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皮痹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皮痹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皮痹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1gG、IgA、IgM、血沉、、皮肤活检、、心电图、
本病其西医学诊断称之为硬皮病,中医主要进行辨证论治即可明确,西医检查如下:
对硬皮病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的抗核抗体是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最初叫做Scl-70抗体(70kD),识别核酶DNA拓扑异构酶Ⅰ。

出现于20%~40%的弥漫型硬皮病病人,被称作硬皮病的标记抗体,该抗体与弥漫性皮肤受累、肺间质性病变和其他内脏器官受累有关。

很少见于其他疾病,亦不与抗着丝点抗体同时出现。

抗ThRNP(ribonucleoprotein)抗体可出现于14%的局限型硬皮病。

抗PM-Sel抗体,以前称作抗PM-1抗体,可见于25%有局限型硬皮病与多发性肌炎重叠特征的病人。

抗U3RNP即抗原纤维素
(anti-fibrillarin)抗体对硬皮病的诊断也很特异,而且与骨骼肌、肠道受累以及肺动脉高压有关。

抗U1RNP可见于5%~10%的硬皮病病人以及95%~100%的有硬皮病特征的混合结缔组织病病人,抗SSA和(或)抗SSB抗体存在于有硬皮病与舍格伦综合征重叠的病人。

抗Sm 抗体和抗dsDNA抗体阴性,抗心磷脂抗体IgG型阴性或IgM型低滴度阳性。

30%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效价较低,7%可出现狼疮细胞。

50%的病人可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C3、C4降低。

免疫调节T 细胞检测发现:辅助T细胞(Th,CD4)数量增多,抑制T细胞(Ts,CD8)
数量减少。

体外测试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

中医辨证治疗硬皮病

中医辨证治疗硬皮病
常用成方:解毒活血汤、解毒清营汤。
(4)寒侵肌肤
治法:解肌散寒,宣肺通络。
处方:荆芥、防风、前胡、羌活、独活、枳壳、川芎、当归各9克,甘草、桔梗、生姜、薄荷、蝉衣各6克,乌梢蛇、茯苓各12克,黄芪、地龙各15克,全蝎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虚者加党参、熟地、白芍;有热象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瘙痒加白藓皮、白蒺藜。
中医辨证治疗硬皮病
1、祛风通痹法:适用于硬皮病兼关节痛伴晨僵。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为痹。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以宣通经气为主。用祛风散寒、温阳通痹之法治疗常获较好效果。
【方剂】蠲痹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放风、羌活、马前子等。
2、凉血解毒法:适用于局限性硬皮病发展期,症见皮损部位色泽潮红或暗红,按之焮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中医辨证为寒湿郁久化热生毒,或经络气血不通久瘀化热生毒,或热毒入血,燔灼局部脉络。治疗以凉血解毒,中病即止,以防耗损阳气阴精。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223例,基本治愈8例,显效96例,有效107例,无效7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为94。6%。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开腠散寒.
处方:肉桂9克,仙灵脾9克,桂枝6~9克,山药、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赤芍各12克,黄芪、党参各15克,路路通9克,陈皮6克,制川草乌各6克、炙甘草6克。
【方剂】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用水牛角、生地、黄连、栀子、土茯苓等.
3、宽肠下气法:适用于硬皮病并发大肠、小肠病变,出现间歇性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等症状。机理为肠壁纤维化和平滑肌成片或弥漫性萎缩所致.中医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肠道以通为用,胃气不降,肠道泌别清浊、传化糟粕机能失常,所以治疗以宽肠下气为主,兼护胃气,以达邪祛正安,

辨证分型治疗硬皮病14例

辨证分型治疗硬皮病14例

粘连、减轻患者疼痛等作用。小针刀闭合松解可使局部建立新的 血液循环,通则不痛,同时又可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使血管扩 张,血循环加快,局部炎性渗出物溶解,液化吸收和消散,使肌 腱腱鞘松解。改良后的针刀优点是刀锋较锐利,使用剥离平面较 宽,能更彻底松解肌腱纤维鞘内的粘连,刮除瘢痕,尤其是对掌 指关节有条索状、块状硬结者及屈指时有弹响者,疗效更明显, 拇指弹响声可随即消失。术后配合中药外洗以消肿止痛,舒筋活 络,促进血液循环。方中毛冬青、黄柏清热解毒、活血通脉为君 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两药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
4%5 4#5 赵辩 - 临床皮肤病学 4 6 5 - 第 & 版 -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 社,#$$%- !"#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 & 辑 4 8 5 - %77)- %7!-
* 编辑、校对:冯天保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9:;8 , 是因月经调节机制失常导致的一 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综合征。临床以功能性高雄 激素血症、持续不排卵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月经 稀发、闭经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不孕、肥胖、多毛、子宫内膜 过度增生及恶变,以及双侧或单侧卵巢呈多囊性改变和某些激 素水平的改变等。笔者自 #$$) 年起,观察补肾活血法对多囊 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 &$ 例,均为无排卵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 华妇产科学》 4 % 5 9:;8 相关诊断标 准。年龄 #) 3 &’ 岁,平均 * #’- & D #- + , 岁。临床表现:月经稀发、闭经、不孕,不孕年 限 * )- & D #- # , 年,痤疮、肥胖、多毛等;性激素:黄体 生 成 素 * <= , ? 卵泡刺激素 * @8= , E # ,或睾酮 * > , % #- #FGHI ? < ; C 超或腹腔镜检查提示多囊卵巢改变及卵巢无排卵现象;有 %$ 例 经 连 续 & 个 周 期 较 大 剂 量 克 罗 米 酚 * 每 天 %)$G2 , 共 ) 天 , 治疗无效。 $ 治疗方法 以补肾活血法治疗,月经周期第 ) 天起服补肾活血中药。 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山茱萸 %$2,熟地黄、 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路路通各 %)2,牡丹皮、桃仁各 72, 地龙 %#2。肾阳虚者治以二仙汤加味,处方:仙茅、淫羊藿各 %$2,鹿角霜、菟丝子、桑寄生、当归、路路通、郁金各 %)2, 川芎 !2。每天 % 剂,水煎,早晚各服 % 次,连服 %+ 天。 【收稿日期】#$$! ( $) ( %!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皮痹、肌痹)进入>>>硬皮病专题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

硬皮病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病。

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为硬皮病发病高峰。

女性硬皮病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

硬皮病属于中医之“皮痹”、“肌痹”之范畴,硬皮病主要是由于素体阳气虚弱,津血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外被风寒诸邪浸淫肌肤,凝结腠理,痹阻不通,导致津液失布,气血耗伤,肌腠失养,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硬如皮革,萎缩,汗孔闭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碍,汗毛脱落等症状。

皮痹日久不愈,发生内脏病变。

【病因病机】硬皮病病因、病机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在硬皮病患者中,某些HLA-Ⅱ类抗原表达较常人明显增高。

2、化学品与药物:如聚氯乙烯,有机溶剂、硅、二氧化硅、环氧树脂、L色氨酸、博莱霉素、喷他佐辛等可诱发硬皮与内脏纤维化。

3、免疫异常:硬皮病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在患者血清中可查到特异性抗Scl-70自身抗体。

说明硬皮病的发生与免疫紊乱密切相关。

4、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硬皮病特征性改变是胶原产生过多,皮肤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多。

5、细胞因子的作用:某些细胞因子参与本病的发病,如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

6、血管异常:大多数硬皮病患者均表现有雷诺现象,病理学显示,小动脉和微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实验室检查】硬皮病可表现为贫乏,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血沉增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免设检查:ANA阳性率>90%,主要为斑点型和核仁型,约20%抗RNP抗体阳性,约50%-90%CREST患者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标记性抗体),20%-40%系统硬化病患者血清SCL-70抗体阳性,(标记性抗体),30%病例RF的性,周围血T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其中T辅助细胞增多,T抑制细胞减少。

中医多种疗法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临床研究_张晶

中医多种疗法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临床研究_张晶

局限性硬皮病是以局限性皮肤组织的纤维化、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点的皮肤病。

祖国医学称之为“皮痹”。

目前该病病因不清,西医应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等治疗,方法局限,效果不佳。

祖国医学中,可用于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但目前没有充分有力的数据说明。

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中医多种疗法如口服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拔罐和中药熏蒸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本院门诊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

60例患者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16~61岁,平均35.6岁;病史5个月~4年,平均1.42年。

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

1.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1],且中医辨病辨证属于“皮痹(风寒湿证和血瘀经脉证)”者均可入选。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疾病者;②严重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者;④伴有严重的病毒、结核杆菌等感染者;⑤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及依从性差者。

2 治疗方法治疗1组:口服中药汤剂+中药熏蒸+针灸拔罐;治疗2组:口服中药汤剂+中药熏蒸;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复发倍他米松注射液皮内注射。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风寒湿证选方如下:独活15g,寄生15g,防风10g,细辛9g,苍术10g,白芷10g,川芎10g,杜仲10g,牛膝10g,秦艽10g,茯苓10g,桂心10g,当归10g,白芍10g,干地黄10g,人参10g,甘草10g;血瘀经脉证选方如下:桃仁10g,红花15g,生地15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10g,血藤10g,桂枝10g,鬼见羽10g;熏蒸方:桂枝、桑枝、川椒、红花、血藤、透骨草、伸筋草各25g,水煎,每次100mL,隔日熏蒸1次;针灸取穴如下:大椎、气海、血海、足三里、肾俞、关元,日1次针刺,艾柱每穴3柱,日1次;拔罐取穴如下:采用刺络拔罐,大椎、血海、肾俞、气海,日1次。

中医药对硬皮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对硬皮病的辨证施治

医药合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变硬为主要表现的结缔组织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感染、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毛细血管镜检查发现,微循环也有较多障碍。

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皮痹范畴。

本病是以局部(手足多见)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症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

多由营卫不固,或肾阳衰微,阴寒风凝,以致风寒、阴寒之邪凝于皮肤腠理,滞于经络,内舍于脏腑所致。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有皮痹的记载:“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

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痹候》云:“风湿痹候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

”在这里将“皮肤顽厚”等变化的痹症称为风湿痹。

在宋代的《传信适用方》中也有“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磬,日渐瘦恶”的记载,指出此病在发热之后,病情骤然加重,皮肤坚如石的临床特征。

在《素问·痹论》中说“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这里指出了本病是由于外邪搏于皮肤,痹阻不通,营卫行涩,血凝为患。

《诸病源候论》则把“皮肤顽厚”为特点的风湿痹的病因归之于血气虚而受风湿。

而在《普济方·诸痹门·皮痹附论》中则明确地把皮痹的病因归于风寒湿之气。

到了清代的沈金鳌则集诸家之说,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说“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按之不和,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

不仅阐发了本病顽厚如木、麻木不仁的症状特点,而且综合了风、寒、湿、痰、血诸致病之因,对此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医学入门·痹风》中对治疗的论述比较详细,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等治疗原则。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典型病例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典型病例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典型病例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进行性发展疾病,对患者危害严重,现代医学目前无确切有效疗法。

本病属中医学“皮痹”范畴,《素问·痹论》曰: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

中医重视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强调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演变,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对于防治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微血管损伤、自身免疫异常、胶原合成异常有关。

硬皮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为皮肤胶原纤维束肥厚硬化,真皮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阻塞。

内脏损害主要为间质及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生及硬化[1 ]。

硬皮病患者红细胞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淤滞引起微循环障碍[2 ]。

微血管损伤诱导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导致大量胶原纤维在血管壁、皮肤和组织器官沉积[3 ]。

2 中医病因病机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四肢不温,指端青紫,皮肤硬化板结,萎缩,精神倦怠,抑郁,腰膝酸软无力,便溏,舌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或涩。

合并内脏损害者可有呕吐、吞咽困难、咳喘痰多、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认为,硬皮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为心、脾、肾阳虚,实为气滞,痰浊、瘀血互结。

痰、瘀阻于络脉、肌肤、脏腑,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是病机关键,而虚、滞、痰、瘀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痰、瘀是病理产物,虚、滞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

2. 1 虚2. 1. 1 肾阳虚温煦无力不能抗邪外出《素问·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灵枢·五变》曰: “腠理疏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

肾的温煦功能是血液不致因寒而瘀的重要保证,若命门火衰,则阳虚温煦鼓动无力,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及皮肤,血液运行无力而不畅。

中医内科硬皮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硬皮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硬皮病硬皮病是临床常见结缔组织疾病之一,以结缔组织的广泛性和弥漫性硬化为其特点。

本病主要累及皮肤、滑膜以及某些内脏。

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通常将本病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两型。

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应隶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尤其与“皮痹”更为接近。

后期内脏受损,因累及的脏腑不同,可有各种相应的名称。

若内脏广泛受累,正气严重耗损,又可隶属“虚劳”、“虚损”范畴。

【诊断】1初期见手背、上睑发生原因不明的水肿和皮肤对称性弥漫性硬化,晚期可见皮肤硬化和手指屈曲性挛缩。

2 .肢端动脉挛缩现象,或指、趾端溃疡和瘢痕形成。

3 .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

4 .肺纤维化。

5 .食管下端扩张和收缩功能低下。

6 .前臂伸侧皮肤活组织检查显示本病特有的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或血管壁显示上述类似的变化。

【治疗】一、辨证论治硬皮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病初肢体疼痛,皮肤肿硬较明显,多为寒凝血瘀邪实为主;病久内脏受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则多以本虚为主,治疗多以温补脾肾、散寒通络为原则。

气血亏虚者,佐以益气养血;阳虚及阴,肝肾不足者,又当补益肝肾。

1寒邪痹阻肢端部位皮肤发硬、色暗,手足冷感,遇寒尤甚,伴有骨节疼痛,无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举例: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加减。

鹿角胶(怦化冲服)IOg,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2g,桂枝、麻黄各6g,细辛3g,白芥子6g,大枣5枚,甘草6g。

加减:寒邪偏盛者,加熟附子或制川乌IOgo阳虚明显者,加仙茅、仙灵脾各IOg7 .气血凝滞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日久硬化的皮肤变薄,肌肤甲错,舌质淡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举例: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柴胡、薄荷各6g,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川苜、赤芍各IOg,茯苓、白术各12g。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枳壳10g,青皮6g,香附10g。

血瘀较甚者,加丹参12g,苏木10g,乳香、没药各6g。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中医将皮肤病归类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辨证施治。

外感病的辨证治疗
外感病主要包括风热病、风寒病和湿热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外
感病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燥湿祛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
效果。

其中,针灸、艾灸和中药汤剂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内伤病的辨证治疗
内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如脾虚湿重、肝
郁气滞等。

中医辨证治疗内伤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
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其他病的辨证治疗
在辨证治疗中,有一些皮肤病不属于外感病或内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对于这些病症,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祛湿、补血活血等方
法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综
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手段,可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但是,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硬皮病(皮痹)诊疗方案

硬皮病(皮痹)诊疗方案

附件1:专科诊疗方案硬皮病 (皮痹)诊疗方案一、定义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以及内脏器官受累(包括消化道、肺脏、心脏和肾脏等)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硬化症、局灶性硬皮病、嗜酸性筋膜炎、硬皮病样疾患等一组临床疾病。

硬皮病属中医“皮痹”“皮痹疽”范畴。

皮痹属于中医五体痹之一,其特点是除皮肤肿硬、萎缩之外,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使本病成为疑难杂症之一。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是五体痹之一。

2.西医诊断标准:(一)局限性硬皮病根据皮肤硬化症状及病理一般可确诊。

系统性硬化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0年推荐的诊断标准。

按198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 ) 制定的系统性硬皮病诊断标准凡具备以下(1)或(2)中的两项即可诊断:即主要条件: 近端皮肤硬化: 手指及掌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紧绷、肿胀。

这种改变可累及整个上肢、面部、颈部和躯干(胸、腹部)。

次要条件: 指硬化:上述皮肤改变仅限手指。

指尖凹陷性瘢痕, 或指垫消失。

双肺基底部纤维化: 在立位胸片上可见条状或结节状致密影, 以双肺底为著, 也可呈弥漫斑点或蜂窝状肺。

(二)欧洲硬皮病临床试验和研究协作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EUSTAR)提出了“早期硬皮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即如果存在:①雷诺现象;②手指肿胀;③抗核抗体阳性,应高度怀疑早期硬皮病的可能;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果存在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就可以确诊为早期硬皮病:①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异常或②硬皮病特异性抗体。

如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或抗Scl-70抗体阳性。

但早期硬皮病可能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不易鉴别。

(二)证候诊断1.寒湿痹阻证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遇寒变白变紫,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得温减轻;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周身困重,四肢倦怠,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或紧。

硬皮病的辨证论治

硬皮病的辨证论治

硬皮病虽属“ 痹证 ” 范畴 , 又不尽相 同。笔者认 为, 但 本病 病位以肺 、 、 脾 肾三脏为主 , 故其临床证 候为初损皮毛在肺 , 续
损肌 肉在脾 , 损筋 骨在肾 , 终 是一组痹 证虚劳综合 征 , 因兼 但
挟气滞 、 瘀 , 血 而或 虚 实兼 挟之证 候 。病 人往 往先 有肢 端 发 凉 、 白、 紫以及 阵发性疼痛 的雷诺 氏现象 , 苍 青 以后 出现皮肤 肿胀 、 发硬 以至萎缩 。其发病机制 , 为脾 肺两虚 , 肾阳不足 , 卫
行性。以往认为是一 种胶原 性疾 患 , 目前 认为也 系 自身免疫 性疾病 , 今尚无满 意之疗法 。 迄
1 主要症状
1 1 局 限性硬 皮病 .
病 变只 发生 于皮肤某 一局 部 , 病程 缓
厚 、 肌肉酸疼 、 或 风寒湿 三气杂 至合 而为痹 ……, 由气 血虚 又
慢, 皮疹形态不一 , 常见有 以下类 型 : 1 斑状硬 皮病 : () 常发 生
现于皮肤症状之前 , 内脏硬皮病 。 称 2 辨证要点 硬皮病是一种皮肤 肿胀 , 硬化 、 小血 管痉挛 狭窄 , 伴有 色
床上分 局 限性 和系统 性 2型, 者 分片状 、 前 带状 和点 滴状 3
种, 尽管不侵 犯任何系统 , 常能造成残废 和毁容 , 一种 自 但 是

素异常 , 最后发生 萎缩为 特征 的结缔组 织疾病 。临床 上分局 限性和全身性两 种 。属 中医“ 证” “ 痹” “ 痹 ” “ 痹 、皮 、血 、 风湿 痹” 等范 围, 中医对痹证 的认 识 , 素 问 ・ 而 在《 痹论 》 , 中 在汉代 张仲景《 金匮要 略 ・ 血痹 虚劳病脉证并 治第 六》 以及 明代秦景

硬皮病哪些指标异常

硬皮病哪些指标异常

硬皮病哪些指标异常硬皮病是一种具有免疫系统异常性质的结缔组织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皮肤变厚、硬化,伴随着手或足的肿胀和运动障碍,甚至还有内脏的受累。

下面将详细介绍硬皮病的检测指标、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硬皮病的检测指标1.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肝微粒体抗体、抗睾丸的抗体、抗肾脏基底膜抗体等等。

2.免疫球蛋白:硬皮病病人的免疫球蛋白常常会升高。

3.补体:补体的降低意味着硬皮病严重程度的恶化。

4.肝功能:硬皮病患者肝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可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固醇代谢异常等等。

5.尿常规:尿中的蛋白质和红细胞可反映出肾功能的受损程度。

二、硬皮病的治疗方法1.中医药治疗:传统中药治疗对于硬皮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可通过改善气血、通络、调和脏腑等多个方面达到治疗目的。

2.免疫抑制剂:硬皮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故使用免疫抑制剂减轻或抑制免疫系统的激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3.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可通过干扰炎症细胞的活化和亚型调节等机制来治疗硬皮病。

4.手术治疗:严重的硬皮病可引发肺、心脏等多种器官的受损,此时需要进行手术以解决相关的并发症。

三、硬皮病的注意事项1.定期体检:硬皮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及测定抗核抗体、抗Scl-70抗体等指标,目的是及早发现并处理硬皮病的并发症。

2.注意保暖:硬皮病患者往往会因为疾病影响荷尔蒙分泌而出现手脚冰凉现象,需要注意保暖。

3.不随意服药:硬皮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

4.保持心情舒畅:心情紧张、压力大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加,从而加重硬皮病病情。

硬皮病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积极应对压力。

5.合理饮食:硬皮病患者需要注意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食品,避免摄入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

总之,硬皮病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治疗的同时需要注意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

硬皮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进展

硬皮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进展

硬皮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进展通过文献搜集,筛选出近年来关于硬皮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并分析其中医证型和治疗规律。

文献分析发现,阳虚寒凝证、痰瘀络脉证、气血不足证均为临床中较常见的证型,其标为寒凝和血瘀,其治法以温阳散寒及化瘀通络贯穿疾病始末,为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标签:硬皮病;证治规律;综述硬皮病以患者出现皮肤炎症、变性、纤维化继而硬化、萎缩等皮肤损害为标志性表现,能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属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较为顽固凶险的一种。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在祖国医学“皮痹”的范畴对硬皮病的个别证型及治疗做过初步探讨,但未就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独立进行系统性分析。

笔者汇总并分析近年来关于硬皮病中医治疗方面的报道,试图整理出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的初步思路。

1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付新利[1]根据硬皮病患者中最早期的表现往往是雷诺现象,认为皮痹病属气血、脾肾,若内外因致使脏腑功能虚衰,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血运不畅,血滞则脉络瘀阻,四肢指(趾)端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肌肤麻木,皮色苍白,指(趾)端发凉,加之风寒湿等外邪侵袭,邪气壅遏气机,气滞津凝血停为痰瘀,气虚无力也致痰瘀凝滞。

錢先[2]从本病发病时皮毛会出现憔悴枯槁、肌表不固等症状,根据肺合皮毛,认为肺虚是主要病因,若肺气亏虚不能输精于卫表,或又因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气亏虚会影响血的生成,致使腠理失于温润滋养,甚至血行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内脏组织失荣受损。

王玉玺[3]教授不仅在脏腑的角度指出硬皮病与肺、脾、肾三脏联系密切,更从八纲的角度,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且尤以为阳虚、寒盛为最;又从六淫的方面论述,外邪以寒邪为要,并见燥、湿二邪互化,其硬皮之疾,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外损肌肤,内伤脏腑,诸证尤生。

2 辨证分型治疗范永升[4]教授认为硬皮病分为阳虚寒凝,肺脾不足,络脉痹阻三型,①阳虚寒凝:病因肾阳亏虚,复感寒邪凝滞经络肌腠,②肺脾不足:是因肺气不足,水谷精微物质不能经宣发以润泽肌肤,从而出现皮肤失润硬化之症,③络脉痹阻:皮肤的荣润离不开气血的濡养,若瘀血阻于脉络,皮肤失于濡养则硬化萎缩。

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硬皮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玻讨论了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情况。

【关键词】硬皮病;痹证;辨证论治GuangxingHspitalAffiliatedtZhejianghineseedialUniversity,HangZhu(310007)Abstrat:Slerderaispresentlyandiseaseinrheuatis.Thisessaydisussesthediseasenae,itsdiseaseausarbiandehanis,thenrEiteratesitstreatentbydifferentiatinfsignsandsypts.Keyrds:slerdera;paralysis;differentiatinfsignsandsyptins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症、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病之一[1]。

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目前西医无特效药物,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不理想,且存在较多副作用。

近几年来以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在防治本病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前景。

1关于病名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由于其症见关节僵硬、酸痛,早期皮肤变硬如皮革,晚期皮肤萎缩可薄如羊皮,肢端发绀发紫,同时可伴见咳嗽、喘满等,一般将其归为中医“痹证〞、“皮痹〞、“血痹〞、“皮萎〞、“肺痹〞等范畴[2]。

2硬皮病病因2.1外邪侵袭感受外邪是硬皮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包括风,寒,湿,热,燥邪及饮食不节,外伤等。

?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以及?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名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后来的学者在此根底上又进一步提出热邪、风毒及燥邪均可成为痹症的病因。

硬皮病中医辨治

硬皮病中医辨治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辨治探讨石家庄平安医院青岛新安中医院李学增摘要系统性硬化病(SSc)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皮痹”为特征名称的一种体脏痹症。

一般情况下体痹发展形成脏腑痹,但因患者禀赋体质与脏腑功能差异,感受病邪种类强弱有不同,因而各种脏腑痹即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发生,且轻重不一。

风寒湿热等邪毒是SSc的主要致病原因,痰瘀痹损体脏脉络是SSc的主要病机,气血阴阳诸虚不足贯穿病程始终,SSc为本虚标实之症。

总的治则是祛邪解毒、散结通络、扶正固本,病程的早中阶段祛邪为主、后期扶正为要。

根据皮肤病变所处水肿期、硬化期、萎缩期以及内脏受累情况大致分为水肿期: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涩滞,湿热痹阻经脉、壅遏营卫气血;硬化期:邪毒痰瘀互结、痹损脉络气血; 湿热痹阻经脉、壅遏营卫气血,邪瘀寒凝痹阻、营卫阳气虚弱; 萎缩期:气血阴阳俱损、络痹失其温荣等型辨治。

系统性硬化病(SSc)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皮痹”为特征名称的一种体脏痹症。

近二十年来,我们采用中医为主辨治SSc近千例,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辨治方案,现介绍如下。

1.SSc 是以皮痹为特征的体脏痹症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皮肤炎症、增厚变性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包括食管、胃肠、肺、心、肾以及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

本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预后情况差异很大,其中局限型皮肤硬化以肘膝以下远端肢体和面颈部为主,进展较慢,内脏损害出现晚;弥漫型除远近端肢体、面部外还可累及躯干皮肤,内脏损害出现早,变化难料,甚至致命。

中医传统痹症理论有些认识与此病十分相近,如;;《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痛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三因极〃病症方论》;“三气袭入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

中医治疗硬皮病十三法

中医治疗硬皮病十三法

中医治疗硬皮病十三法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

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大类。

此病归属于中医“皮痹”、“阴阳毒”、“痹证”范畴。

经专科大量临床实践总结认为,其主要病机为阳气亏虚,邪毒阻络,证属本虚标实,治疗以益气温阳,通络排邪,以毒攻毒为总则。

因其证侯虚实、寒热错综复杂多变,且常可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治疗方法也应随之相对灵活。

我们在分期分证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辨证施治,临床治疗归纳为十三法,分述如下。

一、透表散邪法:适用于硬皮病肿胀期。

人体阳气亏虚,运津无力而致痰湿停滞,留滞于肌表,或寒湿之邪乘虚阻滞肌肤脉络,症见手指、手背,甚至上臂、头面、躯干等处出现皮肤非凹陷性肿胀,紧厚光亮,皱纹消失,舌质淡白,脉沉细。

此期以实邪阻滞为重,故当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治宜辛温透表,散寒除湿,代表方剂用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白芍、汉防己、银花等。

若皮肤肿胀潮红,瘙痒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此乃湿郁化热,治宜辛凉散热,代表方剂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银花、连翘、荆芥穗、桂枝、白芍等,以开鬼门,透邪外出。

二、化痰散瘀法:适用于硬皮病的整个病程,尤其用于硬化期。

系统性硬皮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硬、皮斑、出血点、指(趾)端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等瘀血症状。

瘀血阻络,直接影响了津液的输布,津液留滞为痰,痰瘀互为因果,所谓“百病兼痰”、“久病必瘀”、“祛痰不忘化瘀”、“化瘀不忘祛痰”。

依据硬皮病病情缠绵、顽固难愈的病程特点及其临床表现,从痰瘀论治系统性硬皮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代表方剂用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枳实、陈皮、半夏、桃仁、丹参等。

三、养荣生肌法:适用于硬皮病萎缩期。

症见皮下组织及肌肉萎缩、硬化,紧贴于骨骼之上,关节挛缩,肢体活动受限或萎软无力,舌质胖淡或淡红,脉沉弱,或脉缓,或脉细。

因寒湿或痰浊、瘀血等阻滞经脉,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生化匮乏而失去其濡养肌肉、筋脉、皮肤的功能;或寒湿郁久化生毒热,暗耗气血,亦可出现“气不主煦,血不主濡”的病理。

张吉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

张吉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

张吉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张吉教授为全国著名的中医针灸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张吉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5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

临床针药并用,擅长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尤其治疗系统性硬皮病。

笔者有幸跟随张吉教授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张吉教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经验初步整理,以飨读者。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系统性硬皮病为原因不明的局限性或系统性皮肤硬化症,是一种结缔组织病。

该病患者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异常增多,表现为皮肤硬化和内脏器官纤维化。

该病迄今病因不明,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预后多不良,是皮肤科的难治性疾病。

系统性硬皮病属于中医学“皮痹、痿痹、阴阳毒”范畴,其病因病机是先天之气不足、气化不利、肾阳衰微、脾气不足、阳气不达而风寒湿之邪气侵袭人体,阴寒凝于腠理筋肉、毒邪郁滞于脏腑,气化升降不利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而痹塞不通。

肾脏内藏元阴元阳,总司一身之阳气,对脏腑起着温煦作用,脾输精于全身。

肾阳虚脏腑失于温煦,脾不散精,气血不足,以致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寒邪外袭,客于络脉,阳气受阻,不能发挥温养肢体作用,致使畏寒肢冷。

寒邪使气机收敛闭塞,轻者络脉营卫行涩,皮肤色泽晦暗,重者血瘀络脉,致使指端遇冷易发青紫,甚至络脉痹阻不通,指端溃疡、疼痛。

故张吉教授认为脾肾阳虚、营卫失和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外袭是致痹的外在条件,寒凝肌肤,经络不通,终至脉络瘀结,属本虚标实之证。

故治疗采用“温阳散寒治其本,化瘀通络治其标”的根本原则,以温肾壮督、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散寒除湿、化瘀解毒为治疗大法,中药针灸并用,以中药治其内,针灸治其外,共奏温补脾肾、散寒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二、临床治疗1. 以中药散寒通痹、扶正祛邪、温补脾肾、活血通络处方:独活12g,桑寄生12g,炒杜仲12g,川牛膝12g,狗脊12g,川断12g,青风藤12 g,雷公藤12g,豨莶草12g,制川乌(先下)5g,炙黄芪10g,丹参10g,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茯苓12g,炙甘草6g。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辨病与辩证现代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因此须内外合治,遵循整体观,以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1]1 辨证施治1.1局部辩证局部辨证指观察皮损形态特点,从中获得病理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治疗思路的辨证方式。

局部辨证主要辨析皮损类型、皮损形态、皮损分布特点、皮损部位、皮损色泽等等的临床意义:如水疱多湿、结节多为痰瘀、脓疱多为热毒;边界规则多为风湿热邪、边界不规则多属虫淫、皮损隆起正气充盛、皮损平塌正气不足;对称分布当从脏腑考虑、单侧分布多从经络考虑;皮损密集主毒热盛、皮损稀疏主正气虚;经络循行、十二皮部、脏腑各有所主部位、上部多风火、中部多气郁、下部多湿邪、偏于肢体伸侧属阳多热、偏于肢体屈侧属阴多湿;局限于一处多为湿、毒、痰、瘀;泛发于周身多为风、火、热邪。

皮损青黄赤白黑紫、深浅、明暗意义各不相同:红斑鲜艳、压之不褪色为血热,斑色紫暗为血瘀[2]等等。

1.2 整体辩证整体辨证的对象则是皮肤病发生的内外环境背景,即除去皮肤异常,其他系统异常状况的总和。

具体而言又包括以下内容:1.2.1 八纲辩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其中阴阳二纲又可以总括其它六纲,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八纲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总纲,能够概括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共性,掌握八纲辨证,就能将繁杂的临床表现,如疾病类别、深浅、性质以及邪正的盛衰,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指导临床。

(1)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可概属于阳证的范畴。

临床上急性泛发全身,变化快和自觉痒痛明显的皮肤病,同时伴有发热、面红、烦躁、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脉象浮、滑数者,如急性泛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进行期、药疹、急性荨麻疹等。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硬皮病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硬皮病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硬皮病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硬皮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硬皮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2]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硬皮病临床上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除皮肤受累外,它也可影心、肺肾、消化道等,具有广泛的纤维硬化性病变和明显的微循环障碍。

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病,往往伴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Scl-70等自身抗体,皮肤活检见真皮胶原纤维增多、T细胞大量聚集。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以30-50岁多见,女性是男性的3-4倍。

在我国,硬皮病的患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居结缔组织病的第3位。

祖国医学尚无“硬皮病”这一病名,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根据其皮肤改变、肌肉、关节病变、雷诺现象及肺部病变等,符合古籍中“皮痹”范畴。

3 临床诊断3.1 西医诊断硬皮病的西医诊断参考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SSc分类标准[3]及2013年ACR/EULAR诊断分类标准[4-5]。

3.2 中医诊断[2,6-12]3.2.1病名诊断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3.2.2 证候诊断根据皮痹发生发展特点,借鉴各医家诊治皮痹的经验,结合观察到皮痹患者的四诊信息,参照中华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制定的《皮痹》诊疗指南,对皮痹进行以下辨证分型。

3.2.2.1 寒湿痹阻证皮肤浮肿,皮纹消失,紧张变厚,按之无凹陷,颜色苍白或黄褐,表面温度偏低,自我感觉刺痛或麻木,肢端青紫、苍白,遇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加剧。

伴有关节痛,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经血紫暗,畏寒肢冷。

舌紫暗苔薄白,脉濡细。

3.2.2.2 瘀血阻滞证肌肉萎缩,毛孔消失,皮肤深褐色,有蜡样光泽,时有针刺感,不能用手指捏起,皮损处色素加深,或夹有色素减退斑,伴有肌肤甲错,毛发干枯脱落,面部表情呆板,眼睑、口部张合受限制,手指屈伸困难,女性月经量少夹有血块,闭经,口唇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苔薄,脉细涩。

浅谈“寒邪”与硬皮病

浅谈“寒邪”与硬皮病
2 . 1 寒邪属 阴, 易 伤 阳气 寒性属 阴, 是 阴气 旺 盛
的表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 阴胜则阳病 ” , “ 阴盛则寒” 。 若寒邪过盛 , 则易损伤阳气。 《 灵枢 ・ 口 问》 云: “ 寒 气客 于皮 肤 , 阴气 盛 , 阳气 虚 , 故 振 寒 寒 栗。 ” 意 为寒 气伤 阳 , 导 致 阴盛而 致 阳虚 。 《 太平 圣 惠 方》 中云 : “ 风寒之气客于肌肤 。初始为痹。复经伤

3 0・
Ch i n J De r ma t o Ve n e r o l i n t e g Tr a d W Me d 2 0 1 5, Vo 1 . 1 4 No . 1

学 术 探 讨 ・
浅谈“ 寒邪 ” 与硬皮病
刘邦 民 , 坚哲 , 高天 文
寒 之气 乘 隙外 侵 , 导 致 经 络阻 隔 , 气 血凝 滞 , 肌 肤失 养 而成 , 且 对 皮损 描述 “ 搔之 如 隔衣 ” 。《 类经》 亦 云: “ 痹者 , 闭也 , 风 寒 湿 三气 杂 至 , 则壅 闭 经络 , 气 血 不
于肌肤之间 , 致营卫不和 , 气血凝滞 , 发为皮痹 ; 久 之寒湿合风邪 内侵 , 累及多个脏腑 , 发为脏腑之痹 。 2 寒邪 致病特 点 与硬皮 病
邪, 内舍 于 脾 ; 皮 痹不 已 , 复 感 于邪 , 内舍 于肺 。” “ 诸
硬 皮病 研 究 的深 入 , 发现“ 寒邪 ” 与硬 皮病 有 密切 关 系 。本文 就 “ 寒邪 ” 与硬 皮病 的关 系浅 述如 下 。
1 硬 皮病 病 因病 机 与寒邪 关 系
中医古 代 医学典 籍 中无 “ 硬皮病” 的病名 , 但 根 据 硬 皮病 的 临 床证候 特 点 ,将 其 归 为 “ 皮痹 ” 、 “ 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水肿苍白或淡红,继之皮肤干燥、光滑、增厚、变硬、变薄、毛发脱落,指端及关节处易出现顽固性溃疡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有局限性和系统性之分,前者局限于皮肤和肌肉损害,后者除此之外,尚累及内脏。

硬皮病发病年龄以2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局限性者预后良好,系统性者,一旦肺、心、肾受累,病情迅速恶化,预后较差。

硬皮病属中医的“肌痹”、“皮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
硬皮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经脉痹阻,气血失常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风寒或热毒等邪袭于肺卫,肺失宣散,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利,痹阻络脉,而见关节肌肉酸痛、皮肤发硬。

气为血帅,气郁则血滞;阳主温运,阳虚则寒凝,均可致血脉瘀凝,肌肤失荣,而见皮肤板硬如蜡。

邪恋日久,正气大亏,精血亏损,由表及里,累及五脏。

【诊断要点】
1.初期手背及上眼睑发生原因不明的水肿及对称的弥漫性硬化,晚期皮肤硬化和手指屈曲挛缩。

四肢末端多有雷诺现象,以及顽固性溃疡和瘢痕形成,多发性关节
痛和关节炎,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2.前臂伸侧皮肤活检,可见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血管壁也显示类似变化。

【辩证分型】
1.风寒痹络症状:恶寒微热,皮肤发硬,肌肉关节酸痛,或见咳嗽痰白。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则恶寒发热;
肺失宣肃测咳嗽痰白;邪痹络脉,气血不利,则皮肤发硬,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肺卫痹阻之征。

2.热毒郁络症状:发热,咳嗽,气促,肌肉关节疼痛、麻木,指趾端湿性或干性坏死。

舌红,苔黄燥或少苦,脉数。

证候分析:热毒侵袭,先入肺卫,肺气失宣,则发热、咳嗽、气促;邪郁肌络,热毒内迫,气血运行不利,则肌肉关节疼痛、麻木;邪入营血,热毒内迫,瘀热化腐测指趾端湿性或干性坏死;舌红,苔黄燥或少苔,脉数,均为热毒内郁,入营伤津之征。

3.气郁血瘀症状:面色黧黑,肌肤消瘦,皮肤板硬,张口吞咽困难。

舌紫黯,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气主血行汽郁则血瘀,肌络瘀阻,失于儒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消瘦,皮肤板硬;气主动,气机郁滞,则张口吞咽困难;舌紫黯,苔薄,脉细弦,均为气郁血瘀之征。

4.寒凝血瘀症状: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肌肉发紧肿胀,木硬似蜡。

舌淡胖而黯,苔灰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阳气虚弱,寒凝经脉,血行瘀滞,则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肌肉发紧肿胀;血瘀致虚,肌肤失荣,则术硬似蜡;舌淡胖而黯,苔灰滑,脉沉细,均为阳虚寒凝血瘀之征。

5.正虚邪恋症状:形瘦肢倦,心慌气短,头晕面白,肌肉疼痛,皮肤薄如硬纸片,肤色枯萎,脱发。

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邪恋日久,正气大亏汽血两虚,五脏失养。

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失养则面白、心慌气短;脾主肌肉,主四肢,肾主藏精,生髓充脑,脾肾失养,则形瘦肢倦,头晕脱发;因虚而瘀,皮肤肌肉长期失于气血濡养,则肌肉疼痛,皮肤薄如硬纸片,肤色枯萎;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正气大亏,气血两虚之征。

【分型治疗】
1.肺卫痹阻治则:宣肺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克防风9克柴胡9克羌活9克独活9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前胡9克桔梗6克甘草3克随症加减:肌表疼痛无汗者,加麻黄9克、桂枝9克,以宣表发汗;关节疼痛明显者,加威灵仙15克、防己15克、透骨草15克、苏木9克,以加强散寒疏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2.热毒郁络治则:清热解毒、凉营通络。

方药:银翘散合清营汤加减。

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桔梗6克牛蒡子12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
赤芍15克丹皮12克紫草15克地了草15克忍冬藤30克薏苡仁30克随症加减:咳嗽、痰黄者,加贝母9克、黄芩15克,以清热化痰;肌肉疼痛、僵直者,加桂枝6克、知母9克、当归9克、络石藤15克,以调和营卫,活血通络。

3.气郁血瘀治则: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五灵脂9克(包)香附9克牛膝9克秦艽9克羌活9克地龙12克随症加减:肌肤消瘦者,加鸡血藤15克、黄芪30克,以助益气养血;血瘀发热者,加制大黄9克、丹皮9克,以化瘀清热。

4.寒凝血瘀治则:温阳散寒、通络化瘀。

方药:阳和汤加减。

当归9克炙麻黄9克熟地15克鹿角胶9克(烊入)白芥子9克炮姜6克肉桂3克(后下)红花9克随症加减:畏冷较甚,腰腿酸软者,加附片15克、杜仲12克,以温肾壮腰;便溏,苔腻者,去熟地,加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以健脾化湿;局部皮肤坚硬者,加醋鳖甲9克、昆布、海藻各15克,以软坚化瘀。

5.正虚邪恋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鸡血藤15克地龙9克随症加减;肌肉关节酸痛明显者,加秦艽15克、成灵仙15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以祛风通络,
化瘀止痛。

【中成药】
1.全鹿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小活络丹;每次6克,每日3次。

3.十全大补丸每次1粒,每日3次。

【简便方】
黄芪30克、当归9克、桂枝9克、鸡血藤30克、鹿角片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气血不足,阳虚血瘀型便皮病。

【其它疗法】
外治法:桂枝、川芎、苏木、红花、细辛、艾叶各20~45克,水煎,浸泡或熏洗患肢及手足,每次20~40分钟(保持药温)。

每日1~2次,1月1个疗程。

针灸疗法:取穴为四组。

①大椎、肾俞;②命门、脾俞;③气海、血海;④隔俞、肺俞。

以上四组轮流针刺,以补法为主,并可施艾灸。

每周3次。

穴位注射法:当归注射液2~4毫升,选以上一组穴位局部注射,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10天为1个疗程。

推拿法:采用按、压、摩、推、点、拨等手法,在四肢相关穴位推拿。

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手法有一定强度,以患者耐受为
度。

【注意事项】
1.硬皮病目前无特效疗法,应坚持长期的中医药治疗。

2.流产及顺产都会促使本病恶化,故应避免妊娠。

3.注意防寒,尤要避免冷水刺激,保持肢端体温。

4.积极去除感染病灶,防止劳累及剧烈精神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