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成长中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Vol. 2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7

──────────

收稿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周冬根(1975-),男,江西新干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 - 87 -

论“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成长中的合理性

周冬根1,曾金星2

(1.苏州大学 哲学系,江苏 苏州 215123;2.新干县七琴中学,江西 新干 331300)

摘 要:“经济人”假设自提出之日起就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虽然这些批判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经济人”假设就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而言仍然是合理的。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演变及其招致的批评进行分析,表明这些批判不仅没有消解掉“经济人”假设,反而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补充与修正,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学的成长。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经济学成长;批评与修正;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3-0087-03

“经济人”概念自亚当·斯密提出至新古典经济学将其完善以来,对它的种种批评和质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批评不但没能否定掉作为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经济人”概念,而且从学科成长的意义上来说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补充和修正,甚至对于经济学的成长和完善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

一、“经济人”假设的演变和发展

有关“经济人”的思想,虽然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如孔子、墨子和管子等在对人性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利己性问题,而且在近代西方也有孟德维尔在《蜜蜂寓言,或个人劣性即公共利益》一书中也提出:每个人自由地进行利己的活动,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全社会的繁荣,而且其效果要比以非利己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大得多。尽管如此,但是真正“经济人”假设引进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把社会一切经济现象都看成是具有个人利己主义本性的经济人活动的结果。斯密把经济人假设运用于社会一切经济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追求的是个人私利,通常并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然而在一切听其自由、自然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虽然斯密《国富论》的整个论证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但是真正开始使用“经济人”术语的却是约翰·穆勒。他于1944年出版了《经济学上若干未解决的问题》的经济学论文集。在该书中,他把“经济人“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他指出,政治经济学并不是论述社会中人类的一切行为,它所关注的人仅仅是作为一个人,他占

有财富的愿望,而且他赋有达到这种目的的能力,它将其他每一种人类情欲或动机完全抽象掉。因此,穆勒“经济人”概念的内涵,是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的人。

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人”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经济人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还拥有完全信息因而他可以实现最大化的选择。出于利已的动机,理性的消费者在既定的支出限定下获得最大的满足;出于利已的动机,生产者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把他的产量确定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从而实现了最大利润;同样是出于利已动机,要素所有者总是把要素提供给出价最高的厂商,从而获得最大的报酬。

到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人”理性行为由莫里斯·阿莱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他为“经济人”概念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义。他指出,按照科学的逻辑,如果一个人被看成是理性的,那么:(1)他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2)他使用的手段与他追求的目标相适应。所谓目标的相互一致,其含义和偏好的可传递性相同。手段与目标相一致是指,手段正好是达到目标所必要的条件,即不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当个人行为出现上述两种不一致时,这种行为就视为非理性的。但主流经济学假定,在市场上活动的各交易当事人,其行为都符合理性的要求。

二、“经济人”假设招致的批判及其修正

针对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前提,美国经济学家凯里就直接对穆勒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指责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供给人们考虑的是一种纯粹的野兽,这种“政治—经济人”亵渎了大写的“人”。他们的理论只讨论人的最低本能,而把人的最高尚利益看作是纯粹干扰其理论体系的东

第2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 88 -

西。德国历史学派也对“经济人”概念提出批评。克尼斯认为,“经济人”观念实际上是说人总是受纯粹自私动机的驱使,这就是否认有任何良好动机的存在,就等于把人看作具有许多在作用上互不相关的心理活动中心的生物。希尔德布兰德则指出,以孤立的个人经济动机作为分析的基础,就是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了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抽象的“经济人”并没有反映人的全貌。实际上,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是文明的婴儿和历史的产物。布伦坦诺也批评说,斯密的“经济人”是经济的利己主义者,是惟利是图的“抽象的人”。

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发展了的“经济人”假设,制度学派也持批评态度。凡勃伦认为,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其洁白无暇的“经济人”,当然是科学想象的功绩,但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只能用到一些抽象原理和基本的科学法则上,而这些原理和法则仅存在于抽象领域内。可是,一旦这样做了,这些原本不是实际上的东西却被理解为真实的而被接受,成为研究思想习惯的一种有效成份,形成关于事实的知识。新古典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社会真象的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那种非历史的、简化的“经济人”人性观。这种“经济人”以享乐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视为“纯粹的一束欲望”,是完全错误的。他还提出“社会人”的概念,以取代新古典主义的“经济人”[1]。

西蒙对“经济人”假设的批评,主要针对其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他认为,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当中去,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后果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所以,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寻求的并非最优解,而是满意解。西蒙特别强调人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个人无法准确无误地接受、储存、检索、传递和处理信息。因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以试图取代“完全理性”[2]。

X 效率学派也不同意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具有完全理性的观点。莱宾斯坦指出,个人具有两种不同的人格倾向,即“超我功能”和“本我功能”。由“超我功能”决定的受约束和由“本我功能”决定的不受约束,是个人人格特征的两个“极端点”,这两个极端点之间存在一系列中间状态。新古典理论那种完全关心约束的“理性经济人”,只是一个极端的特例,是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可能采取的特殊决策程序。一般人通常采取的决策方式则介于两个极端点之间,这种人被称为“有选择理性的人”。因此在他看来,就现实的“经济人”而言,只有“有选择的理性”,而没有“完全的理性”。

除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对“经济人”假设的批评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学派和学者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也提出了种种批判。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批评者要么是从根本上反对把人说成是自利的,要么则在承认“经济人”追求自利的基础上,对“完全理性”提出修正。也就说,他们的批判主要是针对“经济人”两个主要特征:自利和“完全理性”而展开的。

三、“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成长中的合理性 尽管“经济人”假设招致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同意“经济人”的自利和理性的这两种特征,而且也可以看到,正是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经济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是合理的。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前提和基础,而这样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一系列的假说。即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原因是,在对某一类现象进行抽象的基础上做出某种猜测和假设,尽管这样的假设是以对世界的某种“本体论承诺”为其前提的,但是正是有了这样的假设性的前提才能对某一类现象进行某种程度的抽象和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理论来对这一类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作为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的一种——经济现象,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只有剔除掉其中的非经济因素,从中挑选出纯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某种假定——自利和理性,而“经济人”假设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因而选定“经济人”假设作为构建经济学大厦的基础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因此这样看来,作为经济学大厦基础的“经济人”是基于方法论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已,而且也只有选择人性中的自利和理性来作为“经济人”的特征,才能对经济现象做出有效地分析和说明,才能形成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经济学。

对于“经济人”的两个特征——自利和理性问题的争议和批判,不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证伪,而是在证实和修正它。有关“经济人”自利的质疑主要是基于否认利己主义的是人性的主要方面的而提出。因为在他们看来,不能把人看成是完全受利己动机驱使的,而且经济动机也只是利己中的一种而已,因而不能对人做这种简单的抽象,而应该保留大写的“人”,所以使用“经济人”概念来作为经济学的前提是不恰当的。显然,诚如他们所言,把“社会人”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前提,那么不但不能从人们复杂的行为中区分出经济行为,而且也无助于从杂多的社会现象中清理出经济现象,这样也就无法形成能够对经济现象进行前后一致说明和解释的有效的经济理论,更谈不上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准确的预测了。此外,从人性中抽出理性的一面来刻画“经济人”,尽管处于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人并非就是完全出于理性来从事自己的经济活动,但是,如果要想形成一门科学的经济学的话就必须抛弃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而且也只有赋予“经济人”以理性(无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