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3622d0916fc700abb68fc61.png)
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方认为单纯的说有利还是有弊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就“本身并无利弊可言,而我们如何判断外来文明对中国影响的利弊呢?那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对它进行价值判断。
首先是要看外来文明是否有利于中国本土的主体意识,外来文明不请自来,或者是长驱直人,或者是潜移默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它们的价值体系将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取而代之。
这个结果并非是夸大其词,是有历史做为前车之鉴的,大凡文明的灭绝都与被外来文明同化吞并有关。
以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为例:古埃及先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受地中海文明冲击,而后是基督教的小规模侵蚀,最后让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彻底成为历史的则是阿拉伯文明其次,外来文明起源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与中国文明格格不入,由于水土不服,对外来文明本身会产生消极影响,竟而影响中国文明。
所以外国人好的东西,对你来说也不一定好孙中山式的反满,中华恢复独立,学习,引进西方文明。
虽然这种外来文明的形式在台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副作用是有滑到“去中华化”的轨道上的可能。
如同有人搬起石头搞建设,这块石头放不好就会砸在自己脚上。
对方同学,您还能坚持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吗?实际情况来看是,我们从欧美文化中学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同时也学来了利己主义与拜金主义。
因此但近代以来由于社会一系列的动荡外来文明的影响形成了我们社会上一个时期的<“道德真空而新的文明规范与相应的完善的法律尚未建立整个社会信用关系严重破损正因为有了这些外来文明造成了许多中国民族东西的流失甚至失传,还有些外来文明改写了真正的民族特色,而作为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过多的倡导学习外来文明会阻碍中国的生存与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弊大利回答1、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2、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二)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加强法制建设、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c39363beefdc8d376ee322f.png)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一、外来文化带来的新变化(一)快餐文化:新的饮食概念和文化消费1990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张。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一家分店。
如今,随意走在任何城市的任何一条街道,经过商场、电影院、大型卖场,都能随处看到KFC、McDonald的标志。
快餐已经成为许多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餐文化也正在形成一种风气、氛围,甚至是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时下正方兴未艾,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快餐,带来新的饮食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饮食观念。
肯德基、麦当劳的西学东渐首先引发的后果,必然是东方人味蕾的异化。
汉堡包、炸鸡块、薯条、冰激凌和可口可乐让习惯了中式小吃--以大饼和油条为代表--的人们开始适应另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食物。
但是,新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后果则是人们的健康亮起了“红灯”:癌细胞的增加、脂肪肝在白领中的“盛行”、儿童的过度肥胖都与快餐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而前几年在肯德基的食用薯条所沾的番茄酱中发现了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正在提醒人们要对快餐敬而远之。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则是人们选择快餐的主要原因。
但是,简单、快速、机械的咀嚼使人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度集中的状态,无法真正领会生活的理念和人生的幸福,享受不到家庭温情浓意的亲情,也享受不到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之内涵,毕竟快餐单一的味道是无法与中国各地佳肴的美味相提并论。
(二)韩流:不容忽视的后起之秀不知从何时起,一股“韩流”悄悄进入了中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温馨或激情的韩国流行音乐;在各个城市,出现了众多韩国风味的餐馆、酒吧、韩国风格的服装饰精品小店;一些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宽大衣裤,跳着韩国街舞的年轻人,也时常与我们擦肩而过。
追根溯源,韩国影视则是“源流”,正是它的流行为“韩流”的跨文化之旅创造了条件。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93e72320b4c2e3f57276323.png)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本次的论题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利弊,我们先从它们的定义着手。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于任一民族而言,文化分为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而外来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
在定义上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如果单纯的从个人的爱国情感来说就否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否认,大到于诞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我们走向安康。
小到于日常衣着方面,西方的文化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给我们带来惊喜。
从以上例子来看,外来文化起到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西方的情人节气氛比起中国的传统七夕节的气氛更为浓烈。
对于孩子们来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没有小日本的圣斗士、机器猫、蜡笔小新看着来劲,哈里波特在一夜间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为之神魂颠倒;好莱坞文化扩张的趋势咄咄逼人,而我们的文艺界仍然沉迷在国际大奖的幻梦之中,效法、模仿、生吞活剥,花掉社会巨额财富,生产出的却是一堆文艺垃圾,美其名曰:“人民艺术家”、“名导”。
从这些例子来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侵略性的行为,外来文化吞噬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https://img.taocdn.com/s3/m/cab9095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f.png)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在当今全球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的涌入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和消费观念,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创新。
但是,这种涌入也带来了不少文化冲击和威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因此,我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弊大于利。
首先,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和破坏是难以避免的。
虽然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是明显不应该被外来文化完全替代或扭曲。
比如,随着日韩文化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开始模仿日韩流行歌曲、时尚风格和审美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却也逐渐抹去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
许多年轻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以至于无法体味和传承。
这可能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
其次,外来文化带来的过度商业化也会损害中国文化的品味和价值。
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利用自己的商业优势、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这其中有一部分产品确实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但更多的是把中国文化包装成所谓的“时髦”或享乐主义的标志来获取利益,造成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淡化和消解。
例如,一些热门的外来文化风格和偶像明星在中国市场上卖得很火,但却让不少中国观众和粉丝变得浮躁和追逐轻喜好的文化,“和谐社会”也会失去空气感,长期来讲会形成人们消费、思想观念的不健康因素。
最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打压”和歧视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虽然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消除各种界限与障碍,但不同文化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有些文化会对其他文化进行歧视和排斥。
例如,在近年来各种政治气氛的高温下,外来文化人物成为经常被触发了的政治工具,例如抵制家乐福、抵制日货等等,可能不仅仅是政治的,还掺杂了不健康的文化态度,导致中国与其他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品质变得欠缺。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https://img.taocdn.com/s3/m/0b0915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c.png)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交流互动的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带来了新鲜的观念、新颖的思想,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外来文化影响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话题。
在历史多变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外来文化就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既有利又有弊,然而总体来说,我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利大于弊。
首先,外来文化能够丰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外来文化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方法,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民族文化会产生深刻影响。
这不仅使得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弥补了民族文化的不足,同时让民族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创新更加活跃。
举个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婚礼习俗被引进到中国,如举行花式婚礼、拍婚纱照等等,这可以让中国婚礼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摄影与化妆行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
其次,外来文化能带来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带来更多的人文交流和了解。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交流互动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再是单向的。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让文化之间更加融合,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传统。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如孔子思想、中医药、中国春节等经过多次的海外推广和交流,已经深入人心并广受欢迎。
而中国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也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说,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必要途径。
但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外来文化带来的一些文化习俗、风气等可能会对民族文化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例如,西方国家流行文化中过多的暴力和性化元素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西化食物和快餐品也对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造成一定损害。
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的评述
![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的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83b51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1.png)
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的评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段时间内,中国由两个政权统治着,南方的刘宋和北方的北魏。
此时期正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1.佛教的传入: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拓宽了中国人的思想视野,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一个新的理念。
2.外国文化的融合:南北朝时期,中国面对的是多个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深刻的文化冲击。
不过,中国人也因此学习到了许多外国文化的精髓,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艺术风格的变化: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得到了许多新的影响。
例如来自西域的宝石雕刻艺术风格就对当时的中国造成了深刻印象。
这些外来艺术形式对中国的艺术审美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1.影响本土文化:南北朝时期,中国面对了许多外来文化冲击,这些文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自身文化的发展步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中国文化的抵制:南北朝时期,尽管外来文化带来了不少新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受到了一些大臣的强力抵制。
“抵制洋货”这一思想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导致外来文化的影响受到了一定限制。
3.中外文化的冲突:南北朝时期,受到了不少中外文化的冲击,这些文化间的冲突导致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也让中国的文化处在了一种危机之中。
总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外来文化在当时的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外来文化的涌入也给当时的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人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外来文化,同时也应对中国本土文化保持足够的尊重和关注,将这些文化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文化。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https://img.taocdn.com/s3/m/e4963b7502768e9951e738a4.png)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txt都是一个山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眺望你对别人的微笑,即使心是百般的疼痛只为把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刺眼的白色,让我明白什么是纯粹的伤害。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呢?首先必须得弄清什么是外来文化,什么是民族文化。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指民族文化。
而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被称为外来文化。
世界任何民族都没有所谓的纯粹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的都有外来文化的融入,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微观角度上讲,根本就没有什么纯粹的东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种文化缺少另种文化的参照,没有融合,没有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便是一具没有生命力的腐尸。
如果真正的健全文化缺少标志(外来文化作参照),缺少优劣的比对,那么这个别民族文化只有独自强健,又悄悄消亡。
文化的沦落,原因之一便是失去了和另种文化相参照的反省功能。
一种民族文化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的时侯,极容易保守和自高自大,如果再不去和别种文化去交流,难免会迷昧和固执的排他。
文化需要钻研,因此又容易钻牛角尖。
文化需要传播,而不能一味的闭关自守,而这种种迷昧则会造成自我毁损的灾难。
比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之其一的宗教,在它创始之初,大多能做到眼清目明,分辩是非。
但是时间长了,高度发展而又没有外来某种精神文化参入的时侯,就会发生变异:骗造神化、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会发生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
其中的有些民族宗教在其保守、闭关、不接受外来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生出另种恶习,无视正常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碌碌无为而活,不思进取把现实人生过得一塌糊涂。
一些庞大的极度贫困群体人更是对于贫困漠然。
这显然与长期的排他性宗教文化误导有关了。
这些宗教文化已经一再的造成自己民族的文化衰弱,并且抑制和毁损其他文明。
外来文明的利弊
![外来文明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08f3c30ba6c30c2259019eff.png)
论点1、外来文明的大规模入侵,使得中国出现了否认中国文明的思潮。
2、外来文明强行闯入,阻断了中国文明的自我发展,导致中国被强行纳入到西方的文明体系中。
3、外来文明的渗透性,造成了许多中国民族东西的流失甚至失传,改变了民族特色。
4、从物质文明方面,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5、大凡文明的灭绝都与被外来文明同化吞并有关。
6、近代外来文明的影响, 形成了“道德真空”,导致社会信用关系严重破损。
1、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软、硬实力超出自己数十倍的外国文明,中国文明难以抵御。
2、我国青少年对外来文明的过度盲目崇拜,不利于我国文明的发展。
3、在新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中国,外来文明的强势进入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割裂,不利于中国文明的稳定发展。
1、外来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根基不同,自身规律和发展方向也不同,难以促进中国文明的发展。
2、文化交流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权力的斗争与利益的攫取。
在文化霸权面前、文化控制权争夺的过程中,我国处于弱势。
3、从吸收来看,我国绝大大部分人的文化积淀并不深,面对外来文明,其结果只可能是被动地被同化而不是取长补短,主动吸收。
4、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文化贬值,意识形态正在受到不断渗透和改型!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5、后殖民时代,政治军事的"硬权力作为全球西化的手段已经转移给了文化交流这一软权力,面对如此深重危机,你们还忍心坚持利大于弊吗!1、外来文明繁芜杂陈,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2、唯外来文明马首是瞻,民族主体意识丧失殆尽。
3、外来文明的入侵导致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被分割,使国人心中产生不同的是非判断标准,不利于中国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4、历史证明,外国文明的进入,那不过是对民族精神进行外科手术之前的麻醉剂,其目的在于迫使弱小民族认同新的主子。
5、外来文明,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它们的价值体系取代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
6、外来文明不熟悉中国文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生搬硬套,强行嫁接的话,必然会破坏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
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3ca53b2c850ad02df804166.png)
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并且兴趣不大,而对外来的文化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生活方式有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跟不上脚步,大家的选择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也有些无奈之处。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外来文化冲击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包括对文学、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三个主要方面。
一、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我个人的观点有三个方面的变革:一是留学生运动及其相应的翻译小说的兴起;二是由翻译小说引发的白话文的突破;三是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长盛不衰。
当然,现在的感觉是外来文学的影响也有些过了头,中学生看古诗词的基本没有了,用英文写情诗的倒是不乏少数;自己动笔的情况少了,所以写错别字的人越来越多了。
不可否认电脑时代的大趋势就是打字写文章,因为论文在电脑上总比书面上好改的多,但是没有笔迹的区别体现不出来学生自己的风格,所以在大学之前还是提倡学生们写作用笔来完成。
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写字水平已经无法和上一辈的人相比,普遍潦草无比,字迹难辨。
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多读些古诗,让他们发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毕竟那种押韵的诗词有着自己的意境,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诗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只有精通本国语言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所以我并不提倡学生看外国的翻译诗篇,因为翻译过来的东西往往离了神,要看就看原版的东西,包括电影也一样,不要看配音版的。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在的学生还是更倾向看传统的文学,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关键是如何引导的问题。
二、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列强的入侵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但畸形的发展,虽然畸形,但好歹发展了,从洋务运动到民国初年的民营资本,再到现在的中外合资,外国的技术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可以说,现在的社会经济腾飞90%是因为外国的文化影响所致。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https://img.taocdn.com/s3/m/6669b21259eef8c75fbfb31c.png)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面对当前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外来文化之风吹入神州大地的时间远远短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相当数量的青睐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传统文化挑战。
面对零零种种的外来文化,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盲目的排外。
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中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
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
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
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
“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
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
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1c3e899caaedd3382c4d344.png)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1、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
2、外来文化过量,导致许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过时的手艺,使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传。
3、快餐文化虽然已经成为了白领们的工作首选餐,有害健康。
4、青少年不加选择地接受了太多的有害元素,无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身,以文化核心来界定自己的民族才有长久的立足之地。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其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
曾几何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灰色文化”逐渐流行、泛滥,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侵蚀了主导文化的空间。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念,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等,受到了空前的、巨大的挑战。
尤其入世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会利用更多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努力达到“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战略目的。
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在塑造人的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孔不入。
可以说,东方人与西方人价值观点、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甚至相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各自的民族文化在起着作用。
或许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流行文化发育滞后的缘故,或许更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
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主导文化,或者说主流文化,所认同的健康理想的人格;反之,外来“灰色文化”势必潜移默化地对人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
反对既定的生活方式,直接对抗于工作、学习、爱国主义和物质财富的主导信仰,销蚀着我们所倡导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西方各类腐朽没落的社会思潮伴随各种经济载体和物质形态的大量涌入,帮会、暴力、迷信、惟利是图、重利轻义、社会信用的缺失等现象沉渣泛滥,这不正是这类犯罪有增无减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
人们在消费“灰色文化”的过程中逐步丧失着自己的崇高感,放弃了理想追求,而认识理性和道德理性却被湮灭,使非道德意识成为一部分人的主导意识。
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e33043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c.png)
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深厚悠久,早在自己形成的过程中就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
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首先,外来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化器具,成为汉语区独特的文艺之花。
然而,这种艺术形式明显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青铜器上的图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各种文明的图案积累之后的结果。
其中有西亚和欧洲的古典图案,也有中亚的粗犷图样;更多的则是原始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纹饰。
这些图案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独有的艺术风格。
其次,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语言文字的演变中。
汉字是中国最早发明的文字,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在长期发展中,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
如《说文解字》所记载的部首,有些来自阿拉伯文、印度文、希腊文、拉丁文等。
《康熙字典》中更偏向注重外来语的理解和使用。
长期以来,汉字的书写与读音也不时受到外来语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汉字依然在外来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还可在宗教信仰上体现。
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两个主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当时社会改革所倡导的思想、文艺上的欣赏和人民对精神上的渴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道教则受到了汉族传统信仰、阴阳五行思想等文化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道教文化。
总之,外来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
外来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精深的文化宝藏。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利大于弊](https://img.taocdn.com/s3/m/80f9e95ae518964bcf847c36.png)
文化的交流对于民族文化的积极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第二、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的伴侣,社会发展的车轮。
一位美国的社会学家说得好,"上到航天飞机,下到北京街头的糖糊芦,无一不包括在文化交流之内。
换句话说,文化交流也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的总合交换。
它的历史作用,就是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从而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三、从文化交流的自身规律性来看,其中的一点就是外来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处于一个封闭的体系当中,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失去了一个参照系,很容易形成一种封闭的文化心理观念,这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说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文化交流是必要的。
文学大师季羡林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
亚当斯密告诉我们:闭关就是自杀。
纵观古今,哪个民族文化的昌盛不得益于博采众长、兼容并包,而又有哪个民族文化的衰落不归咎于陈陈相因、闭门造车。
第四、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
外来文化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带来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个外部参照系,这就是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当然外来文化可能激起惊涛骇浪,也可能带来民族的阵痛,这就是挑战。
可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海燕会更坚强,经历过海浪冲击的鹅卵石会更美丽。
而绎历过外来文化冲击的民族文化会更加灿烂辉煌。
所以对于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要吸收汲取,使其为我们所用,使其促进我们的发展。
(记住开头解释定义,还要短篇阐述弊端,然后与优点作比较)。
其他国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其他国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1aeea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9.png)
其他国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不断增强。
无论是在艺术、电影、音乐等领域,都有很多外来文化元素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其他国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一语言中的不同方言和口音也是语言文化的一种多样性。
中国拥有华语、粤语、四川话等各具特色的方言。
然而,外来文化的渗透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英语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
英语不仅用于国际交流和商务活动,还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音乐、影视等。
大量的英语歌曲、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促进了我们对英语的了解和学习。
此外,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影响也可在我们的文化中找到影子。
比如,黑色幽默、奇幻题材等特色不同的电影和电视剧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电影体验。
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的饮食有着不同的味道和烹饪方法,而新的饮食元素也逐渐融入到我们的饮食文化中。
餐桌上的意大利芝士、法国葡萄酒、日本寿司、韩国泡菜等美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味。
因此,很多人愿意尝试不同的美食,从而了解和欣赏别的国家的食文化。
例如,近年来,泰国美食和韩国美食在我国尤其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三、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
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艺术文化也在互相影响、借鉴和交流。
音乐艺术是其中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韵律和演奏方式,而国外流行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风格多样。
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和欣赏不同的音乐,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
同时,舞蹈、美术、戏剧也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文化形式。
四、理念文化理念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
随着全球交流的不断扩大,很多外来的理念也被引入到了我国,诸如环保意识、性别平等等。
我国崛起的一些城市也引进了西方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管理和文化活动等。
外来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的影响
![外来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2587a7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2.png)
外来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与国土广袤、人口众多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但是,在这段封闭的历史中,外来文化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外来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让中国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外来文化的种类在谈到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外来文化的种类。
外来文化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来自哪些曾经侵略过中国的外族,例如,匈奴、突厥、蒙古等。
这些外族不仅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宗教、习俗和文化,甚至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许多动荡。
第二类是来自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例如,印度、波斯、中亚和东南亚的文化。
这些文化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类是来自于欧洲和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例如耶稣教、天主教和佛教,这些文化通过传教士、商人和外交使节的渠道进入中国。
第四类是现代文化,这种文化是日益通用的西方文化,包括现代思想、科技和娱乐。
二、如何被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们在中国留下了许多物质文化的遗产,例如,中国著名的汉墓和唐墓就是吸收了外来文化后的产物。
其次,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某些习俗和文化习惯,例如,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中国的民间信仰也渐渐融合了不同宗教的信仰元素,这导致了新的信仰和文化的出现。
再次,外来文化为中国的诗歌、音乐、艺术和文学带来了新元素,这使得中国文化把更多的元素汇聚到了一起。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三衣一枕坐征夫,一瓢渴死各西东”中的“三衣一枕”对于人们生活的展现,十分鲜活生动。
最后,外来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思想。
在古代,佛教、道教和耶稣教的到来,使许多中国人重新审视了自身的传统文化。
由于佛教的传播,大乘佛教的影响最为广泛,唐朝时期,佛教的学问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和表现。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8add0f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4.png)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影响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外来文化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一、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始于近代化进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1、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引入。
这些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和使用,打破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西方思想体系的传播。
西方哲学、政治、文学等思想的传播,挑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导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陷入了一段时间的价值观混乱和文化自信的缺失。
3、流行文化的兴起。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推动,各种流行文化形式比如音乐、电影等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和审美观念,使得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流失。
二、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1、文化交流的促进。
中国和外国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新生和融合。
毕竟,文化交流是文明交流的一种,我们应该将文明视为营养,让不同文明彼此交流与吸收。
2、文化多样性的推动。
多样化的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且可以彼此融合,这种多样性正是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使传统文化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面貌。
3、文化创新的推进。
借鉴和融合外来文化不仅仅是借鉴其他文化的形式和艺术,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和思维层面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拥有更多元化的现代诠释。
三、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未来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走向未来?1、坚守基本价值观。
虽然外来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质特征,坚守传统的价值观。
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多元性,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背景下的需要多一份开放和包容,充分体现其固有的价值。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d0b8cd96529647d27285256.png)
据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外来商品已在我国占有很大市场,严 重影响我国国内产品的销售,大大削减了我国国内产品的销量,还有 就是:相比于女性,品牌形象的影响更多得作用在男性身上;物有所值 的花费正在侵蚀品牌作为高等级消费的衡量标准;中国消费者愿意试 验和尝试新的品牌、产品和服务。中国消费者不愿意额外加价在一个 抽象的理念上。很多城市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于尝试新的品牌 有兴趣。增加“新功能或者服务”的价值的新品牌的印象激发了购买 的欲望。当我们同样问了消费者都购买的是哪些品牌时,一共记录了 超过50个品牌,但是两个运动品牌被提及的最多:耐克和阿迪达斯。 在所有的层级城市中,这两个流行的国际运动鞋品牌的消费者在所有 品牌中的所占比例基本上是稳定的,或者高过其实际的市场占有和地 位。
目录
1
外来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2
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3
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
4 面对外国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概念的影响 59.3%的大学生承认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最突出的表现是4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易接受新鲜事物”,其中还 有16.85%的人坦白道“在音乐、舞蹈、影视等观念方面,对外来作品的 风格有一定的偏爱”。28.45%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判断是非不再按照传 统的道德尺度,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同时24.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认 为对的就会坚持去做,不管父母持的是什么态度”。大学生受外来文化 影响所出现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处事叛逆,思想过于偏激,凡事过于讲究 形式,这关系到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自我道德情操的培养,因而更 应该引起警觉。 2大学生生活模式受外来文化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本次的论题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利弊,我们先从它们的定义着手。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于任一民族而言,文化分为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而外来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
在定义上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
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如果单纯的从个人的爱国情感来说就否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
的积极影响,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否认,大到于诞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我们走向安康。
小到于日常衣着方面,西方的文化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给我们带来惊喜。
从以上例子来看,外来文化起到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西方的情人节气氛比起中国的传统七夕节的气氛更为浓烈。
对于孩子们来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没有小日本的圣斗士、机器猫、蜡笔小新看着来劲,哈里波特在一夜间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为之神魂颠倒;好莱坞文化扩张的趋势咄咄逼人,而我们的文艺界仍然沉迷在国际大奖的幻梦之中,效法、模仿、生吞活剥,花掉社会巨额财富,生产出的却是一堆文艺垃圾,美其名曰:“人民艺术家”、“名导”。
从这些例子来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侵略性的行为,外来文化吞噬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
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的先进国家。
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也会超过她的先进老师的。
”罗素的这番话语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我们回顾历史,在满清迂腐封建腐败的统治下,妇女属于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深深地烙在当时广大百姓的心上,妇女必须缠足,必须恪守妇道,寡妇不得再嫁等落后的思想给当时的社会覆盖上一片阴霾,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涌进,妇女逐渐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如春风刮入这个压抑的国家,各种陋习也逐渐被摒弃。
当第一列火车在中国鸣起长笛,当第一盏明灯在黑夜中照亮,当第一艘中国轮船驶于宝蓝的海线上,当…..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能完全指责外来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是灾难吗!
而今,我们依然有火车、飞机、轮船、明灯,我们还有了麦当劳、诺基亚、香奈儿等为众人所知的舶来品。
先来说说麦当劳好了,外国人视为垃圾食品而我们却视为宝,各种各样的新品不断推出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变得是味道,不变的仍然是高热量高糖分,孩子们热爱麦当劳和肯德基,而换来的是一个个祖国的花朵的体重超标、生理早熟。
据统计,麦当劳全球收入中中国的营业额占大部分。
常常听从日本回来的同学说,在日本我们几乎找不到麦当劳,在那儿,我们只看到生意冷清的麦当劳,而不像在中国,麦当劳永远不缺顾客。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了数码通讯行业和化妆品业。
不知有多少人对“大宝天天见”这句广告词记忆犹新,其实大宝这个品牌的护肤品在中国并不缺少使用者,可是最终的结果是被美国强生收购,也许相同的配方却被冠以不同地区的品牌,那价格差异也是总让人膛目结舌。
在这儿,我想反问大家,难道外国的东西总是比本国的好吗?我会坚定我的立场,正如坚决拥护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的这一真理一样。
是的,外来文化正逐渐侵蚀着我们本国的民族文化。
国外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在2004年新华社先后受权播发了3份与文化领域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来打这场文化保卫战。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国的民族文化既有利又有弊,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财产。
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
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当本国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更热爱自己的文化。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
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
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
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
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
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
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
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
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
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
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
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
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中国有句古话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许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就应采取这样积极地态度去面对,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
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
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我们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文化思想融合,加强民族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
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最后,我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渊源流畅,博大精深,并不是闭关修炼的结果,而是在百花争鸣,白家齐放,兼容并饱中不断成长的,试想,如果中国共产党未曾吸收马克思主义,如果大和民族未曾吸收中华文字,如果法兰西未曾引进工业文明,那我们的世界又将如何?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东方必将有一个胸怀:海纳白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