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日本,兼容性,习俗]透过生活习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透过生活习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摘要日本是亚洲重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同时在文化上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通过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进行民族文化养成的过程中,其有效地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并通过自身的兼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吸取各家精髓后,仍能保有自身特色,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兼容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特点,其根植于实际生活之中,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兼容性的体现。
鉴于此,本文主要就日本生活习俗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透过生活习俗对日本文化的兼容性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生活习俗日本文化兼容性On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Living CustomsWANG Xiaoqi(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Abstract Japan is one of the major economic powers in Asia,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not only made anothe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economy, while also showing a thriving cultural situ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e, we can find that Japan is a good learning n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to develop a national culture, their effectiv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culture, and through its own compatibility, mak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fter each draw the essence,still retai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world culture. Compatibi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Japanese culture, its rooted in real life, there are compatibility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Japan. In view of this,this paper studies on Japanese customs, hope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efforts through customs,and then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e.Key words living customs; Japan; culture; compatibility0 前言日本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国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从日本人的生活看日本的民族性
从日本人的生活看日本的民族性作者:李晨来源:《人间》2016年第02期摘要:大和民族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的同时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等,是融合发展起来的民族。
在文化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速、便捷的今天,日本文化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化。
在近代以后作为亚洲国家中的一个中心影响着其他民族文化。
特别是日本从古代到近世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日本向中国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大量的吸收中国大陆的技术和文化。
并且大量吸收从大陆而来的渡来人。
日本与中国近在咫尺、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也是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性的。
关键词:民族性;日本;特征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93-01民族性的定义: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持有的特性、心理上的特质、风气、思潮、精神和素质等。
在学术上来讲,属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等研究领域。
分析民族性的手法有观察法、面谈法和心理测试等。
所谓的观察法就是观察每个人的行为,将行为抽象化,再从行为方式将文化种类抽象化,然后从文化类型将风气、思潮、素质等抽象化。
用这种方式,可以准确的抓住和掌握群体文化的特性。
心理测试法在文化群体中最常见的是探索分析个性的种类。
国民的统一性国民性就是一个民族为了与环境相适应而演化培养出来的心理习惯。
日本人提倡共同进步、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
所以,日本人大都人云亦云。
这也是日本人长期遗留的心理习惯。
美国学者发表了著名的《菊与刀》一书。
日本学者将这部作品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并受到广泛好评。
在书中,日本人提出了与美国学者相对应的“羞耻文化”,并指出,日本文化是“羞耻文化”。
由此可见,日本人很注重羞耻,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自身言行总是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迷失自我。
与日本人相处,发现他们事事小心谨慎、顾虑重重。
其实,这都源于日本人自我意识薄弱、随波逐流、讲究步调一致的统一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
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
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
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
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
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
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
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构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长期以来,。
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
有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
除此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
oooo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
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
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
日本的民族性
日本的民族性:其一,日本民族是一个冷漠和热情的结合体。
其二,日本民族是优雅与残忍的结合体。
其三,日本民族是服从于反叛的结合体。
其四,日本民族的群体性非常鲜明。
这带来了日本民族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日本非常强调个人对团体的绝对服从。
其五,日本民族非常热衷于学习和改造。
其六,遵守纪律、追求完美日本这种民主性形成的原因:资源贫乏,地域狭窄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日本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的性格:热情大方、坦承与直率、独立进取、竞争的意识强、时间的观念强、遵纪守法、有礼貌讲公德、讲求实际、看重成功的价值。
评析:日本式管理的超越与被超越-------------------------------------------------------------------------------- 2002年09月09日08:55 经济观察报本报记者方军/文现在,西方管理大师们争相为“不具竞争力的”日本工业提供建议,他们的潜台词是“日本需要学习西方的管理方式”。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说,日本公司需要通过定位于利润、制定明确的战略和加强雇员激励来创造竞争优势,也就是接受西方的“战略性思维方式”。
在美国《商业周刊》眼中,法国人卡洛斯·戈恩因拯救日产汽车公司 Nissan 而成为“日本民族英雄”,他的成功源于抛弃日本的传统做法——放弃按资历支付薪酬和升迁的日本方式、为员工提供股票期权和奖金、划分明确的责任并赋予经理直接管理权。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讨论日本企业管理的语气与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强国,它的工厂以惊人的高效率生产着高质量的产品,大量的美国经理人飞越太平洋去丰田和索尼“朝圣”。
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是当时最畅销的商业书之一(其他几本也都是关于如何面对日本的挑战),当时最热门的管理时尚是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连续改进和适时制造——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讲解
日本人的一般国民性格关于中日两国的国民性,最流行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日本人天性团结,中国人天性好内斗。
二是说日本是个擅长学习的民族,他们学习中国,却不学缠足和宦官,很有‚取其菁华,去其糟粕‛的风范。
三是说日本人有个特性,他们一旦被别人打败,不象中国人那样恨人家,而是学习人家。
这三种说法,当然没有完全认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差异,一般认为日本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亲近自然崇尚和谐日本人尊崇自然,主张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
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
美国的女性社会学家富劳莱丝〃克拉克霍恩认为:‚美国人和苏联人认为自然应该由人来征服的东西,墨西哥的农民认为人应屈服于自然,而日本人则认为人应与自然保持调和。
‛另外,日本人的自然观与中国人也有较大不同。
中国人一方面对自然的威力表现出坚强的忍耐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甚至发展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也与日本有着相当的不同。
西方人的自然观来自于自然环境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人是上帝按自己的样子创造的,因而人优越于自然,人应该支配自然。
在中国,则与自然环境和有关天的信仰相关。
中国的自然环境并不太优越,中原一带经常处于干旱和洪涝的交替影响之下,从而养成了中国人顽强、忍耐的精神;但是,这种灾害在某种程度上有是可以预防的,可以经过人们的努力减少损害,人们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从而又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思想。
在信仰方面也是这样,在中国人的信仰里,天一方面有着绝对、普遍的创造者、主宰者的支配性格,另一方面又有着是‚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的教化性格。
人们对天而言,一方面对其支配要忍耐、服从,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努力和修养成为圣人,协助和参赞天的化育。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的固有神道信仰有密切的联系。
在神道信仰中,日本列岛及自然万物都是神所创造的,其运动变化是神的自我展现,在自然中蕴藏着一种内在而不可见的、神秘的力量。
日本人的国民性1
日本人的国民性11日语A班张猛摘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性,日本同样也是如此。
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国民性比其他国家来的要干脆彻底一些。
这些国民性的表现在各个方面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关键词:语言;社会现状;国民性格;创新说起国民性,不得不先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我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或多或少的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民族性。
可以说语言和国民性格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日语同样不例外。
1、汉字。
在日语中充斥着大量的汉字。
据统计,日语中常用的汉字有1945个,可以说汉字是日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公元五世纪中叶,日本人民在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汉字用来弥补日本文字的空白,他们在引进,吸收和使用上费了大量的功夫。
可是引用的汉字又无法完全表现日本文化。
因此,他们进行了造字。
以汉字为模本,慢慢的简化,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由洒脱,简单明畅的字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日语的时候发现有的字是汉字却不知道该怎么读的原因所在。
2、假名。
在引用汉字的同时,他们还发明了假名,用来弥补汉字的不足,构造了日语图特的文字系统,他们同样引用了大量的西欧语言组成外来语加以使用。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外来文化,其原因在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上的封闭造成了日本人的好奇心,促进了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愿望,也造就了他们不甘心落后他人,谦虚学习外来文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国民性格。
3、寒暄语与日常用语。
日本有一个特点,寒暄语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多。
他们天气、家庭人员、健康无所不问。
这是因为在日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必须依靠团体。
而寒暄语充当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交流、和睦相处的桥梁。
日语中到处都充满着感谢的语句,不论是饭前还是饭后,又或者是出门前或者回家后。
日本人是说“谢谢”最多的国家,毋庸置疑。
因为他们心存感激,感激任何帮助过他们的人,他们认为一切的一切都非偶然。
哲学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日本人的国民性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
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
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
德国社会最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
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
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
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
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
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
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
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
从生活习俗分析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138摘要:日本文化被称为杂交文化,,对于外来的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强大的文化学习吸收能力使得日本从一个荒蛮的国度迅速发展为一个有着自身文化特色的发达国家。
本文以日本文化的兼容性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日本文化具有兼容性的原因,其次从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审美文化等几个生活习俗方面对日本文化的兼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活习俗;日本文化;兼容性引言: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人善于向外界学习的特点,处在印度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和西伯利亚文化圈交汇处的日本,曾经在这几个文化圈中的国家都已经开化走向文明之际,还是处于蒙昧的状态,但是善于学习的日本却在不断向各界的学习中一步步发展壮大,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吸收能力是十分强大的,日本文化不仅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学习外来文化,使得外来文化能够很好的与日本的国情相融合发展为充满日本本土特色的文化,日本文化表现出的兼容性是十分强大的。
而且日本文化在对于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吸收接纳之后并没有失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还能够把外国文化消化后变成自己的文化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就通过对于生活习俗的分析来研究日本文化的兼容性,希望本文在该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所贡献和启发。
一、日本文化具有兼容性的原因日本是一个危机感很重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日本属于一个岛国,处在茫茫大海之中无所依傍,而在地理环境中,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又处于大陆板块交汇的活跃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所以无论从地理环境还是地理位置上讲,日本都是一个没有什么资源和优势的国家,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在这片水土中滋养出的日本人文明开化的时间很晚,本身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
所以日本人很清楚,自己如果想要取得发展就要善于像别的国家学习。
而不像我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本身就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自身的文明根基十分强大,我们也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但是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度不高,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使得外来文化很难在我国发展,我国这种本身有着文化基础的大国,对于外国文化大部分是排斥和不接受的,对于外来文化的输入表现的不是融合,吸纳而是搏斗抗争,在与外国文化的搏斗中失败的外国文化就会消失,而胜利的外国文化就表现出来强势的姿态替代了这一部分的中国本土文化。
日本生活习惯
日本生活习惯
日本是一个充满着独特生活习惯的国家,这些习惯不仅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从饮食习惯到社交礼仪,日本的生活习惯无处不体现着他们的文化魅力。
首先,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是世界闻名的。
他们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原汁原味,因此日本的海鲜和蔬菜常常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主角。
此外,日本人还有着独特的用餐礼仪,比如在用餐时要小声交谈,不可大声喧哗,以及在进餐前要先说一声“itadakimasu”表示感恩。
这些习惯展现了日本人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态度。
其次,日本人的社交礼仪也是他们生活习惯的一大特点。
比如在日本,人们会在见面时互相鞠躬致意,以示尊重。
此外,日本人还有着独特的礼物文化,比如在拜访朋友或亲戚时要带上礼物,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感谢。
这些礼仪让人感受到日本人民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日本人对整洁和环保的重视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中。
在日本,人们会定期进行家庭清洁,保持家居整洁干净。
此外,日本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也是世界闻名的,人们会按照规定将垃圾分类投放,以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日本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尊重,这些习惯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文化魅力,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范本。
日本人生活习惯
日本人生活习惯
日本人生活习惯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影响。
这些习惯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融入到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
首先,日本人注重礼貌和尊重。
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矩,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
比如,在日本,人们会在进入别人家时换鞋,用手接受礼物,避免直接用手指指向别人等。
这些小细节体现了日本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其次,日本人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
他们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高效。
在日本企业中,加班是一种常态,因为他们认为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工作态度也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他们会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和守时。
此外,日本人注重整洁和秩序。
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共场所,日本人都会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他们会定期清洁家居,垃圾分类,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等。
这种习惯反映了日本人对环境的尊重和责任感。
最后,日本人有着丰富的节日和传统习俗。
无论是正月初一的新年庆祝活动,还是樱花季的赏花活动,日本人都会积极参与并传承这些传统。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总的来说,日本人生活习惯体现了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对工作的严谨和努力,对环境的责任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这些习惯不仅让日本人的生活更加有序和美好,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1000字日本民族性格是指在日本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以下从礼貌、集体主义、勤奋、自我控制与表达、社会性、保守性等方面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首先要提到的是礼貌,这是日本民族性格最为突出的体现之一。
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貌,从礼仪、面子到关系互动,都体现出极其严谨的礼貌。
日本人视之为一种美德,为了避免冒犯他人、尊重对方背景和立场,他们会很注重言行的举止和外在的形象表现。
其次是集体主义,即日本人在利益、观念和价值等方面更倾向于整体而不是个体。
家族、团队、国家都是重要的整体,个人则要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整体利益的背后或者以整体利益为前提。
所以,在日本,团队合作意识很强,更注重的是团队目标而非个人能力。
勤奋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另一个标志。
日本人勤学苦练,严谨认真是日本人培育出软硬实力的重要基础。
除了学生时期的勤奋学习,日本人在职场中也非常勤奋,对工作视为一份责任和荣誉,并且习惯于通过工作成就来证明自身价值。
日本人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和表达能力的民族。
他们往往控制情绪,减少表达情感,因为过于激昂显得不稳健也不文艺,他们追求冷静与理性的表达方式。
同时,日本人更习惯性的通过默示、比喻、暗示等方式对意思进行传达。
这种表达方式既可以通向他人理解,也能够保护自己不被“伤感”。
社会性是指日本社会非常注重社交,人际交往是社会的基础。
在职场、学校甚至私事中,日本人习惯以借口、礼物搞好关系,面子和人情关系在这个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而构成了人际以感性和缓对待的气氛,这也是日本人在世界上以非暴力、和平形象表现出来最可信的特质之一。
最后是保守性。
日本民族观念在基于传统文化所设定的稳定性上而形成着浓厚的保守气质。
日本人在许多方面都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与传统相符,包括礼仪、衣着、饮食等等。
它使得日本社会温和而稳定,相应地,这也意味着日本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受到了限制。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_王豫秦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王豫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71)【摘 要】 本文从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并分析了这些国民性所产生的历史和地理根源以及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
”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
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
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
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一、经济发达背后的日本民族性留学日本德岛大学的四年,最让我难忘的是那里农村与城市的完美结合。
四国是日本四大岛屿中最小、最不发达的一个岛,而德岛是日本四国地区的一个小地方,是居住在大城市的许多日本人从不问津的地方。
去之前,问起日本人有关那里的情况,你首先会听到:“徳島は田舎です(德岛是农村)”这样的回答。
带着我们中国人对农村固有的印象来到了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令人大吃一惊。
灯火通明的百货大楼,大街小巷的超市,随处可见、建筑模式统一、标志醒目的24小时便利店。
入其店堂,方知什么是服务的周到,言语之典雅谦恭,举止之得体周详,还有你购物后所受到的深深地致谢,彷佛使你真的感到店家的生存就是依靠你的垂爱,原来所谓的“顾客是上帝”是这样一种感觉。
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第一篇:浅析日本民族性浅析日本民族性——以《菊与刀》为例直到今天,一提起“日本”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的感受不是百感交集就是恨得咬牙切齿,始终难以从日本侵华的阴霾中走出。
电影电视从来没断过抗日主题,历史课本也永远写着“勿忘国耻”四个大字,作为一个正宗的90后,我既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也很难领会爷爷辈们声嘶力竭的控诉。
我有的更多的是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弹丸之国能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资源匮乏,却曾一度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小国寡民,却敢叫嚣美国;以中国为导师,却把中国拍倒在沙滩上。
”我们总说日本这指日本那,可是我们又真正有多了解它。
我们扬言只要每一个中国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它,我们也老是抗议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甚至集结起来抵制日货,可是我们对它仍旧一无所知。
我们能看到很多日本学者、文人等对中国历史、社会做的种种探讨。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日本人、西方人拍得比我们深刻、细致、详尽得多。
好多我们不在意甚至摈弃的的元素却被他们完好地保留和继承下来,特别在考古界,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堪称世界典范。
放眼中国各界,却少有研究日本的人才和著作,即使有,也多以大国的姿态俯视日本,除了骂还是骂,实在不堪入目。
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却能够以相对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引用丰富的事例、访谈以及日本本国的相关著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民族性,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的大门,使我感悟颇多。
下面我就文中提到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一、精神优于物质、环境。
灵魂是可以训练的,人可以通过特殊的修行可使精神变成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东西。
一方面,作为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物质的匮乏使人们转向对精神的探索,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靠强大精神、强大内心来战胜肉体对物质的诉求。
而实践证明,强大的精神支柱往往能够支撑人战胜现实现在的困难和危难,创造生的奇迹。
正如当年中国红军十万里长征一样,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以小米加步枪的绝对弱势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来了个奇迹般的逆转,最终赢得中国的江山。
日本民族性的揭示
基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段历史以及战后神话般的崛起,日本一直为众多的国家所关注。
然而,日本人的某些思维、行为习惯方式和文化却难以为人所理解,比如一旦任务未能完成就剖腹自杀的“武士道精神”。
因而,对日本民族与文化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日本人的行为颇为重要。
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著作数目众多,成书于1946年的《菊与刀》影响巨大。
《菊与刀》这本书是鲁·本尼迪克特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做的研究报告。
虽成书于四十年代,但《菊与刀》仍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力了不少读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者善于深入浅出分析和讨论问题,简练精确地揭示了日本的民族性,内容深刻而独到;另一方面是作者作为一位人类学家面对另一种文化、另一个民族时所采取的态度。
作者认为,我们不可以轻易的下结论,认为我们会怎样,日本人就会怎样,而应“了解日本人思维和感情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还必须弄清楚这些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
”在这本书中,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日本民族的深层心理和“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作者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
日本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参战是是在“遵奉圣意”,是为了让“陛下放心”;厌战者则认为,天皇“是反对战争的”、“是被东条欺骗了”。
对于日本人而言,天皇是国民的象征,是宗教信仰的中心,天皇与日本分不开。
对所有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
即使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来负责,天皇是没有责任的。
”作者还论述了天皇统治下形成的严格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既体现在社会中,也体现在家庭中和生活中,要求每个人都“各安其分”。
由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日本投降,必须利用日本原有的统治秩序,保留天皇,不然日本人会不惜一切奋战到底。
作者通过“任务—研究日本”、“战争中的日本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明治维新”、“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报恩于万一”、“情义最难接受”、“洗刷污名”、“人情的世界”、“道德的困境”、“自我修养”、“儿童学习”、“投降后的日本人”章节,对日本民族进行了完整而详细的分析:具体包括日本人的战争观,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日本伦理中的“恩”,日本人的“情义”观等等。
日本人的民族性,价值观
日本人的性格,特点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日本人的亲自然性 日本人的生死观 武士道精神 和文化
日本人的性格,特点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1.一般家庭的子女上大学或者是找工作之后,开始独立生活 整体来说与父母的联系比较少。 2.一般的情侣除了背叛对方的行动意外,比较尊重对方的私生活。 3.婚后望父母给自己买房,买车的期待值比中国低一些。 4.日本年轻人的攒钱意识比中国年轻人差 5.日本的网络游戏玩家比中国少, 很多人不愿意把很多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上。 6.日本人出去喝酒一般是平分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日本人给人印象比较深的生活习惯有以下这些: 勤洗手 勤刷牙 勤洗澡 勤换衣 不随地吐痰 不边走边吃 鞠躬代替握手 说话轻声细语 香烟灰有专用袋 垃圾分类盛放 朋友亲友串门较少 主妇每日打扫卫生 日本人有送礼习惯
日本人的生死观
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是多数日本人的 人生信念。一些日本人的房子与墓地靠得那么近, 似乎那也是居所的一部分。把窗户一推,一排排的 墓碑尽收眼底。日本的墓碑小巧玲珑,墓地虽然拥 挤,但井然有序。在墓碑前的花瓶里,总是插有白 色或黄色的菊花,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使墓地 透出几分雅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很多宾馆 里,一边办葬礼一边办婚宴的情况时有出现。两个 气氛完全相反的仪式都集中到一幢漂亮的大楼里, 有时甚至在一个大厅的两端举行,中间仅仅用拉板 隔开。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飘落 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为何日本人 有生死皆坦然的生死观?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自 然资源的匮乏,加上频繁的灾害,在漫长的时间里 雕塑着日本人的气质。
日本人的亲自然性
试从生活习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试从生活习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作者:刘莹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1期摘要:日本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属于日本的某种文化体系,但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的是日本文化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吸收度是最大的。
同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逐渐地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某种文化特质。
日本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兼收并蓄的吸收。
本文从日本的生活习俗来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从日本的饮食习俗、生活习俗、服饰习俗等方面来探讨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生活习俗;兼容性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促成了某种民族文化特质的呈现。
日本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文化的这种兼收并蓄的特点,造成了日本文化的丰富性以及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某种改造的特质。
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体现最多的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的演变过程中。
从日本这些生活习俗的演变过程来看日本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特性,才能够真正认识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
一、日本文化的兼容性释义(一)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日本在其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日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灵活的运用,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可能都需要借鉴的。
日本文化之所以具有很大程度的兼容性,是因为日本文化造就了日本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局面。
无论在日本民族建国之初还是在日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都特别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外来文化的这种鲜明的态度,才造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日本民族文化认为,只要对本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推动意义的文化、并且具有科学性的文化就能够在日本民族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质的这种本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王豫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71)【摘 要】 本文从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并分析了这些国民性所产生的历史和地理根源以及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
”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
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
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
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一、经济发达背后的日本民族性留学日本德岛大学的四年,最让我难忘的是那里农村与城市的完美结合。
四国是日本四大岛屿中最小、最不发达的一个岛,而德岛是日本四国地区的一个小地方,是居住在大城市的许多日本人从不问津的地方。
去之前,问起日本人有关那里的情况,你首先会听到:“徳島は田舎です(德岛是农村)”这样的回答。
带着我们中国人对农村固有的印象来到了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令人大吃一惊。
灯火通明的百货大楼,大街小巷的超市,随处可见、建筑模式统一、标志醒目的24小时便利店。
入其店堂,方知什么是服务的周到,言语之典雅谦恭,举止之得体周详,还有你购物后所受到的深深地致谢,彷佛使你真的感到店家的生存就是依靠你的垂爱,原来所谓的“顾客是上帝”是这样一种感觉。
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令人大开眼界。
与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不同,这里见到更多的是精致的独家独院住宅。
透过每家的矮墙,都会看到一辆或者几辆停放在院落里的轿车。
有些别墅式建筑的近旁不是山川就是农田。
的确,这里不是大城市,但即使田间阡陌也是黑油油的柏油铺就,一尘不染。
当看到开着车到田头更换作业服,干完活换好衣服开车离去的务农人,使人对这里的农民的概念不得不赋予新的认识,他们和我们城市中的工人没有两样。
我们不禁要问,战后一贫如洗的日本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我想从下面的目睹事实中不难得出答案。
首先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
在德岛大学,你到处可以看到敬业的教师,无论有没有课都按时来上班,绝对看不到上班干工作以外的事情。
按照规定工作时间是朝9晚5制,但是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教师、包括教授,晚8点以后才陆续离校却是普遍现象。
而这种加班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任何补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可称得上是劳模。
其实在日本的任何一个单位,加班的事平常得就像是纳入工作制度一样,已经融入了每个职工的生活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甚至听说如果有一天丈夫不加班按时回家的话,连妻子都会感到不正常,会怀疑丈夫犯了错误或受到歧视。
其次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精神。
在学校里,每次试验中,我们都会看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学生。
使用过的器皿要求清洗三遍的,绝没有人洗两遍了事,即使看起来已经很干净,也不会有人自作主张少洗一遍。
据说,家政公司清洗拖把都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的,新进公司的职员会有老员工手把手传授。
在参观日本的服装厂时,亲眼看到工人拿着自己觉得差一点就超出标准的半成品找负责人确认是否可以通过?这种自己把关把问题消灭在过程中的做法,让我们联想到日本产品质量的可信。
凡是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鞠躬是日本人再平常不过的礼节。
有人说日本人的鞠躬的规范到位像是训练出来的一样。
的确如此,你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每一次鞠躬都是双脚并拢、身体前倾,弯腰度数视情况而定。
虽然是如此频繁、极普通的动作也让你决不会有敷衍了事的感觉。
这种做事认真、到位还可以从日本人饮茶喝水中略见一斑。
在日本到饭馆吃饭,代替我们上茶的习惯,日本多是上一杯冰水,即使数九隆冬也不例外。
而笔者亲眼目睹的是盛装这种冰水的容器里已有半杯冰块,在倒给你的时候还要在你的杯子里再放入冰块。
可是,当你饭后需要一杯热茶时,那个盛装热茶的杯子却是经过热蒸汽加热过的。
以上事例均是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现象,透过这些普通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全民性的对待生活和工作认真的态度。
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日本这个民族。
一个面积只有不到38万平方公里,人口 1.2亿的国家能在战后短短50年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除了其他的客观原因之外,它的这种民族性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日本国土面积是我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人口是我们的十分之一。
人口密度大,资源更是贫乏。
几乎百分之百的石油、煤炭和矿石等工业原料,除大米以外90%以上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需要进口。
一个国家什么都没有,买别人的原料,制成产品,靠什么能够再卖给别人赚取差价呢?靠的是产品的精美和性能的优异,靠的是价格的便宜。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二战以后日本所确立的“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之外,每个日本人还需要比其他国家的国民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
虽然当初是残酷的现实使日本人不得已而为之,但久而久之已经深入演化为其国民性。
工作至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决不可调和的原则。
任何的过错和失误必须有人承担起责任,以警后人。
一个人在工作上有了过错,损害了集体的利益,不但周围的同事会不留情面地谴责之,就是当事人自己深感自责。
这种自责绝不是敷衍了事,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日本国民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文化教育。
二、日本文化背后的民族性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居东亚,黑头发黄皮肤,写着方块汉字,崇尚孔孟之道,貌似汉文化传承者,但其内涵则大相径庭。
我们常常会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
真可谓又熟悉又陌生。
首先,从它的语言表达上就能充分地反映出这种矛盾性。
众所周知,日本自古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国家。
隋唐时期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因此,有许多情况下单从汉字就能悟出日语的大概意思。
比如:“中国は2001年にW T Oに加入した(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 T O)”。
很熟悉。
但是,当你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去和日本人打交道时,却会发现仅靠语言,沟通是那么艰难。
比如,当你要拜托日本人办一件事时,他回答你“考えときます(我先考虑考虑)”。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还在怀有50%的希望在等待结果时,他早已对此事画上了句号,那就是一种拒绝。
而类似的委婉拒绝在日本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推崇。
另外,当日本人给你端来一杯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会说“谢谢!”,表示谢意,可是日本人却会说“すみません(抱歉/不好意思)!”,好像是给对方造成多大的麻烦。
除了语言表达以外,日本人在对待别人的好意时所采取的行为也令我们费解。
比如:日本人在接受了你的礼物或其他好意后,除了当面感谢之外,第二次再见到你时,一定会再次提及并表示谢意,无论这个第二次见面时隔多久,几个月,几年的也有。
笔者就亲历了一次时隔半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文化研究年自己都已经忘却了事情由来的感谢。
还有,日本人当被问到自己的什么事情,只要这个事情是个好的结果,那么回答一定是以“おかげ(さま)で(托您的福/多亏您)”开头的。
即使问话者与该事情毫不相干也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中日虽同属亚洲,又是近邻,为什么会让我们产生以上诸多不解呢?这也和民族特性不无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与外界相对隔绝。
所以,自古这里几乎没有外来入侵。
岛上居住的人群也相对单一,大和民族占据98%,还有2%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也被基本同化。
使用的语言也只有一种。
因此,整个国家文化、信仰相似。
因其面积狭小,又山多、水多、自然资源贫乏、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深知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取胜的。
因此,他们深感人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长期的合作中又使他们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和”的精神。
因为“和”精神的主导,人们在语言表达上需要时时注意不可伤害他人,而变得委婉。
这样,说法暧昧或欲言又止的半截话就应运而生了。
又由于日本民族的单一以及信仰、文化的相似,虽然话说半截,彼此却能心领神会,恰到好处地实现沟通,实现了日本人追求的“以心传心”的效果。
这就为形式多样的委婉表达生根发芽成长提供了土壤。
还因为“和”精神的主导,使得日本人处处不忘感恩的心理非常强烈。
有人说,日本是一个恩情的世界。
施恩与受恩的概念无时无人不有。
人们时刻都在为是否“しつれい(失礼)”而反省着自己。
因此才出现了礼多不怪的现象。
而在向他人致谢的同时,为了表示自己受恩并不是心安理得的心里,常常不说“谢谢”而说“抱歉或不好意思”。
其中的含义是我让你费事了,我给你添麻烦了。
据说,这种道歉式的感谢更让听者心情愉悦。
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围绕着“和”的精神,产生并放大了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文化,无疑是日本人独一无二的特性。
再有就是日本社会无处不有的“集团意识“。
曾经听到”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十个人是一条虫,而日本人,一个人是一条虫,十个人是一条龙“的说法。
在日本得以领教。
中国人聪明有智慧不可否认,但经常会有因个人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的情况。
在集体活动中,强调各抒己见,最终造成各持己见,难以抉择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是日本人的军国主义作风带来的全民性的高度合作精神令人叹服。
比如大家要举行一次出游活动,一旦有人提出目的地,一般很少有人大肆反对。
很快就能形成决议。
这种情况在日本的公司、机关、学校随处可见。
无疑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为日本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这是日本人集团意识起作用的正面效应。
反过来,下面的现象也真实存在。
有的留学生说在研究室里,如果有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一对一的时候,会有日本人主动打招呼并和你很融洽地畅谈。
但是当许多日本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如果你不主动和日本学生搭话,绝没有人主动找你。
即使你并不被讨厌。
所以常常有被孤立的感觉。
其实,这种被孤立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外学生之间,日本学生之间也常有发生。
某学生被孤立不愿上学甚至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
在集团意识的作用下,如果一个学生被几个学生欺负,那么本不想欺负人的学生也会为了自己在这个小集团中能够站住脚而不惜违心地加入到欺负人的行列。
可以说依然是“和”的精神造就和固化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在“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位”①的思想指导下,每个人时时事事都按等级秩序将自己归属于某集团。
秉承“和为贵”的精神,相互合作。
日本人不欣赏鹤立鸡群,听不到表彰英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