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与竹林七贤

合集下载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阅读精选(1):?竹林七贤简介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公元241~249年以来,魏齐王曹芳在位。

此时,曹氏宗室势力日微,大权渐落到司马氏手中。

司马氏为了巩固、扩大自我的势力,一面大肆诛戮曹氏王室,一面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人,造成了极端恐怖、黑暗的政治局面。

曹芳当时的年号为“正始”,正始作家就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阮籍(公元210~260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因为当过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

阮籍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行为佯狂放诞,对当时的现实极为不满。

他曾用沉醉六十日的方法逃避司马昭的联姻要求,以酣醉对付司马师兄弟所宠信的钟会对他的陷害。

他平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最后保全了自我,幸免于难。

他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诗的资料主要是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的嗟叹,多用比兴,托意深远。

对虚伪的礼教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也有所揭露。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轾人。

少孤,有奇才,美词气。

与魏宗室联姻,拜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

他与阮籍一样,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

但是,嵇康性情刚直,锋芒外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直接与司马氏集团对抗,最后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

他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散文,鲁迅辑有《嵇康集》,较为完善。

山涛(公元205~283年)也是河南人,字巨源。

在崇尚老庄哲学方面,与阮、嵇同道。

他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到懿与曹爽争权,就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继位时才出仕做官。

做官后,又欲拉嵇康出仕,嵇康就跟他绝了交往。

向秀(约公元227~272年)也是河南人,字子期。

曾为《庄子》作注,未成而卒。

他的《思旧赋》情辞沉痛,很有名。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善弹琵琶。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也是一个不拘旧礼法的文人。

中国知识大全之 竹林七贤

中国知识大全之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释义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

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示例【竹林宴】李白《流夜郎至江夏》诗:“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

”又《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竹林欢】萧统《咏山涛王戎诗二首》之一:“山公弘识量,早厕竹林欢。

”【竹林游】萧钧《晚景游泛怀友》诗:“一辞金谷苑,空想竹林游。

”储光羲《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诗:“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

”竹林七贤【竹林会】李峤《饯骆四二首》之二:“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

”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超超青云器,婉婉竹林会。

”【竹林兴】綦毋潜《送郑条拜伯父》诗:“奉料竹林兴,宽怀此别晨。

”【竹林狂】辛弃疾《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词:“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

”【竹林笑傲】沈约之《复挽于湖居士》诗:“竹林笑傲今陈迹,抚榇江皋涕泫然。

”【七贤】卢纶《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诗:“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梢梢寒叶落,滟滟月波流。

”李商隐《垂柳》诗:“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文学创作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诗词讲解: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含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诗词讲解: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含答案)全国通用

第 22 节.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一、本集提到的知识点:1、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

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后世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

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其来源有两种说法:(1)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2)《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

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二、课后练习:1、“竹林七贤”是指。

2、魏晋名士都有什么特点?三、练习答案:1、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2、率直、任诞、洒脱、自由(意思对即可)。

魏晋风骨“竹林七贤”之嵇康 PPT课件

魏晋风骨“竹林七贤”之嵇康 PPT课件

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 之 不拘礼法
阮籍
阮籍,字嗣宗,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 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府幕僚,阮籍 三岁丧父,由寡母抚育成人,家境不富, 但学习努力,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 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 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 还喜欢喝酒。 阮籍放诞言行主要表现于孝道及男女礼 节这两个范围。
他和与之神交的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阮 咸、王戎交往过密,
几个人放旷不羁,常于 竹林纵酒酣歌,世称
“竹林七贤”
不久,司马氏集团摧毁曹氏集团,独揽朝 政。嵇康坚决不顺从司马氏集团。为了免 遭迫害,便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轻蔑 礼法,纵酒玩乐,放浪形骸。 与好友向秀,在树下,赤膊打铁。 他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放纵自己 。他披头 散发,“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沐不浴,不 大闷痒。”他酗酒如命,经常烂醉数日不 醒,他吟诵着前人的诗文至涕泪交零,他 甚至脱却衣物于山野间裸行 嵇康饮酒有度,但是服药却达到了痴迷的 程度。(饮酒有度、采药服散)
昔日的竹林挚友,如今已位极人臣的山涛写信来邀其 出山为仕,他再也无法忍耐,愤然挥毫写下了正气凛 然,名垂青史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信中极力贬 损自己,并毫不客气地痛骂山涛,这恐怕是魏晋一时 最为耿介忠直且体现了魏晋风骨内核的文章,其价值 远比上百篇犬儒生产出的华骈美赋大得多。
其实,山涛为人亦是刚直不阿,王戎赞他“如璞玉浑 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在朝为吏部尚书时, 举荐的人“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他一方面不愿 见到他怀才放旷,终老山林,一方面顾念旧情,担心 嵇康终遭司马氏毒手,这才向朝廷大力举荐。可他太 不了解嵇康,他没注意到他的好友天性中的不安分因 子,他更不知道,他的一番好意竟然间接害死了嵇康。
魏晋风骨 “竹林七贤” 之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答: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

他最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

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

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

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接口杀掉。

2、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

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做直接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3、山涛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

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管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4、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

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5、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

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做掩饰。

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你干嘛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于后世,出外时经常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6、阮咸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

关于竹林七贤的详细介绍

关于竹林七贤的详细介绍

关于竹林七贤的详细介绍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

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

临刑,嵇康神色自若。

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赏析“竹林七贤”

赏析“竹林七贤”

赏析“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广为人们评说的七位士人。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竹林七贤”的言行或褒或贬虽有不同,但都承认“竹林七贤”曾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以及封建士人的行为准则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们的诗文集中表现着两个主题:一则是对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强雷不满,二则是对清新自由的社会人生的渴望与追求。

他们七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成就。

一、“竹林七贤”及其产生的背景“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风采出众的一个文学群体,即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王戎和阮咸七人。

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更有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世说新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

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更有竹林笑傲的典故,指“竹林七贤”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放浪不羁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古代历史上,“竹林七贤”是隐士的代表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

“竹林七贤”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三国末期魏晋交替的这个时代,政治黑暗且战争不断,著名的“曹马之争”直接促使竹林七贤走到了一起。

大约1700年前,曹叡驾崩后的正始年间,朝廷危机重重,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为争夺皇位的争斗已暗中涌动。

据说,7位名士为了躲避这一场迟早都会到来的腥风血雨,先后来到了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

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为后人纷纷效仿和津津乐道。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虽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竹林七贤故事

竹林七贤故事

竹林七贤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林七贤是一个备受人们喜爱的传奇故事。

竹林七贤是指东晋时期七位志同道合的文人,他们在政治黑暗的时代选择隐居山林,以清高自守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他们以豁达、洒脱的品格和高尚的人生境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竹林七贤的故事吧。

竹林七贤的故事起源于东晋时期。

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疾苦。

七位志士在这样的时代选择了隐居山林,他们相互结伴,共同生活在竹林之中。

他们不谈政治,不务功名,只是以诗酒书画为乐,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世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戎、山涛、刘伶、阮籍、嵇康、阮嗣、向秀。

他们各有才华,各有风采,但都以超然的姿态示人。

王戎是文学家,山涛是诗人,刘伶是音乐家,阮籍是诗人,嵇康是音乐家,阮嗣是文学家,向秀是文学家。

他们以诗酒书画为乐,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世事。

王戎擅长文学,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

山涛则是一位才情出众的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山水为题,以清新淡雅、豪放洒脱而著称。

刘伶是一位音乐家,他擅长演奏琵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而著称。

阮籍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豪放洒脱、清新脱俗为特点。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他擅长演奏琵琶,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而著称。

阮嗣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

向秀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豪放洒脱而著称。

竹林七贤的生活态度和品质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他们以超然的姿态面对世事,不受世俗所累,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一切。

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品质,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品质,给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竹林七贤的品质,以超然的姿态面对世事,以清高自守,以豁达洒脱的态度面对一切,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竹林七贤的故事,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前行。

竹林七贤都是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竹林七贤都是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竹林七贤都是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在文学上我们常常听到“唐宋八大家”、“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称
号,这“竹林七贤”都有谁呢?又都是哪个朝代的呢?小编整理了竹林七贤都是
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1竹林七贤名号的由来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
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竹林七贤之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着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
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
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提出“越名教。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

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

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

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

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

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成,即“格义”之说。

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

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嵇康简介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

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

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简介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

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聚会,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其中,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

他们或者恃才傲物、或者淡泊名利、或者忠贞报国,表现出风骨翩翩的文人雅士气度。

然而,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政治场的黑暗和险恶,并且在这个领域里面遭受了不可避免的挫折和磨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嵇康拒绝了司马氏集团的拉拢,最终被司马昭所杀。

阮籍则选择了醉酒狂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山涛则选择了投靠司马氏集团,但他却能够保持自己的气节和风骨。

向秀则选择了隐居不仕,但却被山涛推荐给司马氏集团。

刘伶则选择了纵酒放达的生活方式,不问世事。

王戎则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方式,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

阮咸则选择了与当时朝廷的权贵进行斗争,最终遭受了贬谪和放逐。

竹林七贤的故事充满了悲壮和豪迈的情感。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风骨和精神,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1、嵇康---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和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嵇康是精神领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也就是什么规矩、传统啊,都不要了,人活着就是潇洒、快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喝酒、吟诗、弹琴、嗑药,醉生梦死。

实际上凡是放浪形骸的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外表风光,内心沧桑。

嵇绍的父亲是嵇康,但他的性格和父亲完全相反。

嵇康喜欢无拘无束,类似于微博上的大V,粉丝众多,但口没遮拦,愤世嫉俗;而嵇绍忠心报国,一生在宣传正能量。

两个人都死于非命,嵇康被政府所杀,死得悲壮,临死前弹奏一曲的画面震撼千古;嵇康为保护皇帝死于乱军刀下,死得悲惨,临死前曾说的一句话流芳百世。

嵇康是官二代,从小聪明,博览群书,长大后成标准的“高富帅”,娶的夫人是曹操曾孙女。

他担任过曹魏的中散大夫(皇帝从官,有时承担传达圣旨的任务),世称嵇中散。

等到司马氏掌权,他几乎远离官场,躲进山林。

他和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他是精神领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也就是什么规矩、传统啊,都不要了,人活着就是潇洒、快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喝酒、吟诗、弹琴、嗑药,醉生梦死。

实际上凡是放浪形骸的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外表风光,内心沧桑。

因为他们反对司马氏,又无力抵抗。

只能在微博、朋友圈晒美酒、晒诗词,彼此点赞,纵情声色。

但不是所有人都躲得掉的,谁让你名气太大呢?大将军司马昭请嵇康出来做官,其实就是逼着这个大V表态,你到底站到哪一边。

他不肯出山,因此种下祸根。

钟会还没有成名时,写了一本书《四本论》,想让嵇康点评。

又害怕嵇康看不上,在墙外面把书扔了进去,然后跑了。

等到钟会显赫后,胆气已壮,再次拜访嵇康。

嵇康不理他,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打铁。

钟会悻悻离开。

临走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随即向司马昭进谗言,嵇康被处死刑。

当天,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被官方拒绝。

临刑前,嵇康神色如常,在刑场上抚弹一曲《广陵散》。

魏晋风骨之[建安七子]以及[竹林七贤][散文]

魏晋风骨之[建安七子]以及[竹林七贤][散文]

魏晋风骨之[建安七子]以及[竹林七贤][散文]建安诗人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荡,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著名的建安诗人有曹操父子三人、蔡文姬、孔融、王粲等,著名的建安诗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主张老庄之学。

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竹林七贤的作品:嵇康:善古琴,作品是《广陵散》.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伶:好酒,传世作品《酒德颂》.向秀: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

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各散西东.魏晋间化出了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

人称竹林七贤。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竹林七贤合成活灵活现的众生相。

竹林七贤的精神,使士子和竹子结下不解之缘。

竹林七贤不仅在文学上颇负盛名,而且个个是出了名的好酒者。

有关其事迹在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在传世名画和出土文物中也有反映。

上海博物馆收藏一幅唐代画家孙位的《竹林七贤图》,也称《高逸图》,此图画面已残缺,仅剩下四个人物:上身赤裸,抱膝而坐的山涛,手持如意、赤足而坐的王戎,手握酒杯回首欲呕的刘伶和执尘尾扇、面露讥笑的阮籍,均刻画得入木三分。

竹林七贤,活在晋王朝统治昏暗的年代,由于不满于当朝的统治者,常纵酒清谈,目的是隐于酒乡,遁世避祸。

竹林七贤以酒来躲避政治上的迫害,常常做出一些怪诞癫狂的举动。

刘伶以其善饮、豪饮而闻名于世。

其酒量之大,举世无双,可称为中国古代的“醉星”。

“杜康造酒醉刘伶”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

据记载,刘伶平日少言寡语,惟以饮酒为乐事。

常纵酒狂饮,数日不止,刘伶常带着酒,并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嘱令说,“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何谓竹林七贤?竹林会集,主要活动时间在嘉平年间。

此时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魏国朝野重新洗牌,时局异常混乱。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一起,他们啸聚竹林(今河南焦作云台山地区),索琴饮酒,纵情不羁,口言老庄,心怀玄远,以老庄之道慰藉当世情怀。

相视一“啸”啸,一种歌吟方式,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

史上记载,阮籍善啸,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听到。

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遇到隐士孙登,和他谈论上古玄远之道、修身养性之术,孙登寂然无语,只是呆呆地看着阮籍。

后来,阮籍不再说话,也与那人对视。

良久,阮籍忽有所悟,长啸了一声,兴尽而返。

行至半山腰,忽闻山上传来一声长啸,如鸾凤之音,响彻山林,回头望去,那啸者正是孙登。

后,阮籍写下《大人先生传》。

阮籍还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泛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司隶:即司隶校尉。

何曾:三国魏人,字颖考,曾任司隶校尉、尚书、镇北将军,入晋后官至太宰。

)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毁顿】指居丧过哀而导致极度疲惫。

)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据《礼记·曲礼》中说,居丧时如身体疲乏不舒适可以饮酒食肉,这也合于丧礼;)如居丧不能坚持到底才是最大的不孝……”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魏晋风骨养千年

魏晋风骨养千年

魏晋风骨养千年魏晋,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无法抹去,不得不提的时代。

《三国演义》中多少英雄风流,《世说新语》里无数名士潇洒,将这一抹历史的斜阳渲染得异常绚烂。

不提经济、政治,单说哲学这一点,魏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非常重要的时期。

而我个人认为,魏晋时期思想的影响,绝不下于汉、唐、宋、明等时代,在许多方面,魏晋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骨髓,根深蒂固。

不过这些多少被当时的士人之风气与生活习惯这些浮华鬼魅的表面文章所遮掩,才让今人对魏晋虽有向往,却总要低估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却总要把重心放在了奇人异事上。

下面是一些自己的体会。

魏晋玄学是兴起于汉末的废墟之中,这是众所周知的。

东汉末年,党锢祸起,东汉儒生因这一场浩劫,已所存无几。

由重道、忧道乃至殉道,最终走向“道之将废”,党人人格走完了她悲壮而凄凉的历程。

[1]在汉代的经学传统失去了生存土壤,乱世再临时,老庄的思想作为令人民休养生息、避世避祸的良药,自然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魏晋玄学分为四个时期:1、正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其观点为圣人有情,圣人体无,名教本于自然。

这种观点还是入世的,从何晏的生平就可以看得出来。

2、竹林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观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就已经有了出世的含义,当然七贤中也不是均爱出世独隐的,这先不表。

3、元康时期:以裴頠、郭象为代表。

裴頠认为名教高于自然,而郭象则是集大成者,提出名教即自然。

4、东晋时期。

佛玄合流,文人山水情趣日盛。

这便为隋唐佛学的兴旺打下了基础。

四个时期各有特点,不过一脉相承,这里就主要以竹林时期为对象,谈一谈我所认为的,关于魏晋玄学的两个特点。

一、精神生活之极致由儒入老庄,对于人的生命无疑是一种解放,甚至是放纵。

因此在魏晋时期,这种放纵与任情达到了极致。

不修边幅,袒胸露乳,不除垢不洗尘,肆意挥洒,这在魏晋士人中并不少见。

如刘伶之以酒为名,几无一时清醒。

这皆是对物质生活的随意与放纵,而至于在某些时段盛行的龙阳之好,奢侈之风,灵药之魅,就是这种放纵达到极致的表现。

竹林七贤政治思想

竹林七贤政治思想

竹林七贤政治思想的分歧1 引言魏晋玄学开始于正始年间,经由何晏、王弼等人的完善,逐渐成为上层士人社会盛极一时的思想潮流。

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大动荡时期后,魏晋时期人们的自我生命意识得到空前的觉醒,他们开始思索人生苦难,反思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意义。

而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使得人们生命更加脆弱。

士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着更加敏感脆弱的心灵。

文人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不能对这一切置身事外,但又无能为力。

然而面对现实的痛苦,他们又不得不寻求构建超脱的思想领域作为自身生命意识觉醒的家园。

在此过程中.士人们呈现出不同的品格心态,而竹林七贤就是这种思想品格的杰出代表。

2 竹林七贤政治思想分析2.1 阮籍的思想及产生原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

阮籍出身名门望族,父亲阮瑀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学生,史载:"瑀少受学于蔡邕"①。

阮瑀本人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和孔融等并称为建安七子。

而出身于名门的阮籍同样也表现出不凡的才能品性。

《晋书》中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嗜酒能啸,善弹琴”②。

阮籍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就与母亲相依为命。

丧父的人生悲剧,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这种凄苦的家境难免会带来某种失落感与压抑感,阮籍有孤僻怪异、落落寡欢的性格一面,大概与此不无关系。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建立魏国。

接着刘备和孙权相继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个政权各自在统治范围内发展生产,使饱经东汉战乱动荡的人民开始对未来重新恢复希望。

在这种短暂“太平盛世”下成长起来的阮籍展现出自己伟大的抱负,出生书香门第,家学渊源,阮籍刻苦研读儒家经典。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③。

“籍本有济世志”④。

儒家经世治国的入世思想在他心中他烙下了很深的印记,并希望以后自己能一展抱负,济世安民。

史载:"阮籍幼有奇才异质,八岁能属文。

古人也有朋友圈

古人也有朋友圈

古人也有“朋友圈”
主讲教师:夏蕾
时间:三国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
朋友圈: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地点: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的竹林之下
表现形式:喝酒、纵歌、清谈
“竹林七贤”生逢乱世,他们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以隐居山林的方式展现魏晋风骨,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了朋友圈,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一个个超然物外的身影。

朋友圈: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时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浙江绍兴西南)
表现形式:修禊集会、以文会友
兰亭集会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为朋友们的诗所写的序文手稿。

这不仅是书法界的瑰宝,同时也是一篇精美散文,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以及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他们的诗歌成就达到了中国诗
歌艺术的顶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朋友圈:李白、杜甫、高适、贾至等
时间:公元744、745年
地点:开封-商丘-大泽湿地
表现形式:骑马、打猎、饮酒、作诗
高适
谢谢观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骨与竹林七贤
一、魏晋风骨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

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

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

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

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

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

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

“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

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

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

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

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

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

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

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

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

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

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

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

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

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二、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集团不合作,嵇康被杀害。

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