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国兴衰和中国的崛起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近代落后到现代强国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近代落后到现代强国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近代落后到现代强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然而,近代以来,中华大地却经历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历程,从独立与尊严的双重挑战到近代的落后状态,再到如今的崛起和强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可谓曲折而坚毅。

近代的落后状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列强的侵略和内忧外患。

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华大地一度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不聊生,国弱民穷,科技文化皆遭遇停滞与倒退。

近现代的崛起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中华民族开始自我觉醒,探索振兴之路。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奋进的现代化道路。

现代的强国崛起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要经济体和政治力量。

科技创新、文化输出、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国风采。

中国梦,民族复兴,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写照。

从落后到强国,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漫长而曲折,但每一步都铭刻着奋斗和希望。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个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伟大征程。

唯有坚定信心、百折不挠,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谱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满荆棘和艰辛,但也充满希望和激情。

唯有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中华民族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国的兴衰及对中国崛起的启示(成品)

大国的兴衰及对中国崛起的启示(成品)

2、两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诸大国中地位逐渐下降。
二战后,法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靠美国的 援助恢复经济,参加了北约和欧共体。
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打击;美苏的压制。 原因:
5、日本
(一)崛起(两次崛起:19世纪60年代;二战后)
1、第一次崛起:
①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新兴强国,打败中国。②一战中力量 逐步增强,独霸中国。③30年代,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 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16世纪以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中相继出 现的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 国; 美国、 德国、日本、俄国(苏联)。
思考:1、这些大国是怎样崛起的?为什么会崛起? 2、它们又是如何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史实链接 黄金漏斗(战争、王室贵族 九大国兴衰历程及原因 的奢侈生活、购二战后英国虽然也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由 于综合国力远落后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唯美国马首是 瞻;在经济上依赖美国马歇尔计划,金融中心完全由伦 敦转到纽约,沦为一个二流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英国加入北约,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 并加入欧共体。 1)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日赶上和超过; 原因: 2)两次世界大战的削弱 3)殖民体系的瓦解 4)国土相对较小,资源有限。 衰落总因:科技 战争 殖民地 保守思想
(4)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
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①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
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②西欧 国家普遍衰落。
(5)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如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原因:①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 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 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第三世界兴起, 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6)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美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国的兴衰》读后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国的兴衰》读后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国的兴衰》读后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国的兴衰》读后评论一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出版了《大国的兴衰》一书.该书从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多方面阐述了500年以来世界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变迁,并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做了详细的预测. 作为一本饱受争议的畅销书,《大国的兴衰》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经济抑或政治理论着作,而是作者大胆地将经济,军事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并且将这种关系贯穿于 500多年的历史分析中,使得该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 为读者观察国际事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正如许知远在该书序言中写的:"判读一本书杰出与否的标志,除去它的思想深度,表达能力,想象力,显然还有一条更不可忽视——它是否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 年,P3.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从全书的整体结构来看,肯尼迪在论述的过程中采取了经济和军事战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经济和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影响的角度来解释国家的兴盛和衰落. 在肯尼迪看来,国家的兴衰不是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取决于由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力量组成的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明代的中国,到当今的美国,再到未来的世界五强,世界上的大国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一国可以永久地保持大国的地位,这也正是大国兴衰史的魅力所在. 《大国的兴衰》一书所涉及的一些具体观点对于当今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或许这也是此书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原因吧.大国兴起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关系肯尼迪认为,国家间只有通过相互的竞争才能保持活力,没有竞争闭关锁国必然会导致国家的落后.在书中,肯尼迪通过同一时代的欧洲和中国实力变化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500年前,欧洲的实力是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的.那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无论在管理制度,经济基础,还是农业技术方面, 都远远优越于欧洲,并且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改造外来征服者的能力.相反,当时的欧洲还丝毫看不出强大的趋势,"绝对看不出有一天它将出现在顶峰"(P4).但是,由于明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将自己封闭在世界的竞争之外,导致了中国后来的落后.与中国相反的是,由于欧洲"多样化的地形促进了分散政权的发展和继续存在"(P16),因此欧洲始终缺少一个强大统一的统治力量,这就使得各大国处于不断口评论的征战和竞争之中,带来的结果就是各国科学技术的共同进步,乃至欧洲后来的全面兴盛.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启示.首先,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更加重要.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它可以促使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获得话语权不断改进技术, 增强经济实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竞争的含义应更多地体现在跨国合作之中,竞争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内涵.这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起国家尤为重要.第二,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适应日益扩大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对一国发展固然重要,但并不必然带来国家的兴盛,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反面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权,才能在获取利益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国家间的相对实力与大国地位关系从世界格局中大国的起起落落来看,世界的经济中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国家问的相对实力的变化而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评判一个大国抑或小国的时候,肯尼迪总是将其放置于国际关系的总体背景中去审视,即根据国家的相对实力的对比,而不是其自身力量的发展变化去评判.肯尼迪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 54觉群书ChineseBookReviewMonthly二战后的英国,其实并非比战前的经济水平衰落,而是跟战后后起的美国和日本相比而言,其优势在消失,劣势在不断扩大. 在回顾历史变幻的同时,肯尼迪也从相对优势的角度对今天的美国敲响了警钟.今天的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无人能够动摇,其在全球所占有的战略优势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但是,肯尼迪敏锐地注意到,由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控制领域的不断扩大,利益范围不断扩张,"美国全球利益和它所承担的义务的综合目前已远远超过它能同时保卫的能力"(P503),加上近年来日本以及中国的兴起,美国的相对实力已经遭到了削弱,其大国地位即将受到威胁.虽然肯尼迪的观点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广泛质疑,但是其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对现实犀利的揭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样,肯尼迪也含蓄地表达了世界要应对中国崛起的观点.虽然中国在今天仍然不具有和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相提并论的能力,但是,在他看来,中国拥有最为迅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拥有大量核武器和目益增长的常规武装力量.因此,从这种相对实力的变化来看,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这个世界新的主人.诚然, 肯尼迪的观点充分显露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对国际格局所带来的冲击,这给正处于摸索中前进的中国人民以重要的鼓励和信心,但是,我们也应当现实地认识到中国自身的绝对实力,充分认识到世界格局在竞争中难以预测的变化,不能就此盲目乐观.经济积累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肯尼迪在书中阐发了经济与军事的关了经济积累的重要性.在证明系,着重强调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肯尼迪并没有采用严格的理论论证,而是用史实来说明.作者指出,经济和科技力量是一国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坚强后盾;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在安全上有了更高的诉求,因此更倾向于发展国家的防卫和军事力量, 并且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向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并从中赢得大国的身份. 但是,肯尼迪特别强调,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是军事实力的支撑.直接以追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目的的大国,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力量,但如果国家过分追求军事扩张而忽视了经济建设,国家的军事实力必将遭到严重削弱,扩张带来的庞大开支最终会导致大国的衰落.这是自古就已经一次次得以验证的规律.无论是过去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还是当代美国遇到的困境, 无一不是对肯尼迪观点的最好的例证.相反,注重内部秩序和经济积累的国家,则将会在积累中逐渐强大,并且这种强大也更加持久.这点对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积累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无论是大国的兴起,还是大国的衰落,都不可避免地和经济因素直接产生关系.经济是,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国的兴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眼下我们应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地发展自身经济,要把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作是追求的首要目标. 第二,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谋划我们的战略目标.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我们应当放眼未来,需要学会发评论?展和等待,不能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不应急于追求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的扩大, 否则,盲目追求赶超战略的结果可能是"投资拉动导致的经济快速增长破灭,同时各种危机并发".(林毅夫:"'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105)我们应着力通过内部的改革和自我完善,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当地扩大国际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所获得的国际地位才会更加牢固,更加持久.肯尼迪最后提出了对大多数政府的三项基本的要求:"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满足公民的经济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P431)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就是处理好国防,消费,投资的关系.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行为准则.在欣慰于自己发展现状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控制好国防,消费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其最大程度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并为成为国际大国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国的兴衰》一书在中国的流行,是因为它对我们近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是因为它向世界各国发出了中国崛起的信号.《吴子兵法》有云:"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古人云: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回顾大国兴衰史的时候,我们从中获得的更多是对现实的启示,这就是:不论未来世界谁主沉浮, 稳定发展,社会和谐,是当今中国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大国的兴衰 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 读后感

我说兴衰——《大国的兴衰》读后感白驹过隙,抓不住滚滚的潮水,回首间,却只留下,沧桑的背影,苦言兴衰。

——前言当亘古的风穿过历史的深林,一束微弱的阳光难以照亮黑暗,风云变幻莫测,是黑夜的降临还是黎明的蓄势待发,都在一瞬之间。

一部《大国的兴衰》记载着无数的辉煌与衰败,一幕幕的悲喜剧构建成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

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厚实的书册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闪耀着科技的光芒······保罗•肯尼迪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转变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战乱不断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持续不断,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而曾经属于西班牙和荷兰的演出,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

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

大国的崛起与衰落

大国的崛起与衰落

大国的崛起与衰落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舞台上,许多大国的崛起与衰落轮流上演,形成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这些大国的兴衰不仅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揭示了一些普适的规律。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大国的崛起与衰落,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大国的崛起1. 时代背景与基础每个大国的崛起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基础。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其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军力以及发达的科技。

同样,中国的崛起也是在其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实现的。

2. 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实力的提升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大国通常会通过发展科技、推动工业化、开展对外贸易等方式来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例如,日本在20世纪的崛起就是通过积极推动现代化工业发展和加强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3. 军事实力的强大军事实力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

拥有强大的军队能够保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和苏联的崛起都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的提升除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外,还包括军事思想的创新以及军事组织的改革。

二、大国的衰落1. 内外因素交织大国的衰落往往是由内外因素交织所致。

外因包括其他国家的崛起或竞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内因则是指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

例如,英国的衰落与世界两次大战之后英国经济的衰退、不断减少的殖民地和不断减少的全球影响力有关。

2. 政治体制与治理能力政治体制和治理能力也是大国衰落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存在腐败、制度僵化、权力集中等问题,将可能导致治理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

苏联的解体就与其政治体制和治理能力的问题密不可分。

3. 经济转型困难经济转型困难也是导致大国衰落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一个国家过于依赖某一种特定产业或经济模式时,面临世界经济变化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例如,日本在20世纪末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主要是由于其经济结构的问题,特别是对内需的过度依赖。

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之我见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

中国,曾经非常自豪地成为链接历史的重要一环,走过沧桑岁月,今日的中国再度成为历史不可小觑的一环。

然而中国的发展能高速稳定的继续下去吗?中国崛起后会像日本德国一样,向外扩张争取利益吗?这都是我们也是全世界人民想要知道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崛起的表现。

第一,经济发展方面:1、中国GDP:25年来,中国GDP指数都以每年至少9%的速度增长,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实体。

同时,中国政府使3亿人口脱离贫困,而且使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

2、城市:中国有很多大城市,中国有17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

大多数这样的城市都有高速公路。

这些大城市都是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经济和文化中心。

3、贸易:在过去4年,中国国际贸易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3大贸易国(居美国和德国后)。

第二,外交政治方面:1、中国与联合国:作为5个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2、国际影响:中国正在逐渐的增加她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以和一向控制国际舞台的西方国家抗衡。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实行的无意识形态外交,这种外交政策给中国在未来寻求外交帮助和与其他国家结盟留下了余地。

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跟以前相比大大增加。

3、东亚影响:中国大陆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经济的增长给予了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巨大影响力。

中国同时在朝鲜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领域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4、非洲影响:自1960和70年代,中国政府就大力推动发展和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主要目的有赢得非洲国家在国际上的支持,在非洲大陆推广中国式的共产主义和与非洲国家上的贸易往来。

冷战以后,中国在非洲的目的就改为了贸易,投资和能源。

在2006年11月,中国在北京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共有48个非洲国家的领袖出席了这次论坛,再次显示出中国在非洲的巨大影响力。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科技发展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科技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科技发展一、选择题1.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下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B.电子计算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D.三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

”其中的“中国开始奋起”指的是()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寻求救国之路B.《马关条约》的签订使维新人士变法图强C.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D.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二、非选择题1.科技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崛起后的大国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而不是更多。

”英国是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

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人类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庚申之变”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了30多年的“自强运动”。

——郑家馨《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1)材料一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三项发明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的“5分钟事件”指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5分钟事件”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近代大国兴衰和中国的崛起

近代大国兴衰和中国的崛起

大国的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内容提要从公元1500年到公元2000年这五百年的历史发展变迁中,时间的轨迹一次划过欧洲、美国、美苏、美欧日和现在的一超多强。

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落都存在一定的时代原因和现实因素,结合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从自然状况、国家构造、战争利弊、军事政治、经济实力、科技武器、社会宗教等方面对各大国的兴衰做一定的解说。

同时,反观中国这五百年来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我们不得不说大国兴衰中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确实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其他的因素也是保证一个发展崛起和平稳进步的不可或缺因素。

中国的崛起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借鉴又创新。

关键词战争经济科技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16世纪的欧洲,它是相对弱小且不值一提的。

欧洲是一个分散的大陆,它的国家机构都是由一些封建小王公或贵族阶级组成。

欧洲的地理位置揭示了它在西部和北部的相对恶劣气候条件,但也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它的东部和南部有亚洲和非洲这两个极大的大陆,从陆域上有受大国包围的危机,但这也使得欧洲更加警觉其国防与政治安全。

欧洲的奇迹得益于一场不可阻挡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

16世纪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地理上的小版块国家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使得贸易和市场关系不断发展,货币信贷和银行业的发展使私商出现,此时,这些新的经济因素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

这种不受压抑的贸易使得商人、王公和地方贵族、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了。

火器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了中央集权化,新的作战技术可以帮助某一个国际压倒其他对手。

因此,大约1500年,获得了大炮垄断权的英国和法国就有一种绝对的优势来压倒他国。

武器的螺旋式上升确保了欧洲政治的多元化,并使得他最终取得海上霸权。

从葡萄牙、西班牙的兴盛到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再到英国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后成为“日不落帝国”,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都十足地说明着经济与科技力的转移是一国兴衰的关键。

以至于在19世纪40年代,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西欧,特别是以大不列颠为中心的跨洋、跨大陆的贸易和金融网络特别引人注目,这表明全球的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装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大国兴衰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兴衰对中国的启示
1\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
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2\荷兰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3\英国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8、苏联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国投资者。苏联经济逐渐复苏。
5\德国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近代中国崛起的历史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崛起的历史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崛起的历史原因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苦难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终于跃然而起摆脱了殖民地位,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今天我们再次回视这段历史,探寻中华民族能够崛起的原因,以便更好的认识这段历史.一.苦难的历史简化了社会矛盾,形成了社会合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矛盾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中华民族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且后者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我们把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列举一下即可发现这一特点,鸦片战争后,首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其主因是反封建,但在后来却承担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重任.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正是西方列强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所以才有中国社会的一致对外的要求,也才有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的建立.而这些统一战线的建立说明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合力的形成.二.苦难的历史养成了顽强的民族意志和伟大的牺牲精神长久的封建压迫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意志,而百年来的外来侵略更是强化了这一民族个性.与此同时,伴随严酷的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而产生的是巨大的民族牺牲精神.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朝鲜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争期间,涌现了好多妈妈送儿、妻子送夫上战场的感人场面.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民族意志和伟大的牺牲精神,中国人民战胜了一切敌人.而当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为建设强大的祖国,纷纷发扬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奋献精神.三.苦难的历史加强了对外学习的意识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探索史,一部学习的历史,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开启了不断探索的步伐.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在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别,也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于是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提出了震聋发馈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西方列强有着近距离接触的洋务派形成,他们认为中国社会落后不是体制的落后,而是技术设备手段的落后,于是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军事、民用等企业,创建了新式海军,举办了新式学堂,派遣了留学生,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但甲午一役,三十年心血葬送海底。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打开文本图片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历史。

本专题立意于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对外关系这条主线,对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三个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系统考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开放与崛起过程。

【知识梳理】一、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2.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开始向近代平等外交艰难转型。

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给自己的藩属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3.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中国国内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上有条件的收回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一、大国崛起的启示1.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1)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2)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使国家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如前苏联片面强调军事;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教训);(3)各方面综合发展,和谐发展使国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思想创新,革新观念,解放思想,以人为本;(2)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3)发展科学技术,十分重视激励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十分重视科技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必须强调制度创新。

(1)建立和健全政治民主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2)民主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保障,提高全体公民的政治素养,激发公民的积极性。

4.强国的道路是多元的,可以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基层群众推动,也可以是政府发起和实现的,关键是符合本国国情。

(1)选择正确的强国道路是强国的根本;(2)选择什么道路必须适合本国国情:适合该国历史文化基础;适合该国当时阶级力量对比的实际状况;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情况(3)当前,我们应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发挥政策的作用,走和谐发展的道路;(4)历史上,一些军国主义政府运用政权的力量,通过发动战争以争霸世界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5.政治家的胆识在关键时期能对国家发展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二、五百年大国崛起之路(1)崛起方式的单一性(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武力扩张):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2)崛起影响的破坏性——搅动地缘政治、打乱现存国际体系。

崛起之路几乎同于战争之路。

举例: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争霸战争和世界大战;英帝国的兴衰【世界大国的崛起】一、英国的崛起(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经济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世界近代史之 大国的崛起

世界近代史之 大国的崛起

例题1 从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 从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 例题 .从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能不能抓住
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机 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 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的弄潮儿;而丧失了机遇, 的弄潮儿;而丧失了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 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 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 (1)在近代历史上日本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19世纪中 )在近代历史上日本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 世纪中 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世纪初20年代已成 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20世纪初 年代已成 世纪初 为一个经济强国了。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为一个经济强国了。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分 参考答案:日本在19世纪 年代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 世纪60年代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 参考答案:日本在 世纪 年代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 利用宽松的国际环境,改革落后制度, 利用宽松的国际环境,改革落后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 强有力的新政权。( 。(4分 向西方国家学习, 强有力的新政权。( 分)向西方国家学习,吸收两次工业 革命的成果,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 革命的成果,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 摆脱外来民族压迫,建立近代化的国家。( 。(3分 摆脱外来民族压迫,建立近代化的国家。( 分)积极发动 对外的侵略战争,从而获得大量的资本、原料产地、 对外的侵略战争,从而获得大量的资本、原料产地、商品销 售市场。( 。(2分 售市场。( 分)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一跃而成 为经济繁荣的国家。( 。(1分 为经济繁荣的国家。( 分)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2018-10-06 08:00 金一南团结香港基金中华学社举办中华大讲堂,邀得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主讲“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

此次演讲,金一南教授细说中国近百年的苦难与辉煌,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衰败,从东亚病夫走到民族复兴。

以下是这场演讲的文字部分,与大家一同学习、分享。

我们近代的中国历经苦难,我们没有胜过,我们一败再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又失败。

对方都很少的兵力,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舰二十八条,军队一万五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两万五千人,长驱直入北京,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以如此小的兵力顷驾于大国首都,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1894甲午战争更是空前的割地赔款,赔款白银两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所以当时的澳门报纸有这么一段评价:中国之装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所行为之事,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未必有一千人合用!中国当时如同破茅草房子,谁上来都是一脚踹倒,我们用梁柱支起来,再上来一脚又踹倒了,再支起来,再踹倒了。

到了八国联军1900年入侵北京的时候,我们达到空前的虚弱,八个国家打我们,我们如何打得过啊!但你看八国联军来了多少人,日军最多8000、俄军4800、英军3000、美军2100、法军800、奥地利58人、意大利53人......八国联军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向北京出发,满打满算18811人,就这么点兵力,还有七千德军在海上来不及赶到,都等不及向北京攻击出发,十天之内攻陷北京,而北京一带有清军十五六万,义和团五六十万。

我们挡住了没有?没有挡住啊!中国近代以来这种衰弱,这种无力达到极致,一个大国衰弱至此。

庚子赔款空前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庚子赔款之后我们对美国人印象不错,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把部分赔款返还给我们,我们办了留美预备学校、协和医院,还有燕京大学的一部分,那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著名的清华大学,所以我们很多人对西奥多·罗斯福印象不错。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百家论坛,孙向阳约3460字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作出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伴随着战争和武力征服的发展道路,西方大国的发展和崛起大都走的是这条路;第二条是在西方大国扶持下发展和崛起的道路,战后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就是在美国的扶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第三条是和平发展道路,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

面对这三条道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着眼发展,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最初又被称为“和平崛起道路”,是由郑必坚在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首度提出。

2004年12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演时也说,“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2004年8月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和平发展道路”是“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

这里所说的“和平”,首先是国内和平,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同时是国际和平,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中国近代史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奋斗,从沉沦到崛起的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在19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的权威遭受了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深重困境。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土遭受了严重的侵略与割让。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经济上受到极大的压迫,社会动荡频发。

中国人民深受压迫,国家陷入了长期的衰落与困境。

然而,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抗争和奋发图强的历史。

自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开始觉醒,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积极探索着振兴之道。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国的历史新纪元。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

内战后,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都为中国走向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声音和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中国也在高科技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追求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将继续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实力。

中国也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崛起是中国人民艰苦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将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2011年第10卷第15期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宣克祥宣惠民【摘要】无论是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兴衰交替的苏联,国家兴衰荣辱都有其内在必然。

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大国兴衰;中国崛起【作者单位】宣克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宣惠民,上海市第二中学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曾经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先兴后衰的苏联,所有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

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适应国情特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16世纪英国探险家罗利曾说:“能控制海洋的人便可控制世界贸易,而能控制世界贸易的人,便可控制陆地资源和陆地本身。

”英国陆地面积不大,当时人口只有几百万人,依靠陆地称雄欧洲是不大可能的。

英国采取的战略不是跟其他欧洲列强争夺土地,而是把主要国力集中在海上,迅速壮大海军力量。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大西洋,并建立起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依靠海外殖民地向本土母体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

然而,中国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但那只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宣敷教化于海外。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十分淡漠,不知道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

在海洋战略方面,农本商末,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禁海闭关。

中国人更多的是将一望无际的海洋当作天然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

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农村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毒化。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口家论坛,孙向阳约3460字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作出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笫一条是伴随着战争和武力征服的发展道路,西方大国的发展和崛起大都走的是这条路; 笫二条是在西方大国扶持下发展和崛起的道路,战后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就是在美国的扶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第三条是和平发展道路,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

面对这三条道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着眼发展,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最初乂被称为“和平崛起道路”,是由郑必坚在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首度提出。

2004年12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演时也说,“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 2004年8月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和平发展道路”是“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

这里所说的"和平”,首先是国内和平,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同时是国际和平,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的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内容提要从公元1500年到公元2000年这五百年的历史发展变迁中,时间的轨迹一次划过欧洲、美国、美苏、美欧日和现在的一超多强。

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落都存在一定的时代原因和现实因素,结合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从自然状况、国家构造、战争利弊、军事政治、经济实力、科技武器、社会宗教等方面对各大国的兴衰做一定的解说。

同时,反观中国这五百年来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我们不得不说大国兴衰中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确实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其他的因素也是保证一个发展崛起和平稳进步的不可或缺因素。

中国的崛起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借鉴又创新。

关键词战争经济科技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16世纪的欧洲,它是相对弱小且不值一提的。

欧洲是一个分散的大陆,它的国家机构都是由一些封建小王公或贵族阶级组成。

欧洲的地理位置揭示了它在西部和北部的相对恶劣气候条件,但也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它的东部和南部有亚洲和非洲这两个极大的大陆,从陆域上有受大国包围的危机,但这也使得欧洲更加警觉其国防与政治安全。

欧洲的奇迹得益于一场不可阻挡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

16世纪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地理上的小版块国家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使得贸易和市场关系不断发展,货币信贷和银行业的发展使私商出现,此时,这些新的经济因素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

这种不受压抑的贸易使得商人、王公和地方贵族、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了。

火器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了中央集权化,新的作战技术可以帮助某一个国际压倒其他对手。

因此,大约1500年,获得了大炮垄断权的英国和法国就有一种绝对的优势来压倒他国。

武器的螺旋式上升确保了欧洲政治的多元化,并使得他最终取得海上霸权。

从葡萄牙、西班牙的兴盛到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再到英国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后成为“日不落帝国”,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都十足地说明着经济与科技力的转移是一国兴衰的关键。

以至于在19世纪40年代,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西欧,特别是以大不列颠为中心的跨洋、跨大陆的贸易和金融网络特别引人注目,这表明全球的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装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在19世纪60年代,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大洋彼岸正在为国家民族统一而战争的美利坚合众国。

南方种植园主与北方联邦政府的力量对比可以集中到双方的经济后盾的对比,工业化的发展和北方对欧洲资金技术的利用使得其经济和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大大超过以种植园为基础依靠蓄奴和大量的原材料出口来增加财富的种植园主。

经济实力的对比使得人们可以预见其军事优势和政治力量了,因此这场战争胜败便是不言而喻了。

在世界经济的步伐迈向19世纪70年代时,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带领人们进入了电气时代,这种技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蒸汽时代,并以一种高速度、高效率的姿态走向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

但昔日的“海上霸主”英国还在得意着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来享受来自美洲的金银、中国的茶、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香料和珠宝等。

这种工业化的进程也预示着新的世界强国的兴起和旧的世界霸主的衰落。

产业革命的发展也刺激了战争形式的改变,以蒸汽机为动力转向以能然机为动力,汽车、飞机的出现、战船装备的改进都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这种工业化的进程自然而然的惠及了美国这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并推动着它继续的进步。

一战结束,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胜利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胜利,因为整个欧洲国家在经济和整体实力上都受到了削弱,但这些国家,如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前期)等的纷争却丝毫未影响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使得美国在此时又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经济。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力落入日本之手,中国在国际上以战胜过的身份却得到的是不平等的待遇,在国内受到耻辱的“21条”的压迫。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资本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失业、饥荒、财政金融紊乱等各方面的危机。

当世界性的大萧条还未得到解决时,也可以说是经济危机或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急剧不平衡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了。

此外,日耳曼民族的先进和希特勒个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也在主观上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苏德战争、北非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上演了一次凭借经济与科技武器威力而具有较强毁灭性的厮杀。

例如,苏德战场上对新兴战斗机的投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期投放的两枚原子弹,中途岛海战中航空母舰的使用,这些新的作战武器和技术都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威力和战争的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站促进了武器的发明和使用,也昭示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美国在珍珠港海战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苏联为支持大批军队作战,农业和轻工业收到了相当的威胁。

中国为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牺牲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

二战最后以轴心国的失败告终。

二战后,美国大发横财,成为其他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的债权国,这种状况在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计划的行动中都一一体现。

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黄金直接同美元挂钩的货币措施等都表明在工业革命和战争的作用下,美国成为了二战后的强国并独占鳌头。

在白令海峡的另一边,另一个大国苏联也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发张壮大起来,虽然他只是在军事科技方面更具竞争力。

继美国之后,苏联相继发明的的原子弹、氢弹等都表明作为战胜国的苏联在国际地位提升后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这种两极世界的冷战反倒给其他国家以喘息的机会去恢复本国的经济,但这也更加说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衰弱。

但是,在和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对日本的援助后,这些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日本最为突出,这样,世界经济已走向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我们不得不说在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在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收到沉重的打击,资本主义的美国已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英法、德日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中国却顽强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独立自主、较平稳地走向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成为了世界多极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一切都昭示着世界将在一定时期处于和平状态,但局部冲突仍然存在,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向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

反观1500-2000的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指出两个关键词即“经济”与“科技”。

回顾欧洲的奇迹,从西班牙、葡萄牙的强大到荷兰的兴盛再到英国的称霸,我们依次见证了旧贵族资产及黄金、金融货币信贷业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等主要经济因素对这些国家崛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此时战争,如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荷兰的战争以及欧洲政治经济多样化的影响都作为军事科技因素刺激着每个国家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更加竭尽全力。

将视线推向美国,新的民族、新的力量、新的思想,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二战,三次工业革命都在各方面提升了它的地位和相对和绝对实力。

苏联从克里米亚战争中翻身,解决农奴问题,推翻沙皇统治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中起重要作用,受益于一、二次工业革命等因素使其不断强大起来,即使是后来社会主义破灭,但它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20世纪中后期,美欧日越来越多的支配着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经济支持和自我创新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末以来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正是各国经济与科技实力较量的结果。

那么这五个世纪世界的变化对中国有哪些启示呢?中国16世纪结束了元朝的统治,随后相继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时期,直到现在的新中国。

在这五个世纪中闪耀的世界强国都是依靠经济和科技强大起来的,那么中国为什么在这些时候没能也取得经济和科技的法宝以有助于积累资本来为现在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呢?首先,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可以说宋朝的文明已相当发达,但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高峰时,它的文化气息便隆重起来了,人们更多的是愿意享受一种生活的安逸,不论是国民还是君主都相对忽视了军事国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强的重要性,以至后来元朝取代了宋朝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到这时,封建社会会已经开始衰落了,封建文明在走着下坡路,而统治者们却不自知,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的官方对外贸易也只是为了宣扬国威、取得对奢侈品的消遣,当内陆战事兴起时,他们便紧张的放弃对外开发,转向对内作战,压抑国民。

因此,在宋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便没有了继续发展的更广阔和更健康的市场。

中国的保守性越来越植入于整个社会,即使已是苟延残喘的末代清朝也变本加厉地执行闭关自守。

但这不是不能理解的,封建文明的统治者为竭力维护其统治必须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式。

这种保守性使中国错过了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和科技力量进步的契机,就大大落后于正在努力进步的国家。

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都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姿态,不断在经济和科技上相互借鉴和学习。

那么,从这一点上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中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中应该保持开放、勤于学习、不断创新,把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放在突出的位置,统治者应该在统观全球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符合本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决策,在需要革命和改革的时候努力为其准备条件,做到与时俱进。

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道路,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蒋介石的统治都被历史的大潮冲走,中华民族最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建立起来了,并在邓小平先生的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下走向了发展的新时代。

从1840年以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中国内战、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进程的减缓。

这些战争并没有像一战、二战一样很快地刺激了美国军事科技和日本战后的外贸经济那样刺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反倒是大量的割地、赔款性的条约使中国越来越贫困。

从中国国内来看,主观上,统治者的决策和判断失误,如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60年代还在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和行动;但从客观上看,这也是长期以来在旧文明影响下国家难以短时期把主要力量集中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结果。

这也证明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正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样,社会文明也是先进必然取代落后,文明的发展也必须切实抓好经济力和科技力,顺应规律、开放与创新并举。

综上所述,以上所指出强国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战争造成的经济中心的转移和新式战争的出现两个方面,更确切地说是两次世界大战和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另外,一国的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国防等各个要素都有能力影响其强大和衰落,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因此,我们必须紧抓经济和科技以促进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使我们的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协调作用下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的崛起做好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后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