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喜福会》中母女矛盾背后隐含的文化冲突

《喜福会》中母女矛盾背后隐含的文化冲突

《喜福会》中母⼥⽭盾背后隐含的⽂化冲突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喜福会》在当时轰动⼀时。

它以四个母亲是中国⼈,⼥⼉是美国⼈的家庭为线索,在讲述每个家庭中每对母⼥之间⽭盾的同时,以不经意的⼿法将中美两国不同⽂化冲突与融合的事实表现出来,很值得⼈们思考。

那么,下⾯就简单分析⼀下,中美不同⽂化背景下,作为普通⼈,普通家庭,是怎样从相互误解、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的。

中国⾃古以来就有很严重的封建思想,男权思想根深蒂固。

作为从⼩在中国长⼤的四个母亲,她们或多或少在思想中就残留着中国式的封建思想。

她们的共同⽬标,共同⼼愿就是严格教育⾃⼰的⼥⼉,将⾃⼰的理想,⾃⼰的期许强加给⾃⼰的⼥⼉,⽬的只是不想⾃⼰的下⼀代成为像⾃⼰⼀样的⼥⼈。

但是,作为从⼩在美国长⼤的⼥⼉,她们⾃幼接受的是美国本⼟教育。

她们对于⾃由,对于⾃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爱情等等,有着不同于母亲的看法,做法。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似⽭盾的现象,是基于不同⽂化背景下,⽂化归属感和⽂化认同感的不同,以及⾼、低背景⽂化下中美两国⽂化从排斥到趋同的⾃然发展趋势。

四位母亲,她们对于从⼩⽣活的⽂化环境,受到的⽂化熏陶有着强烈的⽂化归属感。

在她们的思想中,⼥⼈是作为男⼈的附属物⽽存在的、没有⾃主意识的从属品。

四位母亲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在中国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婚姻不⾃主或婚姻不幸等。

这更加剧了她们的⾃卑,加深了对她们的伤害。

但即使这样,她们仍有意⽆意地在头脑中保留了这种封建思想。

所以,来到美国以后,即使她们的⽣活条件变好了,也得到了尊重,但在对⾃⼰⼥⼉的教育上,还是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们则不同,她们从⼩接受的是美国式教育,对于中国⽂化根本就没有进⾏深⼊的了解和学习。

对于中国⽂化的内涵,特点;优点和缺点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有认同感,更不⽤说归属感。

她们有的是对美国个⼈主义⽂化的认同感。

美国个⼈主义讲求个性的解放和⾃由;强调的是⾃我价值的实现和主体个性的张扬。

浅析《喜福会》母女关系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母女关系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母女关系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华人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故事,其中母女关系折射了中西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母女关系的背景、教育方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首先,母女关系的背景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中,母亲是传统意义上的维系家庭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照顾孩子、管理家务、教育子女等多种角色。

由于家庭大环境的影响,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和地位比较高。

而在美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被强烈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更加平等。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相尊重和支持,而非强制性的服从和管教。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母亲和女儿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较大,因此母女关系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其次,母女关系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独生子女更是被寄予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因此家长会给予极高的期望和严格的管教。

而在美国文化中,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家长和孩子之间更加平等,依靠对话和互动来引导孩子成长。

因此,母女之间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方法和方式也不同。

《喜福会》中的母亲向女儿施加的压力和期望是非常高的,这种方法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被视为“过于催生”或“过于掌控”,因此对母女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摩擦。

最后,母女关系中情感的表达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家庭中,传统的尊重和保守观念使得母女之间的情感表达较为保守和含蓄,而美国文化中则更加开放和直接,在情感表达方面较为习以为常。

在《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缺乏坦诚的沟通,而对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比较难以准确表达。

这种情感表达差异也导致母女关系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综上所述,《喜福会》中展现的母女关系折射了中西文化差异。

背景、教育方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母女关系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和包容,以建立更加平等、和谐的母女关系。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

31纸 贵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观念等的不同,中国和美国在工作观、家庭观、教育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电影《喜福会》是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电影通过四对母女之间微妙的关系向观者揭示出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亲人与亲人之间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描写了出生在中国大陆而后移民到美国的母亲形象,同时也对出生在美国本土的女儿的形象进行塑造。

由于受中国教育和美国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两代人之间在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情感认知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冲突和矛盾,人际之间的冲突也显示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冲突。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电影中的四位母亲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她们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去塑造女儿的性格,她们按照中国的驾驭方式去教育女儿,而四位生长在美国的女儿接受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故双方的冲突实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不同,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分配的差异在中国,家庭的组成模式主要为延伸家庭,以年老者为尊。

家长意味着权威,处于核心统治地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美国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在家庭中,他们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注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君和她母亲的冲突便是对此的例证。

君在钢琴比赛中的失败让母亲丢了脸面,在母女俩为是否继续练琴的事情争吵起来的时候,母亲的回应:“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服从命令和随心所欲,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这体现了中国处于权威地位的家长形象,而君从小受到美国的生活观念的影响,追求的是平等与独立,便说道:“我不是你的奴隶。

”(二)育儿观念的差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期许。

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他们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

于是,孩子的成绩也经常成为父母之间攀比的依据,孩子优秀与否往往与父母的荣誉挂钩。

在《喜福会》中,接受了中国式教育的君的母亲和林多便经常将子女作为较量的工具,她们俩既是最好的朋友,却又是子女攀比道路上的敌人。

《喜福会》中西文化差异

《喜福会》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福会》影评——从主观幸福感来体验的跨文化差异201440105888 广升88 88888有一只鸭子,它一直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它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脖子想作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

电影《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爱地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于是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离开了中国来到美国。

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寻找着幸福感,想要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

当然最终也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但是她们在新的地方,幸福感的追寻之路因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差异显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不同的语言交流《喜福会》中母亲们在美国居住多年之后依旧用汉语来表达她们重要的情感。

然而她们的女儿虽会说一些汉语都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教育,说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这就导致了母女之间的冲突: 她们因为母亲们“结结巴巴”的英语,总是认为母亲们“脑子不灵活”“没有见识”, 她们的话不值得认真地听,显得不耐烦;而母亲们用蹩脚汉式英语无法向女儿表达自己真正爱她们的情感。

不同的语言,在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阻碍了母女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疏远。

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影响她们幸福感主要阻碍因素。

不同的权力距离不同的权力距离导致了不同的家庭观念。

中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大的国家,家长权威是绝对的、不容冒犯的,子女孝顺父母听从训导是天经地义的。

管自己的孩子那是家长的权利,子女服从家长那是孩子的“义务”。

而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女儿们,认为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绝对不能容忍。

于是他们反抗,“我从不相信,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

”母亲认为理所当然的管理权和子女平等、自由想挣脱束缚的独立意识发生冲突,父母一味的理所当然,而孩子却是反抗、忤逆。

浅谈电影《喜福会》中体现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浅谈电影《喜福会》中体现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面, 但 是有 一点 是 贯 穿 始 终 的 。那 就 是 被
美 国 化 的 女 儿 们 很 难 接 受 她 们 的母 亲 以 传 统 的 中 国 人 的 方 式 给 予 的 母 爱 ,尤 其 突 出 的 是 教 育 方 面 。 传 统 的 中 国父 母 相 信 他 们 的 子 女 是 隶 属 于' f l ! s , f f ] 的 ,并 且 认
浅谈 电影 ( ( 喜福 中体现 的巾美文化 的差异
口 吉林财经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汪
摘 要 : 谭 恩 美 是 著 名 的美 籍 华 人 作 家 , 《 喜福会》 是她 的第一部小说 。 电影 《 喜 福 会 》 是 根 据 这 部 著 名 的 小 说 改编 而 成 的 。该 影 片 通 过 演 绎 华 裔 妈 妈 和 美 籍 子
哪里 听 得 见 哦 ?她 除 了音 乐 啥 也 听 不 到 。
干 涉 彼 此 的 隐 私 。 中 国人 大 多 会 选 择 到 朋 友 那 儿 去 寻 找 支持 、 帮助和安慰 , 但是
语 言 是 人 类 的 工 具 ,是 人 们 交 流 的
桥 梁 。 中 国 人 习 惯 以 一种 含 蓄 的方 式 和 他 人 交 流 。他 们 喜 欢 用 委 婉 的 但 意 味 深
云 当 然 懂 得 龚 琳 达 言 语 中 的 自 吹 自擂 。
宽 泛 的 。朋 友 可 以被 分 为 很 多 类 : 同事 、
球友、 校友 、 酒 友 等 等 。一般 来 讲 , 美 国人
不 愿 和 他 人 交 流 过 深 ,他 们 不 打 听 也 不


两 种语 言 的冲 突
所 以 ,她 带 着 那 种 又 自豪 又 无 奈 的 表 情 耸 耸 她 的 肩 ,说 道 : “ 我 的 问题 比 你 的 还 要 糟 哦 。如 果 我要 晶过 来 帮 忙 洗 碗 碟 , 她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而文化差异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而产生的。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探讨,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试图破解中美两国的文化之谜。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以五个维度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这五个维度分别代表了每个国家在不同文化方面的倾向,从而形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权力距离的差异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职能的人工作和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权力差距。

中国在权力距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尊重和服从权威是被看重的价值观念。

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自由,权威并不是绝对的。

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差异的体现。

主人公康宝莱与其刻板的上司之间充满了权力距离,上司的命令像是不可违背的法则。

而在美国文化中,更为注重平等。

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持有反抗传统权威的态度。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而集体主义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至上”,而美国文化中更注重保护个体的权益。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虽然主人公康宝莱在家庭和团队中不断付出和牺牲,但最终他收获了家人和团队的认可和支持。

而在美国文化中,相对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体的自主和成就。

四、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况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习惯。

中国文化中更强调对未知事物的规避和恐惧,追求稳定和安全。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英礼貌用语的不同之处。在中文中,礼貌用语通常比 较间接,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和尊重。例如,当别人称赞你时,你会说“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往往更加直接和积极。当别人称赞你时,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谢谢”或“非常感谢”。
这种差异在中英文化交流中造成了许多误解和冲突。在《喜福会》这部电影 中,这种跨文化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故事讲述了四个中国移民在旧金山的生 活,他们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其中最明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中美文化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也有显著的区别。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和家庭 责任,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自由。这种 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家族的命运紧 密相连,而在美国,个人的发展更为自由,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在《喜福 会》中,这一维度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强调等级 和秩序,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例如,在电影中,中国母亲们往往表 现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对长辈的 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具 有重要意义。《喜福会》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 了生动的例证。通过对比分析这部电影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 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对比中英礼貌用语,并以《喜福会》为例,探讨跨文化冲突。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电影《喜福会》中,导演兰尼·杰尔维斯成功地展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一部通过喜剧的方式,考察了中美两国人民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电影中,杰尔维斯以典型的喜剧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中国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激发观众的笑声来传达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信息。

首先,电影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在电影开场的派对中,美国家庭礼貌地询问中国家庭是否有鸡灵魂的胆囊,而中国家庭则以惊讶和恶心的表情回应。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对食物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动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吃掉,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认为食物应该被尊重并遵循特定的规则。

这个小小的细节揭示了两种文化对待食物和动物的态度的差异。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对待亲密关系的不同方式。

在美国家庭中,人们通常会以开放和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电影中,当中国家庭的女儿告诉男友她爱他的时候,她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神秘的行为和象征来表达。

这一差异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中对于表达爱意的理解和方式上的差异。

然而,在电影中也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的融合。

电影通过混合中美元素的角色和情节来体现这种融合。

例如,在中美婚礼的场景中,混合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西方的婚礼习俗。

这一场景展示了中国家庭在接纳这个美国新成员时如何融入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同样,电影中还有一些角色是中美混血儿,他们在故事中充当着文化融合的桥梁。

通过喜剧的手法,电影《喜福会》成功地呈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导演兰尼·杰尔维斯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中美两国家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影片中展示的中美文化差异,比如在食物、爱意表达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使观众更加了解和思考不同文化的特点。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和情节的融合展示了中美文化的融合之处。

这种融合使得两个文化能够相互尊重、学习和借鉴,最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英国裔美国导演AngLee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母女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家庭内部发生的矛盾,也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中美文化中母女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重视传统。

因此,影片中母亲对女儿的期望是,孩子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并绝不能取悖,否则家庭的威信就会受损。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以及尊重个人的选择。

因此,影片中母亲只是想让女儿自己尊重传统,而不是强加给她,而且美国母亲通常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此外,影片还对母女关系中一种可能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母亲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去实现这些想法,双方也不会拒绝或无视对方的想法。

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母女双方的想法,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对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文化之间在母亲与女儿关系上存在的差异,即中国文化一般更强调母亲的权威,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让母女双方都参与到决定和沟通中来。

在中美文化中,这种可能的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女关系,并在双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冲突,表明了中美文化之
间的差异,即中国文化更强调传统,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自由,这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模式。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中美两个大国作为代表,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与风貌。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六个维度,以电影《喜福会》作为案例,探讨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点,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关系紧密程度。

相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倾向更为显著。

在电影《喜福会》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人重视家族和亲属关系的情节。

例如,婚姻的安排、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家族的忠诚。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展现了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各种不同权力角色之间的分布情况。

相对而言,中国的权力距离较高,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严厉要求和权威地位。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强调个人权利和平等,较少出现对权威的崇拜。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社会对未来和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中国社会相对于美国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对风险持谨慎态度。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和对面子的追求。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影更注重个人的冒险和对未知的探索。

第四维度: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分配在中国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分配相对传统和保守。

电影《喜福会》中的男主角承担起家族责任,而女主角在一开始就已为婚姻许配。

而在美国电影中,更多呈现了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的形象。

第五维度:长期与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涉及到社会中对待时间和未来的态度。

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长期计划和稳定发展,而美国文化更强调眼下的即时成果和享乐。

在电影《喜福会》中,婚姻的安排和亲戚关系的重要性都展现了中国对于长期关系的重视。

第六维度:忍耐与即时满足霍夫斯泰德的忍耐与即时满足维度涉及到个体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忍耐力。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研究文化差异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旨在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化,揭示人们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电影《喜福会》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解读,探讨中美文化的异同。

一、权力距离霍夫斯泰德将权力距离定义为不同社会层级成员之间接受不平等分配的程度。

中国是一个高度等级分明的社会,家庭、组织、政府等各个层级的权力距离较大,人们对于权威的尊重和依赖明显。

而在美国,权力距离相对较小,强调平等和个人自由。

在电影《喜福会》中,婚姻、家庭、企业等层级关系的强调以及男性家长的权威地位,展现了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的特点。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另一重要维度。

美国是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而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家庭、团队和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人。

电影《喜福会》中,家庭背景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牵绊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接受和处理方式。

中国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注重掌握信息、规划安排,对风险和不确定事件的忍耐度较低。

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较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更加开放、乐观。

电影中,徐来喜先生一家不惧风险,放手一搏的精神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不确定性规避较低的特点。

四、男性与女性的角色认同霍夫斯泰德的理论还关注男性与女性的角色认同。

中国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多是勇敢、稳定和负责,而对女性的期望常是温柔、贤良和照顾家庭。

相比之下,美国更加注重性别平等和女性的独立自主。

电影《喜福会》中,女性对家庭的关心、对丈夫的信任以及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形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性别角色认同。

结论: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福会》,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体现。

喜福会电影中英汉语用差异

喜福会电影中英汉语用差异

喜福会电影中英汉语用差异1.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有着或不可缺的影响。

合适的礼貌用语往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减紧张的气氛以及消除误会等,然而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时,迷茫、疑惑、冲突、误解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应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更应该掌握不同的文化,了解礼貌的用语,提高交际能力。

《喜福会》是一部典型的关于英汉文化冲突的电影,本文以它为例,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角度来剖析英汉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交流障碍。

2.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2.1谦虚与客套语的不同贬低自己和尊重别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中国人擅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对其赞美;当受到别人赞扬或祝贺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

而英美人士则会用“Thankyou!”来回答别人的赞美或祝贺。

电影《喜福会》中,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在Armey(华裔)儿时,生活在中国,二房太太送给她一串珍珠作为见面礼。

Armey的母亲立即说:“二太太,你不要把这么贵重的东西给小孩子,她不配。

”说自己的孩子不配,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一般会说“Thanks!”来表示感谢。

另一个例子是这样的:Waverly(华裔)邀请自己的男友Rich(美国人)来家里做客,在饭桌上,Waverly的母亲Lindo(华裔)在端出自己的拿手菜时,贬低自己的菜烧得不好吃。

“Thisdishisnotsaltyenough,noflavor,it’stoobadtoeat,butplease.”(这菜不够咸,没味道,不好吃,请包涵,我们得顺意吃一点)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自我否认的态度,如果是中国人在饭桌上听到主人这样谦虚的话语,会直呼自己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称赞主人的手艺高超,然而作为从小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Rich全然不知Lindo的含意,直接在菜中加了酱油,造成了尴尬的局面。

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语论文

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语论文

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化差异_英语论⽂毕业论⽂声明本⼈郑重声明:1.此毕业论⽂是本⼈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进⾏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外,本⽂不包含他⼈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与集体均已在⽂中作了明确标明。

本⼈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承担。

2.本⼈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学位论⽂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的复印件和电⼦版,允许此⽂被查阅和借阅。

本⼈授权⼤学学院可以将此⽂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有关数据库进⾏检索,可以采⽤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段保存和汇编本⽂。

3.若在⼤学学院毕业论⽂审查⼩组复审中,发现本⽂有抄袭,⼀切后果均由本⼈承担,与毕业论⽂指导⽼师⽆关。

4.本⼈所呈交的毕业论⽂,是在指导⽼师的指导下独⽴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论⽂中凡引⽤他⼈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论⽂中已经注明引⽤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和集体,均已在论⽂中已明确的⽅式标明。

学位论⽂作者(签名):年⽉关于毕业论⽂使⽤授权的声明本⼈在指导⽼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图⽚、录⾳带、设计⼿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学。

本⼈完全了解⼤学有关保存,使⽤毕业论⽂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的纸质版或电⼦版,允许论⽂被查阅或借阅。

本⼈授权⼤学可以将本毕业论⽂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有关数据库进⾏检索,可以采⽤任何复制⼿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

如果发表相关成果,⼀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署名单位为⼤学。

本⼈毕业后使⽤毕业论⽂或与该论⽂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或成果时,第⼀署名单位仍然为⼤学。

本⼈完全了解⼤学关于收集、保存、使⽤学位论⽂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的印刷本和电⼦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的印刷本和电⼦版,并采⽤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学校有权提供⽬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全⽂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的复印件和电⼦版,允许论⽂被查阅和借阅。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喜福会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观后感

喜福会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观后感

喜福会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观后感《喜福会》是一部由中国大陆和香港共同拍摄的喜剧片,通过一家香港企业在内地开设的分公司的故事,展示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种种笑话和冲突。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巨大,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喜剧效果。

在电影中,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呈现得十分鲜明。

例如,在用餐习惯上,香港人习惯于吃饭把盘子吃得干干净净,而内地人则习惯留一些剩菜。

这个细节在电影中被夸大地展示出来,从而产生了很多爆笑的效果。

另外,在交流方式上,香港人以英语为主,而内地人大多使用普通话。

正是因为这种语言的差异,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经常发生沟通上的误解和笑话。

这些场景使观众感受到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巨大。

除了中港文化差异,电影中还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电影情节中,当香港主管在内地的分公司提议给员工发放红包以示庆祝时,却遭到了内地员工的拒绝。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给红包是在特定的节日或特殊场合才会发生的事情,而且款额也有讲究。

这样的情节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商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超越。

同时,在这部电影中,还展现了港式幽默和内地幽默之间的差异。

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幽默滑稽的方式迎合观众,而内地电影则更注重剧情和哲理的塑造。

在《喜福会》中,香港电影的幽默手法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为了赢得内地员工的心,香港主管练习内地方言和打麻将的场景,不仅让人捧腹大笑,又把港式幽默带入了内地观众的视线。

这种幽默方式的差异使得电影更加趣味十足。

通过观看《喜福会》,我深刻体验到了中港两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所带来的喜剧效果。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和思索。

文化差异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文化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导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自提出以来,成为了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文化差异,并从中发现不同文化间的体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维度理论为基础,试析中美文化差异,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探讨两国文化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对国家文化之间差异的研究,通过对五个维度的比较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权利距离维度(Power Distance)。

这个维度描述了在一个社会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对于被视为权威的人或组织的接受程度。

相比之下,中国的权力距离较高,人们更容易接受权威和层级制度。

第二个维度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这个维度描述了个体主义程度与集体主义程度之间的差异。

美国倾向于个体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的利益;而中国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接下来是不确定性规避维度(Uncertainty Avoidance)。

这一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是否对未知情况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

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更加开放和接受新颖事物;相比之下,中国对不确定性的规避较强,更加重视稳定和确定。

第四个维度是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这个维度描述的是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分布程度。

在这一维度上,美国更倾向于男性化,注重竞争和成就,而中国则更加女性化,注重合作和同理心。

最后一个维度是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

这一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对未来的应对方式和时间观念。

美国倾向于短期取向,注重即时利益和个人幸福,而中国则更注重长期取向,强调积极的意义和未来的利益。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喜福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王全安执导的电影,该片通过展现一个家庭的故事,探讨了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中国式母爱在许多方面都与西方的母爱观存在差异。

中国式母爱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在《喜福会》中,母亲张喜福是一个孝顺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

她把家庭放在首位,为丈夫和孩子们付出了很多。

与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独立和个人价值观的母爱观不同,中国式母爱更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的经营。

中国式母爱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

在电影中,张喜福为了家庭的幸福付出了很多,包括买车、买房、支持丈夫的事业等。

她甚至为了儿子的婚姻幸福而自己选择离婚。

这种牺牲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因为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追求和独立性。

中国式母爱在培养子女方面有着独特的方式。

在电影中,母亲张喜福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她希望儿子能够过上好生活,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结婚生子。

这种注重子女的婚姻和后代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比较普遍,而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选择。

中国式母爱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电影中,母亲张喜福即使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磨难,也始终坚持对家庭的照顾和支持。

她以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承担起养家糊口和保护家庭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中国式母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喜福会》中展现的中国式母爱与西方的母爱观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式母爱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并注重子女的婚姻和后代的培养。

这些特点在中国文化中比较普遍,与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的母爱观存在差异。

通过对中国式母爱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家庭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喜福会 文化差异分析

喜福会  文化差异分析

• 高背景文化提倡尊老 • 美国人低背景文化的 爱幼,子女孝顺父母、 家庭观念:个人独立, 个人权利,自由平等。 听从父母的训导是天 经地义的。在这种文 化传统中,家长的权威 是绝对的、不容冒犯 的,子女只能绝对服从。
母亲和女儿们通过互相的了解化解了 矛盾,融洽的母女关系使得作为第一代华 裔女性的母亲和第二代华裔女性的女儿的 “美国梦”达成了统一,即在保持中国传统 的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 享受融洽的家庭及社会关系。同时,母女 关系从冲突走向融合,从某种程度上也代 表着中西方文化的消解与融合。
信仰观差异
影片中,An-mei的妈 妈为了救自己的母亲“ 割肉疗亲”。林多利用 婆婆迷信祖宗的思想 ,说自己的婚姻是错 误的,她命里克夫, 并严肃地说如果不马 上解除婚姻的话祖先 会来索命,从而成功地 逃离了婆婆家。这些 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 的迷信色彩。这也是 旧中国时期大多数人 的信仰。而美国人大 多数是基督教徒,他 们信奉圣经,相信上 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方夫妻关系
• 男女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 妻子和丈夫均可在外谋职,共同承担家庭 的经济责任。 • 妻子无需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角 色,丈夫也需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 深受基督文化影响,推崇人人平等,家庭 成员亦是如此。他们关注个人自由与权力 ,亲情观念明显淡化,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纽带联系不紧密。
微弗莉的母亲带着抱 怨的口吻说,“每天她都 在下棋,还要我为她擦 奖杯。”琼的母亲也毫不 示弱地说:“我遇到的问 题比你还严重呢!每次 我让她帮我做家务,她 都置若罔闻,一心只是 练琴。
教育目的 • 我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 孩子培养成“才”,将来 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 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教育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薇莉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子女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服从。成年后的薇莉甚至为了取悦母亲而和一个中国人结婚,这场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以后以失败告终。当薇莉带新男友李奇回家出席母亲的生日宴会时,由于李奇不懂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接二连三的犯错误,先是在向长辈敬酒的的时候擅自再倒了一杯,而后又擅自把主菜舀到自己的盘子里并且表现了自己使用筷子的能力,最后在多林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却谦逊的说味道很淡时直接把酱油淋了上去。李奇不明白,在中国主人习惯谦虚自己,哪怕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在拿出来时总会说这并不是这样。
(四)母亲安美与女儿罗丝的故事
同样,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嫁入豪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学业,更为重要的,放弃了自我,婚姻却濒临破裂。她常和母亲对抗,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交流。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她在最后关头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的丈夫重新认识了她的价值,挽救了他们的婚姻。罗丝的觉醒最终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也理解自己的母亲始终关注她的一颗心。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从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能有抗争的本钱。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Joy Club as an entry point, the paper contrast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mainly discuss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senses of values,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address ter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gure characters, living ways, and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nd also profoundly expresses people’s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up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The fates of sever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movie are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多年后,已将长大了的君在家庭聚会中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尽管母亲送给了她带表了平安的护身符,君仍然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意。美国长大的君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母亲是不会当着客人的面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谦虚。
(二)母亲多林与女儿薇莉的故事
从小和君一起长大的好友薇莉自幼有着下棋的天赋,然而倔强自负的母亲多林却认为自己在薇莉练棋的时候,站在她身边为她出谋划策;比赛时能充当保护同盟。所以,赢棋了,自然也有一份母亲的功劳。而薇莉不能理解母亲对女儿的自豪和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她把象棋上所取得的成绩当成自己的东西,是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她讨厌母亲揽工,觉得母亲对象棋一窍不通,没有资格炫耀,觉得母亲把女儿的个人优势当成自己的荣耀了。
Key word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values; cultural differences
引言
在全球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动力。本文以《喜福会》为切入点,引出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存在的差异,运用对比分析法常识性的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时做出横向的比较(中美两种文化的对比),最后阐明了对文化差异的分析、了解和学习有助于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形成多角度及包容的观察和评价方式。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摘 要:以电影《喜福会》为切入点,本文对比和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教育方式方面、爱情观和婚姻观方面、价值观方面、语言表达方面、称谓语方面。通过对电影《喜福会》中不同人物性格、生活方式及个人命运的刻画,生活化的描写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交融,也生动细致的表达出这种差异和交融对人们的启发和思考,几位女性主人公的命运是西方文化差异和交融的现实体现。
(三)母亲莹莹与女儿莉娜的故事
丽娜自小在母亲的压抑下长大,习惯于屈从别人的意愿,她要和丈夫过严格的AA制生活,丈夫是老板,她是为他打工的打工崽,丈夫的工资是她的七倍半,但是丈夫送给她作为生日礼物的猫李娜也要自己买杀虫剂。当母亲莹莹来探访女儿时,她发现这种生活在蚕食着女儿的尊严,这使母亲想起了自己在中国压抑痛苦的生活,那种伤害导致她意外溺死了自己的孩子,伤口终生不愈。莉娜的母亲意识到女儿正可悲的重复着她的命运,打碎的花瓶象征着她决心走出自己溺死儿子的心理阴影,帮助莉娜自尊的昂起头,走出坟墓似的婚姻。在莉娜所谓平等的婚姻中,正是母亲的一席话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真正感情的渴望——“尊重,温柔”。
(二)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异
1.中美教育目的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人并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美国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比较轻松,能让自己的孩子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性格中的积极方面。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人生能顺顺利利的度过。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
(二)儒家主导文化与基督教文化
中国悠久历史,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属于某一特定群体,比如他们的家庭,并且他们得忠实于群体。在《喜福会》中,母亲们都是生长在中国文化里,即使他们后来到了美国,她们仍然希望可以保持中国式的传统生活和价值观。所以母亲认为女儿理所当然应该无条件的听从她们并遵从集体主义。相反的,美国文化是历史和不断移民的产物,使得美国成为一个元多文化的国家。在《喜福会》中。女儿们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她们渴求在家庭中的平等与自由,因此她们不愿被父母控制。
一、作者及同名小说简介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谭恩美,美国华裔作家。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就读于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等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谭恩美已然成为美国文坛少数民族作家的一位代表人物,而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早已渐渐超越了以为少数民族或者多位流行小说家的身份,而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
2.中美教育方式的比较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风格习惯、历史背景紧密联系。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
四、造成中美差异的原因
(一)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只有一面与太平洋相连,交通条件不是很便利。在古代,中国与外界隔离,因此,中国文化相对传统和保守。中国人倾向于并很看重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喜福会》中母亲们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并且她们关注个人行为对整个家庭的影响。美国文化属于海洋文化,美国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还有墨西哥海湾。美国文化相对更加开放,它愿意接受移民和海外文化。此外,政府和社会都包容个人不同文化,许多移民都被吸引来到美国,他们的“美国梦”正是这种开放式文化的接纳。
2.中美隐私对比
在美国社会,隐私非常重要,它不仅受到全体公民的尊重,也被认为是每个公民的权利。然而在中国,这个词有着强烈的消极意义,甚至代表了自私与自闭。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儿们已经被美国同化,在她们心里,隐私是她们自己的权利,母亲们无权干涉,母亲未经她们允许就进入其房间,是非常无理的行为。相反,母亲把这一行为看做她们的权利,因为在心理上她们同大多数中国的母亲一样,她们认为母亲必须掌控女儿的所有事务。
3.中美信仰对比
众所周知,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背景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信仰。对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封建古国,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相信那些神秘的事物而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这样的信仰差别造就了《喜福会》中母女间的紧张关系。小说中的母亲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尊崇祖先,相信风水五行。而在女儿看来,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对其有强烈反感。
三、电影中体现的中美差异和冲突
(一)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式价值观的冲突
1.中国的集体主义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对比
在中美两种文化中,“家庭”这个词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代表了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权力,孩子是家长的附属,面对家长必须绝对服从,孩子生活在家长的掌控之中。同时家庭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孩子是家族生命的延续,继承着家族的荣誉。而美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和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