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本次的论题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利弊,我们先从它们的定义着手。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任一民族而言,文化分为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民族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而外来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
在定义上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
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如果单纯的从个人的爱国情感来说就否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
的积极影响,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否认,大到于诞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我们走向安康。小到于日常衣着方面,西方的文化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给我们带来惊喜。从以上例子来看,外来文化起到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西方的情人节气氛比起中国的传统七夕节的气氛更为浓烈。对于孩子们来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没有小日本的圣斗士、机器猫、蜡笔小新看着来劲,哈里波特在一夜间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为之神魂颠倒;好莱坞文化扩张的趋势咄咄逼人,而我们的文艺界仍然沉迷在国际大奖的幻梦之中,效法、模仿、生吞活剥,花掉社会巨额财富,生产出的却是一堆文艺垃圾,美其名曰:“人民艺术家”、“名导”。从这些例子来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侵略性的行为,外来文化吞噬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
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也会超过她的先进老师的。”罗素的这番话语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我们回顾历史,在满清迂腐封建腐败的统治下,妇女属于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深深地烙在当时广大百姓的心上,妇女必须缠足,必须恪守妇道,寡妇不得再嫁等落后的思想给当时的社会覆盖上一片阴霾,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涌进,妇女逐渐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如春风刮入这个压抑的国家,各种陋习也逐渐被摒弃。当第一列火车在中国鸣起长笛,当第一盏明灯在黑夜中照亮,当第一艘中国轮船驶于宝蓝的海线上,当…..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能完全指责外来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是灾难吗!
而今,我们依然有火车、飞机、轮船、明灯,我们还有了麦当劳、诺基亚、香奈儿等为众人所知的舶来品。先来说说麦当劳好了,外国人视为垃圾食品而我们却视为宝,各种各样的新品不断推出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变得是味道,不变的仍然是高热量高糖分,孩子们热爱麦当劳和肯德基,而换来的是一个个祖国的花朵的体重超标、生理早熟。据统计,麦当劳全球收入中中国的营业额占大部分。常常听从日本回来的同学说,在日本我们几乎找不到麦当劳,在那儿,我们只看到生意冷清的麦当劳,而不像在中国,麦当劳永远不缺顾客。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了数码通讯行业和化妆品业。不知有多少人对“大宝天天见”这句广告词记忆犹新,其实大宝这个品牌的护肤品在中国并不缺少使用者,可是最终的结果是被美国强生收购,也许相同的配方却被冠以不同地区的品牌,那价格差异也是总让人膛目结舌。在这儿,我想反问大家,难道外国的东西总是比本国的好吗?我会坚定我的立场,正如坚决拥护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的这一真理一样。是的,外来文化正逐渐侵蚀着我们本国的民族文化。国外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在2004年新华社先后受权播发了3份与文化领域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来打这场文化保卫战。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国的民族文化既有利又有弊,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当本国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更热爱自己的文化。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