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心得体会

幸福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关于幸福的话题,常常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拥有财富和地位才能获得幸福;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中充满阳光自然就会幸福。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幸福?唯物主义者认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客观方面说,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结果和反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从主观方面说,它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观标准,又要看主观感受。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将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已经把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幸福指数并未随之提高,甚至感到不如过去幸福了。显然,这个“反差”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说,改革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在我国社会深刻变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必然会给不同的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对此,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主观因素讲,幸福总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认识幸福,学会感受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事实表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由其财富和地位决定,而是与其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感受幸福。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老子也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皆有欲,这种欲望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和承认。但是,如果私欲膨胀、欲壑难填,就会为欲所惑、为欲所累,遑论幸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改革尚未到位、体制仍不完善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看到一些消极现象就失去内心平衡,面对名利和美色的诱惑就变得难以自持,结果必然误入歧途。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过分贪婪而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最终也远离了幸福。

学会感受幸福,应当富而思源。懂得感恩才能知福。一流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分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来自家人、师长、同事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常常想到“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心中自然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抱怨。同样,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得来的,应该倍加珍惜。如果富而忘本、迷失方向,就会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奋斗者常常是充实的,奉献者常常是幸福的。学会感受幸福,需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很难想象,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人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努力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中,融入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为了人民利益而奉献,不但自己能够感到幸福,而且能为他人带来幸福。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会添一分和谐、多一丝暖意、增一股活力。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树立科学的快乐幸福观

快乐幸福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人均GDP达到一定阶段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劳工权益、医疗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事业建设,才能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GNH是国民幸福总值的简称。在我们以往的发展视野中,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这种增长方式是否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这正是我们今天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需要进行发展价值理念纠正的重要环节。

正确认识GDP和GNH的关系

事实上,快乐与幸福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与终极目的。GDP增长只是满足人们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这是GDP与幸福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在经济学上快乐是终极价值,GDP是工具价值。GDP增长最终是要以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快乐幸福生活为终极价值与目的来进行衡量的。这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GDP为中心的根本原因。而人以快乐幸福为本,这就是我们要认真关注国民幸福生活的理论由来。全面认识GDP与GNH的关系,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GDP与人们的幸福感具有正相关性。总体而言,收入水平高且分配比较公平的国家,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相对较高。一个显著的情况是,当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指数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这是GDP与幸福指数或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阶段。随着收入增长,幸福感与GDP增长的关系慢慢呈现弱相关状态。从国外经验看,尤其是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收入增长就不一定能够导致幸福感的增长。事实上,经济增长的有些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的人均收入提高了4倍,现在已经是人均44000多美元,但国民快乐指数没有提高。不但没有提高,近10年来,美国人的快乐指数还是下降的。自认为很快乐的美国人反而从34%下降到了30%。这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金钱是快乐生活的物质基础,但又不是唯一源泉。金钱不能购买快乐,钱多快乐指数不一定就高。这种经济增长与财富增长并不一定有快乐幸福增长的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而根据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理论,如果经济有增长而国民快乐幸福指数没有提高,则这种经济增长可能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意义。

其次,经济增长需要考虑三个约束条件:一是生产能力,二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三是是否有利于国民幸福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GDP主要是个生产能力问题,光有生产能力,资源环境容量不够就不行,不符合终极价值即人们快乐幸福生活的增长也不行。如果用50个单位的环境效用牺牲换来30个单位效用的GDP增长,这样的增长还不如不增长。因为这样的增长给人们带来的福祉是负的,增长给人们带来的是祸害。所以,经济增长一定要考虑生态承载力,这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们可持续的快乐幸福生活。这也就是中央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经济增长、好字当先的道理。

其三,出现“收入-幸福悖论”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价值理念没有很好的理清楚。在财富中心主义的注意力引导下,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常常以牺牲健康、亲情、闲暇与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出现了我称之为“经济有发展,幸福无提高”的世界发展新难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些地方人们的幸福感、快乐感没有增加,反而是下降了。荷兰的伏翰夫教授调查了中国1990-2000年的快乐指数,结果是2000年反而比1990年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人们的幸福指数是由健康、亲情、收入、职业、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等六大要素组成的。以往我们一些地方发展中的价值理念出了问题,见钱不见人,只为GDP、税收、招商引资项目过多地考虑,忽视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些更加重要的因素。如健康、亲情、生态环境、社会分配公平等。正是由于对于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忽视,过度追求某些发展的片面性,最后不仅经济增长无法可持续,而且经济发展了人们也会感觉不到幸福。所以,只有从为最大多数人(包括后代人)谋幸福的发展理念出发,经济发展上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建设与国民幸福指数的逐步提高,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目标。

然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满足人类精神快乐的对象,远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那点金钱财富。人类的需要包含极其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美的自然环境,健康、亲情、创造与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