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 6 人际传播.ppt

传播学概论 6 人际传播.ppt

互动行为的话语模式
Bob:(slamming door)Honey, I’m home…… Is anybody here?
Sandy: (coming through living room door) Hello, sweetheart. Yes, I’m home.
Bob: Good, I was hoping to find you here. We only have a couple of minutes before we have to go!
传播变成一种协调,一种对个人行为规则和规两个部分的作用:一是共享的 规则体系;二是行为意义的协调管理。
如果传播双方所依据的规则结构具有本质上的 差异,那么他们很快会发现一个人的行为并没 有引发预期的结果。因此他们会重新调整自己 的规则,直到获得某种程度的协调。
情感和关心的问题等等,传 社会渗透就是关系中增进亲密感 递给别人,让别人尽可能地 和信息透露的过程。
了解自己。适当的自我展露 关系的逐渐发展过程 :
在人际传播中居于中心地位, 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定向阶段(Orientation)
探索阶段(exploration)
情感交换(affective exchange)
function) 协调(regulating function)
人际吸引
外表吸引 相邻接近 传播频度 个人品质 相似性与互补性
意义的协调管理(CMM)理论 (theory of cooperative management of meaning)
侧重于人际传播中的意义沟通,以及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协调和管理意义。 按照CMM理论,一切传播都可以被看成 是一种协作,是人们依照一定的协调规 则进行的互动合作。

人际传播第三章

人际传播第三章

三、态度的功能
1、功利性的功能
2、适应性的功能
3、动机产生和情绪变化的功能
4、价值表现的功能 5、工具性功能 6、知识性功能 7、心理防御功能
8、促进摹拟功能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外因
1、态度变化的类别
(1)正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同方向变化; (2)反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反方向变化; (3)中立变化:由原来的极端态度转向缓和的变 化; (4)转向变化:由原有态度退回到出发点,向别 的方向重新前进的变化。
4、自我表露的几种理论 (1)交换论 (2)吸引论 (3)信息论 5、自我表露的价值 (1)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与认可; (2)对别人进一步了解; (3)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6、提高自我表露能力 (1)承认自我是不断变化的; (2)承认他人是不断变化的; (3)提倡适当的自我表露; (4)勇于承担风险; (5)及时地反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自我呈现(自我表现) 1、涵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借助自己的言语、 表情、姿态,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我的过程。 2、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5种) (1)真实呈现;(自我表露) (2)虚无呈现; (3)夸大呈现; (4)收敛呈现; (5)投好呈现。
&2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 己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2、类型: (1)对他人的认知; (2)自我认知;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4)角色认知;
8、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9、相悦因素 10、个性因素
11、仪表因素
二、人际关系
1、含义:人际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形成 注意阶段——吸引阶段——适应阶段——依附阶段 3、人际关系的恶化 漠视——冷淡——疏远——分离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媒体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学者2.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历史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第三章:传播学的核心理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传播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理论的问题小组报告:学生分组汇报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4.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问题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传播学研究的设计稿第五章: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传播学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六章: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使学生掌握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社交网络的类型和特点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的关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互动讨论法:学生分享个人社交网络经验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人际传播和社交网络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媒体影响力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媒体在传播中的影响力7.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媒体的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媒体事件的影响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大众传播和媒体影响力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第八章: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意义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8.2 教学内容文化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重点关注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ppt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ppt

信息媒介
语言、文字、表情、动作、身体语 言等。
信息内容
意义、情感、意图等。
过程
编码、解码、反馈和调整。
03
沟通技巧与能力
听的技巧
详细描述
区分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理解 讲话者的真正意图。
总结词:积极倾听、理解信息、 情感反应
保持开放心态,专注面对讲话者 。
识别并反应讲话中的情感成分, 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
包括意见不合、价值观不认同、利益不一致、情 感矛盾等。
冲突管理
需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方式,包括及时沟通、寻求 共识、妥协协调等,有效化解冲突。
冲突管理策略与技巧
总结词
管理策略
管理技巧
总结
冲突管理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 有效地解决冲突。
包括回避、妥协、容忍、合作等 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策略。
04
人际关系与冲突管理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
总结词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际关系建立是人际传播和沟通的基础,通 过有效的手段和策略,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 健康发展。
第一印象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要保持积 极、自信和开放的态度,增强自己的吸引力 。
倾听和表达
建立信任
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并能够准确、清晰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是建立良好人际 关系的重要手段。
实时性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以及实时与其他用 户进行交流。
社群性
社交媒体的用户通常会形成不同的社群,包括兴趣爱好、职业、地域等等,这些社群的形 成使得用户可以更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和话题。
社交媒体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01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

2023-11-01contents •人际传播理论•人际沟通技巧•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与社交媒体•人际传播与文化差异•人际传播的未来发展目录01人际传播理论传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信息发送者通过符号传递信息给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的定义传播需要具备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信息内容四个要素。

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作用双向性、互动性、情感性等。

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等。

030201媒体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媒体传播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外部的信息发布都需要组织传播,如公司内部的通知、新闻发布等。

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是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对于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和增进感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传播理论的应用02人际沟通技巧定义沟通技巧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建立信任和解决冲突。

重要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个人在社会和职场中的竞争力。

沟通技巧概述表达技巧清晰表达、控制情绪、保持礼貌和尊重。

倾听技巧积极倾听、回馈信息、确认理解和避免打断对方。

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和情境理解。

人际沟通技巧与同事、上司、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完成工作任务和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职场沟通与家人、朋友、恋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

人际关系沟通运用沟通技巧化解冲突和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冲突解决沟通技巧的应用03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障碍概述传播障碍的种类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认知偏误、情感冲突等多种形式。

传播障碍的影响人际传播障碍会影响人们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关系,可能导致误会、冲突和沟通失败。

人际传播障碍的定义人际传播障碍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流、沟通、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阻力,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递、情感无法顺畅交流。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人际传播-PPT课件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人际传播-PPT课件

(3)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目光: 目光停留的部位:近亲密注视、远亲密注视、社交注视
注视时间长短:视线接触对方面部的时间应该占全部谈话时 间的20%——60%。
注视方式:
服饰: ~代表人们的文化背景; ~可以表达人们的某种情绪和情感; ~可以表露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 ~可以体现人的个性 姿势:
公共关系学考试: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选其一) 第二关键词: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宣传(任选其一) 方式:以问卷法和访问法收集相关公众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文写 作。 要求(1):随论文交问卷原稿一份,作为平时成绩计分依据。
公共关系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传递和交换知
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和过程,它是最常见、 最广泛的一种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类型:口头式个体传播 书面式传播
专题活动
人际传播的功能:传达信息、协调、互补、满足情感 人际传播的媒介:
1、语言符号:有声语言 、副语言
信息的总效果=7%有声语言+38%语音+55%面部表情
副语言:又称为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包括两种类 型:一是伴随着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另一种则是表意的 功能性发声。 语调 改变呼吸——调整情绪——情绪到位——有声语言、副语 言结合——感染力 语顿
2、非语言符号(体态语)
(1)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不依赖语言符号,独立的传达信息; ~可以加强、扩大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 ~可以帮助辨别语言符号所包含的真意。 (2)非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与传播情境相联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同一种非语言符号不一定具有相同 的意义。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

• ⑶非此即彼(either-or thinking) • 即走极端。非此即彼只看到两个对立的极端, 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还有一系列过渡状态。 • ⑷自我投射(unconscious projection) • 指使用语言表达时,会不自觉地将主观意见投 射到客观事物上,加进个人评价。
• (二)非语言符号 •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 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包括鼓声、烽火、标 志、图像、手势、表情、姿态、病症、口 哨、气味等。 • 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 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 都理解的微妙代码(elaborate code)。”
五、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 1、语言的陷阱 • 针对语言与它所表达的实际事物的关系, 普通语义学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对此 如不注意,便会导致传播的偏差,而这 些情况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又恰恰容易 被忽略。 • ⑴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 • ⑵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 • ⑶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 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意义,是特定 文化的结晶和标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 容;而实义符号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 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的意义。
注意危险
禁止驶入
人行横道
• 3.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 都可视为听觉性符号,如鼓声、口哨、汽 笛、乐声等。
• 非语言符号在成功的信息传播中,占有很 大的分量。 •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三类: • 1、体语 •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3、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 • • • •
1.体语 一般说来,体语有三种类型: 一是动态的动作 二是静态的姿势 三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Paralanguage) 语言表达明确的信息,体语流露含混的情绪; 语言是有意的传播,体语是无意的显示。但 语言和体语在人际传播中不可分割,缺少哪 一样都会给传播活动带来困难。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PPT课件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5
二、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 符号互动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
可编辑课件PPT
6
(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林秉贤著,群众出版社,1985年,P265)
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1)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2)互动是个人
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3)符号互 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4)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 人们作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5)理论应能解释互 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表3-2 当来源的主张为正向或负向时,人对来源和客体的态度的改变
人对来源的 最初态度
来源对客体正向主张时 人对客体的态度
正向
负向
来源对客体负向主张时 人对客体的态度
正向
负向
正向 负向
正向 负向
+ ++
+ ——
人对来源态度的改变 —— —
人对客体态度的改变 ++ —
可编辑课件PPT
—— —
—— +
+ ++
尔登提出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这10个标准分别为: 感觉上的可靠性、地理范围、反馈的性质、潜在的互动性、控制权方 面的潜在平等、内容特性、对于硬件的依赖、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 的语言技巧)的依赖、传播系统中的潜在集中化、服务于造成信息依 赖关系的目标的能力。
可编辑课件PPT
17
三、人际传播学的模式
人际传播学
薛可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可编辑课件PPT
1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可编辑课件PPT
2
一、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类型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类型

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 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 2、群体模仿 、 • 3、“匿名性” 、 匿名性”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 是指某种观点 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奔驰汽车
链接: 链接:群体传播
• • • • 一、群体与群体传播 二、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 四、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结构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一、群体与群体传播
• 1、群体 、
• 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即政党、团体、企业等组织。 正式群体即政党、团体、企业等组织。 即政党 • 非正式群体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 非正式群体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指两个以上的人 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结构上显得松散。 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结构上显得松散。
组织的结构特点
•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二、组织传播
•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 策应变、形成共识。 策应变、形成共识。 • 组织传播的分类: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分类: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ppt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ppt
语言和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导致沟通障碍的重要因素,需 要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缺乏信息和知识
缺乏必要的信息和知识也会导致沟通障碍,需要 加强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情绪和心理障碍
情绪和心理障碍也会影响沟通效果,需要保持冷 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
沟通技巧
言辞礼貌得体
使用言辞礼貌得体可以增强沟通效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 误解。
02
沟通理论
有效沟通
明确沟通目标
01
在沟通之前,明确沟通的目标和预期结果,有助于使沟通更加
高效和有针对性。
建立信任和尊重
02
在沟通过程中,建立信任和尊重的氛围,有助于减少沟通障碍
,提高沟通效果。
倾听和理解对方
03
在沟通中,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需求,有助于建立良
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沟通障碍
懂得妥协
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懂得适度 妥协,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避免 关系受到损害。
04
人际传播实践
面对面交流
直接性
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直接的人际传 播方式,能够直接传达信息和情 感,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
即时性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实现即时反馈 ,使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非正式性
面对面的交流通常比较轻松和非 正式,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但 也可能因为语境和情绪的变化而 产生误解。
增强幸福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人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支持,从而提升生活 的质量。
建立良好关系技巧
真诚与信任
建立真诚的交往态度,尊重他人, 信任他人,以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和 亲近感。
尊重与包容
尊重他人的个性、价值观和信仰, 包容他人的差异和不足,以实现关 系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传播机制的种类: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 “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 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 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 信和盲从。而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 机制的制约。
群体传播—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 的一个基本准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多数意 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 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 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什在50年代进行的小群 体趋同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形成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类型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在人的个体思维中进 行的传播活动。 作用:1、有助于人们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判断与认识。2、有助于人们说服自己实事求 是地看待问题,坚持或放弃某一观点。3、有 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4、有助于人们整理 自己的思维,保证正常进入外向传播。 特点:随时性;随意性;无保留性;记载性差。
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章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 式。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宣传的七种手段: 妖魔化 光辉化 移花接木 证人现身 平民百姓化 一面之词 大家一起来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二)资源的无限性 (三)传播的跨国界 (四)传播的灵活性 (五)传播的互动性 (六)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八)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九)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 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日本)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 的意识。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 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 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网络中的群体 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通过 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 (二)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 主的传播 加强传播效果;削弱传播的直接性 表情符号 网络语言 “昵称”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1.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2.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3.按人际关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4.按人际交往的方向与选择划分 5.按人际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 6.按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一) 人 际 关 系 的 特 点 1.社会性 2.复杂性 3.多重性 4.多变性 5.目的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文化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 人 际 关 系 的 划 分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形成固定看法后,会泛化到客体的其他特征,并推及 对象的总体特征的现象。
光环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 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虽然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 普 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 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 陪 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 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她与人决斗而亡,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人际关系的动机与需求 (二) 人际交往的需求
1、包容的需求 是指希望和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 1)主动包容型: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坦然共处群 体之中,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和合作性 工作。 2)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三章人际传播免费全文阅读

第三章人际传播免费全文阅读
交往焦虑:因为社会关系复杂、多变,人的情感也很难把握,感到深不 可测,担心难堪或失败的交往结果。孔子“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 从人际角度看,就是孔子的一种交往焦虑的表现。男女交往,高雅的人 与刁蛮的人交往,对孔子来说也许是令他感到为难的事情。萨特说: “他人就是地狱”。
真相假相混合于人际传播中。
人相互纠缠的恐惧感难以克服,一方面,渴望别人按照自己做的样子留 下印象,怕他人用某种固定的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又喜欢戴着有色 眼镜看别人。
《传播学》课程电子讲义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第三节 人际传播技巧和要 件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 认识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并不仅仅意 味 着两人之间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 的 人性以说和听涉入其间的联系。人际传播的动机决定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关 系式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
美国学者茱莉亚.伍德在1994年通过调查提出了八 条朋友交往原则: 1.分享成功的喜悦。 2.给予感情上支持。 3.相互信任。 4.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 手。 5.尊重朋友的隐私。 6.让朋友感觉愉快。 7.能接纳朋友的朋友。 8.看到朋友的长处。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三、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第一类是人格关系的传播,作为个人的魅力,不断吸引对方,不断创 造着“我—你”性质的传播关系。
第二类是准人格关系的传播。交流者主要由于不同的社会角色而相遇, 常依交流各方的人品在某一方面的接近和信仰、政治、做人的准则而建 立接近于人格关系的人际传播关系。
第三类是非人格关系的传播。一种工具性或物性的传播关系,对方亦 然。免不了想要拿来使用或期待得到好处的目光,因而交往经常表现 为周旋和应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 告)、“妈妈我要喝”(娃哈哈广告)、 “what‘s up” (美国饮料广告),这些广告之所以 家喻户晓,获得了极大成功,就在于它们通俗简 洁,琅琅上口,推出以后,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 口头语。
可口可乐 /v_show/id_XNzA5MjQ4MTI=. html
1、What you can or cannot say to each other in this relationship?
2、whether or not you and your partner feel the same way about each other?
3、How you and your partner would describe this relationship?
Nokia
/v_show/id_XOTYyNDQ3MjA= .html
公益广告 /v_show/id_XMTQ5Nzc5NTg w.html
意见领袖的特征
1.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2.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
威望。 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乐于创新。
利用意见领袖实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
1. 广告
广告应力图激励人们做意见领袖,或使他们模仿意见领袖。激励
包括设计一些活动,鼓励现在的使用者谈论产品或品牌,或者让可能
4、The fu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有效传播(第七版) 》,(美) 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四、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人际传播部分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 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 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 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 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 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与
基本模式
了解和记忆人际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观 点,进一步明确理论学习对当前社会现 象的解释作用和实践生活的指导意义, 以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章重点
符号互动论 人际沟通模糊论 社会模仿论 两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创新——扩散理论中人的因素 认知一致性理论 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关于判断的在的使用者询问他们的感受。模仿意见领袖涉及找到一
位众所周知的意见领袖——如为跑步器材找到乔伊娜( Florence
Joyner)或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使他们认可某一品牌。或者在
一则“生活片段”式的广告中,让一位醒目的意见领袖推荐产品,这种
广告通常是“偷听到的两个人的谈话,其中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选
温故…
一、符号互动论 Elements are Interdependent 基本假定: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共通
的意义空间),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 在人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减少“知识 鸿沟”中的作用
1、库利“镜中我” the looking-glass self 2、米德 象征性交往理论 3、布鲁默 象征性互动理论
通过语言等符号媒介的互动、解释、共识 从而形成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社会模仿论 4、戈夫曼 戏剧理论 社会角色和他的剧本
人的交往好比演戏,把社会比做剧场,社 会成员则在这里按照一定剧本表演。
台前幕后的不同形象
而知新…
梅罗维茨指出,“戈夫曼只是分析了人际交流中 “场所”不同、“话语”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亦 不同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出“场所”对交流 情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真正原因。”
择品牌的建议。”
2. 产品售后服务,忽略产品本身而强调情感沟通
3. 市场调查
4. 赠送产品样品
5、个人推销
家家宜 /v_show/id_XMTA0MDI5 OTUy.html
(1)在群体中,当绝大多数成员进行的人际传播 主题统一,信息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时,其他成 员也表现出服从的趋势。在这则洗衣粉广告中, 它的受众是家庭妇女,家庭妇女处于一个群体之 中,经常会对家庭日用品信息进行交流,因此利 用各种媒介对群体传达同质信息,制造热点,使 群体中大部分成员接受信息并且乐于传播。可以 有助于消除和压制相反的意见。公众兴趣是热点 形成的前提条件 病毒营销、口碑营销
(2)广告中的专家形象充当了虚拟的意见 领袖的角色。虽然广告并不是真正的人际 传播,但是它假设能与广告受众的群体产 生人际传播而互动,而专家形象则成为这 一假设前提下的意见领袖。
高露洁牙膏 /v_show/id_XNzI3MDU3 NjQ=.html
护肤品广告 /v_show/id_XMTYyMDc 5MTY=.html
在张曼玉玉兰油新生焕肤系列电视广告中, “肌肤问题,每天都在重复,我需要一次 彻底的新生⋯⋯从每个细胞开始,肌肤焕然 一新,生活也焕然一新。”广告将拥有玉 兰油新生焕肤产品和生活焕然一新联系起 来,反映了都市女性在重复的工作和压力 下,期待重塑自我形象和改变他人眼中的 自我形象的心理需求。
广告词应尽量选择绝大多数受众熟知的、通俗化、 大众化的日常用语和口语,以便记忆和传诵。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白金龙香烟广 告)、“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广告)、“ 车
梅罗维茨媒介情景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 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 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提供一种“研究媒介 影响和社会变化的新方法”。
二、人际沟通模糊论 Ambiguous
Choose one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ask these ques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