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这样,语文课堂变味,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净化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有位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认识上,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其实,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韵律美,极具画面感。
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等。
如果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
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感知美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试着背诵、抄写积累这些语句;把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进行交流。
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已尽在其中了。
二、利用作品激发情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乃至生命。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课堂充满浓厚的语文味道是一个重要的课堂设计问题。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达到这一目标。
语文课堂应该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本,如文言文、名著、优秀的现代文作品等,并通过课堂阅读、课文导读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涵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
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和细致观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优美性。
语文是一门文字表达的艺术,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练习、作文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语法、词汇和标点符号等语言元素,并鼓励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追求优美、准确的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等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阅读、课外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语文课堂也可以融入一些文化素养的训练,比如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散文等文化经典,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
第四,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思维的培养和批判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写作,培养他们对文字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语言能力,而要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道,教师可以通过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优美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培养思维和批判意识等方式来实现。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结课
“ 文 味” 指在语 文教学过程 中 , 共生互学 ( 享 ) 语 是 以 互 的 师生 关 系 和 渗 透 教 师 的 生 命 体 验 为 前 提 , 以提 高 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 富学 生 的 生 存 智 慧 , 升 学 生 的 人 生 境 界 为 宗 旨 , 丰 提 主 要 通过情感激发 、 言品味 、 理 阐发和幽默 渲染等手段 , 语 意 让 人体 验 到 一 种 富 有 教 学 个 性 与 文 化 信 息 的 , 同时 又 令 人 陶醉 的诗 意 美 感 与 自由境 界 。 但 是 闷前 . 少 语 文 课 堂 不 再 有 滋 有 味 ,语 文 味儿 ” 意 不 “ 诗 地柄息 了 不 像 语 文 的 语 文课 或者 就课 文 讲 课 文 , 挖 其 中的 深 人文 内涵 , 些 像 思 想 品德 课 ; 者 深 入 解 析 文 中的 一 些 科 学 有 或 道 理 。 索 与 动 手 做 做 涉 及 的 一 些 实 验 , 像 是 科 学 课 , 此 探 好 如 等 等 , 一 而 足 . 么 , 何 使语 文课 充满 语 文 昧 呢 ? 不 那 如 导 语 要 有 情 昧 情 感 是 语 文 教 学 巾 的 灵 魂 . 于语 文 教 学 来 说 . 有 情 感 对 没 的教学就等 于没有 明媚 的春光 . 果 把学 生的情 感 比作“ 如 小 河 ” 要 它 漾 起 涟 漪 , 起 微 波 , 需 要 外 力 的 推 动 , 是 像 一 , 泛 则 或 只 蜻 蜓 在 水 轻 轻 一 点 ; 是 像 一 阵 微 风 悄 悄 地 掠 过 水 面 , L 或 那 它 就 平 静 不下 来 。 有诗 情 画意 的导 语 . 像 教 师 在 课 上 放 飞 富 就 的一 群 “ 蜓 ” 或 是 送 过 的 一 阵 “ 风 ” 不 但 能 很 快 地 渲 染 一 蜻 微 . 种 诗 情 画 意 的典 稚 气 氛 , 且 能 创 设 “ 声 夺人 ” 诗 意 情 境 , 而 先 的 让课 堂 教学 充 满 浓 浓 的情 味 , 现 出 鲜 明 的 抒 情 格 调 , 学生 体 让 接受美的熏陶。 这种 熏 陶不 仅 有 利 于语 文 学 习本 身 , 且 有 利 而 于学 生 心 灵 与人 格 的健 康 发 育 。 如 存 带 领 学 生 学 习 《 别 康 桥 》 一 首 诗 时 , 采 用 了 以 再 这 我 诗解 诗 的导 入 法 . 引用 了 一 些古 人送 别 的 佳 句 , 以此 引 入 到 并 对 本诗 的学 习 古 人 云 :黯 然 消 魂 者 , 别 而 已。 于 是 王 唯轻 “ 唯 ” 拂 杨 柳 吟 诵 出 “ 出 阳关 无 故 人 ” 千 古 绝 唱 , 适 在 漫 天 飞 西 的 高 雪 中 用 “ 下 准 人 不 识 君 ” 释 着 离 别 的 豪 迈 大 气 . 永 则 将 天 诠 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
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语文课堂缺失了那份应有的“语文味”。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重新充满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首先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感悟上。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揣摩、比较等方式,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韵味和魅力。
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背诵诗句和理解大意,而应带领学生去吟咏、去玩味诗词中的平仄韵律、对仗工整,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和情感的深沉。
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当注重阅读与思考的结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泛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提升语感。
但阅读不应是浅尝辄止的,而应伴随着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
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体现在写作训练中。
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展示。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再让学生动笔写作,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
此外,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渗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可以介绍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礼”“义”等,让学生明白这些观念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深远影响。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
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
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
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
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
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有时候语文课堂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富有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题材或热门话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辞典、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和游戏,如语文知识竞赛、剧本创作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歌、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和韵律。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小品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空间,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来实施。
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不管课堂怎么改革 , “ 语文 味” 永远不能 改。“ 语 文味” 是 语文课堂 的灵魂 , 更是 语文教学所 应该追求 的一种境界 。我 们可 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书声 琅琅 , 读 出语 文味 ; 嚼词析句 , 品出语文 味; 激发情感 , 体验语文 味 ; 读写结合 , 练出语文味 。 语文教学要上 出语文独有 的“ 语文 味” 来。 使 学生在语文学 习 活动过程 中, 不仅获得 “ 语感 ” , 更 要获得 “ 美感 ” 和“ 情感 ” 。 这 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 的语文 教学 。在语 文教学 中 . 怎样 凸
二、 嚼词析旬 , 品出语文昧
的思维 : 他不是说谎 的人 ; 不是欺骗人 的人 : 不 是不 讲信 用的 人……最后再激 情朗读这个 句子 , 学生 的情感体验丰富 了.
激情在孩子心中燃烧 , 自然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 读写结合 。 练 出语 文昧 在语文教学 中 ,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 , 相辅相成的。从课文
点: 意象性强 . 总会留下 空间给人 以想象 。通过想象可 以化枯 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 以使深奥难懂 的内
容显得通 俗易懂 , 令人 回味无 穷 。如教《 黄 河的 主人》 时, 对 “ 惊涛骇浪 ” 一词我先让 学生逐字 说说意思 . 然后 连起来说说
多芬望 了望站在身 旁的兄 妹俩 , 有 所触动 。 他 想用音乐 来抒 发 自己的情感 , 他这 时候 心里 究竟 再想什 么呢 . 请再次拿 出 作业纸 , 联系上文展开联想 , 把 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老 师适时地安排写 的练 习 , 读写 密切结合 , 写促进 了深 入的读 , 读又结合了写。 读写结合 , 相得益彰。
在 阅读过程 中 , 注重 学生 的情感 体验 。 引 导学生披 文人 情, 悉心 品味 , 与作 者 、 人 物 同悲 欢 、 共 爱恨 , 以求在 心潮澎 湃、 情感共鸣、 物我交融 中强化情感 的渗透力 。这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 目标 之一 , 也充 分体现 了语 文学科 的人 文性 。不难想 象, 没有情感 的课 , 肯定是死 气沉沉 的。情感体 验 , 让语文教 学充满活力 , 是语文教学 的生命 。例 如 , 我在教 学《 小珊迪》 , 引导学 生理解体 悟小珊迪 高尚的品质时 . 就充分挖掘文本 的 情感 , 充分调动学生 的情感 。我是这样设 计 的: 先出示句子 : “ 我 给了他一先令 , 他转身 就跑了 。等 了很 久也不见他 回来 。 我猜想可能上当 了。但是 当我 想到孩子那 诚恳的面容 . 想 到 他那使人信任 的神情 , 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 然后指名多人 诵读此句 , 并说说你在 朗读 中读 出了哪种 意思 ?接着紧紧抓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语文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课堂的整洁与美观,让学生在一个清爽宜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此外,合理的座位安排、适当的光线和温度调节,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充实语文课堂,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语文知识。
三、注重文本的选择与解读语文的核心在于文本,选择合适的文本对于语文课堂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既有内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文本,例如经典诗词、名著、优秀散文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与解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情感和美感,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
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字、词、句、段落等层次的讲解,教会学生正确书写的技巧与规范;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
通过书写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五、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
作 的写味 ;品词品句 、于文本的以生为本 的课堂 , 这 这才 是还课改本来面目的课堂。 。 为师不识语文味 , 教尽经典也枉然。 那么 , 如何使自己 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 语文味 呢?
一
感 , 而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 , 从 沉淀语文味。
读, 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 , 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 。通过
对语言的比较、 分析 、 理解 , 文字就不再是静止 的符号 , 而是充
。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 写在纸 面上叫书 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 就叫语文。~语
满激情 , 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圄面 、 形象。 2 l 积累语言, 沉淀语文味 。在语文课 堂中 , 不注重积累 , 学
3 . 拓展延伸 , 放出语文味。 把选文当作一个“ 例子 只是将 ,
、
净化 语 文 课 堂 。 求 简 单 追
学习语文 。 无非就是八个字 : 读读写写 , 写写读读 ( 张庆先
课堂教学局限于选文之内 , 即使完成了训练项 目, 达到了 l l 练 的要求 , 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地交往 , 也不 实现语文教
文味 即是在富有诗 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 , 在教师的精心 组织
与指导下 ,动情诵读 、 静心默读 的读味 ; 圈点批注 、 摘抄 书
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 , 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如果说学 会理解和运 用祖 国语言文字是学习语 文的一个任务 , 那么 。 积
累 “ 与 感悟 则更多地体现 了 人本位 的思 想。在 感悟中积 累, 于积累中感悟 , 而在 更多的感悟和积累之 后 , 运用起来也 就会得心应手 , 游刃有余 。注重积累从阅读教学做起 , 从积累 词汇到积累语 言 , 再到布局谋篇 , 而到积累热爱生活的情 进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然而,在如今的一些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却有所缺失。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文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读上,而应该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的韵味、感受文学的魅力、领悟文化的底蕴。
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他们体会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营造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
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通过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愁绪具象化,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忧愁。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表达,领略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注重朗读也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艺术,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不同的文体,朗读的方式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散文,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读出其中的舒缓与深情;对于诗歌,要把握好节奏和韵律,读出韵味;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要注意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读出个性。
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世界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创设情境也是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的有效手段。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孔乙己、掌柜、酒客等人物,通过表演来感受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或者在教授《观沧海》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画面,配以雄浑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曹操的壮志豪情。
此外,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诗歌朗诵会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学生实际表达和阅读能力的下降,近年来各地的语文课程已成为家长和各级政府关注的课程之一。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语文课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场,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语文,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问题。
下面就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红色教育和课外拓展等几个角度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有循序渐进、重点明确、知识紧密联系、寓教于乐、多元化等特点。
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上进行全方位覆盖和巧妙搭配,可以让课堂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保证教学效果。
1. 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同时尽量将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语文作业、小组探讨、课堂演讲、小组竞赛和自由读书时间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
虽然这种方法看上去比较基础,但是却可以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达到出类拔萃的效果。
例如向学生传递经典文学的作品,将小说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较好的理解经典文学的作品。
2. 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多角度的出示教学内容,整合各个方面的实用技巧,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构句子并重新组成句子,最后写出一个文学风格较好的语文句子等方式来进行操练。
并且在学习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识别、引导语言表达和模拟阅读等方式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爱上语文课程。
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构建语文课堂的第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方式的干净和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理解力的提高。
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中,许多课因过于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失落了语文本体,淡化了语文味。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呢?从字、词、句三方面的教学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走进阅读课堂,读出“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咬字眼;扣词语;品妙句语文的个性在于“语文味”,“语文味”体现在语言上。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感悟语言的智慧,品味语言的精彩,获得人文的滋养,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教师本身对教材没有熟读,对文本字眼的价值取向感悟不到位,对词语的多元意义体会不深刻,对文本的句子理解也不深入,课又如何能上得精彩?一、咬准字眼,悟出“语文味”偶然看到了这么一个教学片断,教的是老舍先生写的《我们家的猫》:师:老舍爷爷用一个“蹭”字是为了表达猫怎样的“摩擦”?生:是轻轻地摩擦。
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师:说得真有意思。
还有新的发现吗?生:是温柔、亲热地摩擦。
因为老舍爷爷甚至把猫踩在稿纸上的脚印看成是一朵朵小梅花,说明他是多么爱猫,所以,他所体会到的猫的摩擦肯定是温柔的、亲热的。
师:这是富有想象力的“蹭”。
生:“蹭”出了友谊和感情。
师:这真是令人心动的“蹭”。
带着你们的体会好好读读这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吧。
生动情地朗读,师生配合多种形式读中感悟。
《我们家的猫》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文章,全文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性格和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师紧紧咬住一个“蹭”字追根究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深处。
教师紧接着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情感的激烈碰撞中进入高潮,言语实践和悟意入情水乳交融,寻回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阅读美景。
二、紧扣词语,品出“语文味”《一枚金币》是格鲁吉亚的一篇童话,我紧扣“受不了”一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这两个“受不了”,与文本来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以下为领悟儿子“受不了”的教学片断:师:这父子俩截然不同,看到这两个“受不了”,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儿子“受不了”什么?生2: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师:问题提得真好,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学习课文吧!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由于教材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传统,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儿,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新颖的课堂方法和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希望能给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以古代宫廷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宫女或太监,体验古代宫廷生活,感受古诗词的风韵和意境;在教学古文时,可以以古代书院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古代学子,亲身体验古代读书写字的氛围,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熟悉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使用游戏元素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文游戏,如语文知识抢答、语文趣味大挑战、语文文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欢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古诗词接力赛,让学生根据提示快速接龙,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与隽永;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阅读推理游戏,让学生在推理猜谜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生动和有趣。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开展一场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语言规范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
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必须体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时下,开课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
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
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
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作秀给听课教师看。
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夸奖鼓励。
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
这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这样的课堂,这样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制造出“语文味”吗?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语言文字,不是搞包装与表演,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更好么?让课堂成为一个能用简单词语构建的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场所。
加强“读、品、悟”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论文
加强“读、品、悟”,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夯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因为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促进学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并实现和谐统一,才是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也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
“读”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
“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
“悟”是一种提高性阅读,回顾文章的布局谋篇,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
“读、品、悟”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一、简化头绪,读字当先,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单纯”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
”大量的语文课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把课上得单纯一些,并不等于单而不丰,纯而不厚。
这里所谓的“单纯一些”其实就是头绪简化,目标单纯,教学内容更加集中一些,重点更加突出一些。
不再发生“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这样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叹:“你花了老半天说来说去的,我其实早就懂了;我真正需要你帮助的,反而得不到。
”一个“读”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她彰显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简约而厚重之美。
我们千万不要用枯燥的讲解代替感性的朗读。
因为讲解是死的,而朗读却是活的,朗读能让课堂充满生机,能让人感受,进而让人感动。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
只有熟读成诵,说写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妙语连珠。
然而,朗读教学的现状却是朗读的量不到位,即讲风太盛,朗读太少;朗读的质不到位,表现为读前缺乏明确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忽视必要评价。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由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上常常缺少语文味儿,这使得如何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呢?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简要介绍一些在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儿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出语文味儿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如朗读比赛、课外阅读分享会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阅读,如读报、读杂志、读小说等,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增加他们的阅读体验。
只有让学生产生真正的阅读热情,他们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真正的语文味儿。
二、课文导读课文导读是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儿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课文导读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课文中蕴含的文学情境、文学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味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课文导读,如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在课文导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好,从而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出丰富的语文味儿。
三、优秀作文分享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文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互相交流写作技巧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经典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只有让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真正的语文味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摘要: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魅力的学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把语文课的魅力展现出来,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笔者就如何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30-02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魅力的学科之一,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把语文课的魅力体现出来,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理解课文时,作者的那些能表达思想的语言,那些能震憾人心灵的语言便更能让学生的同感得以升华。
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有的课文感情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学生只要用心去读,是不难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我在处理课文时,就注意到了对孩子进行情感的教育,在《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中,通过讲述主人公借鱼钩这件事情来说明他的品质高尚。
文章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鱼钩可以挽救一个红军的生命,而且还要让每一个学生懂得在关键时刻,如何对待别人。
一个小小的
鱼钩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艰苦的年代,这个鱼钩却可以挽救红军的生命,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对一个重要事情所起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鱼钩的介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白杨》是一篇具有形象象征手法的文章,借助于戈壁滩上的白杨树,作者展开想象,歌颂白杨树为祖国站岗的高尚美德。
通过歌颂白杨树的美德,转移到人的品格上,让文章充满了情感,同时还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此窗口,以此阶梯,创造性地去拓展与文本相连的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进推荐给学生,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能为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服务。
比如《梅花魂》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我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欣赏完美丽的梅花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等,并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
在课程快要结束时,适当地引入两首现代的诗歌《游子情怀》和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
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
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教材中以小见大,融进语文教学大观园。
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孩子们不会再孤陋寡闻,视野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由于学生所处的年代与之相差甚远,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无法体会当时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可播放有关刘胡兰英勇就义的电影片断,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刘胡兰的敬佩。
一些期刊或者是其他的杂志上的故事,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
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教材。
例如,小明在上学的路上,见到一个老人在路边呻吟,小明决定去帮助老人,把老人送到医院去。
但是在他行动之前,很多围观的人都劝他,让他不要这样做,但小明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而是帮助老人,把老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小明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而沾沾自喜,但是老人的家属却认为是小明把老人弄成这样的。
小明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这个问题,他找当时在场的人,他们也不给他作证。
最后,在司法部门的工作下,事情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通过这件事情,小明明白了,做好事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至于那些难为他的人,他认为是他们的思想境界比较低,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
只有人人的素质都得到很高的提高,才能够让社会更和谐。
当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教师不仅应该提倡小明的行为,更应该教育学生不要难为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否则以后就会失去朋友,而且在你困难的时候也不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何去看待,那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学生是单纯的,
他们不了解社会,但是我们应该让他们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之源。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我知道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而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一定会有“情真真,意切切”的感受。
因此,《梅花魂》整节课我用饱满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渐入佳境,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小脸通红,情绪高涨,他们想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想到了诗人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想到了方志敏,王二小……他们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刚强不屈的梅花。
望着他们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和他们一同成长,他们分明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
可以看出,学生被外祖父的这种深切的爱国情意打动了,他们的心中也涌动着一颗中国心。
我分明看到了文本的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
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到灵魂深处的时候,当学生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学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动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是我们
语文老师所追求的。
那么就让我们在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堂语文课,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唱响“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这一永恒的主题,上出“处处皆语文”的学语习文课。
让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一起努力,让语文味充满语文课,并让这种味儿芳香醇厚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