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和牺牲精神。
2. 学习文学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文学技巧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情感渲染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素养培养: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深沉爱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课文(1)描写技巧: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如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对话技巧:分析课文中的对话技巧,如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3)情感渲染: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渲染技巧,如通过景物描写、音乐描写等来表达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感。
3. 情感素养培养(1)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深沉爱和牺牲精神,如父亲在分别时对儿子的关爱和祝福,以及为了儿子的未来而默默付出。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爱与当代父母的爱有何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朗读、回答问题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情感素养: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评估学生对父亲深沉爱和牺牲精神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背影》是一篇充满情感的回忆性散文,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文学表达技巧,更能感受到父亲深沉爱和牺牲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初中《背影》教学方案精选案例大全
初中《背影》教学方案精选案例大全《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中《背影》教学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初中《背影》教学方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
2、理解一些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领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及教具点拨升华、自主合作多媒体课件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教学过程预习内容与指导:一、检查预习1、抽若干人尝试朗读片断;对投影的生字词上黑板注音释义。
2、简介朱自清。
二、激发感情,导入新课①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生和父母的生日。
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到。
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三、指导朗读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读,学生展示朗读。
四、整体感知、展示交流学习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先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讨论,最后教师点拨指导)1、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写送别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感情?(完成此题后,相机朗读第六、七段,加深体会感情)2、每次背影出现,“我”都有什么感受?3、文章题目是“背影”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第三段?(以上内容可分步完成)五、点拨升华如果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生产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背影。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探讨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3.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具体策略: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明确学习任务,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本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背影》这篇课文,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父爱的伟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收集身边的亲情故事,与同学分享,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3.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亮点: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朱自清《背影》原文、教案
朱自清《背影》原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背影》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背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父亲背影的含义、朱自清对父爱的表达以及如何理解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讨论如何理解父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享。
3.5 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父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父母的爱。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活动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朱自清《背影》原文。
5.2 相关资料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5.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5.4 教学视频关于《背影》的朗读、解读等视频资料。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与引导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等。
6.2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爱的伟大。
6.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4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爱的伟大,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体会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散文写作技巧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主题。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背影》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背影》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二、课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分析课文中的父爱主题,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二、写作技巧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并运用散文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例,写一篇小散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主题的重要性和散文写作技巧的运用。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阅读《背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背影的教案范文
《背影》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3. 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思考如何孝敬父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参考资料:整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3. 教学视频:准备一段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情感教育环节。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进步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一、导入好,我们开场上课。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三页彩图。
图上的这位人物是谁,大家知道吗?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答复)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
(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拟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可以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考虑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注的对不对。
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刚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一、班级情况这个班有35名学生,包括17名男生和18名女生。
大多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很强。
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学生学习了很多新单词,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有部分同学不自觉,严重依赖学习,所以在班里学习成绩鲜明。
对于这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探索,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个班有两个同学很聪明,但是学习习惯不好。
他们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姿势不够端正。
四个学生基础差,生词掌握慢。
他们读课文有困难,有五个学生特别优秀。
他们能充满感情地、流利地阅读课文,并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背影教案及教学设计
《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朱自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3)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作者朱自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2)布置课后作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创作的作文质量。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现。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背影 朱自清 教案
《背影》朱自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
(3)启发学生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感恩和成长的主题。
2. 运用细节描写,锻炼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背影”,提问:“背影”在文中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体会亲情的珍贵。
(2)学生发言,分享感悟。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短文。
(2)教师批改作业,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背影》教案:通识文化课教学案例
《背影》教案:通识文化课教学案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为此,我们需要将通识文化课作为教学必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会介绍一份基于通识文化课的教学案例:“背影”。
一、背景介绍《背影》是《读者》杂志上连载的一篇小说,作者是朱自清。
小说情节简单,但干净利落,情感深刻。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儿子在出门去考试时,父亲送他到车站,并为他担心。
而父亲其实是为了省钱,来到火车站教儿子买票并为他送行。
这篇小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爱情和家庭温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及感受父母的爱。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与过程的认识;2、促进学生对细节的了解和理解,提高阅读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运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带领学生剖析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和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描写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通过小说记忆经历,以及欣赏父母情,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写作方面,学生可以撰写有关爱的回忆或对家庭的评价。
3、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失去家人的感受、交朋友的经历,以及其他他们认为相关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他们思考,为下一步理解作铺垫。
4、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去理解小说,思考小说所要传递的信息和主题。
导师也可以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读小说的体会,以及如何理解小说和主题。
5、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创造性地思考如何运用小说中的主题和情境,来理解小说。
6、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给他们周围的人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并鼓励他们参加更多的有关文学作品的课程。
四、教学案例1、文学课程学生使用《背影》这篇小说,学习如何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思考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探究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2、历史课程学生将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了解时代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探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初中语文背影优质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珍惜亲情,尊敬父母。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2. 分析父亲的形象,概括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课文。
2. 深入剖析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了解作者的文学地位和风格。
2. 提问:请大家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父亲形象。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父亲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分析父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
2. 选取几位同学进行分享,感受亲情的温暖。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父亲”为主题的作文。
教学反思:《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课文,分析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父亲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背影1.1 让学生通过阅读《背影》这篇散文,了解作者朱自清以及背影的含义。
1.2 分析文章开篇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1.3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背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父亲的形象2.1 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理解父亲的性格特点,如慈爱、无私、坚强等。
2.2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细节,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牺牲。
2.3 讨论父亲形象在文中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者的影响。
第三章:作者的情感变化3.1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从幼年的依赖到少年的反叛,再到成年的理解和思念。
3.2 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抒情句段,感受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深沉。
3.3 讨论作者情感变化对文章主题的影响。
第四章:艺术特色4.1 分析《背影》的艺术特色,如白描手法、寓情于事、语言的简洁与丰富等。
4.2 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的文学才华,理解其散文的艺术价值。
4.3 通过模仿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背影》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第五章:拓展思考5.1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背影》所反映的父子关系和社会背景。
5.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
5.3 通过阅读其他有关父爱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父爱的伟大。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朱自清6.1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创作《背影》的背景。
6.2 分析《背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了解其对后人的影响。
6.3 通过比较朱自清其他作品,探讨《背影》的独特之处。
第七章:解读文本与批判性思维7.1 教授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背影》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7.3 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第八章: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8.1 利用《背影》中的情感元素,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感情。
8.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孝道和尊敬父母的重要性。
背影教学案例评析(精选12篇)
背影教学案例评析(精选12篇)[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 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3篇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设计3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本事目标: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述。
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做文章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资料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察浓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具体描述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行文脉络。
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以往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必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日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一样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簌簌橘逛踌躇蹒跚颓唐琐屑举箸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一般情景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景: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五、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四次)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应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一般来说,能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我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忙多少呢⑤对自我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我艰难买橘的过程异常是“背影”映现,自我最终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第14课《背影》精读教案-一样的父爱不一样的表达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关于父爱的实际情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仿写一个表达父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父爱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句子分析:分析并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父爱中的作用。
(4)情感体验: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学会珍惜身边的亲情。
(5)写作技巧: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展现父爱的伟大,尝试仿写关于父爱的作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精读《背影》,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汇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教学难点
-识别并理解文中隐含的父爱表达,如父亲在文中所表现的责任感、关爱和牺牲精神。
-领悟作者在句子结构和修辞上的运用,如如何通过特定的词汇和句式增强表达效果。
-激发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联系课文内容,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举例:文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通过“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等具体描绘,展现了父亲的形象,而“深一脚浅一脚”则生动刻画了父亲步履的艰难,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捕捉和理解。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一些同学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还需要多花些功夫。或许可以设计一些更具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如词汇积累、句子构建等,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高。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太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一些与学生们生活更贴近的话题,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
九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语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背影》为例,探讨九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背影》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子情深,引导学生珍惜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背影》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体会父子情深,引导学生珍惜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和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背影》这篇文章有什么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3)体会文章中的父子情深。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1.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文章中的背影有何特殊意义?(2)如何理解“父子情深”?(3)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评。
(四)讨论交流1.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 教师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亲情故事,分享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背影》为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教研活动语文组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案例分享的形式,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活动内容本次教研活动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选取了以下案例进行分享:案例一:《背影》教学设计1. 案例背景《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讲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本文以父亲的形象为主线,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体会父爱的伟大。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与父爱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父爱。
通过分析父亲的形象,让学生了解父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3)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拓展延伸,感悟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案例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案例背景《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荷塘月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背影》Lizier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紧承上一单元硝烟弥漫的战争题材的作品,本单元呈现血与火荡涤后的透亮和准确的大喊:再也不能使人类间的屠戮延续下去了,必须使世界充满著快乐。
编者将这种强悍的价值导向暗藏在了单元选曲中。
本单元都就是叙事性作品,描绘的对象都就是普通人。
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整体表现“快乐”的主题,倾诉人与人之间(尤其就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怀。
学生可以从写作中感悟到“快乐”这种灵秀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见到教材第二单元编者按)。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
祖母亡故、父亲交卸了差事,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下,养家的重担逼迫父亲急于谋差事。
一方面急于谋事,一方面为儿子送行,挣扎中爱子之心尽显。
一路送行,一路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儿子几度落泪。
看看父亲爱子的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
讲价钱自己讲,拣座位自己拣,买橘子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
“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
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
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
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
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
2、学生分析: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平时被长辈娇惯、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关心他人,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
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家里被当做小太阳、小公主,动辄对父母大呼小叫发脾气,从未体察父母的不易,不懂得去感悟父母深切的爱。
《背影》教案范本
《背影》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2)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概括文章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2)学会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2)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主题思想;(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细腻的情感描绘;(2)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3)理解父爱的伟大和珍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背影》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字词;(2)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及其含义;(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主题思想;(3)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一幕;(2)让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和珍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概括文章主题和思想内涵;(2)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阅读赏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父爱的伟大和珍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背影》;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心得体会文章;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关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课题朱自清的《背影》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叙事散文。
是作者1925年10月在清华大教任教时写的。
内容分析:全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情景的叙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
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是感受亲情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背影》是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代表课文之一,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博大力量。
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父母对我们的爱,课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化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以更舍身处地了解自己的父母。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准备:录音机、《背影》朗读磁带三、教学方法找好切入,立足文本,触摸语言,感受人物。
1、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易懂,教师可以牢牢抓住文章语言上的这一特色,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层层铺开,在咬文嚼字中品味细节,透晰人物形象,感受浓浓亲情。
2、品味美文,同题赏析,情感延伸,深化主题。
好文章可以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憾。
在感受来自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形象之后,借助这种“爱”的氛围,教师准备好三毛的同题文章《背影》,继续让学生在比较赏析中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而更进一步感受来自于父母最真切的爱。
本教案的设置分为两大板块:课文学习和主题语文阅读两大部分。
四、教学思路:课内学习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步:导入新课—目标展示—作者简介—前提测评—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赏读探究,合作交流—品味细节,感受深情—生活链接,情感迁移—练习巩固,感情升华这几项。
内容包括:主题讨论和阅读练习两部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优美的音乐缓缓想起,想必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
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
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
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
(二)目标展示(同学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简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四)前提测评(前面让同学们提前预习了文章,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交卸( xiè)差使( chāi )奔丧( sāng )簌簌( sù)狼藉( jí)踌躇(chóngchú)迂腐( yū)琐屑(suǒ xiè)拭干(shì)蹒跚(pán shān )颓唐( tuí)举箸( zhù)(下面我们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五)自读感知,整体把握(想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向我们传达的感情,我觉得第一步应该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
下面同学们就根据问题的提示,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去朗读一下文章,希望你能成为那个满载而归的人。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3、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1>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背影都牵动着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线索作用,即“背影作线,贯串始终”,咱们平时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习运用这种写法来表现中心。
)(背影作线,贯串始终)(六)赏读探究,合作交流:望父买橘1、赏读这一部分,根据提示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体会这浓浓的父子深情。
提示:(1)感情基调的把握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要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文段是通是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用的好,因为……)(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参考性答案:(1)感情基调的把握(舒缓、深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感情,教师给学生展示“望父习橘”这个片段的视频朗读。
(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①“蹒跚”、“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维艰、行动不便。
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②根据对前面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面对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现状,外貌描写中提到的“黑”、“深青”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这一点。
说明他的境遇极为糟糕。
在如此情况之下父亲还亲自来送我,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实的爱。
(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如:①父亲给我买橘回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加上身体又不好,而为了消除儿子心中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
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和满足。
②以前对于父亲的表现,我心里曾经暗笑他迂(第五段),而此时此刻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面对父亲为我做出的这一切,我被他深深的爱子之情感动了,是感动的泪。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其实在文中不止提到“我”的一次流泪,同学们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流泪”,这里的泪又该如何理解呢?a: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b: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面对家庭的不幸,我流出了悲哀的泪水)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离别时面对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想起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为我做出的一切,我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现在同学们再满怀深情地把“望父买橘”这一情节集体朗读一遍,注意感情的把握。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咱们再来品味这样一个细节。
(七)品味细节,感受深情。
父亲去车站给儿子送行的过程中说过几句话,找出来细细品味它们所传达出的感情。
(同桌可以互相帮着分析一下,看看谁的分析更合理一些)<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要紧”是就他自己而言,再忙也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就儿子而言,别人去送难以放心,还是自己去好。
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
父亲爱儿子,远远超过了爱护自己。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怕儿子车上口渴,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去为儿子买橘子。
同时还担心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要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他又想到儿子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在父亲的眼中,儿子永远都是个孩子,父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简短朴实的话语中,无不透露着他对孩子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情感。
)(通过父亲对儿子一点一滴的付出,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疼爱儿子的;同样,通过体会儿子那眼中流出的泪水,我们也能体会到儿子是怜爱父亲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射出他们之间浓浓的父子之情。
这也就是文章主题所在。
)(八)生活链接,情感迁移。
联系实际想一想,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何尝又不是这样做的呢?而更多时候我们内心所反馈出的却是对父母行为的一种排斥和厌恶。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
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变化的爸爸》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12岁:喔,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实在是应该知道!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人生路漫漫,亲情相陪伴。
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
别让这几世修来的缘分,转瞬即逝,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九)练习巩固,感情升华。
父母的爱其实很平常,也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