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_四字结构_的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引言法律语言在书面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用长句,这也就是法律的起草者和翻译者所说的“一句话”结构。
在英、汉法律文本中,这种使用长句表达的倾向缘于立法者试图将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全部安置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之内,避免几个分散的句子可能引起的歧义。
立法语言的长句结构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希腊以前的时期,当时,由于没有标点符号而导致了“一句话”的长句结构在法律语言的表述中大量使用,有时甚至仅用一个长句来表述某一部法规的整个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标点符号出现了;但是,法律法规也变得日趋复杂。
为了让使用者易于理解和掌握,一部法律法规通常被分为数个部分来进行表述,但使用长句结构的表达习惯在法律的起草和翻译中却一直延用至今。
长句结构的构成要素长句结构在法律语言中的应用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很多学者认为,一个立法语句应该由三个或更多的主要分句构成,本文对构成法律英语的长句结构的三个要素(条件句、逻辑连接词and 和o r 、修饰限定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汉英法律翻译中如何利用这三个要素来避免在一个长句里出现歧义或错误的解决办法。
主要分句又由几个从属分句修饰限定。
这样的长句不容易产生误解,因为读者不必去核实各个独立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外,他们还认为一系列的短句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毫无必要的重复或使人厌烦困惑的相互指代,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很可能会影响交际效果。
所以,大多数学者都坚持在法律的起草和翻译上使用“一句话”的长句结构来进行表述。
例如:例1: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Article 113 If either party fails to perform it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tract or does not perform its obligations as contracted and thus causes losses to the other party, theamount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shall be equivalent to the loss actually caused by the breach of contract and shall include the profit obtainable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but shall not exceed the sum of the loss that might be caused by a breach of contract and has been anticipated or ought to be anticipated by the breaching party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ract.从上例可以看出,在这则由近百个单词表述的法律条款的英语译文中,只是由一个条件句,逻辑连接词and和or构成的并列形式以及一些修饰限定成分构成。
法律语言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原则(外文翻译资料)
Statutes and contracts: An analysis of legal speech acts inthe English language of the lawThe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Department of English, Fuglesangs All~ 4, DK-8210 Aarhus V, DenmarkAbstract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language used in legal speech acts in legislative texts and contract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Contract Law. The central objects of study are regulative functions with a particular view to establishing realization patterns of the rhetorical functions of directive and commissive act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characteris-tically selects patterns of regulatives distinct from, for example, the patterns typically selected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al Englis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can be interpreted within the adherence to legal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in terms of the face redress required by the socio-pragmatic situation.1. BackgroundThe field of legal language within the written medium is unique with regard to distinctive lexical features, such as technical terms, archaic expressions, etc., and itis renowned for its syntactic complexity, which has given rise to a number of stud-ies of these aspects (see, e.g. Danet, 1985: 278-287). However, with the exceptionof a few studies (e.g. Kurzon, 1986; Werther and Helmersen, 1989), little attentionhas been given to pragmatics and politeness in written legal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including work on politeness phenomena), research has been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oral discourse, often based on non-sequential hypo-thetical data, and very few studies are concerned with pragmatics and politeness in written discourse (see, e.g. Myers, 1989; Pilegaard, 1990).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agmatic study of a highly specialized discourse, viz. the language of authentic legislative texts and contracts, which are analyzed for socio-pragmatic occurrence and pragma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regulative acts. Politeness is discussed within a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osition of regulative acts. This research has been financed partly by The Danish Research Council for the Humanities a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for their suppor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my findings published inpreliminary versions as Trosborg (1991) and Blom and Trosborg (1992). tionship which exists between the legislative power and the citizens, in which case the former has the authority to make rules for citizens to obey in order to maintainlaw and order. An empirical question to be answered in this connection is whether this difference in authority results in a difference, for example in directness level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the law, i.e. between the language used in legislation compared to the lan-guage employed in private law (contracts and deeds).Commission shall be paid on a quarterly basis and shall be based on the previous quarter's nett sales. (4-001 )Employees shall work such overtime as the Company from time to time thinks necessary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its business. (4-014)As in (4-001), the illocution is frequently construc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pas-sivization involving agent suppression, and/or by the use of non-human subject. Those are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legal register, and may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face redres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face-threat involved in issuing a directive.4.1.2. ProhibitionsIn the regulation of behaviour by means of prohibitions, the modal shall is usedalmost exclusively (6.0% out of 6.8% of the strategies observed):the Representative shall not be entitled to enter into any contract or obligation on behalf of the Company without the express written consent of the Company being first obtained. (4-016)Nothing in this Clause shall confer any right upon the Distributor to return Products purchased by it pur-suant hereto or to refuse or delay payment for them. (4-068)The officer shall have no entitlement to any further period of holiday with or without remuneration unless expressly agreed between the company and the officer. (4-006)The three examples reflect som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negation which were men- tioned in 2.2.1.2.4.2. Rights4.2,1. PermissionIn contracts, a symmetrical relation hold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either of whichis able to grant permission to the other party:The Hirer may determine the hiring at any time by giving one month's previous notice in writing expir-ing on one of the days appointed for payment of rent (4-015)The Owner hereby grants to the Distributor [...] the sole and exclusive right to licence, sub-licence and generally to market, distribute and support the Software (4-047)The company hereby gives the officer permission to reside with his wife and children in the dwelling-house and premises [...] as the company's representative (4-006) Statements of permission amounted to 5.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rategies.4.2.2. Assignment of benefit~liabilityThe examples below are linguistic manifestations of the subcategories (i) assign-ment of benefits, (ii) negated assignment of benefits, (iii)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and (iv) negated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respectively:the Company shall have power [...] to carry on its business alone or in association with any one or more persons (whether natural or legal) or by any one or more subsidiary companies (4-026)The duty to disclose contained in this clause shall not impose on either party any obligation to develop any such modification or improvement (4-027)The Carrier shall be relieved of its obligation to perform the Contract to the extent that the performance thereof is prevented by failure of the Trader (4-038)no liability whatsoever shall be accepted by the Contractor for any alterations or additions carried out in contravention of this Clause (4-059)4.3. Constitutive rulesConstitutive rules establish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for example, concerning lia- bility), and spell out conditions relating to price, date, amount, etc. Furthermore, theydefine expressions and terms in the contract or supply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ppli- cation of these terms. Examples typically involve lexical main verbs such as mean, apply, include, exclude, and constructions with be + copula."ACCIDENT" includes exposure resulting from a mishap to a conveyance in which the Assured is travelling (4-021)The Agent is responsible for finding out and notifying in detail of Governmental and other requirements in the Territory affecting this Agreement (4-018)Future reference by the use of the modal shall may indicate a constitutive spellingout a rule of the contract with a legal effect. ANY notice required to be served upon the Owner or Hirer hereunder shall be deemed to be duly served 48 hours after posting if sent by first class recorded delivery post (4-053)4.4. CommissivesBy making a promise a party to the contract commits him/herself before the law. Promises were typically expressed by means of performative verbs, such as agree, undertake, acknowledge, warrant, accept:The Supplier warrants to the Customer that the Equipment marketed by the Supplier is believed to be free from defects of workmanship and materials (4-057)The Licensee acknowledges that the copyright in [...] all written, printed and photographed matter sup-plied by the Grantor under this agreement [...] shall belong to and remain vested in the Grantor (4-027)The verbs promise and covenant were observed but they were not in frequent use.5. Discussing the findingsNo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regulatives in legislative texts compared with the use in simple contracts will be provided. A few comments shall suffice. In both types of legal documents, the category of direct directives dominates (leg-islation 47.6%, contracts 46.3%) with mandatory shall as the single most frequently used sub-category (legislation 21.4%, contracts 38.0%). A higher number of consti-tutives in statutes (39.3%) compared with contracts (22.7%) reflects the very func-tion in the former of establish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mmissives occurred only in contracts. A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use of explicit performatives in directives compared with commissives. Strategies of the prototype I hereby order you to do X were rarely observed, neither in statutes, nor in contracts, whereas strategies of the type I hereby promise to do X amounted to 9.5% in contracts. This difference can be explain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face-threat (see 1.2.1) involved in the two acts. When trying explicitly to enforce the desired behaviour (which i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sender and normally at the cost of the receiver) onto the receiver, the sender openly threatens the requester's right to remain unimpeded. This explains why explicit performative verbs are avoided. On the contrary, when issuing a promise, the speaker commits him/herself (and not someone else) to carry out the act specified in the proposition, but does not impose on the other party. The promise is at the cost of the sender and believed to be for the benefit of the receiver. For these reasons, a promise is less face-threaten-ing to the receiver and the promise can be emphasized by being made explicit by means of a performative verb.When comparing the directives observed in English Contract Law with directives observed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 the selection of directness levels differs markedly inthe two domains (see Trosborg, 1991).5 The strategies used most fre-quently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al English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conventionally indirect directives, which finding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e.g. Ervin-Tripp, 1976 (American English), Blum-Kulka et al., 1989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Querying the hearer's ability/willingness to perform a given act (Could you spare me a cigarette ?/Would you mind mailing this package for me?) amounts to 50.6%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rategies observed in conversational Eng-lish, while statements of the speaker's wishes and desires (1 would like you to send me a parts list) amount to 16.9%, altogether comprising 67.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rategies. These strategies occur neither in contract law, nor in contracts. The most frequent category in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and in contracts is direct ordering (47.6%, 46.3%, respectively), which is the category employed least fre-quently in the conversational data (9.6%). As for individual strategies, statements5 The data of comparisonderivefromdiadic conversationsbetweennative speakersof Englishelicited by means of roleplay materialconstructedon the basis of anticipatedillocutionaryactswith a directive function. The rolerelationshipsbetweenthe two participantsvaried along two parameters: 'domin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and the situationsinvolveda high 'degree of imposition'.5.1. The use of politeness markers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of directives is often hedged or mitigated by the inclusion of politeness markers (I wonder if you could possibly ...).In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mitigators are almost absent (unlike the language employed in judgments and mediation, see Maley, this volume). However, one device,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to occur frequently, is defocalization of agent as well as patien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only 19.4% of the observed directives in contract law have a human subject. Depersonalization is one way of mitigating the impact of a directive on the addressee, as in such sum shall be recov-erable~regard shall be had. Another reason for the high number of directives employing a non-human subject is the fact that the law operates by laying down its own constitutive rules with legal actants as subjects, such as 'this act', 'the provi-sions of this section', 'a statutory instrument', 'the guarantee'. In contracts, subjects pertaining to 'conditions of the contract', such as price, data, amount, license fees, etc. amount to 23.1% of the subjects employed in regulative acts, and as such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subject category (only surpassed by 'collective nouns' (35.4%)).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is point is postponed to a future paper.5.2. Concluding remarks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of legal speech acts in English Contract Law. It has pointed to declarations by means of the enactment formula as unique to legislative texts. In contracts, explicit commissive acts occur as affirmative state-ments. Furthermore, an analysis has been presented of directive acts observed in the corpus revealing the communicative acts of statements of obligation, statements ofprohibition, statements of permission (involving 'assignment of rights', 'limitationof liability', and 'assignment of benefits'), as well as constitutive statements as directive acts typical of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When comparing the observed directives to directives observed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selectionpatterns, drawn from a continuum of directness levels, differ. Legislative texts and simple contracts of English Contract Law show a predominance of direct strategies (statements of obligation and prohibi-tion), whereas conversational English favours conventionally indirect strategies. It was argued that this difference could be ascribed to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rather than to a difference in medium (written vs. spoken). Further-more, it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f the law being more direct than conversational English (no imperatives were observed); it is a question of selecting strategies to express a specific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a particular sender/receiver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considerations of the 'felicity conditions' of the act in question and within the socio-pragmatic requirements of the situation.法规与合同:法律语言行为在法律英语语言中的分析[摘要]:本文研究的是英国合同法领域法律文本与合同中法律语言行为里语言的使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用有特殊视角的规范功能来建立指示与命令行为的修饰功能的实现方式。
法律英语句式特点及翻译策略
法律英语句式特点及翻译策略【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在许多情况下,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
当拥有不同语言和不同法律制度的国家之间面对共同的法律问题时,就需要通过翻译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因此,对法律翻译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关键词】法律英语句式翻译一、法律英语的句式特点法律英语(legal english),在英语国家中被称为legal language 或language of the law,即法律语言,在英语中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以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
从此概念可以看出,法律英语所使用的语言不仅是英语,还包括其他语种,如法语、拉丁语等。
要成功地做好法律英语的翻译,首先必须了解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法律语言具有与非法律语言明显不同的句式特点。
(一)大量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与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相比较而言,法律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就其长度和使用从句的连续性而言要复杂得多。
法律英语中的长句主要指多重复合句,除主谓结构外,还有许多修饰成分,如从句、短语等,其主从关系有各种连接词贯通以表示逻辑关系,句子结构严谨。
例如:the congress, whenever two-thirds of both houses shall deem it necessary, shall propose amendments to this constitution,or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egislatures of two-thirds of the several states, shall call a convention for proposing amendments, which , in either case, shall be valid to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 as part of this constitution, when ratified by the legislatures of three-fourths of the several states, or by conventions in three-fourths thereof, as the one or the other mode of ratification may be proposed by the congress; provided that no amendment which may be made prior to the year 1808, shall in any manner affect the first and fourth clauses in the ninth section of the first article;and that no state, without its consent, shall be deprived of its equal suffrage in the senate.这个句子共有135个单词,其中包含了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而且从句之间相互嵌套,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句式结构。
法律文体的汉英句法特点及翻译策略
被理解,而具有相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 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符号也是如此。
3.5 产品设计中的符号运用有直接和 间接之分
从某些作品中可以直接找到符号性的 元素,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却似乎很难发现 符号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设计与 符号无涉。实际上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只 是根据需要作用方式不同而已。
第一,对符号的直接运用。作品本身 就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标识类设 计,由于这类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达意 为生命,强调小而精,因此被浓缩得几乎 等于符号本身。
参考文献 [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9. [2]何新.艺术现象的符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李祖定.中国传统吉祥图案[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社,1989. [4]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1. [5]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汪海波.论产品符号设计[J].包装工程,2004,(03).
来,而寻找这种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 4.结束语 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是为了满足人
们对产品的价值需求,同时也满足人们对 产品个性化和高度艺术性的需求,总之, 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和美 好,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正是要求我们设计 师对设计符号学的正确运用,理性理解, 与设计完美的结合,用现代的观念去改造 和提炼,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改善生 活,创造出美观大方,质量优良,充满人 性关怀和环保意识的产品。
131 2009年5月 网络财富
网络财富・ 文化研究
Intemet fortune・Cultural Studies
诉。(摘自《判决书》) 例4、例5这两句表禁令的祈使句,表
达语气斩钉截铁,给人深刻的印象。 总之,法律文体句法结构形式灵活多
法律语言程式化与法律翻译
法律语言程式化与法律翻译在法律的领域中,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精确表达。
法律语言的程式化特点,以及在不同法律体系之间进行准确翻译的挑战,是法律工作者和翻译人员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法律语言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它在词汇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法律术语的精确性和专业性是其核心。
例如,“遗嘱”“侵权”“法人”等术语,在法律语境中有着特定且明确的定义,与日常用语中的含义可能存在差异。
这些术语的准确使用,是确保法律表达严谨和清晰的基础。
其次,法律语言的句式结构也较为固定和程式化。
常常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以完整、准确地陈述法律规则和条款。
这种结构有助于避免歧义,明确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及条件。
再者,法律语言在语法和时态的运用上也遵循特定的规则。
例如,在描述法律事实时,往往使用过去时态;而在规定法律义务和权利时,则多使用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
那么,为什么法律语言会呈现出这样高度程式化的特点呢?一方面,这是为了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精确的术语和固定的句式能够减少误解和不确定性,使得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
另一方面,法律语言的程式化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相同的情况在法律面前应得到相同的处理,程式化的语言有助于确保这种一致性的实现。
然而,当涉及到法律翻译时,这种程式化的特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不同语言中的法律术语往往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例如,某些在英美法系中常见的法律概念,在大陆法系的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术语。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深入了解两种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解释和转换。
其次,句式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一种语言中复杂的长句结构,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需要进行拆分和重组,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同时又不损失原句的法律意义。
此外,语法和时态的差异也需要特别注意。
翻译时若不能准确把握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法律条款的理解偏差。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法律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和出色的语言能力。
[整理]汉语四字格的英译之文献综述
汉语四字格的英译之文献综述刘雯一、汉语学界对四字格的研究(一)、四字格的概念四字词语古已有之,其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如在《诗经》中即已出现了四字结构。
但“四字格”这个概念最初是由陆志韦先生于1954年提出来的。
后来,吕叔湘先生也沿用了这一概念,之后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然而,对于这个概念的涵义,各位学者却是认识不一。
如陆志韦认为,四个字(音节)在语法上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前后有比它更大、更明显的停顿,在语法上成立而且有意义的就是四字格[1]。
吕叔湘先生认为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2]。
马国凡则将四字格定义为:“由四个音节组成的单位。
”[3]这个定义显然过于宽泛,但他同时指出:“强调外部形态是确定四字格的主要依据并不意味着四字格可以是无意义的音节拼凑,四字格或是一个词,或是一个语,它是由四音节表意的不同程度的粘合体,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
” [3]陈宏薇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包含四字汉语的词组。
[1]而《汉语语法修辞辞典》中的定义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一个固定的形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各位学者对于四字格的概念认识不一,主要分为狭义的理解和广义的理解两类。
狭义的理解如吕叔湘、陈宏薇等认为四字格主要是四音节组成的短语或词组;而广义的理解如陆志韦、马国凡等则认为,四字格不仅包括词组还应包括词,如盖世太保、歇斯底里等。
(二)、四字格的特点根据马国凡等多位学者的研究,四字格的特点可归纳如下:1.由四个音节组成,外部形态简单,内涵丰富;2.信息容量大,尤其是一些具有文化内涵或典故的四字格,还有一些为了凑成四字格的形式而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的四字词组,更是信息密集;3.既可用于口语又可用于书面语,使用面比较广;4.再造性强。
根据现有的四字格的结构或框架,可以通过更改其中一两个字创造很多同类的四字格;5.节奏感强,具有音乐性。
“四音节在声韵调三个方面可以有多种搭配”,这些搭配使得四字格富有音乐性,给人们增添了美感,也增加了它使用的频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四字结构的英译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四字结构的英译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法律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沟通内容。
法律是由我们所遵守得语言规则构成,通过对法律条文的分析,可以明确理解法条字面背后的逻辑原理和学术性的内容。
在对高质量法律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多的同时,也要求译者对法律语言进行系统全面的认知。
语言是法律的源泉,其中的四字结构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国际翻译联合会曾提出:“任何译文都应忠实于原意,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形式,遵守这种忠实的原则是翻译工作者法律上和道德上的义务。
”(国际联译1963《翻译工作者宪章》第一章第4条)标签: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四字结构一、法律翻译的重要性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做出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根据我国国情与适当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使我国刑法实现统一性和完备性“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潘庆云,1997)对不同法条的翻译在法律机制的交际活动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环境的推动下,各国都希望通过对中文法律条文的翻译,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法治社会。
罗马时期的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曾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
”这种艺术是将与特定社会生活及其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行为语言予以翻译,并确保其不失去其规范本质和艺术特征。
因此,如何准确的将行为语言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就成为一种严肃缜密的艺术,法律翻译实际是一种最忠诚严格的艺术复制。
所有的立法理论必须语言规范,做到“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篇幅力求简洁”(刘红婴,2003)。
二、四字结构的定义及分类(一)四字结构的定义四字结构,又称为四字格,四字结构几乎可见于古今各种文体中,它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成员,结构匀称对仗,表达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技巧黄木兰3(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法律英语作为普通法国家的专业英语,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词汇、词法、句法等方面独特的语言特点。
在法律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法律的专业特色之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也可采取一些翻译技巧。
关键词:法律英语;语言特点;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5)05-0087-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往不断扩大和增加,涉外活动日趋频繁,逐渐引起各式各样的涉外法律纠纷。
市场经济迫切需要更多更优秀的既能服务于国内又能服务于国外,既懂法律又懂英语的复合性高级法律人才。
法律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律英语(Legal English),主要是指英美等普通法国家在立法和司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规约性的民族语言的社团分支。
它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用语以及法律工作者在执法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规范化的法律公务用语。
[1]法律英语作为一种专业英语(Pr ofessi onal English),区别于普通英语(Common English),具有法律专业技术的特征;其行文严谨,庄重严肃,逻辑严密,为法官、律师、法学家等特殊法律职业群体所使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独特的原则,并遵循一定的技巧。
一、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英美法系主要以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为代表,英国是普通法和英语的发源地,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继承了英国法律体系。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法律英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汇、词法、句法、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
1、词汇方面,频繁运用中世纪英语、古英语单词和拉丁文,广泛运用常用词的非常用意义,主要是为了显示法律语言的神圣性、权威性和严密性。
通常认为,在诺曼人征服英国之前直到公元1100年的英语为古英语,从公元1100年到1500年的英语为中世纪英语。
论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论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策略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法律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和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决定了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
本文通过对法律英语词汇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出八个主要特征,并提出四条翻译策略即严谨正确、正式规范、前后同一、简明通顺。
关键词:法律英语词汇特征翻译策略一、引言法律英语,在英语国家被称为Legal Language亦或Language of the Law,是指普通法国家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规约性的民族语言的社团分支。
具体而言,法律英语“是指法律界通用的书面英语(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协定、判定和裁定等),尤其是指律师起草法律文件(合同、章程、协议、契约等)惯常使用的语言。
”[1]法律英语是普通法国家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使用的一种英语文体,“和科技语言,文学语言一样,并不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语言材料和独立的结构体系的语言,”[2]不过它在英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变,从而在词汇、句式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专业的语言风格特点。
本文试归纳出法律英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进而探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二、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一)使用专业术语和行话“法律英语是英语各种语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它的正式性首先体现在专业性词汇和用语的使用上,”[3]所以在法律英语中,为使表达精确,经常会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行话。
法律英语中的专业术语主要是指表达法律概念、具有特定法律含义的法律用语。
法律术语为法律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门性和排他性的特点,是法律语言法律性、专业性的重要表现。
[4]常见的专业术语如bigamy(重婚罪),domicile(户籍住所),felony(重罪),plaintiff(原告)等,都具有科学术语的特性即精密明确、用法固定、词义单一,并且由于法律工作自身的庄严性,这些术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仅出现在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法律语体中。
英语论文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
英语论文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
略
1.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
法律英语是一种特殊的英语语言形式,具有以下语言特点:
- 正式性:法律文件和法律英语使用正式的语言风格和术语。
这是为了确保准确和一致的理解,以及法律条文的确定性和权威性。
- 技术性:法律英语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这些专业术语和句子结构的正确理解对法律文档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 精确性:法律英语要求准确表达法律概念和条款。
任何模糊
性或歧义都可能导致法律风险或误解。
- 一致性:法律英语使用一致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确保法律
文件的统一性和可靠性。
2. 法律英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法律英语时,以下策略可以帮助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精确翻译:法律英语的翻译必须准确传达原文的法律概念和条款,不能有误导或模糊之处。
- 专业翻译:由于法律英语具有技术性和特定性,最好由熟悉法律领域的专业翻译人员负责翻译,以确保专业术语和句子结构的正确使用。
- 一致翻译:法律文件的翻译应保持一致性,使用相同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维护法律文件的统一性和可靠性。
- 查证翻译:翻译人员应该查证任何不确定的术语或句子,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 校对翻译:翻译的法律文件应该经过校对,以确保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以上是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的简要概述。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还可以结合其他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法律文件的准确翻译和传达。
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与策略
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与策略汉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实质,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和思路的语言突出特征。
英语作为全球最广泛流传、基本用途最广泛的一门国际语言,其文学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成语也都纳入其中,因此汉语成语英译翻译成为新时代汉语国际化中重要而十分必要的一环。
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翻译的形式上,汉语成语的翻译形式有固定的句式。
汉语成语以句法固定,其中甚至有动宾顺序的固定,只有拼出固定句式,才能体现出其语义。
二是在翻译结构上,汉语成语有它独特的精典内涵。
汉语成语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精神实质,其中的中心意象有着丰富的哲理。
汉语成语英译的策略有很多,目前已经有一些分析,其中包括突出汉语成语的思想内涵、重视汉语成语的审美特色、强调汉语语义的近似特点、准确运用翻译技巧等等。
首先,突出汉语成语的思想内涵是汉语成语英译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
汉语成语不仅仅是语言形式,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汉语成语隐藏的思想内涵,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汉语成语的思想内涵,从汉语成语背后的思想出发,从而尽可能地传达出思想的精神实质。
其次,重视汉语成语的审美特色在汉语成语翻译中也十分重要。
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汉语的审美特色,把汉语成语的审美特色尽量表现出来。
因为汉语成语的审美性是汉语成语的最大特点,它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思维。
因此,做好审美性的翻译,是翻译汉语成语的关键。
另外,强调汉语语义的近似特点也是翻译汉语成语的重要策略。
在汉语成语翻译中,应该根据汉语语义的近似特点,发掘汉英两种语言中语言隐喻的对应性,尽量使翻译后的语言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准确运用翻译技巧也是汉语成语英译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汉语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汉语成语的语境特征,尽量利用翻译技巧,把汉语成语的内涵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传达意义,塑造表达形式,使翻译后的文本能够更好地被阅读者理解。
法律语言的特点与法律翻译
法律语言的特点与法律翻译2007 年第3 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o1 3 , 2007( 总第1 0 3期) JOU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TION Serial No1103[收稿日期]2007 - 02 - 10[作者简介]刘晓丹(1981 - )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大学外语教研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律英语翻译与法律英语教学。
法律语言的特点与法律翻译刘晓丹(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作为跨文化法律交际桥梁的法律翻译在法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文首先阐述了法律语言在语篇、语句和词汇方面的特点及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进而论述了法律语言的特点对英汉和汉英法律笔译的影响及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法律语言;法律翻译;翻译原则[中图分类号]D920.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323 (2007) 03 - 0040 - 02法律语言学是在语言学和法学的交叉点上产生的新学科,旨在根据语言的一般规律研究法律语言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
[1 ] 法律翻译作为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包括口译和笔译。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作为跨文化法律交际桥梁的法律翻译,在法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法律翻译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必然受制于法律语言本身的特点。
因此,法律翻译中与法律语言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必将有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
一、法律语言的特点法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法律长期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强大的规范和调节作用,使得法律语言在实现其调节、规范作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身的语体特点。
法律语言的使用特点可以从语篇结构、句法选择和词汇使用三个层面来考察。
1. 语篇结构特点从语篇结构层面上看,法律语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高度程式化。
语篇指超过一句话或超过一个句子的口语或书面语言的连续体,是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法律英语语体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法律英语语体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研究法律英语文书晦涩难懂,复杂难译,这主要是由于法律英语特殊的语体特征所致。
从语体、法律术语、语法等方面剖析法律英语的语体特征,并寻求出一些汉英翻译策略。
标签:法律英语;语体特征;翻译策略1法律英语的语义特点1.1 对义词和同义词大量存在法律文本中存在大量具有矛盾或对立关系的词汇,这是因为法律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矛盾,面对的是利益对立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借助对义词表达矛盾对立的双方关系。
如plaintiff—defendant(原告—被),creditor-debtor(债权人—债人),subject—object(主体—客体),principal criminal(主犯)-accessorial criminal (从犯)等。
并且,一组对义词词性必须相同,词义必须单一而固定。
在英美判例法中,在拟制法律文书时,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经常将同义词、近义词并列使用,如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责任),null and void(无效),rights and interests(权益),price and remuneration(报酬),revoke or terminate(终止)等。
1.2 语义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并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权威性和灵活性的法律规范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所以法律语言往往同时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的特征。
因为法律事实的程度、数量、范围等可能无法明确,所以法律英语中大量使用涵盖面广的抽象词汇和意义所指较为广泛的词汇,例如sufficiently definite(明确具体),exercise due diligence(谨慎处理),in due time(在合理的期限内),理解和适用要结合届时具体的情境来判定,也就是说,模糊用语蕴含着精确性的特征。
2法律英语文本的语句特征分析2.1 法律英语文本大量使用复杂句、长句为了能把错综复杂的信息通过各种连接手段有效地安排在一个句子当中以免引起曲解,法律英语文本中结构严谨、说理完整的复杂句、长句的使用相当普遍。
论法律英语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论法律英语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法律英语翻译是一种技巧性相当高的工作,需要熟练的语言运用和深刻的法律认知。
如何做好法律英语翻译,成为每一位翻译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法律英语的特点、法律英语翻译的需求和具体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旨在探寻一种全面有效的法律英语翻译方法。
一、法律英语的特点作为一种专门用于法律领域的语言,法律英语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严谨:法律文件必须语言准确、明确,使用的词汇和结构必须非常清晰。
2.法律术语多样:法律文件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的用法和含义必须了解清楚。
3.用语正式:法律文件使用的语言非常正式,要求遵循一定的格式和风格。
4.纷繁复杂:法律文件中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往往需要对各种法律制度和规则进行深入了解。
以上几点是法律英语翻译必须考虑的内容,只有在理解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客户做出准确的翻译。
二、法律英语翻译的需求法律英语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国际法律领域。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进行法律英语翻译的场合:1. 企业合同和法律文件2. 国际诉讼3. 政府文书和成文法律制度4. 法律依据的文本翻译5. 法律研究和学术论文需要进行法律英语翻译的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严格,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掌握一些专门的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三、法律英语翻译的具体方法以下是一些法律英语翻译的具体方法,供翻译人员参考:1. 了解术语与用语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翻译人员来说,了解该领域的术语与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在法律翻译中则尤为突出,因为法律文件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术语和用语也非常多。
翻译人员必须掌握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同时要能够在不同的文本中灵活运用。
2. 捕捉文化差异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时,需要注意文化的差异。
法律、规章和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翻译人员需要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所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流利度。
法律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法律英语的特点与翻译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涉外项目也较往常活跃。
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及合同条款等,作为一名法律英语翻译人员,必须以法律英语特点的透彻理解为前提进行翻译,从而达到准确清晰地表达目的。
根据多年的翻译工作经验,对法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进行探讨。
关键词法律英语;翻译一、法律英语特点1.语相特点(Language -phase characteristics)从语相上看法律文本的主要特点有字体、字号的设置具有层次性,段落一般使用顶格式的排列,以及尽量避免使用过多标点符号等。
法律英语一般都采用顶格式的排列。
这实际上是法律文本的一个传统,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纸张,又可以防止一些人做手机,再段、行空白处增加文字。
传统的法律文本中句子中间是不允许使用标点的。
词汇、语义特点(V ocabulary,semantics characteristics)。
法律英语中的词汇一般都是比较正式的书面语,中间甚至杂有很多古体词,而且为使表达准确,常常使用专业的法律用语,并且大量并列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以消除歧义。
2.古体词的使用(old English)法律语言表述需要特别确切,所以一般都尊重以前的权威,在用词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惰性,因为一旦有些变化就有可能会出现多种误读,这就导致法律英语中保留了许多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痕迹:witness(证人),moot court(模拟法庭),bequeath(遗赠动产),deed(契据),deem(认定),doom(判决、定罪),oath(誓约,宣誓)。
(1)语言的正式性(Language Formality)。
法律语言一般使用的场合比较严肃,所以用词也一般比较正式,往往使用来源于古法语或古拉丁语的词,如contain,repugnant,peril,discharge,depart,purchase,deliver,completed,request 等都是法语或拉丁语源的词,给人以正式、庄重之感。
外宣材料中汉语四字格用语的特点和英译策略
外宣材料中汉语四字格用语的特点和英译策略摘要:虽然有些汉语四字格用语直译也能达意或者在英语里能找到对应词语,但这种毕竟还是少数。
因此,英译汉语四字格用语,最重要的是要摆脱四字格用语色彩多样的字面和其凝练严谨的结构的影响,以避免译文拖泥带水、冗杂累赘,注重词义内涵,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多数情况下可舍“形”取“义”。
关键词:四字格用语外宣翻译翻译策略任何事物都在不断更新中进化发展,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悠久、古老的汉语语言文字也不例外。
许多旧的表达方法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慢慢地被新的语言形式取代或淘汰。
而作为汉语四字成语、俗语和一些相对固定的四字词组总称的四字格用语,却似乎是个例外,它在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仍然活跃于现代汉语的各个角落。
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创作分不开。
谈及汉语中四字格现象时,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人作文虽讲究炼句,然而其所谓炼句只是着重在造成一个典雅的句子,并非要扩充句子的组织。
恰恰相反,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的短句子,以为这样可以使文章遒劲。
由此看来,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一、外宣翻译中的四字用语现象应该说,汉语四字用语(亦称四字格用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文字简洁、凝练,结构对称、严谨,语调和谐、悦耳,蕴义丰富、形象等特征,同时,它又以其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修辞多样显示出作为中文中的最重要的一种熟语强大的表现力,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固定词组,因而亦有中国古代汉语文字的“活化石”的美誉。
分析来说,四字格词语以它一般是由分成前后两个部分的四个语素构成。
从语法关系看,词组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是主谓、动宾、偏正或者并列关系。
从结构上看,四字格由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组成。
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以随意拆散,重新组合。
而固定词组是一个整体,四个语素不能拆开或随意更换。
政治文本中四字格的英译技巧探究
政治文本中四字格的英译技巧探究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表现方式,四字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政治文本中,四字格也经常被使用。
本文将探究一下政治文本中四字格的翻译技巧。
一、四字格的概述四字格又叫做“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表现方式。
它的结构为:“上联”和“下联”,每一联由两个汉字组成。
四字格具有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抒情或警句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各种文艺作品的点睛之笔。
在政治文本中,四字格被广泛使用,因为它简短明了,容易记忆,非常适合作为政治口号或宣传口号。
例如,“中国梦、民族复兴”、“改革创新、稳中提进”等等。
1. 翻译基本规律四字格的基本规律是“对仗”,即上下联两个汉字在音调、押韵、意义等方面都要相对应。
在翻译四字格时,需要尽力保持这种对仗的特点,即使在目标语言中需要做出一定的牺牲。
2. 直译3. 意译意译是一种更为灵活的翻译方式,可以根据汉语中的意思,用一种更适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翻译。
比如,“天高地阔、志存高远”可以译为“Broad horizons, lofty ideals”,这种翻译方式不仅能保留原文的意思,还能使翻译更加流畅易懂。
4. 意直结合型翻译意直结合型翻译是指既保留了对仗的特点,又实现了意译的效果。
这种翻译方式适合于一些特殊的四字格。
比如,“独霸一方、称雄世界”可以译为“Monopolizing the territory, dominating the world”。
5. 修改顺序四字格中的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顺序不同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意义。
在翻译时可以改变四字格中单词的位置,以使之更符合英语的习惯和语法。
例如,“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可以翻译为“Peaceful development, mutually beneficial win-win”。
6. 简化在翻译时,还可以简化四字格中的语言,使之更加简洁明了。
这种翻译方式适用于对仗不是很严格的四字格。
例如,“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简化为“Implemen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与翻译原则#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与翻译原则----万法通学院法律英语,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体或该语体的部分用语,它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
因此,在法律英语中不仅有众多具有法律专门意义的特殊词汇,而且因为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令或契约等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准确、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容许丝毫的引申、推理或抒发和表达感情,因而法律英语有其特有的风格,在翻译上也有其特有的方法和要求。
1 法律英语词汇特征及翻译法律语言的显著特点常常首先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
Mellinkof 列出法律英语中词语使用的9 种情况: ①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②来自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的稀有词; ③拉丁词和短语; ④普通词汇中不包括的法语词; ⑤法律专业术语; ⑥专业行话; ⑦正式词语;⑧多义语; ⑨极端精确表达词语[1 ] 。
下面举例说明:1) 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
比如,action (诉讼) ,avoid(取消) ,consideration(对价) ,execute (签署) ,prejudice (损害) ,sae (除了,除⋯⋯外) ,sere (送达) ,said (上述,该) ,minor (未成年) 或major (已成年) ,instrument (法律文件) 等等。
2) 来自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的稀有词。
古英语(OldEnglish) 是公元约1100 年以前的英语, 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 则是公元约1100 年至1500 年间的英语。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以here , there 和where 与介词合成的词,比如, hereafter , herein , hereunder , hereafter , thereto , whereby ,万法通学院:wherein ,等等。
一些中古英语词语也较常用,比如, afore2said , witnesseth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7No .2[收稿日期]2006210210[作者简介]杨海燕(1977-),女,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讲师。
法律语言“四字结构”的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杨海燕 (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200090)[摘要]本文分析了法律文献中不同类型“四字结构”的语言特点,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法律语言“四字结构”翻译时必须理解其内涵意义和语境的作用,最后对一些常用的法律语言“四字结构”的翻译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法律语言四字结构;特点;翻译[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9358(2007)022******* “四字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汉语的优势所在。
其显著特征是“由四个音节构成,具有言简意赅、结构紧凑、音节整齐、铿锵有力、富于声韵等特点(潘庆云,2004)”。
“四字结构”的使用符合法律语言精炼、准确、概括、严密等特点,并可以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在现代的法律语言的运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因此如何在翻译中有效地传达“四字结构”的意义是法律翻译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对法律翻译实践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1 法律语言“四字结构”的特点 根据“四字结构”的性质可以将法律语言“四字结构”划分为“四字成语”、“四字词组”和“四字法律术语”三种类型。
四字成语有假公济私、滥用职权、屡教不改、敲诈勒索、恬不知耻、亡命之徒、畏罪潜逃、徇私舞弊、执迷不悟、罪大恶极等,其特点是结构比较稳固,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和一定的出处,且大多数为贬义,在句中要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
四字词组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如情节严重、审理终结、事实清楚、诉讼请求、提起上诉、维持原判、违法行为、证据确凿等,充分体现了法律语言简明的特点,其结构比较松散,在句中有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有时也可以拆开来用。
四字法律术语如共同犯罪、故意犯罪、紧急避险、取保候审、数罪并罚、诉讼实效、正当防卫等,其特点是结构相当稳固,具有特定的法律含义,使用时不能随意更改。
根据法律语言中“四字结构”的构成要素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可以将“四字结构”划分为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结构。
如敲诈勒索、徇私舞弊、取保候审等属于联合结构,亡命之徒、违法行为、正当防卫等属于偏正结构;情节严重、证据确凿、数罪并罚等属于主谓结构,维持原判、提起上诉、侦察终结等属于动宾结构。
掌握法律语言“四字结构”的性质和构成要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对法律翻译实践至关重要。
2 法律语言“四字结构”汉英翻译策略 (Sarcevic ,1997:229)指出“法律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词而是文本”,“法律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翻译法律体系的过程”。
杜金榜(2005)提出“语言从法、求同存异和比照不足”三大法律交流原则,并指出“法律翻译的重点不仅在于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法律交流”。
因此,虽然“四字结构”的翻译属于词语层面的翻译,但是在翻译“四字结构”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词语层面,而是要在理解“四字结构”内涵意义、搞清楚其结构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寻找“四字结构”的对等翻译。
这种“四字结构”的对等翻译是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讲的,而不是一对一的逐字对等,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语言信息的有效传递,推动法律交流的有效开展。
译者在翻译“四字结构”的时候是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的,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四字结构”其自主性和自由度是不同的,如翻译四字词组时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就要大于翻译四字成语和四字术语的时候。
2.1 分析结构,理解内涵法律语言中的“四字结构”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而且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又有相对固定的含义,因此是绝对不可以望文生义的。
必须在正确理解汉语“四字结构”意义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英语将其内涵意义表达出来。
1)为了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译文一:...in order to prom ote what is benef 2icial and eliminate what is harm ful ,prom ote the s ounddevelopment of China ’s com puter w ork...(《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p.309)・33・“兴利”和“除弊”是并列关系的两个动词词组,弊指害处,坏处。
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兴办对国家人民有利益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因此,译文用what is beneficial指“利”,用what is harm ful指“弊”,整个成语译作prom ote what is beneficial and eliminate what is harm ful,不但结构对称,而且也准确地传达了原成语的内涵,当然,“prom ote what is beneficial and eliminate what is harm ful”这个译文还可做改进,可以用“the+形容词结构”代替“what结构”,因为前者比“what结构”简洁,能更好地体现法律语言凝炼的特点,因此译文可修改如下:译文二:...in order to prom ote the beneficial and eliminate the harm ful,prom ote the s ound devel2 opment of China’s com puter w ork...证据确凿,事实清楚。
译文一:The evidence is certain and the facts are clear.“证据确凿”和“事实清楚”都是主谓结构的四字词组。
四字词组的翻译灵活度最大,在翻译的时,可以把把两个主谓结构的四字词组翻译成由and引导的并列句。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四字结构译成英文后都还是短语,有可能转换成小句。
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译法,如“证据确凿”中的“确凿”还可以译做s olid,The evidence is s olid and the facts are clear。
2.2 “四字结构”翻译依赖其所处的语境“四字结构”的翻译必须考虑“四字结构”所处的上下文,不同的上下文可能造成翻译上的差异,而且根据“四字结构”所处的上下文可以运用增词、减词、调整语序等汉英翻译技巧。
例如:...应当从轻(从重)处罚。
译文:...shall be given a lighter(heavier) punishment.原文: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In case where the circumstances of a crime call for a heavier or lighter punishment...虽然例四和例五都出现了“从轻(从重)处罚”,但翻译却不尽相同,例四中用的是被动语态,而且加了助动词“be”,而例五中用的却是主动语态。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依法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译文一: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shall increas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n the im portance of the operational and in formation security of the com puternetw ork and exercise effective super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结合上下文,本例中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都是联合词组,属于语义重复,目的是为了强调,这是汉语常用的一种手法。
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宣传教育”用一个单词“publicity”表达,“监督管理”用一个单词“supervision”就可以了,因此应删掉“education”一词。
修改后的译文如下:译文二: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shall increase publicity in the im portance of the operational and in formation security of the com puter netw ork,and exercise effective super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3 常用“四字结构”的翻译3.1 “予以Π不予”四字词组法律语言中有许多“予以Π不予”组成的四字词组,如“予以Π不予”支持,“予以查封”,“予以没收”,“不予认可”等。
对于此类“四字词组”在句子中通常翻译成“shall(not)be+动词”的形式。
如予以支持可以翻译成“shall be assisted”,“予以查封”可以翻译成“shall be sealed up”,“予以没收”可以翻译成“shall be con fiscated”,不予支持可以翻译成“shall not be assisted”或者是“shall be unassisted”,“不予认可”可以翻译成“shall not be accepted”。
3.2 和“判决”有关的四字词组“做出判决”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四字词组,经常可以翻译成renderΠmake a judgment。
“判决如下”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四字词组,后面经常跟判决的具体内容,因此该四字词组经常翻译成一句完整的句子,如“The judgment is as follows”。
3.3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是中文判决书中常用的程式化语言。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是两个动宾结构的四字词组,可以翻译成“reject the appeal and maintain the original judgment”,单独的“维持原判”还可以翻译成“uphold verdict”。
参考文献:[1] 杜金榜.法律交流原则与法律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4).[2] 潘庆云.中国法律语言鉴衡[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3] 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4] 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 to Leal Translation[M].TheHague:K luwer,Law International,19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