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重点(一)

合集下载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本文旨在总结传播学概论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学科,涵盖了广告、媒体、公关等多个领域。

正文1. 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传播学研究信息的传递、传播和接受过程,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和影响。

•传播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沟通机制,促进有效信息传递和交流。

2.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信息:传递或交换的各种符号、观点、想法等。

•媒介:传播信息的渠道,比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受众:接收和理解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传播过程: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包括编码、传递、解码等环节。

3. 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模型•传统线性模型: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单向传递模式,如拉斯韦尔模型。

•双向模型:强调接收者对信息的反馈和影响,如媒体效应研究中的媒介-使用与满足模型。

•多步流程模型:考虑信息传播的多个阶段和环节,如多步流程理论。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研究探讨媒介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利用和满足模型: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对受众决策与行为的影响。

•感知理论:媒介对受众感知的影响,如选择性暴露、注意和记忆。

•媒介心理学:研究媒介对受众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如刺激反应、认知色彩等。

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人际关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强关系和弱关系: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对信息流动的影响。

•六度分隔理论: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建立联系。

结尾•通过本篇文章,我们简要了解了传播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信息传递的规律,有助于有效传播和理解信息。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传播学有所帮助,激发对传播学的进一步学习兴趣。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收集受众的意见和反馈,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实地观察:观察受众在实际场景中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探索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环境控制变量,揭示媒介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通过研究人类的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来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在大一的传播学概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基础的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探究了人类在各种媒介和环境下,通过消息交流实现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研究对象包括信息源、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传播学作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伴而生。

从古代的文字传播到现代的大众传媒,传播学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在现代传播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如传播效果、社会交往、媒介与认知等。

三、传播学的理论与模型在传播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传播现象。

比如,传播学理论中的包容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的差异;媒介依存理论,阐述了人与媒介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传播学模型中的Lasswell模型,提出了“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的基本问题。

四、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我们学习了媒介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传播学中的媒介理论,研究了不同媒介形式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变革、媒介融合等重要概念。

五、传播过程与传播行为传播过程研究了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和传递过程中的环节及因素。

在传播行为的研究中,我们学习了传播者、受众、消息、观众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六、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传播伦理是研究信息传播中的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的学科,我们探讨了信息传播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等问题。

传播效果研究了信息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和变化,包括认知效果、态度变化、行为转变等。

七、传媒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大一的传播学课程也强调了传媒素养的培养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传媒素养指的是通过学习和理解传媒产出的各类内容,培养对媒介的理解和批判能力。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学科,旨在探讨信息的发出、传递和接受,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和效果。

作为传媒与新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传播学概论向学生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概论的大一知识点概述:一、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

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与社会变革的加速,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传播理论、批判理论和新媒体传播研究等多个阶段。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是信息从一个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或多个接收者的过程。

2.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 传播对象:是信息传递的目标,可以是个人、团体或大众。

4. 传播效果:是信息传递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等。

三、传播学的理论模型1. 传播源-信息-受众模型:强调传播过程的三要素,即传播源产生信息后,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2.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线性的,信息从传播源到受众的过程,受众被动接受信息。

3. 反馈模型: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反馈,认为受众对信息做出反应,并将反馈传递给传播源。

4.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参与和互动,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受众也会产生反馈和影响传播源。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数据和实证分析,验证和解释传播现象和规律,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和观察等方法。

2. 人文研究:注重对文本和符号的解读和理解,运用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等方法分析传播内容和文化现象。

3. 大数据研究:通过海量数据的分析,揭示信息传播的模式和规律,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

五、传播学的实践应用1. 媒介与传播实践:媒介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广泛应用于广告、新闻、公关等传播领域。

2. 社交媒体与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热点,涉及网络舆情、社交网络分析等方面。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绪论:1.传播是什么?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是把资讯,意见,经验,态度,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人。

传播是社会的基础2.传播与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信息发布的渠道2.传播学起源传播学是一门有着漫长过去、短暂历史的学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3.传播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传播三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卢因(心理学家,把关人,研究方法:实验)拉扎斯菲尔德(数学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研究方法:统计调查,)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方法:实验法)4.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概论》又译《人.信息.媒介》贡献:1、确立学科2、培养学生3、大批著作4、前哨研究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能指和所指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即符形如:人、h u m a n、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辞典义和引申义)、思想。

即符意3.符号类型(知道)图像符号:是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符号对象的信号: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因果性必然联系象征符:与指示对象联系是任意的、人为约定的4.意义的定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人的意识,外部世界是意义形成的基础人意识的参与意义可以物化: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义与暗示义内涵义与外延义指示义与区别义精确义与模糊义第四章1.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的过程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有利于分析政治宣传《德意志的宣传》单向度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1966年)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模式(1954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3.人际传播模式:人(传播者+接受者):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意义:这一模式意味着与传统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突出信息反馈,双方互动、交流第五章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研究人类如何创造、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学科。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成立的传播学还是在20世纪初。

传播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传播暗示阶段(20世纪初),传播双方协商阶段(20世纪中叶),传播行为与效果研究阶段(20世纪后期至今)。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包括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等。

4.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和传播研究方法等。

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如传播模型、传播过程和传播影响等;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态度变化、行为转变和社会变革等;传播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的传播研究,如调查、实验和观察等。

5.传播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传播学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如传媒学、广告学、公关学、新闻学等。

传媒学主要研究传媒行业和传媒产品,如新闻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广告学主要研究广告活动和广告效果,如广告创意、媒体选择和目标受众等;公关学主要研究公关活动和公关效果,如形象管理、舆情应对和社会责任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和新闻报道方式等。

6.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如政治传播、企业传播、社会传播和健康传播等。

政治传播主要指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如选举宣传、政府宣传和政策解读等;企业传播主要指企业形象的传播和管理,如品牌建设、危机公关和员工沟通等;社会传播主要指社会问题的传播和解决,如环境保护、扶贫宣传和性别平等等;健康传播主要指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如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传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演变和发展。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传播: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社会组织》1909)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人类传播概论1、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间流动的过程。

2、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是信息双向互动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符号解读的过程。

3、人类传播的历史(5个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第二章传播学的诞生1、传播学诞生的社会条件:首先,人类科技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从而使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术界开始对传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次,公共信息所产生的政治性影响促使学术界对宣传和舆论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的奠基者⑴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

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5W)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

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⑵库尔特•勒温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当一个人通过一种传播过程接收了信息,该信息的意义就在一定程度上由这个人所属的群体决定。

今天,勒温的“把关人”概念被传播学学者们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组织传播的研究中。

⑶保罗•F •拉扎斯菲尔得优秀的方法论者,在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均有所建树。

他从研究广播这个新型的大众媒介入手,介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

他在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方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拓者,对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将调查访问和多变量资料分析结合起来的途径,将民意测验变成了一种科学工具。

⑷卡尔•霍夫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开创了美国微观层次研究个人态度变化的学术传统。

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重视。

说服研究由亚里士多德经卡特赖特至霍夫兰,遂成为一个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欢迎的传播研究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注意:因为传播学概论重要内容较多的关系,本次是一到七章的重点内容。

(请大家根据重点结合书本认真理解记忆,加油:)第一章导论学习要点:本章是对传播学总体理论知识的论述。

概述了传播学最基本的知识:传播现象的由来及发展;传播的定义与层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联系,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等等。

共分为四节。

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也就是属于名词解释的题较多。

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基本概念传播二、重点问题1、“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

2、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基本概念传播学二、重点问题1,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3、英国传播学分为四大流派:麦奎尔社会学派;霍洛伦社会心理学派;奇斯曼政治经济学派;利兹职能学派;第三节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一、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实验性的定量分析法思辨型定性分析法研究对象二、重点问题1、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2、传播学是否与新闻学有血缘关系?第四节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2,对新闻改革起到参考,借鉴作用;3,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有重要意义。

课后问答题:人类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它们各自的特点是甚么?(此题非常重要)按照信息传授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1,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2,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

3,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人际传播狭义: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广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

人际传播具有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

反馈灵活,互动频繁。

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群体传播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

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

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

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

组织传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过程,也是传播过程。

组织是否有权威,也表现在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众传播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所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时代向流动的;4,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大众传播更快捷,广泛;5,由组织,职业传播者发出。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内容有了解传播学在西方的起源,产生的条件,原因;掌握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主要的奠基者,掌握传播过程,主要的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等等。

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内容也比较庞杂。

需要进行归纳,整理,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就容易把握了。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传播研究二、重点题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2、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3、美国成为传播学发源地的原因。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性的特色重点题:1、如何理解传播学具有的多学科边缘性学科的特点。

2、传播学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节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一、基本概念1、群体动力学2、拉斯韦尔3、卢因4、拉扎斯菲尔德5、霍夫兰6、施拉姆二、重点题四大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全书重点题)第四节传播学现状和发展趋势1、传播学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2、从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如何看待信息与传播的内在联系?3、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课后问答题: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答: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2、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著作是什么?答:拉斯韦尔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3,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卢因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提出“把关人”理论;拉扎斯菲尔德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霍夫兰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

《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施拉姆70年代末来华访问传播学集大成者。

1,是传播学成为独立的学科;2,建立传播学研究机构;3,编辑出版著作;《大众传播学》《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3、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答:1成绩——从四方面看: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

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

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

2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特色”要求:①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②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③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3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传播过程理论和传播模式,着重阐明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要重点掌握三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即传统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一、基本概念传播过程二、重点题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一、基本概念传播模式二、重点题在传播研究中,“理论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甚么?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重点章)一、基本概念1,信源;2,信宿;3,讯息;4,反馈;5,噪音;6,线性传播模式7,传播单位;8,社会系统模式;9,赖利夫妇的模式;10,马莱茨克模式二、重点问题传播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与特点、局限线性传播模式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模式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分解传播过程,即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结果;(简称五W)2,第一次为传播学理论建立理论构架。

3,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1,直线性;2,孤立性;申农—韦弗模式模式中信源,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

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控制论传播模式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局限: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集会完全平等;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德福勒模式1,加入并突出反馈功能;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奥斯古德模式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和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即2+4定律)丹斯模式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

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定义:解决传播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它不同于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着眼于解决传播要素(内部结构),而是着眼于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

赖利夫妇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有三种:基本群体,次属群体,隶属群体。

还有一个参照群体。

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马莱茨克 1,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

受传者同样要对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也会受到“媒介压力”。

“感受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2,传播者与受传者还要受到: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制约。

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

注:此题基本囊括了第三节基本概念题,简答题。

课后问答题: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