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疾病详解
疾病名:神经性贪食英文名:bulimia nervosa缩写:别名:狂吃综合征;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polyphagia疾病代码:ICD:F50.2概述: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为特征、导致病人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的综合征。
神经性畏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属于行为怪异的进食性疾病,虽然两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但引发疾病的根源和本质相同,均起自于对肥胖的恐惧心态。
因此有人把这两种疾病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
这两种疾病均多发于年轻女性。
早在1959 年,美国Stunkard 就报道在肥胖和正常体重的人群中,存在暴食、继之呕吐、导泻等现象,并称之为“狂吃综合征”,后改为“贪食症”。
1979 年,英国Russell 首次提出“bulimia nervosa”这一术语,并逐渐被公众所接受。
目前,该症已有独立的分类诊断标准,但与anorexia nervosa 间的关系仍然存在分歧。
流行病学:该障碍多见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5∶1~9∶1。
国外有研究对12~19 岁学校人群进行调查,患病率为 0.7%。
对大学样本进行调查,患病率为3.8%~13%。
国内无此方面报道。
病因:认为本症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虽然已有研究报道该障碍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22%,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 9%;其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但该障碍与遗传的关系尚不明确。
另有研究报道该障碍患者脑脊液中5-HT 代谢产物5-HIAA 水平低于对照,提示可能由于中枢5-HT 不足而导致该障碍。
2.社会心理因素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一些特殊职业的要求、妇女追求完美以适应职业竞争的需要、患者个性中的问题,如:缺乏自信、控制力差等均对该障碍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患者对食物存在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不可自制地发作性暴食,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
【优秀文档】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
当今社会减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苗条是大多数人的追求,然而有一种病却让这种追求变得更加困难,这种病叫神经性贪食症,病如其名,相信大家也知道这个病的大体表现形式了,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种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神经性贪食症(BN),又名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并伴随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及对自身体重和体形过分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取防止增重的不适当的补偿性行为,如禁食、过度运动、诱导呕吐、滥用利尿剂、泻药、食欲抑制剂、代谢加速药物等,这些行为与其对自身体重和体形的过度和不客观的评价有关。
病因
BN是一种现代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数研究认为,BN的发病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家系调查表明遗传因素在AN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不过,有资料表明BN的遗传倾向不如AN明显,遗传在BN发病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例,目前仍不能确定。
中枢神经递质5-HT和NE被认为与BN发病有关,其中,5-HT不足与BN的关系最为密切。
BN的发病与心理和人格因素有关,如完美主义、自我概念损害、情感不稳定、冲动控制能力差,对发育和成熟过程适应能力较差,包括对青春期、婚姻、妊娠以及与家庭成员和父母的关系问题、遇到的性问题等,因此,BN可以是处理这些过程中所遇到的应激事件的一种方式。
BN患者较AN患者更善于交际、更愤怒和更冲动,缺少和AN患者相当的超我控制和自我力量。
社会文化因素在BN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化导致社会能够生产充足的食物,并将之作快食简装处理,这种诱惑与女性苗条的审美观之间发生了矛盾;社会的发展也。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诊断与治疗PPT
情绪不稳定,焦虑、 抑郁等
生理功能受损,如月 经不调、脱发等
社会功能受损,如无 法正常工作、学习等
鉴别诊断
生理性厌食:由于身体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食欲减退 心理性厌食: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食欲减退,如焦虑、抑郁等 神经性厌食:由于神经性厌食症引起的食欲减退,表现为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度关注 神经性贪食:由于神经性贪食症引起的食欲减退,表现为对食物的过度渴望和暴饮暴食
鉴别诊断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对体重和体型的过 度关注,导致饮食限制和体重下降
暴食症:患者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但 通常不会采取补偿行为
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体 重下降等症状,但通常伴有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等症状
焦虑症:患者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体 重下降等症状,但通常伴有焦虑、紧张 等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食欲不 振、体重下降等症状,但通常伴有情绪 波动、精力充沛等症状
Part Three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 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体重和体型的错误认知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关系,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辅助治疗 营养治疗:提供营养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饮食习惯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用于改善情绪和食欲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和紧张 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用于治疗严重的精神症状 激素治疗: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用于改善代谢和食欲
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易 怒、焦虑、抑郁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 食,无法控制
身体不适:可能出现胃痛、 腹泻、便秘等不适症状
社交障碍:可能回避社交活 动,不愿与人交流
自我形象认知问题:对自己 的身材和外貌过度关注,自
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治疗
1 生理 机 制 . 2
食 障碍同患者早年受到的性虐待有关 , 根据这一理论 , 患者早 期受到的性 虐待使她们不愿接受 自己的女性特征 ,希望通过
社会文化所倡导的“ 条才是美” 苗 的观念 , 以及很多基 于 个体容貌 、 形体进行 的对个体人格特质 的评价 , 致使越来 越多 的人进入了节食 、 减肥 的行列 。近乎残酷的节食 , 单一的食谱 之后导致的结果通常就是厌食症或贪食症。还有观点认 为进
依 据肯德勒 ( ede,9 1 等 的研 究显示 , K nlr19 ) 同卵双 生子
・
3 6・ 9
校园心理 2 1 年 l 月第 8 00 2 卷第 6 期 Ju a o C m u i &M n l e t, ee br 0 0 V 18 N . or l f a D s f n Le e t a h D cm e 2 1 , o , o 6 aH l .
人们可以修 习禅修 , 因为禅修是需要安静的 , 当我们从浮 躁的世界进入安静的世界以后 , 会体会 到很多在浮躁世界里 面体会不到的事情 , 我们会在这个 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平时难
上 海 师 范 大 学教 育 学 院 (0 2 4 20 3 ) 桑 园 谢 玮
神经 性贪食 症 (ui an r s , N) 征为反 复发 作 和 b l ev aB 特 mi o 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 , 及暴食 行为 , 患者 有担心发胖 的恐惧
心理 , 采 取 引 吐 、 泻 、 食 等 极 端 措 施 以消 除 暴 食 引 起 发 常 导 禁
神经性贪食症护理PPT
神经性贪食症的护理方法
对于护理人员,应该提供专业的护理、 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神经性贪食症 的预防措施
神经性贪食症的预防措施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摆脱暴 饮暴食的习惯。 合理安排饮食计划,适量摄入 营养物质。
神经性贪食症的预防措施
注意情绪控制,避免情绪过度反应。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神经性贪食症 护理PPT
目录 神经性贪食症的定义和症状 神经性贪食症的危害和并发症 神经性贪食症的护理方法 神经性贪食症的预防措施
神经性贪食症 的定义和症状
神经性贪食症的定义和症 状
神经性贪食症的定义:一种食 欲失调症,患者无控制地摄入 巨量的食物,导致身体肥胖, 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神经性贪食症的症状:频繁摄 食、进食速度过快、进食至明 显不舒服、偷吃、愧疚感等。
神经性贪食症 的危害和并发
症
神经性贪食症的危害和并 发症
神经性贪食症的危害:可能引起代谢综 合症、心血管疾病等。 神经性贪食症的并发症:抑郁症、焦虑 症、社交障碍等。
神经性贪食症 的护理方法
神经性贪食症的护理方法
对于患者,应该控制饮食,把 摄入热量降至最低。 对于家庭成员和朋友,应该给 予患者:鼓励、理解、支持和 关爱,减少引起症状爆发的刺 激。
预防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 健康饮食教育
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 性。
教育内容应包括营养知识和饮食多样性。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
心理健康支持
提供心理健康资源和咨询服务,帮助个体应 对焦虑和压力。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
预防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 症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2.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 3.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4.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 贪食症?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极度限制饮食和对体重增 加的强烈恐惧为特点的饮食失调。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
减少社会压力
通过媒介教育和社会活动,减少对完美身体 形象的追求。
倡导多元的身体形象和个体差异,增强社会 包容性。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综述
神经性厌过综合的预防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这些饮食失 调的发生率。
总结与展望
未来方向
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来进一步了解饮食失调的 成因及其预防方式。
同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健康文 化。
总结与展望
呼吁行动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积极参与饮食失调的预 防工作。
每个人的努力都能为预防饮食失调贡献一份力量 。
谢谢观看
患者通常表现出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并可能 伴随身体形象扭曲。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和随 之而来的排除行为(如呕吐、滥用泻药等)为特 征的饮食失调。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健康教育PPT
教育公众关注身体多样性和健康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生物因素
遗传和荷尔蒙变化也可能在这些疾病的发生 中起到一定作用。
科学研究还在不断探索这些生物因素如何影 响心理状态。
如何识别和诊断?
如何识别和诊断?
自我评估
患者可以通过饮食习惯的变化、体重波动等自我 评估,识别潜在的问题。
如何治疗与干预?
如何治疗与干预?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饮食 失调,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和行为。
心理治疗应由经过认证的专业人士进行。
如何治疗与干预? 营养咨询
营养师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 营养知识。
合理的饮食计划有助于恢复健康体重。
如何治疗与干预? 药物治疗
及时记录饮食和情绪变化,有助于诊断。
如何识别和诊断?
专业评估
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和 症状评估进行诊断。
专业评估可以确保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如何识别和诊断?
使用标准化工具
可利用标准化的问卷和评估工具,如EDI(饮食失 调指数),来帮助识别症状。
这些工具能够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等 药物,帮助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 药。
如何预防与支持?
如何预防与支持?
教育与宣传
加强公众对饮食失调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身体形象。
学校和社区可组织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
如何预防与支持?
建立支持系统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鼓励开 放的沟通与理解。
这两种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且可能影响 身体健康。
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
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引言神经性贪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患者在进食时感到无法控制,常常伴有强烈的内疚和羞耻感。
本文通过一例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心理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患者背景基本信息患者,女,28岁,白领工作者,未婚,教育程度本科。
主诉患者主诉在过去的一年里,频繁出现暴食行为,每周至少有两天无法控制地大量进食,之后感到极度内疚和自责。
病史患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障碍史。
诊断经过详细的临床评估,患者被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
心理治疗过程治疗目标减少暴食行为的频率和强度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强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导致暴食的负面思维模式。
应对技能训练:教授患者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
正念冥想:引导患者通过正念练习提高对自身感受的觉察,减少冲动行为。
家庭治疗:涉及家庭成员,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支持。
治疗过程治疗分为三个阶段:评估与建立治疗关系:通过初次会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建立信任关系。
治疗实施:根据患者的需要,实施上述心理治疗方法。
巩固与预防复发:在治疗后期,重点放在巩固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上。
治疗效果与体会治疗效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暴食行为显著减少,每周暴食天数减少至1天以下。
患者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体会个性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治疗联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多模式治疗:结合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家庭治疗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结语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本案例的治疗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神经性贪食症引起呋塞米依赖所致的低钾血症1例
中国乡村医药神经性贪食症引起呋塞米依赖所致的低钾血症1例陈梦蝶 冯 萍 刘 俏 叶 迅神经性贪食症是常见的进食障碍,通常以暴食与自我诱发呕吐为特征。
台州市中心医院曾收治神经性贪食症引起呋塞米依赖导致低钾血症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因“恶心呕吐2天”于2018年4月7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胀,无肢体活动障碍。
急诊查生化示“血钾1.7mmol/L”,予补钾等处理,内分泌科会诊后拟“低钾血症”收住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慢性传染病病史,否认有毒有害物质暴露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查体:体温36.4℃,脉搏9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2/63mmHg;体重37.0kg,身高158.0cm,BMI 14.8kg/m2;神志清,精神软,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啰闻及干湿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生殖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心电图、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
予口服及静脉补钾治疗,低血钾较快纠正。
4月10日患者出现明显水肿,尿量显著减少,体重达49.5kg,较入院时增加12.5kg;予查腹部超声示“腹水(腹盆腔见游离液性暗区,较深处36mm)”,胸部CT示“两肺散在渗出灶伴两侧胸腔积液,胸部皮下略水肿”。
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有神经性贪食症病史,平时过度关注体型,常大量进食后催吐,并自行长期应用大剂量呋塞米数年试图减轻体重,不使用呋塞米情况下排尿困难。
单用螺内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因身体不适及体重增作者单位:318000 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陈梦蝶、冯萍、刘俏);杭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叶迅)通信作者:陈梦蝶,Email:***************加而情绪不安,精神科会诊诊断焦虑症,但患者拒绝心理及药物治疗,强烈要求应用呋塞米治疗;予呋塞米静脉推注后,患者尿量明显增多,水肿有所消退,最终出院时仍继续呋塞米片联合螺内酯片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危害及预防课件
这些疾病的危害
社会影响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还 可能对家庭和朋友造成心理负担。
社会对饮食失调的误解和偏见也使得患者更 难寻求帮助。
如何预防这些疾病
如何预防这些疾病 教育与意识
通过教育和提高公众意识,帮助人们理解饮食失 调的危害,减少社会文化压力。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 危害及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2. 这些疾病的危害 3. 如何预防这些疾病 4. 结论与未来方向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 贪食症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定义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极端节食和体重过低为特 征的心理障碍;神经性贪食症则表现为周期性的 暴食和随后的自我清理行为。
媒体对理想体型的宣传也严重影响了个体的自我 认知。
这些疾病的危害
这些疾病的危害
身体危害
神经性厌食症可导致心脏问题、骨密度降低 、消化系统问题等;神经性贪食症可能引起 食道损伤、电解质失衡等。
长期的饮食失调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健康问 题。
这些疾病的危害
心理危害
这两种疾病常伴随焦虑、抑郁和自我价值感 低下,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
结论与未来方向
结论与未来方向
总结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是严重的心理 健康问题,但通过教育、支持和早期干预可 以有效预防。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消除对饮食失调的偏 见。
结论与未来方向
未来的研究
在未来,更多的研究应集中在饮食失调的心 理和生理机制,以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上。
跨学科的合作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和应对这些 疾病。
神经性贪食症诊断与治疗PPT
支持性治疗
心理治疗:认知 行为疗法、心理
动力学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 郁药、抗焦虑药
等
营养治疗:合理 膳食,补充营养
素
家庭支持:家人 理解、陪伴和帮
助
社会支持:参加 互助小组,寻求
社会支持
自我管理:自我 监控,自我调节,
自我激励
复发预防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同事等给予理解和支持
01
神经性贪食症的康复
营养恢复
饮食调整:均衡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营养补充: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饮食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体重管理
控制饮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 增加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瑜伽等 心理支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01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 食物的认知和饮食习惯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
心理动力学疗法:探索患者内心 的冲突和矛盾,帮助其解决心理 问题
药物治疗:使用抗抑郁药、抗焦 虑药等药物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用于改善情绪和食欲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用于控制冲动行为和情绪波动 食欲抑制剂:如西布曲明、芬特明等,用于抑制食欲和减轻体重
心理调适
认知行为疗法: 改变患者对食物 的认知和饮食习 惯
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doc
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神经性贪食症1例的心理治疗与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心理治疗。
方法预先谈话、心理分析、正确疏导。
结果心理治疗结果满意,患者恢复正常饮食行为。
结论神经性贪食症属心理疾病范畴,早期发现,及时疏导,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神经性贪食症;心理治疗;体会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通常表现为无控制的暴食,然后由于害怕长胖以及沮丧、难过和自责等,又采取呕吐、催泻等方法排出食物或者禁食,上述过程往往交替出现,周而复始。
我科收治1例神经性贪食症患者,通过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辅以心理治疗痊愈出院,现将心理治疗过程与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未婚。
因频繁暴食和自发性呕吐5年入院,患者因精神受刺激后,不定时暴食暴饮,饭量是常人的5~10倍,食物无限制,进食后心理不良情绪消失。
因怕长胖,进食后行自发性呕吐。
入院时,患者每小时需进餐1次,稍晚进餐即饥饿难忍,伴头晕、心慌、焦虑、易怒,进食后缓解,体重无明显改变,诊断神经性贪食症。
入院后行有关辅助检查均正常。
精神状态神智清晰,能详述暴食经过,对此深感苦恼、焦虑、抑郁,积极求治。
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辅以心理治疗30天。
患者无躯体不良反应发生,饮食恢复正常而出院,随访1年病情稳定。
2 心理治疗2.1 心理治疗指征2.1.1 摄食障碍病理患者进食前及进食后呕吐,伴头晕、乏力。
2.1.2 社会环境幼年心灵受过创伤,与家人关系紧张,自我评价低,与同龄人的关系处理不佳,对社会人群缺乏信任。
2.1.3 心理病理冲动控制障碍。
入院前有过自杀行为,少语、自卑、活动兴趣缺乏。
2.2 心理治疗方法 2.2.1 精神分析疗法人们在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心理生理功能和过程都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这种情况持续久了,或者遇到急性、威胁性、紧张刺激就可导致各种疾病,主要为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折磨往往超过躯体疾病。
神经性贪食症有哪些症状?
神经性贪食症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神经性贪食症症状,尤其是神经性贪食症的早期症状,神经性贪食症有什么表现?得了神经性贪食症会怎样?以及神经性贪食症有哪些并发病症,神经性贪食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神经性贪食症常见症状:体重增加、贪食、焦虑、抑郁*一、症状(1)有暴食史,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难受为止。
(2)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
(4)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
(5)发病初时,患者对进食行为控制能力变弱,疾病后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坏。
(6)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
(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
(9)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
(10)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
(11)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钾,低血钠等,呕吐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12)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
*二、诊断(1)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或行为,一次可进大量食物。
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持续至少3个月。
(2)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3)常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
(4)不是神经系统器官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非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以上是对于神经性贪食症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神经性贪食症并发症,神经性贪食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神经性贪食症常见并发症:焦虑症、抑郁症、代谢性碱中毒*一、并发病症1、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
进食障碍疾病
进食障碍疾病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以进食行为特别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这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属于精神类障碍。
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消失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进食障碍的特别的行为并非继发于其他任何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可怕和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经常是多数患者最明显的心理病理。
由于最早可见的问题经常为消瘦、便秘、呕吐、闭经等养分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而对心理体验患者又有意隐瞒,这类病人起初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中医科等,行大量的试验室检查和对症处理,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治;另外,由于这类疾病的早、中、后期都简单合并抑郁心情、强迫症状等,在精神科也常常会被单纯根据‘抑郁症’或‘强迫症’来诊治,而忽视最根本的心理病理。
因此,具有心身疾病性质的进食障碍无论在综合医院还是精神专科医院都需要更多被关注和了解,从而改善该类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病因1.个体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共性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指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存在肯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罹患进食障碍和其他精神类障碍的人多于正常人群)和部分脑区的功能特别;共性因素是指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人格特点——追求自我掌握、追求完善和独特;爱幻想,不愿长大等。
在青春期即简单表现出自主性和依靠性的剧烈冲突,引发进食的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生、进展、维持和康复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常见的‘进食障碍家庭’模式有(1)家庭成员的情感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彼此——‘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2)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3)父母冲突,孩子卷入其中,背负过重的负担;(4)家庭模式僵化,无法适应孩子的进展——永久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长大的孩子。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健康教育PPT
早期识别
若发现自己或他人持续表现出极端饮食行为、体 重变化或对食物的强烈焦虑,应及时寻求专业帮 助。
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恢复的机会。
何时寻求帮助?
专业支持
治疗通常需要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营养师和医生 的综合干预。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指导和医疗监 测。
何时寻求帮助?
家庭支持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在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他们 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谁会受到影响?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等,与 进食障碍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许多患者在经历生活压力或重大变故后,可 能会表现出这些症状。
谁会受到影响? 生理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也可能在这些疾病的 发展中扮演角色。
某些人可能天生就对体重变化更为敏感。
何时寻求帮助?
何时寻求帮助?
媒体应负起责任,传播多样化的身体形象。
如何预防与应对?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识别和应对压 力与负面情绪。
学校和社区应提供心理健康资源,帮助人们 更好地处理情绪。
总结与呼吁
总结与呼吁
关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社会应重视进食 障碍及其影响。
通过教育和提高意识,我们可以携手帮助更多人 走出困境。
两者的关系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在某些特征上有相 似之处,但在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上存在显著差 异。
这两种疾病都属于进食障碍,可能会相互转化。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人群分布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通常发生在青 少年和年轻成人中,尤其是女性,但男性也 会受到影响。
文化、社会压力和媒体对形象的影响都可能 加剧这些疾病的发生。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病因:
能是原发的,甚至是病因。 3.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对本症可能
有一定作用,比较一致地认为下丘脑的功 能异常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二)发病机制 AN由Marton于1689年首先描述。300 多年来AN一直是内分泌学家及精神病学家 饶有兴趣的课题。但是,关于AN的病因及 发病机制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
贪食症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别名: 神经性食欲不振与神经性贪食症。
内科学疾病部分: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身体部位: 全身。
内科学疾病部分: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科室: 内分泌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3
内科学疾病部分: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症状及病史:
)平均每周至少2次发作贪食及不正当地清 除胃内容物行为,连续3个月以上。
(4)自我体像评价障碍。 (5)在AN发作期,无BN的表现。 BN分为清除型及非清除型。前者应用 各种方法清除胃内容物;后者用饥饿感或 过度锻炼来消除多食的后果。若体重降到 预期体重的85%以下,应属于AN的贪食清 除型。
内科学疾病部分: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治疗:
人用体重指数作为治疗指标。治疗目标是 每周体重增加225~1350g。治疗开始时在 维持体重所需要的基础上,每天加 2134J(510cal)热量的食物。体重增长期 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293~418J(70~ 100cal)热量;体重维持期需要167~ 251J(40~60cal)热量。另一
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的症状,神经性贪食症治疗【专业知识】
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的症状,神经性贪食症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此症为周期发作不可控制的多食,可出现于神经性厌食中,但并非必然伴有此症状。
此症状群包含两大主要成分,其一是不可抗柜的强迫自己多食,其二是自己设法进行呕吐以避免体重增加,有时则是滥用泻药。
此类患者的体重常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女性患者月经仍可正常。
女性较为常见。
据国外报道,该症女性患病率约为1%~3%。
男性患病率大约为女性的1/10。
世界各地患病率相似。
该症常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可持续数年。
多为慢性或周期性病程。
长程预后情况尚不明确。
疾病病因一、病因病因尚不明确,与神经性厌食症有重叠处。
症状体征一、症状1、有暴食史,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难受为止。
2、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
4、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
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
5、发病初时,患者对进食行为控制能力变弱,疾病后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坏。
6、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
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
9、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
10、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
11、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钾、低血钠等。
呕吐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12、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而有致命危险。
ed诊断标准
ed诊断标准ED(Eating Disorders,进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异常,过度关注体重和形象,并伴有精神和生理上的问题。
ED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社交隔离和自我厌恶。
因此,了解ED的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ED至关重要。
ED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之一: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暴食-净化综合征(Binge Eating Disorder,BED)和其他指定的进食障碍(Other Specified Feeding or Eating Disorder,OSFED)。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种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
厌食症(AN)的诊断标准:1.体重低于某个标准范围,具体标准根据年龄、性别和生长发育情况而定。
2.强迫追求瘦身、明显害怕体重增加或自我形象异常。
3.体重、体形或自身形象扭曲的强烈恐惧。
4.强迫限制食物摄入量,导致低于需求量的能量和营养摄入。
5.女性患者出现闭经(至少连续3个月没有月经)。
神经性贪食症(BN)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生暴食,即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并感到无法控制。
2.自我清除行为,即通过呕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来控制体重、体形和自我形象。
3.平均每周发作至少两次,持续至少3个月。
4.体重、体形或自身形象过分关注。
暴食-净化综合征(BED)的诊断标准:1.反复出现暴食,即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并感到无法控制。
2.没有自我清除行为,如呕吐、滥用泻药或过度运动。
3.平均每周至少发作一次,持续至少3个月。
4.暴食行为不伴随对体形的特别关注。
其他指定的进食障碍(OSFED)是一种囊括了其他未满足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或暴食-净化综合征诊断标准的进食障碍,其症状严重程度可能不同于以上三类。
此类障碍可能包括:1.限制性进食或食物选择的障碍。
2.反复发生小量暴食。
3.反复发生夜间暴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 目前,对于进食障碍和心理障碍的研究,在中枢 神经系统水平较为公认的是五羟色氨(5一HT)在进 食和体重调节方面起最主要的作用。 • AN患者其中枢神经系统中5一HT水平异常;患者 在进食习惯和体重恢复正常后,可能是体内单胺 系统的异常造成了进食行为的障碍以及其他相关 的个体特征,如完美主义等。 • 另外,正常女性中枢神经系统5一HT的变化较其 他人明显,易受外界影响,可能足女性易患AN的 神经生物学基础川。体内5一HT水平仍然是异常 的,在E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进食障碍成因
• 社会因素 • 提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广个被反复提及.对进食障 碍的发生起弼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媒体所宣传的菌 条形象的影响。Groesz(2002)的实验研究证明, 对于那些对自身不满的年轻女性来说,仅仅接触 到那些媒体形象就可以增加这种不满的程度。同 伴的影响在进食障碍的发生· p也扮演了一个重要 的角色。Liberman(2001)研究了同伴在进食障碍 中的社会增强作用.同伴的示范作用及受欢迎程 度在进食障碍的产生和维持中E,诈用。
症状
(9)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 (10)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 身体外形有关。 (11)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代谢紊乱,表现 为低血钾、低血钠等。呕吐致使胃酸减少而出现 代谢性碱中毒,导泻则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12)疾病后期,因食道、胃肠道、心脏等并发症 而有致命危险。
症状
(5)发病初时,患者对进食行为控制能力变弱,疾 病后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坏。 (6)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 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 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 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 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 (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 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 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
发病机制
• 在神经递质水平,大量研究证实多种神经递质与 ED和在神经递质水平,大量研究证实多种神经递 质与ED和心理障碍有关,抗抑郁治疗财ED有效, AN与情感障碍存在HPA轴功能亢进,NE代谢异 常亦提高[9J。ED与情感障碍的密切关系H⋯。 BN患者较AN患者存在更高发的临床抑郁已有不 少报道。 • 张大荣发现ED患者64.7%有心境不良的描述; 其中最重要的是5一HT和NE。ED患者中5一HT显 著低下,尤其是ED伴自杀的患者。而目前几乎所 有的抗抑郁药物可增加5一HT水平。 • 又有研究显示,5一HT既有增强伤害感受性作用, 又有抗伤害感受作用。
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 • 本病在中医学中尚无明确记载。 • 臧佩林运用中医理论认为该患病位在肝,与脾胃有关。其 病机为:肝气郁滞,木不疏土,脾土不能健运水湿;气机 不畅,亦能导致郁火内生,火郁日久伤津,形成肝胃郁热, 阴亏与脾土寒湿相混杂,导致诸证。故本病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治疗上,臧教授以疏肝理气,温补脾阳为主, 佐以滋阴养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正如《灵枢· 本神》云“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单纯 的用抑制食欲的药是无济于事的。只有疏肝解郁,调理气 机,先使腑气畅通,胃能受纳,才能令暴食症状缓解。
进食障碍的定义
•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是指具有与其他精 神疾病无关的异常的进食习惯或控制体重的行为, 并导致了严重的生理障碍。进食障碍不仅表现为 生理机能的异常,而且反映出患者心理上的问题, 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精神疾病,害怕发胖和对体型、 体重的歪曲认识与期望是其重要的心理病理特点。 • 主要包括了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两大 综合征。
病例2
• 患者女性,17岁,半年前目睹其姨去世前,无法 进食而饿死,心里很难过。自此,每餐多吃一点, 意以替姨进食;并因恋爱而烦恼,进食量明显增 加,每13达10次以上,每次2.5—5 kg。吃不下 则自己采取引吐一进食一引吐一再进食。由于呕 吐频繁,导致严重营养不良,体质量(体重)由70 kg减轻至40 kg。闭经3个月,明显消瘦,不能上 学。入院检查:体质量35 kg,消瘦。 • 精神检查:意识清,有体象障碍,认为自己的身 体并不瘦,对肥胖恐惧。认为自己的胃有问题, 大量进食就愉快,不进食就烦。诊断为神经性贪 食症。
进食障碍成因
• 心理学因素 • ED患者具有明显的歪曲认知。厌食症和贪食症的 临床表现个体对形体和体重过度夸大。这负性想 法起始于一定的人格基础并影响个体.使之产生 刻板进食和减少进食量的行为,使怪异的偶然行 为得到加强。依据认知偏差来加工信息.最终受 随后的躯体情况影响.生物因索也作用于维持曲 解认知和行为。BN维持过程的核心认知是自我价 值评估系统的功能障碍。进食障碍患者夸大地甚 至是绝对地判断其进食习惯、形体或体重(经常三 者兼具)和自控能力,导致生活中过分关注于进食, 形体和体重。饮食控制。即使发生过量进食.也 积极追求菌条和体重减轻.严格避免肥胖和体重 增加。
治疗方法
• 也有研究证明森田疗法也适用于非神经质症的贪 食癌患者。其治疗关键是控制患者的呕吐为治疗 突破口,间接改善患者的贪食欲望。因为大家都 知道呕吐是病理表现。所以控制呕吐更易于是患 者接受。 • 进食障碍疗效的好坏与患者的认知、治疗的动机 及家庭的支持有关,所以家庭治疗在进食障碍的 治疗中意义重大。
治疗方法
• 目前,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2+1)被认为是 治疗神经性贪食症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由于其 花费时间长,费用高,对医师专业水平要求高, 故在国内不易推广。 • 认知一行为治疗旨在消除异常进食行为艄除致病 的心理因素及有关负性因素,通常包括让患者了 解有关进食障碍的知识、以歪曲的进食规则和对 自己的体象障碍为焦点的认知重建、传授患者应 激策略等。 • 同时采取行为限制、自我控制疗法,让患者明白 治疗的意义、程序。取得患者的合作。
神经性贪食症
•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其操作性定义是: • ①发作性暴食(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已持续至少3 个月),患者在短时间内可吃进大量食物; • ②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对食物有种不可抗 拒的欲望; • ③患者试图以下列一种或几种手段抵消食物的 “长胖”作用:A.自我引吐;B.滥用泻药; C.问断禁食;D.使用某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 甲状腺素抑制剂或利尿剂。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贪 食症时,可能会无视胰岛素治疗; • ④患者认为自己太胖,伴有对肥胖的恐惧(通常会 导致体重降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体像障碍量表(BMI_based Silhouette Matching Test,BMI—sMT)
成都市区1486名女性大、中学生进食障碍的 现况调查
• 结果:成都市女性大、中学生进食障碍估计患病率 3.32%;各年龄组中17岁组估计患病率最高 (7.16%);各学龄阶段中高中组最高(5.21%)。 进食障碍倾向组在认识偏差(P=0.009)、期望偏 差(P=0.000)方面均比非进食障碍倾向组得分高。 关注减肥相关媒体宣传、童年时父母关系紧张、 童年时受虐待、进食障碍问卷的不满体型因子、 内感受意识因子及焦虑是进食障碍倾向的相关危 险因素。 • 结论:进食障碍在女性大、中学生中估计患病率较 高,应积极干预。
。
进食障碍成因
• 心理学因素 •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一定的异常的人格特征。这些 人格特征有低自尊、低自我评价、外控、高神经 质水平、抑郁、焦虑、冲动、完美主义倾向、体 内刺激知觉障碍等。Ashby等研究发现进食障碍 患者的得分在MPS—F和EDI高于非进食障碍对照 组。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进食障碍的人格总体特 征为依赖.缺乏自主和对自身和以上外在个体领 域的混淆。 • 对BN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理论取向:一是对象联系 观点,它认为是分离一个体化中实践阶段的发展 停滞导致继续使用身体作为转换性对象,暴食和 泻出则重现了分离一个体化时婴儿与母亲的斗争。 而结构观点则强调个体用暴食来防御内心冲突所 导致的焦虑。
神经性贪食症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请在此添加段落内容……
成都市区1486名女性大、中学生进食障碍的 现况调查
• 目的:探讨女性大、中学生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及其 相关因素。 • 方法:采用最优分配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成都市 区抽取大学6所、普通高中1所、普通中专1所、 成人中专2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3所,共1486 名女性大、中学生,采用进食障碍问卷、体像障 碍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贝克焦虑自评量表、自 编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检验和109istic 回归分析数据。
神经性贪食症
• 神经性贪食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的控制体 重的愿望为特征,为防止暴食对体重的影响患者 采用各种措施,如呕吐、导泻、增加活动量等, 致使体重反低于正常范围。 • 神经性贪食症多见于年轻女性,女性患病率约为1 %~3%,男性患病率大约为女性的1/10。世界各 地患病率相似。 • 经常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 病理心理机制和性别、年龄分布。多数病人是神 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者,通常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 食症晚。常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可持 续数年。多为慢性或周期性病程。
症状
(1)有暴食史,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患者常常是 吃到难受为止。 (2)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 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 上。 (3)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 是秘密进行。 (4)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 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 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 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
进食障碍成因
• 神经生物学因素 • 边缘系统是与进食障碍关系最密切的脑功能区, 这一区域的失衡可能导致ED的精神病理学特征。 • 神经内分泌异常。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以及下斥 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过度激活、神经肽中的五 羟色胺、蛋白炎性细胞因子与ED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是遗传素质。研究发现有ED家族史者的发病 风险是常人的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