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合集下载

杭州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独特元素

杭州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独特元素

杭州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独特元素杭州,这座拥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民俗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从传统的节日庆典到民间艺术,从特色美食到古老的传说,杭州的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独特元素。

杭州的民俗文化中,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别具一格。

春节期间,除了常见的贴春联、挂灯笼,杭州还有着独特的“打年糕”习俗。

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许。

在清明节,杭州人不仅会去扫墓祭祖,还会品尝清明团子。

这种用艾草汁染色的糯米团子,口感软糯,带着淡淡的青草香,是春天的味道。

端午节,杭州的龙舟竞渡热闹非凡。

一艘艘精心装饰的龙舟在水面上飞驰,鼓手奋力击鼓,划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岸边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此外,中秋佳节时,杭州人除了赏月吃月饼,还会在钱塘江畔观赏“钱江潮”,那汹涌澎湃的潮水,仿佛是大自然为这个节日献上的壮丽演出。

民间艺术也是杭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剪纸艺人通过手中的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

还有杭州的刺绣,以细腻的针法、精美的图案著称。

无论是绣在衣物上还是作为装饰画,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说到杭州的民俗文化,不得不提的还有特色美食。

西湖醋鱼是杭州的一道名菜,鲜嫩的鱼肉搭配酸甜可口的酱汁,让人回味无穷。

龙井虾仁则将杭州的龙井茶与鲜嫩的虾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虾仁的鲜美与龙井茶的清香相互交融,别具一番风味。

叫化童鸡,用特殊的烹饪方法将鸡肉烤制得皮脆肉嫩,香气四溢。

而葱包桧,虽然只是一道简单的小吃,却承载着杭州人的童年记忆。

古老的传说为杭州的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比如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传说,让西湖的断桥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爱情圣地。

每当人们走过断桥,仿佛都能感受到那段跨越人妖界限的深情。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在杭州的土地上流传,诉说着爱情的坚贞不渝。

杭州民俗文化

杭州民俗文化
2019年11月,武林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名单。
武林调表演明清时期,杭州作为佛、道宗教盛行之地,民间宣讲宝卷 的活动颇为活跃。清代中期至末叶,“宝卷”的宗教性质逐渐淡化,相继 出现了《白蛇传宝卷》《梁山伯宝卷》《珍珠塔宝卷》《何文秀宝卷》 《螳螂结亲》《百花宝卷》《百鸟宝卷》等一大批世俗题材的宝卷,很受 民众欢迎。
杭州评词表演据明代杭州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 事”载:“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据此 一般认为,杭州评词即由明代的“弹词”(弹唱词话)衍变而成,清代初 期称“文书”。清末范祖述《杭俗遗风》载:“此类说书,多在小茶肆中。 一人立于高台上,手执胡琴,自说自唱自拉。所唱之书,大都《珍珠塔》 《玉蜻蜓》等。亦有编成七字句,唱说隋唐东西汉者。
武林活拳(何门)是由浙江省著名武术家何长海先生创编的。
此拳在武学思想上继承了我国传统武术之精华,在技法上既吸收刘百 川、王子平、韩庆堂、杨澄甫、刘金声、高振东、田兆先、黄元秀等大师 功法特色,又融合了西洋拳击的特点;并结合人体解剖学、力学、生理学、 心理学原理,招法精奇,具有极强的实战价值,同时又具修身养性、强身 健体的作用。
杭州评话又称“杭州大书”,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曲 艺品种。
杭州评话源自南宋时期的古代曲艺,明末清初逐步形成,至清代道光、 咸丰年间进一步成熟。杭州评话由一人采用杭州方言说表,叙事中可不时 插入模拟代言内容,夹叙夹议。
2008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杭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余杭滚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6。
余杭滚灯是浙江具有艺术魅力的民间舞蹈文化,它起源于杭州近郊一 带,已有800年的历史。每逢元宵佳节或庙会,余杭滚灯必会作为迎会仪 式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关于它的起源,在余杭民间有着多种说法,相 传较为广泛的便是“水患求神说”和“恫吓海盗说”。

杭州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杭州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杭州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什么杭州,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州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要说杭州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那必然绕不开西湖龙井茶文化。

杭州西湖周边的群山,是龙井茶的发源地。

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

在杭州,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每年春季,新茶采摘之际,茶农们忙碌于茶园之中,熟练地采摘着鲜嫩的茶叶。

而在茶馆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味着龙井茶的清香,畅谈着生活的点滴。

这种与茶相伴的生活,体现了杭州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杭州的丝绸文化同样令人瞩目。

杭州丝绸质地轻柔、色彩绚丽,自古以来就备受赞誉。

丝绸的制作工艺精湛,从养蚕、缫丝到织绸、印染,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

杭州的丝绸制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

在杭州的丝绸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丝绸制品,了解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

再者,便是杭州的民间艺术——张小泉剪刀。

张小泉剪刀以其锋利耐用、造型美观而闻名。

其制作工艺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

一把把精致的剪刀,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艺术的结晶。

还有那热闹非凡的杭州庙会。

庙会期间,各种传统的表演节目纷纷登场,有舞龙舞狮、杂技表演、戏曲演唱等等。

人们穿梭于庙会的摊位之间,品尝着各种特色小吃,购买着传统的手工艺品。

庙会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

杭州的龙舟竞渡也是一大特色。

每逢端午节,杭州的江河湖泊上都会响起激烈的鼓声,龙舟手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体现了团队合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杭州的饮食文化也极具特色。

杭帮菜以其清淡、鲜美、精致而著称。

如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等,这些菜肴不仅口感独特,而且背后都有着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杭州文化(杭州文化遗产)

杭州文化(杭州文化遗产)

杭州文化(杭州文化遗产)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杭州文化,以及杭州文化遗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杭州有什么独特的文化2、杭州还有哪些传统文化3、杭州为什么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杭州有什么独特的文化杭州有以下独特的文化:1、钟山石雕钟山艺人结合本地石材和本地历朝历代民间制作的传统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钟山民间石雕艺术风格,颇有特色。

2、十八般武艺余杭十八般武艺是一种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成,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武术。

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

3、淳安竹马淳安竹马始于南宋,俗称“跳竹马”,是主要流传于淳安一带的一种传统舞蹈。

竹马分红、黄、绿、白、黑五种,造型逼真精美。

4、萧山花边萧山花边技艺精湛、工针多样、精致结实,畅销海内外,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制作有设计、刷配、挑绣、整烫4道大的工艺,近20道小的工序,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重工万缕丝。

2005年,该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杭州还有哪些传统文化1、淳安三脚戏三脚戏是浙江杭州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节元宵,市井乡间均有演傩神戏和表演各种歌舞的习俗,跳竹马尤为盛行。

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与民间歌舞跳竹马(竹马班)相结合,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

2、鸡血石雕鸡血石雕,以昌化为最。

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

其历史追溯到了2300多年前。

鸡血石色、质、形、景、纹、图、意等卓然杰出,具备了“润、细、腻、温、结、凝”之六德,其质地细腻、温润、通灵,尤其是根据“血”和“地”的特点雕刻造型意象,更是变化万千。

3、纸制作技艺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杭州市富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

西湖风俗

西湖风俗
明清两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有增无减。
不到长安辜负眼,不到浙西辜负口
杭帮菜的两大流派
清末民国初,在杭帮菜内部,又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清河坊巷王顺兴为 代表的饭店派,又称城里帮;一是以楼外楼为代表的湖上帮,也就是湖上帮。
城里帮用料以鱼、肉、蔬菜为主,烹调以蒸、烩(hui)、烧为主,菜肴粗中 有细,注重“鲜咸合一”,讲究“两轻一清”,即轻油、轻浆和清淡的鲜嫩 口味。主要面向居民,讲究经济实惠,比较大众化。代表名菜有鱼头豆腐、 清汤鱼圆、三虾豆腐、荷叶粉蒸肉、豆鼓鱼、酒蒸羊等。 湖上帮面对的顾客,消费层次相对较高,要求也更苛刻。用料以鱼虾、禽类 等鲜货为主,擅长生炒、清炖、嫩熘,讲究清、鲜、脆、嫩,注重保持原汁 原味,讲究刀工。代表性名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清炖甲鱼、油爆虾、 白切火腿、响铃儿等。
夜游西湖
西湖夜游,大概唐代就已经开始盛行起来了,白居易有诗“岁熟人心乐, 朝游复夜游”可以为证。 南宋时期《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中也提到过,南宋偏安在此,权贵豪 绅 少不了到湖上寻欢作乐,日以继夜,乃至通宵达旦;老百姓群起效仿, 夜游便成了风气。当时的西湖在城外,城门在夜里时要关闭的。仅在节日, 如六月六日显庆观庙会或八月十五中秋赏月才能尽兴游玩。 清代,六月十八夜里游船特别多,因为六月十九观音诞辰,善男信女要 提前赶到天竺、灵隐去烧香,进庙必得经过西湖。官吏也要去烧香,因此 涌金门彻夜开放,许多人乘此机会游完夜湖赶到庙里烧香。俗谚“借佛游 春”,这里便是“借烧香游夜湖”。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 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 欣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花浑如锦碍,极为可爱。此日帅 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 (qú),奉行虔恪。

《白蛇传》与杭州饮食习俗

《白蛇传》与杭州饮食习俗
物,便下旨在秀州建造行宫,从秀州 到杭州也不过半天的航程,所以他也 常到杭州游览西湖,驻跸孤山行宫, 而喜食蟾蜍健身怯病。 据今天有关部门的解说,吃癞 蛤蟆确有怯毒壮阳的功效,杭州人常 于端午节拿它煮汤为小孩洗澡,据说
定性,但也不是一存不变的,随着新 资源的增多,许多过去认为不能吃的 东西也能吃了,并且认为它们富含营
家富而好善,一日,村妇人见林中有 一桃,过熟而绝大,独在林梢,乃取 而食之。翊适见,大惊,妇人食已弃 其核,翊取而剖之,得雄黄一块如桃 仁乃嚼而吞之,甚甘美。自是断荤肉 斋居一食,不复杀生,也可谓异事 也。”这是所载可能是宋代一则民间 故事,它告诉我们雄黄可食,食完有 奇异的结果。 现在科学进步,已知雄黄有毒, 不能过量饮浸有雄黄的老酒。但端午 系雄黄袋的事例,如《吴曼云江乡节
Hdn L!/h L'L1:
镇江金山寺和尚法海,受到玉皇大帝 的惩罚,最后钻进蟹壳,变成了横行 一世的螃蟹,称为“蟹和尚”。这一 故事情节也正是历史上人们从不敢吃 蟹到敢于吃蟹的演变过程。 如今,人们视蟹为一种不可多得 的美味。但人们对蟹的恐惧与崇拜是
负归。”从这则记载中,可知当时杭 州人是没有普遍吃蟹的习惯的,而是 喜欢吃癞蛤蟆的。虾蟆,即今呼为癞 蛤蟆。 杭州人喜欢吃癞蛤蟆,是有一定 来历的,说是清朝乾隆皇帝曾六下江 南。当他第一次下江南来到秀州(今 嘉兴)时。因为当地县官为他献上一 只翡翠蛤蟆(又称翡翠蟾蜍),每当 端午节正午时分,这只蛤蟆便会从原 来硬邦邦的模样变得鲜活起来,在竹 匾上伸开四脚,慢慢爬动,直到爬上 三圈之后,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而 当人们看到它的爬动,就会全身充盈
吃癞蛤蟆 杭州人一般是不吃螃蟹的,至 少在南宋时期还有这样的遗俗。明田 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四引傅 子翼《蟹谱》云: “杭俗嗜虾蟆而鄙

从《西湖二集》看明代杭州风土人情

从《西湖二集》看明代杭州风土人情

关键词 : 《 西湖二集》 ; 明代杭州 ; 风土人情
中 图分 类号 : 1 2 0 7 . 4 1 9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9 7 4 3 ( 2 0 1 5 ) 0 3— 0 0 2 5— 0 4 DoI : 1 0 . 1 3 8 0 3 / j . c n k i . i s s n l 0 0 9— 9 7 4 3 . 2 0 1 5 . 0 3 . 0 0 7
面, 西 湖风 俗 的 历 史 积 淀 深 厚 、 特 色 鲜 明。 随 着
岁时节 令风俗
( 一) 元 旦风 俗
杭 州旅 游 资源 不 断 整合 , 促进 了西 湖 文 化 这 一 浓 郁 性杭 州旅 游 特 色 本 土 文 化 相 对 繁 荣 , 《 西 湖 二
农历元月初一 , 是我 国最隆重 的传统节 t 3 。
说 以杭 州 西 湖 为 中心 , 收集 杭 州 西 湖 相 关 故 事 ,
描绘出一副色彩斑斓 的明代风习图画 , 已经成 了
杭 州 民俗文 化 精粹 , 《 西湖 二 集》中清 楚 看 到 自吴
六卷 中就提到了有关杭州正月元旦的习俗 , 并借
沈 明德 《 蝶恋花》 道尽 了明代杭州元旦风俗 , 如: “ 话说 杭 州 风 俗 , 元旦 五更起来 , 接灶拜天 、 次 拜

历史传统特性 , 中国人寻认祖先观念依然非常浓
厚, 清 明时节 依 旧是 杭 州 人 重要 节 日。在 现 代 生
活 节奏 日趋 加 快 的今 天 , 清 明节 期 间 回 归 自然 ,
夜 日》 就记录了当时杭州元宵灯夜盛况 。元宵
节灯 市差 不 多在 一 卜 二 日上 灯 , 到 十八 日落 灯 。十

杭州传统的手工艺

杭州传统的手工艺

杭州传统的手工艺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七大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遗产。

这些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工艺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杭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丝绸、茶文化、剪纸、篆刻等几个方面介绍杭州的传统手工艺。

首先,丝绸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在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古代的杭州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杭州的丝绸以细腻、柔滑、光泽度高而闻名于世。

《杭州起居注》记载了杭州的丝绸制作工艺,其中包括丝绸的染色、蚕茧的养殖、丝绸的织造等诸多环节。

在杭州的传统手工艺中,丝绸的制作工艺被奉为高超技艺,丝绸服装被用作尚品礼仪。

如今,在杭州的传统手工艺中,丝绸的制作工艺得到了保护与传承,丝绸制作工艺至今仍然独步全国,其中以杭州生产的丝绸绸缎最负盛名。

其次,杭州的茶文化也是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朝就有了种植茶叶的历史。

而在南宋时期,杭州的龙井茶被誉为“茶中之王”,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名茶。

茶叶的采摘、制作和烹饪工艺在杭州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独特的杭州特色和技术标准。

杭州的龙井茶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杭州茶文化的重要代表。

茶文化在杭州的传统手工艺中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成为了传统杭州文化的一颗瑰宝。

除了丝绸和茶文化,杭州的剪纸也是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一环。

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而杭州的剪纸技艺更是独具特色。

杭州的剪纸工艺制作精美,纹样多样,饱含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剪纸是以刀叶剪、剪刀等工具将纸张剪出各种形状来表现图案的一种艺术形式。

杭州的剪纸制作灵活多样,可以制作出各种图案,如花鸟、人物、动物等。

同时,剪纸技艺较为复杂,需要熟练的剪刀技艺和精湛的创意能力。

杭州的剪纸工艺凭借其精美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杭州传统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此外,杭州的篆刻也是传统手工艺的一大亮点。

杭州的传说故事和民间风俗有哪些

杭州的传说故事和民间风俗有哪些

杭州的传说故事和民间风俗有哪些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有关西湖的传说也有很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杭州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的传说故事一:断桥的故事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

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

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

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

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

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

”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

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

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

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

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

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

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

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

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

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

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民族风情:杭州的民情风俗

民族风情:杭州的民情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由⼴⼤⼈民所创造、所丰富⽽逐步衍变⽽成的。

它为杭州增添独特的江南风情。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化”遗址出⼟的丰富⽂物说明,杭州最早⼈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

他们有的在⼭上构建半⽳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栏式屋舍。

他们利⽤⽯头打磨⽯犁、⽯锛,从事稻⾕、芝⿇等农耕⽣产;利⽤⼸箭、⽯⼑,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编织渔,进⾏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产上的⼀整套习俗。

他们还能⽤⽯轮纺织⿇布,⽤⽯针缝制⾐服,雕琢精美的⽟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的⽣活。

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

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当时的钱唐县是武林⼭麓⼀个⼩县,临江滨海,以⽔为邻。

《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好⽤剑,轻死易发,⽂⾝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

” 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

《隋志》载:“江南之俗,⽕耕⽔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神,喜*祀。

”⼜载:“吴郡余杭,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辏。

其⼈君⼦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道教隆洽,亦其风⽓所尚也。

” ⾃唐以后,杭州进⼊全国城市的⾏列。

杭州的城区从城南的江⼲扩⼤到城北的武林门。

城市⼈⼝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10万余家。

经济繁荣,还与⽇本、朝鲜等国建⽴通商贸易关系,杭州已成为“东南形胜,江吴都会。

”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产、居住、饮⾷、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

诗⼈⽩居易曾在他的诗中,讴歌唐代杭州“鱼盐聚为市,烟⽕起成村”的社会风俗,“灯⽕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岁时风俗,“岁熟⼈⼼乐,朝游复夜游”的西湖夜游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北宋以后,变化较⼤。

⾸先,杭州曾经历我国历两次⼈⼝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融合。

杭州的习俗

杭州的习俗

杭州的习俗杭州是中国一座古老而繁荣的城市,其历史悠久,习俗悠久。

杭州不仅仅是一座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是一座拥有着许多古老习俗的城市。

杭州习俗的文化底蕴历久弥新,有些源自两千多年前的黄帝文明,有些源自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也有许多源自民间的习俗。

首先,树立榜样。

作为最古老的“钱塘文化”,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对把杭州建设成一座文明和谐的城市负有重要责任。

杭州自古以来便有“榜样”的传统。

在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从张衡、吴起到杨玉环,都是古老而受人尊敬的榜样。

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给人以人生智慧,无论是礼义廉耻还是爱国、尊师,都成为了杭州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话语文化。

杭州的话语文化便是一种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是继承古老文化传统的文化。

杭州有着独特的话语文化,如“拎穷腾”、“四肢不便”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杭州的一种语言文化。

再次,祭祀文化。

杭州有着丰富的祭祀文化,是一种礼敬历史与传统的文化。

每年过年、庆祝寒食,都是杭州人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人总是积极投入到祭祀活动中,为他们的古老传统祭祀文化而自豪。

最后,婚恋文化。

杭州有着古老而独特的婚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令人称奇。

婚恋文化不仅指婚嫁行为本身,还涉及到求婚、结婚礼品、新郎家的礼物、家庭的婚礼、新婚之夜等等。

杭州传统婚恋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受到重视,仍然遵循古老的习俗,给杭州婚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婚恋文化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的古老习俗的讨论。

杭州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杭州人的思想习惯和生活。

杭州习俗的历史渊源深厚,古老习俗仍然保留着,使杭州古老而充满活力,将一直把时光置于它的魅力之中。

杭州民俗

杭州民俗

叫花鸡
• 据传,古时由于封建王朝战乱暴政,不少百姓家 破人亡,沦为乞丐。一天有个流落到江南的叫花, 在饥寒交迫中昏倒,难友为他搞来一只小母鸡。 可苦于没有炊具,急难中,便仿效烤红薯的方法, 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放入篝火中用柴草煨烤泥团, 使其成熟,意外地发觉此鸡异香扑鼻,十分好吃。 从此,这一别致的煨烤法便传开了。杭州厨师吸 取中不断加以改进,采用嫩鸡、绍酒、西湖荷叶、 腹中填料,进行精细加工,使烤鸡香醇透味,终 于成为人们喜欢的传统名菜。
• 据说,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女,羡慕人间生活。 她在天上听说西湖的美丽,就一心想逃出天宫亲 眼看一看。有 一天,她趁王母不在家,就下凡来 到西湖上空。她俯瞰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果然名 不虚传。仙女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再也不想 回天宫。这一来,被 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了天 兵天将前来捉拿她。可是仙女实在不愿离开西湖, 痛哭流涕,恨自己不该在天宫,恨王母不该那么 严。在天兵天将的簇拥和威 吓下,仙女的眼泪滴 到西湖里,又把头上的玉簪投在西湖中,表示恋 恋不舍 之意,悻悻离开西湖回到了天宫。一会儿, 西湖里长满了盛开的荷花。从此 花开花落,年年 如此。
白蛇传 • 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 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 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白蛇传说图片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 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 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 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 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 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 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 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 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是开市迎财神的日子。当天上午, “福、禄、寿、喜”和“财神爷”在河坊 街敲锣打鼓,在舞龙舞狮的喜庆场景中为 街区商户和游客送上“金元宝”、“金 条”。

从清代“西湖竹枝词”论杭州民俗文化

从清代“西湖竹枝词”论杭州民俗文化

从清代“西湖竹枝词”论杭州民俗文化
清代“西湖竹枝词”是杭州地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它以西湖
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杭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

这些词作品
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到爱情、婚姻、家庭等人际关系问题,还包括
官场、商业、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杭州地区的社会风貌
和文化特征。

这些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样化,有官员、商人、妇女、儒士、僧人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
活及其思想、状况。

同时,这些词作品中也融入了当时的杭州方言
及其习俗,体现了杭州地区的民俗文化。

例如,“西湖枕簟水,崑
崙鉴中珠,锦鸡红叶轻,晴日绣文图”等词句,反映了当时杭州独
特的文化特征和美好的自然风光。

总的来说,清代“西湖竹枝词”反映了杭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和
民俗文化。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当时杭州地区的一种文
化现象。

这些词作品成为今天了解杭州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
窗口。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宋代的杭州,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历史让我们深深的陶醉。

此时此刻,我们沉浸在宋诗中对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中,一探宋代杭州文化的魅力所在。

宋代杭州是当时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杭州人民文化的象征,宋诗中咏叹了大量有关杭州民俗的文字。

其中,清柔慢品的梅花、烤鱼、新春购物、上访说法等宋诗中展现出来的民俗,为宋代杭州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梅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以鲜明的色彩和清淡的韵味描绘的主要花卉。

宋代杭州的梅花,被诗人们称为“神仙梅”,它们把宋诗中的解放和浪漫贴近生活,让人们唱出浓浓的家乡情怀。

宋诗人朱熹的《题梅花追》:“梅乘风入庭来,小雪坐轩双回,回旋迭,回旋迭,醉睡三春宵,梅蕊轻轻,满回风。

梅乘风入庭来,红艳貌未改。

”其中描写了诗人杭州家乡宋代梅花的文字,让人们思绪万千,深深的感受到杭州宋诗文化的魅力。

烤鱼,也是宋诗中时常出现的民俗,它被宋诗人们用各种艺术手法描述得淋漓尽致,如苏轼的《忆秦娥恋酒》:“杭州烤鱼美,只有胜却春丝,吾儿饮酒未醉,逢人乱开笑语。

”杭州宋代烤鱼的美味让诗人爱不释口,象征着当时宋朝社会欢乐融洽的氛围。

新春购物,是宋代杭州人民最喜爱的民俗之一。

宋诗人张养浩的《春游杭州》写道:“购彩新簇节上,几更绿竹街边,时时店上有客,唤着买色买画”。

新春购物的热闹景象,充分体现出宋代杭州文化的繁荣景象。

上访说法,也是宋代杭州文化中的一项民俗,宋诗人李煜的《无题白头宫词》:“三月殿前上访泪,万乘新簇上书堂。

安可穿山越岭去,白头不到江南忘。

”首诗对上访说法的态度褒奖为先进,反映出宋代杭州尊重百姓权利和言论自由的文化精神。

宋代杭州,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历史让我们深深的陶醉,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无一不折射出宋代杭州文化的精粹,让我们对宋代杭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杭州,桥桥乘着轻风缓缓浮游,船船唤着古老的歌谣,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今,杭州也仍然秉承着这样的特色,无论是古迹保存,还是民俗文化传承,均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杭州的精髓所在。

一提到宋诗中的杭州,不得不说的就是宋代的“七绝”:朱熹的《渔舟唱晚》、苏洵的《西湖夜游》、范仲淹的《定风波》、文同的《钱塘湖春行》、柳宗元的《钱塘湖怀古》、晁补之的《西湖月夜》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包含了船上唱歌、钓鱼探月、夜泊西湖、定风吹柳、春游钱塘、怀古钱塘、宿殊西湖等传统主题,让我们一睹宋代杭州的风貌。

宋诗中对于杭州的景象描写,也不能忽视它弥漫的民俗文化。

苏轼的《西湖游记》中,描述了杭州节日时的热闹场景,“各处繁华,街衢前撩,乃是此地朝朝暮暮之风情”。

这里可以看出,宋代杭州仍然拥有着节日表演,以及彩灯扮靓的节庆喜庆之情。

此外,宋代杭州还有着“闹灯”的文化。

在宋代的杭州,春节期间的街道上会悬挂彩灯,演示闹灯的艺术形式,被称为“闹灯”。

从宋诗中也可以看到,“楚国有佳乐,气和和,坐看江天明,放开道中灯”。

这里,“灯”就指的是闹灯,当时杭州此时此刻正是节日气氛酝酿之中,更加体现出宋代杭州的热闹程度。

宋代杭州还有一种特有的民俗著装仪式,也就是“初令”。

当时进入杭州的官员都必须要参加“初令”仪式,它是当时杭州政府掌控人事和维护秩序的重要手段。

《西湖游记》中,苏轼描写了一场“初令”仪式:“视察了兵卒,自打明秩,早晚下令,布署各”,这里可以看出宋代杭州当时仍然维持着初令仪式。

从宋代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杭州当时较为发达的茶文化。

茶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宋诗中看到。

晁补之的《临安送别赠刘著》中写到:“醍醐灌顶一杯时,湘山夜月隔楚江。

”这里描述的就是茶文化中醉起茶的现象,体现出杭州的茶文化之处。

在宋代的杭州,也有着当时名满天下的游园活动现象,被称为“亭活动”。

《九江志》记载:“萤石之活动,每有亭宴,同游,谐和,不辍,乃是此地朝朝暮暮之风情。

介绍杭州最经典的书籍

介绍杭州最经典的书籍

介绍杭州最经典的书籍
杭州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中心,有许多的古老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其中,介绍杭州最经典的书籍,有
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首先,《宋词三百首》是宋人李清照创作的宋词精选集,以其自然、流畅的抒情词句,深受杭州人民的喜爱。

其中,有一首叫做《旅
次杭州》的宋词,其中形容的杭州之景极具代表性,情真意切,让许
多读者都感动不已。

其次,《水浒传》是草堂学士施耐庵著作的一部古典小说,以其
讽刺的嘲讽和挑战的力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犀利而有力的揭露。

书中描述的绿波和大杭州西湖美景,不仅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浮想,也让当地的美景更加著名。

此外,《梦溪笔谈》是撰写宋朝历史的著名典籍,也是杭州文化
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全书总共记载了杭州的历史,结构集中在一定
的历史环境,对杭州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再者,《杭州十景》是杭州历史上著名的一部描写杭州十景的书籍,它主要介绍了杭州十景的名胜古迹、特色文化等,帮助人们了解
杭州的历史文化,发掘出杭州独特的文化内涵。

最后,《杭州大全》是综合介绍杭州历史文化的古籍,对于了解
杭州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其中记录了西湖名胜古迹、杭州民俗文
化以及传说中的神话故事等,是了解杭州文化的宝贵珍藏。

总的来说,介绍杭州最经典的书籍有《宋词三百首》、《水浒传》、《梦溪笔谈》、《杭州十景》和《杭州大全》。

这些经典的书籍,不仅代表了杭州的历史文化,也是杭州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
文学作品。

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从古籍中寻找杭州民俗——以《西湖二集》与《梦粱录》为例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摘要: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

书籍,是时代的化石。

在许多书籍中,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

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保护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吴自牧的《梦粱录》与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杭州民俗在两本书籍为例,为大家讲述书中的杭州民俗。

关键词:梦粱录;西湖二集;杭州风俗;民俗文化前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随着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有民俗进行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

民俗可以教化于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规范我们的行为;民俗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

总之,民俗对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消逝。

保护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书籍,是时代的化石。

每部书都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

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

在许多书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

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抱回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杭州自古便是浙江的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可见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更是南方重要城市。

杭州的风俗

杭州的风俗

杭州的风俗
杭州,中国古文化名城,是一座充满民俗风情的城市。

唐宋时期,杭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城,被称为“西湖人家”。

这里的风水调子历经千年的变迁,保存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今,杭州仍是一座拥有着民俗风情的城市,有许多不同的风俗。

首先,杭州有着传统的早起习惯,很多人在五点左右就起床了,开始他们的日常活动。

在杭州,很多人个都有自己的早餐习惯,有的人喜欢吃面食,有的人喜欢吃粥,有的人习惯汤圆等。

另外,杭州也有很多不同的户外活动,比如,晨跑、骑自行车等,可以丰富居民的生活,增强身体素质。

此外,民俗节日也是杭州的一大特色。

比如,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杭州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参加端午节的粽子制作活动和龙舟竞渡活动。

杭州人喜欢在此时此刻,品尝美味的端午粽子,欣赏别具一格的龙舟竞渡活动,在激情洋溢的气氛中庆祝这一特殊的节日。

此外,杭州人也养成了烧面的习惯。

每当烧面日到来,村里的人们都会赶赴杭州西郊开发的村庄,一起做烧面。

他们会把烧面制作成一把,用芦苇和稻草把它裹起来,挂在家门口。

他们信仰烧面能够消灾,带来快乐和幸福。

最后,杭州人喜欢参加许多折子戏表演活动。

折子戏,又称为中国传统木偶戏,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直到现在仍被广泛传播。

它的演出技巧独特、有趣,让人们拥有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

总之,杭州的民俗是多种多样的,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它们不
仅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滋养着杭州居民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喜悦。

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究

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究

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究第一篇: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究浙江杭州民俗文化开发探讨摘要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

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不仅如此,杭州还有着其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民俗文化丰富的城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大多数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如何通过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问题。

这就需要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

丰富的民俗文化更加需要保护和发展,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当然也刻不容缓。

对于杭州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探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和民俗旅游。

笔者希望通过对杭州民俗文化开发的探讨,得出一些经验,为将来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俗杭州民俗文化开发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悄无声息地滋养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并且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民俗到底是什么呢?早在中国古代,“民俗”一词就已经出现了,在不少古文献中都有提到,中国古代的民俗就是民间百姓的风俗和习俗。

现代学者对“民俗”一词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集各家之所长,民俗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群体为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民俗组成了部分的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世延续,代代承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民俗文化,如某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文化,势必会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而大多数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如何通过顺应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问题。

这就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合理和更好的开发。

而杭州,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等领域的中心,自然有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从古到今,杭州人就爱在这如画的四月天做这事儿~

从古到今,杭州人就爱在这如画的四月天做这事儿~

从古到今,杭州人就爱在这如画的四月天做这事儿~有一首杭州童谣,说的是一年十二月里的趣事,其中就唱到:“二月二,城隍山上放鹞儿。

”可见放鹞儿在当年是十分普及的一种活动。

还有一首杭州童谣唱的更加有趣:“鹞儿鹞儿放得高,回家吃年糕;鹞儿鹞儿放得低,回家抱弟弟。

” 放鹞儿,是杭州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放风筝。

清明前后,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

据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那时候的杭州人有一种独特的放风筝风俗:“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着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

”意思就是说那时候有一种时尚游戏,放风筝时故意要把对方的风筝线勾住,以此一决胜负。

但这种风俗,在今天的杭州已经很难寻觅。

吴山城隍阁前琳琅满目的风筝为什么要把一个漂漂亮亮的风筝放飞呢?其实《红楼梦》里就曾经提到过这事。

该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里,生动描叙了大观园里一群女孩子放风筝的有趣情景。

那时,林黛玉和探春都认为放风筝就是放晦气。

这么说来,“放断鹞”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头。

其实,还有更加古老的习俗呢。

据说当年有人会把自己的姓名写在风筝上,再让风筝放飞,以为自己的晦气,自己的病根儿,也会这么一股脑儿被风筝带走,被风吹得无影无踪。

于是,自己便会交上好运。

微型风筝随着岁月流逝,“放晦气”的话题逐渐淡出,不过人们对于风筝喜爱却一点儿也没有消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风筝制作工艺也是远近驰名的。

大的有长达百米的龙形风筝,小的有火柴盒大小的蝶形微筝,还有什么串式风筝、硬翅风筝、软翅风筝等各种风筝系列,千姿百态,别出心裁,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同样是杭州的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籍中寻找杭州民俗——以《西湖二集》与《梦粱录》为例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摘要: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

书籍,是时代的化石。

在许多书籍中,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

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保护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吴自牧的《梦粱录》与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杭州民俗在两本书籍为例,为大家讲述书中的杭州民俗。

关键词:梦粱录;西湖二集;杭州风俗;民俗文化前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随着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有民俗进行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

民俗可以教化于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规范我们的行为;民俗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

总之,民俗对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消逝。

保护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书籍,是时代的化石。

每部书都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

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

在许多书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

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抱回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杭州自古便是浙江的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可见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更是南方重要城市。

杭州民情风俗,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被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具有杭州独特的江南风情。

《梦粱录》与《西湖二集》这两本古书对于研究杭州地方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吴自牧的《梦粱录》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景观和市情风物的书。

它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则另辟途径,通过讲述发生在西湖上的故事,侧面描写出当时的生活。

两书对于杭州的城市景观、地理环境、里巷风俗、朝廷典祀,作了详实的记载,使后人得以了解南宋杭州的繁华景象。

现在让我们从两本古书中看看过去杭州民俗是如何展现的。

二书简述《梦粱录》为南宋吴自牧所著,成书于南宋末年。

叙述整个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情况,其中对淳祐至咸淳之间(1241—1274)记载的尤为详细。

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

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

书中妓乐、百戏伎艺、角觝、小说讲经史诸节,为宋代文艺的珍贵资料。

《西湖二集》为明代时期的一部短篇平话小说集,写于明末崇帧年间。

著者署周清原,别署济川子,武林人。

关于他的事迹目前很难查考,只能从书前湖海土叙里得知其大略。

《西湖二集》共三十四卷,包含平话三十四篇,讲述发生在西湖上的故事。

湖海士论曰:“吴越王之雄霸百年,宋朝之南渡百五十载,流风遗韵,古迹奇闻,史不胜书,而独未有译为俚语,以劝化世人者。

”故对周清原之作《西湖一集》极推崇之,以为是“西湖之功臣”,即白、苏亦赖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说:“文亦流利,然好颂帝德,垂教训,又多愤言”。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我们可以研究出当时百姓的信仰、生活习惯与社会发展。

二书是如何展现当时古人对这些节日的重视程度。

岁时民风,吉祥如意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

《梦粱录》卷六写到: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着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户、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西湖二集》中卷十六《月下老错配本属前缘》说道:元旦五更起来,接灶拜天,次拜家长,为椒柏之酒,以待亲戚邻里。

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百事大吉”。

元旦清早,先吃汤圆子,取团圆之意。

接得灶神天未晓,炮仗喧喧催要开门早。

新桔钟植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

炉侥苍术香缔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

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万民举灯,共庆元宵由于南宋首都设在临安(今杭州),所以杭州的元宵灯节颇有宫廷之气。

《西湖二集》卷十二《吹凤萧女诱东墙》写到:若到灯节,更觉繁华,天街酒肆,罗列非常,三桥等处,客邸最盛,灯火萧鼓,日盛一日。

妇女罗绮如云,都带珠翠闹娥,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衣都尚白,盖灯月所宜也。

又有邸第好事者,如清河张府、蒋御药家,开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然。

游人士女纵观,则相迎酌酒而去。

贵家都以珍羞、金盘、佃合、簇钉相遗,名为“市食合儿”。

夜阑灯罢,有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往往拾得遗弃答玛,可谓奢之极矣,亦东都遗风也。

而《梦粱录》卷一中也写到当时灯节的盛大: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

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

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

……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

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

清明时节,戴柳饮酒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过:“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那么古代的杭州百姓是如何过的呢?《西湖二集》的卷十四《邢君瑞五载幽期》记载着已不存在的习惯——戴柳。

清明日人家屋檐都插柳枝,青酱可爱,男女尽将柳枝戴在头上。

又有两句俗语道得好:“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杭州此日,家家上坟祭扫,南北两山,车马如云,酒博食箩,山家村店,无处不是饮酒之人。

有湖船的,雇觅湖船;役湖船的,藉地而坐,星萧鼓乐,揭地喧天。

苏堤一带,桃红柳绿,营啼燕舞,花草争妍,无一处不是赏心乐事。

还有那跑马走索、飞钱抛戌、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货郎贩卖希奇古怪时新玩弄之物,无所不有,香车宝马,妇人女子,挨挨挤挤,好生热闹。

《梦粱录》卷二说道: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酒贪欢,不觉日晚。

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此时尚犹未绝。

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

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

看来,过去的古人不单单把清明看做简单的扫墓祭祖之行;更像是回顾故人,展望未来的节日。

七夕佳节,妇女乞巧杭州自古便是种桑养蚕、缫丝织棉,女女当户织,家家机杼声,每个女子都希望自己的手是最巧的。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纪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每个女子都会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

《西湖二集》的卷五《李凤娘酷妒遭天谴》记载杭州这一天的别样风俗:每到七月乞巧之夕,将凤仙花捣汁,染成红指甲,就如红玉一般,以此为妙。

在《梦粱录》的卷四里记载了杭州在这一天对月穿针与吃巧果的风俗: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

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

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杭州特色民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而钱塘八月十八观潮节可谓是杭州的特色节日。

《西湖二集》中卷二《宋高宗偏安耽逸豫》写到钱塘观潮场面:八月十八日,孝宁请太上、太后观潮,先期命修内司在浙江亭两旁抓缚席屋五十间,都用五彩绣幕缠挂。

十八日清晨,早膳已完,御辇、担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簇拥而来,驾到浙江亭,好生齐整。

太上分忖从驾百宫各赐酒食,并兔侍班,从便观看。

百宫各自分散,逐队嘻游。

先前有澈浦、金山都统司五千人在下江,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水军并行操演。

军船一带雁翅般摆开,在于江口西兴、龙山两岸,共千余只。

各军都戎装披挂,戈甲旗帜,耀日鲜明。

管军宫在江面上分布五阵,摇旗呐喊,飞刀舞架,各船进退,如履平地一般,点放五色烟炮,满于江面,及烟收炮息,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那时自龙山以下,贵邪豪民,彩幕绵亘三十余里,挨肩叠背,竟无行路。

连隔江西兴一带,也都抓缚幕次,悬挂锦绣,江面之上,有如铺锦一般。

须臾,海门潮头一点将动,那惯弄潮的,共有出色数人:哑八画牛儿僧儿留住谢棒其余共有百余人。

这几个当先率领余人,手持十幅彩旗,直到海门迎潮,踏浪争雄,出役于波涛之中,并无漂溺。

少顷潮来,欢声喧嚷。

又有踏滚木、水傀儡、水百戏、水撮弄诸人,各呈伎艺。

而在《梦粱录》卷四里更是把观潮节写做盛宴: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

结语此外,《梦粱录》和《西湖二集》中还记录了杭州百姓饮食、婚嫁丧娶、观游买卖、佛教盛行、学士题写等民俗习惯。

通过这两本书的丰富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①《梦粱录》[M].吴自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②《西湖二集》[M].周清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③《中国传统礼俗》[M].张春生.百花文艺.2002④《中国民俗学》[M].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⑤《西湖二集》的民俗色彩[C].吴艳峰. 管理科学文摘.2008⑥《梦粱录》看南宋酒店经营特点[C].毛姝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⑦《西湖二集》:一部很值得研究的小说[C].吴礼权.明清小说研究.1991⑧《西湖二集》简论[C].武显漳.于良骓.玉溪师专学报.1988⑨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C].刘勇强.文学遗产.2001.⑩新时期杭州民俗文化的演变[C].莫高.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