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理解父子关系:《背影》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背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富有感情丰富的散文,通过一个儿子的视角反映出了父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篇文章可以引导我们去探讨父子关系,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和反思,也是一篇优秀的教学案例。
本文将结合人文关怀教育、情感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从多个方面对《背影》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文关怀教育《背影》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描写父子之间的离别场景,来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悲切离别和儿子的感伤离别。
从而展现了父子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启示人们重视亲情,珍惜人间真情。
这一点,也是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等多种方法,去探讨父爱的特殊情感和对人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的落地与实践。
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借鉴阅读体验和分享对人的情感关切,培养学生的复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情感教育《背影》这篇文章,引发了我们对父子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因为经济因素和其他一些原因,漠视父子关系,缺乏互相理解和关注。
而父子关系又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父子关系能够促进亲情和家庭和睦,对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注重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敏感性和情感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文情节分析、角色分析等方面出发,借助思维导图、场景再现、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去推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同时,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去联系和展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体验亲情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样,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推动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现代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有时代感和社会特色的。
《背影》这篇文章,首先告诉我们,在教育里面要向学生传递尊重和关怀的信念,这也是我们今天教育前沿理念需要关注的要点。
《背影》的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背影》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家庭教育文章,文章情感真挚,描写了父子之间的深刻感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成长而做出了牺牲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1.学会合适的朗读表达方式,读懂文章的含义;2.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主旨;3.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并领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分析《背影》主要是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国成长而舍弃自己的前途和兴趣的故事。
文章情感深沉,表达方式细腻真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背景应当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背景,即文章的作品语境。
朱自清发表这篇小说时,正值 1931 年,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人们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磨难。
这个时期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家长往往会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作出牺牲。
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非常贴近当时的社会氛围。
2.听读原文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这篇文章,了解朗读时需要注意的语调、音调和情感的表达。
在朗读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鲜明、感人的表达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理解故事情节文章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寓意。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4.探究人物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动,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三、教学步骤1.预习环节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应该了解到作品的作者、朗读方式、文章类型等基本信息。
2.讲授环节老师可以放映一段朱自清的访谈视频,让学生了解作家、知名作品等背景资料,为学生感同身受进入小说的情境里面打下基础。
3.导读环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逐个字、逐句、逐段、逐篇分析作品,让学生透彻了解文本的意义,了解文章的情境和环境。
4.听读环节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背影优秀教案
背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背影》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3.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2. 难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背影》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
3.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表达父亲的爱。
分析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4.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背影》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并学习了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进步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一、导入好,我们开场上课。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
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答复)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拟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可以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考虑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注的对不对。
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刚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背影》课例分析与散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基本内容
朱自清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情感、 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而广受读者喜爱。其中,《背影》作为朱自清的代表作 之一,最能体现他的散文特色。本次演示将从《背影》出发,探讨朱自清的散文 特色。
《背影》是朱自清对父爱的深情回忆和怀念,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细致描绘, 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在文章中,朱自清通过描写父亲在火车站 为儿子买橘子时留下的背影,将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 父亲形象的描绘,不仅表达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深深敬爱,也让读者对父爱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中另一个显著特色是,他善于描绘自然美景和人民生活。在朱 自清看来,美是人生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他的散文中充满了 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在《背影》中,朱自清也通过描写火车站的景象、 父亲的服饰和动作等细节,展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场景。这些描写不仅使朱自清的散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也唤起了读者 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基于课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散文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 本是关键。通过深入剖析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 从而产生共鸣。其次,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掌握。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关 键词、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 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背影》课例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 用等方面入手。首先,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背影》采用了典型的回忆录形式, 通过叙述作者与父亲的几次见面,尤其是父亲在火车站送别儿子的场景,表现了 父子之间难以言喻的情感。此外,这篇散文的情节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 作者对父亲的不理解与父亲的关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父爱的伟 大。
背影 朱自清 教案
《背影》朱自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
(3)启发学生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背影”,提问:“背影”在文中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体会亲情的珍贵。
(2)学生发言,分享感悟。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短文。
(2)教师批改作业,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初中课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课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
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
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
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
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
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
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
”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
对于这些大都来自郊区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
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情”课,很有必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
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篇一」在上《背影》一课时,我把指导写作与范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学习《背影》一文的构思。
父母之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高尚的爱,也是许多作品炬久歌咏的主题之一。
朱自清的[背影]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文章。
他选取的表现主题的构思却独出心裁,不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写送行,买橘子等小事;不是正面写父亲高大的形象,而是抓住背面的“背影”来刻画。
这是最能体现朱自清“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的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的地方。
通过背影,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是显示出来了。
正如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选取小的角度同样也能表现大的主题。
抓住这点以小见大,敢于创新的构思我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那些蕴含着深情的细微的动作、眼神、话语等。
学生在此启发下,说出很多表现爱的细节。
像彭金云的“读初二了,父亲见我书包太重,怕我压矮而帮我背书包”的细节,朱偏偏的“母亲给我生活费送我上学时偷拭眼泪”的细节,段莉莉的“我不理解父爱,可在冲突后看到父亲修好的手表时又理解了父爱的细节等。
学生的发言说明,对于以小见大的构思学生已心领神会了,学生也认识到创新也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其次,学习《背影》一文真挚的感情和适当的写作技法的交融。
一篇成功的文章是感情与技巧的完美交融。
光有感情,没有适当的表现手法,如同茶壶里倒饺子倒不出来;光有技巧却没有真挚的感情,会让人觉得空洞或虚伪。
这也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病。
我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习文的收获;看到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上的经验呢?经过阅读、理解、思考、归纳,学生说出了铺垫、烘托,详略的安排,重点刻画结构、顺序等各方面的启示。
学生的发言说明了他们深刻地领会写作技法和真挚情感对一篇文章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对这一问题有话说,有收获,然后我又让他们将学到的经验加以运用,让他们写写父母或其他亲人关爱自己,让自己最受感动的瞬间。
背影教案学情分析3篇
背影教案学情分析3篇背影教案学情分析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回答: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背影》教学实录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自己尊老爱幼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简介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尊老爱幼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观察身边的亲人,记录下他们的关爱之举,体会亲情之美。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亲情故事的分享,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品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以上教学案例仅作为示例,实际教学中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这个案例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习方法篇一、预习与复习(5分钟)1.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2.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参与(15分钟)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大单元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本文将以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背影》这一单元为例,分析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背景《背影》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讲述了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父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单元主题:以“父爱”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
2. 整合教学内容:将《背影》与其他描写父爱的课文相结合,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3. 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阅读、讨论、写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父爱。
4. 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案例实施1. 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播放父亲与儿子相处的温馨瞬间视频,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2)阅读《背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悟父爱。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父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父爱的感悟。
(5)总结反思: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 教学活动实施(1)课堂氛围营造: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父爱。
(2)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个性化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评价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四、案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背影教学案例评析(精选12篇)
背影教学案例评析(精选12篇)[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 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8篇)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背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背影教案设计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背影》的优质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走进作者,掌握生字词。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语句。
能力目标: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
2、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1、认真体会稳重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爱。
2、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进与父母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段落的分析,以及从文中体味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悟父爱,表达父爱教学准备多媒体器材、视频(电视散文《背影》)、课件教学方法读:朗读、范读、听读、默读等、引导分析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学生分析年龄特征:初二学生处于过渡期,具有动荡性、闭锁性等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闭锁给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困难。
学科基础:本校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语文知识射入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合作探究,个别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
这些情况都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造成了阻碍。
对策:依然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一切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知难而进。
内容分析本课为名篇,重点要让学生体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时(早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2、通过自己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中心,并能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生答:背影。
二、读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3篇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3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本事目标: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述。
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做文章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资料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察浓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具体描述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行文脉络。
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以往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必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日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一样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簌簌橘逛踌躇蹒跚颓唐琐屑举箸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一般情景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景: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五、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四次)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应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能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我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忙多少呢⑤对自我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我艰难买橘的过程异常是“背影”映现,自我最终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九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语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背影》为例,探讨九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背影》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子情深,引导学生珍惜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背影》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体会父子情深,引导学生珍惜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和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背影》这篇文章有什么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3)体会文章中的父子情深。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1.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文章中的背影有何特殊意义?(2)如何理解“父子情深”?(3)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评。
(四)讨论交流1.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 教师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亲情故事,分享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背影》为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教研活动语文组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案例分享的形式,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活动内容本次教研活动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选取了以下案例进行分享:案例一:《背影》教学设计1. 案例背景《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讲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本文以父亲的形象为主线,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体会父爱的伟大。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与父爱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父爱。
通过分析父亲的形象,让学生了解父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3)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拓展延伸,感悟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案例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案例背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荷塘月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
《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生用心感受父爱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背影》中所表达的父爱和亲情的力量。
2. 培养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并学会用心去感受父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背影》的课文,每人一份。
2. 幻灯片或者黑板准备相关的课文片段。
3. 准备一个小练习,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背影》表达的主题内容。
教学步骤:Step 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父爱的图片或者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Step 2: 启发思考给学生分发《背影》的课文,让他们独立阅读。
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表达了父爱和亲情的力量?3. 你对《背影》中父亲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有什么感受?Step 3: 分析课文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呈现几个《背影》的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描写父爱的句子,如:1.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短衫,领子已经扣得紧紧的,只露出那一方孔雀蓝的布料。
”2. “父亲骑着一头大马,身穿马褂,拿着两个皮箱,从大门口一直走到离家四五百尺远的马棚。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写细致入微的句子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Step 4: 感受父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那个尚在成长的少年,感受父亲骑马离家的那一刻,用心去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然后让他们用几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感受。
Step 5: 分享感受让几位学生上前,将他们的感受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可以辅以肢体语言或者声音的表达,让其他同学共同感受父爱。
Step 6: 总结和延伸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可以鼓励学生去尝试写一篇自己对父爱的感受的文章,并鼓励他们向父亲表达感激之情。
Step 7: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可以以《背影》作为材料,也可以以他们自己与父亲的经历为素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特点来表达对父爱的感激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背影》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紧承上一单元硝烟弥漫的战争题材的作品,本单元呈现出血与火涤荡后的明净和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让人类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
编者将这种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了单元编排中。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
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
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
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
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
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
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
”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
对于这些大都来自郊区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
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情”课,很有必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
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
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
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如将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美国作家E·Bombeck的《父亲的爱》等作品搜索汇编成册,在阅读“相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词好句摘抄,为写作《我的父亲》作充分的准备。
5、教学思路: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
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
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们却视而不见。
写作其实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
E·Bombeck的《父亲的爱》道出了我们为啥会忽略父爱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
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因此要教学生不仅会写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琐事。
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6、教学手段:(1)朗读教学法。
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7、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父爱的文章,编辑《父爱如山》美文阅读资料。
8、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步骤(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
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
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
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
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
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
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
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
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
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
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
“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
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
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
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
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
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
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
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
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师: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
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
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三.案例反思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
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第一课时在初二(3)班,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
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
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