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合集下载

最新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精品

最新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精品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比较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比较文学概述近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

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

自从西方在十九世纪末产生了比较文学,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到二十世纪中期,比较文学已成为文学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学科。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联系,使得其文化、文学方面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且在日益紧密地进行着,从而使得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着,从欧洲的法国学派发展到美洲的美国学派,在发展到亚洲的中国学派,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

比较文学具有明显的跨越性特征。

可见比较文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文学、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研究,以及对文学跟其他门类学科或者跟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跨语言研究。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即使是同一语系的语言都会有较大差别,更不用说不同语系的两种文化了。

因此语言是比较文学研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二是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对文学跟其他所有的学科都能进行跨科际比较研究,其所包括的学科有语言学、、宗教学、心、科学与等等。

第三是跨文明研究。

主要是指不同文明的文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进行的比较研究。

综上,比较文学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明之间文学的差异性、普适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将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和对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还可以提供多个学科的视角,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挑战和价值。

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例如,通过将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价值观。

再次,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关注文学作品本身,而跨学科研究则可以将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进行结合,如历史、艺术、文化等。

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这些领域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历史研究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反映。

最后,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的新问题和新方法。

通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限制,并尝试寻找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计算机科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如文学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

然而,跨学科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跨学科研究需要跨越学科的壁垒和语言障碍。

其次,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方法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因此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学科协调能力。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2020/4/18
11
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 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 经济 全球化更促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 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 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 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 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
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 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 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一些作品,不仅人 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
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
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
2020/4/18
12
1.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 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 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 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 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 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 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 规律 ,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 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 材处理、主题原型、 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王蒙的”中西合璧式“幽默)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例子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例子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例子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例子如下:
1. 比较文学与心理学:比较文学研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主题,而心理学则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各个方面。

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反应,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人类文化和心理历史。

2. 比较文学与历史学:比较文学研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元素,而历史学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和证据来研究历史。

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比较文学与语言学:比较文学研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探讨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而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发展和应用的学科。

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特点。

4. 比较文学与哲学:比较文学研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和特征,而哲学则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元素如何影响读者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历史。

以上是一些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例子,这些领域包括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可以拓展人们对于文学和文化的认识。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一、“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等于“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与杜甫;《狂人日记》/《外套》;诗/词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果戈理);诗/词——佛教、画、乐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2)可比性。

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比较性不是比较学学科的根本属性。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列文(Harry Levin)有一篇文章题为《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确实,当今的文学研究已经与比较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有一种浅度的比较,或称X+Y式的,有人将之戏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

于是,比较文学似乎成了“比附文学”,于是就有了所谓比较文学“危机”说。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亦对“文学比较”的穿凿附会现象提出过自己的真知灼见:西晋之世,僧徒有竺法雅者,取内典外书以相拟配,名曰:“格义”,实为赤县神州附会中西学说之初祖,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课程,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或佛教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文学之真谛。

盖此称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

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哥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不追诘,更无谓研究可言。

钱锺书先生亦说过:“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1)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美】亨利·雷马克【译者按】1962年,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观点;而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位比较文学大师却对美国比较文学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反思。

雷马克还是坚持自己当年的观点,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比较文学跨语言的重要性。

这对一味地追风赶时髦、进而在不断进行文字虚构和制造理论泡沫的不少中国比较学者来说,不无警示作用。

考虑到这门学科对一般研究者的兴趣,这篇论文将寻找文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供讨论。

今天的美国学者另辟蹊径,从特定文本的外部而非内部的角度,趋向当下流行的非美学学科(与政治、民族、性别和性欲等等相关)来图解他们宽泛意义上“文化”文学研究。

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比较整个文学作品,恰是比较文学的关键所在,现在则成了奇事了。

语境不再是用来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而是相反,文本被用来解释语境、证实理论;采用的方法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

以往纵向的“文学-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转向,成了横向的“文学-非文学”间的研究。

在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中心论,如果没有被踢出局的话,也已经退居其次。

正面来讲,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在史学、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工艺领域,还有同宗同源的文科群体方面,已经丰富了比较文学这门学问。

从反面来看,这种跨学科的驱动力,伴随着专业训练方面的缺陷,已经迫使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后退,而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是要求对至少一种非英语文化的语言、文学和历史知识的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全面掌握的。

不幸的是,当今美国大多数的跨学科研究都是在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体系里进行的。

40-50年前,在跨学科研究者所构想的两个主要目标中,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契合性与交互性为导向这一目标如果说已被证实成功了的话,但在对差异进行提取、并对之予以重新定义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已经淹没在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大潮里面了。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文学

比较文学的跨文学

在跨文化研究中,不同文化的碰 撞与交融有助于激发新的创意与 灵感,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Part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跨文化研究在比较文学领域中具有 重要地位,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影响。
跨文化研究对于培养全球化视野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未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跨文化戏剧比较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戏剧比较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戏剧艺术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化背景下的戏剧在情节设置、角色性格、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舞台布景和道 具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也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舞台美学的理解和追求。在表演风格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表演风格各异,有的注重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有的则更注重形体动作和声音表现。
增强理论建构
跨文化研究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多 元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有助于 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
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应对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成为重要议题,跨文化研究有 助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01
培养跨文化能力
通过跨文化研究,培养具备跨文化视野 和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全球化 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Part
02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起源
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欧洲,当时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文化交流 与碰撞成为时代背景。
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试图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 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点。
比较文学的初衷是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研究的定义与特点
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间相互联系与比较的学科。

它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的发展和交流,以及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1.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欧洲的学者开始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

比较文学学者们开始涉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将其与西方经典作品进行对比。

比较文学研究不仅呈现出全球性的视角,也关注着作品之间的普遍共性和独特性。

2.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对比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研究者可以揭示出相同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作品间的相互影响。

而并列法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同时研究几个文学作品,比较它们在不同文化或时期的发展中的共性和差异性。

3. 比较文学的意义和目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跨越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其次,比较文学还可以揭示作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普世主题和人类共通的情感。

最后,比较文学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

4. 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有密切的联系。

全球文学研究关注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相互影响与交流。

比较文学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全球文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共通性,探索全球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比较文学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各国文 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的增多,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包括非西方文 学在内的全球各地文学。如今,比较文学已 经成为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 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02
CHAPTER 05
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
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不同文化之间
的共同点和差异,增进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尊重。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
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01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鼓励对不同文化和 文学传统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 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02
03
融合与借鉴
全球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作品, 可以发现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 元素,促进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比较文学培养了研究者的全球视 野,有助于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 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评价。
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
拓展文学研究的视

比较文学突破了单一文化或国别 的限制,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 和研究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
丰富文学批评理论
比较文学借鉴和融合多种文化理 论和方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 丰富和多元的理论基础。
创新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推动文学研究的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目的
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1. 引言1.1 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义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义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比较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揭示其共性和差异性。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探讨不同文学及文化间的共同特点、异同之处,并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文本比较,还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以及文学与历史、哲学、社会等领域的关联性。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拓展文学研究范围,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弘扬世界文化多样性,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义】1.2 研究意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各种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世界意义。

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学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得日益密切。

比较文学的研究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空间的传播和接受,推动文学跨国合作与共享,促进世界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

通过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促进文学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推动文学研究的跨越和发展,为丰富人类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字数:233】1.3 研究现状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受到更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学术氛围越发浓厚。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交叉和跨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涉及范围日益广泛。

比较文学发展前景-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发展前景-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发展前景-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发展历程中国比较文学是在20世纪初发轫,20年代后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孕育。

80年代后,作为最具开放性、先锋性的学科之一,得到了迅猛发展。

90年代前后,世界更深入地进入全球化,中国的比较文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1初兴阶段20世纪初,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唤起民众,在引进外国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同时,也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使发轫于欧洲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始被引入了中国,这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2发展与滞缓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期及40年代初,比较文学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先后问世了一批比较文学著作和很有影响的论文。

以后的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

1949~1965年,主要受前苏联“一些”的影响,致使比较文学发展处于阻滞状态;1966~1976年,“ ”时期,整个文坛处于荒芜状况,根本谈不上比较文学研究。

1.3复兴阶段1978年,中国大地万象复苏,这为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创造了极好的时代条件。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篇》1979年的出版为标志的,从此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揭开了比较文学复兴的序幕。

中国的比较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发展蔓延,其队伍的人数与素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壮观局面。

1.4蓬勃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理论探讨和研究。

我国著名比较文学家曹顺庆等专家积极呼吁建立“中国学派”,并且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和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将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第二,我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争得了一席之地。

同时,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完全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扩大了与国际的交流。

2发展前景进入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除了对学科的常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外,特别在以下几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② 日本
与19 世纪的西方学术界一样,"比较学" 在19 世纪末的日 本也较为流行,其中,"比较法学" "比较宗教学" "比较心理学 " 等学科概念或学术概念,都与"比较文学"同时甚至略早于"比较 文学"在学界流行。日本学界均将"比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先 进观念与方法加以推崇,如山田寅之助在《比较宗教研究的必 要》; 岸本武能在《关于比较宗教学》一文中,试图从学理上 给比较宗教学下定义;日本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是坪内逍遥博 士。在此之前,坪内逍遥曾在《小说神髓》中,大量使用了比较 文学批评的方法。
Thank you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2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 《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 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 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 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 学三大范畴。
3
1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美国早期的比 较文学研究并没有跨出法国研究的局限,依旧以”文学渊源“、”文学发展
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
十分相似的情况。如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
乎一样。
2.亚洲国家
进入近代社会后,在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全面交流的大背景下,亚洲各国的世界 文学观念与比较文学意识普遍自觉,加上欧洲比较文学学术理论与研究实践的影响, 亚洲主要国家的比较文学先后实现了由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向现代的"比较文学研 究"的转换,实现了由英国波斯条特的文明史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向法国梵· 第根的实 证主义学术研究的转换,并以大学为主要平台,建立起了自己的学科组织与学术空间。 在亚洲国家中,除中国外,日本比较文学接受欧洲影响较平、较全面,理论构建最系 统,学术成果最多。蒙古国以其翻译文学研究及翻译理论建构、韩国以其东亚区域文 学的研究,印度以其"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的提倡,在理论或实践上形成了 各自的特色。在这之中,中国与日本的研究更为广泛,学术成果更多。

比较文学2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2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3.基亚(1921-)

1951《比较文学》发展完善了法国学派的 理论,成为一部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影响颇 大的比较文学教科书。更为强调有实际关 系的文学间的影响研究,突出了“实际联 系”的重要,明确提出“比较文学就是国 际文学的关系史”的说法。
(四)法国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成果丰富,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 理论对本学科起到了奠基作用。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课程 (1982)
1.纵的分析比较:《文学样式理论》(Theories of literary genre) 《欧洲自传体小说研究》 《小说的 妇女传统》 《放逐者的文学》 2.横的比较分析,对一段特定时期内的文学现象进 行研究,例如《现代小说中的反现实主义倾向》: 集中研究纪德、卡夫卡、沃尔夫、福克纳、布洛克、 贝克特(Beckett)等当代作家的叙述技巧和结构问题; 《世纪转折时期的颓废和反叛》:研究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对社会改革要求和对自然主义描写的反 动,比较分析易卜生、左拉、王尔德、霍甫特曼、 肖伯纳、托马斯· 曼和纪德等作家。《巴尔扎克、狄 更斯和陀思妥也夫斯基》,这门课从法、英、俄三 个国家的一个代表作家出发研究他们是如何开创性 地采用小说形式来反映都市生活经验的。

《莪相在法国》(1917) 《莎士比亚在欧洲大陆》(1947) 《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1948)

2.卡雷(1887-1958)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 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 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 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 交往与事实联系。
局限:

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研究者的主观随意性 较大。 跨学科研究缺乏界定,使得它混同于文化 研究。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跨文本比较: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解读
跨理论比较:比较不同理论框架下的文 学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需要运用文学理论,如叙事学、符号 学等,来解读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需要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如历史考证、 历史比较等,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
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 主义、现代主义等
文学理论:如叙事学、文体学、 接受美学等
文化背景:包括历史、社会、 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跨文化比较: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 学作品
跨学科比较:结合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 研究
跨时代比较: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 作品
跨语言比较:比较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需要运用哲学的方法,如哲学思辨、哲学 分析等,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和哲学问题。
比较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如心理分析、 心理实验等,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
04
当代国际比较文学 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起源于世界文学,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强调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03
比较文学的研究内 容和方法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 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创意灵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意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国际合作:促进国际间的文化合作和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翻译等 比较文学的研究意义: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学发展、丰富文学理论体系
中西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的 定义:研究 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文学 现象和文学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理论 和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主题、方法和理论上都有了很大的 突破和创新。
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研究成果, 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3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
章节副标题
比较文学理论
研究意义:比较文学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 与融合。
04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章节副标题
文献研究法
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 献、资料,对比较文学 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比较文 学的发展历程、理论体 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比较文 学的定义、历史、理论、
方法、应用等方面
研究价值:为比较文学 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
06
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
章节副标题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流的融合
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势:全球化、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比较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 跨文化交流对比较文学的影响: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化趋势: 比较文学在 全球范围内 传播和交流
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பைடு நூலகம்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罗马时期
这一时期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学者们开始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印度史诗时期
印度史诗时期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 那》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传播和比较研究。
中世纪时期
阿拉伯文学时期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学对比较文学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阿拉伯 学者翻译并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
启蒙运动时期
世界主义思潮
启蒙运动时期,世界主义思潮的兴起 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 更加积极地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 点和差异。
比较方法论的建立
这一时期也是比较方法论的建立时期, 学者们开始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 究。
现代时期
多元化与跨学科研究
现代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背景对文学作品进行比 较研究。
CHAPTER 05
比较文学的实践应用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比较文学通过比较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分析工具 。
比较文学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时代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挖 掘其内在价值和意义,推动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比较文学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CHAPTER 0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究其共同点和差异, 以揭示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独特性。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美】亨利·雷马克【译者按】1962年,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观点;而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位比较文学大师却对美国比较文学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反思。

雷马克还是坚持自己当年的观点,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比较文学跨语言的重要性。

这对一味地追风赶时髦、进而在不断进行文字虚构和制造理论泡沫的不少中国比较学者来说,不无警示作用。

考虑到这门学科对一般研究者的兴趣,这篇论文将寻找文化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供讨论。

今天的美国学者另辟蹊径,从特定文本的外部而非内部的角度,趋向当下流行的非美学学科(与政治、民族、性别和性欲等等相关)来图解他们宽泛意义上“文化”文学研究。

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比较整个文学作品,恰是比较文学的关键所在,现在则成了奇事了。

语境不再是用来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而是相反,文本被用来解释语境、证实理论;采用的方法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

以往纵向的“文学-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转向,成了横向的“文学-非文学”间的研究。

在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中心论,如果没有被踢出局的话,也已经退居其次。

正面来讲,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在史学、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工艺领域,还有同宗同源的文科群体方面,已经丰富了比较文学这门学问。

从反面来看,这种跨学科的驱动力,伴随着专业训练方面的缺陷,已经迫使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后退,而比较文学的跨国界、跨语言的中心是要求对至少一种非英语文化的语言、文学和历史知识的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全面掌握的。

不幸的是,当今美国大多数的跨学科研究都是在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体系里进行的。

40-50年前,在跨学科研究者所构想的两个主要目标中,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契合性与交互性为导向这一目标如果说已被证实成功了的话,但在对差异进行提取、并对之予以重新定义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已经淹没在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大潮里面了。

与跨国界相比,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宣称在日益发展。

开始时采用的是与“新批评”的“文学-艺术”优先论相宜的跨艺术研究方法,进而发展到人文学科别的领域,如哲学、宗教研究、文化人类学和史学,后来,特别是在60年代后期,又离题到社会科学领域1[1]。

跨学科、跨国界和近来跨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寻找、分析和概括彼此的差异、姻亲关系和相互交混。

我这里所说的“学科”是指人类活动、经验以及所反应出来的好奇的不同类型和模式在理论上的划分。

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中,首先是指口述的,接下来才是书写的。

书写的话语,虽然失去了一些口头述说所有的诗性和戏剧性,却增加了广泛传播、便于保留和希望永存的成份,能够促进人们深思熟虑,从而加强了责任感、细心感、质量感、调控感和结构感。

重读书写的东西可以传达一种整体感,可以提供对连续经验的同步感,很像音乐中的配乐。

柏拉图在《会饮篇》(雷马克原文所用的Symposion为希腊语,等同于英文Symposium一词—译者注)中曾说过,艺术、知识和法律中的文字记录,不仅可和我们生儿育女以求身体的不朽之希望同等重要,而且还要优于它们。

我几乎无需指出“品质”这种历史的或纵向的连续性正明显地处在危险之中,在我们日益增多的不连续的、数量上迷人的、刻板的信息交际中——还有以娱乐为导向的文化中——这些对个人来说,不仅仅是诗歌或文学语言直接承受的厄运,而且是濒临绝迹的书信体文学的不幸,而且对未来的史学家会造成损害。

在我们国家,有竞争力的娱乐很显然已经渗透到大中小学校,还可能远不只这些场合。

富于想象的文学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学知识(尤其是以历史为导向的知识),不单单从习惯上被认为的行外人员,现在连行内人员、管理者、研究者都已经受到围困或被看成是“不相干的”东西而受到冷落。

所以,我们面临的是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文学及文学研究,至少在西方和西方化文化里,它存在的理由(raison d’être)是什么?我们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的现实,以及与商业、技术、娱乐业和买卖这种无序的竞争中,文学有何存在意义?文学和上述各行业的互补情形如何?按照现在(或过去)的理解,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个混血儿——所以人们对它有千变万化的不同诠释和研究方法。

但有一个特征把早期的想像故事与今天联系起来:不论最终结果是什么,通过负面东西激发出的有趣的故事情节远比正面的多。

讲故事所需的基本的独创灵感源于具有超自然暗示力的非凡的自然事件:旱灾、洪水、暴风雨、地震、凶猛的野兽、瘟疫、疾病、幽灵、噩梦或灾祸,包括人类的暴力、各种非理性的行为2[2]。

在这个过程中,故事讲述者要解释自然事件的超自然的动机:他要猜测、综合和编造。

在当今西方流行的宗教信仰中,对于上帝或诸神正义或非正义的愤怒理由已被理性的解释所取代:“上帝自有他的理由,我们只是不知而已”。

世俗化过程已经由不可知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来完成。

但是,在当今高度发的达世俗文化中,重要的说教遗风依然存在,这一点是不可低估的:在我们美国的大众传媒中(无论是视觉的或是听觉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暴力——这就是为何有如此多的观众或听众在理论上公开指责,而在实际生活中却需要——,大众影视中虚构的名角或罪犯最终受到惩罚或表示悔罪,或找到了上帝、或得到了真爱或怜悯,——他们不单在媒体里,而且在忏悔或悔恨中(无论是真实的或虚构的),都以为“找到了宗教”。

这些都成了我们刑法体系里(也许不仅仅在我们的刑法体系里)进行判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以印刷文字出现的文学,依然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属于私秘行为的个人消费媒介,不那么易受到公众的批评:在这些虚构作品中,世俗化的现象,假如不是唯一的话,也是更加普遍地、更加巧妙地糅合了道德成份。

我认为,世俗化、民主化的进程,这股“眼下众所周知”的推动力,在美国最近的比较文学界向着跨学科转变的阶段中和类似的文化发展阶段中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30年代中期和40年代早期,我的美国文学老师们,尽管他们能力很强,知识面很广,但作为专业专家,尚有几分外行传教士的味道。

他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研究,他们都同样重视作家的整个作品与文本分析和评价。

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新批评研究的中心是文学的创作手法(讽喻,象征,暗喻等)。

今天,美国学者另辟蹊径,他们喜欢从特定文本的外部而非内部的角度与别的学科联系起来,与当下流行的非美学学科(如政治、民族、性别和性欲相关的学科等等)联系起来,从广义的“文化”任务这个角度来图解他们的特殊主题。

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比较整个的文学作品,大体上是比较文学的关键,虽然从前也不那么常用,当今在我们的领域里则已是极其罕见了。

语境不是用来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阐释文本的整个意思自然是文学研究的主要原因和最终目的,也是其论证的手段),而是相反,文本被用来解释语境、证实理论,采用的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

关于这门特殊学问的情况,过去的现实比其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原因、要求学者所具有的兴趣和能力更加混乱,当然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单纯,但大体上讲,在过去的研究中,文本的优先权都保留了,其特点表现在,经过辛苦努力编辑的文本及不同版本在那时的学术制度上都得到高度的优先重视:以更广义的德国特点来表达,就是注重“训诂学(Philologie)”。

简而言之,我这篇论文的中心是,主要讨论美国(但也不仅仅是在美国)比较文学这门学问已从以往纵向的“文学文化”研究转向了横向的“文学-非文学”的研究了。

为什么会这样?在早期的文化中,“我们”比“我”用得多,在许多、可能是大多数的非西方文化里现在依然是如此。

这个“我们”是与个体相连的,而这个“个体”总是一直与他或她的生活变迁相联系,与不可缺少的家庭依靠和支持相联系,与或大或小的语言(或宗教、社会、经济、伦理、种族、性别)群体相联系,并且通过它(“我们”)到达超验的超群体:希望的终极安全地。

这个“我”通过“我们”来获取支持——即通过从家庭到群体、到国家、再到上帝或类似理念的支持——也即通过纵向关系的支持,如通过历史的连续,对祖先和家庭的自豪感,通过群体、地域(“家园”)、国家、宗教的关系,通过历史和神话独特的混合;同时,还要通过横向关系的支持,如通过与你同时生活的、可以感知得到的民众的联系,再加上与别方面的联系(这些方面与某种特定的、继承的理念有别),诸如思想和意识形态运动,政党,政府,劳动,工业,职业,学校、学术界等;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你和他们都有联系:总之,需要获得“老的”垂直关系“加上”(“或者”)“新的”横向关系的支持。

这些需要和愿望,这些偶然发生的事件和各种奇怪的行为或思想,总是在断断续续地纵向、横向相互转换。

但是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后半叶,个人期望、要求和享受的机会,在西方民主国家得到了如此引人注目的改善,就像你期望、要求和享受的民主权利、各方面的福利一样,通过教育、政治、社会、经济手段和现行的社区机构,已经达到了目的,因此,大多数人来越来越没有兴趣去寻求历史或现实的合法化性了。

可以把这与20世纪上半叶和历史的或伪历史的和种族的神话比较一下。

这种伪历史和种族神话使得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得以进行,使得他们依赖于“垂直的”绞刑架创造一种横向的、互相联系的关系。

就共产主义而言,这种横向的、尊奉的连贯性是由纵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工人阶级历史所要求的力量强加上去的。

在我们这个记忆力衰退的年代,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些极权主义体系纵向和横向所发挥过的作用。

就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而言,尽管都曾逞凶一时,最终还是都被打倒,被外部干涉的力量打倒,这种干涉是由他们自己的成功所产生的愚蠢和现代历史上最广泛的杀戮引起的;在共产主义这个事例中,其垮台的原因是由于乌托邦式的政权体制剥夺了他们自己的国民参与全球交流体系的机会和经济生存能力。

相反,在20世纪下半叶,我们一直从横向去寻找我们的权利与机会,把我们自己与今天和我们同时生活着的人们相比,而不是与生活在过去的人们相比。

民族、种族、性别、性倾向、暴力(肉体和体制上的)上的不平等问题,权威性、连续性和法规的解构——这就是每日报纸、杂志、电视所报道的问题;这就是你所希望(至少最初是这样)能把那些只读标题不读下面故事、只沉迷于商业电视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拉回课堂的问题,——这也使你肩负起社会责任(你也希望如此),满足你那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的、利他的本能(尤其是,因为作为一名学者,你要比那些你要对他们发表讲话的民众懂得多);这也与美国人的主要倾向一致,这是一种非美学的实用主义倾向,主张做实事、重实效;这也将修复已经破坏了的理论上的、“安全的”学术领域与更大的群体之间的链接(这也是你所希望的),把那些被认为显然是脱离了实际行动的人文主义者“拯救”出来;还有非常重要就是,这一点已经被一些卓越的学术领袖和其他学者们的知识所证实可信,这些卓越的学术领袖包括本杰明、阿多诺、霍克海默、德里达、福柯、德曼、詹姆逊、费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