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从军玉门道翻译赏析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拜见皇宫,将军手持兵符而回去;围敌守城,精锐部队骑兵骁勇善战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搞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比不上当个白面书生只可以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二者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下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派兵所用之兵符,分成两块,相异处呈圆形牙状,朝廷和主帅各谓其半。
指代受命出战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存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谢,此所指丧失了艳丽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响起,引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轻易表明军情应急,听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应急整体表现出了。
一个“照”字图形了紧绷气氛。
“心中自不平”,就是由烽火而引发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打发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整体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下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代了整个事件进行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及紧紧直奔颔联,诗人把握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交战时的紧绷场面。
从军行古诗诗意注释
从军行古诗诗意注释: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⑶长云:层层浓云。
⑷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⑸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⑹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⑺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
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篇1原文:《从军行》李白〔唐代〕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简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名家点评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起句壮逸,断处伤气。
气象温厚。
《唐诗分类绳尺》:悲壮精健,不为儿女态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连绵不断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闭壳肌,壮志不攻灭,不击败攻打之敌,誓不回到家乡。
【作品赏析】和古从军行七首系则唐代边塞小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可说是就是名篇中的名句,说明边塞将士拼死身先士卒的气概。
【作者简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表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存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概述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绘变为轻易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归纳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彪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归纳锋芒。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李白的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李白的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李白〈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李白的《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其意思大致为:从玉门出发前往边疆从军,去金微山追逐敌人。
战士们吹奏起《梅花落》的曲子,手中的刀像明月一样明亮锋利。
战鼓在海边敲响,军队的气势直逼云霄。
战士们都怀着一个愿望,那就是砍下单于的头颅,长驱直入使铁关得以安宁。
衍生注释:- “玉门”,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常被视为出征之地。
- “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是古时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
- “梅花曲”即《梅花落》,是古代军中乐曲,其曲哀怨,在这里战士们吹奏此曲或许有思乡之情,但更多的是激励士气。
- “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泛指敌军的首领。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在边塞诗中的体现。
诗的开篇就点明从军出征的路线,直接将读者带入紧张的从军氛围中。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两句,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从侧面反映出战士们的生活与战斗状态,笛声的悠扬与刀光的凛冽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感。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更是夸张地写出了军队的浩大声势,将战斗的氛围渲染得十分浓烈。
最后两句表达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一生渴望入仕一展抱负,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游历四方,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等,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运用片段:例子1:我读李白的《从军行》,就像看到一群热血男儿从玉门雄赳赳地出发。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那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啊!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
在行军途中,他们吹起了《梅花曲》,我想那曲子一定充满了思乡之情,可又被战士们化为杀敌的动力。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赏析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赏析《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者简介】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唐代诗人。
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
整个唐朝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李颀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
传闻他常用武力“打抱不平”,而又在伤人后及时赔偿,导致家财散尽。
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条小狗不离不弃。
他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蟾宫折桂,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李颀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做官,之后隐居在颍阳一代,也常来往于洛阳和长安。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高适等都是他的哥们,这几个朋友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
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
几人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
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
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古从军行》李颀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作品原文: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⑴,黄昏饮马傍交河⑵。
行人刁斗风沙暗⑶,公主琵琶幽怨多⑷。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⑸。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⑹。
词句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白话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1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简介《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dui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翻译/译文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2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中国古代传世名篇之一。
诗中以深沉的感情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男子因为赴边防从军而离别爱妻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忧思与无奈,歌颂了边疆军民的英勇无畏和牺牲奉献。
现在就来看看《从军行》的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河西白银的地方,群山环抱,长云轻缭,雪刚好落满山头,美景尽收眼底。
孤城高耸,玉门关屹立于此。
城中的人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无法到达。
眼前的景色美好之极,可毅然决然赴边防,只因从军保家卫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后两句)北方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扬扬地飘落,漫天遮蔽。
漫天飞雪,吹得树叶、房屋摇曳,像是玉皇大帝在上传旨,雪夜骑士在追杀。
他想执起轻骑,穿越大雪,寻找那个与他相依相偎的女子,但冻结的大地,缚住了他的脚步,大雪医盖大家长。
将军百战身名裂,五花马、千金裘。
换了人间,白首却相思。
(全诗核是。
)这位从军将军,曾经百战而身名断裂,从战场上换回了五花马、千金裘。
不忘伴侣,白首仍坚持相思之情。
他又暗流涌动、热泪盈眶,那段青春岁月,就像那匹马和
那件氅,深深地格在他的印象中,让他时常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无比的痛苦。
这真是一首深情款款的诗篇,文艺才子王昌龄将他多年边防从军时的切身感受,汇成了这篇名篇《从军行》。
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从而更好地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古诗词李白《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从军行[唐]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
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13.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乐府诗B.古体诗C.边塞诗D.咏史诗14.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5.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13.C14.C15.“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
“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
“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根据地点“玉门道”“金微山”可知在边塞;根据人物行为“从军”“逐虏”“刀开”“鼓声”“兵气”“愿斩单于首”“长驱”可知是在边塞从军杀敌。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以兴起首”错,“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本诗开篇就直接写了人物的行为,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这两句都是写士兵们作战的场景,一鼓作气,怀抱激情。
《从军行》原文赏析
《从军行》原文赏析《从军行》原文赏析(精选11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从军行》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从军行》原文赏析篇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参考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②青海:指青海湖。
③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④穿:磨破。
⑤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⑥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从军行》原文及赏析(通用17篇)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赏析(通用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篇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一、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译文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铠甲,但不打败进犯之敌,他们就不返回家乡。
三、注释
1.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2.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3. 长云:层层浓云。
4.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5.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6. 遥望:远远望去。
7. 黄沙:指沙漠。
8. 穿:磨破。
9.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10.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11.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李白《从军行》全诗注释赏析
李白《从军行》全诗注释赏析
从军行
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题解:
1、玉门:古关名。
汉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
2、金微山:即今之阿尔泰山,秦汉时称金微山,隋唐时称金山。
3、《梅花曲》:即《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
《乐府诗集·横吹曲四·梅花落》郭茂倩题解:《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4、海:指边地的.大湖或大池。
5、兵气:即士气。
6、单于:即匈奴天子。
《史记·匈奴传》:匈奴单于曰头曼。
集解引《汉书音义》: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广大然。
7、铁关:即铁门关,在新疆焉西,见《新唐书·地理志》。
这里泛指遥远的边境。
简:
此诗颂扬从军将士躯虏靖边,建功立业。
全诗分两段。
前四句写从军。
首二句为互文,括从军逐虏于边境。
玉门道、金微山,泛指西北边境。
三四句具体写军旅生活。
“笛奏《梅花曲》”表现战士在荒凉环境中的乐观情绪。
“刀开”句写战士操练,抽刀出,刀环如月。
后四句写逐虏。
“鼓声”二句写战争声势之大,全军士气之高。
末二句写战胜成果,对外,斩单于之首,对内,安靖边疆,消除边患。
“从军”、“躯虏”为全诗之眼。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和赏析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和赏析
从军行古诗原文和意思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从军行》中慷慨着战士的慷慨,激昂着墨客的激昂。
从孤城到雄关的脚步,有如诗句一般的铿锵豪放。
漫漫黄沙让铠甲无光,铮铮誓言如号角嘹亮。
驾长车直入楼兰,是一个纤弱诗人的梦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从军行王昌龄(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3.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4.破:击败。
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诗文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阴云密布,烽烟滚滚,雪山暗淡。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这两句是一个倒装句。
青海湖、玉门关、祁连山三处相隔千里,肉眼怎么能看到呢?这里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
又因为“孤城”将士的使命就是“西拒吐蕃,北抗突厥”。
所以就把三者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凸显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子。
“百战”让人想见战事频繁、激烈、艰苦,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荒凉的西北战场的特征。
“不破楼兰终不还”,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这首诗悲壮苍凉,而又不低沉伤感。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从军行·从军玉门道翻译赏析
《从军行·从军玉门道》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前言】《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第二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疏简传神的笔墨,叙写了唐军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边庭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⑵玉门:即玉门关。
⑶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遣耿夔等破北匈奴于此。
《后汉书·窦宪传》:“宪以北虏微弱。
遂欲灭之,明年,复遗右校尉耿夔、司马尚任、赵博等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
”⑷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萧士赟注《古今乐录》:“鼓角横吹五曲中有《梅花落》,乃胡笳曲也。
”⑸明月环:古代大刀刀柄头饰以回环,形似圆月。
⑹海:瀚海,大漠。
⑺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⑻铁关:即铁门关。
《新唐书·地理志》:“自焉首西五十里过铁门关。
”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翻译】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赏析】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十九“相和歌辞”。
其中第一首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五,
诗作述写了战士的作战经历、从军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此诗反映的就是军旅之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