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doc

合集下载

文言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②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孟子》有删减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疾首蹙頞(cùè):疾首,头痛;蹙頞,愁貌病容。

7.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不夺不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弃B. 今王田猎于此田:打猎乐乐乐:喜欢,欣赏C. 及寡人之身及:等到入以事其父兄事:侍奉D. 坚甲利兵甲:甲兵之士谁与王敌敌:匹敌8.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项是()A. 南辱于楚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B. 王之好乐甚王之不王C. 臣请为王言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D. 何以利吾国臣以神遇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了治国看重仁义而轻视利益的观点,这与《论语》所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思想是一致的。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

(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0)领:即脖子。

(11)由:通“犹”。

【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和翻译《孟子》原文和翻译-----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名师讲题】《孟子见梁惠王二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孟子见梁惠王二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15-18各题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俄,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梁惠王章句上(一)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一)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一)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sǒu):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shù)人:士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shì):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wàn shèng)、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gǒu):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全文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全文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全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注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

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

“惠”是其死后的谥号。

2、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3、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家:大夫的封邑。

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和翻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和翻译《孟子》原文和翻译-----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梁惠王上全文及译文

梁惠王上全文及译文

梁惠王上全文及译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

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民之矣。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恶其率兽而食人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民饥俄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孟子答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答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孟子答梁惠王【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

(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训练】1.解释(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2)刃:刀子(3)异:不同(4)且:尚且(5)恶:厌恶(6)恶:怎么(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2.翻译(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注释】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

③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2分)(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梁惠王的疑惑,孟子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B.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

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

C.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二位的,德育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4)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者无敌”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1)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拓疆土和报仇雪耻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

(2分)(2)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②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1)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本节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主张?【答案】(1)①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②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2)旨在说明君主利用贤人治国应当发挥贤人所学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比如要盖大的房子,必定先要派工头去寻找大的木料。

工头找到了大木料,那么大王您一定很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现在人家从小就学了那圣贤的道理,长大了想要实行这圣贤的治国之道。

大王您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道理,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看这样如何?又比如现在有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在这里,即使价值万镒,也一定要让玉匠雕琢它。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丢弃你所学的道理而听从我的。

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某某某,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梁惠王章句上先秦-孟子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文言文阅读《孟子与梁惠王》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孟子与梁惠王》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B.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更减少C.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D. 养生丧死无憾丧死:死亡,安葬11.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 ①⑦/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②/④⑥/⑤/⑦D. ①③/②④/⑤/⑥/⑦1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试题及答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0.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1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12.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9.(1)(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拥有的兵车)不算不多。

(2)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不会满足的。

(3)没有讲仁义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道义却不顾自己君王的人。

10.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

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11.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

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杀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12.治国应以仁义为先,“先义后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