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水单元教材分析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典型的液体。
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水时可以看见水泡,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碎片化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以6.3.2.3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水的三态变化(第1课到第4课),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和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比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第1课“水到那里去了”,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课“水沸腾了”,本节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和证据吗,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第3课“水结冰了”,学生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二、学生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等等。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运用这些方法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研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史。
本册教材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安排了众多的探究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下,一步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获得感知和体验,不断积累、内化与顿悟。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下:
提出问题
↓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即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如教材选择了学生常见的大树、叶、蜗牛、蝗虫、蚂蚁,人体,水,各种各样的纸,大米、米饭和各种食品等作为载体,设计成一个个科学探究的典型活动,供不同区域的孩子进行学习、研究,有利于孩子对它们的认识。
例“纸”单元中,由学生选择三种不同质地的纸各三张,分别进行吸水的性能、承受拉的伸性、承受弯曲的性能三个典型探究活动,在实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E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蚂蚁对环境的反应(蚂蚁在水中迷宫桥面上的爬行情况)
④收集信息
A 记录下调查小动物的情况。
B 用尺子量出蜗牛外壳的长度、蝗虫的身体及其展翅的长度。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 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 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 不断变化的”概念;
• 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 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加强指
导
布置以后的气温的测量任 务
提到了水循 环,聚焦了 两个问题: 降水量是多 少、我们怎 么测
什 么 工 具 和 什 么 标 准
注意两点:刻度条老师提供。0刻度线 与杯子底部对齐。这里重点在使用。 不要花太多时间,结构不需要讲。
天气 日历 是24 小时 的降 水量, 这里 书上 教授 测降 水量 的方 法
关注物理变化的本 质进行对比
找相同之处 这个对三年 级的孩子有 点难,教师 加以引导
温度计的液柱上升下降帮助孩子理 解热涨冷缩。
• 三上水单元资料\8它 们发生了什么变化.ppt
• 三上水单元资料\三上 1-8《它们发生了什么 变化》田健兵
(1)(2)(1)(1).docx
大概念对应的3-4年级的学段目标
《水》单元课时之间的编排逻辑:
• 1-4课: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 现象开始,逐步深人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 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水的 特点。
•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杯水能溶解多少食 盐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 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这种变化的因素。
子一 们年 做级 过下 的册
孩
对比实验的控 制条件
• 强调相同条件,注意 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 二勺。讨论最后一勺 要不要记录。
• 研讨指向不同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 吗?是对溶解概念的 进一步认识,也是对 水的进一步认识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 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 连贯的思考本单元的学习 内容,并用不同的方法表 达出来。
课文图中介绍了大气 层。空中、地下、水里都 有空气的痕迹,隐含着土 壤里有空气,水里也溶解 了空气的概念。
•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 成风的一些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
科学探究目标
单元 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
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 ·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物质微粒概念建构对于学生来 说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其实 基于学生的个体认识,用图形的表 征方法对现象做出个性的解释。可 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微粒的间隙, 2.微粒的数量, 3.微粒的分布。
老师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这样 的画?”
从微粒的角度来解释空气的压缩现象,难度较大
拓展:空气压缩枪,效果很好
问题: 30筒空气承担不了 一个乒乓球、回形 针、一张A4纸; 改进:用极轻的材 料(小片吹塑纸、 棉花球、各种豆子)
尝试:长蜡烛、短蜡烛 尝试:袋子遮盖的程度 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
尝试:换大袋子、支架 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
低压平口袋 高压内膜袋
防风杯
改进: 1.蜡烛固定不易倒 2. 纸筒被烧(pvc水 管)
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二、培养证据意识 体现科学本质
观察与实验 ——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逻辑推理 ——获得理论上的证据
结论
磁性真的消失了吗?
• 一位老师上电磁铁的性质一课,其中一个 环节,把电磁铁装置断电之后,再去吸引 回形针,以图说明如果没有电,电磁铁的 磁性就会消失,而实际上磁性并没有消失, 仍然能吸引1-2枚回形针,这时候老师把手 轻轻一抖,回形针自然没有被吸住,顺利 地证明了结论。
• 会不会一枪打中2只鸟?不会! • 那好,学生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打死的鸟
挂在树上,那么就剩下一只;如果打死的 鸟掉下来了,一只也没剩下。 • 老师:…
一个思维严密的学生
观察与实验——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科学研究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 世界,它的解释是基于事实,是依据共 同的步骤和规范获取事实证据,而且这 个步骤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 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科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式
初始概念
观 察
提 出 问 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猜想\假设
实
验
提 出 新 问 题
制定计划
表达与交流 (描述)
科学概念
思考与结论
验证 (描述、解释)
表达与交流 (解释)
获取证据
观察、实验、考察、采访、阅读
科学探索与一般人的探索
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臆测与逻辑
设计与制作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
观
提出问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设 想
察
思
考
提
出
表达与交流
新
(解释)
问
题
验证 (描述、解释)
设计
表达与交流 (描述)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在原有的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材料”、“水和空气”以及“植物的生长”。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单元教材分析1、身边的科学本单元主要围绕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小车、飞机等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观察影子、反射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学性质;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沸点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2、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学生将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不同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透光性等性质,了解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水和空气本单元主要介绍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将探究水的密度、浮力等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变化,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4、植物的生长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学生将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是我县新课程实验的选用教材。
学习、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科学课堂教学,更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本文就正开始实施的教科版三上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自己对教材学习的一些初浅认识。
一、教材基本特点分析1、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科学课程设置于3-6年级,三上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
充分考虑三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六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蝗虫、我的身体、我的手和水、各种液体、纸、米饭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
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
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虽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同,观察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二、观察活动教学实施策略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以观察活动为主线编排的本册科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观察活动的多侧面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在初始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及其意义的体验学习过程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过程。
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解读与综合练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材解读及综合练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聚焦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探索一、水去哪里了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图示现象用湿抹布擦拭黑板或桌面,一段时间后,黑板或桌面上的水迹消失了洗手之后,即使不擦,过一段时间,手也会变干分析黑板或桌面上的水既没有流到地上,也没有渗入到黑板或桌面里,这些水会“跑”到周围的空气里。
手上的水消失了也是相同的道理结论水迹变干,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2.蒸发(1)概念: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2)说明①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②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③蒸发过程会吸收热量。
二、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水洼里的水过一段时间样会消失不见;把湿衣服晾在外面,过一段时间衣服好干了;烧水时会冒“白气”,过一段时间水会减少;蔬菜露天放置,不久就会失去水分,变蔫了。
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气体,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三、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1.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实验器材]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水。
[实验步骤](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实验现象]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中的水明显变少,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基本没少,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实验结论]水变成了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遇到薄膜重新变成了水。
2.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实验器材]两个透明的塑料盒。
[实验步骤]将两个透明的塑料盒分别倒扣在较为湿润的地面上和干燥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色花瓣、盐、糖、醋、水等。
2.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试管、滴管等。
3.教学课件: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色花瓣,引导学生观察花瓣的颜色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仪器,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概念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这是学生学习科学1 / 3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包括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了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举例说出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本单元一共设计了8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呈现“总一分一总”的单元结构。
第一阶段,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作为单元起始课,明确学生在本单元中的研究主题,在研讨中测查学生前概念。
学生将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复杂多样,了解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天气日历,激发学生观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2-6课。
在这一阶段,学生转入对某一项天气特征的观测研究,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几种天气特征(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的数据。
在教师指导下,用较为准确的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描述天气。
第三阶段,第7-8课。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研究气象灾害及其防范知识,以及使用工具提高观察能力的方法。
学生将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探究如何改变方法和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认识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期待学生能够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
同时,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在第三阶段的第7-8课,学生将对已经收集到的天气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使用简单的统计图表整理信息,形成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认识。
教科版本小学三年级的上册的科学教材分析.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 “动物” “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 4 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1. 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解读与综合练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材解读及综合练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聚焦生活中,我们都曾用纸折过一些玩具,比如纸飞机、纸鹤、纸船等,你注意过从纸张到玩具的这类变化吗?这类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探索1.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实验器材]橡皮泥、小刀。
[实验步骤](1)小心翼翼地把橡皮泥分成几块。
(2)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的物品。
(3)试着把橡皮泥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分析与结论]橡皮泥虽然外形发生了改定,但是它们还保留着橡皮泥的特性: 仍然可以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所以现它们还是橡皮泥。
2.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
它们还是纸吗?我们把纸折叠成不同的形状,甚至把纸撕碎,虽然改变了纸的形状、大小,但是纸的韧性、软硬程度等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们还是纸。
3.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对比我们前面学习的水的三态的变化,我们知道了橡皮泥、纸和水的形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本质却没有变化,也就是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
研讨1.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都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没有改变物质的组成成分,其本质都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
2.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把沙子堆成人像,沙子的形状改变了,但是它的本质没有改变;把枯菱的树木劈成木柴,树木的形状改变了,但是它的本质没有改变。
这些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1.什么是热胀冷缩我们把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会发现它慢慢鼓起来,变圆了。
这是因为兵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发生膨胀,体积变大,对乒乓球产生了较大的向外的压力。
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2.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温度计中的水银柱,在温度升高时上升,温度降低时下降,就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电线杆之间的高压线夏天时很松弛,冬天绷得很紧,是因为输电线热胀冷缩;铁路上两节铁轨的接头处留有缝隙,也是为了给铁轨的热胀留下空间;夏天自行车车胎如果打足了气放在太阳下暴晒,很容易爆胎,就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概念是由“植物” “动物” “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 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 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 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 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 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 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主要涉及生命体特征的 1 、2、4、 6 四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第 1 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
第 2 课至第 4 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
第 5 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
第 6 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
第7 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
第 1 课我看到了什么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看一棵大树照片的活动;第二个活动是回忆、交流各自看到过的并记住的有关大树内容的活动;第三个活动是制订观察大树计划,并按计划对大树进行观察的活动。
本课按照两条线索设计编写,明线是解决科学观察的问题,暗线是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感受大树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体的特征。
从看课本上的大树照片,到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再到最后真正观察一棵大树的比较中,体会到科学观察的作用。
在观察大树之前,如何制订观察大树的活动计划?主要讨论两个问题: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观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观察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
观察什么?大树的各个部分都要观察,还要观察大树的生长环境和周围物体。
怎么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插图,提醒学生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
从而知道:观察要有序;要先整体再部分;要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还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测量工具。
在学生们明确了观察的目标和方式方法以后,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边观察,边用简短的词语记录大树的特点非常重要,这些观察的结果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 3 课大树和小草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小草,选择一种小草进行观察,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记录;第二个活动是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此项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第三个活动是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的结果,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指向生命体的特征。
教材第9 页的下部分,是一个维恩图,它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维恩图的操作方法如下:先把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椭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有的特点写入交叉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
维恩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也就是找陆生植物的主要特点,比较相同点,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第 4 课观察水生植物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用简图画下来并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三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本课的两个重要活动。
这两个活动是连接的,有前后的结构关系,也有学生发展的逻辑关系。
因为学生在观察水葫芦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水葫芦浮在水面上,从而产生探究水葫芦为什么能浮在水面的欲望,所以顺利转入下一个探究环节。
(虽说水葫芦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但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
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
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均出现过水葫芦泛滥成灾的情况,耗费巨资也无法根治。
水葫芦给滇池造成损失的案例是入侵物种危害的经典案例之一。
)第 5 课植物的叶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收集树叶的活动;二是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三是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本课中,观察叶的生命现象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观察活动,一是“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它们有什么不同”;二是“观察一条枝条上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从第一个活动中,可以发现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最大不同在于生命活力的不同,即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已经完成生命历程,是死的,这里就明确涉及叶的生命特征。
从第二个活动可以看出叶在植物身体上生长的过程,即叶的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问题,这也是叶的生命现象的重要体现。
因此,这两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是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重点活动。
第 6 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讨论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和怎样观察这些变化;二是具体观察树叶的变化;三是到校园观察植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四是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
本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录植物的变化是一项重要活动。
课堂上有哪些项目可以观察到植物的变化?对一片树叶长度的测量、对一棵树树干粗细的测量和数数一棵树的落叶数量这三个活动是必须要做的。
这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观察记录的比较材料。
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测量一棵树的树干的粗细,连续在同一高度测量三次,取平均数;数数一棵树下的落叶数量。
这三个活动的数据将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且要做好记录。
如:用词语来表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
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第7 课植物的共同特点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二是探究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三是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
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学生从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要对生命体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是很难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懂得植物的几个共同特点即可,教学要求不能过高。
建立“开心农场”为了让学生懂得植物的一般播种方法和技能,我建议学生成立课下活动小组为了上好“种植植物”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提议学生开辟真正的“开心农场”。
学生们用花盆或者泡沫箱等种植一些喜欢的作物,课下时间进行一些细致的观察,当然学生们不会每天都有时间来做这个事情,那就由他们小组的组长负责一些观察和记录,孩子们也会把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给大家看孩子们都能或多或少的体会到照料、观察自己亲手栽种的农作物。
对于学生的愿望,许多孩子都希望能尝一尝自己栽种的菜或水果。
第二单元动物主要活动及教学建议科学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应用感官和借助部分工具进行观察,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将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单元还着重培养学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进行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技能。
本单元所涉及的生命体的特征主要是: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即都有一定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水、空气和阳光;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即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和变化做出反应;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其中第三条是植物单元没有涉及到的。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继续利用画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继续用维恩图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还要尝试饲养小动物,这将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活特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体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