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3e61d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b.png)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是在19世纪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进程时,逐渐形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并认为幸福是通过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来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幸福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
马克思提出的幸福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自由,强调了社会发展的人本导向。
马克思幸福观的提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在发展中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并努力创造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个体实现幸福创造条件。
1.2 幸福观的演变幸福观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
在马克思之前,幸福往往被理解为个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满足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目标,是通过理性和德行实现的完美境界。
而在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中,幸福往往与救赎、信仰和灵魂的安宁联系在一起。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幸福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将幸福视为个体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实现,同时强调社会的整体幸福是由每个个体的幸福组成的。
在这一时期,幸福观开始与社会正义、自由平等联系在一起。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幸福观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欲望的膨胀使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幸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愉悦,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幸福观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幸福理念的重新思考,也为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1.3 新时代下的幸福观在新时代下的幸福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3b405d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5.png)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解放和幸福的哲学,马克思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幸福是通过人类自我解放来实现的,而人类自我解放的条件则是通过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社会转型来实现的。
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是以人的自由解放和自主发展为前提条件。
个人的自由解放意味着摆脱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中的束缚,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自由解放的第一步是消除剥削制度,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平和正义。
同时,个人的自主发展也需要适当的社会支持,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公平的就业政策等等。
只有在这样的支持下,每个人才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特点是其强调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个人行为。
这意味着,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是在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的,不仅仅是在个人内部。
这种社会价值观需要促进团结、人类解放和社会正义,为社会提供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机会和资源。
在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马克思幸福观都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新型大国,其实践需要领导层、社会全体人民更加注重社会价值观和个人自由解放。
个人自由以创造出更多有创新的思想,而创新思想则能够带来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在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马克思幸福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需要更加注重社会正义、平等和人类解放,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5f540235376baf1ffc4fada3.png)
二、需求是追求幸福的动力
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人的主体性 追求,对幸福的实现无疑会发挥重要作用。
• 四、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 首先,抛开生存条件谈幸福是不现实的。很难 想象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终日处于死亡 威胁中的人,会感到幸福。 • 其次,物质需 要的满足程度,影响精神需要 的满足。正如马克思 所说:“忧心忡忡的穷 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 有什么感觉” • 再次,物质需要的尽可能满 足,是实现幸福 的重要条件。我们不能说物质条件优越,就一 定幸福;物质条件不优越,就一定不幸福。 但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确实难以获得幸 福。
• 反对拜金主义幸福观 • 拜金主义幸福观坚持“金钱至上”,把尽 可能地拥有金钱视为人生至高幸福。这是 剥削阶级尤 其是资产阶级的幸福观。现实 表明,这种幸福观不 仅不能带来幸福,反 而会使人陷入不幸。一方面,可能使人走 上败坏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 可能把人变成金钱的奴隶,变成“葛朗 台”。
马克思幸福定义
• 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 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 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 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 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 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 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 劳动是幸福的。当然,并不是任何条件下 的劳动都能产生幸福源泉。
反对利己主义幸福观
• 利己主义幸福观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 社会幸福割裂开来,甚至以损害他人利益 和社会利益来谋取个人幸福,是必须唾弃 的。我们不仅要坚 决反对利己主义幸福观, 而且要自觉地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 起来,为社会幸福而奋斗终生。
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f269953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d.png)
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社会理论,它认为幸福是一种社会公平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状态。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结构,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且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是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
他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改变社会的经济制度,改变社会的政治制度,改变社会的文化制度,以及改变社会的社会制度。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幸福,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消除社会的矛盾,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社会理论,它认为幸福是一种社会公平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状态。
它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
它还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幸福,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e8607d226fff705cc170aa2.png)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幸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就是马克思的幸福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话,意蕴无穷,启迪良多。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1.以人为本——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引入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即人类幸福的思想。
如幸福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的特权。
只有人能进行生产活动并形成人类社会,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这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立足点,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上,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幸福的理论。
2.实践活动——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源泉只有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才有可能谈幸福,这是马克思的创新。
实践活动创造了幸福的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核心,而且还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3.集体主义——马克思幸福观的终极归宿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这是马克思对集体主义的简洁阐释。
马克思在回顾惊心动魄的人类发展历程时总结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
”为大多数着想,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这就是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主义不但是个人获得幸福的保障,还是全社会幸福的要件,而共产主义则是幸福的最高表现。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71f7bd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5.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基础,社会 幸福是个人幸福的保障。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将获得全 面发展,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幸福观的
3
实践路径
实现幸福的现实途径
劳动: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幸福 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物质条件: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提升幸福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马克思幸福观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对当代社会政策制定具有启示作用。
马克思幸福观关注人的精神追求, 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THANK YOU
汇报人:
2
核心内容
劳动与幸福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幸福的源泉。 劳动创造了人,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成为社会的主体。 劳动带来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幸福的条件。
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通过劳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物 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
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马克 思幸福观强调社会公平与正 义,启示我们要关注弱势群 体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与
正义的实现。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 幸福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启示我们要关注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 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精神追求:马克思幸福 观强调精神追求,启示我们 要重视精神追求,提供更多 的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 食粮,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提高个人素质以增进幸福感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思想觉悟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8912f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d.png)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整个世界,其中包括他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传统的幸福观有所不同。
传统的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个人在物质上、社会地位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而马克思的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结果,只有在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人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的。
在他看来,人类的幸福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这一历史进程包括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变革,而这些变革中总是有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的幸福观认为,只有在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不再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每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满足,从而实现幸福的生活。
在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的幸福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的幸福观提供了一个指引,他认为只有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幸福。
在新时代下,实现人类的真正幸福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幸福观,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最后,我们需要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机会,为人类的幸福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总之,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对于新时代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并积极借鉴马克思的幸福观,推动社会变革,才能让人类真正地实现幸福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8085d12c03d8ce2f0066233f.png)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闵绪国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劳动使人站立起来,使人独立于自然界。
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儿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P580)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
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
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正是在劳动中,人才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7)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
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
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
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任何条件下的劳动都能产生幸福。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使劳动与享受相分离,不仅不是幸福的源泉,反而成为压迫劳动者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5328b35d312b3169a551a404.png)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王凯【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概要】:人的幸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是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对当代人幸福感的异化也有重要作用。
【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探索,在根本上说就是为现实的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为人的活动提供‘最高的支撑点’。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乃是人本身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什么一、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
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
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承认幸福的主观性,是确立正确幸福观的前提。
但是,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
其二,幸福的实现,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幸福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
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即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使欲望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
其三,随着实践的发展,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会发生变化。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4cf12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a.png)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问题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深刻影响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新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
但他与资本主义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阶级和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人们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会消除社会阶级的存在,实现人人平等,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的新时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人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马克思的幸福观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人们的幸福无法在这个制度下得到保障。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加符合人类幸福追求的道路。
当代社会的发展也让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还应该注重人们的幸福感受。
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社会公平问题。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还强调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
在他的理论中,幸福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在没有任何压迫和剥削的社会中,人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他们的幸福。
这对于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需要关注人们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为他们创造实现幸福的机会。
马克思的幸福观还告诉我们,个人的幸福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只有在整个社会都实现了幸福,个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我们也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的幸福,关注人们共同的幸福追求。
只有通过改善整个社会的幸福状况,个人的幸福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7e324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4.png)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通过劳动可以实现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
社会公平与幸福感密切相关,阶级斗争也会影响幸福观念的形成。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被视为实现最大幸福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为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幸福不仅是个人感受,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幸福。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幸福是如何与社会制度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劳动,社会公平,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社会实践,根本保障。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理论,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幸福和解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和物质条件,更取决于社会的制度和经济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幸福往往受到金钱、地位和权力的限制,而在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是全面的、深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的问题,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幸福的基础,只有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才能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阶级斗争和压迫是幸福的障碍,只有消除阶级分化和剥削,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幸福的最终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为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幸福的本质和意义。
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感受,更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只有通过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推动社会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35d50e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5.png)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幸福观的概述马克思幸福观是指马克思对于人类追求幸福的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生存。
因此,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并且消除剥削和压迫。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个体享受而是全体共享。
二、马克思对于幸福的定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个体享受而是全体共享。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自身基本需求之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幸福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物质生活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生活必需品,如食品、住房、医疗等。
2.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3.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并能够获得公正和尊重。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1.提高社会公平性:马克思认为,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真正幸福的关键。
在当代,我们也应该继续努力,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平性,消除剥削和压迫。
2.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却仍然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在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加强投入,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3.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因此,在当代,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4.促进社会和谐: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个体享受而是全体共享。
因此,在当代,我们也应该促进社会和谐,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并能够获得公正和尊重。
四、结语马克思幸福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它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我们需要继续努力,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平性;需要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在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加强投入;需要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并能够获得公正和尊重。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5809d2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2.png)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摘要】本文将围绕马克思幸福观展开讨论,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马克思对幸福的看法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实践意义,以及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的持续影响力,新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幸福生活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全面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构建美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导,引导人们更好地追求和实现真正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 新时代, 社会, 内涵, 实践意义, 现实意义, 启示, 构建, 美好社会, 持续影响力, 重要性, 人类幸福生活.1. 引言1.1 马克思幸福观的概述马克思幸福观的概述包括对马克思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
马克思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或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真正实现人类自我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状态。
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生活状态,包括物质、精神、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的幸福观强调人类解放和自由,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阶级对立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满足,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幸福追求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化,马克思的幸福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通过对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构建美好社会,实现人类共同的幸福理想。
1.2 幸福观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愈发强烈。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条件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幸福观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fd70e95ac850ad02de8041e7.png)
马克思简介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一、历史上主要的幸福观1 享乐主义幸福观 . 享乐主义主要观点是: 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尘世生活的快乐, 即现时精神和物欲的满足。
人一生是如此短暂, 及时行乐才不愧对人生。
西方享乐主义始祖伊壁鸠鲁说: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 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严复提出, 人皆避苦趋乐, 凡属生人, 莫不有欲。
享乐主义以个人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来追求个人幸福,是片面的, 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2 禁欲主义幸福观 . 禁欲主义主张最高的幸福在于精神。
其根源在于人们曾极力想通过欲望满足来实现对幸福的体验, 却发现欲望的满足通常无法穷尽, 通过欲望的满足最终无法达到幸福。
因此, 须抛开一切欲望去追求精神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西方, 柏拉图说: 每种快乐和痛苦都是把灵魂钉住在身体上的钉子。
禁欲主义认为肉体的物质欲望是卑贱的, 那是幸福的桎梏。
在中国, 先秦思想家主张安贫乐道, 认为恬淡寡欲, 节制自足就是幸福。
孔子: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 不必强求; 一箪食, 一瓢饮足矣。
3 功利主义幸福观 . 功利主义主要思想是趋利避害。
17 世纪英国霍布斯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这一本性决定了追求利益成了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和归宿。
荷兰斯宾诺沙认为相害取小, 有利取大是人的行为准则。
19世纪边沁说: 所谓功利, 意即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 由于这种特性, 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1d8790c826fff705cc170abb.png)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多维度的幸福观,它摒弃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幸福观的弊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目标。
它主张实践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Abstract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of happiness, it does away with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the happiness of all mankind as the target. It advocates that the practice is a source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happiness, happiness is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personal happiness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unification.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contribute to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help to transform and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is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Marxism; concept of happiness; material happiness; spirit of happiness目录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主要幸福观 (1)(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幸福观 (1)(二)西方社会的主要幸福观 (1)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2)(一)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2)(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3)(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3)(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4)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4)(一)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5)(二)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5)(三)有利于改造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参考文献 (6)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1cf93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9.png)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幸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就是马克思的幸福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话,意蕴无穷,启迪良多。
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1.以人为本——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引入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即人类幸福的思想。
如幸福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类的特权。
只有人能进行生产活动并形成人类社会,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这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立足点,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上,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幸福的理论。
2.实践活动——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源泉只有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才有可能谈幸福,这是马克思的创新。
实践活动创造了幸福的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核心,而且还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3.集体主义——马克思幸福观的终极归宿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这是马克思对集体主义的简洁阐释。
马克思在回顾惊心动魄的人类发展历程时总结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
”为大多数着想,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这就是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主义不但是个人获得幸福的保障,还是全社会幸福的要件,而共产主义则是幸福的最高表现。
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86be44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2.png)
试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幸福和人类生活的理论观点和认识。
其重要性在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的内涵和实现方式。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意义包括提供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解读和启示,对解决社会矛盾起到重要作用,对指导个体生活有指导意义,对推动当代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望继续为人们描绘幸福的蓝图,引领社会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社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个体生活、社会发展、价值观、展望、指导意义、重要性、意义、总结。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和生活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人类全面发展、自由和解放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它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幸福,倡导人们在共同奋斗中获得幸福感,强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关注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思想支持,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也对个体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追求全面、健康、快乐的人生。
1.2 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的幸福观,它融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追求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不仅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注人的精神富足和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
这种全面的幸福观有助于引导人们不断完善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
三重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探析
![三重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3b14d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3.png)
三重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探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三重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从物质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张人类要达到物质上的富足,即既能满足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又能拥有更高级的生活享受。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物质的基础不断提高,才能创造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新时代的中国,追求物质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表现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增加等方面。
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通过优化国民生产总值、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同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等、自由、民主、宽容的生活环境。
从社会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价值。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幸福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并不断通过全民共享社会财富实现。
在中国,通过开展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文化习惯,实现社会机制优化和社会共同治理,让人们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共同分享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进步。
从精神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要求人们关注自身精神状态,追求心灵的美好。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不是一种肉体,而是一种有着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有机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精神层面的幸福是等同于物质幸福的。
在今天的中国,优化生活节奏、推行精神疗养、宣传文明风尚、推动文化创作等多项举措,让人们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
综上,在三重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诠释着人类幸福的多重维度。
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让人民群众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得到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https://img.taocdn.com/s3/m/8085d12c03d8ce2f0066233f.png)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闵绪国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劳动使人站立起来,使人独立于自然界。
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儿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P580)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
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
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正是在劳动中,人才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7)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
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
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
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任何条件下的劳动都能产生幸福。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使劳动与享受相分离,不仅不是幸福的源泉,反而成为压迫劳动者的手段。
探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探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49483f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2.png)
47作者简介:马超(1993—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人民幸福作为最终指向目标的幸福观。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1)萌芽阶段。
马克思曾在其中学阶段就表达了自己对于幸福的见解,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阐述了“最幸福的人”的状态。
他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认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但是,当时的马克思对于幸福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和历史之上,只是对“最幸福的人”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还没有形成幸福的内涵,所以这个阶段称之为马克思幸福观萌芽的阶段。
(2)形成阶段。
1840年下半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自由思想进行了论述,揭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本性的幸福问题,阐述了人的意志中的自由和幸福。
同时认为,幸福是从个人的内心精神的幸福到社会群体的现实性幸福,并指出现实社会是有机的联系整体,而个人幸福只能在社会中得以实现。
马克思将幸福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为幸福的实现找到了实现的现实基础。
往后的两年里,马克思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类幸福的思想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幸福是在改变现存的生活制度的实践中的自我生成过程。
马克思指出了幸福的真谛是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幸福观至此已经形成。
(3)成熟阶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幸福观成熟的标志,马克思将幸福观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高度,将人的幸福上升到了全人类解放的角度。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1)需求是人追求幸福的内驱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心得体会幸福一直是人们的追求。
关于幸福的话题,常常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拥有财富和地位才能获得幸福;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中充满阳光自然就会幸福。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幸福?唯物主义者认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
从客观方面说,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结果和反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从主观方面说,它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
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观标准,又要看主观感受。
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将大大提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已经把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幸福指数并未随之提高,甚至感到不如过去幸福了。
显然,这个“反差”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就客观因素说,改革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在我国社会深刻变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必然会给不同的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
对此,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从主观因素讲,幸福总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认识幸福,学会感受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事实表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由其财富和地位决定,而是与其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
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感受幸福。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
老子也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皆有欲,这种欲望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和承认。
但是,如果私欲膨胀、欲壑难填,就会为欲所惑、为欲所累,遑论幸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改革尚未到位、体制仍不完善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
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看到一些消极现象就失去内心平衡,面对名利和美色的诱惑就变得难以自持,结果必然误入歧途。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过分贪婪而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最终也远离了幸福。
学会感受幸福,应当富而思源。
懂得感恩才能知福。
一流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
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分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来自家人、师长、同事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
常常想到“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心中自然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抱怨。
同样,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得来的,应该倍加珍惜。
如果富而忘本、迷失方向,就会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奋斗者常常是充实的,奉献者常常是幸福的。
学会感受幸福,需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很难想象,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人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努力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中,融入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为了人民利益而奉献,不但自己能够感到幸福,而且能为他人带来幸福。
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会添一分和谐、多一丝暖意、增一股活力。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树立科学的快乐幸福观快乐幸福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当人均GDP达到一定阶段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劳工权益、医疗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事业建设,才能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GNH是国民幸福总值的简称。
在我们以往的发展视野中,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这种增长方式是否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这正是我们今天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需要进行发展价值理念纠正的重要环节。
正确认识GDP和GNH的关系事实上,快乐与幸福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与终极目的。
GDP增长只是满足人们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
这是GDP与幸福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在经济学上快乐是终极价值,GDP是工具价值。
GDP增长最终是要以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快乐幸福生活为终极价值与目的来进行衡量的。
这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GDP为中心的根本原因。
而人以快乐幸福为本,这就是我们要认真关注国民幸福生活的理论由来。
全面认识GDP与GNH的关系,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GDP与人们的幸福感具有正相关性。
总体而言,收入水平高且分配比较公平的国家,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相对较高。
一个显著的情况是,当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指数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
这是GDP与幸福指数或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阶段。
随着收入增长,幸福感与GDP增长的关系慢慢呈现弱相关状态。
从国外经验看,尤其是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收入增长就不一定能够导致幸福感的增长。
事实上,经济增长的有些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比如,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的人均收入提高了4倍,现在已经是人均44000多美元,但国民快乐指数没有提高。
不但没有提高,近10年来,美国人的快乐指数还是下降的。
自认为很快乐的美国人反而从34%下降到了30%。
这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金钱是快乐生活的物质基础,但又不是唯一源泉。
金钱不能购买快乐,钱多快乐指数不一定就高。
这种经济增长与财富增长并不一定有快乐幸福增长的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
而根据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理论,如果经济有增长而国民快乐幸福指数没有提高,则这种经济增长可能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意义。
其次,经济增长需要考虑三个约束条件:一是生产能力,二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三是是否有利于国民幸福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
GDP主要是个生产能力问题,光有生产能力,资源环境容量不够就不行,不符合终极价值即人们快乐幸福生活的增长也不行。
如果用50个单位的环境效用牺牲换来30个单位效用的GDP增长,这样的增长还不如不增长。
因为这样的增长给人们带来的福祉是负的,增长给人们带来的是祸害。
所以,经济增长一定要考虑生态承载力,这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们可持续的快乐幸福生活。
这也就是中央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经济增长、好字当先的道理。
其三,出现“收入-幸福悖论”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价值理念没有很好的理清楚。
在财富中心主义的注意力引导下,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常常以牺牲健康、亲情、闲暇与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出现了我称之为“经济有发展,幸福无提高”的世界发展新难题。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些地方人们的幸福感、快乐感没有增加,反而是下降了。
荷兰的伏翰夫教授调查了中国1990-2000年的快乐指数,结果是2000年反而比1990年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人们的幸福指数是由健康、亲情、收入、职业、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等六大要素组成的。
以往我们一些地方发展中的价值理念出了问题,见钱不见人,只为GDP、税收、招商引资项目过多地考虑,忽视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些更加重要的因素。
如健康、亲情、生态环境、社会分配公平等。
正是由于对于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忽视,过度追求某些发展的片面性,最后不仅经济增长无法可持续,而且经济发展了人们也会感觉不到幸福。
所以,只有从为最大多数人(包括后代人)谋幸福的发展理念出发,经济发展上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建设与国民幸福指数的逐步提高,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目标。
然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满足人类精神快乐的对象,远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那点金钱财富。
人类的需要包含极其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美的自然环境,健康、亲情、创造与爱等等,都是获得快乐满足的重要内容。
几乎存在的一切都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与心境,联系着人们生活的欢乐与痛苦。
总之,“快乐的含义可以是积极的活动的快乐或者是免除苦恼,精神宁静,心灵和平;可以是感官的快乐或者理智的快乐;可以是自我的快乐或者他人的快乐;还可以是暂时的快乐或者终生的快乐。
”因此,被一些人认为几乎是唯一人生目标的金融资产与个人财富增值,实际上只是满足人类快乐需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之所以能够并且应当走出功利境界,进入到远为宽阔、远为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去,从而实现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的快乐满足,达到多种境界的融合与社会和谐,完全是由人类自身中存在的那种远远超然于功利境界之上的需要决定的。
比如爱、利他、善良、关心别人等。
这事实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是人类的充分的快乐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又如何满足人类的这些全面需要——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事关人类命运的根本性的大问题。
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快乐与幸福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但是我们在解读这一科学命题的时候,同样需要防止理解的片面性。
全面树立科学的快乐幸福观,大致需要理解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快乐是人类行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其他均是手段。
正如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所说,只有快乐才有好坏之分,其他事物均没有这种性质。
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否认经济发展对于快乐幸福生活的基础作用。
而是把这个目的与手段的作用讲清楚,会使得我们的经济社会更加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