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完整版

合集下载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景故事:诗人苏轼由湖北去河南做官上任的路上,经过江西九江,于是顺道游览著名的庐山。

庐山峰峦起伏、丘壑纵横,以雄、奇、险、秀著称,苏轼一进山,便被庐山的美景深深吸引了。

他走到一处向远看去,庐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绵延逶迤,郁郁葱葱;等他走上一会儿,眼前的景色却变了,刚才连绵的山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奇峰,像锋利的剑一样直插云霄。

苏轼不禁感悟,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看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庐山面貌都是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想了想,还不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之中,不能跳出遮蔽,看到庐山真正的样子吗?于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师:说道苏轼,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介绍下诗人。

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你的文学储备可真丰富,好,请坐!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补充下,哦,你说,他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你们呀,可真是黄金搭档。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横看:_____________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默写《游山西村》, 。

, 。

, 。

, 。

二、填空1.此诗选自《》,作者 ,字 ,号。

(朝)著名诗人。

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

有《》《》等传世。

2.“ ,”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过程]一.学习第5课《古诗两首》1.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A.初读,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

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释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释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释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4.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释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6.竹枝词·其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释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统编版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

统编版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景故事:诗人苏轼由湖北去河南做官上任的路上,经过江西九江,于是顺道游览著名的庐山。

庐山峰峦起伏、丘壑纵横,以雄、奇、险、秀著称,苏轼一进山,便被庐山的美景深深吸引了。

他走到一处向远看去,庐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绵延逶迤,郁郁葱葱;等他走上一会儿,眼前的景色却变了,刚才连绵的山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奇峰,像锋利的剑一样直插云霄。

苏轼不禁感悟,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看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庐山面貌都是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想了想,还不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之中,不能跳出遮蔽,看到庐山真正的样子吗?于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师:说道苏轼,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介绍下诗人。

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你的文学储备可真丰富,好,请坐!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补充下,哦,你说,他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你们呀,可真是黄金搭档。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诗歌不是⽆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产⽣共鸣,从⽽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课⽂原⽂ 暮江吟 [唐]⽩居易 ⼀道残阳铺⽔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初三夜, 露似真珠⽉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雪却输梅⼀段⾹。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境。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导⼊,介绍诗⼈。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诗《草》,记得吗? (师⽣齐背《草》) 这⾸诗的诗⼈是谁?(⽩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居易的另⼀⾸脍炙⼈⼝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2) 在学习在这⾸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诗⼈。

(课件出⽰3)(出⽰课件——⽩居易照⽚、⽣平简介) ⼆、初读诗⽂,整体感知 1.⾃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课件一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课件一
这句诗的意思是: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
暮江吟 (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看注释,翻译诗句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 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 体。
②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③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 此指碧绿色 。 ④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 三 ⑥真珠:即珍珠。诗中的 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 珍。 ⑦月似弓:上弦月,其弯 如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 太阳,铺展在江水之上。
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照映下的江水一半是 碧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 的可爱啊!
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水像珍珠一样,新月 像一把弯弓。
诗中的时间问题
暮江吟这首诗写了
深秋
季节
【日落】——————【 夜】晚
一段时间江上的景色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①降(xiáng),服 输。
②阁,同“搁”,放 下。评章,评议的文 章,这里指评议梅与 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 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
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瑟瑟:
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句解段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 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 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宋 朱熹Βιβλιοθήκη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半亩方塘一鉴开, 白日依山尽, 天光云影共徘徊。 黄河入海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 欲穷千里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之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 5 古诗二首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一些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4、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学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2、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三、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激励学生)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课件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雪梅
雪梅 〔宋〕卢梅坡
梅 雪 争 春 未 肯 降,
骚 人 阁 笔 费 评 章。
梅 须 逊 雪 三 分 白,
雪 却 输 梅 一 段香。
简介 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 《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 “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 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留下 一个卢梅坡的名字。根据他写的诗可以总结出: 1、擅长写绝句,基本不写别的体 2、擅长写植 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 3、长居京城 4、与刘过关系很好 5、家道不错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①降(xiáng),服 输。
②阁,同“搁”,放 下。评章,评议的文 章,这里指评议梅与 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 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1) 降(xiáng): 服输。
(2) 骚人: 诗人。
(3) 阁笔: 放下笔。阁,同“搁”放 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 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3,梅 须 逊 雪 三 分 白,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 却 输 梅 一 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诗中哪些景物说明了时间的变化? 答:诗中残阳、露、月说明了时间的变化。
3、从“可怜”一词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诗中的时间问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2001)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章节测试习题

小学语文人教版(2001)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我会阅读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1,闻说2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3遮望眼,自缘5身在最高层。

注释:1.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答题】(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分析】本题考查了古诗的综合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内容出自古诗词和要求背诵的课文。

古诗词,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诗并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答题】(2)这首诗富含哲理的一句是:()。

【答案】不畏浮云遮忘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分析】本题考查了古诗的综合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内容出自古诗词和要求背诵的课文。

古诗词,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诗并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答题】(3)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与王之涣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告诉我们只要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分析】本题考查了古诗的综合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内容出自古诗词和要求背诵的课文。

古诗词,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 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拓展阅读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 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 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 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看得事了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读诗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题西林壁》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题西林壁》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题西林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一共包含三篇文章,他们都是让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喜爱之情。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但抽象能力仍有待发展,尤其是对于古诗领悟不到位。

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题、峰等生字词,理解诗文意思。

2、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看待事物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才能做到客观、全面的道理。

3、体会作者对庐山的喜爱之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体会生活哲理,受到感染。

五、说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在教法上:我会采用朗读体会法、、创设情境法、多媒体直观法、质疑问难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学法上: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引入竞争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采用比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有关写景的诗句,以此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进而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有关于写景古诗的比,看看我们班谁的日常积累丰富,现在开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优质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优质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优质课件【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

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由东星资源网为大家带来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篇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某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4、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