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合集下载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一、古代盐政中国盐业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政事简易,国用不繁。

盐与百物同等,官不统制,任民自由产制运销。

夏、商、周三代,始在产地设虞衡之官,掌其政令,加以管理,许民以时采制。

周代并设太宰,掌诸侯邦国之贡赋。

诸侯岁有常贡,各以其地土特之产贡于王室,而盐为贡物之一。

史籍虽记周有“盐人”之设,“掌盐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盐”;考其职掌,大概不过分管诸侯贡盐之事,故此时尚无专门盐政。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

于是兴盐铁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加以管理,开中国盐政之始。

其法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运销,寓租税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因其产盐于官制之外复有民制,盐史学者称为“部分专卖制”。

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

所作《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秦国自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发展生产,民得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而征税。

沿至始皇,一统天下,盐制未改。

惟征税过重,盐价昂贵。

史载,秦时盐利二十倍于古,盐商富累巨万,人食贵盐,小民贫困。

西汉初年,因循秦制未改,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国家征税,税入归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但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收入不归中央。

武帝时,内修法度,外拓边疆,连年用兵,国库大空。

而盐商财累万金,不助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元狩四年(前119)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排富商、锄豪强。

以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大冶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并采纳其建议,派他们乘传车举行天下盐铁,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

其制盐法,由官府置备煮盐器具,雇民煮盐,给以工费;其卖盐法,设盐吏坐列市肆,贩物求利。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工艺流程》
盐田法是一种古老的制盐工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部的滨海地区。

盐田法工艺流程主要分为收集海水、晒制盐卤、熬制盐、精制加工等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收集海水。

盐田地区通常选择潮汐丰富的海域,使用盐田作为盐田法的基地。

工人们利用人力或机械设备将海水引入盐田,填满浅池。

接着是晒制盐卤。

在盛满海水的浅池中,海水经过蒸发,留下盐卤。

盐卤会在太阳下逐渐结晶,形成白色的盐花。

盐花会被人工捞起,这就是最原始的盐制方法。

然后是熬制盐。

将捞起的盐花放入锅中熬制。

锅中的盐花会在慢慢熬制的过程中变成颗粒状的盐粒,这些盐粒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用盐。

最后是精制加工。

经过熬制的盐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比如洗涤、磨粉、筛选等步骤,使盐粒更加纯净、细腻。

整个盐田法制盐工艺流程虽然简单,但却需要对海水、天气、温度等因素有着极高的要求。

同时也是一种对自然及手工工艺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古老的智慧和勤劳的民俗风情。

如今这项古老的工艺虽已被现代化的制盐方式替代,但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盐田法工艺流程,以传承和弘扬这种古老的文化。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2011-3-17 14:41:43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井盐汲卤运卤井盐井火煮盐海卤煎盐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陆地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

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

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

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

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

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

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

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

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概述部分旨在引出本文要介绍的主题,即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步制盐法的工艺流程、其在盐制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盐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制盐工艺的改进和创新对于满足人们的需求至关重要。

五步制盐法是一种常用的盐制方法,其具有简单、高效、经济的特点。

通过对盐湖的开采、晒盐、捞盐、煮盐和晒干五个步骤的操作,可获得高质量的食用盐。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流程和重要性,以帮助读者对五步制盐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五步制盐法在盐制过程中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通过对其工艺流程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五步制盐法的高效性和经济性,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中的适用性。

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五步制盐法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本文还将展望五步制盐法的未来发展前景。

盐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商品,其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因此,对于制盐工艺的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五步制盐法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为盐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五步制盐法及其在盐制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也将为读者提供有关盐业发展的新思路和创新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长文的组织架构进行详细描述,下面是文章结构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文,并对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概述。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五步制盐法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本文主题的兴趣;在文章结构部分,详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在目的部分,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预期。

简述几种制盐的方法

简述几种制盐的方法

简述几种制盐的方法一.传统制盐方法1、用耙子、刮板将滩场上晒好的盐碱土刮起、堆积。

2、使人共用大筐将碱土抬到涝囤里用以淋成浆,俗称“头浆”。

涝囤用土堆成,底坑用秫秸结成的檩子铺垫。

3、涨潮时将浆沟里的海水引到泸里备用。

4、用垸子将泸里的海水抬到涝囤,拎起头浆卤水,用地槽沟引到存卤池。

5、再用玩子将头浆卤水抬到晒盐池,晒盐池用鹅卵石、青石板铺成,七、八、九三个月晒盐。

6、盐晒好,用竹筐抬到灶上存放。

文字〖大中小〗)井盐汲卤运卤井盐井火煮盐海卤煎盐二.现代制盐工业1.海水制盐A.蒸馏法原理:蒸发至水的沸点,使其变成水蒸气,进而冷却即可得到纯水优点:蒸馏法的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缺点:成本较高,难推广应用。

B.电渗析法原理:是将阴、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于正负电极之间,并用特制的隔板将其隔开,组成除盐(淡化)和浓缩两个系统,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溶液的浓缩、淡化、精制和提纯。

优点是:①能量消耗低;②药剂耗量少,环境污染小;⑧对原水含盐量变化适应性强;④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⑤设备紧凑耐用,预处理简单;⑥水的利用率高。

缺点:与反渗透(RO)相比,脱盐率较低。

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浓差极化而产生结垢;①海水制盐——生产NaCl进一步利用②NaCl的水溶液制NaOH2NaCl + 2H2O 电解 H2# + Cl2# + 2NaOH③制金属Na 2NaCl(熔融)=== 2Na + Cl2④制Na2CO32NaOH + CO2= Na2CO3 + H2OC.离子交换制盐原理:.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目前正迅速发展,但需要不断更新离子交换树脂三.真空制盐法四.工艺流程简述卤水经滩田日晒蒸发,至饱和后引入一个卤水库中储存。

卤水库的作用,一是储存一定量的饱和卤水,以备真空制盐生产的需要;二是卤水在此有一定的停留时间,可以使其中的一些杂质颗粒沉淀下来,达到净化卤水的目的。

庵东晒盐技艺

庵东晒盐技艺

庵东晒盐技艺
来源: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盐的制盐技艺不复杂,但它与人类生命延续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所以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慈溪县志》载:“唐代开始,今师桥、石堰等地已设灶制盐。

”慈溪是浙江盐都,1958年,盐田面积达十万亩,1967年,原盐产量近23万吨。

制盐工艺历代迭次更新,经历煎煮、板晒、摊晒三个阶段。

宋代至清咸丰年间(约1151――1851)为煎煮阶段,将海水置铁锅内,用火力蒸发水份,遂成颗粒状白盐。

此后,发明盐田,即将海涂围筑成田块,上舖石板或瓷砖,引海水入内,借阳光使其中水份干燥成盐名曰“板晒”。

民国以后,进一步改进盐田结构,分三次完成结晶,曰“摊晒”。

煎煮阶段的主要工具有篾盘、铁盘、铁锅、泥灶;
板晒阶段的主要工具是拖刀、抄把耙、栈板、朳幅、土箕、漏铲、铧锹、铁扎、草扒、担桶、水勺、卤缸、将军帽(即缸盖)、盐箩、钉钩扁担等;
摊晒阶妈的晒盐技术现在还在延续,先用圧摊机把滩涂压平整,然后引海水入田摊晒浓缩,再用电动提卤泵把水份泵净,用石滾子把块状晶体碾碎。

在余姚庵东,如今尚有板晒传承人三位:丁长和、金加仙、沈裕张,滩晒传承人不胜枚举。

只是由于海涂变迁,海水淡化,经济效益每况愈下,部份盐田已改为农田,到21世纪初,制盐业已处于濒危状态,前景堪忧。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制盐工艺发展

制盐工艺发展

制盐生产原盐、加工盐及综合利用资源的工业部门。

生产范畴包括:纳取海水、盐湖卤水或地下卤水,在盐田内日晒成盐;钻井汲取地下天然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得到的卤水,用圆锅、平锅加热煎煮或用真空、热压蒸发、浓缩成盐;钻井水溶开采地下岩盐,生产直接用作制碱原料的卤水;直接采出地下岩盐和盐湖中天然结晶的石盐;按用途对原盐进行加工;从制盐中提取其他化工产品。

制盐工业既是采掘工业,又是加工工业。

盐的生产常集中在部分地区,销售遍及各地。

盐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

制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在其他工业部门和农牧渔业中也有广泛用途。

盐税曾经是许多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

沿革制盐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经历了由原始手工生产、手工机械生产到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过程(见制盐技术史)。

人类最早是采集自然界存在的卤水和盐,包括地表天然卤水和岩盐及海滨洼地自然结晶的盐,供给食用。

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淋卤煎盐。

有天然卤水的地区,曾采用“先烧炭,以盐井水泼之,刮取盐”的生产方法。

战国末期,四川开始掘井、汲卤、煎盐。

齐管仲(~前645)实行“官山海”政策,即盐由官民并制,产品全部由官府统一运销。

但由汉代至明代,除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到唐玄宗开元十年(7 22)的139年间,开放全国海滩、盐井、盐湖,任民自由产销外,其他历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都实行专卖制度,以严刑峻法控制着盐的产销,以徭役的形成强迫盐户产盐,生产者役作极苦,还要负担繁重的盐课,因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虽然隋、唐之际,山西湖盐生产已形成“垦畦浇晒”的新工艺,宋、元之际,福建海盐生产已部分采用晒,但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

井矿盐的情况有所不同。

四川在宋代出现了,首次使用钻头(“圜刃”锉)凿井。

由明代到清代,手工机具逐渐完备,分工协作逐渐明确,商业资本日益转为产业资本。

明代制盐技术

明代制盐技术

明代制盐技术明代时期,制盐技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这一技术的制盐方法在当时被视作国家机密,所以这里不能出现真实的名字。

我们可以描述明代时期常见的制盐技术过程。

明代时期的制盐工艺主要分为煮盐和晒盐两种方法。

煮盐是最主要的制盐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华丽的大型煮盐锅,由石灰石或陶瓷砖砌成,用以容纳盐水。

制盐工人将从盐田提取的海水或泉水倒入煮盐锅中,然后用火炉加热。

随着水的蒸发,盐水逐渐浓缩,形成晶状的盐结晶。

当盐水蒸发到只剩下盐晶时,制盐工人会用长柄的盐勺轻轻舀取盐晶,将其倒入容器中,经过晾晒、排水等步骤,最终制成盐块。

另一种常见的制盐方法是晒盐。

这种方法通常在潮湿的地区使用,因为天气炎热且存在持续的阳光。

制盐工人在平坦的盐田上铺设细小的盐池,将海水或泉水注入盐池中。

随着太阳的照射和气温的升高,盐水逐渐蒸发,最终形成盐晶。

制盐工人会定期修整盐池,以便更好地晾晒和形成盐晶。

一旦盐晶完全形成,制盐工人将其收集、排水、洗涤,最后晾晒成块。

无论是煮盐还是晒盐,制盐工人都需要准确把握盐水的浓度,以及加热、蒸发、晒干的时间和条件等因素。

制盐的整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来确保盐的质量和产量。

在明代,制盐业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经济产业,也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为了保护制盐技术的机密性,明朝政府对于盐务管理非常严格,规定私自制盐或泄露制盐技术的行为将受到处罚。

明代的制盐技术通过煮盐和晒盐两种方法,使中国的盐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而制盐过程的保密性也说明了当时的盐业重要性和制盐技术的高度发展。

卓筒井制盐的工艺流程

卓筒井制盐的工艺流程

卓筒井制盐的工艺流程
卓筒井制盐是一种古老的盐制作方法,主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开挖卓筒井:首先在地面上挖掘一个深井,井的直径一般为2-3米,深度约为10-15米。

井壁需要用石块或砖石砌筑,以保持井的稳定。

2. 筑堤围井:在井口周围筑起一圈高约1米的堤坝,以防止外界污水和雨水进入井内。

3. 进水灌井:将含有海水或盐湖水的水源引入卓筒井中,水位一般保持在井底以下5-6米的位置。

4. 蒸发制盐:在井的中心位置放置一个大型的炉子,炉子上方悬挂一个大铁锅。

炉火烧热铁锅,将水蒸发,留下盐分。

5. 收集盐水:蒸发后的水蒸汽上升到锅盖,然后凝结成水滴,沿着锅盖流向井壁,最后集中流到井底。

井底有一个盐水槽,用于收集盐水。

6. 沉淀盐分:盐水在槽中静置,经过一段时间后,盐分会逐渐沉淀到槽底。

7. 过滤盐水:将沉淀后的盐水通过滤网过滤,去除杂质。

8. 晾晒结晶:将过滤后的盐水倒入盐场或盐田,让其自然晾晒。


晒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盐结晶出来。

9. 收集盐晶:等到盐晶完全结晶后,用工具将盐晶从盐田或盐场上铲取下来。

10. 筛选包装:将收集到的盐晶进行筛选,去除杂质,然后进行包装,即可制成盐产品。

以上是卓筒井制盐的基本工艺流程,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以确保制作出高质量的盐产品。

卤水制盐技艺:千年古法,活态传承

卤水制盐技艺:千年古法,活态传承

卤水制盐技艺:千年古法,活态传承使寿光成为中国重要的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

图何延海SAL T PRODUCTION FROM BRINE: MILLENNIA-OLD TECHNIQUE, ACTIVE INHERIT ANCE魏伟盐,百味之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渤海之畔的寿光市,是传说中“盐宗”夙沙氏的故里,也是世界海盐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海盐之都”。

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寿光卤水制盐技艺。

作为先民智慧的结晶,卤水制盐技艺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悠久的制盐史“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莫先于山东。

”夙沙氏煮海为盐,开辟了制盐先河,是人类由渔猎时代走向农耕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寿光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盐业生产基地,考古资料表明,这里用地下卤水制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

卤水制盐技艺,是以地下卤水为原料,利用煮、煎、熬或滩田暴晒,制取饱和卤水,进而结晶制取原盐的传统技艺。

《尚书·禹贡》记载,寿光一带“海滨广潟,厥田斥卤……厥贡盐絺”。

夏禹时,寿光海盐被定为贡品;西周初年,姜子牙鉴于此地“少五谷,而人民寡”的实际,“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东周时期,齐非遗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国在此首创食盐官营政策,“筏薪煮盐,计口授食”;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寿光设置盐官,制盐技艺演变为煎盐;明代,煎盐改为熬盐,在寿光设置官台盐场;清初,开始滩田晒盐至今。

从商周时期的鬲纳卤煮盐,到汉代的煎盘纳卤煎盐,再到明代的铁锅纳卤熬盐,直至清初开始的滩田晒盐,寿光卤水制盐技艺的制盐工具虽然有所不同,但制盐工序基本一致,是人们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感观把握总结得来,口口相授、代代相传。

盐业生产者特别注重对天气变化的精准观察,并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许多天气谚语,便于分析掌握天气形势,组织原盐生产。

古人是如何提炼海盐的?山东发现的古老遗址,为我们揭开神秘面纱

古人是如何提炼海盐的?山东发现的古老遗址,为我们揭开神秘面纱

古人是如何提炼海盐的?山东发现的古老遗址,为我们揭开神秘面纱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烹饪和腌制食物,盐对人体各机能的维持也有一定意义。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尚书·说命》中说“若作和羹,惟尔盐梅。

”可见当时就以对盐有所利用。

正因为人对盐的依赖,盐业资源在历史时期一直是国家控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盐铁专营。

历史上许多绿林好汉也是在混乱的时候铤而走险,通过贩卖私盐来维持生存。

古人对盐的获取,又可分为海盐、井盐、池盐等方式。

井盐是通过开凿竖井来抽取地下卤水,池盐则针对的是咸水湖,二者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

相比之下,我国对海盐的获取可能时间更早、规模更大。

尤其是山东一带,考古工作者在靠近渤海南岸的内陆发现了大量的商周时期的制盐遗存。

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地。

那么海盐是怎么提取出来的?当时的制盐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考古学家的足迹,来了解下古老的制盐遗址和海盐提炼。

奇特器物牵出的大发现说到山东地区的盐业考古,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山东北部的文物工作者,经常发现一种造型奇特的器物。

这类器物下面是尖圆底,身体又布满了很粗的绳子状的纹饰,形状就像头盔。

1956、1957年惠民专区就发现了许多这种器物,当地群众称之为“盔头”。

寿光双王城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制盐工具)学者尝试还原的古代制盐场景我们知道,一般的日用陶器即便粗糙,起码说得过去,而且要么有腿,要么底是平的,能立得住。

这种造型的是用来干嘛的,不太好说。

但因为发现的范围与文献记载的煮盐之地大致吻合,器物内壁又有白色垢状物,已经有观点认为是煮盐之物。

为了保守起见,还是根据造型把他命名为“盔形器”。

可以说,这些看起来粗糙而丑陋的罐子,着实让专家们伤透了脑筋。

直至上世纪末,经过几次文物普查之后,随着盔形器的发现在山东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大家猜逐渐意识到:这其实是一次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进入新世纪以后,考古工作者对发现的盔形器抽丝剥茧,对相关的发现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由此发现了大量的制盐遗址。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图)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图)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图)井盐汲卤运卤井盐井火煮盐海卤煎盐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陆地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

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

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

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

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

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

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盐城制盐工艺

盐城制盐工艺

盐城制盐工艺盐城制盐工艺一、简介盐城制盐工艺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代淡水技术的重要分支。

数千年来,一批又一批精良的技术发展出了易学易行而有效可靠的盐城制盐工艺,被认为是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特色工艺之一。

二、历史盐城制盐工艺追溯至西汉,此时的盐城已成为中国的盐制国度。

随后元代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盐税的征税力度,许多专业化的盐制工厂也随之涌现,在官方的监管下不断地发展壮大,发展出了一套以高效的水力蒸汽工艺为主的专业制盐技术。

三、盐制工艺1. 运输质量盐水:盐水从盐坊运输至制盐厂,大部分是由手推车运输,或由车辆组成的队伍拉着滑车或平板来运输,运输路线大部分是沿着港湾边、湖边和河边调配所用的水。

2. 分割脱盐:工从加盐的池子里吸取一定量的盐水,用筛分离出其中的淤泥,再把淤泥过滤后蒸凝成盐饼,分割后经过脱盐处理就成为很容易采集到的白色新鲜盐。

3. 脱水晒干:经过脱盐处理后,盐水进入大量的晒盐榨干机,经过盐泥细粒大小梳理,天然气瞬间燃烧,带动晒盐榨干机旋转,盐泥受力后迅速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实现脱水晒干的目的。

4. 熔合烧制:最后盐粒经过过滤、浓缩、净化后,手工收集在一起,成熔合状,再放入熔合烧制炉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火焰烧制,最终使得颗粒的杂质完全过滤而稀香盐成品凝聚完毕得以出厂。

四、传承盐城制盐工艺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因的中国技艺,它涵盖了两千多年来一系列发展先进、技术精湛的手段,在传统文化保护和技术进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已经打破传统,实现了科学合理制盐加工技术的现代化生产,但技术学习和传承仍然继续下去,以及保留这种一直传承的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盐工艺,并将此历史技艺传给下一代。

海南古法制盐步骤

海南古法制盐步骤

海南古法制盐步骤
古代海南是一个盐碱地带,而盐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防腐剂,在古代生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古代海南是如何制盐的呢?
制盐的第一步是选址。

古人制盐时通常会选择离海较近、土质疏松、水源充足的地方作为盐田。

海南的海岸线很长,所以选址并不困难。

接下来,制盐的第二步是开垦盐田。

古人通常会选择一片平坦的土地,然后用锄头和犁等工具将土地翻耕松土,以便盐水渗透更好。

同时,也要修建排水沟,以便排除多余的水分。

第三步是引海水。

古代海南制盐主要依赖海水,所以需要将海水引入盐田。

古人通常会修建一条引水渠,将海水引入盐田,保证盐田有足够的水源。

第四步是晒制盐水。

将引入的海水倒入盐田中后,需要等待太阳的照射,让盐水逐渐蒸发。

这一步需要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才能让盐水中的水分逐渐蒸发,留下结晶的盐。

第五步是收获盐。

当盐水中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盐田上会残留一层薄薄的盐层。

此时,古人会用木铲或竹铲将盐层刮起,然后晾晒晾干。

晒干后的盐会更纯净,也更容易存储和使用。

第六步是包装盐。

古代的盐多用竹筒或竹篓等容器进行包装,以便保存和携带。

包装好的盐则可以用来交易、食用或进行其他用途。

以上就是古代海南制盐的步骤。

制盐虽然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但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古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掌握了制盐的方法,为古代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而如今,虽然工业化生产的盐已经取代了古代的制盐方式,但是古代制盐的步骤和方法依然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的重要途径。

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代用豆汁煮盐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老制盐方法,通过将豆汁与海水混合煮沸再结晶,得到盐的过程。

这种制盐方法在古代非常流行,成为了当时盐产业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盐的重要性、豆汁煮盐的历史背景和豆汁煮盐的原理三个方面,揭示这一古老制盐方法的奥秘。

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商品,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防腐防蚀以及货币交换等方面。

由于盐的重要性,古代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制盐方法,而豆汁煮盐便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

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盐的需求,同时也对当时盐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豆汁煮盐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记载,当时的制盐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由于种种原因,豆汁煮盐这种特殊的方法在某些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人们发现,通过将豆汁与海水混合,可以在煮沸的过程中加速盐的结晶,使得制盐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产量稳定,因此在一些地方成为了主流的制盐方式。

豆汁煮盐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豆汁中的某些物质对海水中的盐分结晶过程的催化作用。

豆汁中含有一些天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加速盐分的晶核形成和生长,使得盐晶体更容易形成和沉淀。

此外,豆汁也具有一定的碱性,能够中和海水中的酸性成分,进一步促进盐的结晶过程。

通过合理的控制豆汁与海水的比例和煮沸的时间,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盐晶体。

综上所述,古代用豆汁煮盐是一种利用豆汁催化海水中盐分结晶的独特方法。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满足人们对盐的需求,也推动了古代盐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现代制盐技术已经取代了豆汁煮盐,但这种古老制盐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古代用豆汁煮盐的原理。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给出对整篇文章的概述,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我们将解释古代盐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一个对古代盐产业的基本了解。

古代盐的表述

古代盐的表述

古代盐的表述古代盐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盐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包括盐的制作、盐的用途和盐的价值等方面。

一、盐的制作古代盐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海水中提取盐分,另一种是从地下盐矿中开采。

海水提取盐分的方法可以通过日晒或者煮沸海水来蒸发水分,从而得到盐。

而地下盐矿的开采则需要挖掘地下盐层,并进行加工提取。

无论是哪种方法,盐的制作都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如蒸发、结晶、过滤等,最终得到纯净的盐。

二、盐的用途古代盐的用途非常广泛。

首先,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用于提升食物的味道。

无论是烹饪、腌制还是烘焙,盐都是必不可少的调料。

其次,盐还可以用于防腐保鲜。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盐来腌制食物,延长其保存期限。

此外,盐还可以用于医疗和消毒。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盐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或者消毒伤口。

盐还被用于制作肥皂、玻璃、纸张等工艺品。

三、盐的价值古代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还表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

首先,盐是一种重要的商品。

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因此它的价格非常昂贵。

盐的交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有些地方甚至用盐来支付工资。

其次,盐在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盐被视为一种宝贵的礼物,常常被用来表示友好、尊重和祝福。

盐也被用来进行祭祀和宗教仪式。

古代盐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的制作、用途和价值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盐的制作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无论是从海水中提取还是从地下盐矿中开采,都需要经过蒸发、结晶等过程。

盐的用途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调味和保鲜,也可以用于医疗和工艺制作。

古代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用性上,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一种重要的商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古代制海盐工艺流程

古代制海盐工艺流程

古代制海盐工艺流程古代制海盐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

The ancient process of making sea salt was very complex.首先,海水被引入盐田,并被充分蒸发。

First, the sea water was introduced into salt fields and allowed to evaporate fully.然后,残留的盐被收集起来,放置在阳光下晒干。

Then, the remaining salt was collected and left to dry in the sunlight.晒干后的盐被研磨成粉末或块状。

The dried salt was ground into powder or formed into blocks.接下来,盐被装入容器中,进行贮存。

Next, the salt was packed into containers for storage.盐的质量取决于盐田和晒盐的条件。

The quality of the salt depended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salt fields and the drying process.盐质优良的地方盐闻名遐迩。

Places with high-quality salt were famous far and wide.古代制盐工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耐心。

The ancient process of making salt required a large amount of labor and patience.盐是古代极为重要的商品之一。

Salt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odities in ancient times.盐的采集和贩运是一个繁重而危险的工作。

Th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salt was a laborious and dangerous task.但盐的需求量很大,因为它被用于食品的保存和烹饪,还被人们用来交换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
/news/ 2011-3-17 14:41:43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井盐汲卤运卤
井盐井火煮盐
海卤煎盐
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陆地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

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

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

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

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

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

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

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