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蜜月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沮丧(或敌意) 失望、失落、回
阶段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所谓文化反衬是指文化特征上的对照,通过 对照指出其差异性和共同性。
文化融入的概念
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当拥有不 同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和其他文化有持续的 第一手接触时所出现的现象,其结果是原 来的个体和群体的文化模式都有变化。
文化融入具有以下特点:
1.与异文化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 2.接触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3.两种文化相互影响 盲目融入、强加融入、民主融入 4.文化接触带来变化
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
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
高
个
体
认
知
水
平
震
感颤
知
低
不熟悉
认
同
认
或
知
否
碰
认
撞
个体认知过程
跨文化场 熟悉
跨文化认知障碍 不当解释 不当归类 不当定式
跨文化反衬与跨文化指认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首先是对文化的识 别。所谓文化识别,也叫文化指认,是把自身文 化作为参照系去衡量其他文化的特征;
其中,更加全面地描述了随时间变化,旅居者对 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和态度。
旅居者满意度
高
中
低 开始
中期
回归
旅居时间
虽然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模型
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实证研
究结果去证明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有:
旅居者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开始阶段 都是乐观的、热情的。
在东道国的生活经历并不一定能让人们的适应 性增加。只有在有好感的前提下,随着接触的 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积极感受才会增加
短期出访的 几天到几个 优越 商人、政府 星期 官员、外交 官
有不适应的 地方但冲击 不大
留学生、长 至少一两年 复杂、困难 不适应的情
期在外工作
多
况常出现
人员
移民和政治 长期 避难者
问题最多, 心理压力特 别大
传统解释
文化休克的原因
家庭
朋友
失去了某种东西
地位 气候 食物 娱乐方式等
新的理论
负面事件 理论
恢复期(recovery stage):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 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 对新文化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 面看待周围事物。
适应期(adjustment stage):适应程度增加,焦 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 规范和习俗,和环境有和谐感。
重新回归适应
回归适应(reentry adaptation)是指旅居者重新 回国后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调整和适应。
之所以会有重新回归适应: 一是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人们。 二是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三是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对象
时间
外部条件 心理反应
旅游者
短暂
有各种“保 情绪高涨 护”
文化融入的策略
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是
否
是
否
接是
触
异 族
否
文
化
?
融合 隔离
同化 边缘化
文化适应方法示意图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奥伯格)
于1960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 现象。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 深度焦虑症 。”
故事二:如鱼得水的日子
一个在德留学的男学生,开始的时候一句德 语也不会,后来他到附近的一个敬老院照老人们 说话,渐渐地语言不是问题,并且也认识了一些 朋友,也包括中国留学生。
现在除了上课,每周花一个下午到敬老院去 看老人,花两个下午到国际难民组织去做志愿者, 每周有一天做助教,同时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 活动,他很喜欢在德国的生活。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百度文库混乱;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故事三:不和中国人交往的中国人
开始的时候,都是和中国留学生住在一 起,说中国话,吃中国菜。后来我觉得这 样和国内没有两样,于是我搬了出来和德 国人住在一起,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圈子。 我很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德国人来交往。
跨文化认知
跨文化认知是个体对其他文化信息的收 集整合、评价和接受的过程。由于个体已 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选 择和加工方式,因此也决定了他对其他文 化的态度偏好,从而成为跨文化冲突产生 的个体基础。
社会支持 价值分歧论 减少论
负面事件理论:认为从一个地方(文化 环境)到另一个地方(文化环境)会带来 许多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负面影响的事 件会引起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负面影响 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 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 主流的观点是“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 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 会越来越适应。
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 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 型排除在外。
旅居者有多种情况。
文化休克
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 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 回国算了。
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 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 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 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