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大肠菌群检测是指对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了解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大肠菌群在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营养吸收、免疫调节、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对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常用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16S rRNA 基因测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拟南芥芯片技术等。
其中,16S rRNA 基因测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准确地鉴定出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通过用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对特定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定量的技术。
该方法能够直接在样本中观察到目标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适用于对微生物的定量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扩增和荧光探针检测的方法,可以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样本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拟南芥芯片技术是一种通过芯片上固定的核酸探针对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同时对多个微生物进行检测,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适用于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总的来说,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样本特性、实验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会越来越完善,为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大肠菌群检测(MPN法)
大肠菌群检测(MPN法)大肠菌群检测(MPN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技术,可用于检测土壤、水源、食品等中的大肠菌群进行水质和食品安全监测。
本文将介绍大肠菌群及其检测方法-最可能数法(MPN法)。
一、大肠菌群概述大肠菌群是以肠道菌属为主体的一类细菌,包括肠道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菌、伤寒杆菌等成员,它们可以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生存并繁殖。
在自然界中,大肠菌群也是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家族,如彗星菌、副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都属于大肠菌群。
1.菌落计数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琼脂平板培养皿在水培的条件下,大肠菌群在培养基上经不同时间的生长,形成菌落来进行菌数计数。
缺点是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干扰,只能算出概略的数值,一定误差,没有国家标准。
2. 硝酸德钠试剂法将测样加硝酸德阳试剂进行加热,最终乳黄色的镜检测前进行比色,得出含大肠菌群的细菌群落达标后延迟显色的时间。
该方法已被最可能数(MPN)法所替代。
3. 最可能数法(MPN法)该方法先将测量的样品分别稀释到不同浓度下,再将每一份稀释液添加到以琼脂平板固化培养基为基础的不同培养液中,观察哪一份培养液出现大肠菌群的生长,最后通过MPN表格计算每85ml或100ml的水样中最可能含有的大肠菌群数量,计算公式为:10^x = n / 联合效价(即dilution rate的倒数)其中,x代表最可能数,n代表测量到大肠菌群的样品数。
在实际工作中,MPN法检测显示出了较好的结果,优点是用固定方法,可重复性好,而且可以通过相关将分析获得定量值,便于与相关的标准进行比较。
三、大肠菌群的检测范围1. 水源:大肠菌群检测是办公室里检测饮用水可能携带的最佳方法。
一般情况下,检测过程是检测水中的微生物是否合乎标准。
2.食品:由于食品生产经常存在卫生要求,因此食品也是大肠菌群检测重要的一环。
例如,必须检测火腿或肉类制品中的大肠菌群是否合格以确保食品安全。
3. 其他领域:大肠菌群检测可以用于医学、农业、环境和建筑等领域,如医院污水浑浊度的检测和土壤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引言:微生物大肠菌群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微生物群落,其变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微生物大肠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一、16S rRNA基因测序16S rRNA基因是细菌和古菌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其序列具有一定的物种特异性。
通过对样本中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可以获得微生物大肠菌群的组成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样本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包括已知和未知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然而,16S rRNA基因测序需要较长的测序长度和较高的测序深度,因此成本较高且耗时较长。
二、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与目标细菌的核酸序列特异性结合的技术。
通过使用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可以直接在样本中观察到目标细菌的存在。
FISH方法具有快速、直观的优点,可以实时监测微生物大肠菌群的组成和空间分布。
然而,FISH方法只能检测到已知的细菌,对于未知的物种无法提供详细信息。
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利用DNA合成酶扩增特定DNA片段的技术。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可以选择性地扩增微生物大肠菌群中的目标基因,并利用荧光信号定量目标基因的丰度。
qPCR 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特点,可以快速、定量地检测微生物大肠菌群的组成和丰度。
然而,qPCR方法无法提供微生物大肠菌群的整体信息,只能检测到特定的目标基因。
四、16S rRNA基因芯片16S rRNA基因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技术。
该芯片上固定了大量的16S rRNA基因探针,可以同时检测数千种微生物。
通过样品中的DNA与芯片上的探针结合,可以获得微生物大肠菌群的组成信息。
16S rRNA基因芯片具有高通量、高特异性、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
微生物实验10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实验九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一、目的要求学习大肠菌群数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材料1.样品:水样2. 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管(单料及双料),伊红美兰琼脂(EMB)平板,乳糖发酵管。
3. 其他:显微镜,酒精灯,无菌吸管(10m1、1m1),接种环,载玻片等三、基本原理水中的病原菌多数来源于病人和病畜的粪便。
由于病原菌的数量少,检测过程复杂,因此,直接测它们的存在是非常困难的专业化工作。
由于大肠菌群在粪便中数量大,在体外存活时间与肠道致病菌相近,且检验方法比较简便,因此一般采用测定大肠菌群或大肠杆菌的数量来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标志。
如果水中大肠菌群的菌数超过一定的数量,则说明此水已被粪便污染,并有可能含有病原菌。
大肠菌群的定义是指一群好氧和兼性厌氧、革染氏阴性、无芽孢的杆状细菌,并能在乳糖培养基中,经37℃24~48h培养能产酸产气。
我国规定每升自来水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
检测大肠菌群的方法有稀释培养法和膜滤法两种,其中稀释培养法是标准分析法,为我国大多数卫生单位和水厂所使用。
它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
四、方法与步骤1.采样:取100ml磨口带塞玻璃瓶,包扎后,干热灭菌备用。
取自来水样时,至少应先放水5min,以冲去龙头口所带的微生物,获得主流管中有代表性的水样。
取样时,用右手握瓶,左手启开瓶塞,用覆盖瓶口的纸托住瓶塞,收集样品后,连同覆盖纸一起将瓶口塞好,并用线绳在原处扎好。
注意手指不得触及瓶口内部。
在静水中取样时,先用右手揭去塞子,瓶口朝下浸入水下约30cm处,然后将瓶子反转过来,待水注满后,取出塞好瓶口。
如果水在流动,瓶口必须迎着水流,以免手上的细菌被水冲进瓶子。
2.水样放置过程中,内含的细菌数目和类型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水样品应于6~10℃贮存,并不超过6h。
3.初发酵试验:吸取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10ml接种量采用双料发酵管,而lml及lml以下接种量采用单料管。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环节,大肠菌群是一类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其存在可能会对食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传统的培养法是一种常见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利用大肠菌群特有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和计数。
尽管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是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且存在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其次,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PCR技术是其中的代表,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靶标基因,再通过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和定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样品中的大肠菌群,但是需要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昂贵的设备。
另外,近年来,免疫学方法也逐渐在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中得到了应用。
免疫学方法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且操作简便,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然而,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制备特异性抗体,成本较高,且可能受到样品复杂性的影响。
最后,近年来,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识别元件与传感器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微生物的高灵敏、高特异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实时监测的特点,但是需要特定的生物传感器和信号检测设备,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在今后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希望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新的检测技术,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9.6.186.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大肠菌群快速检测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依据
检样 无菌称取25g(mL)样品于225mL稀释液中,均质
10倍系列稀释
GB 4789.3-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MPN计数法
适用于大肠菌群含量较低的食品中 大肠菌群的计数
选择适宜3个连续稀释度h
演示完毕,感谢您的聆听
不产气
产气
BGLB肉汤
36℃±1℃
48h±2h
不产气
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大肠菌群阳性
查MPN表 结果报告
结果判读
1 大肠菌群在测试片上生长后产酸。 2 pH指示剂使培养基颜色变深,在红色
菌落周围有气泡者为大肠菌群。 3 记录每个稀释度大肠菌群阳性纸片数。 4 根据大肠菌群MPN表查出相应的大肠菌群数。
是微生物检验诸多快速方法中比较成熟的方法之一。
已被广大卫生检验者所接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 餐饮业、卫生、环保、水质检验等。
总结
思考题
1.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与国标检测方法的异同? 2.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的测试片为什么会使产生使纸片颜 色加深周围并有气泡的菌落? 3.如何对测试片的生长结果进行计数? 4.大肠菌群快速检测适合在那些领域使用?
测试片结果解读
测试片可能会出现如下现象
1)没有任何菌落生长,不要计算圆形培养基外的菌落。因为泡棉上 已不含选择性培养基。
测试片结果解读
测试片可能会出现如下现象
2)当菌落数超过220时,可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小方格,计算 平均菌落数,再乘以20得到整个测试片的菌落数。当有许多气泡,培养基 颜色变深暗,有很多小菌落时,记为多不可计。
测试片结果解读
测试片可能会出现如下现象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肠菌群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指标,其检测可以有效评估食品的卫生状况。
因此,建立一套可靠、快速、准确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样品的准备是大肠菌群检测的关键步骤。
不同类型的食品样品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样品中的大肠菌群能够被有效检测出来。
例如,对于液体食品,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去除杂质,而对于固体食品,则需要进行均质处理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其次,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样品中的微生物,并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化反应来鉴定大肠菌群。
然而,传统培养法存在着耗时长、操作复杂、检测灵敏度低等缺点。
相比之下,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法,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但其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除了上述方法外,近年来,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大肠菌群检测
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传感器对目标微生物进
行特异性识别和灵敏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的特点,逐渐
成为大肠菌群检测的新趋势。
总的来说,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
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样品类型、检测要求和实验条件等因
素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能够研发出
更加快速、准确、便捷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措施。
大肠菌群是一类常见的肠道微生物,其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卫生安全。
因此,建立科学、准确、高效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培养法检测。
传统培养法是一种常见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通常采用在富营养培养基上培养大肠菌群,并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然后通过生化试剂进行进一步鉴定,最终得出大肠菌群的数量。
然而,传统培养法存在着耗时长、操作复杂、检测结果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大等缺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逐渐被淘汰。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逐渐成为大肠菌群检测的主流方法。
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基因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大肠菌群的存在及数量。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培养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三、免疫学检测法。
免疫学检测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过免疫学检测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大肠菌群的存在及数量,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的特点。
然而,免疫学检测法的缺点是需要具有高特异性的抗体,且受到样品复杂性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培养法到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的演变过程。
当前,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由于其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已经成为大肠菌群检测的主流方法。
然而,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以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健康。
微生物检测之大肠菌群的检测
大肠菌群及检验一、大肠菌群介绍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
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大肠菌群检验方法:由于大肠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即: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因此大肠菌群的检测一般都是按照它的定义进行。
目前国内采用的进出口食品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有国家标准和原国家商检局制订的行业标准。
两个标准方法在检测程序上略有不同。
(一)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采用三步法,即:乳糖发酵试验、分离培养和证实试验。
乳糖发酵试验:样品稀释后,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乳糖胆盐发酵管。
36±1℃培养48±2h,观察是否产气。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大肠菌群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指标,其检测方法对于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的方法,以期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样品的准备和处理、细菌培养、细菌计数和鉴定等步骤。
在样品的准备和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保持操作台面和仪器的清洁,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接下来是细菌培养的步骤,通常采用的是在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
培养时间一般为24小时,待菌落形成后进行细菌计数和鉴定。
在细菌计数过程中,可以利用涂布法或滤膜法进行计数,最后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其次,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检测目的和食品样品的特点来确定。
一般来说,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膜过滤法、PCR法等。
传统培养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膜过滤法适用于水样等液态样品,可以获得更精确的细菌计数;PCR法则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细菌鉴定,对于特定的微生物种类有很高的特异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此外,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检测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和误操作。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此外,还应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价,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当重视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确保食品的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共同为食品安全贡献力量。
大肠菌群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肠菌群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意义。
2. 学习并掌握大肠菌群的检验原理和方法。
3. 以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
二、实验原理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在37℃经24小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该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因此常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反映了食品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同时也间接指示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肠道致病菌。
实验中,采用MPN(Most Probable Number,最大可能数)法进行大肠菌群计数。
将样品稀释至一定浓度后,接种于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中,观察产酸产气的菌落,根据MPN检索表计算出样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三、实验材料1. 样品:乳、肉、禽蛋制品、饮料、糕点、发酵调味品或其他食品。
2. 菌种: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肠杆菌。
3. 培养基及试剂: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乳糖胆盐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革兰氏染色液、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麦康凯(MA)。
4. 其他设备和材料:恒温培养箱、无菌移液管、锥形瓶、玻璃珠、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取适量样品,按照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的要求进行前处理,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样品液。
2. 稀释:将样品液按照10倍递增的方式进行稀释,直至产生产酸产气的菌落。
3. 接种:将稀释后的样品液接种于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中,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
4. 培养:将接种后的发酵管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5. 观察与计数:观察发酵管中是否产生产酸产气的菌落,根据MPN检索表计算大肠菌群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A:经过3次稀释后,在10^-3稀释度下产生产酸产气的菌落,MPN值为200。
2. 样品B:经过4次稀释后,在10^-4稀释度下产生产酸产气的菌落,MPN值为100。
3. 样品C:经过5次稀释后,在10^-5稀释度下产生产酸产气的菌落,MPN值为50。
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引言: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手段。
大肠菌群是人体内的一类重要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原理、步骤以及应用领域。
一、原理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提取样品中的DNA,利用特定引物放大16S rRNA基因片段,然后将其测序,并通过比对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
16S rRNA基因是细菌和古细菌的共有基因,其序列在不同菌种之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变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基因的序列来鉴定和定量不同的微生物。
二、步骤1. 样品采集:从感兴趣的环境或生物体中采集样品,如粪便、土壤、水体等。
2. DNA提取:利用商用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中的总DNA。
3. PCR扩增:设计引物对目标基因进行PCR扩增,常用的引物有27F和1492R。
4.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检查扩增结果。
5. 文库构建:对PCR产物进行文库构建,包括连接适配子、文库纯化等步骤。
6. 测序: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文库进行测序,获取原始测序数据。
7. 数据处理: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和过滤,去除低质量序列和嵌合体序列。
8. 序列比对:将过滤后的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比对,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
9. 数据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如物种丰度分析、群落结构分析等。
三、应用领域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人体健康研究:通过检测人体内的大肠菌群组成和丰度变化,可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如肠道菌群与肥胖、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的关联。
2. 环境微生物学:通过检测土壤、水体等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可以评估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以及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态功能。
3. 食品安全: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可以评估食品的卫生状况,预测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以及指导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控制措施。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大肠菌群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常见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传统培养法是最早被应用于大肠菌群检测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样本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然后观察和计数不同的菌落形成单位来检测大肠菌群的数量和种类。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存在着检测时间长、部分菌种无法培养、检测结果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等缺点。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包括PCR、实时荧光定量PCR、16S rRNA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对DNA或RNA的特定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大肠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但是,该方法需要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且成本较高。
生物信息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肠菌群的DNA进行测序,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大肠菌群的组成和结构。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肠菌群的信息,且能够发现一些传统方法无法检测到的微生物种类。
但是,该方法需要较为复杂的数据分析和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是目前常见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大肠菌群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更高效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出现,为人体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微生物检测注意事项——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
分析与检测T logy科技30 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9月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3项,其中致病菌一般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链球菌4种。
此外,鉴于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消费者食物中毒及其他疾病,故特定产品也应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
大肠菌群检测注意事项方法选择大肠菌群(C o l i f o r m b a c t e r i a)是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是否有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
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大肠菌群的其他菌株较多。
大肠菌群检测的关键在于方法的选用,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有两种表示方法,其一是以100m 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大可能数(M P N)表示,检测方法需使用G B/T4789.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其二以每g(m L)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 N值表示,检测方法需使用G B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 B/T4789.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虽然被后更新的方法代替,但卫生部关于规范食品中大肠菌群指标的检测工作公告(2009年第16号)明确指出,为规范食品中大肠菌群指标的检测工作公告如下:现行食品标准中规定的大肠菌群指标以“M P N/100克或M P N/100毫升”为单位的,适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微生物检测注意事项——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 董玲 上海英斯贝克商品检验有限公司大肠菌群(Coliform bacteria)是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结果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卫生安全。
在食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微生物大肠菌群的存在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需要建立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来保障食品安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以供参考。
一、传统培养法。
传统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将食品样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通过计数菌落形成的数量来确定大肠菌群的存在和数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但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且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DNA或RNA来确定大肠菌群的存在和数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的优点,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但需要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设备。
三、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的优点,但需要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设备,且对样品的预处理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食品微生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有多种,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大肠菌群检测是指对人体肠道内的大肠菌群进行检测,以了解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评估肠道健康状况,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常见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DNA测序技术、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
本文将对这些大肠菌群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大肠菌群检测的原理和应用。
DNA测序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肠道微生物DNA进行测序,来获取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但是需要较长的测序时间和较高的成本。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通过对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来鉴定和分类细菌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但是对微生物的数量和功能信息了解较少。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通过将荧光标记的探针与肠道微生物的特定序列结合,来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在样本中观察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但是对微生物的种类了解较少。
综合比较这三种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可以发现它们各自有着优缺点。
DNA测序技术能够全面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但是成本较高;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快速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但是了解微生物的数量和功能信息较少;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直接观察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但是了解微生物的种类较少。
因此,在选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总之,大肠菌群检测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方法,可以为肠道健康状况的评估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在选择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指导相关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
希望本文对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大肠菌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人体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1. 16S rRNA测序:该方法通过测定菌株中16S rRNA基因的
序列来鉴定和分类细菌。
将样品中的DNA提取出来,扩增
16S rRNA基因片段,并进行高通量测序。
通过与数据库中的
序列比对和分类鉴定,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细菌种类和相对丰度。
2. 培养方法:该方法是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通过将样品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利用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等特征来鉴定和分类细菌。
然而,由于肠道菌群的复杂性和细菌的难以培养性,该方法无法检测到所有细菌。
3. 定量PCR:该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通过
测定特定菌群的基因数量来评估其相对丰度。
选择特定的引物,针对目标细菌进行扩增,并利用荧光标记物进行定量测定。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检测特定细菌种群,如某种致病菌的存在。
4. 包括定量PCR在内的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除了定量PCR,还可以利用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DNA探针
和实时荧光PCR等,来检测大肠菌群的组成和丰度。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演进
中,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出现,使得我们对大肠菌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大肠菌群的测定
第一节 大肠菌群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一、定义及范围 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或coliform bacteria): 在37 度能发酵乳糖,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 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包括大肠埃希菌属、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 的一部分及沙门菌属的Ⅲ亚属(发酵乳糖)组成。 通常大肠埃希菌对靛基质、甲基红、V-P、枸椽酸盐利用四个 生化反应分别为“++--”,称为典型大肠杆菌,其它类的称 为非典型大肠杆菌。
第四节 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
1
耐热大肠菌群的定义 大肠菌群的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存在时,逐渐适应25℃ ,在 37℃培养仍可生长,但将温度升至44.5℃时,则不再生长。 而直接来自人、畜粪便中的大肠菌群,不仅在37℃正常生长, 在 4 4 . 5 ℃ 也 可 继 续 生 长 , 称 为 粪 大 肠 菌 群 ( faecal coliform); 最 近 W H O 主 张 采 用 “ 耐 热 大 肠 菌 群 ” (thermotolerant coliform bacteria)。 定义:在44-45℃能发酵乳糖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 大肠埃希菌属、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克雷伯菌属。
水源水 严重污染水:1,0.1,0.01,0.001mL 中度污染水:10,1,0.1,0.01mL 轻度污染水:100,10,1,0.1mL 大肠菌群变异不大的水源水:10mL10份 接种量1mL及1mL以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 酵管,接种量在1mL以上者,应保证接种后 发酵管中的总液体为单料培养液。
大肠菌群检索表(饮用水)
阳性管数 0 1 2 3 4 每升水样中大肠菌群数 0 ‹3 3 7 11 14 1 4 8 13 18 24 2 11 18 27 38 52 接种水样总量 300mL
(100mL 2 份, 10mL 10份)
备注
5
6 7 8
18
22 27 31
30
36 43 51
70
92 120 161
2. 检测的意义
耐热大肠菌群在卫生学上具有更大的意义,它在人 粪中占大肠菌群数的96.4%。 耐热大肠菌群在自然界中不生长,除非在具有丰富 营养、温度在13℃以上,无余氯的水中生长,也可 在工业污水、腐烂植物及土壤中发现。 如果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均高,多为近期污染; 如果大肠菌群数高,而耐热大肠菌群低,则多为远 期污染。
检样
稀释
乳糖胆盐发酵管
胆盐、或去氧胆酸钠
产气 不产气 阴性 报告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 乳糖发酵管 产气 不产气 阴性 EMB、远腾氏等
革兰氏阳性 阴性
报告
阳性
报告
报告Βιβλιοθήκη 2.多管发酵法测定方法发酵试验:在2个装有50mL的3倍浓缩(三料)乳糖胆盐蛋白 胨培养液(含溴钾酚紫指示剂)的大试管或烧瓶中,无菌 操作加水样100mL.在10支装有5mL的三料乳糖胆盐发酵管 中(内有倒臵小管),以无菌操作各加水样10mL,摇匀后, 37度培养24小时。 平板分离: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接种于伊红美蓝 (紫黑色有金属光泽)或远滕氏(淡粉红色)、麦康凯 (玫瑰红色)琼脂平板上,35-37度培养24小时。 证实试验:将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菌落接种于单料乳 糖发酵管中, 35-37度培养24小时,产酸产气,即证实有 大肠菌群存在。
5.纸片快速法
制备培养基:营养成分溶解并调完酸碱度后,加入 指示剂溴甲酚紫,灭菌后加入TTC溶液。将新中华定 性滤纸切成规定大小,灭菌后备用。将制好的培养 基浸渍纸片,40℃烘干,备用。 接种:取各稀释度涂布于纸片上,37℃15h后观察结 果。 结果判定:纸片上出现紫红色菌落,周围有黄圈者 为阳性。
9
10
36
40
60
69
230
›230
3.注意事项
乳糖发酵试验—分离培养—证实试验三步中,初发酵与证 实试验可能相差较大。 抑菌剂如胆盐等对大肠菌群中的某些菌株会有抑制作用。 猪、牛、羊的胆盐效果较好,去氧胆酸钠对结果影响较大, 胆盐剂量以0.5%较适宜。 挑选菌落时,EMB平板上,紫色菌落检出率较高,红色、粉 色较低;无典型菌落时,宜多挑选。 有些在初发酵时产酸无气的,复发酵时却为阳性,用手轻 拍管壁,观察有无气泡上浮。
滤膜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重复性好,经常可能只需单一步骤,可在不同培养 基之间进行转移,可处理大量水样,增加了分析的灵敏度, 节省时间,较MPN法成本低。
缺点:高混浊度的水限制了取样的体积,背景细菌量较多, 导致过度生长,金属和酚能够吸附到滤膜上,抑制了微生 物生长。
2. Coli ID检测法
含有两种显色物质,可以直接识别大肠菌(coliforms)群和鉴 定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而不需附加任何试剂。抑制了 革兰氏阳性菌和酵母菌,菌落颜色变化的敏感性完全适合食品 微生物检验。红色菌落为大肠杆菌。蓝色菌落为其它大肠菌群。
3.TTC(氯化三苯四氮唑)显色快速法
(1)TTC乳糖培养基制备 2%乳糖发酵管:乳糖、蛋白胨、水 TTC培养液:蛋白胨、氯化钠、磷酸氢二钠、十二烷基磺酸钠、水 以无菌操作进行分装。 (2)三料TTC乳糖培养基 接种:接种1、0.1、0.01mL各三管于中,若接种量为10mL,则 用三料TTC乳糖培养基。 培养:35-37℃18-24h。 结果判定:观察有无红色及产气。
第三节 快速检测方法
1. 薄膜集菌法
薄膜集菌:取供试液333mL,以无菌薄膜过 滤,将细菌截留在薄膜上。 培养检查:将上述集菌的薄膜面向上平贴在 品红亚硫酸钠琼脂平板上,35-37℃培养24h, 如有红色发酵乳糖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的菌落,再做乳糖发酵试验。 发酵试验:接种于乳糖蛋白胨半固体培养基 上,37℃ 6h-8h,产气者为阳性。
饮用水在含有较少量大肠菌群的情况下,有时仍能引 起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水中繁殖; 在外界环境中,有的沙门菌比大肠菌群更有耐受力。
3. 意义
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反映检样受粪便污染的程度 反映在生产各环节的卫生状况 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 测定方法
1、测定程序
国际上如瑞士、瑞典等国以大肠菌群作为药品、食品、 饮水等的卫生指示菌。 以100mL水检样内允许含有的大肠菌群的实际数值,以 最大机率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来表示。
其它粪便污染指示菌
分支杆菌、拟杆菌、乳酸菌、梭状芽孢杆菌、粪链球菌
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
2. 不足之处
3.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查方法
乳糖发酵试验:药品检样10mL接种于双料胆盐 乳糖发酵管,44.5℃培养24h,发酵产气者, 进行确证实验。不产气者,报告为阴性。 确证试验:取产气的乳糖胆盐发酵管培养物划 线于EMB等琼脂平板上,臵于44.5℃培养1824h,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生长,则证实为耐 热大肠菌群阳性。
二、测定的意义
1892年,沙尔丁格提出将大肠菌群作为水质粪便污染 的指示菌(indicative bacteria) 成人粪便中大肠杆菌有108-109个/g。
1.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的特性
适用于各种类型水的分析; 是存在于肠道中的特有菌; 当肠道病原体存在的同时大肠菌群也存在; 大肠菌群比最难对付的肠道病原体存活时间更长, 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大于等于致病菌; 进入水中不再繁殖; 检验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 检验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检出和计数 对人类无害 指示菌的水平与被粪便污染程度有某些直接的联系
(3)注意事项
产气观察要全面,小管是否堵塞,可轻拍 有颜色的检样稀释10倍后再接种 蛋白胨的质量要好 十二烷基磺酸钠可用洗衣粉替代
4 DC(去氧胆酸钠)半固体试管快速法
制备DC培养基(绿色):将配方中各固体成 分加热溶于水后,调pH7.2,加入指示剂和 DC溶液,煮沸3min备用。 接种:先加样品,后注入培养基,充分混匀 后,凝固后,37℃18-24h。 结果判定:桔红色,有气泡产生或琼脂裂, 为阳性,绿色则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