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doc

合集下载

《背影》课程教案

《背影》课程教案
《背影》课程教案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背影》的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 01 就。
理解《背影》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 02
了解《背影》的写作背景和时代意义。 03
能力目标
总结词:写作训练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
风格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归纳小结
01 总结词:总结全文
02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 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
05
作业布置
1. 课文阅读与理解
总结词
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02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课 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
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感受。
作业与考试
布置相关作业和组织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人关注家庭关系和亲情。
03
社会背景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思想转型的时期,传统文化
与现代思想交织。朱自清在《背影》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
《背影》的内容概述
01 主题
《背影》以朱自清对父亲的回忆为主线,通过描 述父亲送他到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等场景,展现 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和牺牲精神。

2. 学习文学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文学技巧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情感渲染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素养培养: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深沉爱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课文(1)描写技巧: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如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对话技巧:分析课文中的对话技巧,如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3)情感渲染: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渲染技巧,如通过景物描写、音乐描写等来表达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感。

3. 情感素养培养(1)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深沉爱和牺牲精神,如父亲在分别时对儿子的关爱和祝福,以及为了儿子的未来而默默付出。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爱与当代父母的爱有何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朗读、回答问题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情感素养: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评估学生对父亲深沉爱和牺牲精神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背影》是一篇充满情感的回忆性散文,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文学表达技巧,更能感受到父亲深沉爱和牺牲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探讨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3.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具体策略: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明确学习任务,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本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背影》这篇课文,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父爱的伟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收集身边的亲情故事,与同学分享,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3.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亮点: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教案:通过课文《背影》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和品德

综合教案:通过课文《背影》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和品德

综合教案:通过课文《背影》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和品德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和品德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学科:语文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课时:2节课题:《背影》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分析文本中的语言和叙事方式;2.学生能够描绘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在故事中的转变和成长;3.学生能够探究《背影》所传递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感,从中汲取有益的思考和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0分钟)本节课采用唤起学生经验、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入《背影》故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老师可以让学生看一幅背影的图片,询问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生活背后的情感和爱的体验的思考。

接着,老师可以讲述一个觸动感情的故事,获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老师可以提出教学问题,如:“什么是家庭的真谛?父爱是什么?母爱是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二、阅读教学环节(25分钟)本环节以阅读理解和表达为核心,通过学习《背影》的情节和言表述方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素养的培养。

老师可以通过导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外在和内在特点,并逐一说明文中的生字、生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语法句式。

同时,老师也可以以思维导图和钟摆式教学法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三、情感教育环节(30分钟)本环节通过情感教育和情绪管理的方法,通过学习《背影》故事中的感人情节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探究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老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配对活动的方式,归纳和总结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如父子之间的情感、家庭关系、孝顺、感恩等。

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举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优缺点和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创新,仿效有益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实践。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或者自己编写一篇故事,以叙事、抒情、赞颂、警示、启迪、哀思等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朱自清《背影》原文、教案

朱自清《背影》原文、教案

朱自清《背影》原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背影》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背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父亲背影的含义、朱自清对父爱的表达以及如何理解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讨论如何理解父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享。

3.5 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父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父母的爱。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活动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朱自清《背影》原文。

5.2 相关资料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5.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5.4 教学视频关于《背影》的朗读、解读等视频资料。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与引导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等。

6.2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爱的伟大。

6.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4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爱的伟大,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背影优秀教案

背影优秀教案

背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背影》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3.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2. 难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背影》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

3.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表达父亲的爱。

分析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4.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背影》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并学习了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阶段式的《背影》教学案例

三阶段式的《背影》教学案例

三阶段式的《背影》教学案例。

一、体验式阶段(1)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营造的方式深入了解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激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初步认识和思考;3.培养学生初步感悟小说语言和描写技巧的能力。

(2)教学活动:1.教师通过PPT、图片、报纸剪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相关背景知识,讲述作者生平、作品背景、文学特点等;2.组织学生进入小说主要情境,感受人物形象、场景描写、情感体验等;3.结合小组合作,分析小说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并撰写相关体会和感悟。

(3)教学效果:通过本阶段的体验式教学,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二、情感式阶段(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共鸣和感性理解力;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背后所反映的人性失范和社会弊病;3.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观。

(2)教学活动:1.利用小组讨论、班级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小说情节的思考和感受,包括人物性格、父子关系、家庭观念等;2.通过试讲、朗诵、角色扮演等方式,进一步体验小说中的情感和人性冲突,感受背后的情感共鸣;3.展示学生自选的相关文艺作品或者相关主题的图片、音乐、电影等素材,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小说的审美观和文化兴趣。

(3)教学效果:通过情感式阶段的教学,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体验小说中的情感,增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共鸣和理解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三、思维式阶段(1)教学目标:1.通过对小说主题思想的多维度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引导学生挖掘小说深层次的人性探讨和社会反思;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或者思考卡等形式的记录,整理出对小说的中心思想和人性探讨;2.小组合作撰写小说主题的读后感或者写一篇类似的小说,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进行即兴演讲或者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进步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一、导入好,我们开场上课。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

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答复)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拟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可以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考虑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注的对不对。

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刚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复述《背影》的故事情节;2. 理解并分析主人公与父亲之间的情感交流;3. 学习并运用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复述;2. 理解主人公与父亲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难点1. 情感交流的分析和解读;2. 阅读理解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工具;2. 课堂练习和活动所需的教学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背影》。

二、学习活动 (30分钟)1. 学生阅读《背影》的文章,理解故事情节;2. 学生讨论并分析主人公与父亲之间的情感交流;3.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和思考题。

三、知识点讲解 (20分钟)1. 教师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并进行解释;2. 教师讲解相关语法知识,并提供例句;3. 学生进行语法练习。

四、拓展活动 (20分钟)1. 学生根据理解和个人想法,创作一篇类似的故事;2. 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并进行互动交流。

五、小结与反思 (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2. 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问。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背影》的理解和感受;2.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

八、课堂延伸1. 推荐相关优秀作品,提供更多阅读资源;2. 组织相关的校园活动,深入学习与体验。

以上为《背影》教案的编写,根据题目要求,没有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并遵循合适的格式书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教学设计】1、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

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

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教法,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屏幕显示《咱爸咱妈》的主题曲《父亲》的画面。

)师: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一、班级情况这个班有35名学生,包括17名男生和18名女生。

大多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很强。

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学生学习了很多新单词,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有部分同学不自觉,严重依赖学习,所以在班里学习成绩鲜明。

对于这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探索,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个班有两个同学很聪明,但是学习习惯不好。

他们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姿势不够端正。

四个学生基础差,生词掌握慢。

他们读课文有困难,有五个学生特别优秀。

他们能充满感情地、流利地阅读课文,并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背影》教学设计.docx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背影》教学设计.docx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背影》教学设计全国中小学“教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 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背影》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刻画的写法。

2、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赏析,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的《背影》是抒发父爱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教学时应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整体感知文意,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2、通过重点片段的研读把握文章主旨,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体会父子情深。

教学难点:1、掌握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方法、效果与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背影》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利用百度搜索《父亲》的音乐视频,用音乐视频导入,营造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3、【百度百科】中搜索朱自清的个人简介资料,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4、用百度在中教网搜索动画《感恩父母》,再一次感受父母对我们的恩情。

四教学方法《背影》这篇散文语言质朴,饱含真情。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设计时,学生只是被动地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教学效果平淡。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要打破以往的常规性教学思维,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讨论、质疑、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刻地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之情,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

《背影》教学案例及成功原因分析.doc

《背影》教学案例及成功原因分析.doc

《背影》教学案例及成功原因分析教学目标1、体会父了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3、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一一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作家作品(教师讲授)(一)朱自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二)《背影》介绍《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

父子亲情,罄竹难书。

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

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三、整体感知(师生互动)(一)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买橘送别2,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二)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①亲自送行②照看行李③讲定价钱④送子上车⑤拣定座位⑥叮嘱儿子⑦嘱咐茶房⑧为子买橘2.①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学生甲:没啥感动。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拿起手中的笔划出最打动你的句子, 词语,或者一个字也行,说说你的体会。

背影 朱自清 教案

背影 朱自清 教案

《背影》朱自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

(3)启发学生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背影”,提问:“背影”在文中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体会亲情的珍贵。

(2)学生发言,分享感悟。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短文。

(2)教师批改作业,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背影》教案:通识文化课教学案例

《背影》教案:通识文化课教学案例

《背影》教案:通识文化课教学案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为此,我们需要将通识文化课作为教学必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会介绍一份基于通识文化课的教学案例:“背影”。

一、背景介绍《背影》是《读者》杂志上连载的一篇小说,作者是朱自清。

小说情节简单,但干净利落,情感深刻。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儿子在出门去考试时,父亲送他到车站,并为他担心。

而父亲其实是为了省钱,来到火车站教儿子买票并为他送行。

这篇小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爱情和家庭温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及感受父母的爱。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与过程的认识;2、促进学生对细节的了解和理解,提高阅读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运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带领学生剖析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和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描写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通过小说记忆经历,以及欣赏父母情,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写作方面,学生可以撰写有关爱的回忆或对家庭的评价。

3、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失去家人的感受、交朋友的经历,以及其他他们认为相关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他们思考,为下一步理解作铺垫。

4、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去理解小说,思考小说所要传递的信息和主题。

导师也可以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读小说的体会,以及如何理解小说和主题。

5、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创造性地思考如何运用小说中的主题和情境,来理解小说。

6、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给他们周围的人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并鼓励他们参加更多的有关文学作品的课程。

四、教学案例1、文学课程学生使用《背影》这篇小说,学习如何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思考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探究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2、历史课程学生将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了解时代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探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3篇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3篇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3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本事目标: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述。

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做文章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资料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察浓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具体描述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行文脉络。

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以往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必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日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一样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簌簌橘逛踌躇蹒跚颓唐琐屑举箸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一般情景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景: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五、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四次)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应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能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我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忙多少呢⑤对自我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我艰难买橘的过程异常是“背影”映现,自我最终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背影》中所表达的父爱和亲情的力量。

2. 培养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并学会用心去感受父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背影》的课文,每人一份。

2. 幻灯片或者黑板准备相关的课文片段。

3. 准备一个小练习,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背影》表达的主题内容。

教学步骤:Step 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父爱的图片或者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Step 2: 启发思考给学生分发《背影》的课文,让他们独立阅读。

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表达了父爱和亲情的力量?3. 你对《背影》中父亲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有什么感受?Step 3: 分析课文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呈现几个《背影》的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描写父爱的句子,如:1.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短衫,领子已经扣得紧紧的,只露出那一方孔雀蓝的布料。

”2. “父亲骑着一头大马,身穿马褂,拿着两个皮箱,从大门口一直走到离家四五百尺远的马棚。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写细致入微的句子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Step 4: 感受父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那个尚在成长的少年,感受父亲骑马离家的那一刻,用心去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然后让他们用几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感受。

Step 5: 分享感受让几位学生上前,将他们的感受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可以辅以肢体语言或者声音的表达,让其他同学共同感受父爱。

Step 6: 总结和延伸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可以鼓励学生去尝试写一篇自己对父爱的感受的文章,并鼓励他们向父亲表达感激之情。

Step 7: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可以以《背影》作为材料,也可以以他们自己与父亲的经历为素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特点来表达对父爱的感激和理解。

背影教案1

背影教案1

背影教案1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小说《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背影》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引出小说《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阅读,让学生阅读小说《背影》,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父子情感关系,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 表达,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表达和赏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父子情感关系的重要性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

1. 教师讲解。

2. 学生讨论。

3. 小组合作。

4. 课堂互动。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小说《背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说《背影》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父子情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文学作品和情感教育,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各种情感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人文素养。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案例背景《背影》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描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引发读者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和感动。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这篇文章,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父爱的意义和价值。

本教学案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背影》,感受和理解父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通过分析文中的情节、语言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将这种理解和感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目标•感受和理解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人文关怀教学重点•文中的情节、语言和写作手法•学生对父爱的反思和感悟教学准备•《背影》的教学课件或纸质文本•学生的笔记本和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情境(10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并分享一次感受到父爱的经历或故事,让学生对父爱有一个最初的印象。

步骤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背影》。

2.学生配对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教师引导全班讨论以下问题:•作者是如何描绘父爱的?•文中的父爱体现在哪些细节中?•你在文中找到了什么启示和感悟?步骤三:文学鉴赏(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情节、语言和写作手法,例如:•情节:父亲默默守护、默默奉献的过程如何展开?•语言:词语、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何特点?•写作手法:作者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2.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记录自己的分析结果。

步骤四:个人写作(30分钟)1.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基础,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感想。

2.学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写作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步骤五:分享与反思(2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写作进行分享,可以选择朗读或口头描述。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和触动。

课堂作业1.学生完成课上的个人写作,并提交。

2.学生继续阅读其他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背影教学课程设计案例

背影教学课程设计案例

背影教学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背影》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课文《背影》的作者、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背影》,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背影》,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背影》的深入阅读和分析,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1.对课文《背影》的详细解读,包括作者、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用法进行讲解和练习。

3.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作者、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文学教材,包括课文《背影》和相关的人文社科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以支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案例-
在《背影》教学的拓展延伸中,学生无法体会生活中的父爱,通过教师对自己对父爱的感悟,引发了一场爱的风暴,教师由此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正文】
那天是星期四,我在八年级十二班上朱自清的《背影》
由于这是组上的研究课,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一切都向着我设想好的方向发展。

正当我在暗自窃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形势急转直下,临近下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加深他们对父爱的理解,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没有。

我见势不妙,紧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父亲爱你吗?又是众口一词:不爱。

对于这种回答,我感到非常吃惊。

尽管备课的时候我也想到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能体会这种爱,但至少也有几个吧!有两个人回答,这节课也就完整了,也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了。

于是,我又继续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启发,但我们十二班的同学却没给老师半点面子,尽管后面坐着七位听课的老师,他们仍然是;千呼万唤不起来,犹
抱书本半遮面。

当时,我觉得非常尴尬,但转念一想,也许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制约,他们还无法体会这种感情吧!但对我来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却是真真切切地想起了我的父亲。

于是,我急中生智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

在我十四岁时,我也觉得父亲不爱我。

因为在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就我们家没有男孩,而父亲又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

尽管母亲经常在我面前说父亲是爱我的,但我却不相信。

我仍然对父亲不满,他说过的话我也不爱听,有时还会故意让他伤心。

我从来不会认真的观察父亲,也不会去想他的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老了。

尽管他只有五十多岁,但他的腰弯了,背驼了,头发白了,皱纹深得可以让我想起黄土高坡上的千沟万壑。

当我英姿挺拨的站在父亲面前,曾经挺拨的父亲却已被我的成长催成了老树丑枝。

我开始问自己:父亲真的不爱我吗?他是一个普通人,不象别人的父亲那样有权有势,但他用自己的勤劳支撑着这个家。

他给我买他能买的一切,对于我上大学时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从不会皱一下眉头,但他从不给自己买超过一百块钱的东西。

那一刻,我开始明白了父亲的爱,也有了一种深深的自责。

尤其是我工作以后,开始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后,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心,并由心底深处生出了对父亲深深的爱。

我现在常常会有一种恐惧,我害怕体弱多病的父亲哪一天就会突然不在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可能这也是所有为人子女都有的困惑吧!所以,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就好好地体会父亲的爱,好好地爱父亲,做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

当我说完这段话
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在自己闪烁的泪光中看到许多学生眼里噙着的泪花。

这节课上完后,我没有布置作业,但那一周的周记却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他们的父亲以及体会到的爱。

一场爱的风暴以强劲的势头席卷而来,将我淹没在感动之中。

文章中,他们用简单、朴实.甚至是稚嫩的语言写出了生命中真实的感动。

在听了老师对父爱的体会后,他们开始从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中发现了父亲的爱;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头上长出的白头发;他们发现曾经抱怨的离了婚的父母仍然一如继住地爱着自己;他们甚至发现曾经讨厌的继父继母对自己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他们开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们也开始学会体会,学会珍惜;他们开始懂得岁月无情,生命无常。

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早就听说过了,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版本,一个从小父母就离婚的女孩写道:每次吃西瓜的时候,父亲总是把中间那部分给我和爷爷奶奶,他自己只吃两头的那部分。

当我把自己的那块给父亲时,父亲说:中间那部分太甜了,我不喜欢,我就喜欢吃两头的这部分,开始懂事的我心里很明白父亲为什么不吃中间的那部分,父亲无言的举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人子女,始终要讲一个孝字,对于父母,始终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开始就会对父母怀着感恩的心,王若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
刚转来的女孩在她的周记中写道:我的父亲从来没有爱过我,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听说在我没有出生之前,通过B超检查他就知道我是个女孩,他很不高兴。

在母亲难产时他甚至不愿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

我出生后从来没有感受到他的半点关心。

父亲的不爱使我从小就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我经常和同学吵架,老师批评我,就和老师吵,我能感到我的性格在扭曲变形。

有这样的父亲,与其说我不爱他,不如说我恨他。

父亲是警察,有一次在抓歹徒的时候负伤了,被送进急救室时,母亲哭得昏天黑地,但我没有掉半点眼泪。

我知道我应该哭,但我怎么就哭不出来呢?我怎么就感觉不到半点悲伤呢?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

由于成绩太差,父母把我转到另外一个学校去读书。

有一天我打开水回来,听寝室的同学说我父亲来过了,刚走。

桌上放着一大包东西,还有一张纸条,一张满是泪水的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爸爸走了,我知道你不喜欢我,甚至不想见到我。

爸爸不怪你,你从小到大,爸爸对你的关心的确太少太少,爸爸对不起你!离家在外,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有事给爸爸打电话,孩子,你记住,其实在爸爸心里,爸爸永远爱你。

看着那张纸条,我泪如泉涌,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和难受,泪水滑过我的脸,滴在那张纸条上,和爸爸的眼泪流在一起。

我才明白,有些感情是藏在心里的,需要用心去体会,而我却一直先入为主的以爸爸不爱我的想法在拒绝着爸爸的爱。

爸爸,对不起!看着这些文字,除了感动以外,我更有一种高兴,因为她已经会体会,会珍惜这种感情了。

但有的人当她会体会时却永远没有这种机会了。

十二班有个叫向婉而的女孩,父母给她取名取的是莞尔一笑之意,希望她永远有灿烂的笑容。

但是父亲车祸去世却给她留下了难以抹平的伤痛,那年她只有六岁。

在通过母亲的讲述,
通过泛黄的照片,通过已经模糊了的点点滴滴回忆了父亲之后,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永远不会再重来。

当刘若英经典的情歌成为一个女孩对她死去了的父亲的追忆和怀念,成为她无法再体会到的至爱亲情的无奈和感伤,我真的有种掩饰不住的感动。

谁能说她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而这一切由不爱到爱的转变,居然源自课堂上那一段我对父爱的感悟,正是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了这样一个升华的过程。

不经意间,老师的情感体验就象春雨撒向了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上完了,周记也改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语文教材决不只是字词的排列组合,它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情感。

我们在备课时也都制订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但是在我们的教学真的把这些目标都落实了吗?尤其是情感目标,学生真的就能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吗?真的就能体会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吗?如果他们不能体会,老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作用和指导作用。

教材是一种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课堂上就应该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以教师的视野去影响学生的视
野。

当学生对课文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感受。

也许这样做,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但却是一种体会情感的方法和眼光,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背影》的教学在不经意中就遵循了这个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语文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在课堂中做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将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