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言文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答出两点即可)
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译文】
申不害,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刑名的学说,用来向韩昭侯求取官职。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申不害)对内整治教化国家,对外应对诸侯,十五年的时间,直到申不害去世,国家治理得很好,军事力量很强盛。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一脸不高兴。韩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现在我是同意你的请求来破坏你制定的法度呢,还是施行你定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
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注释】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
答: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
4.从庄宗最终赦免了县令可以看出,庄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答:庄宗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宽宏大量、有气度的明君。
5.伶人敬新磨通过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使庄宗最终改变了主意?
答:正话反说,旁敲侧击。
【译文】
后唐庄宗在中牟狩猎的时候,将百姓的田地践踏得面目全非,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劝谏。庄宗听后十分生气,让身边的随从将县令带出去斩首。有个叫敬新磨的乐工立即带着其他乐工去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将他带到庄宗的马前。数落县令说:“你身为本地的县令,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狩猎吗?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和收获,以便缴纳每年的赋税,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好让天子能够尽情地驱马奔跑、追逐野兽呢?你真是罪该万死,皇上请您立即下令将他处死吧!”其他乐工也在一旁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起来,下令赦免了县令。
以下六大考点涵盖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要考点:
考点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调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麦(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考点二: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技巧1: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3: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4: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5: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考点三: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