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论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合集5篇)
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合集5篇)第一篇: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1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
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
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大环境的特殊性。
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
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析论文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析论文良好的习惯属于人们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是不断增值的。
对于人们的现实生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只是依靠理性进行支配,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制约,使规范的期待可以变成稳定的习惯。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方式,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结合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找到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效性策略。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小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过程中,其中的制约因素是比较对应的,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教育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过于重视读书的分数,规范只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
教育的方法也比较陈旧,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学生资产行为规范养成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我国正在不断的社会转型,存在很多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影响。
社会中不良的环境削弱了学校的教育作用,很多的学校都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利用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将学校的人文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下受到影响,养成行为规范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学校中的教师和校园环境需要进行协调统一,形成一股合力,让学生可以在人文环境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出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管理呈现出规范化,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做人。
例如:某农村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创办文明角,张贴各种宣传语言,利用各种夸张又强烈的背景和图片,吸引学生前来观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在农村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首先,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亲密的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人。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规范孩子的起居和饮食。
同时,家长还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敬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家长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协作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
教师还应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容易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因此需要多方面的整治。
同时,社会也可以通过一些美德宣传活动,如道德讲堂、红十字小卫士等,为农村小学生树立榜样,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合作。
家长要从小着手,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学校要扎实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行为。
相信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塑造和发展。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够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中开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
父母要从自身的言行举止入手,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尽量做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纪律性,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学校教育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和家长是孩子的双重引导者,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
学校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普及、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引导孩子正确树立“礼貌、守纪、助人、自律”的基本行为准则,让孩子明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多么重要。
社会教育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又一个重要舞台,社会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从中汲取养分。
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孩子在参与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多陪伴孩子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多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和空间,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
媒体教育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一大助力。
在农村地区,孩子们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手段,比如电视、网络等,引导孩子积极观看一些有益的节目和网站,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教育活动,比如绘画比赛、读书活动等,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自律能力,并且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农村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期能为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了解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农村小学生常常在家庭中承担很多家务劳动,这种环境使他们对于纪律和责任感有着较高的要求。
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许多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差,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律努力。
最后,农村小学生常常面临着人际交往较少的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1.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规则。
明确的目标能帮助农村小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和行为目标,并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同时,制定清晰明确的规则并进行有效的奖惩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规则的制定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注意规则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鼓励小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
农村小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机会,常常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小学生交流,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4.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常常面对来自学业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
学校和家庭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论文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论文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论文一、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来实施。
(一)关注细节,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行为习惯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生活的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注意指导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学习。
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小学生对养成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
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视频画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视频观看过程中,加深对诚信、谦让等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活动,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
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二月文明举止活动,三月尊老爱幼活动,四月绿色环保活动等等[2]。
每个月通过不同的主题指导小学生进行文明学习。
(三)家校沟通,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所形成。
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形成习惯养成指导,同时也要增进与小学生家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一个QQ沟通群,或者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家长的电话,当教师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等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真实而具体的了解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于塑造学校良好的风气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要注重养成学生的自律习惯。
在农村小学教育环境中,学生往往需要独立完成大部分任务,如自己管理作业、自觉整理书包、自律地完成作业等。
教师要通过榜样示范、引导和监督来帮助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觉安静、遵守纪律,同时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自律行为,以此来激励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律能力。
要重视对学生的环保、卫生意识的养成。
农村小学生通常生活在相对原始的环境中,因此有必要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还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爱干净、讲卫生等,以预防疾病和维护自身健康。
要培养学生的友爱、诚信习惯。
友爱和诚信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帮助他人。
要引导学生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不抄袭、不作弊,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习惯。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矩纲常意识。
规矩纲常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道德故事、进行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和遵守规则的积极态度。
教师要自身身体力行,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环保意识、友爱和诚信品质、规矩纲常意识等,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孩子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影响。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注重家庭教育。
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在孩子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长需要重视对孩子的行为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礼貌、有纪律、有关爱心的人。
家庭教育还需要注重榜样的力量,家长需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境。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各种形式的普及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阳光、向上、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展览、比赛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模仿学习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要注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社会教育需要通过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志愿者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等良好品质。
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爱心人士来学校开展一些讲座,向学生讲述一些社会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兴趣、性格、特长都各不相同,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因材施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精选10篇)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精选10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篇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小学品德课总目标也提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一个人的习惯对他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所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可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何等重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有12个教学班,学生550余人。
大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在外打工,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有的甚至托付给亲戚监管。
隔代抚养或者亲戚监管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长期以来,我校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很差。
比如不懂文明礼仪,说脏话;经常说谎话;学习习惯差,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书写潦草;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畏难情绪较严重等。
作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生。
根据以上校情,我们重点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四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严格规章制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农村小学生在教育背景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下,往往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农村小学生最早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地方,家庭
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要有敬业爱学的
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们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守时、守信、勤劳等。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守规矩、以德为先。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
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场所。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规
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操和道德观念。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道德素养培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社会的参与也是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
会机构等应该积极参与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社会大
众也应该关注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
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家庭的支持与引导、学
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参与。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未来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以及农村孩子们的家庭背景等原因,许多农村小学生存在着行为习惯不良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提升他们的行为品质和个人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较大。
相比城市的小学生,农村的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父母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有限,加之农村孩子往往长时间在父母繁忙的农田劳作中成长,孩子们在不完善的家庭教育下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缺乏礼貌、不重视卫生和个人形象等。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家庭是小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
家长应该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作则。
2.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通过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和纪律。
3.增强孩子的责任心。
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4.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学校教育是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应该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
1.设置明确的行为规范。
学校应该建立起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认可和奖励的。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生活常识和卫生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强化品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道德课程以及每周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念。
4.鼓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庭和学校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具体的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农村小学生的个人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农村小学生常常面临着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在农村的环境中,很多小学生缺乏监督和指导,容易放纵自己,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律的观念和责任心,使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后,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帮助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二、家庭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在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课堂,是他们性格和行为养成的基础。
首先,家庭通过家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其次,家庭应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
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条件则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家庭还应该与学校和社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学校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学校是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小学生们可以接受到更加专业的教育和指导。
首先,学校通过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
教师应该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教育。
农村小学生论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
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至此,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
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
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
(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
(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
(4)爱护校园环境。
(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
(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小学生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乡村振兴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等问题,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生的现状、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关于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农村小学生的现状农村小学生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农村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经常上课走神、作业敷衍了事。
2. 行为习惯不良。
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引导,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早恋、打架斗殴、惰性等问题。
3. 自律能力差。
农村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一般较弱,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缺乏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4. 社交能力不足。
由于农村小学生的交际圈较为封闭,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弱化。
以上问题表明,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建立自律和自控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三、养成教育的方法和策略1. 重视家庭教育。
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他们树立榜样、给予正确引导。
2. 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需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农村小学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就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应当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
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在零星的时间里可能会多动少静,缺乏足够的锻炼。
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关注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在学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俱乐部活动,提供各种体育设施和器材;在家庭,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应当重视饮食习惯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饮食结构可能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缺乏蔬菜和水果,过多的油腻食物和零食,这些都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方面应当注重合理膳食的宣传和普及,提倡多样化的饮食,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强化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应当强化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在农村地区,许多孩子们因为缺乏前期的教育和熏陶,往往在礼节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不懂得尊重师长和长辈,不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貌和规矩。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孩子尊敬他人,懂得礼貌用语,学习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四、倡导文明习惯和绿色生活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应当倡导文明习惯和绿色生活。
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倡导文明行为和绿色生活的理念,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五、强化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应当强化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相比城市孩子,农村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在农村小学生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生现存的行为习惯问题出发,探讨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1. 缺乏自律意识:由于农村环境的自由和开放,很多农村孩子缺乏自觉的自律意识,容易被外界诱惑和干扰,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2. 缺少协作意识:农村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协作意识相对较弱,个人主义倾向较重,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少团队合作的能力。
3. 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相对较为艰苦,很多农村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较浅,缺乏环保意识和相关知识。
4. 缺乏礼仪意识: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农村小学生在礼仪方面存在较多不良习惯,例如不懂得尊重长辈、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
1. 培养自律意识:学校和家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爱上学习。
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管理和约束,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
2. 培养协作意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团体作业等方式,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协作教育,让他们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培养环保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环保活动等途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 培养礼仪意识: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长辈、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1. 以身作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引导学生向其学习。
只有教育者自身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会愿意接受并学习。
2. 多元化教育方式:在教育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引言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行为习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方式,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人格品质、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的重要性、农村教育现状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所启示和帮助。
二、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品德、规范其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成功学习和工作的前提。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够,有的孩子性格偏顽固,有的孩子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形式,更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一种作用。
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其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自律和自主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农村教育现状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一定的难题。
具体表现为:1.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农村教育条件差,导致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有些乡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教师编制不足,一个老师要负责多个年级的教学,无暇顾及个别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2. 学校设施简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学校可能缺乏活动场地、图书室、实验室等设施,这会影响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3. 家庭教育水平低:农村家庭普遍教育水平较低,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够,认为学习成绩是唯一的目标,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农村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农村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更加自律和自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校园和社会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一般还比较容易被塑造和改变。
小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友善待人等。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家长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策略。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并给予家长相关的引导和帮助。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注重榜样的力量。
小学生是非常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群体,学校和家庭应该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榜样,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榜样学生的事例分享会,让他们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还可以在开展课外活动时,选派一些榜样学生担任志愿者,以身作则,引导其他学生加入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来。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生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得到适当的激励和奖励。
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比如制定奖励规定,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嘉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学习生活中的一种素养,更是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引导。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谈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是家庭的作用。
农村家庭往往以务农为生,家长们忙于农活,不太关心孩子的行为习惯。
但事实上,家庭是孩子性格和品行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形成行为习惯的最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农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行为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并且对错误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是学校的作用。
农村小学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老师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培养自律自爱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理解好的行为习惯对未来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们还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孩子养成阳光积极的心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社会的作用。
农村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除了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外,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是儿童成长的第三重影响环境,社会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习惯。
在农村社会中,孩子们往往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农村生活,接触到更多的农村文化,这也是一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熏陶。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革,农村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整个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如何通过教育方法和途径来引导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认识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农村小学生养成自律、自尊、自信的品质,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顺利和成功。
认识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家庭是农村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也应该加强对于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培养自律和自控能力自律和自控能力是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教育者可以通过制定规范和纪律,引导农村小学生自觉遵守规则,自觉克制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自律和自控的品质。
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游戏和活动,增强农村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强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农村小学生教育的基石,也是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可以通过生活例子、寓言故事等方式,引导农村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正义和善良的意义,懂得尊重他人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强化道德教育,让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4. 注重激励和奖惩并重1.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农村小学生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个体差异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
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至此,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
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
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
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
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
(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
(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
(4)爱护校园环境。
(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
(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
(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
(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
(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
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自由活动。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
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
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三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
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
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
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
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
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
图书角的书主要发动同学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
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四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同学间的互相监督,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在班级中利用墙面的有限空间设置“四大评比栏”,即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并以粘贴小饰物表示鼓励,并及时进行周、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建
议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