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矫正技术--三种认知治疗的比较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观点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途径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治疗----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

认知行为疗法集合

根据语义分析技术,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 )。多选(A)表语位置上不能使用“我” (B)谓语位置上不能使用系动词? (D)把“我”换成与“我”有关的具体行为和事件 参考答案:CD 语义分析方法: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2、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关于语义分析技术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 (A)改变原有句式结构 (B)如何进行语义表达 (C)分析原有语法结构 (D)着重语义结构分析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语义分析技术的关键是分析并改变求助者核心观念“主-谓-表”的句式结构,从而使求助者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自己的问题,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取代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从而改变根深蒂固的核心错误观念。 (1/25)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技术包括( )。多选 (A)去中心化 (B)识别认知性错误 (C)去个性化 (D)识别自动性思维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贝克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具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验证。4去中心化。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2/25)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 (A)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B)治疗的目的就是揭示并改变那些深层的错误观念 (C)治疗应从深层的错误观念入手 (D)治疗应逐步根除表层的错误观念

参考答案:B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雷米认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下列关于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的叙述,正确的包括()。多选 (A)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B)强调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 (C)把自我概念作为中心问题 (D)治疗应从核心错误观念入手 参考答案:ABC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D错误,治疗应从表层、边缘的错误观念入手。 (3/25)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多选 (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D)注意到自己如何感受和行为 参考答案:ABD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的一个基恩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时,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4/25)关于行为治疗的步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首先制定行为矫正目标 (B)一旦达到目标,即可逐步结束干预计划 (C)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是重要环节 (D)监测干预计划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答案:A 举一反三:心理咨询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查看详情 。行为治疗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实施依赖人的三种学习行为:反应学

认知行为疗法

第六单元认知行为疗法 一、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1.建立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1.建立咨询关系 该疗法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求助者并不是出处于被动的位置,一方面他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引导求助者主动再学习的过程。 2.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上述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应特别注意使谈话的内容基于具体的、可见的事实,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探讨。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对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的技术: (1)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是否正确。例如建议强迫洗手者减少洗手的次数,并让他自己去 检验是否真的会给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 (2)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 (3)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如果把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快的咨询效果。但有时,在当时治疗情境下所产生的效果无法扩展到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实际上,求助者在按咨询师的描述进行想象的同时,也在暗暗地把自己排除于所想象的情境之外,即她可能暗示自己这一切只是想象中的,她永远不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当问她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时,咨询师就发现了比不敢想象之类的错误观念更为基本的错误观念,即认为自己情感脆弱、与众不同等等。因此,仅仅纠正了那些表层的错误观念并不能使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的好转。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可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 要使一个跟“我”有关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语义分析和转换,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求助者把代表他深层错误观念的无意义的句子转变为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子,使他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的社会参照标准下来评价他们。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客观的认识,使他认识到他只是在某些特定行为上确实有一些问题,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与常人一样的。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首先,咨询师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被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求助者认知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及时给予强化。 另一方面,在行为矫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仅体验到什么是积极的情境,什么是成功的行为,而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08心理曹露梅 088314153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 【个人材料】:曹露梅,女,21岁,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08心理班学生。大学生活刚开始,面对一切新的生活,感到新奇,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新鲜感,热爱学校各项活动,当时的手机功能是与高中同学、父母、大学同学联系,上课也认真听讲,没有迷恋手机。大二以来由于添加了大一新生的新鲜血液,自己开始逐步退出学校的社团和各项活动,开始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大一的时候那么紧凑和新鲜了,开始觉得大学生活变得有那么一点无聊了并觉得大学考试挺简单的,用不着像高中时期那么认真听每一节课也能简单地通过考试。渐渐地发现自己开始迷恋手机上网时快乐的感觉了。感觉自己的手在触摸一样东西很实在的感觉,而且用手机上网也可以了解时事新闻,而自己也是喜欢看新闻的,开始使用QQ与同学聊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枯燥无聊了。开始上课的时候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开始在课上玩手机了。感觉很开心,上课时间变得很快,有时下课了也会很自责,想着自己又浪费了时间没有好好听课。自己一方面想控制上课不玩手机,但控制不了,每天上课都要玩,否则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上课总走神,造成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了,整天就想着玩手机。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属于娱乐性手机成瘾症:沉迷于手机娱乐,以玩各类手机游戏、以及观看视频节目为主的一种类型。信息性手机成瘾症: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还有强迫行为性手机成瘾症:不可自控的随时关注手机,例如几分钟就检查一次手机是否正常或者有电话漏接、短信漏掉、手机是否遗失等。 【根源分析】根据自己的材料我分析到我之所以会手机成瘾是因为(1)大学生感觉无聊了,没有新鲜感了。(2)认为大学课堂就不用认真听讲了,自己对自我要求降低了。(3)自我管理能力不高。

关于认知行为矫正基本理论的内容

关于认知行为矫正基本理论的内容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在本世纪70年代正式产生。它将治疗焦点放在患者的思想、感受、自我言语以及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上。其主要论点是:影响患者的情感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 因此,认知行为矫正理论是通过矫治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它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和思想,它们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不适应行为。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不同于一般的行为疗法,它不仅重视不良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病人的认知方式改变以及认知一情感一行为这三者的和谐,同时它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它重视病人目前的认知对其身心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中的事件,而内省法则偏重既往经验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即重视潜意识而忽视意识中的事件)。 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等术语,并进一步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较著名人物,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简称理情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这些学者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基本框架。 1.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艾里斯于1959年创立了一所理性生活研究所,9年后成立了一所“理性心理治疗研究所”,专门从事理性治疗,发表著作颇多,其中较重要的有《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等。 (1)理论概要。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认为:患者的情绪困扰乃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所以要教导患者学习“理性的治疗方法”以代替“非理性的想法”,以清除患者的情绪困扰。该理论又叫A B G 理论。在A B C理论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的相应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但ABC的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学生在一次很重要的考试中都失败了,但他们对这同一事件(A)所持信念(B)可以完全不同。其中一个学生的想法可能会是这样的:“我真不愿在这次考试中失败。真希望事情并不是这样,考坏了这多不好呀!”这时他对此事的情绪反应虽会后悔、惋惜,有一种受挫感,但他却会决定克服这种情绪,再努力以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另一个学生则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我是必须考好的,但没有考好,这简直糟透了,我没法忍受这种失败!连这样的考试也失败,我简直是个废物!”这样,他会使自己感到自卑、抑郁,很难打起精神再做努力。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的看法、信念不同,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也不同。理情疗法中把前一个学生的想法称为合理的信念,把后一学生的信念叫作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合理的信念则只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时,他最终会出现某些情绪障碍。 (2)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艾里斯认为人们所持的不合理信念往往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 梦新懋(Donald Meichenbaum,另译作麦新懋)的“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治疗法。这是一个自我指导的治疗法(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认知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根据梦新懋(1977)的看法,自我暗示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影响一样(《认知行为改变术》)。 概念 “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治疗法。这是一个自我指导的治疗法 (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认知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1、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2、注意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力;3、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历史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由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提出。梅肯鲍姆,新进的临床心理学家,1963年在伊利诺大学研究所攻读临床心理学,并参与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训练方案。目前任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并担任认知治疗与研究学报(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的副编辑。著作及论文繁多,代表作:《认知行为改变术》(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An Integrative Approach,1977)。致力于整合凯利(G. Kelly)、艾里斯、贝克以及辛格(J. Singer)等人的认知-语义治疗论的临床技术与现行行为治疗技术之间的横沟。 基本原理 假设 1、行为改变是透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而发生的。 2、人们对自己所说的什么话会影响(决定)他们对其它事情所采取的行动。认知机能评定的目的就是指评定人们的内部对话 (internal?dialogue)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如何受到其它事件或行为过程的影响的。 内部对话的机能 1、人际语言与内在语言有着非常相似的形式,它们都为中介性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原则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导和人际指导的内部过程有着相似的形式。 2、内部对话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对压力源的评价、对自己感到的唤醒的归因、以及对自己的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的影响。 3、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自我语言会影响到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焦虑水平也与这种和情境有关的自我评价有关。 4、如果个体只看重自我,他的机能上的不足及对自我的不满等思想,他的焦虑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情境,并有较高的应付水平,这时的焦虑水平就低。 5、认知也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心境和自我语言之间有着某种关系。思想可以影响行为。 6、人有很多行为是自动化的或由习惯产生的,在行为之前并不会先想一想(习惯经常是迅速而有效的)。要改变行为,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先想一想。这样的思想(即内部语言的产生)能使不适应行为“去自动化”,即“去习惯化”(deautomatize)并为产生新的适应性行为提供基础。 内部对话的结构 内部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的机能就是对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的影响和改变。认知结构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语言提供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可控制并影响思想策略,寻找并选择某种思想。学习新的技能需要认知结构的改变。 认知结构的改变形式 1、吸收(absorption),即新的结构吸收了原来的结构; 2、替代(displacement),即原来的结构又伴随着新的结构一起起作用; 3、综合(integration),即原来结构中的成份在更具理解性的新的复杂结构中仍然存在。 4、认知结构决定了内部语言的实质,而内部对话又可以改变认知结构,是个良性循环。 行为如何改变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改变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接受治疗时,他们的内心对话以负面的自我暗示和负面形象为特征,此时的关键是,使他们乐于以及能够去倾听自己的心声。这一阶段包括:增加对自己的想法、感觉、行为、生理反应以及与人互动的方式的敏感度。例如,如果沮丧的当事人希望产生建设性的改变则必须先认清自己不是负面想法和感觉的「牺牲者」。沮丧来自自我暗示的内容。虽然自我观察是改变的必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 一、行为 1.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 2.行为的特征 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 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 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 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 1.行为不足:说话少 2.行为过度:话多、多动 3.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 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五、行为矫正的特点 1.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 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 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4.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5.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 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 7.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 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 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 最先出现1962 华生 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 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 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 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 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 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

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 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 空白阶段1949-1978 准备阶段1978-1985 开展阶段1986-1995 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 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 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 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 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 扩展到普通场合 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 1.教育 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 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 2.临床心理:强迫症焦虑抑郁症 3.医药和保健:吸烟喝酒 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 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 6.运动心理方面 三、应用原则 1.防止滥用 2.避免误用 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4.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 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 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分化泛化 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 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 斯金纳的实验:动物 富勒:人(智力障碍) 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 毕吉武和贝尔 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 基本内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概要: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的,所以要教导患者学习理论的治疗方法。 ABC理论诱发事件信念后果

什么是认知行为矫正

什么是认知行为矫正?文发布者:么玉霞来源: 认知行为矫正是本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行为治疗者内出现的一个新方向,是针对经典的行为治疗的缺欠而发展起来的一组新的心理疗法。 经典的行为治疗,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往往忽视人行动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忽略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仅仅借助于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和设计治疗方法。这种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的观点使得经典的行为治疗既不探求各种不良行为或症状的认识、态度和人格方面的原因,也不重视病人的认识、信念、动机和意志等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因此,经典的行为治疗虽然可以消除一些行为问题和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实质上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症状性治疗”。症状性治疗(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疗效自然不够稳定;往往是这一症状矫正了,同一根源的另一症状又出现了。 认知行为矫正家认为,“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以恐怖症的习得为例,外界的刺激、情境或事件虽然是重要的,但它们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恐惧,往往是与当事者对它们的认识、评价和判断直接有关的。依照经典的行为治疗理论,强烈的恐惧反应可以由在时间上与导致此创伤性体验的刺激物(无条件刺激物)相关联的任何刺激物(条件刺激物)引起,而不管这些刺激物的性质如何,更谈不上人对它们的认识与评价了。这种传统的观点受到了认知行为矫正家们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挑战。 按照条件反射学说和经典的学习理论,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应当经常对各种电器设备和运动车辆产生恐惧,而不应当害怕蛇和蜘蛛类似小动物。因为前者与灾难或痛苦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机会远比后者多。可是实际情况不符合上述推测,事实上,在任何人群中对小动物的恐惧都远较对电器和车辆的多见。这一临床观察说明,恐惧是有选择的;条件刺激的内容、性质或结构等是恐怖症习得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之所以会起作用,正是因为它们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 Fredrikson和Ohman(1979)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中等强度的电击作为无条件刺激物,使两组人类受试者分别形成对蛇(或蜘蛛)和花(或蘑菇)图片的恐惧的条件反应,同时记录了皮肤电传导反应的第一段期待反应的概率和手指的舒缩变化的概率,作为恐惧反应的客观指标。结果发现,图片的内容对恐惧反应的强度有显著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由蛇或蜘蛛图片作为阳性条件刺激物(CS+)和阴性条件刺激物(CS-)所引起的上述两种概率高于由花或蘑菇引起的。(2)在条件反射的消退阶段,用蛇或蜘蛛图片作为CS+和CS-的一组受试者仍保持着对CS+和CS-反应上的差别;可是,用花或蘑菇图片作为CS+和CS-的一组,对CS+和CS-的反应上的差别几乎立即消失。 上述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告诉我们,认知中介因素在病态行为或某些疾病中是起重要作用的。经验说明,对于这些病态行为或疾病,不移除病人认识上的根本原因而单靠经典的行为治疗,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除了受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影响外,还与他本人的一些特点有关。这就意味着,在治疗中施治者也应当注意到病人的经历、信念、态度和人格等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认知行为矫正家主张综合地利用经典的行为疗法和其它心理治疗技术,针对病人认识过

行为矫正技术改变行为

行为矫正技术改变行为 ——改变小孟同学上课玩手机的习惯 一、案例分析 1、小孟情况介绍(个人、家庭、学校) 小孟是我在“中小学之行”中认识的一位很投缘的朋友,他是安庆市某私立中学的一名学生,今年高一。小孟长的挺高大的,穿着发型都很潮,个性挺爽朗的。据小孟介绍他是他们家最小的,上面有一个姐高中没念完就去工作了,现在情况还挺不错。而他因为初中时有段时间迷恋上网而荒废了学习,导致没有考上一个好高中,本来在中考之后一度想着去社会闯荡闯荡而放弃继续学习的,可是在看到同龄朋友都准备去念高中时心里有羡慕不已,所以在跟爸妈认真交流和选择后,选择了这所私立高中继续学习。 小孟的父母原先都是某工厂的工人,在几年前其母亲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工厂,随后就在街上流动的摆摊卖水果;小孟姐姐在高二的时候不想念书就去打工了,经过几年打拼后听说现在过的很不错;小孟小时候在家非常受宠爱,虽然不是太富裕,但小孟也从没觉得自己比别人家的孩子缺少些什么;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个性都很温和,很民主,虽然有时候就得某些时候小孟的要求不大合理,比如买手机,但看到同街的其他孩子都有,也就给小孟买了小孟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私立中学,里面同时设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管理严格,特别是对于学生安全这一块,一个月放一次假,平时如果没特殊情况是不允许出学校大门的;小孟所在的班级是学校高一级中口碑最好的一个班,因为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都非常的团结,经常会组织很多的活动,进行各种比赛等。在教室的墙上那一大片的奖状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上课玩手机情况分析 小孟初三的时候就已经买了手机,那之前经常上网,对网络很熟悉,在上网受到限制后,跟家人保证不再经常去网吧,希望自己能跟其他同学一样有手机;有了手机后,他确实很少去网吧,并且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在学校里很认真的学习,隔了一星期后就开始经常用手机玩游戏,跟同学发信息等;在中考之后的暑假里,小孟跟同学一起办了一个手机上网的业务,从而可以天天用手机上网聊天等;有了手机后,可以说小孟经常是习惯性的摆弄手机了,在升入高中后,也就是现在,据小孟介绍,他跟他们班同学都一样,会在老师上课上的投入的时候下意识的拿出手机看看,挂挂QQ,进进空间看看可有人留言,玩一会,然后又放入抽屉继续听课,这样一节课下来平均都要拿手机上十次的,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了 二、行为矫正的目标(包括任务、重难点) 1、目标:逐步减少小孟上课玩手机的次数,并最终消除这一行为。

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 发展历史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Beck)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common sense),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及规则(rules)。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