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2(1)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课件PPT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示范课件1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且知道 如何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去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从而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来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 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再见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品红溶于水的变化吗?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过氧化氢分子发生了 分裂,生成了水分子和氧 分子,生成了新物质,发 生的是化学变化。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一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变化吗?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同种分子构 成的物质是纯 净物。
由多种分子构成的 物质是混合物,各 种不同物质的分子 相互间不发生化学 反应。
三、典型例题
例1.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D ) 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此图片是动画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知识探究】水 分子模型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讨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 质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 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 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氧分子 (O2)
氢子 (H2)
二氧化碳分子 (CO2)
分子和原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分析与结论】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的特点三
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堂探究
如图,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清水和红墨水,使其有较明显的分界面,将其中1支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浸在热水中的试管里的两种液体分界面模糊的更快些。该对比实验主要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 )
D
A.体积小、质量小 B.在不断运动C.相互之间有间隙 D.随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典例剖析
教学板书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的特点: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 ,液体、固体不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 。
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中溶液颜色无变化
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分析与结论】
实验现象
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编号
现象
分析
(1)
(2)
(3)
溶液颜色无变化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2)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粒子间都有间隔,都在不断运动(3) 相同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粒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国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前两单元我们已经学习空气、氧气等知识,从宏观认识了一些物质。
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它们。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教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洒香水的手绢、物质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漫画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明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了空气、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一定条件。
但是从具体的宏观物质到抽象的微观粒子仍然是学习化学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但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验现象能够分析产生现象的本质,从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2、学法四、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教课方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
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课方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
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
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
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导学设计()含导学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一节课为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第二课时内容。
这个单元是学生微观世界的开始。
通过第一课时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将化学学习由从宏观转向微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宏观现象和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空气和氧气的性质,初步从宏观上建立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能用一些宏观现象证明分子的性质。
但是难以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宏观的现象及概念不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加以解释。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学会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3.学习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用磁扣组装常见分子,展示氧化汞和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并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二)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
五、资源准备课件、六组学生实验磁扣,磁性黑板六、学习策略1.主要以启发式、体验式教学为主。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动手机会。
3.应用典型物质、典型反应为例,降低理论学习难度。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还很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原子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
2.难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实验器材、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原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同时,向学生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加深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关系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原子的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
3.原子
思维拓展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由分子构成)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2)联系:
二、化学反应的实质
1.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2.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由此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观察气体膨胀、溶液稀释等,验证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水和酒精的蒸发过程,提问学生:“蒸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
3.总结学生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或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和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
3.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蒸发、气体的膨胀等。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模型,初步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物质由、等微观粒子构成2.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1个氢分子的质量约为3.3×1027kg——分子的质量很小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分子本身发生改变【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那分子到底是什么呢?【板书】一、分子的定义【播放视频】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特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机械混合物 [名词解释]原生岩浆 [单选]下列选项中,()不是即时配送的优点。A.快速反应B.配送成本低C.配送合理化D.客户实行零库存 [单选]在“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中,“殷”的意义是()A、深B、大C、富D、强E、极 [单选]提高关键词排名,以下哪一种办法是不可取的()A.在ALT标签中写关键词。B.导出链接锚文本中包含关键词。C.页面大量重复关键词D.导入链接锚文本中包含关键词 [单选]以下电子化移交流程,涉及到营销系统的是:()A、配网基建工程B、配网大修技改工程C、业扩工程、户表更动申请D、迁改工程 [单选]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最常用的药物是()A.青霉素B.甲硝唑C.氟哌酸D.头孢拉啶E.制霉菌素 [单选]火炬系统中液体排放管线采用的是()。A.碳钢B.铝镇静钢C.3.5%镍钢D.不锈钢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对骨质疏松描述错误的是()A.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B.雌激素可抑制骨吸收,雌激素水平不足是病因之一C.多数患者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D.女性绝经期后发病率升高E.骨折是本病最为严重的后果 [单选]包膜病毒的感染一般不直接导致细胞()A.膜抗原性改变B.转化C.融合D.裂解E.出现包涵体 [单选]采用酚试剂比色法测定空气中的甲醛,对SO2的干扰采取的排除方法是A.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普通滤纸B.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硫酸锰滤纸C.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水溶液D.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碱性溶液E.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活性炭管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颌面部肿痛病史采集要点。 [单选]下列气体哪一种为不可燃气体().A、O2B、CH4C、CO [单选]某饭店投资25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1800万元,借入资金700万元,预期投资利润率为15%,借入资金利率为8%,则自有资金利润率的期望值为()。A.9.83%B.14.69%C.17.72%D.18.35% [单选,案例分析题]柱基底面尺寸为3.2m×3.6m,埋置深度2.0m。地下水位埋深为地下1.0m,埋深范围内有两层土,其厚度分别为h1=0.8m和h2=1.2m,天然重度分别为γ1=17kN/m3和γ2=18kN/m3。基底下持力层为黏土,天然重度γ2=19kN/m3,天然孔隙比e0=0.7,液性指数IL=0.60,地基承载力 280kPa。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接近于()。(水的重度γw=10kN/m3)()A.285kPaB.295kPaC.310kPaD.325kPa [单选,A1型题]血清胆红素对Tc-IDA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当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多少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A.1mg/mlB.2~5mg/mlC.5mg/mlD.7.5mg/mlE.10mg/ml [单选]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称为()。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D.热传播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原位核酸分子杂交用核酸探针有()A.DNA探针B.cDNA探针C.RNA探针D.cRNA探针E.以上都是 [单选]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的不相同之处不包括()。A.评价目的B.评价参数C.评价角度D.评价采用的价格 [名词解释]总和生育率 [问答题,简答题]牙松动概述。 [单选]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是()。A.脑叶B.小脑C.脑室D.脑桥E.基底节区出血 [单选]子宫内膜结核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A.月经血结核菌培养B.子宫内膜病理活检C.宫腔镜检查D.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E.盆腔X线片见孤立钙化点 [多选]CT扫描的优点包括()。A.密度分辨力高B.空间分辨力高C.极限分辨力高D.图像无层面以外的结构干扰E.真正的断面图像 [单选,B型题]多部位的治疗每次所需时间为()。A.10~20分钟B.15~25分钟C.20~30分钟D.25~35分钟E.40~45分钟 [多选]TMS中的白卡管理是针对海关监管货物车辆的,它具有()功能。A.基本资料输入B.使用记录C.车辆运营记录D.流向查询 [单选]下列有关自主神经与心脏传导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心脏传导系统受迷走与交感神经双重支配B.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可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与传导性C.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可缩短窦房结与周围组织的不应期D.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可减慢房室结的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E.交感神经的作用 经相反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临床对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主要根据()。A.腰穿、脑脊液测压B.CT、MRI检查C.脑电图检查D.脑血流图检查E.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 [单选]在“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中,“下士”的意义是()A.穷人B.地位低的人C.愚蠢的人D.水平差的人E.不讲道理的人 [问答题,简答题]下属对领导礼仪应注意些什么? [单选]在了解控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通常考虑的因素是()。A、内部控制的人工成分B、内部控制的自动化成分C、被审计单位董事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态度和认识D、会计信息系统 [单选]对于每日按照()进行报价的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在基金合同中将收益分配的方式约定为红利再投资,并应当每日进行收益分配。A.面值B.市值C.份额净值D.最近7日年化收益率 [名词解释]生物质 [填空题]及失其宜者,(),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填空题]智能仪器的键盘常采用非编码式键盘结构,有独立式键盘和()式键盘,若系统需要4个按键,应采用()键盘结构。 4480首播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