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21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35张PPT 1个视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35张PPT 1个视频)

成 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4、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重建 完善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1、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域自治法》
2、1984年颁布施行会组织法》
1、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民主政治建设总趋势是上升的
• 6、“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 ( ) •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把毛泽东的讲话谱成曲,使之成为广为传唱的
全民大跳“忠”字舞
小结: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3)毛泽东对形势错误的判断。
(2)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
(4)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革命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 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 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乱。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阶级斗争必须 讲。
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阶级斗争,一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原因之一:“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
材料: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 资产阶级复辟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 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原因之二:毛泽东对形势错误的判断。
材料:
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

高一历史_必修一_课件_第21课_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_必修一_课件_第21课_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4-
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大 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 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25-
二、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文革的深刻教训; 1、历史条件(历史原因):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政治基础)
2、方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法可依、
2、“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 是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 建设
3、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 年颁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
完善人大制度
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十六字方针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东方红》、《大海航行 靠舵手》,这两首歌,在 “文革”中是天天唱,• 人人 唱,开会前必须唱《东方 红》。闭会时必须唱《大海 航行靠舵手》包括每天的广 播里也是这样。
-11-
文革时期照相馆的对话:
甲:“‘为人民服务’,同志,我照张
相。” 乙:“‘要斗私批修’!照几寸?” 甲:“‘革命无罪’,三寸的。” 乙:“‘造反有理’,一块三。” 甲:“‘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乙:“‘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哪儿照 相?” 乙:“‘为公前进一步死’!往前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精品课件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 2 1982 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意义: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更加重视民族工作: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内容: (2)意义: 3、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意义: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 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文化大革命”期间,全 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化大革命 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 没有召开。 没有召开。 (4)新时期,重新召开各级人 新时期, 新时期 民代表大会, 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 完善。 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及 其作用 (一)发展
1、初步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立: 议的召开 年人 2.确立 确立: 政协会议职能转变 2.确立: 政协会议职能转变(1954年人 大召开后) 大召开后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发展到新阶 3.发展到新阶 段: 1956年“八字”方 年 八字” 针的提出
4、遭破坏: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 、遭破坏 年 年政治协商制 度 5、完善:1982 中共十二大提出了“长 、完善: 中共十二大提出了 十二大提出了“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 与共”方针 (二)作用 1、提建议、监督,作出科学决策; 、提建议、监督,作出科学决策; 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PPT(18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PPT(18张)

前六届全国人大召开时间 前六届政协召开时间
第一届 1954——1958年 第二届 1959——1963年
第一届 1949——19554年 第二届 1954——1959年
第三届 1964——1965年
第三届 1959——1965年
第四届 1975年
第四届 1965年
第五届 1978——1982年
第五届 1978——1983年
年代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曲折
1、曲折原因: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2、曲折表现:
结论1:公民的基本人权肆意被践踏,法律尊严荡然无存 结论2:非法夺权造成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陷于瘫痪, 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结论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邓小平
2、表现: 21)逐步健全法制① 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2、表现: 21)逐步健全法制② 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四: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第六届 1983——1987年
第六届 1983——1987年
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
3、教训
1980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问邓小平:今后中国 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 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 问题。”

高一必修历史知识点21课

高一必修历史知识点21课

高一必修历史知识点21课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高一必修历史课程的第21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本文将介绍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第一部分:古希腊的兴起和雅典民主古希腊是世界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它对后来的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古希腊的兴起和雅典民主。

首先,古希腊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当时的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然而,这种竞争性的环境也促进了城邦之间文化和贸易的交流,从而推动了古希腊的繁荣。

其次,雅典民主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政治制度之一。

雅典民主的核心思想是人民的参与和决策权,雅典人民可以通过公民大会和陪审团的方式参与政治事务。

这种政治制度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古希腊战争与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起古希腊的历史同样也与众多著名的战争事件相关。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古希腊战争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起。

首先,古希腊战争不仅是城邦之间的战争,还包括了希腊与波斯帝国的战争。

其中最著名的战争是波斯战争,这场战争让希腊城邦的民众感受到了强国入侵的威胁,也促使他们加强了城邦之间的合作。

其次,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起是古希腊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亚历山大大帝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征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他的征服不仅扩展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范围,还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灭亡古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古代帝国之一。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灭亡。

首先,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当时的罗马只是一个小村庄。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逐渐扩张,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这一过程包括了几次重要的战争,比如对卡尔塔琳、希腊、迦太基等的战争。

其次,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文明的结束。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思维导图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提出新三民主义,以党内合
作的方式进行合作。
时间:1926年开始北伐
过程: ①1924.5,黄埔军校成立。 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 ③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④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 ⑤1927年1月,迁都武汉;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月,进入上 海;4月,占领南京。
国民革命
意义: 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 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失败原因: ①412反革命政变,715分共会议。 ②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③中共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路线,放弃对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 坚持武装斗争。
意义: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 神, 核心为爱国主义精神。 ④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 醒。
历史必修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
背景:1919年1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阶段: ①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游行示威,口号“外争国权, 内除国贼”, 结果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 ②6月3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同时标志着中国工人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 结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

应用示例 1999年3月,“依法治国”在中国被正式写入宪法,这 说明( ) A.国家开始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 点
B.推动了中国进入法治化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C.1982年宪法被全面改动 D .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解析: 政治体制改革实际要建立民主政治和实现法制化。 而1982年宪法只是进行部分修改,使民告官有法律保证的是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 答案:B
(3)根本大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________都失去了保障。 (4)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________,陷于瘫痪。社会 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5)__________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______________制度遭到破坏。
(2)刘少奇 (3)人身自由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4)夺权 (5)人民代表大会
(3)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________工作。 (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________》。
3.成就
(1)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
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________奠 定了重要基础。 (3)全面立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宪法 (2)依法治国
基础达标 1.“文革”期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 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表明了( ) A.国家的民主法制被破坏 B.党的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认识到加强 __________的必要性。 2.举措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________,________,执法 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________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 ________。 1.社会主义法制 2.(1)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2)刘少奇 冤假错案

高一历史21课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21课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21课必背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吸取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面对未来。

而高一历史作为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是打下历史学科基础的重要一年。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历史21课的必背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人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在学习这一课时,要了解人类的起源与原始社会,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特点和演变。

同时要掌握原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般特点。

2. 奴隶社会的兴起和灭亡学习这一课时时,要了解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奴隶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变革思想。

同时要学习奴隶主国家的性质和奴隶制的衰败。

3.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掌握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一般特点和封建制度的本质。

4. 印度教和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学习印度教和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了解两者的思想内涵和对世界的影响。

5. 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罗马帝国的崛起在这一课时,要了解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罗马帝国的崛起,掌握两者的特点和对欧洲文化发展的贡献。

6. 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和衰落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原因,掌握封建割据的形成与衰落过程。

7. 东方封建社会的维持和危机学习东方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维持形式,了解东方封建社会的危机因素和衰亡。

8. 商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这一课时要掌握商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商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和经济基础。

9. 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理解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了解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世界的影响。

10. 法国大革命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作用,掌握革命的基本原因和影响。

11. 英国工业革命学习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12.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崩溃在这一课时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崩溃,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

13. 世界帝国主义和中国的争夺学习世界帝国主义的兴起和对中国的侵略,掌握列强争夺中国的原因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的主要区别? (1)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 三权分立制度:私有制。 (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 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 (3)活动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 的是:①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②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生活 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 ④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 ①立法权、决定权 ②立法权、司法权 ③管理权、任免权 ④任免权、监督权
(1)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 的关系 (3)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 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来经历了怎样的曲 折发展历程?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识?
历程 :(1) 探索 (1954-1957): 初步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2) 挫折(1957-1965):左倾思想影响,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成立
观察上图,说明:新 中国成立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说新中国的 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胜利?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请归纳说明第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的目的、内容、宪法 的性质和意义。
D.政治协商会议
7.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8.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A.政治协商会议 B.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
D.人民代表大会
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 作用,不包括: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一历史组制作
一、新中国成立背景
1、军事 2、筹备工作----新政协会议
地点:北平 具有广泛的群众 性和进步性 时间:1949、9
代表特点(看下图分析): 内 容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选举——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
(起临时宪法作用)
人民 团体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我国 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 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 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大草原 广西风光 新疆风情 宁夏 ———— 西夏王陵 雪域高原 西藏
从图片上可见,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政治 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政治上: 民族区域自治实 行后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 100 多 个 自 治 州 、 自 治 县 ,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维 护国家的统一.
我们是各民族平等、统一的国家,各族人 民热爱祖国。
1.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的前 提、原则、目的各是什么? 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下, 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 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经济 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1956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政协“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制定的《共同纲领》 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 作用。
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阶段 内容
确立阶段 初步发展 挫折阶段 严重破坏 阶段 恢复完善 阶段
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 协商的政治制度(1949、1954年)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这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 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 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代表性的统一 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 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 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 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 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国家各 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 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 针 (1956年)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政协工作瘫痪 文革结束后进入新阶段,提出各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1982年)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重要政治制度
《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 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 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请分析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考点1知识结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建 国 初 期
《共同纲领》 基石:新中国的成立;
确立: 法律依 据----
民 主 政 治
《19 54年 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 制度 政体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 商制度 -----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政治协商会议成为民主党派、无党 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是在: A.建国初期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10. 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 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 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起来的
.(3)严重破坏(1966-1976):文革 (4)恢复完善(1976-现在):十一三中全会。 认识 : 什么时候坚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时候我国 的民主法制和各项事业就得到顺利发展。 因此,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促进社 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现代化目标才会顺利 实现。
课堂练习: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民主 党派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人民 解放军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 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各地区
二、成立与意义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即结束了中国两半 社会,是中国现代史开端 (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 人民当家住的新时代。
B.一届全国人大之后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 中共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党派进行建设
B.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C.取得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 形式是: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人民代表大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