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 和,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 商,除数= 被除数÷商被除数= 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交换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交换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交换律★这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交换律》,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交换律是被普遍使用的一个数学名词,意指能改变某物的顺序而不改变其最终结果。

交换律是绝大部分数学分支中的基本性质,而且很多的数学证明需要倚靠交换律。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乘法都满足交换律。

在小学课本中的表述如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a+b=b+a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a×b=b×a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水平,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实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小学四年级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及商不变规律

小学四年级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及商不变规律

小学四年级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及商不变规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及商不变规律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小学,四年级,加法,交换,结合律,乘法,结合,分配律,不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幼小课堂中查看更多范文。

9月1日至8日数学学习内容名称加法交换律定义公式有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a+b=b+a换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在和第一(a+b)+c=a+(b+c)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叫做乘法a×b=b×a交换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a×b)×c=a×(b×c)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减数)相乘,再把(a+b)×c=a×c+b×c两个积相加(相减),得数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无变。

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商不变规律注:减法也适用于上述前两个公式。

商不变规律除了定义以外,还有两方面含义。

1.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被除数若缩小(o除外)几倍,商就缩小相同的倍数。

2.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相同的倍数;若除数缩小(o除外)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一.用简便方法运算。

355+260+140+2451022-478-422987-(287+135)478-256-144672-36+6436+64-36+641814-378-422568-(68+178)561-19+58382+165+35-82155+256+45-98512+(373—212)228+(72+189)169+199109+(291—176)二.判断。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乘除法加减法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乘除法加减法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

⼩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乘除法加减法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运算定律和性质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a+b)+c= a +( b+c)3、减法的性质:⼀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字母表⽰:a-b-c= a -( b+c) a -( b+c) = a-b-c4、⼀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个减数,再减去第⼀个减数。

⽤字母表⽰:a-b-c= a- c – b5、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a×b=b×a6、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表⽰:(a×b)×c= a ×( b×c)7、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字母表⽰:(a+b)×c= a×c+b×c a ×( b+c) =a×b+a×c拓展:(a-b)×c= a×c-b×c a ×( b-c) =a×b-a×c8、除法的性质:⼀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字母表⽰:a÷b÷c= a ÷( b×c) a ÷( b×c) = a÷b÷c9、⼀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第⼆个除数,再除以第⼀个除数。

⽤字母表⽰:a÷b÷c= a÷ c ÷b。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分配律+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分配律+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分配律+练习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一条数学定律,它告诉我们,在进行加法运算时,改变加数的顺序不会改变最终的和。

例如,对于任意的两个数a和b,a + b = b + a。

什么是加法分配律?加法分配律也是一条数学定律,它告诉我们,在进行多个加法运算时,可以先进行部分加法运算,然后将结果相加。

例如,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和c,a + (b + c) = (a + b) + c。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分配律的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分配律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非常有用。

通过应用这两条定律,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举例例子1: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从朋友那里得到了3个苹果。

我们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来计算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5 + 3 = 3 + 5 = 8例子2:小红有2个橙子,她买了5个橙子。

我们也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计算小红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橙子:2 + 5 = 5 + 2 = 7加法分配律的应用举例例子1: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分给两个朋友,其中一个朋友要1个苹果,另一个朋友要2个苹果。

我们可以使用加法分配律来计算每个朋友实际得到的苹果数量:3 = 1 + 2例子2:小明有4个橙子,他想把这些橙子分给三个朋友,其中一个朋友要1个橙子,另外两个朋友要各自2个橙子。

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加法分配律来计算每个朋友实际得到的橙子数量:4 = 1 + 2 + 1练练1:使用加法交换律计算下列算式的值1. 7 + 6 = ?2. 3 + 9 = ?3. 4 + 2 = ?练2:使用加法分配律计算下列算式的值1. 5 + (2 + 3) = ?2. (4 + 1) + 6 = ?3. (7 + 2) + 1 = ?注意:在计算过程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分配律,逐步计算出最终结果。

练答案:练1:1. 7 + 6 = 6 + 7 = 132. 3 + 9 = 9 + 3 = 123. 4 + 2 = 2 + 4 = 6练2:1. 5 + (2 + 3) = (5 + 2) + 3 = 7 + 3 = 102. (4 + 1) + 6 = 4 + (1 + 6) = 4 + 7 = 113. (7 + 2) + 1 = 7 + (2 + 1) = 7 + 3 = 10以上是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分配律的说明以及相关练习。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2.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加法的意义: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5个苹果。

2.讲解加法的意义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加法的意义:小猫有4条腿,小狗有4条腿,请问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回答:8条腿。

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表示:4+4=8。

3.学习加法交换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加法交换律吗?学生回答:不知道。

教师讲解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例如:2+3=3+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5+6=6+5,7+8=8+7。

4.练习加法交换律教师布置练习题:请同学们用加法交换律计算下列各题。

(1)3+4=(2)6+7=(3)9+2=学生回答:(1)3+4=4+3=7(2)6+7=7+6=13(3)9+2=2+9=115.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回答:不知道。

教师讲解:当两个加数相加时,如果其中一个加数是另一个加数的倍数,我们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如:4+8=8+4=2×4+4=1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25+75=75+25=50+50=100。

6.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成果。

学生回答:加法是表示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数的运算;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用加法交换律计算下列各题。

(1)7+8=(2)5+12=(3)9+3=2.请同学们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

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基础篇 )1、加法运算定律(2个):☆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即:(a + b) + c = a + (b + c)(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50+98+50 488+40+60 165+93+35 65+28+35+72=50+50+98 =488+(40+60)=93+165+35=(65+35)+(28+72)=100+98 =488+100 =93+(165+35)= 100+100=198 =588 =293 = 200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 – b – c = a – (b + c)注:连减的性质逆用:a – (b + c) = a – b – c = a – c – b☆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 - b - c=a - c - b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 = 106-(26+74)②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如:226-58-26=226-26-58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106-(26+74) = 106-26-74连减的简便计算例题: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3、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数学中的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加法的意义。

在数学中,加法是指在两个数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将它们加在一起得到一个求和结果的运算。

在实际生活中,加法也很常见,例如当我们购买商品时,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加上销售税和运费等附加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加法来计算最终的总价。

除此之外,加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常见应用。

例如,在统计学中,我们使用加法来计算概率,从而在随机试验中预测事件的发生概率。

在几何学中,我们使用加法来计算角度和边的长度,从而计算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在物理学中,我们使用加法来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以及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和能量等参数。

不过,加法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数学运算,它也是数学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加法的交换律,即改变数的顺序不改变求和的结果。

例如,4+3=7和3+4=7是等价的。

这个性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实际应用。

例如,当我们购物时,我们可以选择先付款再拿取商品,也可以将商品先拿取再付款。

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因为不管我们选择哪种方式,最终的总价都是相同的。

加法的交换律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应用,它也对于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加法交换律是重要的一环。

这个性质是孩子们在加减法中形成有效计算技巧和认识数学概念的基础。

在高级数学课程中,加法的交换律是证明其他定理的重要工具。

例如,我们可以基于加法交换律证明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这一系列定理是数学学习的重点,该定理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其他高层次的数学问题也无法解决。

综上所述,加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运算之一,不仅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学习加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的计算技巧和运算规律,还需要理解加法和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探究加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

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法运算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而加法运算的交换律是指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可以改变加法中数的顺序而不改变结果的性质。

本文将通过介绍交换律的定义、交换律的例子以及交换律的应用等方面,详细阐述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

一、交换律的定义加法运算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的过程。

在加法运算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性质,即交换律。

交换律可以用以下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对于任意的实数a和b,a + b = b + a这条性质表明,在加法运算中,无论两个加数的顺序如何,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是因为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

二、交换律的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交换律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小明手中有2个苹果,小红手中有3个苹果,那么根据交换律,无论是将小明的苹果和小红的苹果相加还是先将小红的苹果和小明的苹果相加,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具体来说,根据交换律:2 + 3 = 3 + 2 = 5这个例子显示了小学数学中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的应用。

无论是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是从计算过程中的例子,交换律都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处理加法运算。

三、交换律的应用交换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它不仅仅适用于只有两个加数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有多个加数的情况。

例如,在计算过程中,如果我们需要进行多个数的加法运算,通过交换律可以灵活地改变加数的顺序,从而简化运算的过程。

此外,在解决问题时,交换律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解决方案。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交换律将问题转化为其他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不仅在加法运算中,交换律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代数学中,交换律还被应用到更复杂的运算和方程中。

因此,理解和掌握交换律的概念对孩子们日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的意义小学数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是数学基础的一部分,但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加法是数学运算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代表着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和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加法运算的情况,比如计算家庭开支、购买物品时的总价、统计数据的求和等等。

因此,掌握加法运算并理解其意义和交换律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讨论加法的意义。

加法代表了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具体说来,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数值。

加法可以实现数值的累加,而数值的累加又是很多问题中的基本需求。

比如,我们需要计算一些物品的总数、项任务的总完成时间、一些群体的总人数等等,都需要通过将各项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和来实现。

例如,假设你有5元钱,妈妈给了你10元,你又找朋友借了3元,那么你手上的总钱数就是5+10+3=18元。

这个例子中,加法将三个数值5、10、3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数值18,这个新的数值代表了你手上的总钱数。

在这个过程中,加法起到了将各项数值累加的作用。

其次,我们来讨论加法的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值a和b,它们的和a+b与b+a的结果是相等的。

换句话说,加法交换律表明了在加法运算中,加数的顺序可以改变而不影响最后的结果。

想要证明加法交换律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推导来证明。

假设a和b是两个数值,根据加法的定义,我们有a+b=b+a。

在这个等式中,左侧的a+b可以看作是将数值a与数值b相加的结果,而右侧的b+a则可以看作是将数值b与数值a相加的结果。

由于加法的定义中只是计算两个数值的和,并没有限定加数的顺序,因此根据加法的定义,数值a与数值b相加得到的结果与数值b与数值a相加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在于,它使得加法运算更加灵活和简便。

通过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加数的顺序,使得计算过程更加简单。

比如,对于两个数值相加时,如果其中一个数值较大,另一个数值较小,我们可以通过交换加数的顺序,将较大的数值放在前面,较小的数值放在后面,这样计算的过程更加直观和简单。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加法是一种最基本的运算,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所谓加法,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数值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总量。

在数学中,加法的意义就是用于计算两个或多个数的总和,其结果称为和。

加法更广泛地应用于代数学中,其中“加”可以表示两个或多个值的总和,而“加”也可以表示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值的总和。

加法交换律是指,当两个数(或更多的数)加在一起时,数列的顺序并不影响加的结果。

此外,加法交换律还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加起来的顺序无所谓”。

在数学中,加法交换律是加法的基本性质之一,在一些复杂的计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如果我们需要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其中长和宽的数值可能需要相加,那么使用加法交换律来改变乘积的顺序可以使计算更加直观和有效。

加法的意义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一个家庭需要购买苹果和香蕉,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每个香蕉的价格是3元。

如果他们需要买5个苹果和3个香蕉,那么需要计算出他们需要支付的总金额。

这时候,加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计算2元苹果的总价值(5×2=10元)和3元香蕉的总价值(3×3=9元),然后将两个数值相加起来,即可得出他们需要支付的总金额:10元+9元=19元。

此外,加法还可以用于处理更广泛的问题,例如在时间管理中,加法可以用来计算一项任务的总时间。

假设一个任务需要花费3小时完成,那么再加上另一个任务需要花费5小时完成,这两个任务的总时间就是3+5=8小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时间安排得更加合理有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加法通常还包含了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加数和和结果。

在具体计算中,加数是指参与加法运算的各个数值,和是指这些加数相加的结果,而结果则是一种表达式,一般表示为终极发现的数字。

小学生需要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加法的运用方法,并且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加法作为数学运算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前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加法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数学运算,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计算公司的收入等。

本文将会从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两方面,来探讨加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加法的意义加法是一种最基本的运算,其意义在于将不同的数值相加,得到它们的和。

在数学中,加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抽象地说,加法可以表示某个属性的累加或者更加清晰的表示,某个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这个数量可以是有意义的物理量,如钱,水的体积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得分,能量值,或者积极性和消极性指数等等。

例如,在购物时,我们需要计算多个商品的价格,这时就需要用到加法。

再比如,一个班级有20个学生,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优秀奖状,这时我们也需要将20个人的优秀奖状数量加起来,才能知道一共发了多少张。

总之,加法是一种基本运算,其意义是对数值进行简单的关联和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灵活运用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

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按加法的方式相加,其结果与将他们交换位置后,按加法方式再相加其结果并不改变。

这种性质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证明。

在实际生活中,加法交换律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打包销售的糖果或者蔬菜,快餐店中的套餐等等都是利用了加法交换律的运算规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的应用:假设有3个数值a、b、c,为了方便,我们用小写字母a、b、c表示他们。

其加法的结果可以用下式表示:a +b + c现在,我们将a和b的顺序交换一下:b + a + c再进行加法运算,得到:b + a +c = (a + b) + c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结果等于当初的加法结果a+b+c。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很显然的结论:a +b +c = b + a + c = c + a + b这种结论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两个方面。

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

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

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加法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

而在加法运算中,交换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并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一、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交换律是指在进行加法运算时,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不会改变结果。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的自然数a和b,a+b=b+a。

例如,对于数字3和4来说,3+4与4+3的结果是相同的,都等于7。

无论是先将3和4相加,还是先将4和3相加,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二、加法交换律的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例子1:小明有3颗苹果,小红有4颗苹果,他们将这些苹果合并放在一起。

根据加法交换律,无论是先将小明的3颗苹果和小红的4颗苹果相加,还是先将小红的4颗苹果和小明的3颗苹果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7颗苹果。

例子2:小明今天早上走了2公里,在下午又走了3公里。

根据加法交换律,无论是先计算早上走的2公里和下午走的3公里的和,还是先计算下午走的3公里和早上走的2公里的和,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5公里。

这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会影响结果。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并不会改变加法的结果,这个规律在数学运算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交换律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中的数学概念。

通过加法交换律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他们明白交换律是加法运算的基本性质,它使得数学计算更加简洁和方便。

其次,交换律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这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变换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交换律为进一步学习高级数学概念和定理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抽象代数和数论等高级数学领域时,交换律是许多定理和推论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理解加法交换律,为学生学习更深入的数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并能运用交换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运用交换律进行加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加法的意义及其应用。

2. 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1. 加法交换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2. 理解加法交换律背后的数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加法算式卡片。

3.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学生准备:1. 笔记本、笔。

2. 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物品数量的增加,从而引入加法的概念。

2. 讲解加法的意义: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3. 讲解加法交换律: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理解在加法运算中,两个加数的位置可以互换,和不变。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注意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算。

五、课后作业:2 + 35 + 78 + 42. 思考:为什么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这么有用?它背后的数学原理是什么?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减法的意义和性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加法意义和交换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看是否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看是否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算,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七、教学拓展:1. 利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加法的实际应用,例如统计物品数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加法交换律,还有哪些运算律可以运用在加法中?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能掌握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以及是否能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小学数学《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概念与意义1.1 教学目标:了解加法的定义和意义。

能够使用具体物品进行加法操作,体会加法的实际应用。

1.2 教学内容: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法的意义:用于求两个数量的总和。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或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总和”。

1.3.2 讲解:解释加法的定义和意义,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1.3.3 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有一堆物品,让学生进行加法操作,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1.3.4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应用,如购物时计算总价。

第二章:加法交换律2.1 教学目标: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意义。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2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在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相加的顺序可以交换,它们的和不变。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糖果或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物品放在一起,它们的顺序可以交换吗?结果会发生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不会”。

2.3.2 讲解:解释加法交换律的定义,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2.3.3 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有一堆物品,让学生进行加法操作,并观察交换顺序后的结果。

2.3.4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它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第三章:加法运算的实际应用3.1 教学目标:能够应用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简化计算。

3.2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数等。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购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我们想要求购物的总价,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使用加法”。

3.3.2 讲解:解释加法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购物时计算总价。

3.3.3 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有一份购物清单和一些虚拟货币,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计算总价并完成购物。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加法是数学运算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是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和应用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加法的意义以及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首先,加法是一种用来计算两个或多个数的总和的运算。

它代表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概念,比如在购物时计算总价、在统计数据时求和等等。

通过加法,我们可以将多个数值进行合并并得到它们的总和,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

加法的意义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中看出。

例如,假设你买了一份午餐,花费了10美元,然后你又买了一杯咖啡,花费了5美元。

现在你可以使用加法将这两个花费相加,得到总花费,也就是10+5=15美元。

这个例子展示了加法的意义,即将两个数值相加,得到它们的总和。

此外,加法还有一些重要的性质,例如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指出,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它们的顺序无关,换句话说,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不会改变它们的总和。

例如,对于任意的两个数a和b,a+b=b+a。

这个性质可以通过直观理解来证明,比如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果盘中有两种水果,苹果和橙子。

不管我们先拿多少个苹果再拿多少个橙子,最后得到的总数都是一样的。

加法交换律的证明可以通过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完成。

让我们考虑两个数a和b,根据加法的定义,a+b代表将a和b相加的结果,b+a代表将b和a相加的结果。

根据加法的定义,a+b和b+a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数值出现的顺序。

因此,可以将a+b和b+a互换,得到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加法交换律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通过遵守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更灵活地进行数学运算,并且在求和时可以更方便地调整数值的顺序。

例如,假设我们要计算三个数的总和,a+b+c。

根据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将其重写为b+a+c或c+b+a,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在求和的过程中更加简便。

总之,加法作为数学运算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法,我们可以将数值相加,得到它们的总和。

加法交换律指出,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它们的顺序无关,这个性质在实际运用中非常重要。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加法运算能力,掌握使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加法的概念。

2.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数字的图片,设计引导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数字?2.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数字并写在黑板上,学生读一遍。

3.教师出示另一个数字的图片,重复步骤1和步骤2二、新知呈现(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加法算式,例如:2+3=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加法。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整理出加法的定义:“加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的概念,并通过几个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三、引入加法交换律(10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加法算式,例如:3+4=7,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答案。

2.教师再次出示相同的数字,但交换其顺序:4+3=7,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答案。

3.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答案相等,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4.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的和不会因为两个数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四、加法交换律的应用(30分钟)1.教师出示几道加法算式,例如:5+2=?,2+5=?,让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答案。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两个算式的答案相等,再次强调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分析并归纳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4.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归纳总结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五、练习与巩固(20分钟)1.学生完成练习题,既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又包括交换顺序计算。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运算律知识点及易错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运算律知识点及易错题


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符号化思想就是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

举例:用简便算法计算29+16+24,3个数连加,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便运算。

16+24正好是40,先算比较简便。

29+16+24
=29+(16+24)
=29+40
=69
在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算时,有时会同时用到两种运算律。

易错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改变的是加数和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在应用乘法运算律简算时,有时会同时用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律。

要点提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的是运算顺。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展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概括推理的才能。

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拟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展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39+47 83+15 420+18047+39 15+83 180+4202.口答.(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

做黄花多少朵?(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二、学习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根底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1.教学加法的意义.(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学生独立解答:137+357=494(千米)加数加数和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熟悉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非凡性.
3.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把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37+23180+20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把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加数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非凡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假如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定: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10+1=10+1
20+8=2+26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假如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重: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