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教学设计3.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4.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板书)活动意图说明:问题导入,实验验证,引导学生思考,铺垫本堂所要学习的内容,环节二:探索1(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2.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3.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4.分组实验实验活动观察方法(1)称量食盐和小苏打。

(2)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3)实验记录教师活动2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

(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我们周围的物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和理解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单元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教学难点: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相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物质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它们的原因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二、学习 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三、重点了解和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四、难点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红糖放进水里会变成红糖水(出示图片)及和红糖水的好处。

把食盐放入水里,会怎么样?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夏天出汗多,身体的盐分流失也多,盐分流失多,所以我们要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可以每天饮用适量的盐开水,达到身体的平衡。

观看视频,溶解现象。

小组自由回答。

学生交流,猜测。

旨在让学生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讲授新课食盐、红糖等物质能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吗?我们曾经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还有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

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人到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回想下,我们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如果食盐或红糖的量很大,结果会怎样。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想象一下,如果在一汤匙的水中放人一袋红糖会怎样? 结果会发现,汤匙中的水只能溶解一点点的红糖,其他的不能溶解。

想要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猜想,回答问题。

谁能容积一些物质,但不能够一直溶解下去,想要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探究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说说我们知道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小苏打、食用碱、奶粉、味精等。

如果不确定某种物质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点放入水中,看看是否能够溶解。

我知道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食盐、冰糖、小苏打、奶粉、洗衣粉……除了生活中我们知道的溶于水的物质,不了解的物质我们可以取少量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观察是否能够溶于水,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物质要分别放入不同容器盛装的水中,不可以都放在同一容器的水中。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游戏卡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植物的基本特征1. 导入:通过观察植物标本,启发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 讲解: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有叶绿素、具有根茎叶等。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并记录它们的基本特征。

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植物的基本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植物的分类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植物分类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植物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状、用途等分类。

3. 游戏:使用游戏卡片让学生进行植物分类的活动。

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植物分类的方法,并强调分类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1. 导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 讲解:简要介绍植物的生长方式,如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等。

3. 实验:进行植物的生长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4. 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要素,并鼓励他们了解和保护植物。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2. 学生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植物的小作文或绘画,评价他们的表达和创意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观察身边植物的作业,并在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

2. 邀请植物专家到班级进行植物知识讲座或实地考察。

以上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的内容安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接着以晾衣服,水洼变干等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蒸发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小魔术”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说明,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2课时水沸腾了【教学反思】本课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之前的学习中主要是以观察为主,这一课则是操作、观察、记录同时开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水沸腾的现象进行观察,还有学习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所以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

对学生来说,本节课出现的很多仪器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和使用的,所以我第一节课主要以课件结合微视频介绍实验器材的认识、组装和使用方法,并且亲自演示了这些仪器如何使用,同时也请学生操作了几遍,让学生熟悉仪器。

第二节课由于是实验课,纪律较教室内来说没那么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在实验纪律的管理上。

第3课时水结冰了【教学反思】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好多学生最后在看到水结冰时所显示的温度都低于0℃,而学校提供的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都是0℃,因此无法准确读出数据。

因此后面我让他们注意观察水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温度下开始结冰的,避免错过测量的时机。

有个别小组不按要求实验,将盐误加到试管内。

以后课程中,应加强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的学习。

第4课时冰融化了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二、探索2.学生思考:为什么向冰块吹热气,冰会融化?解释:热气的温度高于0℃,冰块吸收了热气里的热量,就会慢慢融化了。

活动二: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探究冰融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吗?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小组讨论: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小结:冰吸收热量,逐渐融化成水,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为0℃,体积变小。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小组材料】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教师材料】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教学过程】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1.水是怎样的。

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

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

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3.学生填写前测单。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

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

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2.指导操作。

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

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3.视频指导。

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感受空气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感受空气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感受空气》(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 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空气》课题1.感受空气课时1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感受空气,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发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通过传递游戏,知道空气与石头、水的异同。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空气的特征,能初步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同时学会结合气泡图组织和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在探究空气特征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并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得资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在感受空气和传递物体的活动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不断发展、丰富和修正对空气的认识,以气泡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优化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学生: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来感受空气。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精品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教学过程】研讨: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四、拓展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

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利用学到的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进行解释,并找到声音的传播路径课后拓展名言名句: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今天你所翻的一页页书,就是你明天你所数的一张张钞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冰融化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冰融化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冰融化了》教案果给冰加热,那么冰就会慢慢变小,并且有水珠不断滴下,在加热的过程中,冰慢慢融化了。

给冰加热会怎样?(1)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会出现一个小窝,可以看出冰块融化了,这是因为冰块吸收了热量。

(2)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冰块,冰块整体上会慢慢变小,渐渐地融化了,这也是因为冰块吸收了热量。

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实验目的:探究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材料:一个结冰的试管装有热水的烧杯、标记笔。

实验过程:(1)取一个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2)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3)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4)实验现象: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冰融化过程观察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化表面比较结实,是固体,冰面有水出现,是冰和水冰变成了水,呈液态,温度小组代表或科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总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水”,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

调动学生思维,思考实验方法。

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温度低于0℃的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高于0℃,慢慢会达到室温,水面降低(体积变小)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观看视频,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

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

水、水蒸气和冰的状态不同,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冰是固体,它们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如水受冷可以变成冰,冰受热可以变成水。

可以用下图表示它们转化关系: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有温度变化.....冰融化成水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受冷时,冰不会融化,仍然是固态形式,受热时,冰会渐渐融化,直至完全变成水。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育,下面将给出一份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教案名称】: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身边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领会方法,主动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观察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2.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板书:观察身边的变化。

2. 实验材料:不同的物体、水、纸巾等。

3. 录音设备和幻灯片播放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变化,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b. 引导学生自由观察身边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并鼓励他们提问。

2. 导入讨论(15分钟)a.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重要性,并问学生观察到了哪些物体的变化。

b.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3. 观察实验(30分钟)a. 教师将不同物体放在水里,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变化,并让学生观察。

b. 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表格上。

4. 实验检查(10分钟)a. 教师随机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上台演示观察实验,并口头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的变化。

b.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的方法。

b. 鼓励学生对课堂进行反思,并提出他们对观察身边变化的理解和疑问。

六、教学延伸1.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不同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并写下观察结果。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含目录)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含目录)

2020秋部编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含目录)第一单元水1.水是怎样的。

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

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

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3.学生填写前测单。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

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

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2.指导操作。

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

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3.视频指导。

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7.根据水蒸气的特点再次引发猜想:水变成水蒸气后去哪里了?8.总结。

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

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三、比较:水和水蒸气1.教师引导。

水在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以板贴进行调整,呈现韦恩图。

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普安镇中心学校大理学校
科学科( 三 ) 年级第(上)册第( 1 )单元教案班级三(1)备课人:胡曼使用人: 胡曼总第 1 课时
1.初始年级刚接触科学学科,还没进入状态,预计一课时的内容,课时完成的还不理想。

2.新接手班级,话费较多时间强调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普安镇中心学校大理学校
科学科( 三 ) 年级第(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班级三(1)备课人:胡曼使用人: 胡曼总第 2 课时
普安镇中心学校大理学校
科学科( 三 ) 年级第(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班级三(1)备课人:胡曼使用人: 胡曼总第 3 课时
普安镇中心学校大理学校
科学科( 三 ) 年级第(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班级三(1)备课人:胡曼使用人: 胡曼总第 4 课时
普安镇中心学校大理学校
科学科( 三 ) 年级第(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班级三(1)备课人:胡曼使用人: 胡曼总第 5 课时
普安镇中心学校大理学校
科学科( 三 ) 年级第(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班级三(1)备课人:胡曼使用人: 胡曼总第 6 课时。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教学设计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怎样融化糖1.学生讨论交流:预设1:我会将糖咬碎。

预设2:我会用舌头使劲搅拌糖。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预设:加热、搅拌教师活动11.教师问题引入:假如你正在吃一块糖,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快速溶解在唾液中?2.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汤淡了、菜淡了你有什么加快它们的溶解速度?3.追问:如果加入的食盐颗粒较你有什么办法?活动意图说明: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为后面探索活动的进行打下基础。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溶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1.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材料:烧杯2个、食盐、冷水、热水(60 ℃)实验步骤:(1)取大约50毫升冷水和热水各一杯。

(2)取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每一份大约10克,同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都不搅拌。

(3)静置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实验分析:教师活动21.教师出示本实验所需材料。

2.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3.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4.教师提醒: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很多,小组讨论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5.引导学生交流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6.小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相同,同时放相同多的食盐,()会使食盐颗粒分散的更快,从而加速食盐的溶解。

学生活动3:溶解快慢与搅拌的关系2.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材料:烧杯2个、食盐、搅拌棒一根实验步骤:(1)取大约50毫升冷水。

(2)取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每一份大约10克,同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3)一个烧杯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搅拌棒,观察哪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

(4)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分析:水量相同,同时放相同多的食盐,水温()的烧杯中食盐溶解得快教师活动31.教师出示本实验所需材料。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师准备:演示材料、教学课件等。

分组材料: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水的三态变化1.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2.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3.学生思考这些物品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活动11.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4.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水的三态变化,聚焦本课问题,揭示主题,旨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4)学生活动2:用橡皮泥制作物体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实验材料:橡皮泥一块、圆头小刀。

实验步骤:(1)设计自已想要捏制的物品。

(2)小心翼翼地把橡皮泥分成几块。

(3)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的物品。

(4)试着把橡皮泥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教师活动21. 教师出示本实验所需材料。

2. 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3. 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4. 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5.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变化,思考变化。

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分析:橡皮泥虽然外形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还保留着橡皮泥的()特点,只要橡皮泥的颜色不混淆,还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所以说它们还是()。

实验结论:橡皮泥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但依然是()。

学生活动3:用纸制作各种东西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分离食盐与沙1.食盐不小心散落在地上与沙混合在了一起,你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分离吗?(探讨分离食盐与沙的方法)2.如果沙子和食盐的颗粒都比较小,用筛子筛可以吗?2.用水可以吗?如果用水,你想怎样做?(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教师活动11.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如红豆和小米等物质混合在一起,沙和鹅卵石混合在一起,你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分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盐与沙如果混合该如何分离?3.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为接下来的教学步骤做铺垫。

4.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本质特征寻找分离方法,来提高学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学生只要能够提出初步的实验计划就可以,设计实验是科学课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虽然有些学生的实验制订的并不完美,但对科学素养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溶解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搅拌棒实验步骤:1.把食盐和沙的混合物物倒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停止搅拌,放置一会,看看有什么变化,同时做好记录教师活动21.教师出示本实验所需材料。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利用实验来分离沙。

3. 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4. 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5. 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6. 引导学生交流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7. 小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沙不能溶解在水实验现象:()颗粒不见了,()颗粒沉淀在烧杯底部。

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放置一会后全部沉淀在烧杯底部。

学生活动3:分离沙和食盐溶液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漏斗、滤纸、搅拌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实验步骤: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2.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活动意图说明: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铺垫本堂所要学习的内容,环节二:探索1(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说一说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来验证?2.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1)在试管中加入清水(2)将试管放入有碎冰的的容器中(3)观察试管中的水3.观察记录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活动2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水变成冰的过程。

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环节五: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5:小练习一、填一填。

1.当水的温度降到的时候,水开始结冰,在这个过程中,水从变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
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

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

设计理念: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

三上教材,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了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主线,本课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让学生在参与有结构的系列活动中,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意义及其方法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

教学准备: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