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第二课时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三)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一样。

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日趋强烈。

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学者,他的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开阔,意象新丽。

多年来他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播放歌曲《乡愁》的MTV或《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二)整体感知1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的情感。

票如何能表现乡愁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乡愁》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乡愁》教学反思2《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

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

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乡愁》 导学案

《乡愁》 导学案

《乡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3、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的思乡之情。

(2)分析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难点(1)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升华。

(2)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法: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_____,原名_____,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著称,常常表达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_____时期,当时作者身处_____,远离家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于是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乡愁》。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诗歌,正字音,划节奏。

2、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课堂探究1、诗歌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抒发乡愁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其简洁、生动、富有韵味的特点。

4、探讨诗歌所传达的深层主题,思考乡愁的内涵和意义。

七、拓展延伸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比较阅读其他表达乡愁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八、达标检测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九、课后作业1、以“乡愁”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乡愁的感悟。

2、收集更多有关乡愁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乡愁》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乡愁》第2课时 导学案

《乡愁》第2课时 导学案
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融合了作者独特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或艺术形象。通常指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意境:
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练习一、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汉字注音(P9页):
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2.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3.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默写课文自己检查。
谈感想
有的组因准备不充分,效果不能好,教师应加以指导。
自主学习时,“意象”和“意境”比较抽象,因此要求结合课文例子说明。
谈感想时会出现只谈收获,因此也要求谈失败的原因。
白 板
设计万元。
预习第三课
板书课题。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情读课文,以此导入课题。
要求齐读学习目标。
要求按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指名读并回答。
要求诵读课文,并默写。
要求谈感想。
四个组分别朗诵课文。
齐读学习目标。
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按要求读并回答。
自由诵读练习,展示诵读。
《乡愁》第2课时导学案
课题
2.乡愁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初读课
授课时间
导 学
目 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能背诵默写课文。
2.培养背诵、默写课文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诵读、默写
难点
默写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
导学流程
导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一、导入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上学期学了诗歌的阅读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训练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能力目标:1、理解、欣赏《乡愁》一诗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学习形象化手法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欣赏《乡愁》一诗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学习形象化手法的表达方法。

网站工作室于 2012-8-31 22:10 编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乡愁》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乡愁》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乡愁》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乡愁》导学案孟玉荣【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播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2、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3、教师找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二、研讨课文,思考问题。

1、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小时候(少年)生离之愁求学在外思念母亲(少年清愁)家愁长大后(青年)新婚离外思念娇妻(夫妻离愁)后来啊(中年)死别之愁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3、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三、拓展练习1、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

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四、延神迁移,学以致用。

同学们和余光中一样,也是在外求学,你是否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及亲人呢?请试着写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五、教师小结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

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将来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呢?六、检测背默此诗。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乡愁》教学反思篇1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详细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局部,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况。

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这样,可以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读,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理论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读并不是最正确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展了赏析。

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详细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土、祖国的殷切思念。

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老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

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意料的结果。

在赏析完毕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承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考虑题,使学生到达学以致用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

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

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

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

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鼓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老师,我一定会汲取各位老师们的精华,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乡愁》教学反思篇2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课题余光中的《乡愁》作者及工作单位柞水县营盘中学张家侃教材分析1.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

该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

其主题是土地情思。

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便是《诗两首》。

余光中的《乡愁》是其中的第二首,是写思乡愁绪的。

在诗中,诗人有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也越来越浓,最终由个别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心事和外国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学生的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的美。

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

教学时,要向学生分析这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用得好在哪里。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乡愁(第二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乡愁(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维<<次北固山下>>)赏析:思念故土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二.学习目标1.根据诗文每节的内容,联系“乡愁”,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诗人精巧的构思,品味其形式美。

三.新知预习。

1.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理解诗的主题。

2.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现“乡愁”这一主题的作用。

3.运用所学的分析诗歌的知识,将本诗与课后习题中的《春望》诗进行比较阅读。

四.探究演练(小组讨论交流)1.“小时候/......母亲在那头”、“长大后/......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而现在/......大陆在那头。

”这些诗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变化的历程的。

2.小组内总结文章的形式美。

3.概括诗歌的主题和写作方法。

五.拓展提升。

1.请你放飞思绪,想象诗中的“我”,跪在母亲坟前会想些什么呢?2.下面是一位读者读了余光这中的《乡愁》后,情不自禁为他设计的一张回家的船票,你能明白船票中数字蕴含的意思吗?试说说看。

提示:5—我 2—爱 8—大六.知识整理与反思。

七.成果检测。

1.《乡愁》属于,朗读这首时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2.乡愁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但作者通过、、、等四个意象,把乡愁表现得沁人心脾。

3.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它们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内容上交代了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6每题2分,第7题没空1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元勋(xūn)澎湃(bài) 校(xiào)对深恶(wù)痛绝B.浊(zhuó)流气氛(fēn) 污秽(suì) 气冲斗(dǒu)牛C.粗拙(zhuō) 愧怍(zuò) 门槛(kǎn) 颠沛(pèi)流离D.譬(pì)如修葺(qì) 契(qiè)约诲(huì)人不倦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循环优闲陡峭如释重负B.妥帖糟糕烦燥以身作则C.取缔辫子哀悼微不足道D.斑斓薪金深宵峰芒毕露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当警方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识________的骗子,以免上当。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抒情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为诗歌《乡愁》。

通过学生朗读、理解和讨论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景色的图片引入课题,并提问学生对于乡村的印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2 诗歌朗读教师要求学生依次朗读诗歌《乡愁》,并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理解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可以使用以下问题: - 诗歌《乡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诗中的乡愁是怎样的感受? - 诗人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达了乡愁之情?3.4 情感体验教师会安排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乡愁的情感。

例如,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童年时和家人在乡村的美好时光。

3.5 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探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反思和改进意见。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方式,通过朗读、讨论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诗歌理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诗歌教材《乡愁》•乡村景色的图片•班级黑板和书写工具六、教学评价方法•学生的朗读表达和表情•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参与和表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乡愁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还有待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更多的情感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我也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朗读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朗读效果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针对初中课文《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于该课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师教学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导学案反思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师教学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导学案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导学案反思《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导学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乡愁课题乡愁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重点)2.领会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难点)3.认识和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现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写作背景1949年,余光中22岁那年,随家人来到台湾,从此与大陆隔海相望,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读准字音邮票(yóu)窄窄(zhǎi)矮矮(ǎi)海峡(xiá)坟墓(mù)乡愁(chóu)辨清字形理解词语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

坟墓: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

新课导入【出示课件: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

《乡愁》导学案2

《乡愁》导学案2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
6、“乡愁〞的含义〔学习一/2〕
拓展梳理
1、读一读余光中的其他诗歌
民 歌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河
学具准备
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பைடு நூலகம்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入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欣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入,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究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行和价值,自成一家。
新兴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导案主备:日期:
课题
《乡愁》
随记
学习对象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厚激烈的思乡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把乡愁化作,表现对妻子;
§3,把乡愁化作,表现对自己;
§4,把乡愁化作,表现诗人强烈的。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简答问题
①“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把乡愁比作邮票,能引发什么联想?
②“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用“浅浅”形容海峡,包含了哪些意味?
教与学反思
1.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导学案设计
题目
乡愁
课时
1
学校
教者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 11、9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人思乡之情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逐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无法沟通的思念)层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普遍的家国之情




课堂提高训练
1、设喻联想,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极富感染力,请填空:
§1,把乡愁化作,表现对母亲;
2.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3、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四、背诵诗歌。
五、品味乡愁。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
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学习方法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1.这四种对象前分别用了哪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