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
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解析:从“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推断为火车。
答案:D
[典题例析]
[例1] 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
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
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筹办航空事宜
处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初办邮政: 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 , 邮传邮正传式部脱离海关。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2.电讯 (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架台设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 办电报的开端。
(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 化。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 ,出行 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 捷。
(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 多。姿多彩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大国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前言《大国的兴衰》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
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
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
“军事冲突”,总是与“经济变化”联系起来考查(原书因此,本书副标题所讲的副标题为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在这一时期,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崩溃,一般地都是其武装部队长期作战的结果;但也不仅如此,它也是各国在战时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源的结果。
进一步说,从历史背景上看,也是由于在实际冲突发生以前数十年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与其他一流国家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所致。
有鉴于此,本书认为,研究和平时期大国地位如何持续变化,同研究它在战时如何打仗一样重要。
这里提出的论点将在本书正文中详细分析,但也可概述如下: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
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
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
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
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
古代帝国的兴衰演变过程
古代帝国的兴衰演变过程古代帝国的兴衰演变过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话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帝国的兴起、辉煌和衰落,以及这一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帝国的兴起帝国的兴起通常源于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或统治者的崛起。
这个领导者可能拥有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能够巧妙地利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来统一一个庞大的领土。
例如,古代中国的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而古埃及的法老则通过强大的军队和宗教权威来统治整个尼罗河流域。
此外,帝国的兴起还与其经济和农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可以为帝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财富。
例如,古罗马帝国以其广阔的领土和发达的农业系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帝国,为其军事扩张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帝国的辉煌帝国的辉煌时期通常是在其统治者的高度统一和强大的领导下。
在这个时期,帝国的疆域扩展,文化和科技发展,经济繁荣。
例如,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通过一系列的征服扩张,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而古代中国的汉朝则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实现了国家的疆域扩张和文化繁荣。
帝国的辉煌时期还常常伴随着文化和科技的繁荣。
帝国统治者通常会在艺术、建筑、文学和科学等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们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和神庙,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和艺术品。
而古代罗马则以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法律制度,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三、帝国的衰落帝国的衰落通常是由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因素可能包括腐败、统治者的无能、社会不公等。
例如,古代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贵族腐败、军队的衰弱以及内部分裂有关。
而古代中国的唐朝衰落则与政治腐败、地方割据等因素有关。
外部因素也是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帝国可能面临来自外部的入侵和压力,导致领土的缩小和资源的减少。
例如,古代罗马帝国面临着来自日耳曼部落和匈奴人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衰亡。
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 -回复
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回复从盛转衰,中国这个古老而复杂的国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程。
中括号内的主题是“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一步一步回答。
首先,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王朝的更替。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王朝,如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辉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能力逐渐削弱,导致了政治经济上的衰败。
在政治方面,中国王朝的衰败通常与内外部问题密切相关。
内部因素包括腐败的官僚制度、权力斗争、民众反抗和地方分裂等。
外部因素则包括入侵和战争,如匈奴、蒙古、满洲等民族的入侵,以及列强的侵略。
这些问题导致了王朝内部的动荡和政治体系的不稳定,使中国逐渐失去了统治优势。
在经济方面,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也与贸易、农业和工业发展有关。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政治和外来侵略的问题,贸易路线遭到破坏,内外贸易受到限制,导致产业的崩溃和经济的滞胀。
此外,土地纳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民的负担,导致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经济的衰败。
同时,由于缺少对工业发展的投资和技术创新,中国逐渐落后于欧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失去了经济竞争力。
在社会方面,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也涉及到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的变革。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压力的加剧,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冲击。
此外,受限于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流动性减弱,导致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出现。
教育也受到限制,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降,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总结来说,中国由盛转衰的历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中国王朝的衰落和国家的衰败。
然而,尽管历史上中国多次经历了兴起和衰退的循环,但它仍然拥有强大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为中国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作者通过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进而揭示了大国兴衰的秘密: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本书按照时间轴的形式,追述并阐明了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
书的副标题是: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这说明讨论“大国兴衰的秘密”,作者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经济变迁,二是军事冲突。
书中处处可以见到肯尼迪对于经济力量的重视:在每分析一个大国在特定时期的优劣及劣势时,国家财政、经济形势、经济政策、货币形势等等诸多因素都优先被考虑,甚至在很多时候成为决定性因素。
“对一个交战国家来说,拥有现金和可靠的信贷是绝对必要的。
”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公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为国家创收的生产性经济基础和财政的重要性。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
作者认为一场战争,尤其是持久战,赢得战争的国家必定是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一方。
这种“经济力量主导大国兴衰”的史观,在一战后大国之间的关系上体现的很明显。
世界秩序在一战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实上也就是一战后由战胜国所主导建立的凡尔赛体系。
英法衰弱却依旧主导世界、美国突然退回到之前的外交孤立主义之中,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被彻底孤立在外,德国被大大削弱,遭遇了决定性的失败,因此对凡尔赛体系十分不满。
肯尼迪指出这种战后秩序中看似仍以欧洲为中心,但实际上一些变化已然在悄悄发生,其中起到作用的就是经济因素:首先,一些国家经过这场战争反而改善了它们的地位,因为事实上,在现代战争的刺激下,工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饱受消耗战之苦的欧洲对于工业品、原材料和粮食的需求,刺激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南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
大国兴衰的规律研究与战略思考关于大国兴衰的命题,长期存在争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
随着中国大国崛起,产生了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连锁效应。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文明的冲突?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老大和老二的实力竞赛?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战略迷茫期和转型期,“新战略”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是站在全球角度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关键。
从战略的层面,当前亟需研究:1、历史上大国兴衰的一般规律,新兴大国崛起对世界政经格局的影响;2、中国成为新兴经济大国尤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进一步崛起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综合性大国的新战略选择及其前景,如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相应的全球责任。
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随后必将迟早引发全球治理格局的重新洗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为显著的事件是以中国领衔的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舞台上的醒目崛起,而与之相对照的则是美欧经济的相对衰落。
以中国的经济成就为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大型国家经济增长的奇迹;2019年中国GDP 规模达到99.1万亿元(14.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16.4%,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2019年中国出口达到24995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总额13.2%(美国占比8.7%,德国占比7.9%,日本占比3.7%);201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1万亿美元,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储备比重为26.3%(第二大储备国日本1.2万亿,占全球比重10.6%)目前来看,新兴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大国的身份崛起,其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相对于经济实力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更替
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更替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兴衰更替。
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伴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更替,分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经济的变革、文化艺术的繁荣与退衰以及外族的入侵与统治。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更替与政治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
从最早的夏朝到最后的清朝,政治制度始终是朝代更替的核心原因。
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兴起使得政权更易于传承,但也埋下了封建统治的弊端。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但短命而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权也引发了社会动荡。
随后的汉朝和唐朝则分别采取了君主专制和王朝官僚制度,使国家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然而,这些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危机,导致了朝代的更替。
二、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更替也与社会经济的变革密切相关。
朝代更替常常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兴盛与衰退。
例如秦朝的长城修筑和统一货币制度的实施,方便了交通和交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的盛世则得益于繁荣的丝绸之路和开放的海上贸易,使得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
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内外群体的不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朝代的衰落。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和宋朝的垄断经济、财政的失控,都成为朝代覆亡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艺术的繁荣与退衰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更替也反映了文化艺术的繁荣与退衰。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它们既是朝代兴盛的标志,也是衰落的伴随。
如唐朝的诗词、宋朝的绘画和元朝的戏曲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藏的体现。
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的繁荣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稳定的必然产物。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文化艺术往往逐渐退去。
如元朝的奸臣专横、明朝的禁书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都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四、外族的入侵与统治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更替还受到外族的入侵与统治的影响。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
大国的兴衰(50)由于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幅员大小、人口规模、文化基础、自然资源和社会构成不同,它们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参加到国际体系中来的,因此对“大国”的界定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世界性大国一般应具备五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有比较完善、成熟国家制度,人民有比较富足的生活水平,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全球性影响力。
对照这些基本特征,从15 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始至20 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在世界舞台上曾出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世界性大国。
大国的兴衰的历史根源长期以来受到关注。
戴维·兰德斯在其著述的经济史学著作《国富国穷》中从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对国家的兴衰平复的演变作了精湛而深刻地分析,探寻了国家贫富的根源。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并指出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
尽管如此,但不能就此认为经济是一国成败的唯一原因,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历史上各大国的崛起是地理条件、民族凝聚力、对外扩张、地理大发现、科技变革、军备力量、国家战略、文化传承、国际形象、领导人的贤愚素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单一因素难以起到决定作用。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富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大国崛起的现实基础。
在探讨国家兴衰的根源时,国际关系学者没有忽视国家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比如,莫德尔斯基将具备“安全剩余”的地理位置列为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
日本和英国凭借海洋这一天然屏障在一段时间内为本国营造了相对安稳,远离战争的时期。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论点本书提出的论点可概述如下: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
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
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
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
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抵消了。
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
自16世纪西欧进步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第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期看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具体内容本书论及的“大国兴衰”情况,可简单概述如下。
第一章的论述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础,即考查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及其在印度的穆斯林支脉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中西欧诸国这些当时的“权势中心”的长处和弱点。
政治周期规律与大国的兴衰
政治周期规律与大国的兴衰(宋洪磊,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250014,济南)摘要:政治周期决定了近代以来的大国的兴衰。
国家间表现出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处于各自政治周期不同阶段导致的。
中国近代以来百年的屈辱历史主要是由于中国在遇到西方列强挑战之时恰处于政治周期的末期;欧美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之后陷入困境也是由于他们已经处于政治周期的末期。
政治周期几乎无法破解。
关键词:政治周期利益集团大国兴衰一、曼瑟.奥尔森的分利集团理论与政治周期规律我提出政治周期规律主要是受到了奥尔森分利集团理论的启发。
曼瑟.奥尔森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所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理论等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国家的兴衰》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生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兴盛发达,而有的国家不断衰落?他认为,这主要与分利集团在社会中的分布有关。
在曼瑟.奥尔森看来,在边界不变的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形成大量的分利集团。
这些分利集团通过两种形式对社会成员进行巧取豪夺,“一是通过游说活动,以赢得符合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立法和法规;二是通过卡特尔或共谋行为以操纵价格和工资。
”分利集团的这种行为将降低社会效率或总收入,并且加剧了政治生活中的分歧。
同时,分利集团会减缓社会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减缓为回应不断变化的条件而对资源的的再分配,并因此降低经济增长率。
换而言之,这些分利集团由于自己的特殊利益,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经济社会的僵化,进而促使社会的衰落。
曼瑟.奥尔森以此来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迅速增长,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并进而指出,大量分利集团的存在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条件,而不存在或很少存在各种分利集团是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曼瑟.奥尔森将经济社会的僵化作为分析国家衰落的突破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僵化却不一定全是分利集团意图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巧取豪夺导致的。
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
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自古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到英国的崛起与衰落,再到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每一个大国的兴衰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本文将探讨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我们将采用历史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兴衰案例,来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我们还将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来进一步理解大国兴衰的复杂性,以期为当今世界提供一些启示。
一、大国兴衰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搞清两个问题,即:大国的定义以及兴衰的定义。
大国是指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实力的国家。
兴衰是指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包括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增强和减弱。
二、大国兴衰的背景造成大国兴衰的原因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科技进步、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政策和社会变化。
1.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使得一些国家崛起,一些国家衰落。
2.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具有优势,从而崛起。
3.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的紧张和缓和,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些时期内崛起,一些国家在某些时期内衰落。
4.国内政策和社会变化:国家的国内政策和社会变化,也影响着国家的兴衰。
二、大国兴衰的历史轨迹1.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古国的兴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古国的兴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地理、气候、社会等原因。
(1)地理环境: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地区的地理位置都位于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而,这种地理环境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水、干旱等,这些灾害导致粮食减产,进而影响文明的兴衰。
(2)气候变迁:地球上的气候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变化,这些变化对文明古国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地球进入了一个寒冷期,这导致了两河流域的农业减产,进而影响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
大国兴衰
中国的和平崛起
(一)、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原因 ①历史教训: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教训 德日发动二战的教训 ②国情需要: 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③世界潮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和平崛起符 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④外交政策: 和平外交的延续 ⑤文化传统的影响: 和为贵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表现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1956 1949 1954 1971 1978 1982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表现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确 立
新 中 国 成 立
三《 大宪 民法 主》 制 度
1956 1949 1954 1971 1978 1982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表现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1992年 1953 1956
大国兴衰
大国?
指自15世纪以来在 不同的发展时段里具有 全球影响力的国家。
大国兴衰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 、美国、法国、日本、苏联
意大利的兴衰(14—15世纪)
兴盛的原因 历史:古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罗马法 经济:传统的商路中心;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 产生 思想: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 衰落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从此走向衰落
英国衰落的原因(19世纪末以后)
对内: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相对缓慢, 不重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
对外:过度依赖殖民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打击;美国崛 起
(一)美国崛起表现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1781 1787
1861-1865
1929-1933
1945
中国历史人口兴衰的规律
中国历史⼈⼝兴衰的规律中国历史⼈⼝兴衰的规律中国从上古到今天⼀直是世界⼈⼝⼤国,但其中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增减,细究起来,颇有规律。
⼀,原始期(商代之前)在夏代以及更早,中原⼤地⼈⼝并不多。
那时中国北⽅以种植粟⿉类作物(⼩⽶、黄⽶)为主,产量不⾼,供养⼈⼝有限。
南⽅以种植⽔稻为主,产量虽⾼,但当时的长江流域⽓候太过炎热潮湿,不⼤适合⼈类居住。
直到夏商之际的⼆⾥头时期,起源于西亚的⼩麦开始传⼊中原地区。
到了商代早期的⼆⾥岗时期,稻⾕的地位有所下降,⼩麦的种植规模突然⼤幅度提升。
⼩麦作为⼀种优良的旱地⾼产粮⾷作物,传⼊中原地区后对原有的粟和⿉产⽣巨⼤冲击。
在整个中国北⽅地区,⼩麦替代⼩⽶成为主要粮⾷作物被看作是⼀场农业⾰命,从此中国⼈⼝进⼊了上升期。
⼆,上升期(商代——西汉末)商代中国⼈⼝为400万⾄700万。
西周初年,为1371万⼈。
春秋时代(公元前684年),反⽽降为1184万⼈,显然与“春秋⽆义战”有关。
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增加为2000万⼈,这与战国时代铁器的推⼴,导致⽣产⼒的快速发展有关。
西汉末年(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增加为5959万⼈,与西汉⼆百年和平盛世有关。
中国⾃有⼈⼝统计以来,直到西汉末年,尽管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直增加到近6000万,注意,这是个特殊界限。
三,拉锯期(东汉初——清初)东汉初年(公元57年,汉光武帝中元⼆年),经两汉之间新莽王朝引起的农民⼤起义,降⾄2100万⼈,减少60%。
公元157年(东汉永寿三年),经⼀百年和平,⼜恢复到5748万⼈。
东汉末年,达到6000万,经过三国⼀百年的战乱,只剩760万⼈,差不多损失了⼗分之九,这是中国历史上⼈⼝减少幅度最⼤的⼀次。
直到西晋(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才恢复到1616万。
然后经南北朝到隋朝,增加到4600万⼈。
经隋唐⼤起义的战乱后,到唐代初年,⼜减为3000-4000万⼈。
唐天宝盛世(公元755年,天宝14年)达到5290万。
中国历史上国家兴亡的9大规律
中国历史上国家兴亡的9⼤规律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统,⼤唐继之,五代⼗国宋辽⾦乱之;元⼀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继马后,光姬之⼒;唐衰于杨⽟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治国,⼀塌糊涂;唐之安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变法维新,由治⽽乱;明之吴三桂,⼀⼰之私,引狼⼊室;清之袁世凯,反复⽆常。
4.内忧⼩⼈⼲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诚;胜是⼀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武并重⽂,宋即重⽂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股。
7.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在这样⼀个封闭的环境之内⽣存,养成了国⼈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采,轻科技实⽤;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五千年⽂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明。
直到异族蒙古⼊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南弱。
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化的交融,⾃然⽐东南单纯的农耕⽂化多了⼀些强悍。
然⽽,每⼀次异族依靠武⼒的⼊侵,⼜都会被汉⽂化迅速的同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衰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衰规律自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许多成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困难。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兴衰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人民的特质。
本文将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衰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兴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政权从边疆游击战争逐渐转移到首都北京,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全国,国家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实行了土地改革、剿匪、整党、精简机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家迅速走向巩固和稳定,国力逐渐增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
兴盛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
在这一阶段,国家政权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政治领导人的决策和治理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执行,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依靠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衰落阶段然而,兴盛阶段之后往往会迅速转入衰落阶段。
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国家陷入动荡,社会经济出现停滞的情况。
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的不稳定、社会经济的停滞、国际地位的下降等方面。
国家政权的不稳定主要来自于政治领导人的失误和腐败现象的盛行,社会经济的停滞主要由于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国家资源的浪费,国际地位的下降主要由于外交政策的失败和国际关系的失控。
衰落阶段的表现形式有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国家政治危机等。
三、中和阶段当国家走向衰落,社会出现动荡时,往往会出现中和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家政权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国际地位的重新调整。
国家政权的调整主要依靠政治改革和改革政策的调整,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主要取决于经济政策的优化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国际地位的重新调整主要依靠外交政策的重新制定和国际关系的重建。
中和阶段的表现形式是政治调整、社会恢复、国际重新定位等。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 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 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 的作用微不足道。——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 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 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 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 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 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 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 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 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 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 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 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 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以世界.中国为主题,试论述大国兴衰的原因600字
以世界.中国为主题,试论述大国兴衰的原因600
字
大国兴衰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在以世界和中国为主题的讨论中,
经济因素:经济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大国的兴衰与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
经济繁荣可以提供国家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推动科技进步和军事实力的发展。
然而,如果大国的经济体系存在结构性问题、资源分配不合理、创新力不足等,就可能导致经济下滑和国力衰退。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和有效的治理能力是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的领导能力、政策决策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
政治腐败、内外部冲突、领导层的失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国家的衰退。
另外,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会对其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的体现。
大国的兴衰也与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密切相关。
文化的繁荣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如果文化传统被忽视、文化多样性被压抑,就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
外部因素:大国兴衰的原因也与外部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国际格局的变化、其他国家的竞争、战争和冲突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大国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大国需要适应变化的国际环境,并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大国兴衰的原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
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文化的繁荣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是大国保持强盛的重要条件。
然而,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大国的衰落。
总结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总结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根据对美国、德国、日本和前苏联各自崛起过程的成败分析,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可以得出以下的初步认识: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
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实行市场开放战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各种资源,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应避免与现存的霸权国家和国际体系发生正面对抗和冲突。
既要防止卷入大规模战争而中断崛起的过程,也要防止展开大规模军备竞赛而引起国民经济资源的无限制消耗。
即使不发生世界大战,争夺世界霸权的目标本身就是“非和平崛起”。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与主要邻国形成稳定的互利合作机制;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
有了和平的周边环境,就可能把战争和战略摊牌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限度。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防止国内的制度弊端成为国际冲突的根源。
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设,对于确立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极为重要。
5.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
提高国家的软力量,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6.大国的和平崛起是一个很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在世界范围内主要霸权国家的更替过程一般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
因此,不能把20-30年的阶段性崛起等同于和平崛起道路的成功。
7.后起的大国能否成功地和平崛起,也取决于它与现存霸权大国的关系。
当霸权大国处于力量鼎盛时期,后起大国对它发起挑战或争霸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导致后起大国的崛起中断甚至完全失败。
当霸权大国面临重大危机时,后起大国对它的支持是双方有利的,既帮助霸权大国渡过难关,又是后起大国获得自身崛起的最有利条件。
当霸权大国进入衰落阶段,后起大国可能以自然的渐进的过程取而代之。
这并不是完全排除后起大国与霸权大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当霸权大国的战略指向是摧毁后起大国的生存环境和核心利益时,后起大国的奋起抗争是完全必要的和正义的。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第一章:引言
\t本章主要介绍作者对于大国崛起和衰落的探讨,以及对于本书研究方法和结构的说明。
第二章:大国兴起的原因
\t本章主要探讨大国兴起的各种原因,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领导力等方面的因素。
第三章:大国的崩溃与颠覆
\t本章主要分析大国崩溃和颠覆的原因,以及探讨大国如何避免衰落的策略和对策。
第四章:大国外交与战争
\t本章主要探讨大国的外交政策和战争策略,以及大国之间的争端和冲突。
第五章:大国的社会问题
\t本章主要分析大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包括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等方面。
第六章:大国的文化与精神
\t本章主要探讨大国的文化与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
第七章:大国的未来展望
\t本章主要对于大国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包括挑战和机遇。
附件:
\t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报纸、杂志文章、统计数据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t1.大国兴起和崩溃: 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或由于内外因素而走向衰落的过程。
\t2.外交政策: 指一个国家对外事务的规划和处理方式,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t3.战争策略: 指在军事行动中制定、调整和执行战争的方针、战略和战术的方法。
\t4.社会不平等: 指社会中财富、权力、资源以及机会等方面的分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社会制度优劣决定大国战争能力
社会制度优劣的关键是政治制度的优劣。 “姓资姓社”不是国家间最重要的区别。 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好的政治制度;离专制 越远、离民主越近的大国,战争能力越强。 典型案例:1588年英西海战、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 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大国的类型
大国:在国际政治中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国家,这种影响 力来源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软实 力),其中军事实力最为基础。 霸权国:指经济、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大国,对 其他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间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欧 洲历史上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 现在是美国。 帝国:主权国家出现之前的一种多国等级系统,其中有一 个强大的国家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支配和统治其他附属 国家。
民主(democracy)
民主是公共权力分配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竞争性政治 系统,其目的是制约权力,防止专制 。民主制度在 宪法基础上定期更换政府官员,并允许尽可能多的人 通过政治职位的竞争作出决策。它的几个主要特征是: (1)代议制。人民选出代表作为立法者,代表共同 利益。(2)政治竞争。通过投票、选举,使政府官 员的职位处于合法竞争和合法交替之中。(3)政治 平等。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参与政府和公职竞 争。(4)新闻自由。
二、大国的行为规律
总有一个有实力和意愿、有知识和道德诉求的 大国,试图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整个国际体 系。这种大国每个世纪出现一个,就像一种自 然规律。—— 基辛格:《大外交》
三、大国兴衰的规律
工业化是大国兴起的必由之路 战争能力是大国兴衰的试金石 大国兴衰的真正奥秘是社会制度 海权大国长期兴盛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 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 代。 工业革命的意义:(1)生产技术变革,即机器代替手工, 工厂代替手工工场;(2)社会形态变革,即工业社会代 替农业社会、城市化;(3)国家政策变革:自由主义代 替重商主义;(4)世界经济变革,即世界市场出现。
2. 战争能力是大国兴衰的试金石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 法· 仁本》)。 历史经验表明:(1)大国必须是军事强国,才能保持大 国地位;轻视军事和国防的大国,必然走向残弱。例如荷 兰、清帝国;(2)以战争方式进行大规模对外征服的大 国,短期可能取得胜利,但最终全部失败。例如拿破仑帝 国、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帝国。
参考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齐世荣等著:《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和历史》 罗伯特· 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和平》。 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 奥尔森:《权力与繁荣》。 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 理论与经验研究》。
世界民主化三次浪潮
1828-1926年第一次 1943-1962年第二次 1974-1990年第三波 民主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后,20世纪20年 代世界上约有30个民主国家。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的崛起使 得民主国家的数量减少到12个左右。二战之后民主国家的数量 又回升到30个以上。60年代末世界上约有1/3的国家是民主国 家。经过随后20年的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民主制度在南欧、非 洲、拉美、前苏联和东欧以及东南亚的土地上扎下根来。今天 世界上约有60%以上的国家是民主国家。在当今世界的总人口 中,只有22亿人生活在非民主的体制下。民主政治在如此短的 时间内急速成长,这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也是 最重要的政治变革。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 化浪潮》)
政治制度差别造成经济发展差别
“只有那些个人财产与契约权能够被人一代一代地充分并 且有信心地预期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稳定的民主社会。 而在专制体制下,专制者却是目光短浅的,而且由于没有 一个独立的权力可以确保法律有序的延续,因此一直存在 一种不确定性,人们不知道当政的专制者一旦去世以后会 发生什么。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例子,就是一个长期执政 的专制者,会去尊重其臣民的财产和契约执行权。· · · · · · 所 以,有一点是豪不让我们奇怪的,在那些长久或者间歇专 制的国家,虽然资本是严重稀缺的,但也会从这些国家流 向那些稳定的民主国家,即使后者拥有充足的资本供应, 资本的投入只能获得很一般的回报。”——曼瑟· 奥尔森
苏联发展了专制、独裁。
1. 崛起的大国必然是工业化强国
在权力顶峰阶段,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没有发生工业 革命,都没有摆脱重商主义。
英法德日美苏都是实现了工业化的大国。它们的兴衰取决 于其他因素。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16-18世纪欧洲主流经济学说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基 本理论是:货币即财富,国家积累的货币(金银)越多就 越富强,而积累货币的主要办法是贸易顺差;因此主张 (1)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垄断对外贸易;(3) 通过高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4) 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归结起来, 重商主义致富的前提是削弱和剥夺竞争对手,结果把国际 贸易变成了零和博弈。
判断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凡是协调好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保障之间关系的国家,便 会走向繁荣,反之则衰败。—— 曼瑟· 奥尔森:《权力与 繁荣》 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 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使霸权国家有 了生命周期性,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查尔 斯· 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这些国家的兴衰有什么不同特点?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法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俄罗斯/苏联/俄罗斯 美国
政治制度比较
在权力鼎盛期,葡、西两国都是专制制度;两国的专制制 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逐渐走向民主化。
荷、法、英、德、日、美都实行民主制度,但民主制度的 发展程度不同。其中,荷、德、日三国的民主化进程比较 曲折,英美法的民主进程较为顺利,制度也最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