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要点 概述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3.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汉朝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形成“中朝”,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3. 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称为外服。
3、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大宗。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早期政治制度中,统治者通过祭祀等活动借助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王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强调血缘亲疏关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权力。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2、郡县制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农业革命- 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特点2. 主要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法老制度,金字塔-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佛教的起源-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与长江流域,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3.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 战争与征服:亚述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斯巴达的军事化-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戏剧,历史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法律体系- 罗马建筑与工程:罗马斗兽场,水道桥-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2. 中世纪的城市与商业-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商业革命与行会制度3. 中世纪的文化与思想-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萌芽四、亚洲的封建国家1. 中国的封建王朝- 唐宋变革:科举制度,经济发展- 元明清的统一与边疆开拓2. 日本与朝鲜的封建社会- 日本的武士阶级与幕府统治- 朝鲜的两班制度与对外关系五、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1.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穆罕默德的生平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 -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2. 伊斯兰文明的科学与文化- 伊斯兰艺术:建筑,书法- 科学与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六、总结- 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实际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更加详细,并包含更多的子主题和具体的历史事件。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和子标题来组织这些内容,并使用列表和项目符号来进一步细化每个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2)地方:侯、伯。
(3)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①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1)积极作用: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个单元知识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个单元知识整理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概况》(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是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以农耕和牧养为主要生产活动,以农产品和牲畜产品为主要经济产品的特点。
2、古代中国社会以游牧和农业为主,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础,农耕文化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体形态,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
3、古代中国农业主要以渔猎和掘采为辅,有较为完善的农具系统和耕种制度,并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农业成就,如八卦神谷农田、灌溉系统等。
(二)中国古代贸易1、中国古代商业就是古代贸易活动,贸易采用“爱物制”和“流通币制”,它满足当时的经济需要,使中国古代社会迅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特色的商品化交易方式,发展出市场的模式,在当时条件下做出了成功的社会实验,促进了商业文化的发展。
3、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能及时收集信息,那时的商业活动就等于现在的新闻报道,及时地将国内外发生的一切变化传到全国各地。
二、第二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1、中国古代社会以宫廷为中心,政府职权集中在君主,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
君主在古代中国社会有绝对权力,君主是政治制度的中心地位,他所代表的是国家,他是法律的最高权力,也是社会制度的最高权力。
2、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一般是以皇帝为最高权力者,有时以宰相为政治的牵头者,有时以太守将军为实施政策的人,而皇帝也有自己的家庭顾问。
3、古代中国的社会是以父权社会为主,父权制度也是古代中国政治结构里最为明显的一个制度,它同中央集权政府、礼教及家族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和一脉相承的特性。
(二)中国古代官制1、中国古代的官制是由朝廷的地方机构组成的官吏体系,官吏分为各级,按照职务等级分为地方管理机构,地方官吏,家官,大员,郎卒等。
2、中国古代的官制分为三级:君的属官、元官和待理官,根据职务等级不同,服役期限也不同,官员每间隔一段时间就要换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4、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特点: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3、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但是这种制度能保持政权稳定一时,而不能保证奴隶制度永不衰亡,它有其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后来实际上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1、含义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各课知识重点
了方
商
周
内服
土方
臣服 并立
鬼方
外服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 征,灭商建国,都镐京, 史称西周。 西周地处西部,疆域辽阔, 又经历初期的政治动荡, 周公想:怎么才能 有效巩固统治呢?
西周政治制度的 主要制定者周公
•
探究:
•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 2.如果你是周王,你会怎样进行分 封呢?分给哪些人?分封者获得的 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 3.分封制的影响有哪些?
隋炀帝(杨广) (604—618年在位)
唐承隋制,推行以 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 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 设置、类别的划分、科 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 方面,唐朝更加详备, 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 化。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9—649年)
导入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选官制度 监察与谏议
监察与谏议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皇帝
中 起 书 草 省 诏 令
尚 书 省
负 责 执 行
门 下 省
封 驳 审 议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 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 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 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 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中央;
专制主义: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历史高一必修一1-6单元知识点
历史高一必修一1-6单元知识点高中历史课程的必修一学习内容涉及了1-6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第一单元:古代人类与古代文明1. 人类起源与迁徙:人类的起源及其在地球上的迁徙过程。
2. 古代文明的形成: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古代文明的兴起。
3. 古代文明的特点:贵族统治、宗教信仰、社会分工、文字和制度等方面的特点。
第二单元:典范的中国古代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黄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及其发展。
2.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神权统治、天人合一观念、礼制和家族文化等特点。
第三单元:希腊、罗马古典文明1. 希腊古典文化: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共和制和帝国制度、法律制度、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第四单元:南亚古代文明1. 印度古代文明:种性制度、宗教信仰(佛教和印度教)、数学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2. 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佛教的兴起及其在世界上的传播。
第五单元:阿拉伯世界的兴起1. 伊斯兰教的兴起:穆罕默德及其伊斯兰教的创立。
2. 伊斯兰教对世界的影响:科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贡献。
第六单元:中古欧洲文明的发展1. 封建制度的兴起: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2. 教会的影响力:天主教会和修道院的兴起及其在中古欧洲社会中的地位。
3. 中古欧洲城市的兴起:城市经济、行会制度及城市自治等方面的发展。
以上对历史高一必修一1-6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简要概述,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个古代文明的特点,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拓宽视野,培养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二、基本知识网络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2、分封制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宗法制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统一原因: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2、中央集权措施: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爆发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③唐:节度使,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过大,造成藩镇割据,爆发安史之乱④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经济上控制地方财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⑤元:行省制度a.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的演进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设三省制④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⑤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⑥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①汉:察举制(标准:孝、廉)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③隋:科举制(标准:才学)a.方式:礼部主持的至上而下的选拔考试b.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c.作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①明太祖废丞相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b.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c.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②设内阁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b.过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c.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d.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清①清初:内阁、六部(仿明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③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a.最初目的:用兵西北b.军机大臣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的影响- 城市化的兴起- 早期文明的地理分布2.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3.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4.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文化- 印度教的形成5.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青铜器时代的技术与艺术- 儒家思想的起源二、古典文明的兴衰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与科学- 希腊神话与文化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 罗马法律与建筑- 基督教的兴起与影响3. 其他古典文明- 波斯帝国的扩张-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教会的作用与影响2. 拜占庭帝国- 东正教的发展- 拜占庭艺术与建筑- 帝国的衰落3.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革新-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新教的诞生- 宗教战争与欧洲的分裂- 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五、结论- 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历史事件的连续性与断裂- 文明交流与冲突的长期趋势请注意,这个总结是基于一般的历史课程大纲,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材有所差异。
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添加更多的细节和信息,以满足3000字的要求。
同时,确保在撰写时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并保持逻辑连贯性。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古代的历史时期古代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两个部分。
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世界古代的历史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华夏族。
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体制、出现了最早的文字,以及形成了丰富的宗教信仰。
三、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中华文明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 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系统; - 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 厚重的礼仪文化传统,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代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京剧、昆曲、烹饪技艺等; - 造诣深厚的科学与技术,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促进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 推动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古代文明的缔造者古代文明的缔造者是指那些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伟大的文明缔造者,如黄帝、尧舜禹、伯益禹、齐桓公、孔子等等。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在治理国家、发展农业、制定法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尧舜禹是中国古代的三位圣君,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内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加强国家治理,促进社会稳定。
伯益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被尊为夏朝的创立者,专心致志于巩固夏朝的统治,为夏朝的发展尽心竭力。
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齐国的君主,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家”之一。
齐桓公致力于推行“民贵君轻”的政策,使得齐国在他的统治下国力大增,成为当时的强国。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5篇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5篇篇1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古代中国的政治历史发展脉络展开,包括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以下是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总结。
一、远古中国的政治发展远古时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表现为原始社会的部族组织与管理制度。
此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决策形式。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禅让制和首领议事会议的形式,没有出现君主专制的特征。
主要人物有黄帝、尧舜等贤明的部落首领。
在这一阶段,土地分配以公有为主,社会经济结构较为简单。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篇2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展开,包括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变革、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与思想等方面。
以下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王位继承制度尚不稳定,多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
西周时期,建立了封邦建国制度,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统治。
此外,西周还确立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形成了严密的等级秩序。
2.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各国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同时,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
二、秦汉的政治变革1.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
同时,秦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秦律》。
这些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设立三省六部制度、制定科举制度以及推行察举制等。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与思想1. 政治观念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至上、君臣有序、天下一统等观念。
这些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等级秩序,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政治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章:科学文明与世界发展史
认识科学文明与世界发展史,对于深入理解世界发展史,深刻把握历
史进程尤为重要。
本章从定义“文明”、“古典文明”、“科学文明”等关键
概念,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建立中国文明发展及其与世界
文明交流史的思路,掌握宇宙的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现代文明的世界
发展特点,从而培养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祖国繁荣昌盛。
1、定义“文明”
文明又称文化,是指开创人类新的社会生活形式,具有明显的体系性、规范性以及发展潜力的人类综合活动成果。
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
成果,涵盖了遗传、考古等技术和科学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
广泛领域,是不断进化的活体。
2、定义“古典文明”
古典文明,也称古代文明,是人类经历了长期历史演进过程的文明形态,具有固定的政治结构、社会安排、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以及建
筑艺术等特征。
把经历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文明分为古典文明一类,它们有各自的特点,但他们都向今天的人类传达了许多智慧和有价值
的信息。
3、定义“科学文明”
科学文明是当今世界共同向往和推动的文明进程。
首先,科学文明是
一种分类概念,它把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活动归为一类,它不断地生
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文明核心是对科学知识的不断生产和发展,因此,把科学技术发展作为文明的中心任务,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也成为文明建设的核心。
4、世界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世界文明发展史分为几个时代:古代文明时代、中古文明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重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2)目的:巩固周王室权利,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①分封: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朝。
②被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献,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位,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④周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4)作用:①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领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国。
开发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5)弊端:多数诸侯国与京师相距遥远,交通不便,由于自然经济关系,各地互不来往,各自为政,自由发展,逐渐形成半独立或独立王国。
(6)瓦解: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露出来,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
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到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既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蔗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即是家族血缘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蔗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诸侯国内又是大宗。
(3)作用:①宗法观念成为我国的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了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