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

1)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3)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4) 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5)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1)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特征)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4、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5、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一方面,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另一方面,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7、诸侯的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8、诸侯的权利

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a设置官员、b建立武装、c征派赋役等,d可实行再分封。

9、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0、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1、评价:

1)从积极方面看:

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从消极方面看: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12、瓦解(破坏):

A.原因: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B.表现: 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一)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1、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内容: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7、宗法制度的内容:

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8、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二)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

1、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含义: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发放至的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皇权的至高无上(核心和基本特征)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3、地方设“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建立的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秦灭六国(BC230—BC221),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5、秦王嬴政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客观原因:1、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

3、各国变法社会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主观原因:

1、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具备战争的条件;

2、秦国地理位置优秀,处于渭水流域和西川平原;

3、嬴政的个人战略(策略、用人等)……

6、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秦地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社会的安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三皇五帝)

(2)皇帝制度的创立

a.基本内涵:一切大权,皇帝总揽

主要官员,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虎符为凭

b.特征:皇帝称号皇帝独尊

权利不可转移皇位世袭

地位不可僭越皇权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建立: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机构设置: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制。

3)职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4)作用(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国大事,先由三公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腿子”

5)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平百越,开凿灵渠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民族关系: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族融合;

三、地方:郡县制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

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

2)主要内容:

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

县:郡下设县,称县令或县长

3)历史作用和影响:

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体”型垂直管理机构,将每个地方,每户人都纳入了国家专制体制之中,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全国的统治。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A、从划分基础来看: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郡县制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B、从官位来看:分封制是诸侯官位,封土世袭;郡县制下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C、从作用来看:分封制下地方容易出现割据;郡县制下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直接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