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区”向“城”转型背景下的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宁波杭州湾新区近郊小镇为例
066.城市边缘区村庄空间演变及发展模式研究 ——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
城市边缘区村庄空间演变及发展模式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易海军摘要:在系统研读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分析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演变的三个阶段,总结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呈现的“人口结构分异、产业构成分化、用地功能复杂”等主要特征。
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的模式,不能片面地把城市化作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的唯一路径,应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原则,从“空间聚集、产业发展、职能模式、建设标准”等方面,对城市边缘区村庄进行引导。
通过宁波市镇海区的实践,以期对具有同类特征地区的村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指导。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发展模式,多样性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Village Space in UrbanFringe Area——Taking Zhenhai District of Ningbo as an example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study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domestically and abroad,I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urban fringe area,makes analysis of the three stages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evolution in urban fringe area,and summarizes the main features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fringe,which are "population structure differenti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 differentiation,land use function complex"and so 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urbanization,this paper makes re-examination of the mode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urbanization should not be taken as the only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fringe village.This paper suggest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From the aspects of"spatial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development,function mode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To guide the villages in the urban fringe.the pape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Zhenhai District in Ningbo as a case area.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Keywords: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Urban Fringe Area,Spatial Evolution,Development Model, Diversity1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增量性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边缘区城市建设不断往乡村地区扩展,城乡空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空间正在被分化。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探索——以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为例
262百家论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探索——以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为例韦罗成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建设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成功实践。
特色小镇建设对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这种经验启示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推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关键词:特色小镇;新常态;浙江;经济转型;经验启示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浙江省委省政府着手建设特色小镇,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浙江经济转型的探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浙江省建设特色小镇带来的经济转型经验启示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从特色小镇是如何促进经济转型、特色小镇的建设给经济转型带来哪些经验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
一、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特色小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建制镇,也非传统工业园区,而是以某一特色产业或资源为基础,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为主导方向,通过特色小镇这一平台将产业以及产业所需的人才、技术等聚集,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链,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是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载体和区域经济转型的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民营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在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培育起了大量块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然而,浙江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块状经济,近年来却面临生产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力不从心,旧有路径难以为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实现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面对浙江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选择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路径。
2015年1月21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新兴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3]。
浙江省通过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了本省地区经济转型。
环杭州湾地区城镇群开发空间战略规划
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汇报材料1.规划的背景、目的与作用一、规划背景1.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全球城市体系(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市场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的程度不断提高,对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提出新的定位。
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已进一步演变成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措施,区域城市化发展在空间上促使单一城市向群体城市转型。
(2)新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新科技革命正影响着全球的产业分工格局,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转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城市职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在信息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区位,城市竞争力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其占有、处理与支配信息的能力。
(3)全球城市体系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重心是一批国际化的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在一定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大都市带是一个高度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地域。
2.“长三角”: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个大都市带(1)继美国的波士华士、日本的东海岸、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西北欧大都市带及美加五湖大都市带后,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列为全球第六个即将兴起的大都市带。
(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8300万人。
(3)对“长三角”南翼都市区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大都市区,第二层次是杭州、宁波大都市区,第三层次是嘉兴、湖州、绍兴、舟山都市区。
整个“长三角”南翼,跨杭州湾南北分布,随杭州湾大桥建设而趋向一体化,推动杭州湾地区进入了一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成为新时期浙江发展的新兴地区和浙江省的“杭州湾经济区”。
3.接轨上海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作为新兴大都市带,“长三角”在世界经济与城市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上海的“世界城市”功能与“长三角”承担全球产业分工的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基地功能。
“甬舟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探索——以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为例
“甬舟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探索 ——以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为例发布时间:2021-05-07T06:08:51.030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期作者:傅丹燕[导读] “甬舟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的发展,能够实现城镇融合发展。
浙江恒合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315800摘要:“甬舟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的发展,能够实现城镇融合发展。
本文首先阐述了甬舟一体化战略背景,以小港街道为例提出了具体的创建策略,希望对美丽城镇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甬舟一体化;美丽城镇;都市节点型一、甬舟一体化战略背景(一)甬舟一体化战略概述2020年,甬舟两地联合印发了《推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下称“要点”),要点指出甬舟一体化应当从生态环境、市场、公共服务、人才发展、改革开放、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宁波舟山港、合作先行区等几方面入手展开[1]。
小港街道已纳入宁波大都市区一小时交通圈,一小时以内可达宁波市域及舟山、杭州、台州等周边城市;“三路三高三轨”交通格局已然形成,区位优势极其明显。
(二)小港街道的优势在甬舟“双城、双廊、双屏障、三组群”的一体化战略格局中,小港作为宁波中心城和舟山花园空间协同的桥头堡,成为宁波由港口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升级过程中各种新增城市功能汇聚、更替的核心区域,正由宁波东部都市节点向甬舟都市圈中最重要的战略节点转变,其人口、城镇规模、产业类型、设施配套都将得到质的变化。
二、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的建议(一)建设突出“五美”首先,功能便民环境美。
当前小港街道存在固废收运不便利,缺乏美丽载体,内部交通阻断,公共交通设施未能全面覆盖,雨污体系不完善,缺少海绵理念,星级厕所比较少,数字化建设程度低等问题,在建设中应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问题解决,例如通过“三改一拆”专项行动打造“无违建”乡镇,做好水源地、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工作,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将政府、社会和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三者相互配合保证政治成果长效常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浙江小城镇转型发展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浙江小城镇转型发展思考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以浙江为例,城乡规划工作人员应当抓住新型城镇化背景带来的机遇,推进小城镇转型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为小城镇转型发展带来的重要契机,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应当如何推动浙江小城镇转型发展,以期为广大城乡规划部门、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浙江;机遇;转型发展策略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及至2018年,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已达59.58%,距发达国家及格线仅差15个百分点,而以浙江省为例,其在2018年,城镇化水平已突破68.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标志着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良好。
在今后,为促进浙江省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必要依托新型城市化背景所带来的重要发展契机,积极制定发展策略,促进浙江省小城镇的转型发展。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为小城镇转型发展带来的重要契机1.1 创建统筹发展模式,为小城镇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农村、城市分开发展的固定建设模式,重新调整发展计划,确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结构,从产业建设、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并要求城市对农村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在农村人口待遇方面,相关部门也从居住、教育、公共服务以及养老等多方面提供了保障,尽量缩小城乡居民差距,由此为小城镇转型发展创造机遇。
1.2 明确小城镇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两者在集聚能力、社会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在之前的城市建设工作中,相关部门往往将重点放在如何扩大城市规模、如何增加城市数量等方面,忽略了小城镇建设,以至于出现城市人口承载压力过大、环境问题与交通问题频发等城市发展失衡情况。
为解决这一发展困境,相关部门将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联系的重要纽带,希望借助小城镇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并全面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
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机制。
标签: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1 概述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
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
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本文的宁波城市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区概况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
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3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
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老城区,二镇——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摘要】研究目的: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差异。
研究方法:采用重心转移模型以及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的方法。
研究结果:(1)浙江省69县市的城镇人口增长率分布在0-46.37%之间;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分布在0-149.70%,从数量上比较,部分城市二者出现失调现象;(2)通过重心转移模型发现,2005-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了1891.04 m,建成区扩展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5029.73 m,二者重心转移的方向有所差异;(3)41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都达到了0.9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协调;10个县市的协调性指数在0.8-0.9之间,属于基本协调。
研究结论:浙江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不同县市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在失调县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oth evolution pattern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Shifting model and coordinat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 Firstly, th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69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range from 0 to 46.37%, while urban built-up area growth rates range from 0%to 149.70%. There is imbalance in some cities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gle. Secondly,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population focus has been 1891.04 m southwestwards away and the built-up extensionfocus has been 5029.73 m northwards away between 2005 and 2010 from shifting model. It shows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Thirdl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dex of 41 counties are above 0.9, which mean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f these areas are highly coordinate. And there are 10 other counties are believed to be developing coordinately since the index values are bigger than 0.8 but smaller than 0.9.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whole Zhejiang Province is high though few counties are low in land use efficiency,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6页(P18-22,30)【关键词】土地管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作者】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城镇化是中国当前“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引擎,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环杭州湾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oc 9页)
目次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一)战略定位(二)战略方针(三)战略举措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二)建设互联互通、宽带化的数字信息网(三)建设安全通畅、一体化的城乡给排水网(四)建设稳定高效、集约化的能源动力供应网六、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二)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七、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一)强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接轨上海机制建设(二)突破体制障碍,形成园区整合、建设和管理新机制(三)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四)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五)建立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保障体系(六)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七)承接和放大上海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3年3月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要求环杭州湾地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
为此,省政府于2003年4月立题开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吕祖善省长和陈加元副省长担任该项研究总协调人,省发展和改革委毛光烈主任和省政府楼小东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人。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公示)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公示)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科学指导新区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目前该规划阶段性成果已形成。
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报送审批之前,我局将杭州湾新区总规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10年10月29日-2010年11月28日,共计31天。
在此期间,欢迎公众提出宝贵意见,我局将依法予以研究和处理,并将修改情况附于审批材料上报市政府。
用地布局规划图一、基本情况杭州湾大桥通车大大拉近了上海与浙江东部地区的时间距离,推动沪浙一体化进程。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大桥桥头地区,在长三角结构中也由“边缘”转为“门户”,成为沪浙沟通的核心地区,这一区域地位的改变推动该地区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将日益频繁。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将成为宁波乃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平台。
并提出该地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区位图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总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贯彻落实省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和宁波城市发展战略部署,提升宁波杭州湾新区功能地位,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文化鲜明的新区发展模式。
规划重点是对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支撑系统、分区指引作深入的研究分析。
在总规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态特色,基于杭州湾特有的生态环境,做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开发;二是注重新区与余慈地区的统筹发展,既关注自身发展又做好区域合理分工;三是注重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联动,特别关注产业提升与导入和新城开发建设时序安排的关系;四是尊重现状和挖掘地域文化,科学安排新城用地结构和规模,结合水资源等环境特色做好城市设计。
宁波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报告
宁波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发展又拉动了经济的扩展,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约束、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发展动力不足等,宁波城市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进一步推进宁波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需要加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战略要求,结合宁波“十二五”规划谋划,前段时期,市发改委、市发规院组织专门力量对宁波城市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一、现状与趋势 (一)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由1980年的18.2%提高到2009年的63.7%,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
这既是宁波城市化实践的一个阶梯式推进过程,也是对城市化认识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1. 小城镇发展阶段(1980—1990)。
(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发优势,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口集中、城镇集聚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8.2%提升到1990年的31.1%,年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
(3)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模式,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城乡景观,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镇的离散发展。
2.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5年)。
(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
1998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战略决策。
宁波市“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包括城市化在内的“四大战略”。
宁波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应对
城市
上海
发展定位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该中心 产业创新与科技研发中心
战略节点
浦东新区 沿海三大保税港区 虹桥枢纽 嘉定新城、松江新城、临港新城 南京科教城 南京CBD 苏州工业园区、昆山 苏州西区 无锡新区 滨湖新区 空港新城 滨江新区(CBD) 梅山保税港区 余慈滨海新区
南京 苏州 无锡
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长江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产业基地、区域性 商贸物流中心 职教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高科技产业基地 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 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物流基地、会展商务服务中心 国际化港口城市
核心 全球制造网络 全球物流网络 全球金融网络 全球科技网络 全球文化网络 芝加哥 纽约 伦敦 纽约 伦敦 纽约 次中心 休斯顿 斯图加特 鹿特丹 上海 香港 迪拜、上海 专业节点 苏州 东莞 丹戎帕拉斯 孟菲斯 班加罗尔 昆山
硅谷
巴黎 洛杉矶
台北
北京 米兰 布达佩斯、北京
班加罗尔
都柏林 威尼斯 惠灵顿
长三角南翼 核心地区
浙江三大城镇群将加快融合:形成一 个核心区两个拓展区
浙赣走廊拓 展地区
浙江沿海拓 展地区
2、长三角建设亚太门户,宁波的国际门户地位和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提 升 港口职能:进一步提升,从
临港制造业(第一阶段)向 临港物流与贸易功能拓展( 第三阶段),国际航运组织 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梅山保税港区将是宁 波航运和贸易的核心 空间 宁波部分临港生产职 能将加快向舟山、三 门湾地区转移 机场职能:机场规模扩张, 服务范围扩展,因此面向多 个长三角国际机场地区的国 际化服务地位提升显著 宁波的国际空港物流 职能将得到显著提升 余慈地区的临空经济 特征显现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目次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一)战略定位(二)战略方针(三)战略举措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二)建设互联互通、宽带化的数字信息网(三)建设安全通畅、一体化的城乡给排水网(四)建设稳定高效、集约化的能源动力供应网六、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二)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七、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一)强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接轨上海机制建设(二)突破体制障碍,形成园区整合、建设和管理新机制(三)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四)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五)建立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保障体系(六)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七)承接和放大上海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3年3月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要求环杭州湾地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
为此,省政府于2003年4月立题开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吕祖善省长和陈加元副省长担任该项研究总协调人,省发展和改革委毛光烈主任和省政府楼小东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人。
(完整版)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
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发布日期: 2008-6-2 来源: 宁波日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内容提要:●从建设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战略出发,杭州湾新区的发展目标是:“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杭州湾新区● 建设现代化杭州湾新区,要实施“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者功能融为一体、空间合理分布、有机联动发展。
“新桥城”,就是新区要以大桥为标志,以海湾为特色,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的新城区;“产业园”,就是新区要以产业为支撑,成为国家级一流的开发区;“开放门户”,就是新区要以开放为形象,成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推进全面开放的示范区●加快新区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国际化、集聚化、整合化、高端化和集约化原则,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大项目、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约利用资源要素,把新区建设成为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节点和集聚基地●加强新区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从完善新区发展规划、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推进重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杭州湾新区升格市管以后,进入了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探讨新区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近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课题组对新区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新区未来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新区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是杭州湾新区发展的首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新区进入“二次创业”,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发展基础,把握新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杭州湾新区成立五年多来,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作,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34亿元,开发面积近30平方公里,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施设已经投入运行;二是空间总体布局基本形成。
“四个全面”背景下浙江区域经济转型新旧小镇发展路径对比
“四个全面”背景下浙江区域经济转型新旧小镇发展路径对比作者:汪颖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4期摘要:在“四个全面”的背景下,社會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经济模式也实现了升级、转型。
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了浙江经济发展与区域是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出现了特殊城镇的发展模式,严重冲击了传统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此,本文将以杭州城中附近的新旧城镇作为案例,详细分析其各自发展模式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并借此机会全面贯彻“四个全面”的相关内容,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目的。
关键词:“四个全面”;经济转型;智慧小镇;生态改善;智慧生活在“十九大”的背景下,落实“四个全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式。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民生”的相关方针政策,清楚地表现党的立场。
同时,在实施改革开放这一政策以来,我国将经济作为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心,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在根本上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扩大了我国在国际方面的影响。
在浙江省,杭州作为其省会城市,凭借其地理优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先进模式。
在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背景下,浙江省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县域经济的发展路线,主要是因为省内城镇星罗分布,这使得每一个区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模式、方向。
在时代不断变迁的背景下,浙江省的各个城镇也在不断的创新、进步,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浙江省整体的经济,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地调查。
“双城记”是杭州城区独有的现象,即在发展的过程中,城镇的新旧模式不断结合、碰撞。
具体而言,在江干区的北部有一个“丁桥”城镇,随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改名为“丁兰街道”,将大型居住区作为规划、建设的主要方向,并将“局”作为发展的核心。
同时,在这个城镇中,还包含“丁兰智慧小镇”区域,其以“智”为发展核心,以“山水智城,智慧生活”为规划、建设的方向。
由此看出,在这一区域中,存在两个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存在明显差异的城镇,成为杭州经济转型的奇景。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省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省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陈侃侃;朱烈建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承载体.浙江省小城镇在经历较长时间快速发展之后,传统模式的弊病开始凸显,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要求下,小城镇亟待谋求转型发展新路径.本文基于浙江省小城镇转型迫切性的分析,以及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提出追求绿色、公平、品质的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陈侃侃;朱烈建
【作者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泸州市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 [J], 周学红;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与路径创新——以浙江省天凝镇为例 [J], 李玮舜;
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美丽乡村发展路径研究r——基于浙江省象山县的调查与思考[J], 沈凌峰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泸州市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 [J], 周学红;
5.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J], 周蓼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小城镇规划探讨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小城镇规划探讨盛江【摘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重点中小城镇,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走紧凑型中小城镇发展道路三方面,提出了中小城镇规划的新思路,从而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lanning for the small and medium towns under the new perspective urban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new ideas for the planning for the tow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small and medium towns, promotion of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compact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town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7(043)004【总页数】2页(P16-17)【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小城镇;土地效益;经济水平【作者】盛江【作者单位】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最近几年,我国中央经济会议于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新时期国家发展与城市改造的重要性,要努力走智能型、集约型、绿色低碳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路线。
另外,基于我国国情,中小城镇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的主要桥梁,做好中小城镇的规划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城市与乡镇的改造,还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而这些关键在于做好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小城镇的规划,保持稳健的发展进程,才能让新型城镇化理念深入到中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的乡村发展战略规划——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农业板块为例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of Rural Area i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Bay New Zone of
Ningbo
作者: 高宁[1];华晨[1];Georges.Allaert[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比利时根特大学交通与空间规划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52-5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主题词: 乡村;发展战略规划;多功能农业;杭州湾新区
摘要:引入多功能农业理论应对乡村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乡村规划理论的发展要求,提出乡村规划应着眼地区发展,改变"去农业"倾向,将农业的综合价值纳入规划研究的范畴,进行乡村发展战略规划。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农业板块战略发展规划为例,在规划中农业先行,以多功能能农业分区指导空间布局和模式,并进行用地概念规划。
杭州湾新区:“四个转变”加快转型发展
杭州湾新区:“四个转变”加快转型发展
高庆丰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近年来,杭州湾新区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绕开拼土地、靠政策、铺摊子的粗放式发展老路子,绕开与周边先进开发区同业竞争、同构发展的窄路子,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生态环境、单一制造业集聚的死路子,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
【总页数】1页(P)
【作者】高庆丰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转型发展主题文章之七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趋势与高新区发展机遇 [J], 王旭琰
2.加快杭州湾新区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对策研究 [J], ;
3.市委副书记、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陈新:加快建设宁波北翼国际化新城区 [J],
4.大部制吹出清新之风杭州湾新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J], 谢霞
5.加快发展休闲产业打造宁波杭州湾新区新名片 [J], 高庆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小城镇发展导向研究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小城镇发展导向研究
赵蕾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年(卷),期】2005(032)005
【摘要】城市边缘小城镇在不断受到中心城市辐射扩张的"冲击"下,目前仍以自身相对独立的体系寻求发展,在内部力求平衡.因此,城市边缘小城镇作为当前城市发展中最具敏感性的地域实体,在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以浙江省绍兴福全镇为实例,通过对其现状特点和发展动力机制的综合研究,探析城市边缘小城镇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在规划中应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正确引导这类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总页数】6页(P588-593)
【作者】赵蕾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浙江,杭州,310027;绍兴市规划局,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J], 席爱华;陈宝峰;张希玲;王素义
2.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研究 [J], 杨莉;周秀慧;严燕儿
3.城市边缘区村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为例 [J], 张艳明;
章旭健;马永俊
4.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J], 韦仕川;吴次芳;杨杨;冯科
5.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协同发展规划方法研究 [J], 徐海林; 孙启真; 张李纯一; 侯玉柱; 徐漫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向“城”转型背景下的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宁波杭州湾新区近郊小城镇为例李诗强黄伟锋【摘要】宁波杭州湾新区由“工业新区—综合新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同周边的农村或城镇发生利益关系,同时存在着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等矛盾与困惑,在这样背景下的庵东镇面临行政区划调整后与杭州湾新区功能关系的重新审视,明确其在新区中角色定位、城镇空间结构、村庄建设以及未来城镇拓展方向等问题,为此庵东镇急需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谋划,为把握、利用好机遇提供空间上的决策参考,既满足杭州湾新区对城市发展指导性的需求,又能理性的向新区表述自身发展诉求,保障庵东镇在新环境下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区转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1.研究背景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处于杭州湾产业带中心位置的宁波杭州湾新区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环境,必将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在宁波杭州湾新区迅猛的发展浪潮中,经历过去单纯“工业区”发展路子,走向“综合新城”发展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新区必然会与周边乡镇发生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等问题,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必然促使庵东镇重新审视与杭州湾新区的功能关系,以及未来城镇空间拓展方向;另外从庵东镇内部环境来看,由于城镇快速发展和时间维度上的推进,上版总体规划的规划思路已不能有效诠释庵东镇现阶段的发展,包括其产业发展策略、城镇交通体系、城乡空间布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受到严峻挑战。
从整个庵东镇远景发展战略高度,深入分析区域发展趋势与机遇,剖析现实发展状况与历次规划理想间的矛盾,最终从“路基—路标—路径”三个层面上(图1),围绕未来庵东镇怎么发展这个核心问题,从战略定位、区域协调战略、城镇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策略、村庄发展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有效引导庵东城镇空间从迷茫无序走向清晰有序。
图1 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路线2.路基剖析庵东镇位于杭州湾南岸,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岸桥头堡,也是宁波连接上海的北大门(图2)。
图2 庵东区位示意图庵东地域原为海涂,公元1848年建“万嵩庵”后,逐渐形成集市,经百余年发展,已成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翼的工贸型小城镇。
根据甬政发〔2011〕135号文件,慈溪新浦镇和周巷镇管辖共8个行政村,连同已围垦的73.72平方公里划归庵东镇管辖。
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后,庵东镇下辖3个居民区,23个行政村,并且庵东镇区建制一并委托杭州湾新区管理,庵东镇现状总人口为1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接近1:1[1]。
由于历史发展及建设规划的原因,庵东镇现实发展状况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2.1优势与机遇 2.1.1区位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以及杭甬高铁开通后,梁周线、余慈大道等区域干道开通拉近了庵东镇与余慈地区、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的距离,逐步迈进“同城化”时代。
2.1.2外部环境辐射效应庵东镇地处长三角,杭州湾南岸,环杭州湾滨海产业发展带边缘,是滨海产业空间向沿传统城镇走廊的综合服务功能拓展空间过度地带,同时接受两个空间发展辐射(图3)。
从周边功能区块发展来看,新区北部产业园区建设已经成熟,杭州湾新城核心区正在崛起,南部已建成的慈溪城区正在向东、向北拓展,庵东镇作为杭州湾新区唯一管辖镇,未来在城乡建设、产业经济、社会事业等各个层面会受到强有力的辐射带动。
2.1.3土地资源丰富行政区划调整通过省、宁波市政府批准后,地处三北平原,世代围海造地,地势平坦的庵东,凭借广阔的土地空间,为未来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空间载体。
2.1.4人文优势明显庵东镇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海地民风、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庵东人民以“海里人”特有的刻苦耐劳、豪爽热情的性格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种宝贵的人文精神也必然会是庵东镇实现再次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图3 外部环境辐射示意图2.2问题与困惑2.2.1行政区划调整,角色定位需明确庵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如何确定与杭州湾新区的功能关系,明确其在新区中的角色定位、城镇功能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1年庵东镇管辖范围确定后,出现原属于另外三个镇的村庄被调整的局面,通过实地村庄走访,发现新调整进来的村庄对整个村以及庵东镇未来发展认知度不高,思路各异,多是基于本村庄利益的思考,没有形成统一的方向,问题主要在于作为杭州湾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庵东,还停留在以前普通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当中,对于怎么样借助新区的大发展大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来提升城镇形象,以及明确的城镇功能定位是当下庵东亟需解决的问题。
2.2.2产业经济基础薄弱,水平亟需提升农业有基础,但优势未发挥;工业有势头,但空间受限制;三产有机遇,但基础很薄弱。
庵东镇农业产值由2008年的14851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25653元,而农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从2008年的10.32%下降到2011年的9.52%,说明庵东镇农业技术水平在上升,给予的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水产养殖、棉花种植以及咸地瓜果等主要农产品有一定基础,但还属于传统农业,距离新型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庵东镇工业由2008年的90402万元到2011年的182547万元,翻两番,其主导产业包括机械电器、针棉织品、塑料电子等,工业发展势头比较好,但从空间分布上,发现庵东镇工业除镇工业园外,其余零星散布于各个村庄内,比较利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在大桥经济带动下,庵东三产主要依靠小海鲜农家乐餐饮,并形成一定知名度,但产业类别较为单一,产业层次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服务配套设施和水平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与体系。
2.2.3城镇空间发展受限,发展空间需拓展就目前的建设状况看,城镇建设水平较低,城镇建设规模偏小,空间形态不明显,空间分裂,需要重新拓展发展空间。
庵东镇北部紧邻杭州湾新区智慧产业区与新城居住区,重点建设项目较多,需要土地指标比较大,在国家土地“占补平衡”总体政策影响下,本区块保护耕地的压力很大,近期可利用建设的土地非常有限,突破途径也有限;从目前庵东镇空间形态来看,庵东老镇区处于整个镇域的末梢,空间发展余地有限以及空间分裂严重,不利于杭州湾新区与庵东镇城乡统筹发展;另外庵东现状城建水平以及规模在同类城镇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由于一直以来庵东老镇区空间拓展的局限,城镇形象提升困难,需寻求新的拓展发展空间。
2.2.4村庄居民点缺乏系统规划,需重构村庄体系结构村居民点条带状布局对整个地块产生的切割隔离作用,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运营。
村工业用地对居住环境产生较大的干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传统聚居方式面临变革。
受地形环境和传统耕种方式的影响,村居民点多呈现条带状且多分散布局特征,这种布局对整个地块产生的切割隔离作用,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运营。
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庵东镇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缺乏系统的规划,大都以独门独院为主,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较大,且布局交错混乱。
村工业用地对居住环境产生较大的干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对传统聚居方式进行思考,构建新的村庄结构体系,指导新一轮村庄建设。
3.路标研究3.1类似城镇发展经验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类似新区大发展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表1),包括类似案例的比选,进而研究其发展模式、经验启示以及依附关系,以指导目前庵东镇作为依托杭州湾新区建设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模式上的选择取向,包括城镇功能定位、新镇区拓展方向等内容。
表1 国内外类似新区大发展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无论在规模还是功能上,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开发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发展。
不同的新区跟其相连的周边地区存在着不同实力对比现象[3]。
依此,位于其周边小城镇或地区未来发展出路归纳为三类:(1)附属关系型新区仅仅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源,不能形成综合的城市功能,需要依托周边城镇区域的发展带动。
(2)相辅相成型新区与原城区在功能地位上实力相当,新区在二产经济上主导发展,周边城镇地区在社会生活和三产服务业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3)被主导发展型新区的发展完全盖过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其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周边城镇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结构。
发展新市镇所具备条件:(1)大区域战略支撑,依靠区域战略平台,推动新市镇发展。
(2)依托产业区,产业园区,提供稳定而充足的就业岗位。
(3)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加强新市镇与主城间联系。
庵东镇空间开发模式启示:(1)在处理新城开发与老镇区改造的关系时都是采取同步发展,相互联系。
为庵东镇老镇区、新城发展区发展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案例指引。
(2)建设纵向层面上都采取了有效合理的分期发展策略,前期以发展新区核心区和老城区改造为主,中期沿发展轴线加强组团联系,最终形成合理的空间网络框架。
(3)新镇空间选址上,通常会选在新区核心区位置,贴近居住区。
一是有力地塑造整个新区的特有形象,发展新区的第三产业,促进新区产业平衡,优化新区办公、生产环境;二是作为周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切入点,提高新区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3.2相关规划解读《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中,对庵东镇定位为“特色农业和生态涵养区”,这一规划对本轮规划的编制有较大的借鉴价值,但由于杭州湾新区管理范围调整后,对于规划南部片区农村、农业、农村以及庵东镇老镇区的研究较欠缺,没有具体的规划措施,对其的发展目标定位也比较模糊,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
《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中对于庵东镇定位为:“作为北部地区的工贸旅城镇,形成以机械、针织、建材工业和海产品为主的工业基地”,规划在较高的层面对杭州湾新区以及庵东、崇寿、新浦三镇进行了定位,肯定了杭州湾新区的重要地位,也对三镇的性质做了准确描述。
但在新区性质上,强调了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特征,而忽略了其作为增长极核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测算也明显偏小;三镇的发展上只有崇寿镇与新区整合发展,而目前三镇早已显示出主动融入杭州湾新区共谋发展的趋向。
对庵东镇定位是余慈中心城和杭州湾新区之间的小城镇。
《慈溪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本版规划提出了杭州湾新区与庵东、崇寿、新浦一起组成杭州湾片区,并共同发展的概念,这与新区与三镇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现状是非常切合的。
在发展方向上,提出在主要向东、向西发展的同时,适度向南发展的思路,这将加速新区与三镇的融合与共生。
《庵东镇总体规划(2002-2020)》对于庵东镇的定位为“慈溪市域北部的区域中心,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翼的工贸型城镇”,本版规划对于庵东镇的综合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但自从2002庵东镇总体规划编制完后,其间没再及时修编,加上庵东镇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近年发展较快,原规划与现实发展存在一定衔接不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