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学单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 学习任务单

《题西林壁》 学习任务单

《题西林壁》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哲理。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能够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绘的景象和蕴含的哲理。

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2、难点如何将诗歌中的哲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想象法在阅读诗句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增强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探究法对于诗歌中的疑难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课堂学习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庐山的不同姿态,引出课题《题西林壁》。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教师重点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的含义。

体会哲理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景象?探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朗诵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

开展朗诵比赛,评选出优秀的朗诵者。

课堂小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哲理。

强调学习诗歌的方法和重点。

3、课后巩固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拓展阅读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进一步感受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六、学习资源1、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并通过庐山的真面目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以及对于苏轼的人生观念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并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3.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以及苏轼的人生观念。

2.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难点:对于苏轼的人生观念的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以及苏轼的人生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庐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谁能背诵这首诗?”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句,学生跟读。

然后解释诗中的生字词,如“横看”、“侧成峰”等。

接着解释诗的意象,如“庐山的真面目”是指庐山的真实景色,而不是表面的高低起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句诗,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诗句,另一组听,然后互相交换。

教师在旁边指导,并纠正发音和节奏。

5.拓展(10分钟)学生阅读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念。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9、古诗三首》预习单和作业纸及答案

《9、古诗三首》预习单和作业纸及答案

一、自查资料1、有关白居易的:2、有关苏轼的:3、有关卢钺的二、自读课文大声朗读三首古诗3~5遍,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自学字词1、在课文中圈画出生字新词,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小组抽查互读。

()()()()()()()()暮.江吟.瑟瑟..题.西林壁侧.成峰.庐.山只缘.卢钺..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逊.雪输.梅以上词语中,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字音圈出来,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怎么读才正确。

2、把你认为难写或容易写错的生字记录在下边田字格里。

3吟残阳铺瑟瑟可怜真珠题横看侧不识只缘降骚人阁评章须逊一段香四、自研课文1、写出三首古诗的意思《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2、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五、自主质疑读完这三首诗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写下来,跟小组其他同学交流。

一、默写古诗词三首,并在诗词中标注朗读的节奏。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暮江吟.(yín yíng)琴瑟.(bì sè)月似.弓(sì shì)逊.色(sùn xùn)投降.(jiàng xiáng)降.落(jiàng xiáng)阁.笔(gē gé)输.赢(sū shū)三、比一比,再组词。

幕()题()峰()费()阁()侧()暮()提()锋()废()搁()测()墓()堤()蜂()四、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半江瑟瑟..半江红()①形容轻微的声音;②形容颤抖;③青绿色。

2、可怜..九月初三月()①值得怜悯;②怜悯;③不值一提;④可爱。

五、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江水的:,。

2、描写山峰的:,。

3、描写梅花的:,。

六、赏析诗句1、《暮江吟》首句中的“铺”能改成“照”吗?为什么?2、《暮江吟》后两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请写出《题西林壁》中蕴含的哲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古诗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景色,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2)讲解生字词: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分析诗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3.朗读感悟: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诗句等用醒目的字体板书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题西林壁》导学案

《题西林壁》导学案

《题西林壁》学习单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缘”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力争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家长的评价是()
2.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岭和峰的样子,并能画出简笔画。

3.通过预习我不懂的问题是:。

课堂探究:
1.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课堂检测:
1.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

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你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北师大小学五级下册第三单元角度题西林壁教案

北师大小学五级下册第三单元角度题西林壁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角度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题西林壁)
授课教师:巷道镇中心小学李秀娟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学会全面地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巧设悬念
1.听赏故事《盲人摸象》。

2.认识诗人——苏轼。

二、初读古诗,组织自学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音。

2. 了解诗的读法,多种形式读古诗。

3.小组合作自学古诗,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学习诗句第一句。

(1)岭和峰的区别。

(2)从各个角度说说庐山的不同。

2.学习诗句第二句。

用关联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领悟道理
(1)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我是小小诗人。

五、诵读巩固,拓展延伸
(1)配乐诵读古诗
(2)诵读与庐山有关的诗
六、小结
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借景说理
多角度
远近全面看
各不同
高低。

《题西林壁》自主学习导学单

《题西林壁》自主学习导学单
自主学习导学语文第二单元《题西林壁》 。
2.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情感,感情朗读及背诵。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3.学习方法建议:
(1)观看微视频,自主探究。 (2)可以和家长、伙伴一起实践探讨。
(3)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4)可以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
1.自主学习生字,借助工具书对诗句意思进行了解。
2.体会作者意图,领悟诗中哲理。
任务三 :课堂达标
1.感情朗诵古诗。
2.《题西林壁》的题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 )代诗人(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什么?
四、谈收获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谈谈你生活中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吗?
三、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 预习
1.借助工具书,图文结合,书下注释。先试着了解诗句的意思。
2.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写在书中,或做好记号。
3.查阅资料对作者进行了解。
4.《题西林壁》作者都分别从哪些角度去观赏庐山的?用笔在诗中做好标记。
5.找出哪句是写景哪句是哲理?
任务二:合作探究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板块一:知作者 解诗文
板块二:读诗文 音韵美
板块三:抓字眼 明大意
板块四:入诗境 悟道理
二、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题西林壁》的具体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2.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背景和倾注其中的文人之情。

能力目标1.能够朗读出《题西林壁》诗词,感受其中的意境。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优美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内容和主题,感受其中的意境。

2.难点:表达诗词中含蓄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一段西林壁的音乐,营造出古代文人雅集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雅集的情调。

2. 教学新课(1)请学生跟读诗词《题西林壁》,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

(3)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诗词《题西林壁》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情感体验(1)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图画、音乐等多种形式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写一段描写古代文人雅集的文章,展现对优美情感的感悟。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题西林壁》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词《题西林壁》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雅集的向往和对优美文字的热爱,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晋城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1)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晋城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1)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题西林壁》教材说明: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和一个地方有关。

江西,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来自江西的?江西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庐山。

多媒体欣赏庐山风光.二、读题、解题。

庐山的出名不光是因为它秀美的风光,还因为一首诗。

大家知道是哪首诗吗?引出试题,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

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朗读展示,感悟美(一)请学生朗读这首诗。

长丰县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2)

长丰县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2)

《题西林壁》教学设想: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知诗意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品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三)悟诗情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学案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学案

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题西林壁》,重点学习“岭”“峰”,理解诗意。

2. 通过多元思考,体会《题西林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3. 自主学习《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三首哲理诗,理解并积累四首哲理诗中的千古名句。

课前交流: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山呢!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庐山的风光。

(出示视频:展现庐山不同角度的风光。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谁想来说一说感受?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中。

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的图片,既让学生对庐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对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貌有一定的体验,为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做准备,最后将画面定格在西林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

)教学流程: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1.(出示西林寺壁)庐山风光秀丽,宋朝诗人苏轼也曾慕名前往,并将一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这块石壁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一起读诗题。

2.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的意思是——题写。

3.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

⑴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

(板书“岭”、“峰”)谁再来读一读“岭”?教师随机评价。

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⑵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4.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

(学生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西林寺壁”的图片出示,教师的语言引导,降低理解诗题的难度,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重点突破“岭”“峰”的字音,读准古诗的字音,从而能读正确整首诗,初步感受诗韵。

)二、品词析句,感悟“不同”1.学生质疑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汇报问题,教师随机评价。

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何不识庐山?(板书“不识庐山?”)2.感受“身在庐山”那么苏轼身在何处?(板书“身”)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请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词汇。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阅读理解完成相关问题。

3.能够练习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2.通过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古人对风景的描写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意义。

2.熟练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难点1.理解课文中简洁深刻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2.掌握一定的古诗阅读技巧,理解古代文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词语解释等多种方式引入“西林壁”题材,激起学生对景观的好奇与向往。

2. 学习(1)预习导入请学生了解《题西林壁》诗人、背景等相关知识。

#### (2)课文学习##### 1. 集体课文朗读 #####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 3. 学生理解、分析、讨论 ##### 4. 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拓展(1)相关活动1.诗歌朗诵比赛2.绘画、手工制作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活动4. 巩固课后作业: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 5.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梳理思维。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古诗《题西林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自信。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有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训练。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词。
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多尝试这种引导式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次,在讲授古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抽象的哲理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仿写古诗时,提供简单的古诗模板,如五言绝句,并引导学生注意平仄和押韵,降低创作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题西林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山里,觉得山里的景色怎么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轼是如何描绘庐山之美的。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西林壁》的内容和苏轼的写作特点,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景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古诗内容、探讨哲理和进行实践活动时,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几点思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学习单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学习单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一、自主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音上拼音。
2.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 mǔ mù〕 吟诵〔yín rén 〕 瑟瑟 〔sè bì〕
四、自主应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句是:。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________;一幅是_____________。
五、自主开展
9.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根底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知识链接
二、自主质疑
1.
2._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_______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____________之中。
2.《雪梅》的作者是_________,作者通过描写 _____与 _____争春,让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________,梅花更_____________。
课外吟诵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
班级:_________ _姓名:__________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学习任务单)-【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统编版)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学习任务单)-【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统编版)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一:汇报预习1.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生字和生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是,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学习任务二:读懂题目,理解诗意3.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思考:从题目《题西林壁》中,你读出了什么?4.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缘:这首诗的大意是:学习任务三:分析古诗,领悟道理5.再读古诗,思考:(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观察庐山?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象一样吗?(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3)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4)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5)在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参考答案: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3.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4.题:书写,题写。

缘:因为。

古诗大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认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5.(1)诗人横着、侧着看庐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2)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3)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4)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5)示例: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曹县一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2教案新人教版

曹县一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2教案新人教版

《题西林壁》《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反思《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叶至善回忆他童年时候,羡慕同学们在班级文艺演出时能表演节目,并期盼自己也能参加表演,终于有机会进行演出扮演一只老虎,到认为自己演出没成功,最后一直寻找失败原因的心理历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童年时期执着的向往.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首先,我从题目入手,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窝囊”一词的理解,总结归纳“窝囊”有两个意思,一是因受到委屈或事情不顺利而心中烦闷、难受。

二是形容人无能、怯懦,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窝囊的意思应该取第二种,即一只无能又怯懦的大老虎,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大老虎一般都是凶猛或威风的动物,为什么题目取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通过问题的出示引起学生的阅读下去的兴趣.2.其次,让同学们初读课文,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的经过结果概括课文,并梳理出概括一件事的方法:即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并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引导学生学习把字词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忙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3。

最后,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当堂引导学生练写心理活动,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

通过问题“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能清楚地回答出“难过、后悔、快乐、激动、兴奋、得意、美滋滋、垂头丧气、兴高采烈"等表示心情的词语。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授本课时,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思考题目的设置,初读课文,细读课文,步步深入地亲身体会作者渴盼上台表演,真正的上台表演,表演不成功觉得不满意,分析表演不成功的原因,使学生始终站在与作者相同的立场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功县实验小学
《题西林壁》学习单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缘”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力争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家长的评价是()
2.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岭和峰的样子,并能画出简笔画。

3.通过预习我不懂的问题是:。

课堂探究:
1.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课堂检测:
1.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

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你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